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级语文上册 第3课 蜡烛同步授课课件 人教实验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3课《蜡烛》教学课件
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 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 本文以“蜡烛”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来组织 材料,涉及一天一夜时间,地点是在方场上, “蜡烛”的出现是在掩埋好烈士以后,此前的 所有内容,都是为“蜡烛”作铺垫。 •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 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 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 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 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 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 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事件感人人物感人: • 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 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 • 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 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在感人因素上着力描写;突出蜡烛,突出 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老妇人的形象
• ①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 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 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 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 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 ③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 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 葬烈士。 • 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 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 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 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给下列字词注音:
烧 灼 匍 匐 瓦 砾 桥头堡 腋 下 地 窖 拂 晓 育乞西 鞠 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课《蜡烛》PPT 版本:人教版2001·2015年6月第7次印刷
1、了解二战背景及课文背景。(知识目标) 2、了解故事情节,感知老妇人这个人物形 象的意义。(阅读目标,重点,涉及练习一 前一问,练习三) 3、理解标题“蜡烛”作用及其“烛光”的 含义(阅读目标,难点,涉及练习一后一问) 4、学习本文把文章描写感人至深的因素。 (写作目标,难点,涉及练习二) 5、体会本文寄予的作者情感,祈祷和平。 (德育目标,涉及主旨)
记课题上
1、 选材新颖感人。 2、 既有线索作用,又有象征意义的拟题。
本文标题是“蜡烛”。文中对蜡烛进行了六次描写: ①29节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一点也不摇 晃。) ②30节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 了一下……竟给震倒了。) ③ 31节 (蜡烛也快要燃尽了) ④38节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但是那一 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 ⑤39节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 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43节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还是明晃晃地 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二战背景及课文背景。 (知识目标) 2、了解故事情节,感知老妇 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阅读目标,重点,涉及练 习一前一问,练习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检查字词预习
据释义写出词语并给蓝色字注音
1、天快亮的时候。 拂晓 2、破碎的砖头瓦块。 瓦砾 lì 3、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jiào 地窖 jū 4、弯身行礼。 鞠躬 chàn 5、抖动摇晃。 颤巍巍 6、肢体不能活动。 僵硬
1、标注44个自然段,跳读课文找出事件的人物、 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
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晚上到第 二天拂晓。 地点: 贝尔格莱德的一个方场上 人物: 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包括烈士契 柯拉耶夫) 起因: 五个红军要去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而其中一 名战士契诃拉耶夫牺牲在必经的一块方场上。 经过: 老妇人掩埋士兵 结果:一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喜烛点在苏联士兵的坟头, 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 蜡烛 课件(共22张PPT)
《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
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生者 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
读准这些字音
契(qì )柯(kē)拉耶夫
瓦砾(lì ) 地窖(jiào) 揣(chuāi)在怀里? 匍(pú )匐(fú ) 腋(yè )窝 僵(jiāng)硬 颤(chàn)巍巍 肃穆(mù )
5、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 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 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 ──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 头。 [问题]: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 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 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 好在哪里?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 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问题]: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 意味? 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 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 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 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问题]:句中“耸立”是什么意思?用在 这儿有什么作用 ?
“耸立”是高高直立的意思。“耸立”在这里表明瓦砾堆之高,表明战争的残酷和 严重的破坏性。
4.“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 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 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问题]:你能体会出句中蕴含的深意吗?
红军士兵们被老妇人的行动和感情深深 感动,并从中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动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火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及大
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太平洋、 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 斗。 尽管在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 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反法西斯的抵 抗已经开始,但一般认为战争从1939年9 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 日日本向盟国投降而告结束。
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生者 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
读准这些字音
契(qì )柯(kē)拉耶夫
瓦砾(lì ) 地窖(jiào) 揣(chuāi)在怀里? 匍(pú )匐(fú ) 腋(yè )窝 僵(jiāng)硬 颤(chàn)巍巍 肃穆(mù )
5、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 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 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 ──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 头。 [问题]: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 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 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 好在哪里?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 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问题]: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 意味? 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 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 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 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问题]:句中“耸立”是什么意思?用在 这儿有什么作用 ?
