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链脂肪酸和脂代谢相关的论文
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
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1.引言1.1 概述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是一种重要的脂肪酸衍生物,其分子结构中包含中链脂肪酸和甘油酯基团。
相比于长链脂肪酸,在其分子结构中,中链脂肪酸的碳链长度较短,通常为6-12个碳原子。
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不仅在生物体内具有许多独特的生理功能,而且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使其能够更快地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其次,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具有较低的熔点和较低的黏度,使其在制备食品和药物时更易操作。
此外,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还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和抗菌性能,这为其在保健品开发和医药应用中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由于其特殊的生物活性和应用价值,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在医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许多研究表明,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具有降低胆固醇、增强免疫力、促进肠道健康、抗肿瘤等多种生理功能。
此外,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还可用于改善肠道吸收、治疗肥胖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
在食品工业中,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也被广泛应用于乳制品、保健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等领域。
它可以作为乳化剂和稳定剂,增加产品的口感和质感,改善黑心病等疾病,并延长产品的保质期。
此外,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还可以用作药物载体和微胶囊材料,在药物控释和靶向给药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作为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将为我们深入了解其生物功能和应用机制,促进其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组织和呈现文章的内容,使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文章的逻辑顺序和主题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讨论:2. 正文2.1 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的定义和特点2.2 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的生物活性和应用这个结构将使读者首先了解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的定义和特点,然后深入探讨它的生物活性和应用。
中长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合成的研究进展
2.1.1 液体酸类催化酯化法
全莹莹[2] 以 (Spmim)(H2SO4) 为催化剂,辛癸酸和甘油为原料, 在 169 ℃条件下反应获得甘油三酯,三酯转化率达到 95.48%, 通过分离纯化最后所得产品甘油三酯的含量是 96.15%。
生物酶直接酯化法合成中长链甘油三酯催化活性高,选择 性好、反应条件温和性,但是转化率低、纯化工艺复杂难度大、 耗时长,生物酶重复利用时,活性降低等问题还急需解决。
2.3.2 生物酶酯交换法
生物酶酯交换法是指不同的甘三酯或脂肪酸酯与甘三酯 之间通过酰基交换生成结构脂的合成方法。苏国忠[12] 以棕榈 油、全氢化菜籽油和中碳链甘油三酯为反应底物,利用脂肪酶 Lipozyme TL IM 催化酯交换合成中长链结构脂应用于人造 奶油,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 5 h、温度为 75 ℃、加酶 量 5% 条件下合成产物与化学法差异不显著,均获得高含量 中长链结构脂。陆继源[13] 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试验,利用 Lipozyme 435 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备中长链结构脂,所得产品指 标符合国家标准,其氧化稳定性明显高于大豆油。
[3] 余春涛,王兴国,金青哲,等. 固载磷钨酸催化合成中碳链 甘三酯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J]. 食品科学,2005, 26(3): 53-56.
[4] 周国成,蔡瑶,刘明刚. 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辛癸酸甘 油酯[J]. 泸天化科技,2005 (2): 144-145.
[5] 杨剀舟. 医用中长链甘三酯的研制[D]. 郑州:河南工业 大学,2012.
1,3- 二油酸 -2- 棕榈酸甘油三酯 (OPO) 是一种应用于婴儿 配方奶粉的中长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可以替代人乳脂,能促 进婴儿优化钙、脂肪酸吸收,增强骨骼发育,提供充足的能量, 防止便秘。1,3- 二油酸 -2- 棕榈酸甘油三酯 (OPO) 在 25 ℃时为 白色固体,无特殊气味。
关于中链脂肪酸的高分文献
中链脂肪酸的相关高分文献有:1. 罗丽等发表的《中链脂肪酸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及代谢产物的影响》,通过断奶仔猪实验得出中链脂肪酸能显著降低肠道大肠杆菌数量,增加肠道有益菌的繁殖,从而维护肠道健康。
2. 陈岩等发表的《中链脂肪酸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总结了中链脂肪酸在畜禽养殖中的研究进展,为中链脂肪酸在畜禽养殖中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3. 王旭等发表的《中链脂肪酸对肉鸡生产性能、肠道健康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得出中链脂肪酸能够提高肉鸡生产性能、改善肠道健康、提高养分消化率的结论。
4. 贺绍君等发表的《中链脂肪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微生物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中链脂肪酸对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肠道微生物及养分消化率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5. 王春华等发表的《中链脂肪酸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概述了中链脂肪酸在反刍动物中研究应用的进展,旨在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6. 胡骏鹏等发表的《中链脂肪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得出中链脂肪酸可以改善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结论。
7. 徐宏飞等发表的《饲料中添加中链脂肪酸对泥鳅幼鱼生长的影响》,研究了中链脂肪酸对泥鳅幼鱼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血清生化指标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中链脂肪酸在泥鳅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8. 胡骏鹏等发表的《中链脂肪酸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影响》,研究了中链脂肪酸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影响,发现中链脂肪酸可以改善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
