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传染病监测和报告

合集下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规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规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规定Quantity, price, time and spac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n investment.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03年11月7日卫生部第37号令发布实施、2006年8月22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传染病防治法、应急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第三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坚持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鼓励、支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一)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法定报告传染病

法定报告传染病

法定报告传染病
根据公共卫生法规定,我国对某些传染病的报告工作是法定的,即相关单位和个人在发现患有某些传染病病例时必须按照规定进行及时报告。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及时采取措施遏制疫情扩散,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法定报告传染病主要涵盖了一系列疾病,比如霍乱、痢疾、肺结核、炭疽、人感染禽流感等。

根据法律规定,以下情况需要进行法定报告:
首先,各级医疗单位发现或确诊的被列为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病例,必须在24小时内向所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疗单位负责医生和技师应严守职业道德,对隐匿报告疾病的行为进行严格追责。

其次,市、区、县级卫生行政部门需要对法定报告传染病按规定的时间节点进行传染病信息网上报。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保证信息报告的及时准确,方便上级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传染病情况进行监控与预警。

再次,相关职业人员如医生、护士、教师等,发现或怀疑某人患有法定报告传染病时,有责任及时向所在单位或所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

这一规定可以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避免传播和流行。

此外,公共场所如学校、旅馆、养老院等,在发现或怀疑有带有法定报告传染病的人员时,也应立即通报所在地区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

这一举措可以加强对公共场所卫生状况的监管和控制,保障大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总之,法定报告传染病是我国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一环,对于监测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和相关机构的依法报告意识,共同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做出努力。

法定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月报

法定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月报

法定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月报一、前言公共卫生安全是社会稳定和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而法定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工作则是公共卫生体系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持续监测、及时报告和科学分析,我们能够迅速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保护公众的健康。

二、本月法定传染病监测概况(一)传染病发病总体情况本月共报告法定传染病_____种,发病_____例。

其中,甲类传染病无发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_____种,发病_____例;丙类传染病报告_____种,发病_____例。

(二)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1、乙类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如肺结核发病_____例,较上月有所增加/减少。

肠道传染病:痢疾发病_____例,伤寒发病_____例。

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乙肝发病_____例,梅毒发病_____例。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疟疾发病_____例。

2、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发病_____例,手足口病发病_____例。

(三)发病地区分布本月传染病发病地区分布不均,_____地区发病例数较多,可能与该地区的人口密度、卫生条件、人员流动等因素有关。

(四)发病人群特征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_____年龄段,性别方面,男性发病_____例,女性发病_____例。

三、本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情况(一)事件总体情况本月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_____起,涉及_____人。

(二)事件类别包括食物中毒事件_____起,传染病疫情_____起,环境因素引起的健康危害事件_____起等。

(三)事件原因分析1、食物中毒事件主要是由于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问题,如食材变质、加工不当等。

2、传染病疫情的爆发可能与季节因素、人群聚集、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等有关。

(四)事件处置措施针对每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部门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患者救治、现场调查、环境消毒、健康教育等,有效控制了事态的发展。

四、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部分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不及时、不准确,存在漏报现象。

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及时限

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及时限

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及时限
一、报告种类:
1、甲类(2种):鼠疫、霍乱;
2、乙类(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参甲)、炭疽(参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H7N9禽流感;
3、丙类(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二、报告时限:
1、甲类及参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在诊断后,与2小时内进行报告;
2、除参甲管理外的乙类传染病及丙类传染病:在诊断后,与24小时内进行报告;
3、其他传染病: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另有要求的,按要求开展报告。

传染病疫情监控与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监控与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监控与报告制度标题:传染病疫情监控与报告制度引言概述:传染病疫情监控与报告制度是指通过监测、采集、分析和报告疫情数据,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建立健全的传染病疫情监控与报告制度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一、监测传染病疫情的方法1.1 利用实验室检测技术:通过实验室对患者样本进行检测,快速确定病原体,匡助诊断和监测传染病疫情。

1.2 利用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

1.3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传染病监测系统,实现传染病疫情数据的实时监控和报告,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二、传染病疫情数据的采集2.1 政府部门的责任: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传染病疫情数据采集机制,及时采集各类传染病疫情数据。

2.2 医疗机构的配合:医疗机构应积极配合政府部门,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3 公众的参预:公众也应积极参预传染病疫情数据的采集,如主动报告症状、接受检测等,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三、传染病疫情数据的分析3.1 疫情趋势分析:对传染病疫情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及时发现疫情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3.2 疫情风险评估:对传染病疫情数据进行风险评估,评估传播风险和暴露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3.3 疫情预警预报:通过传染病疫情数据的分析,及时发布疫情预警信息,引导公众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传播风险。

