学术探讨 张仲景经方治疗烦躁病症治法探析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留下三味药!治精神异常,脏躁不安

《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留下三味药!治精神异常,脏躁不安

《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留下三味药!治精神异常,脏躁不安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从邓铁涛老师早年的一张验案说起。

邓铁涛老师,我无需多说了吧?他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他的学术影响力,至今还在。

故事发生在1968年。

那一天,邓师接待一个女患者。

这个人,身体各方面还算可以,唯一的难处,就是经常感觉到心悸、惊恐,胆子特别小。

小到什么程度呢?有一天晚上,她的家人都外出了,她自己一个人就不敢进家门。一个人在家,她觉得十分恐怖,角落里危机四伏。

不敢进家门,咋办?她就只好坐在外头的走廊里。这一坐,就坐了整整一夜。

当时,邓师就笑了,你不敢进家门,却敢独自坐在走廊里,这算哪门子胆小啊?

患者说,没办法,就是不敢进去。尤其是漆黑一片的时候,摸进去,简直是恐怖异常。

邓师为其详细诊察,发现舌嫩,苔白,脉象虚弱。

当时,邓师开了一个方子。这方子说出来,患者有些不敢相信:

甘草,大枣,面粉1汤匙(冲熟服)。仅此而已。

患者一看,这哪是方子啊?分明是在逗我玩啊。

但是,医家发话了,患者就照做吧。

结果,谁也没想到,患者服用一剂,当天晚上惊恐害怕之感就没了,能自己回家,能抹黑走路,连身边突发的响声,她也不害怕了。

而且,从那以后,这个毛病就没了。

你说神奇不神奇?

现在,我给你说说这背后的道理。

其实,邓师用的,是甘麦大枣汤。

甘麦大枣汤,是张仲景于《金匮要略》里头的经方。基本配伍,就是甘草,小麦,大枣。

这三味药,水煎服。

它是治啥的呢?中医讲,就是心阴不足,肝气失和。这样的人,

精神恍惚,神志给人的感觉不太正常,自我感觉郁闷,莫名情绪低落,悲伤欲哭,难以自持,心中烦乱,睡不好,神智言语失常。脉细略数,舌淡红少苔。

仲景论烦躁证治方药

仲景论烦躁证治方药

仲景论烦躁证治方药

张仲景对烦躁虽无专篇论述,但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颇多涉论。除《辨脉法》、《平脉法》计3条外,《伤寒论》计73条、《金匮要略》计15篇30条(处)。较完整地阐述了烦躁一病的理法方药和证治规律。

(一)表邪烦躁

1.风寒外束,阻于经脉——麻黄汤证。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寒,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者,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历来注家认为,本条系倒装句,即“麻黄汤主之”应在“当发其汗”之后。笔者以为当接于“目瞑”之后。临床常见病例,辛温发汗后,证似有轻,也即“微除”,但烦乱、欲睡、头目不清等始终不去,非再投辛温而难愈。原因即缘“阳气重”之故。特别是“衄乃解”句,自行衄血者有之,然并不多见。而服麻黄汤后,类似烦、瞑者,常因辛温发汗而自衄方愈。可见“衄乃解”应在“主之”之后较恰。

2.风寒伤卫,经隧失宣——桂枝汤证。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即愈。”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太阳病见烦,陈修园释为经脉之邪未解;喻嘉言认为未加粥以助药力,药不如法;徐灵胎以为“风邪凝结于太阳要路”。难衷一是。笔者认为,风寒在表,伤及卫气,气阳俱虚。正不胜邪、阴阳舛乱,经络气机失于宣畅,刺风池、风府后,经气得通,再投桂枝汤以调和荣卫,使经络气顺,邪去正安,烦亦自蠲。

3.风湿遏表,经气痹阻——麻黄加术汤证。《痉湿暍》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湿邪伤人阳气,挟寒而凝闭淹滞,肌表经气痹阻,故见疼烦,《中风》附有“三黄汤”,《千金方·偏风》称:“仲景三黄汤”,治“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食”,堪为补充。

