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 1.3.1地球的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word教案

课题: 地球的运动 (第 1 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色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剖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过程与方法:展现地球仪,认识地球仪上经纬网和日照图的两种基本形式(侧视和俯视图);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列表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异同教课要点:经线与经度、纬线与纬度、地球自转与公转速度特色教课难点:地球自转周期教课工具:地球仪、多媒体课件教课过程:☆新课导入(展现)地球仪(侧视)在学习新课“地球的运动”以前,我们先往返首一下初中地理学过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咦,里面的轴斜了,难不可是次品?☆新课学习(展现并发问)地轴和地表的交点,我们称之为?地球仪表面连结南北极点的线,我们称之为?其形状如何?大小关系如何?地球仪表面与经线垂直的线,我们称之为?其形状如何?大小关系如何?(承转)我们不单要看得懂地球仪,也要看得懂平面图。

就以大家当前察看的角度举例:(逐渐投影)第一,我们画个圆,来代表地球的轮廓;其次,过圆心画出地轴,那么,它与地表的交点就是南、北极点,我们分别以S、 N 来标明;再次,我们添几条连结南北极点的弧线来表示经线,趁便问个问题,当前图上有几条经线?(7 条)最后,我们画出与经线垂直的纬线,自然球面上的垂直在平面上看有些变形了。

师:大家注意下,和地球仪表面的经纬网比较,形状发生了如何的变化?(展现)地球仪(俯视)(投影)假如换个角度,大家还可以看得懂吗?(读图指导)地轴→极点→经线→纬线师:和地球仪表面的经纬网比较,形状又发生了如何的变化?(投影)为了像平面坐标那样确立地点,我们也给经纬线标上了编号。

接下来,我们认识下经纬度及其散布规律。

(师生概括)经线纬线观点地球仪上连结的线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形状方向指示方向指示方向特色自赤道向两极渐渐,长度此中最长。

图示度数划分区分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 °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散布规律( 活动 ) 阅读第一目“地球运动的一般特色”,填表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异同(教师到下边追踪指导,点拨;随学生回答逐渐体现粗体字)比较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目表示图绕转中地轴太阳心方向自西向东: N逆 S顺轨迹纬线圈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此中一个焦点上周期 1 个恒星日 1 个恒星年角极点为 0,其余各处相等,约为速15 °/h速度近期点 >远日点度线速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度师:那为何地球自转周期不是太阳日而是恒星日呢?(角色饰演)师:简单地说,因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日公转,因此在以太阳作为参照物来计算自转周期的时候必定要遇到公转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一、课标解析认识地球运动的规律;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轴: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的,其北端始终指向附近。

从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1恒星日:真正的周期,地球自转,用日:昼夜更替的周期,地球自转,用度:极点为,其他各处相同,线速度:自向减小(赤道处最大)。

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从南极上空看呈。

周期:一个年,日时分秒。

形状:近似正圆的。

2.公转轨道:近日点:初。

远日点:初。

角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速度线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地球运动是与的叠加。

2.黄赤交角:指平面与平面的交角,目前是。

3.影响:使太阳直射点在之间往返运动,并使地面获得太阳的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三、典题解析1.在下图中表示太阳日的是()A.a B.b C.a+b D.a-b解析:时间与我们生活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该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每一天长短的确立的理解程度。

就能力考核来说,则也可以说是看看考生对从图表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的强弱。

题目中隐含着的一个知识点是: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公转的方向是一致的。

即,从空中看地球,如果其公转方向是逆时针的(如该图所示),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也一定是逆时针。

有了这个基础常识,读图即可以明白,太阳日比恒星日长。

答案:C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角∠α、∠β的度数是,从其大小及其所对应的弧长分析出地球自转速度的特点是。

(2)图中C点的经度是,如果E点是10点钟,则C点的时刻是点钟。

(3)由C向A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将发生向(东、南、西、北)偏移的现象,由C向D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将发生向(东、南、西、北)偏移的现象。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涉及到经度的概念、地球自转速度、时间计算和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等知识点。

首先根据经度的概念得出∠α、∠β的度数是45°。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1.3地球的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1.3地球的运动

三、设计理念与思路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尝试进行探究学习。

基本思路:四、教学方法教法学法创设情景法、演示法、实验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教学法、总结归纳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画图用具(直尺、圆规)、铅笔六、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3分)导入:多媒体播放“地球运动动态模型”导入同学们边看模型,老师用诗句切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选出几个本课要重点研究问题记录下来。

①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②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结合他们的预习情况思考刚才的现象,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和同桌交流分享。

可能会提出问题:①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情景导入讲授新课,让大家思考“坐地日行八万里”能实现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

