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的四大红色报刊

合集下载

《红色中华》报与苏区武装斗争研究

《红色中华》报与苏区武装斗争研究

《红色中华》报与苏区武装斗争研究
《红色中华》报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机关报,是苏区最具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对整个苏区的发展建设以及顺利开展武装斗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从《红色中华》报与苏区武装斗争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红色中华》报在苏区开展武装斗争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以史料为研究依据。

首先,对《红色中华》报的创刊背景、主要任务、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明确报刊的主要内容。

其次,重点介绍了《红色中华》报在苏区武装斗争动员过程中的作用。

在政治动员上,开展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认知,分析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宣传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的政治主张;在经济动员上,分别从节约军粮、筹集军费以及提供后勤物资保障三方面展开阐述;在军事动员上,着重介绍苏区的军事教育情况、扩红运动的发展情况以及对红军战斗胜利成果的宣传。

再次,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着重阐述《红色中华》报对苏区武装斗争的正面影响。

在军事决策方面,积极营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红军对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以及中央苏区是如何开展地方军事指导工作的;在对军民思想影响方面,第一,起到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作用,第二,利用报刊正确引导舆论,稳定民心,第三,宣传前方战斗情况,稳定军心;在对军队建设方面,首要强调军队的政治工作,然后关注地方武装部队的建设,最终达到了对军队中不良风气纠正的作用。

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红色中华》报进行历史评价,正面的影响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也树立了红军良好形象,争取了更多群众。

负面的影响主要是从当时党内的盛行的“左”倾主义路线出发,来浅述报刊对开展革命斗争的负面影响。

红军长征期间出版的报刊与宣传内容

红军长征期间出版的报刊与宣传内容

红军长征期间出版的报刊与宣传内容作者:王春华来源:《传媒论坛》2018年第12期摘要: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期间坚持办报,分别由红军总政治部负责《红星报》的出版、由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前敌委员会负责《前进》报的出版、由红军第三军团政治部负责《战士报》的出版、由红一军团政治部负责《战士》报的出版等,这些都是军队内部报刊。

这些报刊的宣传内容,都是对红军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事迹、红军军事行动取得的胜利以及长征途径地区“扩红”情况的报道,以鼓舞红军士气、宣传党的政策为目标。

关键词:红军;长征;报刊;宣传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8) 12-00-02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最后,中央红军在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红军长征纵横十一个省,行程达两万五千里,在这漫长的征程中,红军内部始终坚持办报,保证了刊物的出版,宣传了党和红军的政策与主张。

在长征路上,这些报刊的出版将红军的抗日救国理念广泛宣传,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毛泽东对红军长征给予了高度评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红军长征开始后,国民党对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展开了围、追、堵、截,企图将红军剿杀,施行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

红军则在“遵义会议”之后,重新改组了政治局领导层,毛泽东又回到了领导岗位,重掌兵权,从而开启了红军在长征中的军事胜利高潮。

中央红军在战斗间隙坚持办报,其目的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鼓动工作,广泛宣传党的政策主张,长征途中出版的报刊和达到的宣传效果,是红军长征中光辉的一页,是我国新闻出版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历史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长征路上红军出版的报刊状况红军在长征路上坚持出版红色报刊,具体出版工作由红军总政治部负责。