“耸立”是高高直立的意思。“耸立”在这里表明瓦砾堆之高,表明战争的残酷和 严重的破坏性。
4.“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 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 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问题]:你能体会出句中蕴含的深意吗?
红军士兵们被老妇人的行动和感情深深 感动,并从中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动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火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及大
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太平洋、 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 斗。 尽管在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 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反法西斯的抵 抗已经开始,但一般认为战争从1939年9 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 日日本向盟国投降而告结束。
最新【提炼系列】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课-蜡烛..PPT课件
瓦 砾 颤巍巍 育乞西
qì kē yē
yǎo jū gōng
契柯拉耶夫 舀 鞠 躬
认识多音字
xiāo 削去 削
xuē 剥削
jiān 间距 间
jiàn 间歇
păi 迫击炮 迫
pò 迫不及待
băo 碉堡 堡
pù 十里堡
chuāi 揣在怀里 揣 chuăi 揣测
chuài 挣揣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烧灼:烧,烫,使受伤。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 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 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 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 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二战,人类历史的浩劫
1942年,南斯拉夫贝尔格来德,德军在枪决平民
二战,人类历史的浩劫
集 中 营 中 的 受 害 者 的 尸 体
.
二战,人类历史的浩劫
苏联红军士兵的尸体.
给下列划线字词注音:
zhuó
bǎo
jiào
烧 灼 桥头堡 地 窖
pú fú yè
fú
匍匐 腋 下 拂 晓
lì
wēi
qǐ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 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 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 地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的ppt优质课件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说《日日夜夜》, 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1959年至1971年发 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 《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ppt精品课件
ppt精品课件
背景
ppt精品课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 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 大的全球性战争。 战争最高峰时期,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 有17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交战双方是以美国、苏 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与以德 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组成的法西斯国家轴心国集团。
二战——苏德战事简介
ppt精品课件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 逼到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 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受 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二战,人类历史的浩劫
1、对炮火的11次描写
ppt精品课件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 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 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 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11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
ppt精品课件
战火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 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 洋四大洋展开战斗。 尽管在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 亚的抗意战争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经开始,但一般认为 战争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 日日本向盟国投降而告结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件(共34张PPT)
背景介绍:
这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采写的真实的故事——
1944年9月,苏联红军根据协议,与 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军队在南斯拉夫领 土上共同对法西斯德国作战。
9月19日,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 实际上已经被苏联红军拿下,只有萨伐 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还在 德国人的手里……
检查课后任务:(25-30分钟,提高效率)
3、原句(1)勾画了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 画了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对世界人民 的践踏;
学科网
(2)点出蜡烛的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 老妇人对苏联战士的敬佩、感谢之情;
(3)不点出具体的人名,更具普遍意义,是 一种不分国界的军民感情。
勇气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 开了门,她的眼光是善良而镇定的。她的一家 人正围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 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收藏我 吗?” ------ “哦,当然啦。” 几分钟后,六 个德国兵找来。他们在壁橱里发现了那个美国 人,把他从橱碗里拖了出来。 而那个收藏了伞 兵的法国农民被当场枪毙 在自家的庭院里。妻 子呜咽,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德国人为如何处 置俘虏发生了争论,于是他们暂时把他推入一 间棚屋里。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德国人听到他逃走。他们跑到棚屋后边来追他, 逃跑是没有什么希望的。对,还有
结果:红军战士打败德国鬼子。战士们想埋 葬牺牲的战友时,发现了他的坟墓。老妇人 又在坟头燃起另一根蜡烛,并向战士们鞠躬 致意。战士们深受感染和鼓励。
小结:请z由xxk 故事归结老妇人的形象特点。
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猛 烈的炮火,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一名苏联红军 战士,还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坟头并彻夜陪 伴,并向其他战士鞠躬致意,表现出她的勇 敢坚毅、深沉而炽热的母亲般的爱和对红军 战士的敬意。令人敬重!