情景导入讲授新课地球自转课堂总结线速度角速度习题检测,知识巩固知识点反馈,解释诗句原理地球公转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二、讲授新课【一】(15分)一、地球的自转(板书)请三位同学上来根据预习的情况给大家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

(老师在旁边指导)老师演示,知识升华,加强同学对地球自转的绘图能力。

观察地球沿着地轴转动方向【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提问】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计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每小时多少度?读图说出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位置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全班同学按照座位前后排分小组,他们自己选出组长,整合每个人的问题边听老师的讲解,边解决问题:【同学回答:】……【同学回答:】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

人教版必修1高一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教案

人教版必修1高一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能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分析自转和公转的一般规律。

2.了解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及其原因。

4.了解时差和季节的形成原因。

5.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

6. 五带的划分.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的宇宙观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

2.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教学难点]1.恒星日和太阳日、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3. 地转偏向力.[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1.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2.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FLASH动画演示,并适时提出研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寻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讲授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

言外之意就是说,我们虽然在教室里坐着,实际上我们每天移动了八万里。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地球在运动、在自转。

我们现在开始学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二、新授课程(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自转(1)讨论问题(展示flash课件:地球的自转)①绕转的中心是,其空间指向有何特点?②自转的方向是,你能从不同视角描述自转的方向吗?请你画出示意图。

③自转的周期是,其时间长度因参考点不同而。

明确:地球绕转的中心是地轴,其空间指向不变,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自转的周期是一日(或一天),其时间长度因参考点不同而不同。

(2)地球的自转示意阅读图1.15,根据该图,我们能得出哪些结论?①地球在绕地轴作自转运动,②地轴的一端恒指北极星附近。

人教版高中必修1地理1.3《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1地理1.3《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速度等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运动对地球表面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3.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
针对以上重难点,教学设想如下: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3.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1)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分析地球运动对以下方面的影响:地球表面温度分布、农业生产、人类生活。
4.撰写一篇关于地球运动的科普文章,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要准确、生动,向他人传播地理知识。
5.搜集有关地球运动的新闻、故事等资料,与同学分享,提高信息搜集和交流能力。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速度等基本特征,以及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地方时等。
2.分析地球公转的概念、周期、速度等基本特征,以及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
3.通过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工具,让学生观察地球运动的过程,加深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理解。
3.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4.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地球运动的现象有所感知,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但这些感知可能不够系统、准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3_地球的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_4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3_地球的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_4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2、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3、能判断晨线和昏线。

4、了解地方时和区时,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5、了解地转偏向力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三、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地球运动,理解昼夜交替的产生,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特征昼夜现象的产生原因日界线【教学难点】地方时及区时的计算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斗转星移,好像是整个星空都在绕地球转,是不是这样呢?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2.周期恒星日:太阳日:3.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4.速度角速度:线速度:二、自转产生的现象。

1昼夜交替①昼夜现象产生原因: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 :②昼夜交替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随着地球的自转,晨昏线不停地由东向西运动。

晨线:昏线:2、地方时地方时:地方时的成因:规律:地方时的计算:例:已知116°E是早上6点,求34°W是几点?3.时区和区时时区:区时:计算:1)已知经度推算时区:2)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例:一架飞机从北京机场于9时(北京时间)飞往美国洛杉矶(118°)去观看球赛,飞机飞行了2个小时,问到达美国洛杉矶的时间是几点?4.日界线人为日界线:把东西十二区的中央经线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0时经线(24时经线)5、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赤道上:不偏 ; 南半球:左偏。

(纬度越大偏转越明显)偏转的意义:对气流(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流动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课后习题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1.3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高一地理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高一地理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1)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
3.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4.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3.小组合作:本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共同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现象。这种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地理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程度、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评价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地图等,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现象,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5.教学内容与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详细且具有逻辑性,从导入新课到讲授新知,再到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条理清晰。教师运用人性化的语言,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此外,教师还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涵和外在表现。

辽宁省抚顺县高级中学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学案

辽宁省抚顺县高级中学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学案

课题:地球的运动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安排的。

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场所。

“谈天”是为了“说地”,所以地球运动(特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学习运动意义的基础,在该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教材重点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地球的自转(特点)、地球的公转(特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

自转和公转(特点)分别从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运动的规律,它们是地球运动的本质属性。

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产生的基础。

《课标》要点: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目标指向:“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初中课标是“用事实说明”)——因此,不仅要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还要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速度等方面比较两种运动的特点,体现一个“比”字;第二课学习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侧重说明地球运动的综合效应,通过讲述黄赤交角而引出太阳直射点的有规律运动,这部分内容体现了一个“变”字。