四、传染病疫情数据的报告4.1 定期报告:政府部门应定期发布传染病疫情数据的报告,向公众通报疫情情况和防控措施。

4.2 突发事件报告: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的突发事件,政府部门应即将发布紧急报告,通知相关部门和公众采取紧急措施。

4.3 国际合作报告:在国际合作中,政府部门应及时向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报告传染病疫情数据,共同应对跨国传播的风险。

五、传染病疫情数据的应用5.1 制定防控策略:根据传染病疫情数据的分析和评估结果,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及时遏制疫情传播。

传染病疫情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的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的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的报告制度为了加强传染病疫情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工作,提高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监测报告的范围和内容(一)监测报告的范围1. 传染病疫情:包括法定传染病和非法定传染病,以及新发传染病和输入性传染病。

2. 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食物中毒、职业中毒、放射性污染、生物恐怖袭击、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等。

(二)监测报告的内容1. 传染病疫情:包括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流行病学调查情况、防控措施等。

2. 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影响范围、危害程度、应急处置措施等。

二、监测报告的机构和职责(一)监测报告的机构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传染病疫情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评估和报告工作。

2. 医疗机构:负责传染病病例的发现、报告、隔离、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传染病疫情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和协助调查工作。

4.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监测报告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工作。

(二)监测报告的职责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建立传染病疫情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网络,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

(2)及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疫情和事件信息。

(3)开展疫情和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指导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监测和报告工作。

2. 医疗机构:(1)建立传染病病例报告制度,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病例信息。

(2)开展传染病病例的隔离、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疫情和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开展传染病疫情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工作,及时向上级医疗卫生机构报告监测信息。

2-4 传染病报告标准

2-4  传染病报告标准
学校和托幼机构重点传染病聚集性疫情、暴发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病种
聚集性疫情报告标准
暴发疫情报告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霍乱
发现1例及以上病例。
同暴发报告标准。
手足口病
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但不足
10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以上,但不足5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死亡。
同暴发报告标准
伤寒、副伤寒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2-4例病例。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同暴发报告标准。
细菌性痢疾
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9例及以上病例。
7天内,同一学校、托幼机构、医疗机构、养老院、工厂、建筑工地、游轮、社区/村庄等集体单位或场所,发生20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诺如病毒感染病例,其中至少2例是实验室诊断病例。
同暴发报告标准。
流感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10例以上流感样病例。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以上流感样病例,或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发生2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及
同暴发报告标准。其中以县(市、区)为单位,近5年首次发现病例者,
病种
聚集性疫情报告标准
暴发疫情报告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本地感染的登革热实验室诊断病例。
地感染的登革热实验室诊断病例。
应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报告。

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

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

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是指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各类传染病进行及时报告、收集和统计,以及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调查和监测的管理制度。

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对于防控传染病、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的重要性、目的、内容和实施过程进行探讨。

首先,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的实施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和人民群众的健康至关重要。

传染病的及时报告和监测可以提前预警和控制传染病的爆发,减少传染病的传播和病例的患病率。

同时,传染病报告管理可以对传染病的流行趋势进行分析和评估,为制定科学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此外,传染病报告管理还可以推动和加强不同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提高传染病监测和防控的效果。

其次,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及时获取传染病的相关信息,为公共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法定报告管理,可以追踪和调查传染病的病例和疫情,掌握传染病的动态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遏制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此外,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还可以帮助政府和卫生部门了解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和特点,提供参考和依据进行公共卫生政策和规划的制定。

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的内容包括传染病的报告、收集、统计、调查和监测等方面。

首先,各级医疗机构和相关从业人员应当按照规定,对发现的传染病病例进行报告和登记,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其次,相关部门应当对传染病的病例进行及时收集、统计和分析,形成传染病报告和疫情报告,及时向社会公布和通报。

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当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调查和分析,追溯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以及评估传染病的风险和危害。

最后,相关部门应当根据传染病的报告和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的实施过程包括传染病的报告、收集、统计、调查、监测和防控等环节。