《伤寒杂病论》精神情志病症证治规律研究

《伤寒杂病论》精神情志病症证治规律研究

《伤寒杂病论》精神情志病症证治规律研究

《伤寒杂病论》精神情志病症证治规律研究》

引言: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重要医书,其内容丰富,治疗方法独到。其中,对精神情志病症的诊治也有详细的论述。本文旨在探讨《伤寒杂病论》中关于精神情志病症的证治规律,以期对临床实践有所指导。

一、精神情志病症的定义

《伤寒杂病论》将精神情志病症定义为由于情志困扰而引起的一系列精神及心理疾病。其症状包括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嗜睡、失眠、多梦等。这些病症常常以心烦、烦躁、易怒为主要表现。

二、精神情志病症的发病原因

《伤寒杂病论》认为,精神情志病的发生与情志冲动、情绪压抑、恐惧、忧虑和愤怒等情绪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长期的情志困扰下,人们的精神情绪受到抑制,从而导致潜在的疾病发生。

三、精神情志病症的辨证要点

《伤寒杂病论》将精神情志病症的辨证要点总结为四个方面:

1. 神志异常:患者精神不振、思维迟缓,甚至抑郁、痴呆等。

2. 情绪不稳定:患者情绪多变,易怒、易激动,或者情绪低落、抑郁。

3. 多梦嗜睡:患者容易嗜睡,难以入睡或多梦,并伴有夜寐

不安、惊醒等症状。

4. 体力衰弱:患者精神疲惫,体力消耗,出现乏力、食欲不

振等。

四、精神情志病症的治疗方法

《伤寒杂病论》中,对精神情志病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理情绪、恢复体力,以及辅助药物疗法等多种方式综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运用针灸、按摩和药物治疗等手段。

1. 情绪调理:

《伤寒杂病论》中强调情绪调理在精神情志病症治疗中的重要性。医生需要与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放松精神紧张,调整心态,渐渐恢复情绪平和。

张仲景创立的经方,横扫抑郁、焦虑、癫痫、帕金森等多种精神疾病

张仲景创立的经方,横扫抑郁、焦虑、癫痫、帕金森等多种精神疾病

张仲景创立的经方,横扫抑郁、焦虑、癫痫、帕金森等多种精

神疾病

这个方子可以调理很多西医束手无策的精神类疾病,大约可以调理19多种精神心理疾病,包括最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还包括非常严重的癫痫、帕金森等等。

这个年代欲望太多,压力太大,吃得饱穿得暖,物质匮乏导致的疾病相对来说越来越少,但是由七情六欲导致的精神心理疾病却越来越多,这个方子适用很广,很有时代意义,有救世意义,值得推广。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成:柴胡、黄芩、生姜、人参、桂枝、茯苓、半夏、大黄、龙骨、牡蛎、大枣、磁石。

简单分析一下这个方子。

这个方子其实就是著名的小柴胡汤加上几味药而成。小柴胡汤是调理少阳胆经的病,少阳这个区域属于半表半里,小柴胡汤其实就是调理半表半里这个区域疾病的。这个区域很广,除了表和里就是半表半里,这个区域是疑难杂症的大本营。小柴胡汤专门治疗疑难杂症的,很多老中医就凭着小柴胡汤走遍天下。精神类疾病属于疑难杂症。

虽然说这个方子每一味药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治疗精神病心理疾病最主要的还是靠柴胡、龙骨、牡蛎三员大将,这三味药可以说是这个方子的灵魂所在。

柴胡是舒肝解郁的,与黄芩搭配,一个舒肝,一个清肝胆之火,解决肝胆的问题。我们知道,肝胆出问题最能引发精神心理疾病。七情六欲中,怒为首,最伤身体,这个怒就与肝胆有关。肝气不舒也会引发各种心理疾病,柴胡可以疏肝理气。

精神类疾病还与心有关,神出了问题一定要调心,因为心藏神。我们常常说神魂颠倒,神魂颠倒说明这个人有心理疾病了,这个神就是心,这个魂就是肝,肝藏魂,神魂颠倒就是心与肝出了问题。