9. 徐宏飞等发表的《饲料中添加中链脂肪酸对泥鳅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研究了中链脂肪酸对泥鳅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得出相应结论。
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中链脂肪酸高分文献推荐,建议查阅中国知网、维普网等网站的相关文献,或者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
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CT)专利技术研究进展
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CT)专利技术研究进展邱红;汪建斌【摘要】近些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油脂,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CT)的理化、保健特性愈发受到关注。
目前国内食用油脂几大厂家不约而同地将 MCT 作为研发重点和热点。
详细介绍了MCT 的总体研究进展、专利技术发展态势、重点申请人和重点专利技术,以期为国内食用油脂行业与油脂企业提供一份详实的MCT 专利技术发展态势报告。
%As a novel functional oil and fat,the physicochemical and healthy properties of medium - chain fatty acid triglyceride (MCT) have been noticed in recent years. At present,several large edible oil en-terprises at home choose MCT as the top poin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overall progress,patent technology situation,key applicants and key patent technologies of MCT 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 to pro-vide the detailed development situation report of MCT patent technology for the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of edible oil and fat in China.【期刊名称】《中国油脂》【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6页(P8-13)【关键词】中链脂肪酸;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专利;技术【作者】邱红;汪建斌【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医药生物审查部,北京 100088;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医药生物审查部,北京 100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5.6;TQ6412010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通过组织开展若干行业和领域的专利分析普及推广课题,形成专利分析报告,完善专利分析方法,并通过举办多层次的系列成果推广和专利分析方法的普及培训,培育专利分析市场,提升中介机构开展专利分析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国内企业增强专利信息运用的意识和能力,引导技术创新和专利运用,进而提升专利信息情报对国内企业经营决策、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相关决策的重要支撑作用。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_李兴艳
脂肪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可提供大量的 热量和赋予食品独特的风味,但近年来大量研究发 现,高脂肪膳食与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脑血栓等 疾病及某些癌症(乳腺癌、肠癌)发病率的上升存在 着密切的关系[1]。为了降低上述疾病及某些癌症的发 病率又不影响食品的风味、口感和质构,功能性油脂 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保健食品领域研究的热点。中 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edium-chain triglyceride,简 称MCT)作为一种低能量,既具有保健作用又不影响 食品风味的膳食脂肪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作为 一种独特的油脂,MCT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被引入 治疗脂质吸收障碍,自此以后,许多学者就MCT及其 脂肪酸的代谢和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3]。
表1 MCT与其它油脂的氧化稳定性(100℃,Raneimat法) Table 1 The oxidation stability of MCT and other oils (100℃,Raneimat)
油脂种类 鱼油 葵花籽油 大豆油 橄榄油 硬化大豆油 MCT 诱导期(h) 0.3 6.7 11.2 27.3 160.0 180.0
metabolism characteristics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s we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value for its application in some areas such as food,pharmaceutical
离、耗时长和能耗大等缺点。
2.2 酰氯醇解法
先将富含MCFA的油脂(椰子油或棕榈仁油)进 行水解、精 馏,得到MCFA,然后 将MCFA 与 PX3、PX5 或SOCl2等反应制得酰氯,再将所得的酰氯与甘油进 行醇解反应最终得到MCT。周汉芬等[15]以樟树籽仁油 为原料,研究了合成中碳链甘油三酯过程中醇解的 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醇/油摩尔比为8∶1,反应时间 为30min,反应温度为75℃,催化剂CH3ONa用量为油 重的0.5%的条件下,醇解度可达98.0%。醇化后的油 脂在真空度为-0.1MPa,料釜体积比为1/2~2/3的条件 下 进 行 两 次 分 馏 ,第 一 次 分 馏 时 ,釜 温 控 制 在 122 ~ 134℃,取其馏分进行第二次分馏时,釜温应控制在 122~132℃,在此条件下分馏得到的中碳链甘油甲酯 纯度可达97.8% 以上。虽然利用此法制备MCT 所用 时间短,耗能低,但存在工艺路线长,副反应多,污染 较重等缺点。
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降血脂作用研究
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降血脂作用研究莫玉稳;潘丽军;姜绍通;操丽丽【摘要】对自制的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进行了餐后血脂实验和小鼠成长实验.餐后血脂实验将36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喂养1周.小鼠成长实验将72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喂养5周.实验结束时,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计算脏器指数.结果表明:餐后血脂实验中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组的TG显著低于大豆油组并显著高于空白组;小鼠成长实验中中量组和高量组小鼠的体重、TG和LDL-C明显低于猪油组,高量组TG、LDL-C与大豆油组比较显著降低且TC比猪油组显著降低.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可以降低长期饲喂小鼠的TG、TC、LDL-C水平,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期刊名称】《中国油脂》【年(卷),期】2016(041)007【总页数】4页(P53-56)【关键词】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者】莫玉稳;潘丽军;姜绍通;操丽丽【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省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省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省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省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5.6;R151.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食品摄入量增加,人们越来越重视肥胖问题并对膳食中脂质营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日常食用油中甘油三酯骨架上的脂肪酸为长链脂肪酸,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则是通过改变脂肪酸在三酰甘油骨架上的组成及位置分布,将中链脂肪酸结合到甘油骨架的1,3位,获得更好营养价值[2]。
