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企业危机公关案例
著名的企业危机公关案例

著名的企业危机公关案例著名的企业危机公关案例:1. 马自达油门卡顿事件:2010年,马自达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部分车型出现油门卡顿的问题,导致多起事故和人员伤亡。
马自达在面对危机时,一开始对问题进行了隐瞒和推诿,导致公众对其失去信任。
最终,马自达不得不召回近60万辆有问题的车辆,并向受害者及其家属赔偿。
2. 德国大众排放门事件:2015年,大众汽车因在柴油车尾气排放测试中作弊被曝光,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舆论风暴。
大众汽车在危机初期选择了不回应和不承认的策略,但这使得危机进一步升级。
最终,大众汽车不得不面临巨额罚款和声誉受损的后果,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召回和更换柴油车零部件的行动。
3. 三星Note 7爆炸事件:2016年,三星电子推出的旗舰智能手机Note 7出现了电池过热导致爆炸的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三星在面对危机时采取了迅速召回产品和停产的措施,但公众对其产品的信任已经受到了严重损害,三星的市场份额也因此大幅下滑。
4. 耐克工人福利问题:1990年代,耐克公司被曝光在亚洲的工厂中存在工人福利问题,包括低工资、过长工时和不良工作环境等。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抵制和抗议,耐克公司的形象受到了严重打击。
为了解决危机,耐克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改善工人福利的措施,并加强了供应链的监管和透明度。
5. 联邦快递包裹丢失事件:2018年,联邦快递在美国媒体曝光了多起包裹丢失和不当处理的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其服务质量和信誉的质疑。
联邦快递在危机中采取了积极回应和赔偿的措施,同时加强了包裹跟踪和安全措施以恢复公众对其的信任。
6. 谷歌泄露用户数据事件:2018年,谷歌因在社交媒体平台Google+上发生了用户数据泄露事件而受到舆论关注。
谷歌在危机中面临着用户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方面的质疑,为了应对危机,谷歌关闭了Google+平台,并加强了用户数据的保护和隐私政策。
7. 美国航空公司暴力拖人事件:2017年,美国航空公司的一起暴力拖人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愤怒。
2005中国十大企业危机公关案例

2005中国十大企业危机公关案例一.创维勇闯”虎山行” (1)二、广本:雅阁深陷“婚礼门” (2)三、肯德基:苏丹红闯祸 (4)四.宝洁SK-II:官司虽胜,市场犹败 (5)五.高露洁:有致癌嫌疑? (6)六、雀巢“碘超标”:强辞夺理终成空 (8)七.光明“回锅奶”:嘴硬不是硬道理 (10)八.戴尔“妖魔化营销”:搬起石头砸了自已的脚 (11)九.“95%啤酒含甲醛”风波:官界业界一起唱戏 (13)十、顾雏军被抓:机关算尽太聪明 (14)一.创维勇闯”虎山行”案例回顾:2004年11月30日,香港廉政公署在代号为“虎山行”的行动中,拘捕了“涉嫌盗取公司资金”的创维董事局主席黄宏生。
当日,创维数码在香港被停牌,创维董事局副主席张学斌及公司多名高管当晚即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对策,并在深圳创维大厦紧急约见媒体。
12月1日,国美、苏宁、永乐、大中四家家电连锁巨头发出声明力挺创维。
12月2日黄宏生以百万港元保释。
12月2日北京松下、彩虹、三星等八大国内彩管企业发表声明,表示将优先保证创维的原材料供应。
12月3日深圳7家银行分行行长聚集深圳创维大厦,表示将鼎力支持创维。
而在公司内部,全体员工更是齐心协力共渡危机。
12月5日创维高管在京召开新闻通报会。
创维自始至终都在强调两件事:一是创维方面会积极配合香港廉政公署的调查;二是整个集团的各项事务一切运转正常,不会因此受到不良影响。
12月中旬深圳市副市长到创维表态:创维本部发展非常稳定,市政府全力支持。
2005年1月1日创维CEO王殿甫的“促销”秀也是在京城开演。
2005年2月4日创维PDP/LCD技改项目正式获得深圳市政府财政贴息,从侧面向公众告知了政府对创维公司的信赖。
如此一来,自然说服力强,公众自然信服。
2005年3月2日, 黄宏生案复审。
