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病症鉴别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常见病证类证鉴别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常见病证类证鉴别

一、感冒【类证鉴别】1.感冒与风温本病与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类似,尤其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相似。

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

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二、咳嗽【类证鉴别】咳嗽与咳喘的鉴别: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三、哮病【类证鉴别】1.哮病与喘证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2.哮病与支饮支饮亦可表现痰鸣气喘的症状,大多由于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咳喘,病情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以咳嗽和气喘为主,与哮病之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喉中哮鸣有声,轻度咳嗽或不咳有明显的差别。

四、喘证【类证鉴别】喘证与哮病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

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五、肺痨【类证鉴别】1.肺痨与虚劳虚劳两病都具有消瘦、疲乏、食欲不振等虚证特征,且有一定了解,肺痨可发展为虚损,故《金匮要略》将之列为虚劳范畴,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肺痨主要病变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病理特点,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病程较长,病势**,病变为五脏虚损而以脾肾为主,一般不传染,以气、血、阴、阳亏虚为病理特点,是多种慢性虚损病证的总称。

2.肺痨与肺痿肺痨与肺痿有一定的了解和区别。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病案分析(鉴别+方证)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病案分析(鉴别+方证)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病案分析(鉴别+方证)内科疾病第一节感冒一、概念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两季为多。

二、病因病机(一)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二)病机:外邪侵犯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内侵。

感冒的基本病机是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感冒病位在肺卫,主要在卫表。

病理因素为六淫之邪。

感冒的病理性质,常人多属实证,虚体感冒则属虚实夹杂。

三、诊断与病证鉴别(一)诊断依据1、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

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3、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多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他病。

4、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

(二)病证鉴别1、感冒与风温感冒特别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为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

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

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

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他病,传变入里。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四、辨证论治(一)常人感冒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加减【证候】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中医的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中医诊断方法是一种精准的方法,帮助医师明确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中医诊断方法的十个方面,并展开详细描述。

1.望诊法中医望诊法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目色、肢节、皮肤和外观等情况来判断病情。

面色黄褐色、舌苔厚腻、目色淡黄,说明肝胆火炽,气机不畅。

2.闻诊法中医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声和臭味来诊断病情。

感冒患者咳嗽声重、喉部有痰鸣声、口中有恶臭味,说明病情较重。

3.问诊法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主诉、症状和疼痛位置等来了解病情。

问病人是否有胃部不适、腹泻或便秘等症状,以便判断是否有胃肠炎或消化不良等病症。

4.切诊法中医通过按病人的脉络来判断病情。

脉搏强大、快速而有力,说明病人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5.病因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分析病因来判断病情。

肝气郁结引起的胃肠不适、牙关紧闭、情绪易怒等症状,需要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来判断病情。

6.经络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身体上的经络系统来判断病情。

脏腑经络阻塞会导致肝肾不足、气滞、血瘀等症状。

7.阴阳补益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食欲、睡眠、排便和身体状况来判断阴阳失衡。

病人失眠、脾虚、体虚等症状,需要通过中药补益来平衡阴阳。

8.五行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属性来判断病情。

水属性的人容易得到肾脏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

9.脏腑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状况来判断病情。

病人肾虚,会导致头发干枯、皮肤干燥等症状。

10.体质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体质来判断病情。

湿热体质的人容易患上湿疹、皮炎等疾病。

中医诊断方法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需要通过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来提高诊断效果。

通过了解中医的诊断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身身体状况,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中医执业医师】八纲辨证的基本证候和鉴别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八纲辨证的基本证候和鉴别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八纲辨证的基本证候和鉴别要点
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八纲辨证的基本证候和鉴别要点吧——
一、
寒热辨证
基本证候
鉴别要点
二、
虚实辨证
基本证候
鉴别要点
三、
表里辨证
意义:①病情的轻重浅深②病机的变化趋势③把握疾病演变规律④辨别病位的浅深。

基本证候
表证
病机:外邪→六淫(皮毛),疫病(口鼻)→表证
1、阻遏卫气
①卫气被遏,肌表失煦→初起恶寒
②腠理闭塞,卫阳被郁→发热
2、肺失宣降
①肺窍不利→鼻塞
②肺气失宣→流涕
③肺气上逆→咳嗽
3、邪气郁滞经脉
①不通则痛→头身疼痛
②经气不利→咽喉痒痛
4、正气抗邪,脉气外鼓→脉浮
5、胃气未伤,内部症状不显→淡红舌,苔薄白里证(非表即里)
1、外邪袭表,内传入里
2、外邪直中,侵犯脏腑
3、情志饮食,直损于里
鉴别要点
四、
阴阳辨证
阴证
阴寒之邪→阴偏盛
1、阻遏阳气一畏寒喜暖,四肢不温
2、寒邪凝滞,经脉不通一疼痛拒按
3、阳气不运,血络收缩一面色苍白
4、脾阳受损,运化失健一大便溏稀
5、寒邪客肺一咳喘痰鸣
阳证
阳热之邪→阳偏盛
1、热邪内盛一壮热
2、火热上炎一面红目赤
3、热扰心神一烦躁,神昏谵语
4、热结肠胃一腹胀满痛拒按,大便干结
5、热邪伤阴一小便短赤,口渴,舌干
鉴别要点
母亲节快乐!
你先是你自己,然后才是我妈妈。