首先,发现传染病病例的医疗机构和相关从业人员应当及时对传染病进行报告,将相关信息上报给卫生部门。

武汉法定传染病监测及报告管理要求

武汉法定传染病监测及报告管理要求
提醒:其它急性传染病发生死亡时应高度关注!!如 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麻疹等。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与技术指南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 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 告单位应于24 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第十一次会议对该法完成修订。2004年8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七号公布,自2004年12 月1日起施行。
2004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 目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
1950年以来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
法定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管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2年3月
提纲
我国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法律规范 传染病网络直报监测工作要点
卡片填报、审核、分析、结果发布反馈、质 控、培训与督导等
培训要点
了解传染病监测基本概念。 熟悉传染病监测管理工作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报告卡填报、审核技术关键点。
中国法定传染病监测概况 (CNDSS)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人禽流感和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丙类 (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 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 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其它依法报告病种及要求
卫生部或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 理的上述病种以外的其它传染病。
Year
监测网络
卫生部 省、市卫生厅/局
地市卫生局 县区卫生局
行政管理
中国 CDC 省市 CDCs
地市 CDCs 县区 CDCs 乡镇卫生院

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和从事病原微 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 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 原体样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 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 散。
第三章 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 第三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
•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 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 规范》要求报告。
卫生部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
▪ 卫生部于2006年3月3日下发了《卫生部法定传染病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根据《传染病防 治法》第三十八条第三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 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卫生部授权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发生传 染病暴发、流行以及发生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及时、准确地发布辖区内的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信息。
▪ 一个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发现病例 (个案或爆发)、传染病登记、确诊病例(流调或 实验室)、报告(早期预警或常规报告)、对疫情 信息的分析及解释、信息反馈、评价防控措施。
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 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 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 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 报告。
• 第三十七条 依照本法的规定负有传染病疫情报告职责 的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 采供血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隐瞒、谎报、缓报传染 病疫情。
第二章 传染病预防
•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
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 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传染病登记与报告制度

传染病登记与报告制度

传染病登记与报告制度传染病登记与报告制度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 1、各医疗机构为责任疫情报告单位,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

、各医疗机构为责任疫情报告单位,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

2、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疾病控制人员、卫生监督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疾病控制人员、卫生监督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3、医疗保健人员遇有法定传染病时,应及时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有医嘱。

、医疗保健人员遇有法定传染病时,应及时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有医嘱。

4、医务人员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填写订正卡;定期核查门诊日志,确保每位就诊病人信息的完整,对核查出的漏报、误报病例应及时补报和订正;病人出院时,如果与入院诊断病名不符,住院医生需及时填写传染病订正卡。

、医务人员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填写订正卡;定期核查门诊日志,确保每位就诊病人信息的完整,对核查出的漏报、误报病例应及时补报和订正;病人出院时,如果与入院诊断病名不符,住院医1/ 12生需及时填写传染病订正卡。

5、化验室人员遇有传染病阳性结果时,应有疫情报告提示制,并将报告单交经治医生处理(确诊或排除)。

、化验室人员遇有传染病阳性结果时,应有疫情报告提示制,并将报告单交经治医生处理(确诊或排除)。

6、放射科和化验室对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检查结果应专册登记。

、放射科和化验室对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检查结果应专册登记。

7 、报告的时限、方式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执行。

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执行。

化验室传染病阳性结果管理制度 1、各医疗单位的检验室对法定传染病的阳性检验结果除在原始簿中登记外,还必须登记到法定传染病阳性检验结果登记簿中。

登记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送检医生、结果、诊断病名、疫情报告等。

法定传染病监测及报告管理

法定传染病监测及报告管理
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
、血吸虫病、疟疾。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和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丙类(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初筛阳性的HIV进行“阳性检测”报告。
• 发病日期:
– 填写病人在本次就诊疾病开始出现症状的日期。
– 不明确时,填就诊日期。
– 病原携带者填写初次检出日期或就诊日期。
35
15岁以上病例乙肝、丙肝等不要求报告病原携带者
36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与技术指南
• 诊断日期:必须填写诊断时点,精确到小时
– 初次报告时,填写初诊的日期。
卫生室名称。
乡(镇)医疗机构原则上实行网络直报。对没有条件
实行网络直报的,应按照规定时限报告将传染病报告
卡报告本辖区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代为直报。
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必须实行网络直报。
铁路、民航、新疆建设兵团、农垦等行业的医疗卫生
机构均应向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传染病
报告卡,有条件的可与属地卫生行政部门协商,报省
日内出现3例及以上,或一周内出现5例及以上。
如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属实,应于2小时内对报告信息进行网络直报,
同时电话报告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43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与技术指南
•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传染病报告信息的审核和
浏览
– 由报告医院所在县区疾控中心审核
– 审核方式
» 对新报告卡片逐张逐项审核