精神抑郁、情绪焦虑、失眠烦躁,试试医圣张仲景的甘麦大枣汤

精神抑郁、情绪焦虑、失眠烦躁,试试医圣张仲景的甘麦大枣汤

精神抑郁、情绪焦虑、失眠烦躁,试试医圣张仲景的甘麦大枣

人的情志影响健康,而健康情况也影响情志。

《内经》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就说明了情志是以脏腑气血的气化功能为物质基础的,反过来又影响气化功能,喜怒不节就和寒暑过度一样,导致生机紊乱,影响到寿夭病已。

中医治疗情志病,在重视肝的疏泄功能外,还会重视脾胃,脾胃是治疗失眠、抑郁、烦躁的另外一个关键。

今天我们就来讲个调节抑郁这方面的方子——甘麦大枣汤。

甘麦大枣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先来说“脏躁”。脏,心脏的意思,躁,心神不宁的意思。

“妇人”,指的就是发病人群,女性因为经带胎产,常常气血亏虚,情绪不稳定,而且比较感性,而此方出自《妇人杂病篇》所以强调女性。但男性也是同样适用的。

“象如神灵所作。”更强调,当下的情绪是不由自主,失眠、焦

虑的状态,是不受控制的。

“喜悲伤欲哭”,指的是躁动不安、喜怒无常,不能自主、找不到原因。

而“数欠伸”,说明老打哈欠、伸懒腰,精神状态不好。

咱们都知道,情志病对应脏腑的失调。一般情况下敏感、焦虑、多疑、抑郁的人,往往睡眠、饮食、二便都会受到影响。此类患者,就不适合过分补或者过分泻,而甘麦大枣汤这种甘润平补,养心调肝的汤方就特别适合。

甘草大麦汤,构思精练,组方奇妙。仅由甘草、小麦、大枣三味组成。

首先甘草和大枣是甘味的,甘能缓急,能让焦虑烦躁的心情平静下来,甘甜又有补益的作用,可以填补脏腑亏虚。再加上甘凉的小麦,润燥除烦。

张仲景治疗精神类疾病的医案

张仲景治疗精神类疾病的医案

张仲景治疗精神类疾病的医案

文章标题:张仲景医案中的精神类疾病治疗探析

1. 引言

在古代我国医学史上,张仲景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医学大师,他的医学

著作《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基本理论之一,其中记载了大量医治

疾病的宝贵医案。其中,张仲景治疗精神类疾病的医案尤为引人注目,不仅见证了他卓越的医术,更蕴含着对心理健康的深刻理解。

2. 张仲景的医学思想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他认为,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导致

疾病的发生。而对于精神类疾病,张仲景更是善于调理患者的情绪和

心理状态,采用草药、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3. 精神类疾病的治疗方法

在他的医案中,张仲景常常运用温和的草药组合,辅以针灸或推拿疗法,针对不同症状的患者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他善于观察患者的

表情、语言和行为,从中寻找病因,因此在医治精神类疾病时也能够

事半功倍。

4. 对张仲景医案的回顾和总结

通过对张仲景医案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中医治疗精神类

疾病的方法,更能领悟到他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对人的悉心呵护。张

仲景的医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为今天治疗精神类疾病提供了

有益的启示。

5. 个人观点和理解

在当今社会,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张仲景医案中的治疗方法和理念,对于当代心理医学和中医药的发展

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心理健康,学习张仲景的

医治精神类疾病的经验和智慧,努力构建一个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

结语

张仲景医案中的精神类疾病治疗方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通过

浅谈张仲景脉法的运用+十大常见症状的经方脉诊+方证乃辨证之尖端

浅谈张仲景脉法的运用+十大常见症状的经方脉诊+方证乃辨证之尖端

浅谈张仲景脉法的运用+十大常见症状的经方脉诊+方证乃辨证

之尖端

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所创立的辨证施治中,虽然不直接讲述脉法,但脉学确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并多次提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如“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表,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而愈,宜桂枝汤。”这是凭脉用药的具体运用。中医特别是经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平脉辨证,通过脉诊判断患者的病机,然后通过病机推导出患者的症候群,再根据症候群来选择处方,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这些年来,我也一直是这样做的,临床疗效显著,下面我就谈一下我个人对脉诊的一点体会。