愿岁月温柔以待你,爱你不止三千遍。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多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证型及其诊断标准:
1. 寒证:患者表现出怕冷、四肢发凉、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滑等症状,脉象沉迟或紧。

2. 热证:患者表现出发热、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等症状,脉象浮数或滑数。

3. 虚证:患者表现出气短乏力、头晕心悸、食欲不振、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少苔等症状,脉象细弱或沉细无力。

4. 实证:患者表现出烦躁不安、口渴饮冷、腹胀腹痛、舌质红或紫红、苔黄腻等症状,脉象弦数或滑实有力。

5. 表证:患者表现出发热、恶寒、头痛、无汗或少汗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紧或浮缓。

6. 里证:患者表现出心悸气短、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舌质淡或红、苔黄或白腻,脉象沉迟或细数。

7. 半表半里证:患者表现出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等症状,舌质红或淡红、苔薄黄或黄白相间,脉象弦或浮弦。

8. 血虚证:患者表现出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等症状,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少苔,脉象细弱或沉细无力。

9. 血瘀证:患者表现出疼痛固定不移、面色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症状,脉象细涩或弦涩。

10. 血热证:患者表现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等症状,舌质红绛或紫红、苔
黄燥,脉象数或弦数。

11. 气虚证:患者表现出气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舌质淡或红、苔薄白
或少苔,脉象细弱或沉细无力。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在进行中医证型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医生的经验进行判断。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1各论一、内科症状一全身症状1畏恶风寒[概念]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

历代文献有"恶寒"、"恶风"、"畏寒"之称。

有认为"恶风"与"恶寒"不同,"恶寒"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

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

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常见证候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风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

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

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

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

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疾病诊断疗效标准是指中医医师根据中医疾病诊断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达到疾病的治愈或缓解。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中医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工作、提高诊疗水平、保障患者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医病证诊断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是指中医医师根据中医疾病诊断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和评估的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指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呼吸等来判断病情;问诊是指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来判断病情;切诊是指通过切诊患者的腧穴、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这四诊相互结合,相互印证,才能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确定病证。

二、中医病证诊断标准的意义。

中医病证诊断标准是中医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工作、提高诊疗水平、保障患者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医病证诊断标准能够指导中医医师进行临床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准确率。

其次,中医病证诊断标准能够指导中医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再次,中医病证诊断标准能够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因误诊误治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

三、中医病证诊断标准的内容。

中医病证诊断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病因、病机、病位、病证、病型等方面。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劳倦等多种因素;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包括邪正斗争、气血运行、津液代谢等过程;病位是指疾病发生的部位,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神意识等方面;病证是指患者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发热、头痛、咳嗽、腹痛等症状;病型是指患者的整体病理状态,包括气血阴阳、寒热虚实等方面。

四、中医病证诊断标准的应用。

中医病证诊断标准的应用主要包括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制定、疗效评估等方面。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是一套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规范。

它包括了对疾病的定义、症状的描述、病因的分析、病机的理解、治疗方法的选择等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气虚证:主要表现为乏力、气短、精神不振、自汗等。

病因多为过度劳累、饮食不慎、外感风寒等。

病机主要为气虚导致的功能下降。

治疗方法主要为补气,如使用黄芪、党参等中药。

2、血虚证: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等。

病因多为失血、饮食不慎、劳损等。

病机主要为血虚导致的营养不良。

治疗方法主要为补血,如使用当归、熟地等中药。

3、阴虚证:主要表现为五心烦热、盗汗、口干等。

病因多为过度劳累、饮食不慎、外感风热等。

病机主要为阴虚导致的体液不足。

治疗方法主要为滋阴,如使用麦冬、生地等中药。

4、阳虚证:主要表现为怕冷、手足冰冷、精神不振等。

病因多为过度劳累、饮食不慎、外感风寒等。

病机主要为阳虚导致的机能下降。

治疗方法主要为温阳,如使用附子、肉桂等中药。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具体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决定。