传染病报告制度

传染病报告制度

传染病报告制度一、报告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报告二、传染病分类(一)法定传染病1、甲类传染病:要求2小时内报出传报卡(1)鼠疫(2)霍乱2、乙类传染病:要求24小时内报出传报卡(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艾滋病(3)急性、慢性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4)脊髓灰质炎(5)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6)麻疹(7)流行性出血热(8)狂犬病(9)流行性乙型脑炎(10)登革热(11)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12)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13)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14)伤寒(伤寒、副伤寒)(1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6)百日咳(17)白喉(18)新生儿破伤风(19)猩红热(20)布鲁氏菌病(21)淋病(22)梅毒(Ⅰ期、Ⅱ期、Ⅲ期、胎传、隐性)(23)钩端螺旋体病(24)血吸虫病(25)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26)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疾病:要求2小时内报传报卡(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脊髓灰质炎(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4)肺炭疽(三)丙类传染病:要求24小时内报出传报卡(1)流行性感冒(2)流行性腮腺炎(3)风疹(4)急性出血性结膜炎(5)麻风病(6)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7)黑热病(8)包虫病(9)丝虫病(10)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1)手足口病(二)重点监测传染病1、水痘2、尖锐湿疣3、衣原体性尿道炎4、生殖器疱疹5、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O-157大肠杆菌感染)三、常见传染病的传报要求(一)诊断传染病的医生是传染病报告的责任人。

(二)不论是上海还是外地患者,一旦发现上述传染病均应及时按照传染病报告方式报告,不得瞒报、漏报和迟报。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全面,要求将项目逐条填写,字迹认真、不能潦草,其中现住址是指发病时的住址,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传染病监测制度(5篇)

传染病监测制度(5篇)

传染病监测制度根据《____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为了提高医生传染病病例的敏感性,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制定本制度。

一、传染病的报告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依法报告”的原则,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为传染病的法定报告人,任何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二、凡属法定传染病中的甲、乙、丙类传染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时限及时准确地做好疫情报告。

1.发现传染病诊断病例或疑似病例时,无论患者是否为本地户藉,是否为本地常驻人员,均应报告。

2.首诊医生负责制,医务人员在接诊时,收治____和乙类传染病人,应于____小时内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并填写报告卡,对乙类丙类传染病,在____小时内进行报告。

3.按《传染病报告卡》的内容填写三、防保科每月收集,检查核对传染病报告情况。

四、新参加工作的医护人员和实习人员须进行培训。

五、疫情报告人员和防保科工作人员对传染病疫情保密,不得泄露疫情。

六、节假日安排人员值班,及时报告各类传染病。

传染病信息网络监测制度1、上网者必须遵守《____保守国家____法》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互联网保密管理规定》,不得在网上操作任何有关国家____的信息。

不得有违____、省、市的法律法规行为。

2、不得访问国家命令禁止的非法网站;不得访问国内外的反动、____秽网站;不得下载各种非法信息。

不得在网上散布反动、____秽、有损于国家声誉和形象的个中信息。

3、上网者有黑客行为,不得在网上散布、下载、传播任何计算机病毒,一经发现将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4、上网者不得盗用他人网址非法上网;不得盗用他人e-mail地址;不得盗用中心名义进行任何网上的非法操作。

向中心外人员泄露口令____而造成后果的;擅自使用他人____,造成系统破坏的。

5、在中心网站进行与医疗工作无关而造成危害的;接到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要求改进安全状况____通知后,拒不改进的。

国家法定传染病诊断及报告

国家法定传染病诊断及报告

1.鼠疫(甲类传染病):诊断后2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急热待查病例、疑似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2.霍乱(甲类传染病):诊断后2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4.艾滋病(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疾病名称:HIV感染者(病原携带者)、艾滋病。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

诊断标准如下:5.甲型病毒性肝炎(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甲肝最终需订正为临床诊断病例或实验室确诊病例。

6.乙型病毒性肝炎(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型:急性病例、慢性病例。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乙肝最终需订正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无需报告病原携带者*。

诊断标准如下:注:乙肝病原携带者: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很少有肝病相关症状与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

备注:诊断相应类型“病例分类”时,必须满足同一行所有打“√”项。

7.丙型病毒性肝炎(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需报告的病例分型:急性丙肝、慢性丙肝。

诊断标准如下:8.戊型病毒性肝炎(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9.未分型病毒性肝炎(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诊断标准:排除了甲、乙、丙、戊4型的病毒性肝炎病例则归入未分型肝炎。

10.脊髓灰质炎(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明确诊断的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病例在2小时内报告。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均按照AFP病例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报告(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国家法定传染病诊断及报告简明手册

国家法定传染病诊断及报告简明手册

1.鼠疫(甲类传染病):诊断后2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急热待查病例、疑似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2.霍乱(甲类传染病):诊断后2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4.艾滋病(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疾病名称:HIV感染者(病原携带者)、艾滋病。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

