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_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评课稿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评课稿一、引言本文是对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这一章节进行评课的文档。
通过评课稿的形式,我们将对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章节,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 了解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和特点; - 掌握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方法; - 能够描述和区分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 - 培养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和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区分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并理解其特点和生态功能。
3. 教学内容本章节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 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和特点;-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 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方法; - 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的特点和生态功能。
4. 教学方法根据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如: - 观察法:通过观察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标本和图片,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动物特征; - 比较法:让学生比较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 - 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和分享对无脊椎动物的理解和认识; - 实践探究法: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和采集无脊椎动物,通过实践感知生物多样性。
三、教学效果评价1. 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物展示、图片展示和互动提问等。
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丰富的教学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了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进行理解和记忆。
2. 学生学习情况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听取他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了初步的理解。
他们能够描述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的特点和生态功能,并理解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 教学效果评价根据观察和学生的回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理解程度较好,能够描述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的特点和生态功能;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分类方法,将不同的无脊椎动物归类; - 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的认识有所提高,能够意识到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价值和作用。
七年级生物上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教学设计
(2)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写作能力;
(3)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Hale Waihona Puke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对生物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学习具备以下特点:
1.知识储备: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些生物基础知识,但关于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分类和特征了解有限,需要在本章节中进行深入学习。
(2)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生物进化历程,引导学生关注无脊椎动物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
2.教学新课:
(1)讲解无脊椎动物的定义、主要特征;
(2)介绍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引导学生学会分类;
(3)结合生物图鉴、实物模型等,让学生观察各类群的主要特征;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无脊椎动物类群,讨论其分类特征、代表性生物等。
(2)小组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介绍本组讨论的成果。
(3)教师点评:对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补充遗漏,巩固知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2.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无脊椎动物的知识?
(2)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无脊椎动物的定义、分类特征、主要类群以及代表性生物等。
(3)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无脊椎动物的丰富多样性,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出贡献。
初中生物_《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是济南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中的第一节。
在生物圈中,动物的活动范围广、种类繁多,不同类群的动物有着不同的特征,本节教学内容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等角度阐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感知动物的生活对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所以本节在本章、本书、乃至本学科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复习,学生已基本掌握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复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
但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不高,所以我设计了以生命进化树为依托,以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合作等方式来激发与推进学生的帮教互助学习。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他不同于新授课时学生有着极大的学习兴趣,相反学生可能从心理上认为“我已经学过了,没有什么可学了”。
所以从这方面考虑,我认为这节课的关键是如何组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就是设计些综合性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与总结,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区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认同生物“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过程与方法1、首先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了解各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互动、帮教互助进一步深入教材,学生互相帮扶来区分各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3、通过师生提问抢答,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第4节 动物的主要类群 无脊椎动物》教学反思-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2.在教学活动应用新媒体新技术的关键事件(起止时间(如:5'20''-10'40''),时间3-8分钟左右,每节课2-3段),引起了哪些反思(如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施、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师生深层次互动,生成性的问题解决等)。
(6~9“)3分钟学生对水螅的身体辐射对称的探究展示。通过查找资料,辐射对称是通过身体的纵轴,有多个切面能将身体分成对称的两部分。学生通过绘图,更好理解这个概念,也能理解辐射对称是腔肠动物对水生生活的适应。
教学反思表
课名
第四节动物的主要类群(2)无脊椎动物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年级
1.应用了哪种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哪些功能,效果如何?