中医四诊中的常见病症鉴别

中医四诊中的常见病症鉴别

声音低微无力
可能表示正气虚弱,脏腑功能 减退。
声音嘶哑
可能由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 ,或痰湿壅肺,导致肺失清肃

咳喘哮鸣
可能由于痰饮停聚于肺,肺失 肃降所致。
嗅气味
口气臭秽
多因胃热或消化不良所 致,亦可见于龋齿、口
腔不洁等。
口气酸腐
多因暴饮暴食,损伤脾 胃,导致食积胃肠,化
腐生酸。
汗气腥膻
多因湿热内蕴,逼津外 泄,或阴虚火旺,灼伤
行和脏腑功能状态。
舌苔厚薄与润燥
观察病人舌苔厚薄及润燥情况, 以了解津液盈亏和邪正盛衰。
舌体动态
观察病人舌体动态变化,如强硬 、痿软、歪斜等,以推测脏腑虚 实和病情轻重。同时结合舌质舌 苔进行综合分析,以作出正确诊
断。
02
闻诊鉴别
听声音
01
02
03
04
声音洪亮有力
通常表示正气充足,脏腑功能 正常。
咳嗽病症鉴别
风寒咳嗽
表现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等 症状。
风热咳嗽
表现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 咳痰不爽等症状。
燥邪咳嗽
表现为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等症状 。
胃痛病症鉴别
寒邪客胃
表现为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等症状 。
饮食伤胃
表现为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等症状。
中医四诊中的常见病症鉴别
目录
• 望诊鉴别 • 闻诊鉴别 • 问诊鉴别 • 切诊鉴别 • 病症鉴别应用举例
01
望诊鉴别
望神色
01
02
03
神志清醒与昏迷
观察病人神志是否清晰, 反应是否灵敏,以判断病 情轻重。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技能考试---鉴别诊断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技能考试---鉴别诊断

7、胸痹心痛和胃痛鉴别25、中风中脏腑阳闭与阴闭的区别26、黄疸阳黄、急黄、阴黄的区别27、小儿泄泻的大便性状辨别:28、疳证与食积、厌食进行鉴别。

执业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专题讲座--病史采集技巧“病史采集”做为执业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第三站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出题模式一般如下,给出一个不超过20字的主诉描述,如“张某,女性,45岁,反复胃脘痛2个月”,请你按照标准住院病例要求,围绕以上主诉,口诉应该如何询问该患者的现病史以及相关病史内容。

一般占分10-12分。

下面介绍一下病史采集的万能模板,无论什么病种,只要按照下面的模板来问,百试不爽。

归纳为“两个五”!一、现病史:1、主诉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起病的缓急,前驱的症状,可能的诱因?2、主要的症状和体征的特点是什么?3、伴随症状:是否有下述的症状出现?4、围绕中医十问歌采集其他现病史?5、诊治经过:是否就诊过?是否做过相关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结果如何?是否用药,效果如何?二、相关病史:1、既往史:既往的身体状况如何?有没有得过相似的疾病?有无做过手术、有无外伤史、中毒史、有无输过血?2、个人史:出生地在哪?去过哪些地方,接触过哪些人?(特别对于传染病患者要问是否去过疫区!)饮食有无偏好?吸烟喝酒?居住条件?以前和现在的工作情况(包括工种和工作环境);3、过敏史:有无药物和食物过敏史?4、婚育史:特别对于女性患者要问清楚经、带、胎、产情况,一般疾病简要问一下即可,对于崩漏等要仔细问!5、家族史:家族有无得相关疾病者?有无遗传性疾病?下面我们就应用上面的模板来模拟一次病史采集,主题就以上面的举例“张某,女性,45岁,反复胃脘痛两个月”。

病史采集如下:一、现病史:1、什么时候开始疼痛?白天还是夜间?饭前还是饭后?有无什么原因没有?2、疼痛的具体部位在哪?性质如何(刺痛、钝痛还是隐痛等),有无放射到其他部位?每次疼痛持续的时间?缓解方式?(特别提示:对于疼痛症状的问诊,无论什么病种,都要问到疼痛的部位、性质、放射痛、持续时间、缓解方式)3、伴随症状:是否有恶心、呕吐、暧气、泛酸、嘈杂等症状?4、结合中医十问歌:有无发热?有无出汗?大小便情况如何?睡眠情况如何?饮食口味如何?等,5、诊疗经过:有无去医院就过诊?是否做过胃镜、钡餐等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何?是否用过相关药物,效果如何?二、相关病史:1、既往史:以前身体体质如何?是否得过其他什么疾病,比如胃溃疡?胃炎?有无做过手术?有无外伤中毒史?有无输过血?2、个人史:出生地在哪?是否吸烟、喝酒(量如何?)?饮食有何偏好(偏热饮或凉饮或辣食)?居住条件和工作环境如何?过敏史:是否有药物和食物过敏史?婚育史:月经情况如何(色、量、质)?有无生育?配偶健康状况如何?家族史:有无亲戚得过相关疾病?有无家族遗传性疾病?只要按照以上的模板,病史采集一定满分!!。