这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采写的真实的故事——
1944年9月,苏联红军根据协议,与 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军队在南斯拉夫领 土上共同对法西斯德国作战。
9月19日,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 实际上已经被苏联红军拿下,只有萨伐 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还在 德国人的手里……
检查课后任务:(25-30分钟,提高效率)
3、原句(1)勾画了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 画了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对世界人民 的践踏;
学科网
(2)点出蜡烛的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 老妇人对苏联战士的敬佩、感谢之情;
(3)不点出具体的人名,更具普遍意义,是 一种不分国界的军民感情。
勇气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 开了门,她的眼光是善良而镇定的。她的一家 人正围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 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收藏我 吗?” ------ “哦,当然啦。” 几分钟后,六 个德国兵找来。他们在壁橱里发现了那个美国 人,把他从橱碗里拖了出来。 而那个收藏了伞 兵的法国农民被当场枪毙 在自家的庭院里。妻 子呜咽,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德国人为如何处 置俘虏发生了争论,于是他们暂时把他推入一 间棚屋里。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德国人听到他逃走。他们跑到棚屋后边来追他, 逃跑是没有什么希望的。对,还有
结果:红军战士打败德国鬼子。战士们想埋 葬牺牲的战友时,发现了他的坟墓。老妇人 又在坟头燃起另一根蜡烛,并向战士们鞠躬 致意。战士们深受感染和鼓励。
小结:请z由xxk 故事归结老妇人的形象特点。
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猛 烈的炮火,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一名苏联红军 战士,还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坟头并彻夜陪 伴,并向其他战士鞠躬致意,表现出她的勇 敢坚毅、深沉而炽热的母亲般的爱和对红军 战士的敬意。令人敬重!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 课件
说明奥列格等人占有有利的地形,为下文赢得莉娜 “成人浴”的时间埋下伏笔。
一方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另一方面表现了奥列格 等人对莉娜的关爱与呵护。 这几句话,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主旨,表达了莉娜对奥列格等人舍己为人 的高尚品质的赞美,抒发了莉娜对他们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的感激之情。
我不同意这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因为不为莉娜的“成人浴”,奥列格 等人也有可能牺牲,另外,奥列格等人作为军人,他们为 保护人民而牺牲,他们的牺牲是无上光荣的,是值得的。
B
fú yè
穆
C
jiào 屏
匍匐
lì 鞠
环境描写,说明法西斯强盗毁灭了南斯拉夫人民生活的家 园,人们无家可归,同时也反衬了老妇人坚强的意志。
动作描写,“跪”“取”“蹲”“拾”“插”等动 词,生动地表现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至真至诚的情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1年11月2021/11/32021/11/32021/11/311/3/2021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1/11/32021/11/3November 3, 2021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1/11/32021/11/32021/11/32021/11/3
八年级语文上册 1.3 蜡烛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二战,人类历史的浩劫
42年,南斯拉夫贝尔格来德,德军在枪决平民
二战,人类历史的浩劫
集 中 营 中 的 受 害 者 的 尸 体
.
背景资料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 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 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 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 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 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 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 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 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 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 么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
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
的象征。 • ……..