利用电子白板的互动教学,收集备课和上课的资料,不断扩充自己的资源库。在白板的课件制作中,对图片素材进行矢量化的操作,简单,易学。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成果能够绘图,手写,标注的应用能能随时解答,方便快捷。在课件的制作中,通过克隆图片,拷贝,裁剪,重新利用,节省了制作的时间。嵌入视频,直观易懂。利用幕布,白板的使用使师生互动,全身心投入课堂中,积极的参与,思考,即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升素质。对教师的教学提高有积极的作用。
(11~14”3分钟学生对涡虫的身体两侧对称的展示。学生通过绘图,理解两侧对称也是左右对称,是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25~27.09“)2.09分钟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的视频 视频直观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创新点及效果思考(教学组织创新、教学设计创新等)。
1.应用白板教学,很容易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学生可以就教材的难点探究,质疑,可以通过白板进行演示和验证,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无脊椎动物》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无脊椎动物》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无脊椎动物》是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中的重要章节,位于生物多样性和分类学的基础知识之后。
本章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还为后续学习脊椎动物和生物进化等内容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结构特点和生活习性,从而对生物界的多样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本章节与后续的生态学、遗传学等章节有着紧密的联系,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生物学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列举常见的无脊椎动物种类,并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
2.学生能够理解无脊椎动物在生物分类中的位置和作用。
3.学生能够掌握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方法和分类依据。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活动,提高生物分类的实践能力。
2.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对无脊椎动物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生能够培养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学生能够体会到生物分类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激发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及其主要特征。
2.无脊椎动物在生物多样性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1.无脊椎动物的复杂分类体系和多样化的生理结构。
2.无脊椎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适应性。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对生物分类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学生可能缺乏直观的认识。
学生对生物的观察和分类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法。
1. 实验法:通过观察无脊椎动物的标本或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其结构特征。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无脊椎动物的认识,促进知识的交流和深化。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 第二章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4 济南版
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教学目标:1、了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2、了解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重点)3、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及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观察水螅的形态结构及对刺激的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水螅和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等特征,引导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通过对水螅生活环境的分析,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
动物界除了原生动物外,其余都是多细胞动物。
通过组织学生观察、研究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对于草履虫结构生理特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腔肠动物在进化上的重要地位,也更进一步了解腔肠动物是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课前准备水螅,水蚤,水螅的纵切片;显微镜,放大镜,培养皿,吸管;清水等用具,幻灯片,多媒体。
自主学习(8分钟)二.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本P72—73页,将主要知识点在课本上做出标记,对重点内容强化理解和记忆,8分钟后检查自学成果,比谁学的好、记的牢。
思考下面问题:1、什么是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哪些?2、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3、水螅的外部形态是怎样的?4、水螅的结构如何,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5、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6、常见的腔肠动物有哪些?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认真默读课本;带着思考题进行自学。
并以小组为单位对思考题进行认真地讨论2.从课本上找到并标记思考题的答案;通过学生自学,基本了解本节的主要内容。
无脊椎动物的类群以及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大致的认识,为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多万种,按照体内脊认真听讲 1.用实验,合作探究(18分钟)柱的有无分为: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包括原生、腔肠、扁形、线形、环节、软体、节肢动物)等。
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通过读教材P72小标题“腔肠动物”第一段,说出:水螅是生活在陆地上,淡水中还是海水中?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答案腔肠动物:大部分生活在海水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
初中生物_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上)一、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识别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说出各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寄生的含义,认识有关寄生虫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无脊椎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认识常见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
三、教学准备蛔虫标本、《动物世界》视频、《水螅的捕食过程》视频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腔肠动物二、扁形动物三、线形动物学情分析通过对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
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
生活中,有些同学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对个体较大、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如蚯蚓、蜗牛、蚌、乌贼、蝗虫、虾等)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已有了整体感知。
有些学生通过阅读或观看视频等多种途径,对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受地域所限,内陆地区的学生不易采集到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从而导致学生对某些无脊椎动物(如海蜇、沙蚕等)缺乏感性认识。
效果分析一节课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感受很多,首先,动物类群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一个章节,毕竟和身边事物联系较近,但是它们的特有名字对学生们来说较陌生,对于“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容易混淆,所以就让小组成员讨论,找出三种无脊椎动物的区别及各自的代表,探讨过程中,会很深刻的记清三者的区别,并让他们能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与人合作的方式。
对于“软体动物”让学生记清它们是最“外强中干”的一群,典型代表贝类。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同学们思维活跃,对于这些常见但是没几个能叫上名字的无脊椎动物有了一个很好的感性结合理性的认识。