尽管当时条件艰苦,红军只能通过手刻油印的办法办报,但是依然达到了鼓动宣传的效果。

项英与《红色中华》报论略

项英与《红色中华》报论略

编 务
项英是 中央苏区的领导人 中与《 红色 中华》 关
系较 为密切 的一位 , 尤其 是该 报发展 的初期 和 中期 。 具体来 说 , 表 现在 以下 三个方 面 : 1 . 在《 红色 中华》 发 展 的初 期 与 中期 , 项 英是 该
报 实际上 的负责 人
为副主席 , 同时宣告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 府成 立 。1 2月 1 1日, 临 时 中央政府 的机关 报 《 红 色 中华》 随即在瑞金创刊。《 红色中华》 报是苏维埃时
期发 行最 早 、 发 行 量最 大 、 影 响最 广 的政 府 机关 报 , 是 中央苏 区“ 四大报 刊” 之一 , 历 来 为苏 区 新 闻史 的 研究 重点 。 目前 , 学 界 研究 主要 集 中于该 报 的历史
根据《 红 色 中华 》 报 的 演变 脉络 , 不 妨 将其 发 展 历程 分为三 个 阶段 , 即: 草创 与摸索 、 成型 与规范 、 突 变与 坚持 。在草创 与 摸索 、 成 型与规 范 阶段 , 项 英 以 苏 区临时 中 央政 府 副 主席 的身 份 , 直接管 理《 红 色 中华 》 报。 《 红色 中华 》 刚成立时 , 设有编委会 , 其 中包 括 编辑 部 、 通 讯部 和 发行 科 。编 辑 部设 在 瑞 金 叶 坪 的
第4 4卷第 5期
2 0 1 3年 9月
南昌大学学报 ( 人 文社会科 学版 )
J OUR NAL 0F N ANC HANG UNI VER S I T Y
V0 1 . 4 4 N o . 5
Se p . 201 3
项 英与《 红色 中华》 报论 略
陈信 凌 a , 谭 琪红 , 金 妍2
《 红色 中华 》 报 的关 联 方 面 的研 究 。 因而 就 此 展 开 梳理和 剖析 , 无论 是对 于多 向度地研 究项英 , 还 是把 《 红色 中华》 报 的探 讨引 向深 入 , 都 是非 常 可行 与 必

《红星》报的非新闻业务

《红星》报的非新闻业务

《红星》报的非新闻业务作者:王卫明陈信凌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6期《红星》报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江西瑞金,1935年8月3日因红军即将进入草地而停刊,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机关报。

这份报纸的非新闻业务是怎样的呢?一再策划和发起活动与现在的许多报刊一样,存在于20世纪30年代的《红星》也曾策划和发起一些活动,例如,捡子弹壳的运动。

1934年5月30日第45期第四版刊登王宗槐的《我们检弹壳的成绩》,其中写道:“《红星》报提出检子弹壳的运动后,得到红色战士很热烈的回答与拥护。

关于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第二师曾普遍在党团小组中讨论了,立即发动进行,并决定以每个党团小组为单位去收集,检阅党团员。

这一工作的进行,成为经常应有的工作。

特别是我们的青年同志,更积极去收集,每次战争后检阅一次;就是负伤的同志都能很积极的搜检。

最近两月中单青年,共捡到了子弹壳一万一千六百八十发,子弹八千三百九十发。

获得了很大的成绩,现我们还在继续努力进行着,希望其他各部队的同志,也要注意这件事呵!”此外,《红星》还一再对读者发起号召。

例如,1933年8月13日新第2期第2版刊登了《热烈购买经济建设公债》;1933年8月19日新第3期第2版刊登了《本报号召红军在白区每月扩大一千个红军》;1933年10月1日新第3期第4版刊登了《两个号召》,这两个号召分别为“红军部队快速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每个红军战士每个月写两封家信”,《红星》还为后者特设专栏登载“红军家信”;1935年1月15日第68期第2版刊登了《本报号召本月廿一日前每三人扩大一个红军》。

1934年11月7日出版的《红星号外》,实际上也是一次号召——《本报号召创造争取群众工作的模范连队》。

从1931年12月11日创刊至1933年11月30日,《红星》曾发起六次号召,这些号召“在红军部队中引起了一些反响,特别是在白区每月扩大一千个红军的号召,得到各部尤其是东方军的响亮回答”。

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红色报刊

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红色报刊

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红色报刊作者:刘庆礼来源:《理财·收藏版》2021年第09期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整个中国为白色恐怖所笼罩,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和建党之初的中共中央,为有效指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及其专政的学说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系统介绍共产党的相关知识和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集中打造了一批广具影响力的红色报刊,从而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发展,推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将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最具影响的几种红色报刊汇集如下,以飨读者。

《新青年》(图1)《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称《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思想史上首屈一指的最重要刊物。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并亲任主编。

1917年初,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赴京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往北京。