脉诊,又称切脉、按脉,属切诊范畴,是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重要方法之一。仲景十分重视脉诊的地位及作用,几乎在各篇目均冠以“脉证并治”字样,提出了脉证合参的诊断原则,而且也在《伤寒论》自序中即责怪了那些“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出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等忽视脉诊的医生。

现在有不少人对中医的脉诊“云里雾里”,我想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是脉诊部位的对应关系不清,二是复合脉诊的综合分析不明,

一、脉诊部位

《伤寒论》中的脉法与《中医诊断学》以及《脉经》是有差别的,左右手的寸关尺对应部位是不一样的,《中医诊断学》中寸关尺对应的是“右侧肺脾命,左侧心肝肾”,而《伤寒论》中寸关尺对应的是“上焦、下焦、中焦,”并没有出现具体脏腑对应的关系。

张仲景治疗精神类疾病的医案

张仲景治疗精神类疾病的医案

张仲景治疗精神类疾病的医案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虽然他主要致力于治疗外科和内科疾病,但他也提出了一些治疗精神类疾病的方剂和医案。下面将介绍一种他治疗精神类疾病的医案。

病案背景

患者为一名女性,35岁,患有失眠、焦虑和抑郁的症状。症状已持续半年,

并逐渐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患者之前曾尝试过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因此,她寻求中医治疗,并咨询了张仲景。

诊断与治疗

张仲景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望、闻、问、切四诊,初步判断患者属于心烦不宁、失眠、神经衰弱等精神类疾病。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和脉象,张仲景选用了以下方剂:

方剂

逍遥散

组成: - 丹参 10克 - 牛蒡子 10克 - 龙眼肉 10克 - 云南白药 10克 - 木槿皮 10克煎匀,分早晚两次服用。

方剂解析

1.丹参:具有活血化瘀、舒缓心气的作用。

2.牛蒡子:能够清热解毒、安神定惊。

3.龙眼肉:有补心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4.云南白药:能够清热解毒、镇静安神。

5.木槿皮:能够疏肝解郁、安定心神。

这些中药成分的组合能够综合调节心气,舒缓情绪,安定神经系统,从而缓解

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治疗过程

患者按时服用逍遥散,每天坚持两次,一次早上一次晚上。在服药期间,张仲

景还建议患者采取以下生活方式改善病情:

1.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每晚睡前放松自己,避免过度兴奋

的活动。

2.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摄入蔬菜水果和清

淡食物。

3.锻炼身体: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抑

张仲景经方治疗烦躁病症治法探析

张仲景经方治疗烦躁病症治法探析

张仲景经方治疗烦躁病症治法探析

烦躁是一种自觉症状,亦可是他觉症状,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仲景虽没有专篇论述烦躁,但在其《伤寒论》中有100余条原文中有“烦躁”“烦”“躁”“心烦”“心中烦”等词的记载。其中表现涉及烦躁的代表性条文有10余条。笔者收集整理涉及烦躁的具体条文,并按照条文对方药进行归类,归纳整理了《伤寒论》中烦躁证的治法,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解表清里——大青龙汤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本证中出现的“不汗出而烦躁”,属于表有寒邪,里有郁热的烦躁。此证为寒邪闭表,阳气郁遏较甚,故烦躁为甚,其病机关键是“郁”,即在表之寒邪郁闭不解,在内之阳气不得发散,故治亦当解表散寒,宣通郁阳,清宣里热。大青龙汤能外散表寒,内清里热。

解表行水——五苓散

《伤寒论》中集中论述五苓散证是第71-74,141、156、284、386条。其中涉及烦躁的有: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本类证候病机为表邪郁闭太阳经,入脏与水相结,阳气郁滞而烦。表证不解,邪气循经入腑,三焦不能化气布津,故烦渴,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故当解表利水。五苓散功善化气布津、分消水气。