《动物主要类群无脊椎动物》生物教学反思
动物主要类群无脊椎动物生物教学反思引言生物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且重要的学科。
在生物领域,无脊椎动物是一个重要的类群,它们拥有丰富多样的生态角色和形态特征。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无脊椎动物的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类群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本文将对动物主要类群无脊椎动物的生物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建议。
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性无脊椎动物是地球上最为广泛的类群之一,包括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
这些无脊椎动物在各个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蜜蜂和其他授粉昆虫是植物繁殖的关键。
此外,贝类和甲壳类动物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成员。
通过教育学生了解无脊椎动物的生态角色和重要性,可以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教学方法反思在无脊椎动物的生物教学中,我们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以下是一些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视频和图片展示通过播放具有生态环境和动物行为的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无脊椎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同时,展示一些高清图片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理解无脊椎动物的特征。
实地考察组织实地考察无脊椎动物的生态环境,例如前往海滩、湖泊或者自然保护区。
学生可以亲眼观察和探索无脊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环境,加深对其生态角色和行为的理解。
模型和标本展示利用无脊椎动物的模型和标本进行展示和触摸,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这些动物的特征并加深印象。
重要的是,教师要解释和讲解模型和标本的结构和功能,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
小组讨论和研究项目分组讨论和研究项目可以帮助学生合作并分享关于无脊椎动物的知识。
例如,可以组织小组讨论特定的无脊椎动物群体,并要求每个小组做一个展示,分享他们对该动物群体的研究成果和发现。
教学内容反思在无脊椎动物的生物教学中,除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外,教学内容的设计也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教学内容:动物分类和物种多样性介绍关于动物分类和物种多样性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无脊椎动物和它们的分类特征。
初中生物七上《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_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②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重点)2.能力目标①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②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搜索和收集,发展学生对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占有、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②通过各项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通过对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
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
生活中,有些同学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对个体较大、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如蜗牛、蚯蚓、蚌、乌贼、蝗虫、虾、蟹等)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已有了整体的感知。
有些同学通过阅读或观看视频等多种途径,对昆虫及其它无脊椎动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受地域限制,有些动物采集不到,如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从而导致学生对某些无脊椎动物(如桃花水母、沙蚕等)缺乏感性认知。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工作。
继续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思考。
己总结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组织交流点拨建构13分钟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自学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动物的种类有哪些?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
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2. 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哪些类群?过渡:同学们回答的真好!无脊椎动物中比较低等的类群就是腔肠动物,而水螅就是同学们经常可以见到的腔肠动物?接下来我们就从水螅的身上来寻找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273页中观察水螅实验的图片大家想一想: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它是如何捕获食物的?它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什么特点?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对!(呈圆筒状、体壁很薄、有口无肛门)接下来让我们来观察其它常见的腔肠动物。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教材分析《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是继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之后,又一大生物类群的学习。
本节课作为《生物圈中的动物》的开篇,和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共同介绍了动物的主要类群,在此基础上介绍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最后总结动物的生活对其他生物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从而阐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是知识零散,学生不容易把握各种动物之间的联系,难以系统化。
二、学情分析通过第一章植物类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于生物类群的学习过程有了总体的认识,学习的过程遵循了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同时针对某一具体类群则是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形态到功能,由个体到与人类关系”的逻辑展开,因此本节课则是将这两个规律再次实践,让学生掌握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特征的基础之上,将其思维由“植物类群”迁移应用到“动物类群”中去,实现科学思维中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的能力提升。
三、教学准备PPT,学案,实验材料,动物实物,动物标本等。
四、学习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观察水螅》,能概述腔肠动物的结构特点,形态特征以及捕食过程,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探究实践)2.通过归纳与概括,分析和综合,梳理出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异同点,进而初步感知动物类群“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关系。
(科学思维)3.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提升“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环境意识。
(态度责任)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特征概述难点: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特征区分概述和人类关系描述。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视频展示与人们密切生活相关的各种无脊椎动物,如海洋馆里的水母,海葵;饭桌上的海蜇,虾;肠道中的绦虫,蛔虫;土壤里的蚯蚓,蜈蚣;田野里的蝗虫,禅。
过渡语:同学们,上一章我们了解到我们周围植物的类群以及他们不可或缺的生理活动,有哪一位同学能帮我们回忆一下植物有哪些类群?如果能配上简要的类群介绍就更贴心了。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原则。
2.掌握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包括,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刺胞动物。
3.知晓无脊椎动物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并能够根据特征进行判别。
2.掌握无脊椎动物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教学方法1.讲授、讨论、实验。
教学内容一、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原则1.无脊椎动物具有以下特征:•没有脊椎和脑部,具有比较简单的神经系统。