中链脂肪酸由8~12个碳原子构成,其不同于长链脂肪酸的转运和代谢机制[3],长链脂肪酸通过乳糜微粒转运至淋巴系统或外周循环,而中链脂肪酸在消化道中被吸收后直接通过门静脉转运到肝脏[4],不需要形成乳糜微粒,无需肉碱脂酰转移酶的转运直接进入肝细胞线粒体内进行β 氧化,不易在脂肪组织和肝组织中蓄积,具有快速消化吸收代谢等特点[5-7]。
中链脂肪酸代谢及其临床意义
中链脂肪酸代谢及其临床意义姜朝晖3综述 黎介寿审校关键词 中链脂肪酸; 中链甘油三酯; 脂肪酸代谢 长链甘油三酯(L CT)的脂肪乳剂在临床应用30余年,但有些问题尚待解决,如对免疫功能影响、脂肪蓄积、生物活性物质(前列腺素、血栓素等)的变化。
近年来,人们对中链甘油三酯(M CT)引起普遍关注。
M CT的代谢特征及临床意义已有较多认识,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1 中链脂肪酸(MC FA)的代谢特征〔1~3〕1.1 M CFA有很大的水溶性,在单位时间内有更多供酶作用的接触界面。
在胃和结肠中也可部分水解。
故其消化时对胆盐和胰酶的依赖性小,比L CT吸收快而充分。
1.2 M CFA分子小及较低p k值,与再酯化酶和激活酶亲和性小,极少再酯化,并不参与组成乳糜微粒,经门静脉直接转运到肝脏。
1.3 M CFA不依赖肉毒碱直接进入线粒体内进行Β2氧化。
1.4 M CFA氧化迅速完全,不易在脂肪组织和肝组织中蓄积。
1.5 M CFA不抑制网状内皮系统。
1.6 M CFA有较高的生酮性。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大医学院临床学院腹部外科(南京,210002) 3现在解放军第117医院普外科(杭州,310013)11 Schultheiss H P.T he m itochondrium asantigen in in2 flamm ato ry heart diseases.Eur H eart J,1987;8(1):20312 Ro se N R,H erskow itz A,N eum ann DA,et al.A uto i m2 m unem yocarditisa paradigm of po st2infecti on auto i m2 m une disease.I mm uno l Today,1988;9:11713 候祥川,顾景范.临床营养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0:51214 L evine B,Kal m an J,M ayer L,et al.E levated circula2 ti on levels of tumo r necro sis facto r in severe ch ronic heart failure.N Engl J M ed,1990;323:23615 M o rrison WL,Gibson JN,R ennisM J.Skeletal m uscle and w ho le body p ro tein turnover in cardiac cachexia influence of branched chain am ino acid adm inistra2 ti on.Eur J C lin Invest,1988;18(6):64816 T engrup I,A honen J,Zederfeldt B,et al.Influence of Zinc on synthesis and the accum ulati on of co llagenin early granulati on tissue.Surg Gyneco l O bstet,1981;152:32317 T such ida S,H ayash i J,N akazam a S,et al.N utriti onali m p rovem ent after operati on of valvular heart diseasesw ith p ro tein2calo rie m alnutriti on.Kyobu Geka,1993;46(2):11318 陈维鹏.现代临床外科.山东:科技出版社,1992:12, 8619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10,164020 今村勉,天羽敬佑.围饶脏器功能衰竭最近所讨论的问题.人民军医出版社,1989:30421 W ebb JG,K iessM C,Chan Yan C.M alnutriti on and the heart.Can M ed A ssoc J,1986;135(7):753 22 O tak iM,Kam ash i m aM,Yam aguch iA,et al.Surgical treatm entt of cardiac cachexia w ith m itral valve dis2 ease:the effect of p reoperative I V H and left atrial p li2 cati on on po stoperative resp irato ry conditi on.Kyobu Geka,1993;46(2):11723 M asai T,Sakak ibara T,W atanabe S,et al.2cases repo rt of open heart surgery w ith non2blood transfu2 si on in severe valvular heart disease w ith cardiac cachexia:the efficacy of recom binant hum an eryth ro2 po ietin.N i ppon Kyobu Geka,1993;41(1):105(1994-12-16收稿) 纯的M CT不含有必需脂肪酸,应用后引起血栓性静脉炎、面部潮红、恶心、脑电图改变、脑病、乳酸酸中毒,甚至动物死亡〔4,5〕。
中链脂肪酸的生物学特点及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中链脂肪酸的生物学特点及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作者:崔悦康金国来源:《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7年第06期摘要:中链脂肪酸因其特殊的生理学作用,不仅能够为幼龄动物提供营养,而且对病原菌具有抑菌作用,能够提高幼龄动物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
本文就中链脂肪酸的生物学特点以及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中链脂肪酸;生理学特点;仔猪;生产性能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7)06-0057-03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保育阶段是猪发育最快、对后期的生长性能影响最大的时期,同时又是死亡率最高的时期。
仔猪生长代谢非常旺盛,能量摄入不足通常会导致仔猪生长缓慢,甚至引起死亡,这也是养猪生产中导致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通过给仔猪添加一些能源类物质可以降低仔猪的死亡率。
但是,仔猪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还不够完善,又加之环境的变化,如果添加不善,很容易出现问题,给养猪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必须慎重选择给仔猪添加的能源类物质以及添加水平。
中链脂肪酸能够被仔猪直接吸收,并快速有效地利用,而且还可以调节肠道微生物的菌群构成,促进仔猪的生长。
因此,在仔猪日粮中添加中链脂肪酸是提高仔猪生产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1 中链脂肪酸的特性中链脂肪酸是指含有6~12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包括己酸、辛酸、癸酸和月桂酸,主要存在于植物油中。
其中,椰子油的中链脂肪酸含量最高,高达15%,是中链脂肪酸的主要来源。
棕榈油的中链脂肪酸含量也很高,达8%。
此外,一些动物的乳中也含有丰富的中链脂肪酸,如反刍动物、兔子和大鼠。
中链脂肪酸的分子量小,密度低,熔沸点较低,在室温下为液体,黏度低,无色,有芳香气味。
中链脂肪酸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性,通常高于普通的油脂,而且在高温和低温下特别稳定,因此在饲料生产中,不用担心高温工艺会对中链脂肪酸造成不利的影响。
由于中链脂肪酸的分子量相对较小,在中性pH环境下离子化程度较高,因此其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可以更快地在体内进行消化、吸收和转运。