第一教时新课引入:日月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永不停息;同一时刻,有的地方艳阳高照,有的地方夜幕笼罩;冬去秋来,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有时昼长夜短,有时昼短夜长;赤道地区终年炎热,极地常年严寒……诸如此类的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

地球的运动,本来是很复杂的。

我们将要研究的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地球运动形式——板书:§1.3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今天的内容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学习中学会运用比较法(五步)。

探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完成地球运动的特点比较表。

运动特点:比1、自转和公转都是“转”,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运动:自转是旋转,公转是绕转。

2、关于方向:长期以来,人们根据“日出东方”的规律,把地球自转方向说成“自西向东”,严格地说,应该表述为:从地轴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地轴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地球的运动》Word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地球的运动》Word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地球的活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教学建议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

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建议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可以从高低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解释;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较为复杂,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

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最后,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导入新课〗1.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昼夜交替的教学〗1.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太阳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内太阳高度的变化。

强调:①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②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度;③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④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⑤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1.3地球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1.3地球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1、3地球的运动教案(人教版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人教版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人教版必修1)-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3 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3、理解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

4、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理解黄赤交角的大小和影响情感与价值观:☆复习导入(投影)列表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

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绕转中心方向轨迹周期速度角速度线速度生:略(随学生回答呈现)(承转)通过对恒星日与太阳日时长不同的理解,我们意识到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的。

那么两者的叠加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或者说有什么地理意义)呢?(板书)☆新课学习师: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

请同学们阅读图1.18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北半球)的下半部分,说说什么是赤道平面、黄道平面?生: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板书)师: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做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

那么,何谓太阳直射点为什么说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呢先请同学们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

(板图)光照图(类似图1.19)(读图指导)L为地表A点地平面,与球半径R垂直于A点;若A点为太阳直射点,接受太阳垂直照射,则L与图示太阳光线(直射光线)垂直于A 点。

所以,图示太阳直射光线与球半径R位于同一直线上。

换句话说,太阳直射光线指向地心,与地表交点即为太阳直射点。

(活动)读图1.18,找出二至日时的太阳直射点,并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北半球,赤道,南半球)教师到下面跟踪指导,点拨师:假设地球不是斜着身子绕日公转而是竖直着身子,即地轴与黄道平面垂直(黄赤交角为0°),那么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还会变化吗?生:略师:那么“躺着身子”呢?教师指导学生作图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师:正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请同学阅读课本16页第一段文字,填写下表:(随学生回答呈现)师: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3_地球的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_5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3_地球的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_5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2、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3、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1、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及带来的影响。

2、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2、地球公转且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激趣导课,让学生“心”动师:同学们一定看过《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吧?里面的“为什么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昼夜长短会变化”?“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等问题你能够解答吗?其实,这些现象都是地球的运动产生的。

地球的运动是非常复杂的,主要有自转和公转运动。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知识。

[ 板书 ]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用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入,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二、使地球“运动”,让学生行动[ 动画展示 ]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学生观察、列表比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边讲边填)具体过程如下:1.概念[ 动画展示 ]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 学生回答 ]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旋转中心。

2.方向[ 学生活动 ]( 1 )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从侧面看)。

( 2 )学生观察活动:教师分别把地球仪上的南、北极点对准学生,让学生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

高中地理 1.3.1地球的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1.3.1地球的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从容说课基于前两节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开始让学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鉴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前后列放,可用列表比较的方式板书,从定义、方向、速度、周期等几个方面分别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征。

学生在初中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把“地球自转的方向”知识进行拓展,想象在两极的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建立地球顺时针和逆时针自转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概念时非常困难,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也很难看懂书中13页给的图1.15“恒星日和太阳日”。

有条件的制作课件可以改善图示,拉长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把恒星只画成一个,辅以直观的动画效果,最大可能地还原真实,应该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讲解地球公转的时候,要强调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含义、地球到达该点时的时间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

地球自转与时差的教学涉及到昼夜、昼夜交替、时差产生和计算等问题,它们相互关联,在历年的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说明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本质区别,强调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关系,晨线与昏线的区别及判断方法。

通过演示讲解地方时差的产生及规律,引导学生对书中17页“读图思考”进行探究,强调时区和区时、区时和地方时的区别,讲解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和总结配套的解题方法,多加练习巩固,并需反复练习、订正和讲解,才能完成此教学任务。

教材没有对“地转偏向”作要求,但后面第二章第二节的“气压带和风带”中有所涉及,因此教学中可略讲一二,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

地球公转与季节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首先要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认清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关系,知道黄赤交角23°26′的含义,重点分析黄赤交角的影响、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打下基础,讲解中还要把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与远日点、近日点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进行比较,找出区别,并练习加以巩固。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运用计算机模拟,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说明地球的运动规律。

能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2、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智能要求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2、理解自转的意义。

