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物理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物理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高中历史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了解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导】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思】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构建本课内容的知识与框架。

预习案【知识梳理】一、经济特区的创办过程(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2)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特点国家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所有制形式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运行机制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政策以利用外资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影响(1)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2)特区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图文解读][学思之窗]说明了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①自然交通条件方面,都在南方,在对外交通运输方面处于有利位置。

②地理位置上,距港、澳、台较近,有利于吸收港、澳、台的资金。

③都是著名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这一举措的实行,也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进行,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以后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借鉴。

提示: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概况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概况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放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形成从南到北的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发,对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的区域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和加工出品产品特点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图文解读]本目[历史纵横]介绍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范围和优势。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设计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点要求】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时空架构】【考点落实】◆对外开放的原因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②国际局势趋于缓和;③中国经济严重落后于世界;④吸收外资、技术,加快现代化建设。

一、对外开放格局1.创办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突破口(1)时间:1980年开始(2)含义:为吸引外资、技术和发展外贸,而实施特殊经济政策的地区。

(3)特点: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4)著名特区:1980年,创办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一夜崛起的城市)、珠海、汕头(广东省)和厦门(福建省)四个经济特区。

1988年,又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5)意义: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突破口);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试验田)。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⑴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14个沿海城市,江苏两个:连云港、南通。

⑵特点:扩大对外开发展经济活动的权限,对外来投资办厂的外商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⑶目的:以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⑴开辟:1985年以后,相继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⑵成果: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⑶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由深远影响4.设置经济技术开发区:⑴兴办:1988年开始,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江苏有连云港、南通、昆山、南京、苏州工业园区等。

⑵目的: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⑶特点: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⑷作用: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学习目标:1.概述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前置补偿:1.对外开放的涵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它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基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国家原则:平等互利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2.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国际背景:(1)、政治上,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2)、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国内背景:(1)、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来,改革开放伟大国策已经制定。

(3)、历史证明,自我封闭、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

一、【整体感知把握基础】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如有疑问,可同桌互议,得出结论后请积极展示学习成果。

)(一)、创办经济特区1.设立(1)1980年我国把、、、设立为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我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

2.特点(1)特区建设以为主。

(2)特区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________形式,经济活动以为主。

3.意义(1)特区在发展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特区对实行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沿海城市: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上海、福州、________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开放区(1)设置:①1985年以后,国家将、珠江三角洲、和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②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

(2)意义:对促进的迅速发展,带动______都有深远影响。

3.经济技术开发区(1)设立:在和其他地区的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

(2)特点①以,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为主。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问题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1.说明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内涵及意义,说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特点,说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目的和作用。

2.结合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及范围,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二、 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对外开放格的步骤及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

难点是掌握对外开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 核心概念1.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对外开放是中国一项基本国策。

在对外开放政策指导下,我国不断大力发展和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以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取代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促进经济的变革,使我国经济结构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2.经济特区(见教材58页)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见教材60页)四、 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材料一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1984年2月24日)材料二 今日浦东,不断吸引着世界一流竞技选手。

7家国家级要素市场、13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4000多家贸易公司、3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聚集,每年上百次国际性会展,使浦东初二、经济特区的设立 1.设立: (1)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 个沿海港口城市。

(2)1985年后, 、 、 和 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1992年,开放区连成片,形成了 ;此外中国政府还设立了 。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高一历史ls—bx2—10—01—16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编写人伍锦平班级 ______组名_______姓名________时间2010-05-05【学习目标】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

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和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本课学习的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学习内容:一是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和意义。

二是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和“走出去”战略。

三是掌握上海浦东开发的目的、影响及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四是注意结合教材原文资料和图片来理解、掌握教材内容。

【知识链接】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是怎样进行逐步开放的?形成了怎样的格局?这课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知识导学】知识点一:对外开放的背景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文选》材料二: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

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访日美后讲话材料三: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