黄宏生向法院方面提出要求,由于全国政协委员黄宏生要参加近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政协十届三中全会,因此希望法院方面能够允许黄宏生短暂离开香港前往北京参会,并获批准。
公共关系危机公关案例

公共关系危机公关案例公共关系危机是指企业或组织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事件或突发情况,对企业形象、声誉和利益造成重大威胁。
为了有效化解危机,公关危机管理团队需要迅速采取措施,通过妥善的危机公关策略和沟通手段,恢复企业形象,保护企业利益。
下面列举了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关系危机公关案例。
1. 江苏洪泽湖“毒豆芽”事件2011年,江苏洪泽湖一家农场生产的豆芽被检测出含有有毒农药,引发广泛关注。
农场迅速采取措施停产销毁受污染的豆芽,并公开道歉,承诺加强质量管理。
同时,积极与政府、消费者和媒体沟通,提供真实信息,恢复公众对产品的信心。
2. 联邦快递包裹投递事故2018年,一起发生在中国的联邦快递包裹投递事故引发公众质疑和抵制。
联邦快递迅速回应事件,道歉并承诺全面调查,同时与政府合作,采取措施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通过积极的公关策略,联邦快递最终恢复了在中国市场的形象和声誉。
3. 美的集团灾难公关2013年,美的集团一家工厂发生火灾事故,造成多人死亡和财产损失。
美的集团在公关方面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向公众道歉,并成立了灾难救援专项小组,为受灾员工和家属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援助。
同时,积极与媒体沟通,及时发布真实信息,有效控制舆论,维护了企业形象。
4. 大众尾气排放丑闻2015年,大众汽车因尾气排放造假丑闻受到全球范围的关注和谴责。
大众汽车采取了全面的危机公关策略,包括全面召回受影响车辆、公开道歉、解雇相关负责人等。
同时,加强与政府、媒体和消费者的沟通,恢复公众对企业的信任。
5. 苹果公司iPhone电池门事件2017年,苹果公司因降低老款iPhone手机性能而引发用户不满和诉讼。
苹果公司迅速回应事件,推出电池更换计划、降低更换费用等措施,同时向用户公开道歉,并加强与用户的沟通,恢复用户对品牌的信心。
6. 三鹿奶粉事件2008年,三鹿集团因奶粉中含有有害物质三聚氰胺,导致大量婴儿患上尿毒症,引发公众强烈愤慨和抵制。
经典危机公关案例

经典危机公关案例在当今社会,危机公关已经成为企业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一旦公司面临危机,如何应对并进行有效的公关处理,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声誉和市场地位。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的危机公关案例,以期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我们今后的公关工作提供借鉴。
第一,三星Note 7爆炸门事件。
2016年,三星Note 7手机发生了多起电池爆炸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恐慌。
三星公司在面对这一危机时,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迅速召回了所有的Note 7手机,并对受影响的消费者进行了全额退款或者换机处理。
同时,三星公司还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致歉,并承诺将加强产品质量管控,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最终,三星公司成功地化解了这一危机,树立了公众对其品牌的信心。
第二,可口可乐“毒水门”事件。
1999年,印度一家工厂的可口可乐饮料被检测出含有农药成分,引发了公众的恐慌和抵制。
可口可乐公司在面对这一危机时,采取了高度透明和负责任的态度,立即召回了所有涉事产品,并对受影响的消费者进行了赔偿。
同时,可口可乐公司还进行了全面的产品检测和质量管控,确保产品安全。
最终,可口可乐公司成功地挽回了公众的信任,重塑了品牌形象。
第三,马来西亚航空MH370失联事件。
2014年,马航MH370客机在飞行途中突然失联,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和困惑。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在面对这一危机时,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全力配合调查工作,并对受影响的乘客家属进行了全面的关怀和赔偿。