•身体多呈扁平状或柔软而不规则的形状。
•不具有骨骼,或有外骨骼或内骨骼。
•呼吸方式多样,植食和肉食均有。
2.分类原则: 按照体内或体表结构、生殖方式、足的形状、口器类型等进行分类。
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环节动物:泥鳅、蚯蚓等,身体由一列独立重复的相似环节组成。
2.软体动物:蜗牛、蛞蝓等,身体主要由软组织构成,体外通常有壳或甲。
3.节肢动物:昆虫、蜘蛛、螃蟹等,被节肢分段,每一节大部分都有一对足。
4.棘皮动物:海星、海胆等,身体表面有刺或孔,水管环绕于背面,并具有吸盘或钩爪。
5.刺胞动物:水螅、珊瑚等,身体外表有刺胞,结构上呈放射对称,通常有触手。
三、无脊椎动物的生态和经济意义1.生态意义:无脊椎动物是海底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种,可以作为食物链的中下层,保持海洋生态平衡。
2.经济意义: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种类可以作为宠物、食品或医学原料等。
实验及讲示素材1.展示各种无脊椎动物的标本和图片。
2.观察、比较各种无脊椎动物的外部特征,归纳其类群。
课堂练习及作业1.课堂练习:就给出的无脊椎动物进行分类。
2.作业:观察家庭或学校周围的无脊椎动物,选择一种进行详细介绍,并附上图片或图纸。
参考书目1.《生命科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2.《现代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初中生物七上《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_3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一年级学生2.学科:初中生物学3.课题: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4.:2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蚯蚓、尺子、玻璃板、白纸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能区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能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3)关注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对相关实验的探究和相关信息的搜索和收集,发展学生对资料信息筛选、掌握、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的对比学习,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
(2)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喜欢生物学、保护动物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济南版)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的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
无脊椎动物是活动范围较广的一个类群,它们的生活对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四、教学方法: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五、教学思路及设计理念根据教材特点,我选取了图片和课件展示和视频放映(创设问题景)――提出科学问题――收集和加工学生有用的信息――正确的得出结论――课堂反馈(形成学生自己的科学观点)――作业(引导利用跨学科知识保护动物).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和利用学生的知识差异,引导利用多媒体,发起观察、讨论、总结,充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使学生的差异逐步缩小。
六、教学过程第一情景导入课前展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图片,要求学生进行分类。
师导入:这类生物,就是我们将要开始学习的动物。
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本节课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
初中生物_《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是济南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中的第一节。
在生物圈中,动物的活动范围广、种类繁多,不同类群的动物有着不同的特征,本节教学内容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等角度阐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感知动物的生活对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所以本节在本章、本书、乃至本学科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复习,学生已基本掌握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复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
但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不高,所以我设计了以生命进化树为依托,以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合作等方式来激发与推进学生的帮教互助学习。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他不同于新授课时学生有着极大的学习兴趣,相反学生可能从心理上认为“我已经学过了,没有什么可学了”。
所以从这方面考虑,我认为这节课的关键是如何组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就是设计些综合性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与总结,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区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认同生物“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过程与方法1、首先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了解各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互动、帮教互助进一步深入教材,学生互相帮扶来区分各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3、通过师生提问抢答,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初中生物_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济南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一节第二课时。
通过对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
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
也使学生对动物的基本特征有了大致了解,初步掌握了学习动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为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
还为后面学习“动物的运动”和“动物的行为”做了铺垫。
(二)学生情况分析生活中,很多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对个体较大、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如蚯蚓、蜗牛、河蚌、乌贼、蝗虫、虾等)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等已有了整体感知。
有些学生通过阅读或观看视频等多种途径,对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如对“环节动物”的教学,教师可提前让学生饲养和观察常见的蚯蚓,并将饲养的蚯蚓带到课堂上继续观察,同时教师给与必要的观察方法的指导。
但由于受地域所限,有些动物不易采集到,如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从而导致学生对某些无脊椎动物(如沙蚕等)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要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设计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组实验能够区分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能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3.尝试观察、比较和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初步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二)过程与方法1.展示深海无脊椎动物(疯狂的海星、美丽的水母等),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教师演示,观察几种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特点和运动方式。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附教学反思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2、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及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水螅的形态结构及对刺激的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的能力。
2、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结合水螅的形态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4、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课前准备:1、上课当天上午采集水螅多份,每组准备一个放大镜,一台显微镜,留待下午上课时使用。
2、自制多媒体课件一份。
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是腔肠动物。