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第13课_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第13课_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历史必修一导学案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第 周) 导学案编号: 010101 班级____小组______姓名_______ 小组评价__________ 教师评价 __________教师赠言: 用爱心来做事,用感恩的心做人。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编写: 刘世珍 审稿:【课程标准】概述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使用说明】1.课前独立完成本导学案,并于___月___日(星期___)早读之前上交。

2.目标要求:①通读课文,用红笔画出并掌握课文中重要的时间、概念:如1978年底、1980年、1984年,能记住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

②能说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辟的背景与过程以及“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内涵与作用;能说出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能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③重、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收获与感悟”:包括学完本课以后,你增添了哪些知识,明白了什么道理,产生了怎样的认识,或者你觉得哪种学习方法好,甚至是对合作探究和老师教学的感受,都可以写在“收获与感悟”栏里。

【自主学习】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位置: 、珠海、汕头、 、海南。

2、特点:(1)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 为主(2)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 形式。

(3)经济活动以 为主,对 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1)特区在发展 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对沿海地区实行 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开放城市(1)目的:加快利用 、引进 的步伐。

(2)名称: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 、上海、福州、 等1 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1)名称: 三角洲、 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2)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 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2)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2)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案【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4)掌握‚走出去‛战略,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2、过程与方法: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上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解,培养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的机遇和挑战,培养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教育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生珍惜生活、奋发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法指导】1.应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如比较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和现代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地区都在东南沿海及长三角地区,同时总结具有共性的原因各是什么。

2.课文中关于对外开放给我国带的翻天覆地的变,如浦东开发开放前后的巨大差异等,非常有限,也相对抽象,可利用络图片及其介绍,增强感性认识和体会。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学科:历史编制人:刘红卫 2011级审核人:张承义使用时间:2012.3.26一、【课堂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内容解读:1.从地理位置、历史经验、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原因,比较它与旧中国的通商口岸有何区别;2.简述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原因和有利条件;3.简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分析其特点。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分析其特点难点: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对外开放带来的影响二、【自主学习】(A级)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8-59页来回答我国设立了哪些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有什么特点?选择这些地方作为经济特区是基于哪些因素考虑?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2、阅读教材第59-60页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的设立的目的是什么?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具备哪些开放的条件?3. .简述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原因和有利条件及影响。

4. 阅读教材第61页我国形成了什么样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有什么样的特点?三、【能力提升】(B级)1.材料一:文革结束后,小平同志深刻反思了我国近百年落后挨打的历史,多次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材料二: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不是短期的,“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

……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

”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以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了新时期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方针,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班级:小组:学生姓名:【学习目标】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特点。

【学法指导】(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自主预习】熟读教材文本,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1)简述改革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国际背景、国内背景)?(2)简述改革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特点?(3)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的目的、有利条件、成果有哪些?【合作探究】探究一:经济特区的建立、含义、建立的意义?探究二: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区别(从背景、基础、目的、原则、内容、结果等方面来分析)【我的疑问】【思维导图】【自测反馈】1.“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这是英国专栏作家马丁·雅克不久前做出的断言。

那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197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B.1978年,中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78年,中国作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D.1978年,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慢慢改变2.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下列各项对其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经济改革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B.对外政策从相对封闭到对外开放C.发展重点从重工业转移到轻工业 D.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3.国际舆论曾评价新中国某一“开放行动”是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一“行动”是指( )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4.1992年初,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新县高中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17)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标解读】1.经济特区的含义、创办及影响;2.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放区的开放;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4.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知识导学】1.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国内政策、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

2.抓住本课的主线即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3.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本特点是: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经济成分以“三资”企业为主;产品结构以工业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经济机制以市场调节为主。

4.结合身边的史实,理解对外开放的历史意义。

5.结合《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明确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自主学习】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1.经济特区(1)建立: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2)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特殊政策的行政区域。

(3)经济特点:外向型经济。

(4)影响:特区的建设,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的适宜场所;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

2.经济技术开发区(1)范围:在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中所划出的一定区域。

(2)经济特点:以引进外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3)影响: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改革试验、促进区域经济新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窗口、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开放城市(1)建立: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