中链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广东化工2021年第4期· 60 · 第48卷总第438期中链脂肪酸的研究进展刘翠*,吴元,朱丽可,郑云锋,吴涛(维尔利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常州213125)[摘要]中链脂肪酸(medium-chain fatty acids,MCFAs)是指碳链长度在6~12个的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于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具备一些有别于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和长链脂肪酸(longchain fatty acids,LCFAs)的化学特性,主要应用于制造香料、药物、饲料、抗菌剂、润滑剂、橡胶和染料等行业中。
文章综述了MCFAS的理化特性,制备方法以及当前的相关应用。
[关键词]中链脂肪酸;生物合成法;应用[中图分类号]TQ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1)04-0060-02。
Progress in Medium-chain Fatty AcidsLiu Cui*, Wu Yuan, Zhu Like, Zheng Yunfeng, Wu Tao(WELL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angzhou 213125, China) Abstract: Medium-chain fatty acids (MCFAs) is defined as saturated fatty acids with carbon chain length of 6-12,which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vegetable oils and animal fats. MCFAs possess some properties which are different to 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 and long-chain fatty acids (LCFAs), which are widely used in spices, medicine, feed, antimicrobial agents, lubricants, rubber, dyestuff and other industries. In this paper,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preparation method and current application were reviewed.Keywords: medium-chain fatty acids;biosynthesis;application近年来,人们愈发关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
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的开题报
告
一、选题背景
甘油三酯是人体脂肪储存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许多食品的主要成
分之一。
然而,甘油三酯易受到氧化、水解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食品的
品质和口感受到影响,对人体健康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寻找一
种能够有效保护甘油三酯的载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链甘油三酯(MCT)是一种特殊的甘油三酯,其分子结构比较短,易于被人体消化和吸收,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营养保健作用。
因此,将MCT作为载体来进行甘油三酯的包裹,可以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将MCT作为载体,采用微胶囊化技术,制备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制备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的工艺:采用油水两相共混法制备中链
甘油三酯微胶囊,通过正交试验等方法优化制备工艺参数,确定最佳工
艺条件。
2. 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的质量特性:测定微胶囊的形态和粒径分布,以及甘油三酯的包封率等质量特性参数。
3. 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的理化特性:测定微胶囊的表面电位、水分
含量、热稳定性等理化特性参数。
4. 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的稳定性研究:通过模拟胃肠道消化等实验,研究微胶囊对甘油三酯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其保护作用进行评估。
三、研究意义
本次研究采用微胶囊化技术,制备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
该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MCT作为载体的特点和优势,为其在食品、保健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该研究还有利于提高甘油三酯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链脂肪酸碳原子
中链脂肪酸碳原子中链脂肪酸是一种特殊的脂肪酸,其碳原子数量在6-12个之间。
与长链脂肪酸相比,中链脂肪酸具有独特的代谢特点和生理功能。
本文将从中链脂肪酸的来源、代谢、生理功能以及与健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
中链脂肪酸主要存在于一些食物中,如椰子油、棕榈油和牛奶中的乳酸脂肪酸等。
这些食物是中链脂肪酸的重要来源。
与长链脂肪酸相比,中链脂肪酸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更加快速。
当中链脂肪酸进入肠道后,它们会被肠细胞迅速吸收,并通过门静脉直接进入肝脏。
而长链脂肪酸则需要借助胆汁酸和胰脂酶的作用才能被肠细胞吸收。
这种快速的吸收速度使得中链脂肪酸能够被迅速利用,不易在体内积聚。
中链脂肪酸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也与长链脂肪酸有所不同。
长链脂肪酸主要通过胰岛素的作用进入细胞内,然后在线粒体中进行β-氧化代谢。
而中链脂肪酸则无需胰岛素的参与,可以直接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内被迅速氧化分解为乙酰辅酶A。
乙酰辅酶A是三羧酸循环的起始物质,通过三羧酸循环可以产生能量供给机体使用。
中链脂肪酸具有一系列的生理功能。
首先,中链脂肪酸的快速代谢能够提供较快的能量供给,有助于增加体力活动的耐力和提高运动能力。
其次,中链脂肪酸对于肠道健康也有积极的影响。
中链脂肪酸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
同时,中链脂肪酸还具有抗菌作用,能够抑制一些病原菌的生长。
此外,中链脂肪酸还有助于改善脂代谢,降低血脂水平,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研究还发现,中链脂肪酸与体重管理和减肥也有一定的关系。
中链脂肪酸能够促进脂肪的氧化代谢,增加脂肪的燃烧,从而有助于减少脂肪的积累。
此外,中链脂肪酸摄入后能够产生较强的饱腹感,减少进食量,有助于控制体重。
因此,适量摄入中链脂肪酸有助于体重管理和减肥。
总的来说,中链脂肪酸是一种特殊的脂肪酸,具有快速代谢、促进能量供给、改善肠道健康、降低血脂和促进体重管理等生理功能。
适量摄入中链脂肪酸有助于维持健康和促进身体的正常功能。
然而,中链脂肪酸并非万能的营养素,过量摄入可能会增加能量摄入和脂肪积累,因此,在摄入中链脂肪酸时仍需注意适量控制。
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主要过程再述
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主要过程再述脂肪酸分解代谢是生物体中一种重要的能量产生过程,它通过将脂肪酸分解为较小的分子以生成能量。
这个过程在许多生物体中都非常重要,包括人类和其他动物。
本文将重点介绍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主要过程,以及它在身体中的作用和调控。
一、脂肪酸的结构和分类脂肪酸是由一系列碳原子和氢原子组成的有机分子。
它们根据碳原子的数量和双键的位置可以被分类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没有双键,而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一个或多个双键。
二、脂肪酸的激活在脂肪酸分解代谢开始之前,脂肪酸必须先被激活。
这一步骤包括将脂肪酸与辅酶A结合形成辅酶A脂肪酰基。
