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语文教案121:沁园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毛泽东
一、教材依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须Ⅰ第一单元第一课。
二、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严格遵循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起“主导”作用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引导
学生对知识的“生成”和“建构”,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立足于培养学
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2、设计理念:以感知作品形象美和境界美为经,以反复吟诵作品为纬;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维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领会作品中体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形成健康
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以“立人”为本的教育新境界。
3、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Ⅰ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这篇作品
是第一课,所以给学生介绍最基本的相关概念,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启发学
生要知道怎样去鉴赏诗歌就尤为重要。
此外,这篇作品是自读课文,所以重在启发和引导,
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特别是对“情感”的感受应是重点。
第三,这篇作品的体裁虽然是词,但内容是新的,所以应当挖掘作品对人生启迪的意义。
4、学情分析:学生对这篇作品较为熟悉,字音和词义应无大碍,且已经基本理解作品,所以拓
展延伸很有必要;此外,学生初中已经学习过《沁园春雪》等毛泽东诗词,且已有一定的诗
歌鉴赏能力,所以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感知诗歌内容的层面。
注重从方法上引导学生总
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应是贯穿课堂的一根红线。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情感目标: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3、能力目标:学会朗诵诗歌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诗歌的步骤。
4、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需要,制作了13张幻灯片(包括图片展示、
资料补充、拓展练习等),并在播放中插入朗诵名家方明的课文示范朗诵mp3等。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五、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步骤;
六、教学准备:
1、收集了青年毛泽东的照片和橘子洲的图片,制作了13张ppt课件、下载mp3朗诵,搜集了青年
时期毛泽东在长沙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材料等。
2、布置学生进行预习、熟读课文并质疑的自主学习活动等。
七、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教法:朗读法、创设情景法、设疑引导法、讨论法。
2、学法:朗读品味法、点拨法、示范法、比较分析法。
八、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语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自
古以来有抱负有理想的人每每登山临水便将自
己的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泻之于笔端,于是便
流传下来了一篇篇不朽的名作。
1925年毛泽东
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眼前壮丽的景色,
无限情思涌上心头,于是《沁园春长沙》就诞
倾听本节课的
学习要求。
领会
学习重点。
有意识地采用
《文心雕龙》
里的名句,指
出本节课学习
重点是“感受
境界之美”。
又
生了。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伟大的诗篇,感受作品中的境界之美!为学生营造美的课堂氛围。
授课Ⅰ、a放映ppt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明确鉴赏
诗歌的艺术境界是本节课的重点。
b放映ppt引
入概念一:鉴赏(指人们对诗歌中艺术形象进
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
艺术
形象包括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由概念引入提
问1:吟诵诗歌要把握好哪些因素?放映ppt展
示“学法指导”(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
如: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
顿。
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领字后面要停顿。
如:看/万山红遍;恰/同学
少年。
若是四字律句按“二二”停顿,句语句
之间应读得紧凑一些。
如:湘江/北去;层林/
尽染;韵脚应读得响亮一些。
在理解的基础上
读出感情。
)。
c放映ppt展示课文停顿和韵脚。
再读作品。
Ⅱ、学习上阕:感受艺术境界。
a问题2:上阕
中诗人描绘了哪些艺术形象?(山、林、江、
舸、鹰、鱼)问题3:这些艺术形象按什么顺序
排列的?(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
问题4:构成了怎样的艺术境界?(学习后归纳:
壮阔明丽、生机勃勃)放映ppt引入概念二:
艺术境界(指诗歌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活
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它是
“心”与“物”相契合、相融洽的产物。
这一
空间需要读者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品味才能实
现。
艺术境界的分类:壮阔、喧闹、幽静、凄
凉等。
)。
放映ppt图片创设情景。
问题5:你认
为哪些动词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例:击,
描绘出了雄鹰的力量美;翔,描绘出了鱼儿自
由自在的神态) b拓展延伸:放映ppt “比较
鉴赏”(比较毛泽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
“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
醉?总是离人泪。
”中“染”字所造出的境界
有何不同?不同的境界反映了什么?讨论后归
纳:一壮丽辽阔,一凄迷哀婉;诗人胸怀决定
作品境界)。
c教师小结上阕学习。
教师示范吟
诵,给学生树立爱读诗背诗的相信。
放映ppt
启示一(记下内容朗诵比拿着书本朗诵更自由,
它是朗诵的高境界。
理解是朗诵的翅膀,感情
是朗诵的灵魂。
)。
Ⅲ、学习下阕:进一步感受艺术境界。
a问题6:
下阕中诗人描绘了哪些艺术形象?(为中国革
a学生思考后举
手回答,其他同
学可以补充。
b学生依照“学
法指导”在课文
中划出停顿和
韵脚并对照大
屏幕修改。
c由两名学生分
别朗诵上下阕
后,其他同学来
评价。
然后全班
齐读课文。
d思考、讨论并
回答问题2——
问题5.