张仲景烦躁证治用药规律浅析

张仲景烦躁证治用药规律浅析

张仲景烦躁证治用药规律浅析

DAI Xiyong;WEI Kaijian

【摘要】目的:分析张仲景治疗烦躁的用药规律,以期对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整

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涉及烦躁的条文、方剂及药物出现的频率、频数,对药物的四气五味,脏腑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涉及烦躁相关词的经文达113条,治便秘方剂共46首,运用63种药物;药物以脾经、肺经、心经、胃经四经最多,分别为21.31%、19.67%、14.75%、14.75%;五味之中以苦辛寒温之品居多.结论:张仲景治烦躁善于寒温并举,甘苦辛齐进,从心、脾、胃、肺论治为主.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19(028)011

【总页数】4页(P6-9)

【关键词】张仲景;烦躁;《伤寒论》;《金匮要略》

【作者】DAI Xiyong;WEI Kaijian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

烦躁为证名,烦指心中烦闷有热感,躁指身体躁动不安,烦与躁可有先后之别,先烦后躁者称烦躁,先躁后烦着称躁烦。《中医大辞典》中对烦躁的定义为:烦为心

热,郁烦;躁为躁急,躁动[1]。现代医学对烦躁患者多使用镇静药物进行干预,

但大部分镇静药物具有成瘾性及一定副作用,且停药易复发,长期用药易出现不良反应[2]。中医药在治疗烦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

对烦躁论述颇多,方证兼备,通过对其用药规律的分析,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

1 烦躁条文及方剂统计分析

烦躁是《伤寒论》中出现频率第2的症状[3],张仲景虽然无专篇论述烦躁,但据

张永华仲景惊悸烦不得眠用方解读

张永华仲景惊悸烦不得眠用方解读

21
病机及原文
脏躁
原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甘麦大枣汤主之。
药物: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 脏躁病人临床常表现为神情忧郁、恐惧不安、烦躁 不宁、哭笑无常,甚则觉有神灵附体,症状丰富,虽然 条文中没有“烦”字,但该证必兼心烦。类似于癔症发 作,更年期综合症。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 该方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寒热夹杂,表现为心下痞、 呕、利、心烦等症状明显的失眠症。功能性胃肠病伴有 心烦失眠,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为要义之一。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20
病机及原文
心阳不振、虚阳上浮
原文: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药物: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原文: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
22
病机及原文
百合病
原文: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治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 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 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 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原文: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药物:百合七枚 ,擘 生地黄汁一升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心静,人不病!张仲景用于“静心”的方子,专治烦躁不安,请欣赏

心静,人不病!张仲景用于“静心”的方子,专治烦躁不安,请欣赏

心静,人不病!张仲景用于“静心”的方子,专治烦躁不安,

请欣赏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和你聊张仲景的一张方子。

它可以让我们那颗烦躁的心,静下来。

心静,人不病。我们身上的很多病,就源于内心的烦躁。

方子是哪一个?是黄连阿胶汤。它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配伍如下——

黄连12克。黄芩6克,芍药6克,鸡子黄2枚,阿胶9克。水煎服,阿胶烊化,鸡子黄搅匀冲服。

这个配伍,到底有什么神通?它是如何让我们心静的?

来,我给你说一张真实的案例。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70岁。

这个人,从来都是性情急躁,心里头乱糟糟的。用他的话来说,心里没有一天是清净的,不是这事儿,就是那事儿,总之各种不称心、不如意、不顺眼。

结果,有这么一次,因为家中琐事,这个人就情绪不受控制了。他激动不已,烦躁不安,日夜不寐,睡眠质量大大降低。家人相劝,不好使,谁劝他骂谁。

到最后,此人看上去似乎是精神失常了,看谁都想骂,哪怕是身边走过的陌生人,他也有烦乱怒骂的冲动,而且言语狂乱不休,令人不知所云,日夜不止。

怎么办啊?这不是疯了吗?