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理解国际日界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3、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4、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重点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季节的关系能力要求懂得运用地球运动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技能要求: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求真的真理观【教材分析】(一)知识结构(二)内容分析地球运动部分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1、地球运动自转规律一般从地轴的空间位置、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自转的规律性:(1)地球自转的方向:教材设计了一个“读图思考”,让学生想象在两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会是怎样的,把“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结论留给学生自已思考得出。

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2)周期: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一般用于科学研究,人们比较陌生;太阳日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它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果,但是由于太阳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十分熟悉。

鉴于它们各自的重要性,教材既引入了恒星日,又引入了太阳日。

用图解的方式,简要说明恒星日和太阳日时间差异的原因。

(3)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示。

图1.13的设计富于立体感,比较好地展现了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大小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地球自转线速度自低(高)纬向高(低)纬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教材留给学生思考、总结。

2、地球运动公转规律:(1)公转示意图:用了一幅按照真实比例绘制的地球公转轨道图,分析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运动速度的不同;使学生获得比较正确的概念。

(2)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从容说课基于前两节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开始让学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鉴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前后列放,可用列表比较的方式板书,从定义、方向、速度、周期等几个方面分别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征。

学生在初中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把“地球自转的方向”知识进行拓展,想象在两极的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建立地球顺时针和逆时针自转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概念时非常困难,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也很难看懂书中13页给的图1.15“恒星日和太阳日”。

有条件的制作课件可以改善图示,拉长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把恒星只画成一个,辅以直观的动画效果,最大可能地还原真实,应该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讲解地球公转的时候,要强调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含义、地球到达该点时的时间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

地球自转与时差的教学涉及到昼夜、昼夜交替、时差产生和计算等问题,它们相互关联,在历年的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说明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本质区别,强调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关系,晨线与昏线的区别及判断方法。

通过演示讲解地方时差的产生及规律,引导学生对书中17页“读图思考”进行探究,强调时区和区时、区时和地方时的区别,讲解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和总结配套的解题方法,多加练习巩固,并需反复练习、订正和讲解,才能完成此教学任务。

教材没有对“地转偏向”作要求,但后面第二章第二节的“气压带和风带”中有所涉及,因此教学中可略讲一二,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

地球公转与季节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首先要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认清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关系,知道黄赤交角23°26′的含义,重点分析黄赤交角的影响、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打下基础,讲解中还要把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与远日点、近日点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进行比较,找出区别,并练习加以巩固。

书中20页的“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以另一种方式解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轨迹,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探究能力。

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高低变化及太阳辐射强弱变化的体会,这些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带来的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书中20页图1.25,以数据归纳得出结论,具有季节性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使太阳辐射也呈现有规律的季节变化,从而导出天文四季和统计四季的定义。

再联系学校所在地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辅以学生的生活体会进行举例教学或设计练习,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是学习和掌握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但是该部分内容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电脑动画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在整个高中地理教材中具有深远影响。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

(投影表格)师:请大家看表格,哪个同学能在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内容?生:(三个学生看图分别回答,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讲和补充。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黑子光球耀斑色球太阳风日冕师:答得很棒。

(师逐步投影答案的内容)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黑子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点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动周期为11年光球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的最激烈的显示色球太阳风(简单介绍)日冕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推进(新知识传授)[教师精讲]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生:自转和公转。

师:非常正确。

(投影表格)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板书)一、地球的自转(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师: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生:地轴师:很好。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师:地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在地球中真有这么一根轴吗?生:没有。

师:正确。

地轴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

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生: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答案填充表格)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

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

(从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仪的自转)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生:(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侧面北极在上,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答案填充表格)(投影练习)甲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乙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生:甲图中心是北极,乙图中心是南极。

师:非常好。

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呢?生:一天。

师: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

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恒星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利用课件中的动画进行分步显示讲述,学生一目了然)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过程将会忽略不计。

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多媒体动画演示)图1 图2 图3 如图1电脑显示动画:假设遥远的恒星(小圆)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

师:(多媒体动画演示)如图2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的长度。

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点刚好对着恒星。

师: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生:(学生准确回答)师:很好!(点击鼠标,电脑画出SE2的连线和E2与恒星的连线,标出“恒星日”)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

而因为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长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师:图3以太阳作参照。

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生:自转了一周多。

师:观察得很仔细。

(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师:(过渡)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什么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呢?生: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师:很好!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多少度?生:15°/小时。

师:非常正确。

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根据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

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

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

(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师:大家一起探讨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生: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

在南北纬60°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地球公转师:请大家归纳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共同规律。

生:在南北两极点,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零。

师:非常好。

下面阅读教材P14地球自转的证明。

生:(阅读)师:(过渡)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

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