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科诊疗常规

合集下载

围生期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

围生期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

围生期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妊娠期风疹病毒感染【概述】风疹病毒为RNA病毒。

病毒通过胎盘引起宫内感染,导致流产、胎儿发育障碍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CRS)。

孕妇感染风疹病毒越早.胎儿畸形率越高,畸形程度也越严重。

早孕期感染风疹病毒,胎儿畸形和流产的发生率约为80%。

中孕期感染风疹病毒,胎儿畸形和流产的发生率约为25%。

晚孕期感染风疹病毒,胎儿畸形的发生率降为15%,畸形程度随孕周而减轻。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存在胎儿生长受限。

先天感染风疹的婴儿数月内仍可排出病毒,故有传染性。

【诊断要点】1. 临床特征(1)孕妇新近风疹病毒流行病学接触史。

(2)典型症状和体征。

但25%的风疹感染者可有病毒血症,而无明显临床表现。

(3)胎儿畸形,胎儿生长受限等。

2. 血清学检查感染风疹病毒后,在临床症状出现前l周就有病毒血症。

特异性抗体IgM在出疹后1~2周即病毒血症3~4周达高峰,并持续到出疹后4周。

特异性抗体的迅速反应使血清诊断困难,除非在出疹后数日内取血。

如用敏感性强的RIA检测,风疹抗体可持续1年。

因此不能单凭免疫球蛋白做诊断。

3. 先天性风疹在出生后头几周,可从患儿鼻咽排泄物成尿中分离出病毒,尿中病毒可迟至出生后12个月仍然阳性。

新生儿脐血或血液中出现IgM风疹抗体,提示先天性风疹感染。

出生后3~6个月仍可出现IgM抗体阳性。

在出生后6个月~3岁血清中存在IgG风疹抗体,可作为先天性感染的回顾眭证据。

【治疗方案及原则】1. 孕前风疹疫苗接种风疹血清IgG阴性的妇女,孕前都应进行免疫。

风疹疫苗是减毒活疫苗,可以穿过胎盘,因此孕期不能使用。

2. 妊娠期早孕期在确诊孕妇患风疹后应劝告其做治疗性流产。

中晚孕期感染风疹病毒,继续妊娠者需先排除胎儿畸形,无胎儿畸形者按产科常规处理。

3. 先天性风疹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可用洋地黄治疗,由于血小板减少而出血时输新鲜血或血小板。

给先天性风疹患儿注射丙种免疫球蛋白的价值有限。

虽然乳汁中能测出病毒,但未见因喂母乳感染患儿者。

感染性休克的诊疗常规

感染性休克的诊疗常规

感染性休克的诊疗常规休克按照血流动力学改变特点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基本机制为血容量的丢失如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如急性大面积心梗)、分布性休克(血管收缩、舒张调节功能异常血容量重新分布导致相对性循环血容量不足,体循环阻力降低、正常或增高如感染性休克、神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梗阻性休克(血流受到机械性阻塞如肺栓塞所致的休克),老年人最常见的是感染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

一、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1)体温>38℃或<36℃;(2)心率>90次/min;(3)呼吸>20次/min或PaCO2<32 mmHg;(4)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中性粒细胞>0.1。

(5)临床上有明确的感染和SIRS存在并出现:①血压低于90mmHg,或较原基础血压降低幅度超过40mmHg,尽管有足够体液或药物维持但仍有组织灌注不足;②周围循环灌注不良的表现如尿量每小时少于30ml, 高乳酸血症,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或皮肤有花斑,肝肾功能不全等,或急性神志障碍的表现怀疑血源性感染时,至少留取2次血培养。

适当增加采血量可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应迅速采用诊断性检查,如影像学检查和可疑感染源取样。

诊断手段不能在床边完成时,当感染灶的确定具有决定性价值时,在充分的监护抢救条件(如携带便携式呼吸机、监护仪和抢救药物)和人员条件准备下,冒一定的风险将患者转运到CT 室等地进行检查,仍然是必要的。

二、治疗(一)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支持一般治疗:体位头胸部及双下肢均抬高30度利于膈肌运动及回心血量;吸氧流量2-4L/m in。

1.早期液体复苏对于严重感染的病人,保持循环稳定的最好治疗是早期复苏,液体复苏的初期目标是保证足够的组织灌注。

一旦临床诊断感染或感染性休克,应尽快积极液体复苏,6h内达到复苏目标:①中心静脉压(CVP)8-12mmHg;②平均动脉压>65mmHg;③尿量>0.5ml/kg/h;④ScvO2或SvO2>7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疗常规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疗常规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疗常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小儿期常见。

主要由EB病毒引起。

6岁以下患儿常表现为轻症,甚至隐性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为EB病毒感染,经密切接触病人口腔唾液而感染,输血及粪便亦为传染源之一。