同时,马航公司还加强了飞行安全管理和飞行员培训,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尽管最终失联原因仍未查明,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在危机公关方面的表现赢得了公众的尊重和理解。
以上三个案例充分展现了企业在面对危机时的不同应对策略,以及危机公关的重要性。
在处理危机公关时,企业需要坦诚面对问题,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全方位地考虑公众利益,才能够有效地化解危机,重塑品牌形象。
希望我们可以从这些经典案例中学到宝贵的经验,为我们今后的公关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2023公共危机案例

2023公共危机案例摘要:一、2023 公共危机案例概述二、案例分析1.麦当劳危机公关案例2.中美史克危机公关案例3.蜜雪冰城危机公关案例4.丰田汽车危机公关案例5.中石化天价灯事件6.鱼跃医疗血氧仪涨价风波7.“蓝兔子”邮票争议正文:一、2023 公共危机案例概述在2023 年,众多企业和旅游景区都遭遇了舆情危机,本文将结合热度与典型性两大特征,选取了几起企业危机公关案例进行盘点,通过舆情分析为公关实践提供启示。
二、案例分析1.麦当劳危机公关案例在2023 年,麦当劳因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企业声誉受到极大影响。
麦当劳在危机爆发后,迅速采取了道歉、整改等措施,并承诺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减小了负面舆论的蔓延。
2.中美史克危机公关案例中美史克在2023 年因为产品问题,遭到了消费者的投诉和舆论的质疑。
面对这一危机,中美史克公开道歉,并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如提供退款、为消费者提供补偿等,以挽回消费者的信任。
3.蜜雪冰城危机公关案例蜜雪冰城在2023 年因员工涉嫌违规操作,引发了公众的担忧。
蜜雪冰城在得知情况后,迅速展开调查,并将涉嫌违规的员工进行处理,同时加强员工培训,提升服务质量,以获得公众的谅解。
4.丰田汽车危机公关案例2023 年,丰田汽车因为零部件质量问题,导致了大量汽车需要召回。
面对这一危机,丰田汽车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及时公布召回计划,并加强质量管理,消除了消费者的担忧。
5.中石化天价灯事件中石化在2023 年因为一款天价灯引发了舆论的关注,面对质疑,中石化及时公开了相关信息,并表示将严肃处理责任人,赢得了公众的认可。
6.鱼跃医疗血氧仪涨价风波鱼跃医疗在2023 年因为血氧仪价格上涨,引发了舆论的质疑。
面对这一危机,鱼跃医疗采取了公开透明的态度,解释了价格上涨的原因,并承诺加强产品质量和供应,获得了消费者的理解。
7.“蓝兔子”邮票争议2023 年,“蓝兔子”邮票因设计问题引发了公众的争议。
十大危机公关典型案例

十大危机公关典型案例UT 斯达康行贿事件2009年12月31日美国司法部和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消息称电信设备制造商UT斯达康公司将支付300万美元罚金来和解其贿赂中国国有电信公司官员一案。
据称UT斯达康为了商业利益花重金邀请中国电信有关公司官员出国旅游所到之地包括纽约、拉斯韦加斯和夏威夷UT斯达康将官员在这些城市的旅游花销作为培训费用入账。
至今UT 斯达康方面尚没有就“行贿事件”做出正面回应。
乳业三聚氰胺“死灰复燃”2008年“三鹿事件”的罪魁祸首——三聚氰胺引发了国内乳业大地震直接重创了国内乳制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2010年初消失一年多的“三聚氰胺”阴影再次笼罩国内乳品市场。
近日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曝光上海熊猫乳业有限公司、陕西金桥乳业有限公司等5家乳制品企业相关产品三聚氰胺超标。
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对于问题产品发出紧急“通缉令”并在第一时间内收回并销毁恒源祥商标侵权风波在两年前的奥运年春节期间因十二生肖广告倍受质疑的恒源祥眼下又受困于“羊”商标。
2009年8月该商标专用人发现恒源祥擅自在部分T 恤、衬衣等服装上印有“羊”商标遂于当年11月将恒源祥起诉至法院索赔上千万元。
诉对方侵犯著作权并向国家工商总局提起商标异议1月4日恒源祥集团副总陈忠伟就事件做出正面回应称该事件系起诉方恶意注册行为所致公司有权利追回使用权。