该刊初为月刊,6期为一卷。

1918年1月,从第4卷起实施改版,由文言文改用白话文,并采用新式标点。

1919年下半年开始,《新青年》刊载的关于马克思主义、苏联十月革命、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就有130余篇。

该刊与当时秘密发行的党内机关刊物《共产党》密切配合,一起承担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进行思想和理论准备的历史重任。

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又迁回上海编印。

从1920年9月第8卷第1期起,该刊作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公开发行。

1922年7月,该刊出完第9卷后休刊。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后,决定将已经休刊达一年之久的《新青年》改组为由瞿秋白担任主编的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并由月刊改为季刊,但因故脱期,1924年12月再次休刊。

1925年4月起,更换主编,相继由彭述之、罗亦农担任,《新青年》同样由于经常脱期又成不定刊,1926年7月宣布停刊。

从创刊到终刊,《新青年》共出刊9卷54期。

红军时期最早创办的专业性卫生报纸——《健康》报

红军时期最早创办的专业性卫生报纸——《健康》报

1931年秋,根据时任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提出的“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健康”的指导思想,由中革军委总军医处主办的四开黄麻纸油印小报《健康》报,在江西省瑞金县朱坊村创刊,创始人为时任中革军委总军医处处长贺诚。

诞生于中央苏区战火洗礼之中的这份《健康》报,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报刊发展史上最早创办的专业性报纸,被毛泽东高度评价为文次反“围剿”、长征等艰难时期,红军时期的《健康》报,在卫生工作宣传、卫生运动开展和军民健康常识普及、军队战斗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专业性报刊的重要作用,作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

长征之后,《健康》报在抗战时期停刊,1946年复刊。

1956年,周恩来题写的“健康报”三个字,被用作报头,《健康》报也由此演变为《健康报》。

“文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进步,发挥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艰苦备尝宣传内容却较为全面丰富。

在红军时期,虽然敌人严密封锁,物资匮乏紧缺,但《健康》报仍旧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在战火中进行卫生宣传。

创刊初期,总军医处规模较小(创刊时只有4人)。

据贺诚回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和军事进攻,造成苏区物质条件极为匮乏。

因此,《健康》报只能采用当时苏区自己生产的质地粗劣的黄麻纸油印。

(蔡顺利:《红色摇篮里诞生的<健康报>》 ,《中国报业》(半月刊) ,2014年第15期)且出刊没有固定周期,每期发行仅上百份,且只能覆盖到团一级;随着发行数量不断增加,发行范围也逐渐扩大到乡镇一级。

长征时期,最初使用从苏区带来的毛边纸,用完后,就因地制宜找“纸”源。

长征中曾发行过“叶报”,就是拿树叶当纸进行宣传。

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很多报刊不得已停刊,贺诚仍然带领宣传科的工作人员,自报道的内容却较为全面丰富,主要包括:中革军委和总卫生部关于卫生医疗和战场救护的命令、决定、指示,对卫生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革命医疗作风,介绍红军和苏区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开展卫生运动的经验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中央根据地的报刊概况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中央根据地的报刊概况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中央根据地的报刊概况摘要:1927年蒋介石发动召开“4.12”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共产党人发动了武装斗争,在江西开辟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办了一批报刊。

本文对此进行论述。

关键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党中央根据地;报刊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叛变了革命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企图扑灭革命,消灭共产党,残酷地镇压共产党和革命群众。

共产党人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斗争的新阶段。

井冈山朱毛红军会师后,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农村土地革命,以江西瑞金为中心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并创办了一系列革命刊物,现对其中一些重要的刊物进行论述。

一、《红色中华》《红色中华》于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刊,周刊,铅印,4开1张,从第49期起改为三日刊,第148期起改为双日刊。

《红色中华》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1份中央机关报,初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机关报,自第50期起,改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合办的中央机关报。

初为最初由周以粟担任负责人兼主笔。

后来,王观澜、杨尚昆等人先后负责过该刊。

《红色中华》办得生动活泼,除发表社论、专文、文件外,还先后设有“要闻”、“专电”、党的生活”、“赤色战士通讯”、“红色小辞典”、“小时评”等专栏,并设有不定期文艺副刊《赤焰》。