中医学科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pdf

中医学科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pdf

中医学科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pdf标准实用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1. 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 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 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 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

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二、胁痛鉴别诊断:1. 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 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 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1. 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

中医的八纲辨证

中医的八纲辨证

中医的八纲辨证八纲辨证一、辨表里1.表证:表证是指外感病邪侵入体表,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舌苔薄白,脉浮等。

2.里证:里证是指病邪入侵体内,影响脏腑经络的功能。

常见症状包括胸闷、腹痛、肿痛等,舌苔黄厚,脉弦等。

二、辨寒热1.寒证:寒证是指内外寒邪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寒战、畏寒、肢冷等,舌苔白,脉弱。

2.热证:热证是指内外热邪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口渴、舌红等,舌苔黄,脉数。

三、辨虚实1.虚证:虚证是指脏腑功能不足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舌苔薄白,脉弱。

2.实证:实证是指有实质性病变所致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疼痛、红肿、出血等,舌苔黄厚,脉实。

四、辨湿燥1.湿证:湿证是指湿邪侵袭人体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身重、困倦、湿痰等,舌苔厚腻,脉滑。

2.燥证:燥证是指人体津液耗损过多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干燥、口渴、便秘等,舌苔干燥,脉细数。

五、辨阴阳1.阴证:阴证是指阴气不足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烦热、口渴、消瘦等,舌红少苔,脉细数。

2.阳证:阳证是指阳气亢盛引起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面红、目赤、口苦等,舌红苔黄,脉数。

六、辨内外1.内证:内证是指疾病在体内产生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胸闷、腹痛、尿血等。

2.外证:外证是指疾病在体表产生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皮疹、瘙痒等。

七、辨寒热虚实1.寒实证:寒邪入侵引起的实质性病变。

常见症状包括寒战、喜温、舌苔白厚等。

2.热实证:热邪侵袭引起的实质性病变。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口渴、舌红苔黄等。

3.寒虚证:寒邪引起的脏腑功能不足。

常见症状包括畏寒、乏力、舌苔白薄等。

4.热虚证:热邪引起的虚实兼夹。

常见症状包括虚热、口渴、舌红少苔等。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为相关的病例分析和辨证论治的案例。

法律名词及注释:1.外感病邪:指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从外界进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

2.舌苔:指舌面上的一层粘液状物质,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大病历辨证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大病历辨证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大病历辨证要点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大病历辨证要点导语在中医执业医师的实践中,病历辨证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症状、辨别病机,中医执业医师能够精确判断疾病的发展及其所属的证候类型,并据此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介绍中医执业医师在病历辨证方面的要点和技巧。

一、深度探究:中医病证辨析的基本原则1. 根据病情分析辨证依据在病历中,中医执业医师要仔细分析病情,根据病人的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结合其脉象、舌象等病证表现,寻找辨证依据。

2. 辨别病机及寻找病因中医执业医师需要通过辨证,找出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即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

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是指疾病的发展过程。

3. 区分病证类型基于辨证依据和病因病机,中医执业医师需要准确区分出病证类型,如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等。

还需进一步细分,比如痰湿阻滞、气血亏虚等。

二、广度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的提升1. 充实基础理论知识在病历辨证的过程中,中医执业医师需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如病理学、诊断学、方剂学等。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在实践中更精确地判断疾病种类和路径。

2. 注重临床实践经验除了理论知识,中医执业医师的实践经验也非常重要。

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和临床实践,医师可以更加熟悉各种病症的辨证要点和规律。

这样,当面对不同的病历时,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特点和发展。

3. 与他人交流与研讨中医执业医师应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研讨,与同行分享实践和心得。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不断吸收其他医师的经验和建议,能够开拓自己的思维,提升病历辨证的能力。

个人观点与理解对于中医执业医师来说,病历辨证是技能和经验的结合。

仅仅依靠理论知识,很难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认为不断加强实践经验和与他人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也需要注重病案的系统整理和总结,以便在日后的实践中能更好地借鉴和应用。