事件当事双方各执一词交战不断升级据称纠纷索赔已达千万。
蒋海松“吻别门”事件1月7日在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国际机场留美中国博士生蒋海松为了给女友拥吻送行没有通过任何安检程序钻过机场安全隔离带结果因为擅闯安全区引发紧张导致一个航站楼关闭6小时;1月8日晚蒋海松在家中以非法闯入罪被拘留8日午夜就获释。
据媒体报道称蒋海松最高将面临30天监禁。
该事件被媒体称之为“吻别门”引发了国内外网友的热议百度被黑事件2010年1月12日早上700左右 开始突然出现无法访问故障域名无法正常解析。
至930太原、天津、郑州、烟台、长沙、成都、沈阳等全国各地均出现百度无法正常访问现象。
十大企业公关危机案例

第十一章2003、2004年度十大企业公关危机案例2004年度中国十大企业公关危机管理案例案例一巨能钙‚有毒事件‛,公关不当尝苦果11月16日下午,《河南商报》告知巨能河南办事处,将有一篇关于巨能钙的批评报道于第二日见报。
巨能河南办事处负责人即前往该报社进行沟通,表示只要该报不出该报道,一切都可以商量。
11月17日,《河南商报》以‚消费者当心,巨能钙有毒‛为题,披露巨能公司所销售的巨能钙含有致癌的工业用双氧水,引起舆论喧哗,国内各大媒体和网络纷纷于当日进行了转载,不少药店也将巨能钙撤下柜台,危机从河南迅速扩散到全国。
11月18日,巨能公司发布声明,承认巨能钙含有微量双氧水,但不会对人体有危害。
11月19日,巨能公司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虽含有微量双氧水,但属于安全范围之内,要求国家权威部门就巨能钙‚有毒无毒‛进行评判,同时指出事件缘起于恶意攻击,并将追究《河南商报》混淆视听、不实报道之责。
11月19日下午,巨能集团发布致全国媒体和消费者的一封公开信。
当晚,《河南商报》予以坚决回应,称销售受损是巨能公司咎由自取。
在巨能与《河南商报》就巨能钙安全性进行争辩时,巨能钙在全国的销售则几乎限于停顿状态。
12月3日,卫生部的检测报告称‚巨能钙过氧化氢含量在安全范围内‛,巨能钙立即通过各地媒体通告了卫生部的评判意见及再致消费者的公开信。
在卫生部检测结果公布后,巨能实业副总裁则认为整个事件是北京某竞争对手策划的,而《河南商报》代总编辑则驳斥此种说法纯属造谣。
案例模型评价评估因素(4R模型)评价得分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恢复力★★☆☆☆综合评价 55卓跃点评在巨能钙危机处理案例中,巨能公司的公关策略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同时也存在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可谓优劣各半。
巨能公司错过了两个危机管理的最佳时机:报社通知该公司批评报道即将见报,这个时候,如果巨能公司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派遣强有力的沟通和谈判人员出面的话,也许这篇报道就不会出现了,将危机灭于无形,此为第一个最佳机会点。
十大经典危机公关处理案例

十大经典危机公关处理案例
一、中国长城计算机丑闻
中国长城计算机丑闻是一桩2003年至2004年发生的公司治理丑闻,
原因是集团董事长张宏宝涉嫌贪污挪用公司资金,伪造和变造会计帐目以
及运营隐瞒公司的重大亏损等,被央视曝光出来后引发了巨大的社会舆论
和金融投资者的关注。
公关处理案例:
1、对外发布公开声明
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面对此次发生的重大事件,首先发布了一份公开
声明,声明中明确表示“集团将立即开展严格的内部调查,尽快准确鉴定
出具体的事实与发生的情况,并向外公布情况,尽最大的努力协助当局核
查与调查工作,确保公司及集团正常运行”。
2、公开曝光涉事负责人
针对张宏宝涉嫌贪污挪用公司资金等攻击,中国长城公司非常重视,
立即采取行动,把涉事负责人立刻暴露给大众,并表明了公司的真正立场。
3、请求社会舆论的理性讨论
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还向外界请求社会舆论要理性讨论,尊重客观真
实事实,以免损害集团和公司的形象。
4、出台措施重组管理团队
中国长城公司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重新组建了管理团队,提出了持
续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新举措和新措施。
5、加强股东治理监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中国十大企业危机公关事件回顾