揣摩语句,回答问题: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 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 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 藏到今天。
用一句话说说 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 的。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 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 厚感情。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 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 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 写? 对蜡烛的七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五次交代
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说明它非同寻常,说明老妇人给红军 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课件 新人教版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读出下列字词,注意黑体字的读音:
zhuó
bǎo
jiào
烧 灼 桥头堡 地 窖
pú fú yè
fú
匍匐 腋 下 拂 晓
lì
wēi
qǐ
瓦 砾 颤巍巍 育乞西
qì kē yē
yǎo jū gōng
契柯拉耶夫 舀 鞠 躬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竭:尽。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 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 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 (时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 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 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 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 意义。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 (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 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 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 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火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及大洋 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太平洋、大西 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
尽管在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 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 经开始,但一般认为战争从1939年9月1日 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 向盟国投降而告结束。
西 蒙 诺 夫
题蜡烛的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干。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蜡烛有心啼别夜,布帆无恙到南州。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读出下列字词,注意黑体字的读音:
zhuó
bǎo
jiào
烧 灼 桥头堡 地 窖
pú fú yè
fú
匍匐 腋 下 拂 晓
lì
wēi
qǐ
瓦 砾 颤巍巍 育乞西
qì kē yē
yǎo jū gōng
契柯拉耶夫 舀 鞠 躬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竭:尽。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 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 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 (时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 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 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 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 意义。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 (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 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 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 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火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及大洋 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太平洋、大西 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
尽管在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 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 经开始,但一般认为战争从1939年9月1日 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 向盟国投降而告结束。
西 蒙 诺 夫
题蜡烛的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干。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蜡烛有心啼别夜,布帆无恙到南州。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3课蜡烛课件人教新课标八级上3
苏联 西蒙诺夫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 官家庭。一九三四年开始写作。一九三 八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一九四二年 加入共产党。一九三九年任军事记者, 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有剧本 《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充满 爱国主义激情的战争抒情诗《等着我 吧……》、《请你记住,阿辽沙,斯摩 梭斯克的大道……》等在士兵中广为流 传。长篇小说《日日夜夜》等等。一九 五九至一九七一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 与死者》( 《生者与死斗机,火箭及导弹, 电子计算机,核武器等高科 技武器都在战争中投入使用 并发挥了重大作用。而这些 军事领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 了战后人类的第三次科技革 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 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 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 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 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 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 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 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 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课后阅读自读课本《生死攸 关的烛光》《勇气》,思考 书后问题
尽管在1939年9月前,中国的 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
战争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经开 始,但一般认为战争从1939年 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 而告结束。
二战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战争所带来的血腥杀戮, 所造成的巨大破坏,长久的 反映在战后人类的社会生活 各个方面。战争的结果使得 法西斯这一人类社会的毒瘤 被铲除。战后世界的政治, 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战争 结果所带来的。
殊在 坟 把 喜 意老 的特 头 它 烛 义妇 意殊 , 们 一 :人 义的 陪 拿 直 珍的 。环 伴 出 舍 藏蜡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 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 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 果)
研读细节析人物
文中老妇人的哪些行为让你感动?请把相关语句标画出 来!
1.炮火 连天, 环境险 恶。
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天…… 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4段)
学习目标
1.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 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3. 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 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 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 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 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 大影响。
跳读课文研“反复”
主要表现手法:反复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
描写?
炮火 闪烁的蜡烛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 老妇人的动作 ……
反复描写
次 数
反复描写的目的
炮火
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 11 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
而感动。
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 黑色围巾 4 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
今天,回首二战的历史,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 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 以忘怀。
二战风云
二战法西斯监狱
“杀人工厂”奥斯维 辛集中营的正门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右图: 奥斯维辛 集中营的 囚犯
抗战中的中国坦克部队 抗 战 胜 利
一个侵 华日本 老兵的 忏悔。
俄罗斯纪念苏联卫 国战争胜利60周年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 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 达成协议。10月5日,签署了关于 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 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 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 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 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 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驻希腊的德 军“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 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 这样,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 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寻找感点明主题
我被
所感动,原因是
。
一是环境危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
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
感
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点
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
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1、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2、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3、细节的描写——蜡烛。 4、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 5、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蜡烛
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 6 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
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老妇人爬 3 老妇人跪 3
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 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揣摩语句品意蕴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 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 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 藏到今天。”作者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 明?