回顾与总结中医执业医师在病历辨证方面有着重要的职责和作用。

中医疾病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
腑功能的正常. • ② 病色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色泽,病色的特点为晦暗枯槁. • 2、五色主病的机制 • ① 清色:主病寒证、痛病、淤血、惊风.为气血不通,经脉淤滞所致 • ② 赤色:主热证、赤甚属实热,微赤为虚热. • ③ 黄色:主虚证,湿证. • ④ 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 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淤血.
• 3.畸形:又叫鸡胸龟背螺旋腿等畸形、多属于先天性疾 病.
四、望舌
舌为心之苗窍又为脾之外候, 舌苔乃胃气熏蒸所化,舌体的 血络最丰富,与心主血脉的功 能有关,舌的灵活运动,调节声 音,形成语音.脏腑在血面上的 分部;舌尖属心肺,中心属脾 胃,两边属肝胆,舌根属肾.
望舌
四、望舌
正常舌像;淡红色,薄白苔.表现为舌体 柔软,运动灵 活自如,颜色、淡红,血红鲜明,舌苔白色, 干湿适中,不黏不腻等.
血淤.
六、望舌苔
• 1.白苔:一般是主表虚证、寒证.
• 2.黄苔:一般主里证,热证、淡黄热轻,深黄
热重,焦黄热结.
• 3.灰苔:主里证,常见于里热证,也见于寒虚
证.
• 4.黑苔:主里证,或为热极,或寒盛.
•5
,舌体偏于一侧,
斜舌这种现象就是中风先兆.
谢谢
• 3、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来判断 病情的方法.如精神、意识、面色眼神、呼吸、语言,形体 动态表现出来,尤其是两目神情,气色和体态.神的表现,按 神的旺衰和病情的轻重,可分为得神、失神、假神三种.
得神、失神、假神的比较
二、望面色
• 是通过观察病人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 1、常色、病色的区别 • ① 常色指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表示人体精神津液强弱胖瘦与肢体畸形,临床意义.

中医诊查疾病的4种方法

中医诊查疾病的4种方法

中医诊查疾病的4种方法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医学传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中医诊疗中,医生通过四种方法来诊查疾病,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四种方法。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查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来推断疾病的内在情况。

在望诊中,医生首先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脸色、舌苔、眼睛等外部特征。

例如,苍白的脸色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舌苔厚重可能表示消化功能较弱等。

此外,医生还会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步态等,以获得更多的诊断线索。

二、闻诊闻诊是中医诊查疾病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和气味,来推断疾病的情况。

在闻诊中,医生听取患者的声音,包括呼吸声、咳嗽声、语音等,以判断患者的呼吸系统、声音系统等是否异常。

同时,医生还会嗅闻患者的气味,例如口气的异味、体味的特殊等,来判断患者的内脏功能和身体状况。

三、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查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它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病情和病史。

在问诊中,医生会询问患者的主诉、病程、起病原因等,以及疼痛的位置、性质、程度等详细信息。

此外,医生还会询问患者的日常饮食、睡眠、精神状态等,以便综合分析患者的疾病情况。

四、切诊切诊是中医诊查疾病的一种特殊方法,它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掌握患者的体内情况。

根据中医的理论,脉搏反映了人体的生命活动和脏腑状况。

在切诊中,医生会仔细触摸患者的脉搏,包括脉搏的速度、节律、力度等,以及脉搏的变化规律等,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

总结起来,中医诊查疾病的四种方法分别是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这四种方法互相补充,相互印证,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为中医的治疗提供依据。

在实践中,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达到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诊断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医院中医药病症辨析

医院中医药病症辨析
失眠可有效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失眠症状。
案例四: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养生法
总结词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以长期疲劳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中医养生法可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针灸推拿 等方法来缓解疲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详细描述
慢性疲劳综合征在中医中多属于气虚证或气血不足证, 需采用补气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饮食方面可选用益气 养血的食材,如黄芪、党参、当归等。运动方面可进行 适当的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针灸和推拿等方法 也可用于缓解疲劳症状。此外,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和 心态也对缓解慢性疲劳综合征有积极的作用。通过中医 养生法可有效缓解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症状,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
04
中医药病症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方法概述
整体观念
综合治疗
中医药治疗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 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 系、相互制约,治疗时需综合考虑。
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 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 。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汤剂 、中成药、针灸等。
医院中医药病症辨析
汇报人:可编辑
汇报时间:2023概述 • 中医药病症的病因与病理 • 中医药病症的诊断与鉴别
目录
• 中医药病症的治疗与预防 • 中医药病症的案例分析 • 中医药病症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中医药病症概述
中医药病症的定义与分类
01
02
定义
分类
中医药病症是指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身体不适、功能失调或病理变 化,需要中医药治疗干预的疾病状态。
总结词
脾胃不和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调理脾胃不和需从饮食、运动、中 药等方面入手,预防脾胃不和需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心情愉悦等。

中医辨证要点总结

中医辨证要点总结

中医辨证要点总结
中医辨证要点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础,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以下是对这四诊的简要总结:
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神、唇色、皮肤、排泄物等来判断病情。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舌苔黄腻可能表示体内湿热。