这个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并由脂肪酸激酶催化。
三、脂肪酸的β氧化激活后的脂肪酸进入线粒体内膜,并经过一系列反应进行β氧化,也称为β-氧化。
在这一过程中,脂肪酸被逐渐分解成两碳单位的乙酰辅酶A,并产生NADH和FADH2等能量相关物质。
β氧化反应主要涉及四个酶:脂肪酸辅酶A羧化酶、羟酰辅酶A脱氢酶、羟基酰辅酶A裂解酶和乙酰辅酶A乙酰转酶。
脂肪酸的β氧化是一个循环反应,每一个反应循环将脂肪酸分解为一个乙酰辅酶A和一分子较短的脂肪酸链。
这个过程将逐渐反复进行,直到整个脂肪酸完全分解为乙酰辅酶A为止。
四、乙酰辅酶A的进一步代谢在脂肪酸分解代谢中,乙酰辅酶A进一步参与柠檬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过程。
乙酰辅酶A可以进入线粒体的柠檬酸循环,在这里通过一系列反应最终产生ATP能量。
乙酰辅酶A也可以通过某些酶的催化,进入氧化磷酸化过程中参与ATP的产生。
五、调控脂肪酸分解代谢的因素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调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能够促进脂肪酸的分解和利用,而肾上腺素和葡萄糖则对脂肪酸分解产生抑制作用。
饮食中脂肪酸的摄入量和体内能量状态也会对脂肪酸分解代谢产生影响。
脂肪酸分解代谢是一种重要的能量产生过程。
它通过激活脂肪酸并进行β氧化,将脂肪酸分解为乙酰辅酶A,并通过柠檬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过程进一步产生能量。
中链脂肪酸与脂代谢
医学 2014年 7
649
中 链 脂 肪 酸 与 脂 代 谢
薛长 勇 ,张新胜
【关键词 】 中链脂肪酸 ;肥胖 ;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 【中国图书分 类号】 RI51
过 去临床 一直 强调 :降低 每 日膳食 总能量 、总脂 肪 、胆 同醇 、饱 和脂 肪及反 式脂 肪酸摄 入量 是 降低血 j三酰 甘 油 、胆 同醇 ,以及 预防动 脉粥 样硬化 的有 效措 施之 一 。但近 年来 研 究 发 现 ,膳食 中脂 肪 酸 的种 类 和组 成 同 样 起 重 要 作 用 。 中链 脂 肪 酸 (medium— chain fatty acids,MCFAs)为含 有 8~12个碳 原子 的 饱和 脂肪 酸 ,常 见为 辛 酸 (C8:0)和 癸 酸 (C10:0), 自然 界主 要来 源于母乳 、牛奶及 其制 品 、棕 榈仁 油和 椰 子 油等 。 MCFAs和 甘 油通 过 酯 化 作 用 形 成 中链
膳食 结构 的改 变有 关 ,特 别 是 过 多地 摄 入 高 能 量 食 物 ,如单糖类 、饱 和 脂 肪 ,以及 与 缺乏 运 动 的 生 活 方 式有关 。对 此 ,调节 膳 食 中脂 肪 酸 的种 类 和 组 成 显 得尤 其 重 要 ,MCFAs具 有 快 速 代 谢 、减 少 脂 肪 组 织 富集及 增加 机体 能量 消耗 的特 点 。近年来 多数研 究 发 现 ,MCFAs能 够减轻 体重 ,减少 脂肪 堆积 J。 1.1 MCFAs减 少体 脂肪积 累 对 相关 人 群 的研 究 一 致 认 为 ,MCFAs不 仅 能 够 减 轻 体 重 ,而且 有 助 于 减 少 内脏脂 肪和皮 下 脂肪 的堆 积 。Takeuchi等 将 84例超 重 受试者 随机 分 为两 组 ,通 过严 格 的饮食 控 制 ,分 别 食 用 中 长 链 脂 肪 酸 食 用 油 (medium—and long—chain triglycerides,MLCT)和 LCT食 用 油 1 2周 后 ,发 现 MLCT组 体 重 及 体 脂 显 著 下 降 。St—Onge 等 报道 ,每 天摄 入 18~24 g的 MCT油 与 摄 人 橄 榄 油 的人 群相 比 ,能够 降低 超 重 受 试 者 的体 重 及 体 脂 。另有 研 究 发现 ,摄 人 >7 g/d的 MCT能 够 降 低 超 重 2型糖 尿病 患者 的腰 围 。笔者 的研 究 团队通 过对 1 12例 高 三酰甘 油血症 患 者 的随机 双盲研 究 发 现 ,MLCT可 减 轻 高 j 酰 甘 油 血 症 患 者 体 重 、体 脂 肪 ,减少 腹部 脂肪 堆 积 ,对 于 60岁 以 下男 性 或 超 重 患者 改善更 为 明 显 。大 量 的 动 物 实验 研 究 也 表 明 ,MCT与 LCT相 比能 够 明 显 降 低 小 鼠 的体 重 和 体脂 川 。 1.2 MCFAs减 少体 脂 肪 积 累的机 制 目前 ,普 遍 认 为 ,MCT主要 通 过 增 加 能 量 代 谢 、促 进 肝 脏 脂 肪 酸 的 氧 化 、控 制 食 欲 及 消 耗 脂 肪 组 织 而 降 低 体 脂 12]。Han等 ¨ 动 物 实 验 研 究 发 现 ,MCT能 够 抑 制脂 肪形 成 的关键 基 因 ,如过 氧 化 物 酶体 增 殖 物 激 活 受体 (PPAR-,/)、CCAAT增 强 子 结 合 蛋 白一Ot(C/ EBP. )及其 下游 代谢 目标 基 因 。另外 ,笔 者研 究 组 还发 现 MCT减 少 C57BL/6J小 鼠体 脂 的机制 可能 为 激活 白色脂 肪 组织 cAMP依 赖 性蛋 白激 酶 (PKA), 增加 白色脂 肪 激素 敏感 脂酶 (HSL)的水平 和 活性 而
中链脂肪酸的代谢
中链脂肪酸的代谢
中链脂肪酸(Medium Chain Fatty Acids,MCFAs)是指碳原子数在 6 至 12 之间的脂肪酸。
与长链脂肪酸相比,中链脂肪酸具有一些独特的代谢特点:
1. 快速吸收和代谢:中链脂肪酸可以直接被肠道吸收,不需要经过淋巴系统,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进行代谢。
2. 高效产能:中链脂肪酸在肝脏中代谢迅速,产生较多的能量。
它们可以通过β-氧化途径被分解为乙酰辅酶 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能量。
3. 较少脂肪积累:与长链脂肪酸不同,中链脂肪酸不容易在体内积累为脂肪。
它们更容易被氧化供能,减少了脂肪储存的可能性。
4. 肝脏代谢优势:中链脂肪酸对肝脏具有一定的益处。
它们可以提供快速的能量供应,有助于改善肝脏的能量代谢,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对肝脏功能有益。
中链脂肪酸常被用于特殊医疗用途,如肠内营养配方和某些脂肪代谢障碍的治疗。
此外,一些中链脂肪酸也被用于运动营养和减肥产品中。
中链脂肪酸甘油酯在军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
中国食物与营养2017 ,23 (10): 17-19Food and Nutrition in China中链脂肪酸甘油酯在军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马天娇(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装备研究所,北京100010)摘要:概述了中链脂肪酸甘油酯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针对其抗疲劳、增强免疫力、易消化等特点,展望了 中链脂肪酸甘油酯在未来军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中链脂肪酸甘油酯;军用功能性食品;抗疲劳;增强免疫力在人体摄人的总能量中,油脂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摄人过多会引起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如冠心病、糖 尿病、癌症和肥胖症等。
另一方面,虽然减少脂肪的摄 人有利于预防疾病,但仅仅依靠减少食品中脂肪含量将 会导致食品的风味、口感和质构无法满足军人营养素供 给量的要求。
根据GJB823A-1998《军人营养素供给量》规定,军人膳食中产生能量的脂肪占总能量的百分比为 20% ~ 30%。
中链脂肪酸甘油酯作为一种低能量、功能性 又不影响食品风味的膳食脂肪可应用到军用食品中。
1中链脂肪酸甘油酯简介中链脂肪酸甘油酯(MCT)是指其组成中的脂肪酸 为辛酸、癸酸等六碳链到十二碳链的脂肪酸的一种结构 脂质,天然的MCT主要来源于椰子油、棕榈油等植物 油中。
1986年,MCT作为食品添加剂列人我国GB2760- 198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2012年,卫生部批准中链脂肪酸甘油酯食用油作为新资源食品。
中链脂肪酸甘油酯在室温下呈无色、无臭的透明液 体,粘度小,最初仅有油或人造奶油的形式,现在可以 做成液体和固体[1],具有极好的氧化稳定性,在室温下 可保存30年;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也非常稳定,在低 温条件下能保持透明外观和较低粘度,在长时间的高温 条件下它的粘度略有增加。
通常可以利用中链脂肪酸甘 油酯的抗氧化性,用它来代替其他食用油作为食品配料 防止由于脂肪自动氧化而引起的食品腐败[2]。
实验表明,中链脂肪酸甘油酯对机体无不良影响。
中链甘油三酯_涂向辉
!"
涂向辉等 R 中链甘油三酯 5 G%%G 年第 " 期