病毒进入口腔后,在咽部淋巴组织内繁殖,继而进入血流产生病毒血症,主要累及全身淋巴组织及具有淋巴细胞的组织与内脏。

【诊断】(一)症状及体征1.潜伏期:小儿潜伏期较短,约4~15天,大多为10天,青年期潜伏期可达30天。

2.临床表现:或急或缓,半数有前驱期,继之有发热、咽痛、全身不适、恶心、疲乏、出汗、呼吸急促、头痛、颈淋巴结肿大等。

(1)发热:热型不定,多为中高热,一般波动于39℃左右,发热多维持约1周左右,可有自限趋势。

幼儿可不发热或仅为低热。

(2)淋巴结肿大: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在患儿主诉中多以发热及颈部肿块为主。

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最易受累。

肿大淋巴结亦可出现在腋窝,肱骨上髁及鼠蹊部。

查体中淋巴结多质地软,无明显粘连,压痛不明显或有轻压痛。

(3)咽峡炎:查体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表面可见白色膜状物,不易拭去,为扁桃体的炎性渗出。

(4)皮疹:部分患儿可在病程的4-10天左右出现皮疹,为充血性皮疹,皮疹可为多形性,无明显特异性。

可表现为如: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及水泡样等。

(5)肝脾肿大:患儿可有肝、脾的肿大。

部分患儿可出现脾破裂,因此需要休息,避免腹部外伤。

(6)其它症状:部分患儿可有鼻塞、眼睑浮肿、睡眠时打鼾。

多为EB病毒感染后所致淋巴回流障碍引起。

(二)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多增多,白细胞总数只中度增加,多见于病程第二周。

也可正常或下降。

白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到异型淋巴细胞。

诊断标准要求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大于10%,但不同时期其比例不同,因此诊断及判断疾病控制并不能仅依此项。

2.血清嗜异凝集反应:一般认为1:40以上即为阳性反应,1:80以上更有意义。

感染性疾病病人就诊流程的规定

感染性疾病病人就诊流程的规定

感染性疾病病人就诊流程的规定随着人口增长和环境的恶化,感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为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各个医疗机构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病人就诊流程规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感染性疾病病人就诊流程的规定以及其重要性。

一、分诊过程感染性疾病病人到达医疗机构后,首先需要经过分诊过程。

分诊人员会根据病人的症状和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并将其分到相应的就诊区域。

通常情况下,感染性疾病病人会被优先分到感染科或传染病科就诊。

分诊过程的重点是筛查出具有感染性疾病可能性的病人,并及时进行隔离措施,以避免疾病传播。

二、隔离措施感染性疾病病人在就诊期间,医务人员需要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这包括佩戴医用口罩、手套和隔离服等个人防护装备,以减少再感染的风险。

医院还需设立合适的隔离观察室,对于高度传染性疾病如麻疹、流感等,要求病人隔离观察一段时间,确保不会继续传播。

三、医疗器械和设施的处理感染性疾病病人的就诊过程中,医疗器械和设施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在每位病人使用完毕后,所有器械都应经过彻底的消毒和清洁,以杀灭病原体。

同时,医院还需配备适当的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将用过的一次性器械、药物瓶等物品妥善处理,确保不会对环境和他人产生污染和危害。

四、病人和陪护人员教育为了加强病人和陪护人员的意识和知识,医院会定期开展感染控制和预防的教育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宣传感染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教导正确的洗手和个人卫生习惯,强调就诊期间的行为规范等。

通过教育,病人和陪护人员可以更好地遵循流程规定,减少感染性疾病的风险。

五、病人回访和数据监控感染性疾病的流行和病情变化是时刻需要关注的问题。

医疗机构会定期进行感染疾病数据的统计和回访工作,以及时掌握疫情走势和指导疫情防控。

回访工作还可以了解病人的康复情况和治疗效果,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

六、多学科合作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医院内部各个部门需要紧密配合,共同制定和实施病人就诊流程规定。

感染科、传染病科、临床检验科、护理部门等都需要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感染性疾病科各项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

感染性疾病科各项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

感染性疾病科各项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一、人员要求1.医务人员应按时上岗,不得中途擅自离岗,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出诊。

2.每个接诊区应设立治疗小组,由值班医生担任组长,护士、检验科技师、卫生员等担任组员。

采用“一条龙”服务模式,包括挂号、收费、诊疗、配药、化验和隔离观察等。

3.治疗小组组长应以身作则,严格管理,并在班期间负全责。

对于疑难问题,应及时上报科主任,统一协调指挥。

4.不得拒绝任何患者,对每位发热患者都应按照疑似患者标准对待,认真检查,不漏诊。

5.根据不同传染疾病的防护要求,做好个人隔离防护。

对于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肺炭疽,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值班医务人员离开指定区域时,应进行适当的防护。