2. 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气味等来判断病情。

例如,声音嘶哑可能表示肺热,口臭可能表示胃热。

3.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来判断病情。

例如,患者是否有发热、咳嗽、头痛等症状,是否有过敏史、家族遗传病史等。

4. 切诊:通过摸脉来判断病情。

例如,脉浮紧可能表示寒邪入侵,脉滑数可能表示体内湿热。

以上是中医辨证要点的简要总结,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中医的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专家。

中医诊断方法与病症辨析

中医诊断方法与病症辨析

中医诊断方法与病症辨析中医医学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独特的诊断方法和病症辨析技术被世人广泛称赞。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诊断方法以及如何辨析常见病症,以加深读者对中医医学的了解。

一、中医诊断方法在中医中,诊断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肤色、舌苔、目光等来判断病情;闻诊则是通过听取患者呼吸声、咳嗽声等来获取诊断信息;问诊则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进一步了解病情;切诊则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脏腑功能的异常情况。

在中医诊断中,舌诊又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中医认为舌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度、湿润程度等,可以判断患者体内的阴阳盛衰、气血运行情况等。

此外,脉诊也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

中医脉学认为,人体各种脏腑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脉象的变化来判断,比如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等。

二、常见病症辨析1. 头痛和偏头痛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将头痛分为多种类型。

当头痛为针刺样、跳痛或牵引样时,可考虑为风寒引起的痛;如果头痛伴有恶心、呕吐、畏寒等症状,可能是由于寒湿侵袭引起的;而如果头痛呈搏动性、跳痛性,并伴有口苦、咽干等症状时,则有可能是由于肝火旺盛所致,这些都是中医中头痛病症的辨析方法。

2. 腹痛和腹泻腹痛是腹泻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中医将腹痛分为多种类型。

如果腹痛发作时不适持续,排便时腹痛减轻,伴有腹泻的症状时,可能是湿热蕴结所致;如果腹痛疼痛时加重,且不受排便影响,腹泻呈稀水样时,则可能是脾胃虚弱所致。

通过对腹痛和腹泻症状进行辨析,中医可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3. 咳嗽和喉咙疼痛咳嗽和喉咙疼痛是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症状,中医也有其独特的辨析方法。

如果咳嗽声音咳嗽干燥、咳嗽声伴有喘息呼吸、胸闷等症状时,可考虑为肺热咳嗽病症;而如果喉咙疼痛发生在摄入油炸食物后,且伴有口苦、咽干等症状时,可能是胃火上炎引起的。

总结:中医诊断方法独特而准确,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以及舌诊、脉诊等手段,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状况。

中医内科—病症的鉴别

中医内科—病症的鉴别

病症的鉴别(1)感冒与温病早期。

温病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①热像重)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②解表发热难愈)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

(③易传变)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①热像轻)病势轻,不传变,(③)服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②解表发热即可)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①),发病急(②),热像高(⑤)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③),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④),辨证属发热者居多。

(1992.1571993.551994.551996.154)(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

主症:感冒(寒或热)以恶寒发热为主,兼有咳嗽。

咳嗽(风寒或风热)以咳嗽为主,兼有恶寒发热。

(5)风热咳嗽与肺痈。

风热咳嗽:痰色黄稠,不易咳出,或间发风热,头痛咽痛,汗出口干,舌苔淡黄,脉浮数。

肺痈: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气粗。

咯吐腥臭脓痰。

(大叶性肺炎)(6)肺痈与肺痨。

(7)哮证与喘证。

①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②哮有“夙根”,③哮:频发频止。

④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⑤哮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2003.139)(8)实喘与虚喘。

临床表现实喘虚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音高大,伴有痰鸣咳嗽低微,少有痰鸣咳嗽脉相数而有力微弱病势骤急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即甚(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