油作为食品配料而防止由于脂肪自动氧化而引起的 食品腐败 # 这种良好的氧化稳定性使中链甘油三酯 即使在高温下也不发生聚合反应 。 中链甘油三酯于 $%%& 用 ’()*+,(- 试验法测定氧化稳定性约为大豆 油的 $" 倍, ./0 法测定在 1%%2 以上过氧化值几乎 不变 # 而大豆油 $"2 即达到 $%%,34 5 67。与各种溶 剂、脂类、89:;、二丁基甲苯等抗氧化剂,维生素 . 、< 等脂溶性维生素相溶性好。一般的植物油 ( 含不饱和脂肪酸 ) 在高温和氧的双重作用下易聚 合, 使油脂的粘度大大上升, 而影响其脱模效果, 而 同样的条件下,中链甘油三酯却可作为很好脱模 剂。 ! !" # 中链甘油三酯的生理功能特性 中链甘油三酯和长链甘油三酯在体内的代谢 途径不同 = 1# ># $? @ (DB %6*(E 5 67) 一般油脂的能量值为 1AB ">6C 5 67 (>B 16*(E 5 67) 而中链甘油三酯为 1!B A?6C 5 67 # 两者 相差不大,都属于高能量食品。但是由于它们在体 内的代谢途径各不相同,从而使中链甘油三酯发挥 更为独特的功能特性。 我们知道酰基在 F)—$ 、 F)— 1 位上的脂肪酸 以游离脂肪酸的形式被吸收,而酰基位于 F)—G 时 则以单甘油酯被吸收。中链甘油三酯在消化系统中 先被胆汁乳化后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溶 解于肠液,在肠中被吸收并和血清蛋白结合。通过 肝门静脉进入肝脏,不需要肉碱的帮助而直接进入 线粒体, 中链甘油三酯却很少沉积在脂肪组织中, 在 高分解代谢的作用下减少蛋白的分解代谢 # 提高甲 状腺的功能,不与胆固醇形成酯。由于这一独特的 代谢途径使中链甘油三酯在肥胖症病人的食物疗法 限制食谱中被广泛使用。 而长链甘油三酯亦经胆汁乳化后被胰脂酶分解 为脂肪酸甘油和单甘油酯,其中连在 F)—G 的脂肪 酸与连在 F)—$ 、 F)—1 的脂肪酸代谢和吸收方式 不同。 F)—G 脂肪酸以单甘油酯被高效吸收而后者 的脂肪酸则在肠壁细胞中再度酯化为甘油三酯,并 与脂蛋白结合,以乳糜微粒的形式经由淋巴系统和 体循环运输到达肝脏,然后在脂肪组织中贮存。要 进入线粒体中转化为能量亦需要与肉碱结合方可全 面氧化转变为水、 H/G 和能量。 !" ! 抗药物能力 = ? I " @
中链脂肪酸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脂肪是奶牛必需营养物质之一,对奶牛的重要性仅次于蛋白质,其中脂肪酸是奶牛所需脂肪的一个重要来源,尤其是泌乳初期奶牛,在日粮中添加油料籽实可以补充能量,减轻能量负平衡对奶牛的影响,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改变乳脂肪酸的组成[1]。
中链脂肪酸是奶牛的重要脂肪来源,具有调节动物采食量和营养代谢,提高畜产品品质的作用[2];还具有抗微生物、促进维生素吸收、降低炎性细胞因子产生的作用[3],可以替代抗生素在饲料中使用。
目前,中链脂肪酸在动物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单胃动物如小鼠、肉鸡、仔猪等[4~7],而在反刍动物奶牛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较少,且仅有的相关研究中主要集中在缓解奶摘要:选用体况良好,月龄、产奶量(32kg/d )和泌乳天数均接近的泌乳奶牛20头,平均分成2组,分别饲喂中链脂肪酸日粮(中链脂肪酸饲喂量50g/头,试验组)和普通日粮(对照组),奶牛自由采食和饮水,试验期2个月,研究中链脂肪酸日粮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以及部分血液指标的影响。
结果显示:中链脂肪酸日粮对泌乳奶牛的产奶量、乳蛋白含量和细菌数影响不显著,但可明显提高乳脂率,显著降低牛乳中的体细胞数和尿素氮含量;可显著增加血液中的IgA 和IgG 含量,而对血液其他指标影响均不显著。
中链脂肪酸日粮可以提高泌乳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
关键词:泌乳奶牛;中链脂肪酸;生产性能;生化指标中图分类号:S82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31(2022)02-0086-04收稿日期:2021-09-23基金项目:河北省奶业振兴重大技术创新专项(19227304D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创新工程项目(2019-1-4-3);国家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 -37)作者简介:张峰(1976-),男,河北邯郸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奶牛营养、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E -mail :。
Effects of Medium Chain Fatty Acids on Production Performance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of Lactating Dairy CowsZHANG Feng 1,WU Zhan-jun 1,GENG Xiang-li 1,ZHANG Xin-tong 1,DONG Yuan 1,LIU Xiao-hu 2,MA Shu-lin 1(1.Dairy Test Station of Institute of Cereal and Oil Crops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Shijiazhuang 050031,China ;2.Hebei Jifeng Animal Nutrition Science &Technology Co.,Ltd ,Shijiazhuang 050031,China )Abstract :Twenty lactating dairy cows with good body condition ,similar month age ,milk yield (32kg/d )andlactation day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 average.Each cow was fed medium chain fatty acid diet with 50g medium chain fatty acids (experimental group )and ordinary diet (control group ).The dairy cows were free to eat and drink water.The experimental period was 2months.The effects of medium chain fat-ty acids diet on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and some blood indexes of lactating dairy cows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edium chain fatty acids die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milk yield ,milk protein content and bacterial number of lactating cows ,but it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milk fat rate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number of somatic cells and urea nitrogen content in milk.It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IgA and IgG in blood ,bu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other blood indexes.Medium chain fatty acids diet can im-prove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and immune function of lactating dairy cows.Key words :Dairy cow ;Medium chain fatty acids ;Productive performance ;Biochemical index张峰1,吴占军1,耿香丽1,张新同1,董原1,刘小虎2,马书林1(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奶牛试验场,河北石家庄050031;2.河北冀丰动物营养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31)中链脂肪酸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及生化指标的影响DOI :10.12148/hbnykx.20220045河北农业科学,2022,26(2):86-89,101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第2期牛能量负平衡、脂肪代谢和抗氧化性能方面[8],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及生化指标的研究更少,因此,需进一步开展中链脂肪酸对奶牛的影响研究。
生命科学中的脂质代谢与调控
生命科学中的脂质代谢与调控脂质是组成生物膜和能量储存的关键分子,是生命科学中最重要的分子之一。
脂质分为膜脂和非膜脂,包括脂肪酸、甘油、磷脂、胆固醇等复杂分子,这些脂质在细胞中有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同时也是许多疾病的重要指标。