凡遇重要的纪念日或红军打了胜仗时,还出版《纪念专号》或《特刊》、《号外》。

《红色中华》创刊后,对进行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积极宣传。

曾发表中央关于开展一个以建设基层政权为中心的建政运动的训令,并发表社论阐明这一运动的重要性。

特辟“苏维埃建设”专栏,及时交流运动中的经验教训,推动各地建政工作的进展。

在反对国民党军队第4次、第5次“围剿”期间,报纸配合扩大红军、筹措战争经费、查田、劳动竞赛等群众运动,展开大规模的宣传报道,进行生动有力的战争动员,引导群众为完成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每一项中心任务而努力。

中共中央机关报

中共中央机关报

《向导》周报(1922.9.13--1927.7.18)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第一份机关报。

1922年9月13日,经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

《向导》周报,初由陈独秀、蔡和森任主编。

继之由彭述之、瞿秋白担任主编。

主要撰稿人有:蔡和森、瞿秋白、陈独秀、高君宇、彭述之等人。

毛泽东、周恩来、赵世炎等也在此刊上发表过文章。

《向导》周报主编陈独秀,时任中共中央局书记,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领袖。

他在出版了201期的《向导》周报上,共发表文章258篇。

《向导》周报,以其当时所处的“现在的中国,军阀的内战固然是和平统一与自由之最大障碍,而国际帝国主义的外患,在政治上,在经济上,更是钳制我们中华民族不能自由发展的恶魔。

……”之社会形态为基点,以“……现在,本报同人依据以上全国真正的民意及政治经济的事实所要求,谨以统一、和平、自由、独立、四个标语呼号于国民之前!”为其办报宗旨。

(引自--《向导》周报发刊词)1927年7月1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时局宣言》,揭露了“国民政府在反动阴谋之下的政局”。

15日,汪精卫集团公开反共清党,逮捕和屠杀共产党人。

18日,《向导》周报全文刊载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时局宣言》并停刊。

《向导》周报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破裂,第一次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的整个过程。

《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后的第一份机关报,刊行历时5年,共出版了201期。

《红旗》(1928.11.20--1930.8.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二份机关报。

1928年11月20日,在上海创刊。

谢觉哉主编。

《红旗》在其创刊号上,全文刊载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1928年11月5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告全国民众书》。