肺胀为肺系多种慢性疾病日久引起肺气胀满,气还肺间,不能敛降,引起喘满,咳嗽,心悸,肢肿等。

(肺心病)喘证为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主要表现。

哮病为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

(慢支)支饮为痰饮的一个类型,表现为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平卧,其形如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证 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 两目和小便均不黄,肌肤呈淡黄色,干萎无光泽,伴眩晕耳鸣,心悸少寐。
24.中风脱证与闭证鉴别
病机 症状 治疗
闭证 邪气内闭清窍,实证 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 祛邪开窍醒神
脱证 五脏真阳散脱于外,虚证。 昏聩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解瘫痪,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 扶正固脱,救阴固阳
病因 因情志抑郁而起病。 多因感冒,长期烟酒及嗜辛辣食物而引发。
主要症状 自觉喉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或吞咽困难。 咽喉部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
相关因素 咽中梗塞感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加重。 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加剧。
水肿 鼓胀
水饮停位 水泛肌肤 水聚腹腔
病机 肺、脾、肾三脏为病。 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淤、水聚腹中
主症 头面或下肢水肿,继及全身。 单腹胀大,四肢多不肿,反而瘦削,后期或伴见轻度肢体浮肿。
面色 白 苍黄
腹壁 无青筋暴露 青筋暴露
21.阳水与阴水区别
病因病机 发病 主症 兼症 病程
病因病机 大便性状 里急后重
泄泻 多发于夏秋季节,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病位在胃肠,主症以大便次数增多为特点。 湿邪内伤,脾虚湿盛,运化失职,湿浊内生,混杂合污而下。 大便溏薄,清溪如水,或完谷不化,甚则滑脱不禁,无赤白脓血便。 无或不明显 脾胃
痢疾 湿热,疫毒,饮食壅滞于肠中,与气血搏结,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 大便次数多而量少,排出赤白脓血便,便而不爽 明显 肠
阴黄 寒湿 寒湿阻滞,胆汁不循常道 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伴腹胀、畏寒、神疲、口淡不渴,舌质淡白,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一般病情缠绵,不易速愈。
27.小儿泄泻的大便性状辨别
病因 大便性状
伤乳伤食 大便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
风寒所伤 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黄臭气不重
湿热所伤 水样或蛋花汤样便,色黄褐,气秽臭。
25.中风中脏腑阳闭与阴闭的区别
病机 神志 症状 舌象 脉象
阳闭 痰热闭郁清窍 烦躁不宁 面赤身热,气粗口臭 舌质红,苔黄腻 弦滑而数
阴闭 痰湿内闭清窍 静卧不烦 面白唇暗,四肢不温,痰涎壅盛 舌质暗,苔白腻 沉滑或缓
26.黄疸阳黄、急黄、阴黄的区别
病名 病因 病机 症候特征 预后
心电图 异常 正常
8.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特点 病因 病机 病情
惊悸 外有所触,时作时止。 内因:多心虚胆怯思虑过度或心虚停痰。
外因:七情刺激。 惊则气乱,扰动心神,心无所主,实证居多。 较轻,全身情况较好,病势浅而短暂。
怔忡 本无所惊,心中自动,持续发作。 内因:惊悸日久或久病体虚。
中医实践技能鉴别诊断
1.感冒与风温鉴别
病因 主症 传变情况 发病季节 病程
感冒 风邪为主 发热不高或不发热 多不传变 四时皆可 较短,易于治愈
风温 温邪为主 发热为主,咳嗽,甚则神昏、惊厥。 有传变,由卫而气,甚或入营血 有明显季节性,冬春为多。 长短不一,重者难于治愈。
2.普通感冒与流行感冒鉴别
兼证 眼疳、口疳、疳肿胀 无 无
22.癃闭与淋证鉴别
癃闭以排尿困难,小便量少甚至点滴全无为特征,其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与淋证相似,但淋证尿频而疼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出量低于正常,严重时无尿排出。
23.黄疸与萎黄的鉴别
黄疸 萎黄
病因 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脾胃虚寒 虫积食滞
病机 湿邪阻滞中焦或淤血等阻滞胆道,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黄。 虫积食滞,导致脾土虚弱,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而生气血或失血、病后血气亏虚,气血不足,肌肤呈现黄色。
脾胃虚弱 大便稀薄或溏烂,色淡气味不臭。
脾肾阳虚 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味。
28.疳证与食积、厌食进行鉴别
疳证 食积 厌食
部位 脾胃 脾胃 脾胃
程度 重 中 轻
主要特征 肚腹膨胀,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烦躁易怒。 腹部胀痛,呕吐酸叟,便臭败卵或便秘,烦躁不安。 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它疾病,精神尚好,活动如常。
出血之后症状 可有痰中带血数天,除非咽下大量血液,否则大便色正常。 无痰中带血现象,但大便多呈黑色
11.紫斑与丹毒的鉴别
丹毒以皮肤色红如红丹得名,轻者压之褪色,重者压之色不褪,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有别。
12.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梅核气 虚火喉痹