面以生活在淡水中的水螅为例来学习腔肠动物门的画重合作精神,统一导学问以分成二大类:任务二______________课堂达标检测题:A类:1、为了更好地认识动物,动物学家把动物分为__________动物。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具体表现为:我们的学生基础一般,参差不齐,分类备课,让每个学生都有比较好的认知,学到一定的知识。
正确理解教材。
研读教材,对教学重难点掌握很好,讲解时着重突出重难点,主要是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印象,让学生对难点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本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一课正是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和实验相结合,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核心的理念。
创设氛围情景,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思维的启迪,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设计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描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的主要特征,说出他们的生活方式。
过程与方法1.能很好的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理解蚯蚓的外部形态及生理特点,掌握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的主要特征。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蚯蚓在环境生态方面的贡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学习,使学生加快生物科学价值观的形成,进一步树立爱护的自然、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环境意识。
3.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重点】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何节肢动物的区分【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然界有一类生物,比植物的种类更多,这类生物,就是我们现在要开始学习的:动物。
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
本节课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二、讲授新课:(一)腔肠动物我们先来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
观察图片,讨论: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指导学生讨论。
师生一块儿得出结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口无肛门,体壁仅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
幻灯片展示一些腔肠动物图片。
(二)扁形动物设问:请同学们看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螅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又一类动物--扁形动物。
(1)课件展示绦虫图。
(2)出示血吸虫挂图,学生观察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上)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识别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说出各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寄生的含义,认识有关寄生虫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无脊椎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认识常见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
三、教学准备
蛔虫标本、《动物世界》视频、《水螅的捕食过程》视频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腔肠动物
二、扁形动物
三、线形动物
学情分析
通过对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
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
生活中,有些同学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对个体较大、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如蚯蚓、蜗牛、蚌、乌贼、蝗虫、虾等)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已有了整体感知。
有些学生通过阅读或观看视频等多种途径,对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受地域所限,内陆地区的学生不易采集到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从而导致学生对某些无脊椎动物(如海蜇、沙蚕等)缺乏感性认识。
效果分析
一节课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感受很多,首先,动物类群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一个章节,毕竟和身边事物联系较近,但是它们的特有名字对学生们来说较陌生,
对于“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容易混淆,所以就让小组成员讨论,找出三种无脊椎动物的区别及各自的代表,探讨过程中,会很深刻的记清三者的区别,并让他们能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与人合作的方式。
对于“软体动物”让学生记清它们是最“外强中干”的一群,典型代表贝类。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同学们思维活跃,对于这些常见但是没几个能叫上名字的无脊椎动物有了一个很好的感性结合理性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逐门、逐纲讲述各类群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做法,而是依据《标准》的要求,重点阐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主要特征。
本节安排了三个观察实验,为学生自主探究动物的形态结构、讨论归纳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这节是最能展现生物世界丰富多彩、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内容之一。
为学生学习动物行为、动物的运动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1、下列腔肠动物中生活在淡水中的是()
A海蜇B珊瑚虫C桃花水母D海葵
2、水螅在生物分类上属于()
A腔肠动物B环节动物C扁形动物D线形动物
3、下列有关水螅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触手可以帮助捕获食物
B只能生活在淡水中
C有口无肛门
D呈圆筒状,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运动
4、在观察水螅的演示实验中所用工具与其目的搭配不一致的是()
A放大镜—水螅外部形态
B吸管—吸取水螅
C盛有清水的培养皿—存放水螅
D高倍镜—水螅纵切片
5、下列关于水螅生理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水螅先用刺丝麻醉食物,然后用触手送入口中
B水螅捕获的食物经口送入消化腔进行消化
C水螅消化后的食物残渣经口排出
D水螅的体壁由三层细胞构成
6、观察水螅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水螅在生物分类上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动物。
(2)当食物经过水螅时,水螅发出刺
丝麻醉食物,然后用〔〕
捕获食物,经〔〕,送入
〔〕内进行消化,消化后的
食物残渣经〔〕排出体外。
(3)图中4称为,由
层细胞构成。
课后反思
本节课采用以问导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串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不断的探究学习,寻求问题的突破点。
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把要解决的任务留给学生、把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
分组实验中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想动手、都愿动手,并能按课前的分工有条不紊的进行,把自己的观察用语言总结表述。
老师的及时表扬给了他们自信,增强了他们探究学习的欲望。
整堂课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在“我要学”的触动下学生能够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效果明显。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致使课堂时间的分配上不太合理,今后要加强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
课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区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认同生物“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过程与方法
1. 首先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了解各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互动、帮教互助进一步深入教材,C层学生帮助B层和A层学生来区分各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3通过师生提问抢答,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比动物类群的特征,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2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合理开发与利用动物的资源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