家里人最终决定,带他去看中医。看中医有没有好办法。

于是,家里人就带患者找到了朱师墨老前辈。

朱师墨,原名叫做朱清源。他1908年生人。由于早年他曾经拜师

施今墨,所以改名叫做朱师墨。他历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中医学会理事长等职务,是新中国湖北中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张仲景先生一个经方化解你的失眠、烦躁、焦虑、抑郁

张仲景先生一个经方化解你的失眠、烦躁、焦虑、抑郁

张仲景先生一个经方化解你的失眠、烦躁、焦虑、抑郁

今天介绍的这个中成药,要从它的“祖上”黄连阿胶汤讲起。

黄连阿胶汤也是一张千古名方,是东汉大医张仲景的方子。

张仲景用它来干什么呢?失眠。

什么样的失眠呢?《伤寒论》记载:“心中烦,不得卧。”心里烦躁的睡不着觉。

为什么烦躁?因为心肾不交。

张仲景先生是这么说的:“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少阴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手少阴心经,一个是足少阴肾经,心和肾同时出问题了,简单来说,就是心肾不交。

心在上,主火,肾在下,主水。心火要往下走,去温煦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要往上走,去制约心火,心和肾要像接电线一样衔接在一起。

但是,有些人呢,怎么样,偏偏肾阴不足,就是肾水不够了,走着走着,还没走到接头的位置,就掉下来了,就好像水枪里的水少了,它就打不到一个很高的位置。眼看着心火在上面越烧越旺,肾水在下面干着急,使不上劲,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心火亢盛,这亢盛的心火反过来会进一步耗伤肾阴。反应到舌头上,舌质红,尤其是舌尖那里特别明显,舌苔又很少。

另一方面,胸腔里老有一团火在那儿烧着,人是不是就会觉得烦躁,人在很烦的时候,不光睡不好觉,还有一种事事都不顺心的感觉,饭菜不合胃口了,电视不好看了,就是不由自主地老想发点小脾气。其实不是饭菜不好吃,也不是电视不好看,而是你的心出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再往下发展就是现在常说的焦虑症、抑郁症。

所以你看张仲景的黄连阿胶汤其实是很有意义的。

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白芍、阿胶、鸡子黄,这个方子,现在也有中成药,叫坤泰胶囊。

黄连、黄芩两味药,很多人都知道,味道不好,很苦,我小的时候常听家里的长辈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可见,黄连的苦真

大医张仲景名方——善治精神心理疾病的甘草泻心汤

大医张仲景名方——善治精神心理疾病的甘草泻心汤

大医张仲景名方——善治精神心理疾病的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乃千年古方、经典名方,能治疗狐惑病、口腔溃疡、手足口病、皮肤病等,一方多能,值得深入探索传承运用。除了前面说的疾病之外,甘草泻心汤在治疗神志病方面也十分有效,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今天就带大家跟随黄煌教授学习此方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经验。

甘草泻心汤

组方

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要四两,另外,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甘草泻心汤在《伤寒论》上面有,《金匮要略》上也有。我们来看看甘草泻心汤的经典方证。《伤寒论》说:“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甘草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说:“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

“心烦不得安”是张仲景原文中常用的一个词,这是重要的方证语言词汇。“心烦不得安”,描述的是一个精神心理症状,在狐惑病条文下有“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心烦不得安”。这提示甘草泻心汤能够治疗一些精神心理疾病。这种病的特征首先表现为睡眠障碍,表现为烦躁,甚至出现精神失常。这也提示甘草泻心汤可以除烦。

方子里面除了黄连、黄芩可以除烦以外,甘草本身也有除烦、缓急的作用,还可以除躁,像大家知道脏躁用甘麦大枣汤。所以,大量的甘草能够治疗一些精神心理疾病。这张方日本人用得比较多,日本人把它用来治疗精神心理疾病。

日本古方派有一个医生,叫中神琴溪,是江户时代的一个医生,江户时代相当于我国晚清时期。这个医生曾经治疗了一个16岁女孩子

张仲景治虚烦不眠方之证治概要与方药分析

张仲景治虚烦不眠方之证治概要与方药分析

张仲景治虚烦不眠方之证治概要与方药分析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医学家、药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的经典

著作。张仲景提出了治疗虚烦不眠的方子,被认为是一种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等病症的有

效药方。本文将就张仲景治疗虚烦不眠的方子进行证治概要与方药分析。

一、证治概要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的治疗虚烦不眠的方子,主要包括证候辨析、治疗方药、饮食调摄等方面的内容。病者如果出现虚烦不眠的症状,可以按照以下的方子进行治疗:

1. 证候辨析

张仲景指出,虚烦不眠的症状表现为:心中烦热,汗出,不欲食,眠不安,多梦,口干,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数等。这些症状反映了病者体内的气血失衡、心火过盛等病理变化。根据这些病症的不同表现,可以进行方药的选择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2. 治疗方药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治疗虚烦不眠的方子,主要包括桂枝加葛根汤、柴

胡加龙骨牡蛎汤、竹叶石膏汤等方剂。这些方子主要以调和气血、清热安神、滋养脏腑等

为药理基础,可以有效地缓解虚烦不眠的症状。

3. 饮食调摄

除了药物治疗外,张仲景还建议病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饮食调摄。他主张病者应避免

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进行适量的运动等。这些都是为了调整体内

的阴阳平衡,从而缓解虚烦不眠的症状。

二、方药分析

1.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葛根汤是张仲景治疗虚烦不眠的经典方子之一。该方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

入了葛根、麦冬、甘草等药物。桂枝具有祛风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葛根具有祛风解表、宣肺化痰的功效,麦冬具有滋阴润肺、清热安神的作用,甘草具有调和药性、缓解药物的

经方:甘麦大枣汤(脏躁症)

经方:甘麦大枣汤(脏躁症)

经方:甘麦大枣汤(脏躁症)

甘麦大枣汤

【原文】

甘草三两小麦一斤大枣十枚(炙甘草10克,小麦30克,大枣5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上三味加水适量,小火煎煮,取煎液二次,混匀。早晚温服。本方有养心安神,补脾和中之功。)

【作者】张仲景

【出自】《金匮》

【金匮】

1、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组成】

甘草大枣小麦

【应用集锦】

1、钱乙:小儿体质有“三有余”(心、肝、阳有余)、“四不足”(脾、肺、肾、阴不足),三有余似为本病的发病因素,其病理变化以心肝之阳偏亢为主,用甘麦大枣汤甘缓济急有一定效果。孙氏用甘麦大枣汤治疗6例小儿多动证,均达治疗效果(服药几个月)。

2、小朋友的癫痫,尤其是高烧后一直发癫痫,癫痫就是急、烦躁,使用甘麦大枣汤效果非常好。腹诊可以摸到直的几条筋下来。

3、老年痴呆以甘麦大枣汤作为每日食品,加上临证治疗。

4、人易流泪故用甘麦大枣汤:此为脏躁,肝藏血,心主血,脏里之津液不足。容易眼泪溢出,情绪不稳,小麦为心之鼓。小麦入心,滋补心气。甘草大枣,滋补津液。

5、又中焦消渴多食,消瘦,自汗出,大便硬,小便数者,用调胃承气汤倍加芒硝。但此病,有属甘麦大枣汤证者,须参互辨证。心脏的气血虚而导致大便干结者,甘麦大枣汤。

【比较集锦】

1、(1)黄连阿胶汤主治翻来覆去激烈烦躁的失眠;烦躁程度高,属于心阴虚。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神经创伤、神经敏感易惊所引起的失眠;

(3)睡不沉,或是梦中情境多与色情有关的,是桂枝龙骨牡蛎汤的主治;

(4)淡淡的烦躁加上胸口食道闷时(肾气上、心气下杠到了)用栀子豉汤(虚热)、栀子干姜汤;或者是百合汤、甘麦大枣汤等等方剂的主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烦躁是一种自觉症状,亦可是他觉症状,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仲景虽没有专篇论述烦躁,但在其《伤寒论》中有100余条原文中有“烦躁”“烦”“躁”“心烦”“心中烦”等词的记载。其中表现涉及烦躁的代表性条文有10余条。笔者收集整理涉及烦躁的具体条文,并按照条文对方药进行归类,归纳整理了《伤寒论》中烦躁证的治法,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1解表清里———大青龙汤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本证中出现的“不汗出而烦躁”,属于表有寒邪,里有郁热的烦躁。此证为寒邪闭表,阳气郁遏较甚,故烦躁为甚,其病机关键是“郁”,即在表之寒邪郁闭不解,在内之阳气不得发散,故治亦当解表散寒,宣通郁阳,清宣里热。大青龙汤能外散表寒,内清里热。2解表行水———五苓散