脂质代谢与脂质调控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涉及到许多生物学领域的交叉,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脂质代谢和调控的相关知识,以及这些领域的科学研究进展。
脂质代谢脂质代谢是指机体内脂类物质的合成、利用和分解等一系列生化作用。
脂质代谢直接影响着胰岛素的物质代谢平衡,是糖尿病等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脂质代谢主要分为三个步骤:脂质合成、储存和分解。
1. 脂质合成脂质合成是由葡萄糖或氨基酸为原料的生物合成过程。
在细胞内,葡萄糖和氨基酸可以被转化为酰辅酶A,是脂肪酸合成的前体化合物。
脂肪酸合成是指将从酰辅酶A的来源,通过一系列的酶催化作用,将脂肪酸合成长链脂肪酸。
2. 脂质储存脂质储存指的是脂质在细胞内的储存和释放过程。
细胞内储存脂质的主要器官是脂肪细胞。
脂肪细胞的数量和大小会对身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当机体产生过多葡萄糖时,糖元转化为脂肪酸储存到脂肪细胞和肌肉细胞中,作为机体的能量储备。
3. 脂质分解脂质分解是指将脂肪酸分解为较小分子的过程,同时释放出能量。
脂肪酸经过β氧化作用,分解为较小分子脂酸,最后在线粒体里通过Krebs循环进一步代谢,产生大量的能量。
如果脂质分解过程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一些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等。
脂质调控脂质调控是指机体对脂质代谢的平衡调节,从而维持机体内脂质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脂质调控系统非常复杂,包括调节脂肪的合成、脂肪的保存和脂肪的分解等过程。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揭示了许多参与脂质调控的重要因子,如激素、转录因子、脂质代谢酶等。
1. 激素生物体内的激素包括胰岛素、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在调节脂质代谢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脂肪酸结合蛋白生物学特性及对脂肪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
脂肪酸结合蛋白生物学特性及对脂肪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的Ocker等在研究大鼠的小肠脂肪酸吸收的调节时,在肠粘膜发现了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
它是一族同源性的小分子细胞内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动物肠、心、脑、脂肪、骨骼肌等多种细胞内,占细胞内可溶性蛋白总量的3%~8%。
主要参与细胞内脂肪酸的运输,可将脂肪酸从细胞膜上运送到甘油三酯和磷脂合成的位点。
至今为止,已发现至少存在9种类型的FABP,并以分离或鉴定的第一种组织命名。
分别为心型(H)、脂肪细胞型(A)、肝型(L)、肠型(I)、脑型(B)、回肠型(I1)、上皮细胞型(E)、髓磷脂型(My)、睾丸型,其中一些类型只存在于一种组织,如I、 A、My、B、睾丸型;H型则存在于许多组织器官中,如心脏、骨胳肌、平滑肌、主动脉、肾脏、脑等;一些组织器官如肾、胃、卵巢含多种类型FABP,在肠上皮的细胞内就含有不同类型的FABP(I、L)。
1 脂肪酸结合蛋白生化结构特点、类型、分布1.1 结构特点FABPs一般含有126-137个氨基酸,分子量在 14-16 kDa之间,表现出 38%-70%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该族基因大都含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只是不同类型FABPs基因的内含子大小有差别(1.2-8.4kb)。
通过各种生物物理技术研究表明,FABP家族在三级结构上具有共同的特点:在核苷酸链的N端附近有两条短的α-螺旋,紧接着是10条反平行的β-链,然后它们组装成两个几乎正交的β-折叠。
1.2 类型与分布通过不同的方法(如凝胶过滤、离子交换、亲和色谱以及电泳技术等)研究,人们发现:除细胞外液以及特定的细胞类型(如红细胞和Kupfer细胞),哺乳动物的所有组织中都存在该种蛋白。
此外,FABPs 还存在于鸟类、鱼类以及昆虫的与脂肪代谢相关的组织中。
细胞的脂类结合蛋白中,该蛋白家族的浓度显著高于其它一些蛋白(如非特异性的脂类转运蛋白、磷脂转运蛋白、酰基CoA结合蛋白等)。
脂肪酸分解代谢主要过程
脂肪酸分解代谢主要过程脂肪酸分解代谢主要过程脂肪酸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是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来源之一。
当人体需要能量时,脂肪酸会被分解代谢,产生ATP等能量物质。
本文将详细介绍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主要过程。
一、脂肪酸在细胞内的转运脂肪酸不能直接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需要借助载体进行转运。
在血液中,大部分游离脂肪酸与白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在细胞外被运输到各个组织。
进入细胞后,复合物会与载体解离,游离的脂肪酸再次结合到新的载体上进行转运。
二、脂肪酸在线粒体内的β氧化反应进入细胞内后的游离脂肪酸需要进入线粒体进行β氧化反应。
β氧化反应是指将长链脂肪酸逐步切割成较短的乙酰辅酶A(Acetyl-CoA)分子,同时产生NADH和FADH2等能量物质。
β氧化反应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脂肪酸激活:长链脂肪酸需要与辅酶A结合形成较为稳定的脂肪酰辅酶A,这一过程需要耗费ATP。
2.脂肪酰辅酶A转运:脂肪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内部,需要借助外膜和内膜之间的转运系统进行转运。
3.β氧化反应:在线粒体基质中,长链脂肪酸被逐步切割成乙酰辅酶A 分子。
每切割一次,会产生一个乙酰辅酶A分子、一个NADH或FADH2分子,并释放出一分子二碳的乙烯基。
这个过程会循环进行直至所有碳原子全部被切割完毕。
三、Acetyl-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在β氧化反应中产生的乙酰辅酶A分子进入三羧酸循环进行进一步代谢。
三羧酸循环是一种氧化代谢途径,可以将乙酰辅酶A分子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大量ATP。
三羧酸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乙酰辅酶A与草酸结合:乙酰辅酶A与草酸结合形成柠檬酸。
2.柠檬酸解离:柠檬酸分解为丙酮酸和草酸。
3.丙酮酸氧化:丙酮酸被氧化成丙二醛,并释放出一分子CO2和一分子NADH。
4.丙二磷酸转换:丙二磷酸进一步被氧化成脱羧基乙磷酸,同时释放出一分子ATP。
5.脱羧基乙磷酸转换:脱羧基乙磷酸被进一步氧化成琥珀糖半乳糖,同时释放出一分子NADH和一分子AT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中链脂肪酸(medium-chain fatty acids,MCFAs)具有一些有别于长链脂肪酸(long-chain fatty acids,LCFAs)的代谢特点。它具有一些特殊的生物学功能,可以降低脂肪沉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能量代谢,同时还具有抑菌效果。本文综述了MCFAs的代谢特点、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脏匀浆的ApoA1/ApoB比值均显著高于LCFA组(P<0.05)。结论 MCFA可降低长期高脂饲料喂养的C57BL/6J小鼠体重、体脂肪重、肝脏重及血清甘油三酯浓度,且长期、短期内均可改善VE与卵磷脂质量比为4:100,120MPa条件下超微乳化处理2次。制备的复合脂质体MCFAs包封率达到49.01%,VC的包封率达到54.19%,平均粒径90.3nm,在4℃贮藏15d,包封率和粒径变化不大,表明脂质体低温贮藏稳定性良好。
2.目的 探讨中链脂肪酸 (MCFA) 对 KKay 糖尿病小鼠脂代谢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方法 36 只 4 周龄 kkay 雄性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 3 组,每组 12 只,分别给予高脂饲料添加辛酸 (1.5%,C8)、高脂饲料添加癸酸 (1.5%,C10)、高脂饲料添加油酸 (1.5%,OA),喂养 12 周。观察各组小鼠体重及体脂肪质量,检测血清甘油三酯 (TG),胆固醇 (TC),游离脂肪酸(FFA)、脂蛋白脂酶 (LPL)、脂肪酸合成酶 (FAS)、乙酰 CoA 羧化酶 (ACC)。结果 喂养 12 周后,辛酸组体重 (42.84±1.57g)和癸酸组体重 (42.19±1.64g) 均显著低于油酸组 (45.60±0.77g,P<0.05) ;辛酸组、癸酸组小鼠的肠系膜周围、附睾周围和肾周围脂肪垫重显著低于油酸组(P<0.01 或 P<0.05);辛酸组和癸酸组 TG,TC,LDL-C、FFA 水平显著低于油酸组 (P<0.05),辛酸组和癸酸组 LPL、FAS、ACC 活性较油酸组降低 (P<0.05)。结论 辛酸、癸酸可显著减少糖尿病小鼠体重和体脂肪的增加,其途径可能与中链脂肪酸可降低脂肪酸合成酶活性并提高脂肪酸氧化分解酶活性等有关。