揣摩语句品意蕴
“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 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 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 了,颤巍巍地走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 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 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 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 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 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嘴唇和前额。” (25段)
“做好了坟堆后……摸出……怀里的东西”、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 来”、“老妇人对着这烛光……那黑色的大 围巾。”(28、29段)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插在那老 地方。”(40段)
一系列的行为显示出老妇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 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 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 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 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 母亲般的爱。
动作。 肃 穆:恭敬庄严。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瓦 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整体感知理思路
请同学们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 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bǎo 桥头堡
pú fú 匍匐
yè 腋下
lì 瓦砾
wēi 颤巍巍
qì kē yē
yǎo
契 柯拉耶夫 舀
jiào 地窖
fú 拂晓
qǐ 育乞西
jū ɡōnɡ 鞠躬
词语积累
烧 灼:烧,烫,使受伤。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颤 巍 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
“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走进了 方场。”(15段)
2.年老 体弱, 掩埋吃 力
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了三 次。”(23段)
“几小时的工夫,她一捧又一捧……的坟 堆。”(26段)
3.视若 亲人, 沉痛哀 悼
4.点燃婚 烛,真 情祭悼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她在他旁边坐 了下来,”(17段)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 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揣摩语句品意蕴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 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 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 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 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 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 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 《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 《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 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 1974年度列宁奖金。
揣摩语句品意蕴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 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 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 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 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 “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 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 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 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 “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 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研读细节析人物
文中老妇人的哪些行为让你感动?请把相关语句标画出 来!
1.炮火 连天, 环境险 恶。
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天…… 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4段)
学习目标
1.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 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3. 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 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 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 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 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 大影响。
跳读课文研“反复”
主要表现手法:反复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
描写?
炮火 闪烁的蜡烛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 老妇人的动作 ……
反复描写
次 数
反复描写的目的
炮火
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 11 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
而感动。
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 黑色围巾 4 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
今天,回首二战的历史,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 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 以忘怀。
二战风云
二战法西斯监狱
“杀人工厂”奥斯维 辛集中营的正门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右图: 奥斯维辛 集中营的 囚犯
抗战中的中国坦克部队 抗 战 胜 利
一个侵 华日本 老兵的 忏悔。
俄罗斯纪念苏联卫 国战争胜利60周年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 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 达成协议。10月5日,签署了关于 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 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 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 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 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 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驻希腊的德 军“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 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 这样,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 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寻找感点明主题
我被
所感动,原因是
。
一是环境危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
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
感
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点
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
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1、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2、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3、细节的描写——蜡烛。 4、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 5、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蜡烛
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 6 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
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老妇人爬 3 老妇人跪 3
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 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揣摩语句品意蕴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 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 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 藏到今天。”作者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 明?
揣摩语句品意蕴
“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 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 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 了,颤巍巍地走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 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 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 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 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 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嘴唇和前额。” (25段)
“做好了坟堆后……摸出……怀里的东西”、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 来”、“老妇人对着这烛光……那黑色的大 围巾。”(28、29段)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插在那老 地方。”(40段)
一系列的行为显示出老妇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 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 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 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 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 母亲般的爱。
动作。 肃 穆:恭敬庄严。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瓦 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整体感知理思路
请同学们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 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bǎo 桥头堡
pú fú 匍匐
yè 腋下
lì 瓦砾
wēi 颤巍巍
qì kē yē
yǎo
契 柯拉耶夫 舀
jiào 地窖
fú 拂晓
qǐ 育乞西
jū ɡōnɡ 鞠躬
词语积累
烧 灼:烧,烫,使受伤。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颤 巍 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
“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走进了 方场。”(15段)
2.年老 体弱, 掩埋吃 力
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了三 次。”(23段)
“几小时的工夫,她一捧又一捧……的坟 堆。”(26段)
3.视若 亲人, 沉痛哀 悼
4.点燃婚 烛,真 情祭悼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她在他旁边坐 了下来,”(17段)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 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揣摩语句品意蕴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 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 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 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 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 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 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 《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 《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 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 1974年度列宁奖金。
揣摩语句品意蕴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 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 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 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 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 “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 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 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 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 “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 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