二、消毒隔离要求1.感染性疾病科应配备有效、便捷的洗手设施和充足的防护用品,以方便医务人员、患者和陪护人员使用。

应配备充足的消毒药品和器械,如含氯消毒剂、喷雾器等。

化验室应严格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管理。

2.应建立预诊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引导至隔离诊室诊治。

隔离诊室内应配备专用体温枪、听诊器、血压计等。

陪护人员应给予适当的防护。

三)为了更好的防控传染病,患者通道和医务人员通道应该分开。

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值班室、更衣间和库房等应该归为清洁区;治疗准备室、药房(或药柜)、医务人员穿脱个人防护装各区等应该归为半污染区;挂号/收费室、候诊区、诊室、留观室、化验室、患者专用卫生间等应该归为污染区。

四)医务人员应该遵守隔离原则,做好标准预防。

进入隔离区域时,应该按照隔离流程穿戴好隔离衣裤、口罩、手套、眼罩或面罩等。

诊治病人后必须严格洗手等消毒工作,以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五)患者使用的设施及物品,例如体温枪、听诊器、血压计等应该一人一用一消毒。

同时,应该设置患者专用卫生间。

六)隔离患者用后的织物应该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中回收清洗。

被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后,应该随时消毒。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常规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常规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常规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以下简称化脑)是小儿、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细菌的感染性疾病。

临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

随诊断治疗水平不断发展,本病预后已有明显改善,但病死率仍在5%一15%间,约1/3幸存者遗留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6月以下幼婴患本病预后更为严重。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90%的化脑为5岁以下小儿,1岁以下是患病高峰,流感杆菌化脑较集中在3月-3岁小儿。

一年四季均有化脑发生,但肺炎链球菌冬春季多见,而脑膜炎球菌和流感杆菌分别以春、秋季发病多。

大多急性起病。

部分患儿病前有数日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病史。

典型临床表现可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1)感染中毒及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包括发热、烦躁不安和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

随病情加重,患儿逐渐从神萎、嗜睡、昏睡、昏迷到深度昏迷。

30%以上患儿有反复的全身或局限性惊厥发作。

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易有瘀癍、瘀点和休克。

(2)颅内压增高表现:包括头痛、呕吐,婴儿则有前囟饱满与张力增高、头围增大等。

合并脑疝时,则有呼吸不规则、突然意识障碍加重或瞳孔不等大等征兆。

(3)脑膜刺激征:以颈强直最常见,其他如Kem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

年龄小于3个月的幼婴和新生儿化脑表现多不典型,主要差异在:①体温可高可低,或不发热,甚至体温不升;②颅压增高表现可不明显。

幼婴不会诉头痛,可能仅有吐奶、尖叫或颅缝开裂;③惊厥可不典型,如仅见面部、肢体局灶或多灶性抽动、局部或全身性肌阵挛、或各种不显性发作;④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与婴儿肌肉不发达,肌力弱和反应低下有关。

二、实验室检查1.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参见表16-2。

典型病例表现为压力增高,外观混浊似米汤样。

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1000/mm3,但有20%的病例可能在250/mm3以下,分类中性粒细胞为主。

儿科前5种疾病诊疗常规1

儿科前5种疾病诊疗常规1

小儿腹泻病腹泻病是一种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及大便性状改变为主的综合征,婴幼儿常见病因分类:①感染性腹泻,如痢疾、霍乱及其他感染性腹泻(肠炎);②感染性腹泻:饮食性,症状性、过敏性及其他。

【诊断】(一)大便性状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病程分类1.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内。

2.迁延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至2个月。

3.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个月以上。

(三)病情分类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有些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

(四)临床诊断1.根据腹泻病程、大便性状、大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估计最可能的诊断。

2.急性水样便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或产毒素性细菌感染。

小儿尤其是2岁以内婴幼儿,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肠炎可能性大;成人发生在5~6月份要考虑成人型轮状病毒肠炎;发生在夏季以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肠炎可能性大。

3.水样便或米汤样便,腹泻不止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要考虑霍乱。

4.病人粪便为粘液或脓血便,要考虑为细菌性痢疾;如血多脓少,呈果酱样,多为阿米巴痢疾。

此外,应考虑侵袭性细菌感染,如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或沙门菌肠炎等。

(五)脱水的评估 (见表1—3)。

【治疗】预防脱水。

纠正脱水。

继续饮食。

合理用药。

(一) 急性腹泻病的治疗1.治疗方案一适用于无脱水征患者,可在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三原则:(1)给患者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

2.给患者足够的食物以预防营养不良。

①继续母乳喂养;②如患儿不是母乳喂养,年龄在6个月以内,可用患儿日常食用的奶或奶制品继续喂养;③若患儿年龄在6个月以上.给已经习惯的平常饮食,如粥、面条或烂饭、蔬菜、鱼或肉末等;可给一些新鲜水果汁或水果以补充钾。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常规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常规

●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带状疱疹●猩红热●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霍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传染病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医院内感染的防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肾腺皮质激素在传染病中的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在重症肝炎中的应用●隔离与消毒●传染病预防接种传染病常用诊疗技术●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肝脏穿刺抽脓术●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深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规范病毒性肝炎[诊断](一)基本要点:1.近期内出现的持续数天以上的乏力、纳差、厌油、腹胀、恶心,或伴有茶色尿等,而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者。