岁末年初,如果让我们回顾2007年中国企业危机公关事件的话,就不难发现:与前几年相比,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更多的企业经历了危机公关之痛。
从手机、汽车、IT到食品、服饰、超市等行业,众多企业经历了各式各样的公关危机。
接下来,就让我们从诸多危机公关案例事件中筛选十大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案例,以全面还原2007年中国企业的危机公关现状。
(以事件发生先后为序)
1、LG翻新事件
LG翻新事件起源于2006年,在2007年上半年愈演愈烈。
2007
年1月,在地下翻新工厂遭曝光后,LG声称背后有人敲诈;2月份
又有媒体曝光工商局封存5台LG疑似翻新空调,随后LG承认更换
部分产品包装;3月,湖南省消费者张洪峰披露了湖南省质量检验
协会的鉴定结果,确认“其购买的五台LG空调都是翻新机器”,5月份张洪峰通过博客再次披露了LG空调的质量问题。
LG翻新事件随着全国媒体的不断报道,从LG冰箱翻新、LG 空调翻新到LG彩电翻新,不断有新的猛料被曝光,LG品牌一时陷入了空前的品牌危机。
点评:在系列产品的翻新事件被曝光之后,LG方面躲躲闪闪,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未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再加上广大网友在网络上对LG翻新行为的声讨,其品牌形象与企业声誉大打折扣。
由此我们也看出了,作为国际知名品牌的LG在危机公关方面的无知与短视。
2、摩托罗拉手机爆炸事件
2007年6月19日在甘肃金塔县发生了全国首例手机电
池爆炸致死事件,作为问题手机的制造商——摩托罗拉未能
在第一时间内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事发大约10天之后,
以推卸事件责任为出发点,将这起爆炸事件的责任归节到了
手机电池身上,同时在没有权威证据的前提下,宣称爆炸元凶非摩托罗拉原装电池。
这样一来,使得原本主要因用户在高温条件下的长时间错误用机导致的爆炸事件一波不平一波又起。
除了众多媒体与广大公众认清了摩托罗拉推卸事件责任的真面目外,还引发了在广东等多地的手机电池安全检查中的更大被动。
点评:意外事件的发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事企业不能正视问题的存在、不能及时抓住问题发生后的主要矛盾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摩托罗拉在手机爆炸事件发生后的应对策略,让我们看到了知名国际厂商在品牌强大背后危机公关的软肋。
3、戴尔断货诚信风波
自2007年4月以来,戴尔因液晶显示器等配件缺货,造成中
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无法在其直销承诺的时间内获得订购的计
算机产品,甚至一个“万人集体诉讼戴尔拖延出货时间,维护消
费者权益”的活动也在网上悄然展开。
与诸多企业的危机事件不
同,这次戴尔的意外“显示器缺货”事件根源是全球电脑液晶面板市场的缺货现象,而非戴尔公司内部。
可惜的是,作为一家零库存的直销企业,戴尔并没有及时的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才最终导致了这起意外风波的发生。
点评:不同于诸多企业的意外危机事件,戴尔的这起断货诚信风波的导火索是上游厂商危机的转嫁与扩散。
对于戴尔来说主要问题出在,没有对始发于供应链的断货可能进行风险防范,由此足以看出,日常危机管理与危机预警的必要性。
同时,通过这起事件我们还领略了供应链危机转嫁、扩散与网络在企业危机公关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4、西门子贿赂丑闻
这起波及西门子全球市场的贿赂丑闻始于2006年11月。
2007
年8月13日,西门子贿赂案审查人员宣布,最新调查表明,自上
世纪90年代中期起,西门子的非法贿赂支出资金已超过10亿欧
元。
8月20日西门子贿赂案再起风波,德国《经济周刊》援引西门子内部人士的话说,西门子中国约90%的业务都是通过第三方执行,在西门子中国公司的运营当中将近有一半的业务涉及行贿,从此广大中国媒体密切关注西门子贿赂丑闻。
点评:通过10亿欧元的贿赂额与“50%的业务与贿赂有关”,我们足以看出西门子贿赂程度的严重性,这也同时严重破坏西门子在全球公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一系列灰色交易也会使公众给西门子打上不恪守商业道德的烙印,直接影响了公众对西门子的信心,其企业声誉受到重创,直接冲击西门子的百年基业。
5、森马广告风波
2007年,借力于谢霆锋等大牌助阵,通过以网络广告为
主的宣传方式,在业内迅速蹿红而成为知名时尚休闲服饰品牌
——森马“成也广告,败也广告”。
在森马“全球变暖”的广
告中,画面上,一名年轻人戴着耳机享受音乐,上述广告词占