(3)地位: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1)建立: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导学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导学案

高三年级历史学科主备人刘四化时间9月21日必修二(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1课时)
【学习目标】1. 让学生学会归纳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趋势和特征等相关问题。

2. 让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以及中国当今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教学重点】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教学难点】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复习旧知导入
2.思:学生阅读课本独立完成
(1)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推进的过程
(2)经济特区“特”的含义及意义
(3)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及特点
3.议,展,评
(1)根据课本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
从历史看
从世界看
从中国看
4.构建思维导图
5.检马克思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是由小市场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即由民族市场走向世界市场经济的过程,类似今天的全球化。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自主融入世界大市场的标志是
A. 五口通商
B. 洋务运动
C. 1979年对外开放
D. 2001年加入WTO。

高中历史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识记改革开放的格局;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概况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搜集、整理资料;问题探究;分析概况;
通过学习树立开放意识,领会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
探究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等经济特区是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和开放,是我国
深圳经济特区是如何担当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的?
开放初期,有人认为,经济特区就是旧中国“租界”的再现,此观点对吗?试说明理由
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特区没有区别。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探索
1。

高中历史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二、网络纲要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背景:1.国际:2.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决策二、举措:1.经济特区:A.创立:1980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88年②_____B.特点: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限制C.目的:吸引和利用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2. 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3. 1985年:沿海经济开放区:③和环渤海地区4. 1988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在④中设立,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5. 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D.意义: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A.目的: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C.影响: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的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⑤的重点和标志。

三、格局:1.组成:⑥、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2.特点:A.全方位:对世界所有类型国家B.多层次: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C.宽领域: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三、意义:1.改变了中国长期对外封闭半封闭状态2.促进了外国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3.缩短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距离4.加速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促使中国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

A.新科技革命的机遇B.70年代外交取得重大成就C.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b.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远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发展外向型经济。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使用说明】1、请同学们20分钟内完成导学案预习任务, A 层B 层全部完成并梳理知识结构,标“★”题目要求C 层选做题。

2、课前根据自主学习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并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并完成导学案中知识网络。

将预习 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出,并填写的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组合作探究、突破。

3、小组长职责,指导引领小组各层成员按时完成任务,人人达标。

【学习目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学习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学习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基础掌握】【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中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

一次是在20年代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大西方大危机时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材料二 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富兰克林·罗斯福材料三 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看准了的,就 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事业。

——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的谈话请回答:(1)具体写出材料一种所说的“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简要谈谈罗斯福和邓小平是如何领导本国人民“闯” 出新的发展道路的。

【我的疑问】【限时训练】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 )经济特区的创办概念: 设立:特点 (P58) 意义 (P 58-59) ①②③④ ①② ③④沿海经济 开发区的开辟过程目的: 特点: 作用:沿海港口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意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目的 有利条件:意义 ①②③①②③形成过程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开放格局的特点:A.深圳经济特区B.珠海经济特区C.汕头经济特区D.厦门经济特2.1980年,我国建立的经济特区包括()①深圳②珠海③汕头④厦门⑤海南⑥广州A.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3.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的是()A.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B.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C.长江三角洲开放区 D.环渤海湾开放区4.我国逐渐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①经济特区②沿海经济开放区③沿海开放城市④内地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效果检测】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项1.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的是()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设立经济特区D.浦东的开发开放2.《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曾这样唱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高中历史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高中历史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主备人:李硕审核:高一历史教研组【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3.感受对外开放带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4、掌握“走出去”战略,理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知识梳理】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先后设立了哪些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

2、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什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探究一:阅读课文学思之窗关于经济特区的创办,思考以下问题。

从地理、人文条件等方面思考,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1、原因:(1)水陆交通方便,邻近港澳台,便于连接国际市场;(2)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3)这一地区具有发展海外贸易的传统;(4)都是著名的侨乡,许多海外华侨、华人可以发扬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5)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ls—bx2—10—01—16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编写人伍锦平班级______组名_______姓名________时间2010-05-05【学习目标】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外向型经济”战略。