2.肝肿大,肝区叩痛,可伴有巩膜、皮肤黄染。

3.肝功能异常,血清ALT升高,且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诊断要点:1,甲型肝炎:(1)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甲肝病人,或到过甲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AVlgM阳性,或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 HAVlgG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 nm甲肝病毒颗粒。

2,乙型肝炎:(l)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不洁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史。

婴幼儿患者其母常为HBsAg阳性者。

(2)具备基本要点l、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HBsAg、HI3eAg、抗HBc – IgM.1-IBV DNA任何一项阳性者。

3.丙型肝炎:(1)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CV或HCV RNA阳性。

‘4.丁型肝炎:(1)必须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临床诊疗常规

临床诊疗常规

临床诊疗常规目录ICU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17)脑血管意外及重度颅脑损 (17)外科大手术后处理常规 (18)上腹部手术 (18)肝硬化门脉高压断流手术 (19)重症胰腺炎 (20)合并肺部感染 (20)合并心功能不全 (21)合并肾功能不全 (21)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23)消化道出血 (23)贲门失弛缓症 (24)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 (25)急性应激性胃炎 (25)慢性胃炎 (26)消化性溃疡 (27)胃癌 (28)功能性消化不良(FD) (28)急性肠炎 (29)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 (30)肠结核 (31)克罗恩病(CD) (33)溃疡性结肠炎 (34)肠易激综合征(IBS) (36)急性胰腺炎 (37)红细胞疾病诊疗常规 (40)缺铁性贫血 (40)巨幼细胞性贫血 (42)溶血性贫血 (44)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K) (46)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 (49)红细胞酶缺陷疾病 (52)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 (52)再生障碍性贫血 (53)白细胞减少症及粒细胞缺乏症 (5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59)急性白血病 (6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疗常规 (70)妊娠期高血压 (70)轻度子痫前期 (71)子痫 (77)HELLP综合症 (81)心血管疾病诊疗常规 (87)充血性心力衰竭 (87)心源性休克 (90)心脏骤停 (9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99)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00)心房扑动 (101)心房颤动 (102)心室扑动与颤动 (104)病窦综合征 (107)房室传导阻滞 (108)室内传导阻滞 (109)预激综合征 (111)间期延期综合征 (112)风湿热 (113)二尖瓣狭窄 (114)二尖瓣关闭不全 (116)主动脉瓣狭窄 (118)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20)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121)感染性心内膜炎 (124)病毒性心肌炎 (125)扩张型心肌病 (127)肥厚型心肌病 (129)限制型心肌病 (130)酒精性心肌病 (131)围产期心肌病 (135)克山病 (137)急性心包炎 (139)原发性高血压' (14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143)心绞痛 (144)急性心肌梗塞 (146)缺血性心肌病 (149)微血管性心绞痛 (151)多发性大动脉炎 (153)肾动脉狭窄 (154)心脏神经官能症 (155)贫血必性心脏病 (156)甲亢性心脏病 (157)甲减性心脏病 (158)血脂代谢紊乱 (159)骨科疾病诊疗常规 (162)急救固定 (162)石膏绷带固定 (163)牵引术 (164)小夹板固定术 (165)闭合性骨折 (166)锁骨骨折 (167)肩胛骨骨折 (168)肱骨骨折 (168)尺桡骨骨折 (170)距骨骨折 (177)跖骨骨折 (178)跟骨骨折 (179)颈椎骨折脱位 (180)胸腰椎骨折 (182)骨盆骨折 (183)肩锁关节脱位 (185)肩关节脱位 (186)肘关节脱位 (187)桡骨小头半脱位 (188)髋关节脱位 (188)膝关节脱位 (189)膝关节韧带损伤 (191)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192)颈椎病 (193)腰椎间盘突出症 (195)脊柱侧凸(特发性) (197)骨与关节感染 (199)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201)骨与关节结核 (204)骨性关节炎 (206)骨瘤 (207)骨软骨瘤 (208)软骨瘤 (209)孤立性骨囊肿 (210)纤维异样增殖症 (211)骨肉瘤 (214)软骨肉瘤 (216)多发性骨髓瘤 (217)尤文氏肉瘤(Ewing肉瘤) (218)骨转移瘤 (219)显微手外科疾病 (221)手部创伤 (221)手部骨折与脱位 (223)清创术 (224)截指术 (225)前臂中下1/3交界平面截肢术 (226)断指再植 (227)断肢再植 (228)肌腱损伤 (230)手部疤痕 (233)拇指对掌功能重建 (234)拇指再造术 (235)皮瓣移植术 (237)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246)脊髓前角灰质炎(小儿麻痹)后遗症 (247)脑瘫 (249)产科疾病诊疗常规 (251)产科门诊常规 (251)正常分娩处理常规 (254)流产 (265)异位妊娠 (26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270)前置胎盘 (275)胎盘早剥 (276)早产 (277)过期妊娠 (279)多胎妊娠 (281)羊水过少 (282)羊水过多 (283)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284)巨大胎儿 (286)妊娠合并症 (287)妊娠合并心脏病 (287)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 (291)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 (292)妊娠合并胆汁淤积症 (294)妊娠期合并泌尿系统感染 (295)妊娠合并慢性肾炎 (296)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 (297)妊娠合并贫血 (299)妊娠合并糖尿病 (301)妊娠期糖尿病 (303)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 (304)产科特异性感染 (305)产力异常 (307)产道异常 (309)胎位异常 (311)子宫破裂 (314)产后出血 (315)胎膜早破 (316)产褥感染 (317)羊水栓塞 (318)会阴切开及缝合术 (320)胎头吸引助产术 (321)产钳助产 (322)外倒转术 (322)毁胎术 (323)新生儿产伤 (333)新生儿呕吐 (336)新生儿惊厥 (337)儿科疾病诊疗常规 (339)高危新生儿管理常规 (339)头颅血肿与头皮水肿鉴别 (339)新生儿感染 (354)胎盘功能不全综合症 (355)新生儿呼吸暂停 (355)新生儿溶血症 (357)新生儿硬肿症 (358)新生儿低血糖与高血糖症 (360)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361)新生儿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 (362)新生儿惊厥 (363)新生儿破伤风 (364)新生儿湿肺 (366)吸入综合症 (366)新生儿肺炎 (368)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 (369)新生儿败血症 (372)新生儿呕吐 (373)新生儿腹泻 (375)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377)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378)新生儿颅内出血及缺氧缺血性脑病 (380)新生儿肺出血 (382)新生儿呼吸衰竭与呼吸管理 (383)新生儿贫血 (387)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 (389)新生儿出血性疾病 (390)新生儿黄疸 (392)风疹 (396)幼儿急诊 (397)麻疹 (398)水痘 (399)流行性感冒 (400)流行性腮腺炎 (401)猩红热 (402)巨细胞病毒感染 (403)细菌性痢疾 (404)反复呼吸道感染 (406)小儿热性惊厥 (407)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408)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413)支气管哮喘 (414)小儿时期常见的呕吐 (416)婴幼儿腹泻 (417)急性肾小球肾炎 (418)肾病综合征 (421)过敏性紫癜肾炎 (424)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426)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28)病毒性心肌炎 (429)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430)先天性心脏病 (431)窦性心律失常 (433)癫痫 (434)急性阑尾炎 (436)肠套叠 (438)心力衰竭 (441)呼吸衰竭 (442)感染性休克 (442)极低出生体重儿 (443)撤药综合征 (445)先天性梅毒 (446)普通感冒(common cold) (448)中耳炎(otitis media) (449)鼻窦炎(sinusitis) (450)扁桃体咽炎(tonsillopharygitis) (451)急性会厌炎(epiglottitis) (451)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viral croup) (452)细菌性气管炎(pseudomembranous croup) (453)气管支气管炎 (454)先天性呼吸道疾病 (455)心包疾病 (458)高血压 (459)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61)血友病 (464)溶血尿毒综合征 (466)肾小管酸中毒 (467)急性肾功能衰竭 (469)系统性红斑狼疮 (472)幼年类风湿关节炎 (474)过敏性紫癜 (476)瑞氏综合症(Reye’s syndrome) (477)散发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 (478)多发性神经根炎(Polyraoliculoneuritis) (479)结节性硬化(tuberous silerosis) (480)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weber syndrome) (481)多发性抽动(Gilles de la Tourethe syndrome) (481)儿童多动综合征 (482)颅内压增高与脑疝(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and