诊断标准如下:5.甲型病毒性肝炎(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甲肝最终需订正为临床诊断病例或实验室确诊病例。

6.乙型病毒性肝炎(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型:急性病例、慢性病例。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乙肝最终需订正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无需报告病原携带者*。

诊断标准如下:注:乙肝病原携带者: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很少有肝病相关症状与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

7.丙型病毒性肝炎(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需报告的病例分型:急性丙肝、慢性丙肝。

诊断标准如下:8.戊型病毒性肝炎(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9.未分型病毒性肝炎(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诊断标准:排除了甲、乙、丙、戊4型的病毒性肝炎病例则归入未分型肝炎。

10.脊髓灰质炎(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明确诊断的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病例在2小时内报告。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均按照AFP病例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报告(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病例定义: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 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 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 监测疾病。

编辑版ppt
14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报告病种
•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的传染病包括:
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
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法定传染病监测及报告
编辑版ppt
1
为什么要进行传染病管理
•1、传染病的危害仍很严重 •2、传染病管理效果明显 •3、国家强制要求-依法管理
编辑版ppt
2
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措施
甲类——强制管理 乙类——严格管理 丙类——监测管理
编辑版ppt
3
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法律规范
•2004年12月1日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005年10月1日施行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 •2016年1月1日施行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疫 情控制


医 疗 救治


监 督 管理

保障措施


法 律 责任



编辑版ppt
7
随着传染病防控形势 的变化和防控工作的 推进,原规范需要进 一步修改和完善。为 此,国家卫生计生委 组织对原规范进行了 相应修订,制定了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 理规范(2015年版)》
编辑版ppt
8
修订的主要内容
编辑版ppt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1989年2月21日第七 届全国人大常务委会第六次会议 通过
——2004年8月28日第十 届全国人大常务委会第十一次会 议修订。于2004年12月1 日实施
——修订后的《传染病防治法》共 有9章80条。
编辑版ppt
6




传 染病预 防

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 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 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2008年新增)。
编辑版ppt
13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报告病种
•(4)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 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 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编辑版ppt
10
主要修订内容
(一)组织机构职责
•4、 医疗机构职责: •(5)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诊断标准和信 息报告管理技术等内容的培训。 •(6)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的日常管理、审核检查、网络报 告(数据交换)和质量控制,定期对本单位报告的传染病情 况及报告质量进行分析汇总和通报。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开展传染病疫情调查和信息报告质量考核与评估。 • 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收集和报告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 信息,并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承担本辖区内不 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网络报 -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2015版: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 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2006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 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 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
球菌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明原因肺炎、不
明原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迟缓性
麻痹(AFP)、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埃博
拉出血热、寨卡病毒病和其它传染病。
编辑版ppt
15
法定传染病分类(2015年)
呼吸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
动物源性及虫媒传 传染病
编辑版ppt
4
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法律规范
•1999年5月1日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 席令第五号公布 )
2003年11月7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 办法》(卫生部第37号令)
2005年2月28日施行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卫生部第41 号令)
编辑版ppt
12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报告病种
法定传染病(39)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 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 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 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2013年新增)。
病、血吸虫病、疟疾
艾滋病、乙 肝、丙肝、 淋病、梅毒
新生儿 破伤风
丙类
流行性感冒、流行
经血与性传 其它传
播传染病
染病
甲类 (2种)
霍乱
鼠疫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麻疹、肺结核、流 乙类 行性脑脊髓膜炎、 (26种) 百日咳、白喉、猩 红热、人感染H7N9
禽流感
甲肝、戊肝、肝炎(未分 型)、脊髓灰质炎、细菌 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
和副伤寒
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 流感、流行性出血热、 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 炎、登革热、炭疽、布 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
✓进一步明确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 部门的职责 ✓增加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具体要求 ✓电子传报卡的报告、保存等管理的要求 ✓基于电子病例系统与大疫情系统的信息互联互通规定 ✓强化信息安全、数据使用安全
编辑版ppt
9
主要修订内容
•(一)组织机构职责
•4、 医疗机构职责:
•执行首诊负责制,依法依规及时报告法定传染病,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要求的落实。 •(1)制定传染病报告工作程序,明确各相关科室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2)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培训、质量管理和自查等制度。 •(3)确立或指定具体部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二级及以上 医疗机构必须配备2名或以上专(兼)职人员,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 人员。 •(4)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配备传染病信息报告专用计算机和相关网络设备,保障疫情 报告及其管理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