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和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本课学习的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学习内容:一是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和意义。

二是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和“走出去”战略。

三是掌握上海浦东开发的目的、影响及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四是注意结合教材原文资料和图片来理解、掌握教材内容。

【知识链接】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是怎样进行逐步开放的?形成了怎样的格局?这课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知识导学】知识点一:对外开放的背景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文选》材料二: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

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访日美后讲话材料三: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

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江泽民在香港“2001《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的讲话探究一(B级):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背景:国内方面:1、经过“十年动乱”的破坏,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2、粉碎“四人帮”后,广大人民对多年的阶级斗争已深恶痛绝,人心思治。

3、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国际方面:1、政治上,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2、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知识点二:(A级)经济特区的创办1、含义: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______、______、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______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经济特区。

3、特点: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权限。

⑴特区以吸收______和利用______为主⑵实行以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为主导的_____________经济所有制形式。

⑶经济活动以_____________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_____________和方便。

4、意义①特区在发展_____________经济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

②_____________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

③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_____________,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④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

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

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

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探究(B级)二1、为什么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为经济特区? 2、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发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1、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

①靠近国际市场。

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

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

厦门还面对台湾。

②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③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

④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⑤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有许多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2、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知识点三:(A级)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一)沿海城市1、背景:经济特区发展的成功试验城市2、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3、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二)沿海经济开放区:1.开辟:1985年又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_____________。

2、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区设立,进一步深化了_____________。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_____________,都有深远的影响。

(三)经济技术开发区1、设立: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目的:引进_____________,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3、特点:合计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点。

3、意义:是学习先进_____________,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_____________的重要窗口。

探究四: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水陆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又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知识点四、(A级)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建立浦东新区的目的是以该区为龙头,进一步开放_____________,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_____________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这是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中国经济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上海在对外开放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等。

这些,都预示上海有着迅速发展的内在潜质,有着重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先天条件。

3、成就: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延伸拓展: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惟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

知识点五:(A级)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的初步形成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浦东第五步:开放内地——开放内地和边境城市。

第一步:拉开序幕——197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

第二步:开放经济特区——1980年正式确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

第三步:开放沿海城市——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

第四步:开放沿海地区——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勃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区。

1988年海南省成为经济特区,1991年上海浦东也成为对外开放区。

体系:特点:【课堂小结】(本课知识结构)(B级)【当堂检测】(A级)【学习反思】基础知识方面【当堂检测】(A级)1.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最主要的区别是A.行政主权不同B.社会制度不同C.经济基础不同D.与中央的关系不同2. 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人认为它具有“两个扇面”的作用。

“两个扇面”是指:A.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改革的扇面B.技术革新的扇面和对外交流的扇面C. 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辐射的扇面D.管理革新的扇面和引进外资的扇面3.经济特区之所以被称为特区,是因为A.地理位置特殊B.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C.经济发展不同D.发展特殊的不同于内地的外向型经济4.我国对外开放突破口是A.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B.吸收外资C.减免税 C.发展外向型经济5.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特点有①以引进外资为主②高新技术产业为主③加工出口产品为主④人才、技术、知识密集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继经济特区后,我国开放的14个城市的共同特征是A.沿海港口B.现代化港口C.综合性工业基地D.有良好的工业基础7.1984年我国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中江苏省有A.1年B.2个C.3个D.4个8.下列地区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先后顺序是①长江三角洲②珠江三角洲③闽东南地区④环渤海湾地区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②③D.②①③④9.从20世纪末起,我国实施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的目的不包括A.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B.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C.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D.鼓励具有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10.我国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目的有①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②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③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④促进国家经济发展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1.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是A.深圳B.香港C.上海浦东D.沿海开放城市12.经过十年开发开放,对现代的浦东新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是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B.是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C.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D.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13.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①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江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②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③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4.读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回答:(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什么?(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2.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什么?它们的建立有什么历史意义?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什么?它的目的是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学习反思】基础知识方面学习方法方面情感认识方面设问:“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