cerebri hernia) (483)生长激素缺乏症 (483)中枢性尿崩症 (486)性早熟 (488)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489)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症 (491)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493)幼儿急疹 (495)脊髓灰质炎 (495)流行性乙型脑炎 (49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征 (499)流行性出血热 (500)婴儿肝炎综合征 (502)白喉 (50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506)百日咳 (507)霍乱 (509)急性中毒 (510)小儿心肺复苏 (512)婴儿猝死综合征 (516)泌尿外科诊断治疗技术操作常规 (518)泌尿外科影像学检查 (518)超声显像 (518)X线检查 (518)泌尿系统X线平片(KUB) (518)静脉尿路造影(IVU) (519)逆行尿路造影 (522)肾穿刺造影 (523)膀胱造影 (524)尿道造影 (525)肾血管造影 (525)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术 (526)肾静脉造影 (526)肾动脉栓塞 (527)肾脏出血肾动脉栓塞术 (527)肾脏恶性肿瘤的动脉栓塞术 (527)泌尿内腔镜应用 (529)膀胱尿道镜 (529)硬性尿道膀胱镜 (530)软性膀胱镜检查 (534)肾盂输尿管镜 (534)硬性输尿管镜 (534)软性输尿管镜 (535)经皮肾镜 (538)实验室检查 (544)尿液检查 (544)尿道分泌物检查 (547)精液检查 (547)前列腺液检查 (548)肿瘤标记物检查 (548)器官移植组织配型 (550)尿动力学 (551)上尿路尿动力学 (551)肾盂恒压灌注试验(CPP试验) (552)利尿性静脉肾盂造影及利尿肾图 (552)尿流率测定 (552)充盈性膀胱压力测定 (555)尿道测压 (559)肌电图检查 (560)膀胱尿道同步测压 (561)压力流率同步检查 (562)影像尿动力学检查 (563)肾脏穿刺造瘘术 (563)前列腺穿刺活检术 (564)睾丸活检术 (566)肾脏穿刺活检术 (566)嵌顿性包茎整复术 (567)尿道扩张术 (568)导尿术 (569)膀胱穿刺造瘘术 (570)泌尿外科临床疾病诊疗常规 (572)肾盂上皮肿瘤 (572)输尿管上皮性肿瘤 (575)膀胱上皮性肿瘤 (578)尿道肿瘤 (584)良性肾肿瘤 (588)肾细胞癌 (590)肾母细胞瘤 (593)其它肾实质肿瘤 (595)睾丸肿瘤 (596)阴茎肿瘤 (598)精囊肿瘤 (600)阴囊肿瘤 (601)精索肿瘤 (602)尿路梗阻 (604)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613)前列腺肿瘤 (616)前列腺炎 (62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634)皮质醇症 (637)肾上腺性征异常症 (640)儿茶酚胺症 (641)尿石症 (650)体外冲击波碎石 (651)肾脏结石 (653)输尿管结石 (656)膀胱结石 (658)膀胱炎 (660)肾盂肾炎 (662)肾皮质化脓性感染 (666)坏死性肾乳头炎 (667)附睾炎 (668)睾丸炎 (669)精囊炎 (670)泌尿男生殖系结核 (671)性传播疾病 (675)泌尿男生殖系滴虫病 (678)泌尿生殖系真菌病 (678)泌尿男生殖系丝虫病 (679)肾脏损伤 (680)输尿管损伤 (682)膀胱损伤 (684)尿道损伤 (686)阴茎损伤 (688)睾丸损伤 (689)阴茎纤维海绵体炎 (690)阴茎异常勃起 (691)鞘膜积液 (693)睾丸扭转 (695)睾丸附件扭转 (696)精索静脉曲张 (696)尿失禁 (697)急迫性尿失禁 (699)真性压力性尿失禁 (701)混合型急迫性压力性尿失禁 (704)不稳定尿道 (705)充溢性尿失禁 (705)完全性尿道关闭功能不全 (706)尿道狭窄 (707)前尿道狭窄 (708)后尿道狭窄 (710)输尿管瘘 (712)膀胱瘘 (713)尿道瘘 (714)肾脏畸形 (716)输尿管畸形 (720)膀胱畸形 (721)尿道畸形 (722)阴茎畸形 (724)阴囊及内容物畸形 (725)男性不育 (738)男性性功能障碍 (741)输精管结扎术 (746)输精管粘堵术 (748)染色体性别异常 (748)性腺性别异常 (750)表型性别异常 (750)肾血管性高血压 (751)肾功能衰竭 (752)腹膜后纤维化 (754)输尿管炎 (756)腺性膀胱炎 (756)间质性膀胱炎 (758)盆腔脂肪增多症 (760)膀胱异物 (761)膀胱白斑 (762)尿道肉阜 (763)女性尿道综合征 (763)尿道异物 (765)神经系统疾病 (767)多发性神经病 (767)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768)急性脊髓炎 (77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72)脑梗死 (773)脑出血 (776)蛛网膜下腔出血 (779)高血压脑病 (781)病毒性脑炎 (782)化脓性脑膜炎 (784)病毒性脑膜炎 (786)结核性脑膜炎 (787)隐球菌性脑膜炎 (790)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和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 (792)多发性硬化 (794)震颤麻痹 (796)肝豆状核变性 (799)小舞蹈病 (801)癫痫 (803)癫痫持续状态 (805)偏头痛 (809)群集性头痛 (810)运动神经元疾病 (813)颅底凹陷症 (815)遗传性共济失调 (817)重症肌无力 (818)血管外科诊疗常规 (829)髂股动脉急性栓塞 (829)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831)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832)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834)胸腔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837)肋骨骨折 (837)血胸 (838)气胸 (839)食管癌 (840)贲门癌 (842)食管癌(含贲门癌)疗效标准 (843)贲门失驰缓症 (846)食管裂孔疝 (847)肺癌 (848)支气管扩张症 (856)慢性脓胸 (857)肺结核病 (859)纵隔肿瘤 (861)胸部手术前后处理 (863)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 (865)支气管造影术 (867)胸部CT针吸活检 (868)颈部前斜角肌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869)支气动脉造影及灌注化疗 (869)经胸壁针刺吸肺活检术 (870)环甲膜穿刺术 (871)食管扩张术(SK一90型食管扩张器) (872)电化学治疗恶性肿瘤 (873)胸腔镜诊疗常规 (875)电视纵隔镜术 (879)胸腔热疗术 (883)食管功能检查 (884)食管24小时PH监测 (889)神经外科诊疗常规 (891)头皮损伤 (891)颅骨骨折 (892)脑震荡 (893)脑挫裂伤 (893)脑干损伤 (895)外伤性颅内血肿 (896)开放性颅脑损伤 (897)脑动脉瘤 (898)脑血管畸形 (901)颈内动脉-绵窦动静脉瘘 (903)高血压性脑出血 (904)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908)少枝突细胞瘤 (908)室管膜瘤 (909)髓母细胞瘤 (909)松果体区肿瘤 (909)脑膜瘤 (910)垂体腺瘤 (911)颅咽管瘤 (912)听神经瘤 (914)血管网织细胞瘤 (915)脑转移瘤 (916)小脑幕切迹疝 (917)枕骨大孔疝 (918)脊髓肿瘤 (919)脑积水 (922)脑脓肿 (924)三叉神经痛 (926)内分泌病诊疗常规 (929)垂体瘤 (929)高泌乳素血症及泌乳素瘤 (931)肢端肥大症与巨人症 (934)垂体卒中 (937)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939)垂体功能减退性危象 (942)生长激素缺乏性侏儒症 (944)尿崩症 (946)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 (948)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950)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 (955)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956)粘液性水肿昏迷 (959)亚急性肉芽肿性甲状腺炎 (960)亚急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961)慢性淋巴细胞甲状腺炎 (962)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963)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966)皮质醇增多症 (968)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97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973)嗜铬细胞瘤 (976)糖尿病 (98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987)非酮性高渗性糖尿病昏迷 (989)胰岛素瘤 (99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1000)肥胖症 (1002)口腔念珠菌病 (1020)呼吸内科诊疗常规 (1029)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029)肺炎 (1030)肺脓肿 (1035)支气管扩张 (1037)支气管哮喘 (1040)慢性支气管炎 (104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046)呼吸衰竭 (1049)支气管肺癌 (1051)胸腔积液 (1055)肝胆外科诊疗常规 (1059)肝脓肿 (1059)肝脏囊性疾病 (1063)肝结核 (1064)肝脏良性肿瘤 (1066)肝脏恶性肿瘤 (1069)门静脉高压症 (1073)布—加综合征 (1076)肝脾外伤 (1077)胆石症 (1081)急性胆囊炎 (1087)慢性胆囊炎 (1089)胆囊腺肌增生病 (1090)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1091)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1093)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 (1094)胆道蛔虫症 (1097)胆道出血 (1098)胆道瘘 (1100)胆道肿瘤 (1101)急性胰腺炎 (1104)慢性胰腺炎 (1108)胰腺外伤 (1112)胰腺脓肿 (1115)胰外瘘 (1116)胰管结石 (1117)胰腺囊肿 (1118)胰腺囊腺瘤 (1120)胰腺癌 (1121)壶腹周围癌 (1124)胰岛素瘤 (1125)胃泌素瘤 (1126)胰高血糖素瘤 (1128)肠易激综合征的诊疗常规 (1133)月经不调诊疗常规 (1137)胃脘痛诊疗常规 (1142)皮质醇增多症诊疗常规 (1145)尿路感染诊疗常规 (1147)慢性肾衰竭诊疗常规 (1152)急性心肌梗死诊疗常规 (1156)急性肾衰竭诊疗常规 (1163)急腹症的诊疗常规 (1166)过敏性休克诊疗常规 (1167)中风诊疗常规 (1169)鼻咽癌诊疗常规 (1174)霍奇金病 (1176)非霍奇金淋巴瘤 (1179)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诊治常规 (1184)ARDS诊疗常规 (1188)病毒性肝炎诊疗常规 (1192)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1203)艾滋病 (1209)狂犬病 (1211)一氧化碳中毒 (1213)ICU常见疾病诊疗常规脑血管意外及重度颅脑损一.常规处理1.保证足够的氧供,机械通气维持PaCO234~38mmHg,可使用短暂的过度通气(<2min)以快速降低过高的ICP。