书中告之全国民众:“目前是旧的革命高潮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将要到来,我们--工人农民兵士和一切穷苦的平民应当不断的起来反对自己的压迫剥削者,反对军阀豪绅地主资本家,反对国民党政府,反对帝国主义,从斗争中团结自己力量,巩固革命的战线,摇动反动的统治,夺取敌人的武装武装自己,学习暴动的艺术以促进新的革命的高潮更快的到来,一直到武装暴动夺取政权,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埃政府机关,由苏区印刷厂用 活字铅印。1934年10月3日,在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暂时停刊, 当时出版到240期。中央红军长 征到达陕北后,《红色中华》于 1935年11月25日从241期开 始复刊,仍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央政府机关报,一直出到1937 年1月29日的324期。从这时 起,《红色中华》报改为《新中华》 报,在延安改名出版。起初为陕 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39年2 月7日,改为中共中央和边区政
(作者单位 河北威县第一 中学)
万方数据
5l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央苏区的四大红色报刊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马一凡 河北威县第一中学
世纪桥 BRIDGE OF CENTURY 2009(4) 1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7条) 1. 李宥儒.辛文婷 从《红星报》看红军报刊的党报新特征[期刊论文]-青年记者2010(35) 2. 徐毅 "受众本位"是党报发展的基石——《红色中华》的启示[期刊论文]-青年记者2008(18) 3. 姚辛 红色劲旅之歌——左联小史(十)[期刊论文]-党史文汇2008(1) 4. 郑德金 战争年代党报的经营与发行[期刊论文]-中国记者2003(11) 5. 吴超.WU Chao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的新闻事业[期刊论文]-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4) 6. 吴赘.吴良成.吴芳春.WU Zhui.WU Liangcheng.WU Fangchun 中共早期廉政建设研究——以苏区报刊为中心的考 察[期刊论文]-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0,29(5) 7. 姜苑 中共早期最具影响的红色报刊[期刊论文]-科学时代(上半月)2010(6)
《青年实话》受到广大青年读者
尤其是红军青年的欢迎。
1934年1月,第五次反“围
剿”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为便
《青年实话》对1931年12月宁都起义的报道
第1、2期,每期发行8000份。编 辑部长期设在瑞金。由于频繁的 战争而暂停刊。1931年11月至 1932年2月,《战斗报》改名为 《青年实话》,单张四开四版,从 第3期出版到第9期,每期发行 1万份。从1932年3月至1934 年10月《青年实话》改为32开
万方数据
50
《斗争》第一期
开油印期刊,同年8月上旬又恢 复原来的4开铅印报纸形式,并 重新编印期号。前后共约出版 124期。在苏区,它是仅次于《红 色中华》和《青年实话》的第三大 报纸,发行量达17300余份。
寓教于娱乐之中,版面生动 活泼是“红星”的一大特点,它除 社论、前线通讯外,还设有“俱乐 部”、“猜谜语”、“红军歌曲”等专 栏,登载了大量的歌谣、游艺作 品,又设立了“军事常识”、“军事 测验”等栏目,传播军事知识,内 容十分丰富。
红军主力长征后,江西的 《红色中华》报在极度困难的条 件下能坚持出版发行4个多 月,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中央苏 区军民的革命斗志。
《青年实话》 《青年实话》是中国共产主 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主办的适 应青年特点的杂志。它创刊于 1931年7月20日,时值第二、三 次反“围剿”战争之间,开始称 《战斗报》,属装订本,只出版了
中央苏区的四大红色报刊
文/马一凡
从1929年到1935年,在江 西苏区先后出版的报纸、刊物约 有200种。其中《红色中华》、《青 年实话》、《红星报》、《斗争》是江 西苏区的四大报刊,它们的最高 发行量曾达到12万份。
《红色中华》 《红色中华》创刊于1931年 12月11日,是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后改为 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 机关报。发行对象主要是中央苏 区军民,发行方法主要靠各级苏
《红色中华>
府机关报。1941年5月15日终 刊,它与《今日新闻》合并为《解 放日报》。