《伤寒论》中集中论述五苓散证是第71-74,141、156、284、386条。其中涉及烦躁的有: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本类证候病机为表邪郁闭太阳经,入脏与水相结,阳气郁滞而烦。表证不解,邪气循经入腑,三焦不能化气布津,故烦渴,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故当解表利水。五苓散功善化气布津、分消水气。

3清宣郁热———栀子豉汤

《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第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本类证候为阳明里热,热郁胸隔,热扰心神而烦。烦甚则“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本证热郁胸隔,故当清宣郁热。桅子豉汤可疗阳明里热,热扰胸隔证。

张仲景经方治疗烦躁病症治法探析

刘鹏妹

(包头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摘要]通过将《伤寒论》中治疗烦躁的相关方剂按照治法详细论述,总结经方在治疗神志病中烦躁方面的规律,以期对临床用药提供借鉴依据。

[关键词]伤寒论;烦躁;治法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51X(2015)09-0004-02

Analysis of ZHANG Zhong-jing Classical Preseriptions on Irritability Symptoms of

Neuropsyehosis

[Abstract]Accordance with the treatments and preseriptions,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levant prescriptions of treat irritability symptoms of neuropsyehosis,to summarize the rule of drug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ility symptoms of neuropsyehosi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medication.

[Key words]Treatise on Cold-Attaek;Irritability;therapy

4

4泻热逐饮———大陷胸汤

《伤寒论》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大陷胸汤主治太阳伤寒病误下而致表邪内陷化热,与胸中痰饮相结,热结心胸而躁烦。方中甘遂苦寒峻下,为君药,善攻逐水饮,泻热破结;大黄、芒硝荡涤肠胃,泻结泄热,润燥软坚。三药合用,泻热与逐水并施,使水热之邪从大便而去,力专效宏,为泻热逐水之峻剂。

5辛寒清热———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论》第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汤治疗阳明里热,肺胃热盛。白虎加人参汤治疗邪热内蕴或阳明热盛而烦躁。本证为阳明胃热炽盛,耗气伤津,故当辛寒清热,益气生津。方中石膏、知母清阳明里热;甘草、粳米益气和中;人参益气生津。

6泻热通腑———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第12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第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第213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第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哺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第214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三者均治疗病机为热盛阳明或腑热成实而心烦或烦躁谵语。阳明经里热炽盛,与肠中燥屎相结,兼浊气上扰,则有心烦甚或谵语,故当泻热通腑、攻下燥实。因邪热结聚的程度或个体差异的不同,《伤寒论》按燥热之孰轻孰重分为3种情况进行处理:调胃承气汤证热邪炽盛而腑实不甚为主;小承气汤证热结程度较轻,而气滞腑实程度较重为主;大承气汤证热结燥实和气机郁滞并重。

7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

《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23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本证为邪犯少阳经腑,枢机不利之烦,少阳为半表半里之处,既不能发汗,也不能清泻,故当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两方均治疗因邪入少阳,枢机不利而烦。大柴胡汤为仲景经方中开郁泄火之第一方。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

8开郁泄热———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邪传少阳、枢机不利、“胆热脾寒,饮停津亏”之病,为少阳兼里虚寒之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肝气郁结、风火扰动而烦。伤寒误下,邪热内陷,表里俱病,则烦惊谵语,故当开郁泄热、重镇安神。本方可调和阴阳,祛痰调气,定志安神。

9补益气血———小建中汤

《伤寒论》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主治阴阳两虚,阴阳失调,阴虚生内热而烦。由于虚劳证日久,阴虚及阳,阳虚及阴,从而导致阴阳两虚,故当培补中气,扶助气血,双补阴阳。10滋阴泻火———黄连阿胶汤

《伤寒论》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素体阴虚阳亢之人,心肾阴虚,虚热内扰而见心烦。故当以滋阴清热,交通心肾。黄连阿胶汤治疗少阴热化证,心肾阴虚,虚热内扰而烦。

11温复心阳、重镇安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第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治心阳虚损,心神浮越所致的烦躁。病机为太阳伤寒误用火疗下法,重伤阳气,使心阳受损所,心阳虚,则心神不敛,故当温复心阳、重镇安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心阳虚烦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