据了显眼的位置。
此广告在腾讯网站刚刚发布不久,便因为其
广告词内容体现出的对环保的漠视而遭到网民的炮轰。
点评:社会责任对于企业来说是把“双刃剑”,同时它更不应该成为企业广告炒作的素材。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起广告风波发生之后,森马方面积极的承认错误,并诚意的进行了媒体公开道歉,才使风波在短期内得以化解。
通过这一事件,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博客等新媒体对企业危机的触发作用,同时也提醒广大企业广告素材选择的严肃性与慎重性。
6、家乐福群殴、踩踏事件
从所售被子羊绒含量不足遭遇诚信质疑,到深陷“采购门”
受贿事件,从中秋前夕与郑州蒙牛的恶性群殴事件到重庆踩踏
事件,整个2007年对于家乐福来说可谓是烦心事不断。
通过家
乐福与郑州蒙牛的恶性群殴事件,及之前与家乐福有关的一系列诸多有关进场费风波,我们可以看出,零售巨头对供应商的不断利益打压。
从诸多有关进场费事件及这起恶性群殴事件的最终解决,我们不难看出,广大供应商对零售巨头的无可奈何。
点评:虽然具有“店大欺商”的霸权,但家乐福这种无视供应商、消费者利益,无视企业责任与企业声誉的作法,终会使其自食其果的。
同时,通过家乐福的一系列危机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在目前的洋巨头超市背后恶化的供应链关系,及随时可能被触发的企业危机机。
7、品客、乐事、依云遭遇“标准门”
2007年底,品客薯片、乐事薯片与依云矿泉水一同上榜国家质
检总局的黑名单,被定性为不合格产品,原本畅销全球市场的三
大知名品牌产品在中国却成了不合格产品,实在令人震惊,因此
三品牌一时间成为各大媒体追逐报道的对象与广大公众品头论足的话题。
在品牌上榜国家质检总局黑名单之后,三品牌厂商虽均没有对此进行正规的事件声明,但却不约而同的将“中国标准”确定为事件的“罪魁祸首”。
点评:既然产品要来到中国市场,就要符合其相关标准与规定,这一切都是需要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之前解决的。
品客、乐事、依云三品牌在遭遇“标准门”之后,不从自身找原因,而同声幼稚的问罪于中国标准,据此我们足以看出三品牌危机管理的缺失及部分洋品牌随时可能触发的“中国标准”之痛。
8、奔驰汽车安全风波
2007年6月5日,洛阳王先生驾驶德国原装进口奔驰S350
在连霍高速公路385公里处与一辆“东风”货车追尾相撞,
该车前部及顶部严重损坏,但该车配置的8个气囊均没有弹
出,乘坐该车的车主和女儿受伤。
其后车主就安全气囊问题
多次与奔驰郑州经销商及奔驰公司中国总部交涉未果。
12月16日,王先生将自己面目全非的奔驰轿车拖到郑州市区以北的黄河岸边,面对母亲河誓言“今生只用国货”,一时间威震全球的奔驰被推到了“火山口”。
点评:据当事人称,就这起事件奔驰公司方面回应“车没撞到位,没达到安全气囊开启的条件”。
在中国市场,奔驰公司一再否认旗下汽车的安全问题而拒绝赔偿,其在中国市场凭借强势与霸气、拿声誉来换市场的作法,是一种短视与随时被危机公关所自焚的作法。
9、华为等知名企业辞工潮
旨在保障员工正当权益的新《劳动合同法》将于2008年1月1日
起正式实施,谁知,从2007年9月起,华为、沃尔玛、泸州老窖、
剑南春、家乐福等诸多知名企业,均在新法实施之前出现了各种形
式的辞退员工事件,虽然对外均宣称并非为逃避新劳动法,但均不
能提供正常的员工辞退理由。
点评:虽然有关企业的作法,从表面看能够保住企业的经济利益,但却因此而失信于员工、政府、媒体与公关,难过社会责任关,并因此使其声誉资本受损,因此可以说这些知名企业博弈新劳动法的作法是因小失大的短视行为。
10、中石油社会责任风波
2007年12月下旬,由人民网主办的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活动结果公布,最终中石油、国家开发银行、三星(中国)、海尔等20家企业获得了“人民社会责任”奖。
谁知,对于中石油的获奖,一时间竟在网络与广大公众中成为笑柄。
点评:广大网友对中石油社会责任的不认同,归根到底是一个企业声誉问题,企业声誉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其积累需要靠良好的产品品质、出色的售后服务与全方位的社会责
任措施与公众的主观认可等多重因素来决定。
中石油上演的这起“掩耳盗铃”式的笑话令人深思
这家号称“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从发行到上市都吸引了最广泛的关注与期望;然而上市后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将超过1000亿元的资金套牢在高处。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