发病人群 多见于青中年女性 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
外因:感受外邪或温邪灼伤真阴。 气血阴阳虚损,心神失养,或虚火扰心,水饮凌心或淫邪犯心,心脉痹阻。 较重,全身情况较差,病势深重。
9.出血部位与相应脏腑
出血部位 脏腑病位
鼻血 鼻腔 肺、肝、肾
齿血 齿龈、迟缝 胃、肾
咳血 肺、气管 肺、肝、肾
吐血 胃、食管 胃、肝、脾
便血 胃、肠 脾、胃、肠
阳水 多因风邪外袭,水湿侵渍导致肺不宣降,脾不运化。 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 肿多由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崩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 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 较短
阴水 多因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 多逐渐发生,日积月累,或由阳水转化而来 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 不烦渴,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 较长
13.胃痛与胃痞、真心痛、胁痛和腹痛鉴别
病变部位 主要症状特点
胃痛 上腹胃部近歧骨处 胃部疼痛,伴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多为隐痛、胀痛。
胃痞 心下胃部,病及胸隔 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
真心痛 心痛常及心下 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
尿血 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肾、膀胱、脾
紫斑 肌肤之间 胃、脾(血)
10.咳血与吐血的鉴别
咳血 吐血
病史 肺痨、咳喘、喘证、心悸怔忡 胃痛、胁痛,黄疸、积聚
出血先兆症候 喉痒、咳嗽、胸闷等 恶心、胃部不适、头晕
出血方式 血由肺来,随咳嗽而出 血由胃来,随呕吐而出
血的性状 血色鲜红,常夹有泡沫痰 血色鲜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
19.虚秘和实秘的区别
病因病机 主症 兼证 发病 病程
实证 肠胃积热,气机郁滞,阴寒积滞,邪滞肠胃,壅塞不通发为便秘。 大便干结,腹胀满痛,拒按有形 正气不虚 较急 较短
虚证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阳虚寒凝,阴虚肠枯,肠失温润,推动无力。 大便并不干硬,但难排出 正气不足 较缓 较长
20.水肿与鼓胀的鉴别
17.暴痢与久痢的区别
病名 发病 病程 腹痛里急后重 泻下赤白粘冻 性质
暴痢 急 短 显著 多鲜紫 多偏于实
久痢 缓 长 不著 多粘冻 多偏于虚
18.便秘与积聚鉴别
便秘 积聚
包块部位 小腹左侧 腹部各处均可出现
包块性质 便秘多扪及索条状物 形状不定
与排便的关系 包块为燥屎内结通下排便后消失或减少 与排便无关
临床表现 实喘 虚喘
呼吸 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 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
声音 高大,伴有痰鸣咳嗽。 低微,少有痰鸣咳嗽。
脉相 数而有力 微弱
病势 骤急 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即甚。
6.胸痹心痛与真心痛鉴别
疼痛程度 持续时间 缓解情况 兼证 心电图 心肌酶谱
胸痹心痛 较轻微 短暂,数秒至15分钟。 休息或服硝酸甘油后迅速缓解。 气短乏力,自汗心悸。 缺血性ST-T段变化。 正常
风热感冒 感受风热之邪 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浊涕,口渴,咽痛或红肿,舌苔薄黄,脉浮数。
4.哮证与喘证鉴别
哮Hale Waihona Puke 喘证 定义 哮指声响而言,喉中有哮鸣声,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独立疾病。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种症状。
兼证 哮必兼喘 喘未必兼哮
5.实喘与虚喘鉴别
阳黄 湿 热 湿热中阻,胆汁外溢 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伴口干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预后良好
急黄 湿热疫毒 湿热疫毒,郁而化火。 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身目呈深黄色,壮热烦渴,尿少便结,烦躁不安,或见神昏谵语,尿血,舌质红,苔黄褐干燥,脉弦数或洪大。 病情凶险,预后多不量
虚证:时吐时止,或干呕恶心,多吐出当日之食。
15.呕吐与噎膈鉴别
病位 主症 病程 病情 预后
呕吐 胃 呕吐无规律,吐出胃内容物。 较短 较轻 多能治愈,预后良好
噎膈 食管 进食梗阻不畅,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 较长 较重 治疗困难,预后不良
16.痢疾和泄泻的鉴别
共同点 不同点 病位
真心痛 剧烈伴压缩感 持续时间长可达30分钟以上。 休息或服硝酸甘油后难以缓解。 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唇甲青紫。 心肌梗死心电图。 异常
7.胸痹心痛和胃痛鉴别
胸痹心痛 胃痛
部位 膻中或左胸部 上腹胃部近心窝处
性质 隐、胀、刺、绞、灼痛。 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
时间 短暂 较长
兼证 心悸、胸闷、气短 纳呆、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
病因 发病季节 流行情况 症状 传变情况
普通感冒 风邪为主 冬春季为主 常呈散发性 发热不高或不发热,全身症状较轻。 多不传变
时行感冒 时行病毒 不限季 广泛传染流行 高热,全身症状较重。 传变化热
3.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鉴别
病因病机 主症
相同点 不同点
风寒感冒 感受风寒之邪 恶寒发热,鼻塞流涕。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