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危机看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机遇-精选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过危机看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机遇
近百年来信用评级机构的中立、专业、公正的形象是投资者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的根基。

但金融危机的爆发却让这种安全感灰飞烟灭,原有公众形象一落千丈,信用评级机构因在过去几年的危机中扮演“不光彩”的角色而受到广泛批评,如评级模型失败、放松评级标准及故意忽视评级问题等问题进一步推动了危机的发展。

一、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表现及美国政府的监管改革
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的主要角色是为以住房按揭资
产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提供信用评级。

美国当局针对这次危机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对评级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2009年10月,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通过了《信用评级责任和透明度法》,要求NRSROS设立独立董事,加强信息披露。

2010年5月,参议院通过了在SEC内部设立信用评级机构理事会的金融改革法案
修正案。

同时,还通过了移除联邦法律中全部有关需要参考评级机构评级的条款。

2010年7月,出台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提出10项具体要求,解决了当前信用评级市场反映最激烈的问题,构建了美国信用评级微观审慎监管的制度框架。

二、欧债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表现及欧洲政府的监管改革
2010年以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标普、穆迪和
惠誉等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屡次调整对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不断推出负面评价,为欧债危机发酵和蔓延推波助澜。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立法者开始出台专门立法进行监管。

《欧盟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关于信用评级机构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欧盟首次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立法监管。

2010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出台了1095/2010号文件修改716/2009号决定,专门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监管。

2011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出台了513/2011号文件修改1060/2009号条例,赋予了欧盟欧洲证券和市场XX局,XX局较之前欧洲证券监管委员会更大的权利。

2012年通过的272/2012号条例补充执行欧盟议会和欧盟理事会1060/2009号条例,阐明信用评级机构向欧洲证券和市场XX局,XX局缴纳的监管、注册及审批费用。

三、欧美监管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2013年4月,穆迪和惠誉也相继下调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这是1999年以来国际评级机构首次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

穆迪公司认为,“或有负债可能影响中国政府的资产负债表质量,妨碍经济向更平衡和更稳定的增长方式转变”。

惠誉则担心政府债务膨胀及影子银行扩张损害金融稳定。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需要借鉴美国和欧洲的经验,预防危机的爆发。

政府尤其应该建立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打破三大机构的垄断,避免遭受国际评级机构的恶意做空。

(一)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信用评级业已经初具规模,评级机构数目众多,评级业务的范围不断扩大。

截止2012年6月底,纳入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统计的法人机构共78家,专业评级人员2400多人。

2011年信用评级机构业务收入11.6亿元,同比增长43%,存在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二)大力发展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可行性。

1、庞大市场基础。

信用评级制度的健全将有利于将损失降低,提供融资的效率。

2011年IPO融资额全球排名第一,是美国的2倍。

2012年,全球IPO融资额同比大幅下降,创2008年以来最低。

在整体大环境疲软的情况下,欧洲融资额下降64.3%,上海和香港交易所融资额下降41.9%。

截至2012年11月14日,中国债券市场2012年以来累计发行新债69658.43亿元,较2011年全年的64056.79亿元增长8.74%。

目前,我国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一直徘徊在20%左右,发达国家一般在30%至50%。

如此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市场基础。

2、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公信力削弱。

三大评级公司评级失败的案例屡屡出现,世界经济因此而振幅剧增。

如2010年1月5日惠誉发布报告,将两周前维持对冰岛的长期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A-降调至最低级别“BBB+”,且长期评级展望为“负面”,一次下调5个级别,冰岛政府几尽陷
入破产状态。

信用评级的不公允已经大大损害了三大评级机构的市场公信力。

3、竞争力量不断壮大。

1972年,加拿大成立债券评级公司(CBRS),这是美国之外的第一家信用评级机构。

之后,日本、印度、阿根廷、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等国相继建立信用评级机构。

截至2013年4月,全球信用评级机构约有200家左右。

中国的大公主权评级的数量从2010年的50个增加到目前的90个。

2012年10月24日,中国大公国际资信评估XX公司、美国伊根―琼斯评级公司以及俄罗斯信用公司在京宣布联合成立“世界信用评级集团”,这无疑将极大地动摇三大评级机构的垄断地位。

(作者:硕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12级会展与经贸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