1934年lO月3日后,在江 西中央苏区的《红色中华》报,实 际上并未全面停刊,而是在中央 红军主力长征后,由瞿秋白继续 带领部分人员坚持出版到1935 年1月21日才被迫停刊。当时, 《红色中华》报仍接着原期数编 号,每周出版三期,后来由于环 境恶化,改为每周两期,最后是 每周一期。其发行数量逐渐减 少,最后仅发行3000多份。报纸 的宣传内容,主要是扩红、征粮、 动员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保卫苏 区等,后来又有大量篇幅报道, 揭露国民党军队侵占苏区后大 肆烧、杀、抢、掠的野蛮罪行,号 召苏区人民同敌人斗争到底。为 了保守秘密,对红军主力突围长 征的消息,《红色中华》报始终只 字未提。
万方数据
49
爱好,设置了《青年生活素描》、 《前线通讯》、《白区青年生活》、
《青年卫生顾问》、《轻骑队》、《工
农大众文艺》、《体育》、《游戏》、
《测验》、《悬赏征答》、《歌曲》等
多种栏目,有时还有漫画。它刊
登的《十劝郎当红军》、《共产青
年团礼拜六歌》、《打倒日本帝国
主义歌》等,在青年中广泛流行。
1933年6月下旬,在总政治 部主任王稼祥的举荐下,邓小平 被调到红军总政治部,任秘书长 兼《红星报》主编,他坚持群众办 报方向,很快就建立了一支拥有 500多人的通讯员队伍,通讯员
中有普通战 士,有党政机 关的领导,有 红军部队的 指挥员。许多 通讯员既是 前线战斗的 战士,又是战 地记者:既持 枪杀敌。又挥 笔写稿。所写 的既是他们 的战友,又是 他们自己。
《青年实话》宣传的主要内
容和步调大体上与《红色中华》
一致。不同的是,它具有鲜明的
青年报刊特色,编排形式和内容
多样活泼,文字通俗生动,对青
年读者富有引导、组织、鼓动作
用。它经常刊载共青团中央的文
件,交流共青团与青年工作的经
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知
识。它一创刊就提出“应该使报
1931年12月”日《红星报》创刊号
战士们 热爱“红星”, 中央领导人 特别关注“红 星”。当时的 中央军委负 责人周恩来、 王稼祥经常 审定报纸的 重要社论和 文章。周恩 来、朱德、王稼祥、博古、张闻天 等都在《红星报》发表过署名文 章。1933年8月14日,《红星报》 用整版篇幅发表了毛泽东以“子 任”笔名写的《吉安的占领》。 辛勤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 果实,《红星报》实现了它创刊时 的光荣使命:“加强红军里的一 切政治工作,提高红军的政治水 平线和文化水平线,实现中国共 产党苏区代表大会决议,完成使 红军成为铁军的任务。”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 力长征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 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 华》暂时停刊,而《红星报》则继 续编辑发行,她又成为党和红军 在长征途中的一颗闪闪的红星。 《斗争》 《斗争》,1933年2月4日创
引证文献(1条)
1.李黛岚 苏区出版事业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期刊论文]-新闻爱好者(下半月) 2009(10)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jq200904015.aspx
纸为着战争”,以此作为自己的 宣传中心,教育组织青年踊跃参 加红军,努力生产支前,开展拥 军优属的多种活动。它向青年解 说当前国内外形势和革命任务。 在栏目设置上,除社论和一般论 说外,它注意适合青年的特点和
利其工作,共青团苏区中央局决 定,《青年实话》杂志印刷所及其 工作人员全部迁至瑞金。
《红星报》 《红星报》于1931年12月1 日在瑞金创刊,原定5日刊,实 际不定期,一般是4开4版,由 中革军委印刷厂铅印出版,1933 年3月3日第3l期起,改为32
小册子,开始为半月刊,后改为
周刊,从第10期出版到1 12期,
发行量达到2万8千册,它的声
望在中央苏区仅次于苏区中央
局、中华苏维埃政府机关报《红
色中华》。因此,《青年实话》是在
中央苏区青年中有着广泛影响
的刊物。
胡耀邦接任少共中央秘书
长后,曾担任了《青年实话》杂志
的编写、出版、发行等工作,此阶
段是杂志的鼎盛时期。
《斗争》的出版时期,正是王 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统治中 国共产党的时期,反“罗明路 线”,无论在福建还是在江西,矛 头都是指向毛泽东的正确路线, 所以毛泽东当时在《斗争》上没 有发表过有关路线斗争的文章, 而着重在进行农村调查,先后有 《查田运动的初步总结》、《查田 运动的群众工作》、《长冈乡调 查》和《才溪乡调查》等重要文章 发表在《斗争》上,为我们留下了 珍贵的史料。《斗争》在传达中共 中央政策,提高党内政治理论水 平,宣传共产主义,总结苏维埃 政权和经济建设经验,动员人民 力量反抗敌人的军事围剿等方 面都起到了积极的舆论作用。
刊于江西瑞金。该刊是由当时苏 区中央局主办的《实话》和《党的 建设》两刊合并改名而成,16开 本旬刊,铅印,重要文章用4号 宋体字。一般每期16页,有时20 页,最多的第24期达32页,最 少的一期12页。该刊在一般情 况下基本上都能按时出版,即使 在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 最紧张时,仍坚持出版。《斗争》 苏区版的主要内容是中共中央 和中共苏区中央局、少共中央等 的重要决议、指示、政策条例和 主要领导人的报告;共产国际有 关的决议、总结和重要报告以及 苏区党、政、军,苏区工运、青运、 妇运等方面的文章。许多中共领 导人都曾为该刊撰写文章,其中 刘少奇的《论国家工厂的管理》, 可能是中共最早提出实行厂长 负责制的一篇重要文献。张闻天 为该刊负责人,杨尚昆也曾做过 编辑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