e一名学生吟诵
上阕后,全班齐
读全文。
f讨论回答问题
6和问题7.
a教给学生读
诗歌的方法,
培养吟诵习
惯,激发学习
热情,创造课
堂氛围。
为感
知作品铺垫。
b引导学生感
知作品,激发
诗歌鉴赏潜
能,领悟作品
的境界之美。
c引导学生积
极向上,追求
人生大境界。
问题7是一道
主观题,多让
学生发言,并
给予充分的肯
命奔走斗争的青年学子形象)放映ppt插入图片和补充青年毛泽东革命活动资料。
问题7: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b引向讨论——上下阕结尾是反问还是设问?讨论后放映ppt:点拨迷津。
(从修辞的目的来看,设问是在阐明观点前,有意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和思索,是无疑而问。
它有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两种方式。
非直接回答,需要经过上下文的分析才能找到答案的应归为只问不答式的设问,本文中“谁主沉浮”句应属于这种类型。
反问也是一种无疑而问,它是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问而不答,答案寓于反问之中的一种修辞方式。
反问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语言的分量,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鲜明,不容质疑。
从本文主题也应看出,本文结尾不在引人思索,更在强调激励,表现一种豪情壮志,故意思上与反问的作用更吻合。
)c教师小结下阕学习。
放映ppt:启示二(艺术形象是诗歌鉴赏的金钥匙,
用好这把金钥匙方能进入艺术境界的大门,于是登堂入室,整座诗歌的殿堂就敞亮在我们面前)。
Ⅳ、发散思维训练:结合诗歌全文谈谈感想。
教师小结时引入现实例子(如钱学森将个人奋斗与国家需要相结合,体现了个体与国家的统一)。
播放朗诵大师方明朗诵课文的mp3.再次感受诵读之美。
g各抒己见,结
合诗歌的主题
谈论收获。
定。
针对上下阕结
尾是反问还是
设问这一问题
的设计,难度
有点大,教师
引导要到位。
这一道问题在
于“育人”,也
在于训练学生
的发散思维能
力。
教师要注
重小结。
小结回顾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总结毛泽东诗歌的总体风格(“不废婉约,偏于豪放”)。
倾听并回味内
容要点。
加深印象,完
善教学环节。
反馈练习介绍毛泽东的婉约作品。
(如《贺新郎》、《枕上》)比较体会毛泽
东诗词风格。
丰富学生对诗
歌艺术境界的
认识。
作业将课文的下阕改写成现代诗。
(要求:保留原诗豪迈的风格。
)记录作业题。
延伸课堂学习
内容,培养诗
歌创作能力。
九、板书设计:
描绘四幅画面→艺术境界大→壮景与豪情统一
抒发革命豪情→人生境界高→个人与国家统一
十、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亮点有二:一是突出“育人”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理念能够紧紧抓住新课改语文教学重在“立人”的指导思想,充分挖掘了作品中的伟人的崇高的人生境界,以此实现人格教育的目的。
二是突出方法总结。
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侧重于梳理出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即由表层的意象入手,概括出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人的情感。
三个层次由表及里,环环相扣。
对高一年级的学生学习诗歌有指导性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感知诗人情感又是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的。
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
崇高美
但由于比较分析鉴赏诗人对“悲秋”因素的探索难度较大,高一学生的古诗名句积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使得这一探究活动略显沉闷,对课堂活泼气氛产生了些许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