(25-30g/d),分别在研究开始及8周后进行人体测量、人体成分分析、腹部脐水平CT扫描测定,组内以HDL-C水平(<1.04mmol/L、1.1-1.55mmol/L、≥1.55mmol/L)分为三层,比较上述指标差异。结果 8周后MLCT组(不同HDL-C水平)与研究前比较均能够显著降低体重和体脂(P<0.05),而LCT组(不同HDL-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8周后MLCT组与LCT组相比:HDL-C<1.04mmol/L患者除腹部脂肪面积差值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HDL-C 1.04-1.54mmol/L患者体重差值、BMI差值、腹部脂肪面积差值均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HDL-C≥1.55mmol/L者体重差值、BMI差值、腰围差值、腰臀比差值、体内脂肪重差值、体内脂肪百分比差值、腹部脂肪面积差值、腹腔内脂肪面积差值均P<0.05。结论合理食用MLCT食用油可以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合并不同水平HDL-C患者的体重和体脂,其中HDL-C水平正常或较高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体重和体脂降低程度更明显。
8.目的观察中链脂肪酸(MCFA)对高脂饲料喂养的C57BL/6J小鼠血清、肝脏和小肠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的影响。方法 36只高脂饲料喂饲小鼠,按照体质量随机分为2mg/kgMCFA组、4mg/kgMCFA组和4mg/kg长链脂肪酸(LCFA)组3组,灌胃给予以上脂肪酸2周后处死小鼠,称量体质量、体脂肪重和肝脏重,测定血清脂代谢指标,ELISA法检测血清、肝脏和小肠HDL、载脂蛋白A1(ApoA1)水平,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肝脏和小肠HDL及ApoA1 mRNA表达水平。结果低剂量MCFA组(2mg/kg)小鼠肝脏重显著低于LCFA组(4mg/kg),血清HDL-C/LDL-C比值、血清和肝脏HDL水平以及肝脏和小肠中HDL、ApoA1的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LCFA组(P<0.05)。高剂量MCFA组(4mg/kg)小鼠血清HDL-C和HDL水平、肝脏和小肠HDL mRNA表达显著高于LCFA组(P<0.05)。低剂量和高剂量MCFA组之间仅肝脏和小肠中的HDL、ApoA1mRNA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CFA可升高高脂饲料喂养的C57BL/6J小鼠血清、肝脏和小肠HDL水平,上调其mRNA表达,对调节ApoA1的作用不明显。
6.目的观察中链脂肪酸(MCFA)对高脂饲料短期和长期喂养的C57BL/6J小鼠血清和肝脏脂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长期实验将36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2%MCFA+高脂组、4%MCFA+高脂组和4%长链脂肪酸(LCFA)+高脂组3组,喂饲16周。短期实验对36只C57BL/6J雄性小鼠喂饲高脂饲料,随机分2mg/kgMCFA组、4mg/kgMCFA组和4mg/kgLCFA组,灌胃2周。长期和短期实验结束时,测定小鼠体重、体脂肪重和肝脏重,观察小鼠血清和肝脏脂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长期研究结束时,2%MCFA组小鼠体重、附睾周围脂肪垫重及肝脏重、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LCFA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HDL-C/LDL-C比值显著高于LCFA组(P<0.05)。4%MCFA组小鼠体重、附睾周围脂肪垫重及肝脏重显著低于LCFA组(P<0.05),肝脏匀浆载脂蛋白A1(ApoA1)水平显著高于LCFA组(P<0.05)。短期研究结束时,低剂量MCFA组肝脏重及肝脏匀浆中载脂蛋白B(ApoB)水平显著低于LCFA组(P<0.05),血清HDL-C/LDL-C比值显著高于LCFA组(P<0.05)。无论长期还是短期实验,低剂量和高剂量MCFA两组小鼠肝
1.以脂溶性药物中链脂肪酸(MCFAs)和水溶性药物维生素C(Vit.C)为模型药物,采用复乳-高压法制备中链脂肪酸-维生素C复方脂质体,并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成固体脂质体。通过研究脂质体的形态、粒径分布和包封率,对预冻温度、预冻时间、干燥时间、适宜的冻干保护剂种类、冻干保护剂与卵磷脂的质量比分别进行单因素考察。优选脂质体适宜的预冻温度为-80℃,预冻时间为5h,总干燥时间48h,适宜的冻干保护剂为蔗糖,蔗糖与卵磷脂的质量比为1.5∶1。最优冻干工艺条件下制得的中链脂肪酸-维生素C复合脂质体的维生素C包封率为62.25%,MCFAs包封率为46.30%,平均粒径为115.5nm。并考察了复方脂质体冻干前后粒径、Zeta电位、颗粒形态变化,发现粒径和Zeta电位变化不大,表明复方脂质体具有较好的物理稳定性。
5.目的观察中链脂肪酸(MCFA)对高脂饲料短期和长期喂养的C57BL/6J小鼠血清和肝脏脂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长期实验将36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2%MCFA+高脂组、4%MCFA+高脂组和4%长链脂肪酸(LCFA)+高脂组3组,喂饲16周。短期实验对36只C57BL/6J雄性小鼠喂饲高脂饲料,随机分2 mg/kg MCFA组4、mg/kg MCFA组和4 mg/kg LCFA组,灌胃2周。长期和短期实验结束时,测定小鼠体重、体脂肪重和肝脏重,观察小鼠血清和肝脏脂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长期研究结束时,2%MCFA组小鼠体重、附睾周围脂肪垫重及肝脏重、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LCFA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HDL-C/LDL-C比值显著高于LCFA组(P<0.05)。4%MCFA组小鼠体重、附睾周围脂肪垫重及肝脏重显著低于LCFA组(P<0.05),肝脏匀浆载脂蛋白A1(ApoA1)水平显著高于LCFA组(P<0.05)。短期研究结束时,低剂量MCFA组肝脏重及肝脏匀浆中载脂蛋白B(ApoB)水平显著低于LCFA组(P<0.05),血清HDL-C/LDL-C比值显著高于LCFA组(P<0.05)。无论长期还是短期实验,低剂量和高剂量MCFA两组小鼠肝脏匀浆的ApoA1/ApoB比值均显著高于LCFA组(P<0.05)。结论 MCFA可降低长期高脂饲料喂养的C57BL/6J小鼠体重、体脂肪重、肝脏重及血清甘油三酯浓度,且长期、短期内均可改善小鼠血清和肝脏脂蛋白水平。
7.目的观察含有中链脂肪酸(MCFA)的食用油对高甘油三酯(TG)合并不同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者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随机临床对照法,将112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分为含MCFA食用油组(MCT)和含长链脂肪酸(LCFA)食用油组(LCT),每组按人群初始HDL-C浓度进行低(<1.04mmol/L)、中(1.04-1.54mmol/L)、高(≥1.55mmol/L)水平分层,控制每日膳食摄入量、运动时间及食用油摄入量,每人25-30g/d,分别在研究开始前和8周后,检测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生化指标:总胆固醇(TC)、TG、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ApoB、ApoA2、ApoC2、ApoC3及ApoE。结果获得有效数据101例,LCT组50例,MCT组51例,按HDL-C水平分层后两组人群性别分配比例、平均每日饮食中三大产热营养素和总能量摄入、运动时间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水平HDL-C的MCT组人群研究结束时的TG、LDL-C、ApoB浓度显著低于LCT组(P<0.05),血HDL-C和HDL-C/LDL-C、(ApoA1+ApoA2)/ApoB显著高于LCT组(P<0.05);高水平HDL-C人群各项指标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合理膳食条件下,含MCFA食用油可降低高TG合并低水平HDL-C人群血脂浓度,改善其脂蛋白、载脂蛋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