妇科盆腔炎性疾病诊疗常规

妇科盆腔炎性疾病诊疗常规

妇科盆腔炎性疾病诊疗常规【概述】盆腔炎性疾病(PID)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

【诊断】1. 临床表现:因炎症轻重及范围大小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轻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1)常见症状: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

(2)妇科检查:宫颈举痛、宫体压痛或附件区压痛。

阴道及宫颈口脓性分泌物。

宫旁组织增厚或触及肿块。

2. PID的诊断标准(2006年美国CDC诊断标准):(1)最低标准:宫颈举痛或子宫压痛或附件区压痛。

(2)附加标准:体温超过38.3℃(口表);宫颈或阴道异常粘液脓性分泌物;阴道分泌物0.9%氯化钠溶液涂片见到大量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血C反应蛋白升高;实验室证实的宫颈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阳性。

(3)特异标准:子宫内膜活检组织学证实子宫内膜炎;阴道超声或核磁共振检查显示输卵管增粗,输卵管积液,伴或不伴盆腔积液、输卵管卵巢肿块,以及腹腔镜检查发现PID 征象。

最低标准提示在性活跃的年轻女性或者具有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若出现下腹痛、并可排除其它引起下腹痛的原因,妇科检查符合最低诊断标准,即可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附加标准可增加诊断的特异性,若宫颈分泌物正常并且镜下见不到白细胞,PID的诊断须慎重。

特异标准基本可诊断PID,腹腔镜诊断PID的标准包括:输卵管表面明显充血;输卵管壁水肿;输卵管伞端或浆膜面有脓性渗出物。

3. 病原体检测:可取宫颈分泌物、剖腹探查或腹腔镜手术时采取感染部位的分泌物送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

【鉴别诊断】急性盆腔炎须与急性阑尾炎、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等急症相鉴别。

【治疗】主要为抗生素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1. 门诊治疗:患者一般状况好,症状轻,有随访条件。

常用方案:①氧氟沙星400mg 口服,每日2次;左氧氟沙星500mg口服,每日1次。

同时加服甲硝唑400mg,每日2~3次,连用14日。

感染性疾病科感染性休克诊疗常规

感染性疾病科感染性休克诊疗常规

感染性疾病科感染性休克诊疗常规【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1)常见致病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细菌,如肠杆菌科细菌、绿脓杆菌、脑膜炎球菌类杆菌等。

(2)易发生休克的基础疾病原有慢性基础疾病,如肝硬化、糖尿病、恶性肿瘤、白血病及长期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留置导管等免疫防御功能低下者,在继发细菌感染后易并发感染性休克。

(3)本病多见于医院内感染者,老年人、婴幼儿、分娩妇女、大手术后体力恢复较差尤为易感。

2. 临床表现:(1)克早期:多有烦燥、焦虑,面色及皮肤苍白,口唇和甲床轻度紫绀。

肢端湿冷,恶心,呕吐,心律快,呼吸深快,脉压小,尿少等。

(2)休克发展期:患者烦燥或意识不清,呼吸浅速,血压降低,脉压小,皮肤湿冷发绀,发花,心音低钝,脉搏细速,尿量更少或无尿等。

(3)休克晚期:顽固性低血压,广泛性出血,少尿,无尿,呼吸增快,发绀,心率加速,心音低钝或奔马律,心律失常,面色灰暗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和DIC表现。

心电图示心肌损害,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

ARDS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紫绀,吸氧不能缓解,肺底可闻及湿罗音,呼吸音低,肺X线示散在小片状阴影。

血氧分析PO2<9.33Kpa。

脑组织受损可引起昏迷、抽搐、肢体瘫痪、瞳孔、呼吸改变。

其他器官受损引致相应的症状出现。

(4)下列表现预示可能出现休克:体温>40.5℃或<36℃;非神经系统感染出现神志改变;呼吸加快伴低氧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而双肺无异常;血压偏低或体位性血压降低;与体温升高不平行的心律显著加快或心律失常;尿量减少。

3. 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白细胞在10-30×109/L,中性增多伴核左移,血细胞比积和血红蛋白增高。

DIC时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2)病原学检查: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前进行血液、分泌物、脓液培养并作药敏试验。

鲎溶解物试验可确定是否革兰阴性菌感染。

(3)尿常规:并发肾衰时,尿比重转为固定,尿/血肌酐值>15,尿/血毫渗量<1.5,尿钠排泄量>40mmol/L。

感染性疾病知识训练科室记录

感染性疾病知识训练科室记录

感染性疾病知识训练科室记录一、训练背景随着感染性疾病的不断蔓延和多样化,医护人员在诊断、治疗和预防感染性疾病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为了提高我科室医护人员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特举办此次感染性疾病知识培训。

二、培训目标1. 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了解其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2.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原则和预防策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3. 增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三、培训内容1.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知识,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的特点和检测方法。

2. 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流行趋势。

3. 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和并发症。

4.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

5.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原则,包括抗感染治疗、支持治疗和特殊治疗。

6.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策略,包括疫苗接种、消毒灭菌和感染控制措施。

四、培训方式1. 理论知识培训:通过PPT、视频、文献等形式进行讲解,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 实践操作培训:进行感染性疾病的相关检查、治疗和预防操作演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交流互动环节:组织讨论、提问和答疑,促进医护人员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学术交流。

五、培训时间2023年3月10日 - 2023年3月31日六、培训地点我科室培训室七、培训师资1. 感染性疾病专家:负责讲解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2. 临床药师:负责讲解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原则和预防策略。

3. 感染控制专家:负责讲解感染控制知识和实践操作。

八、培训评估1. 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知识考核,评估医护人员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程度。

2. 组织实践操作考核,评估医护人员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感染性疾病知识的能力。

3. 收集医护人员对培训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和方式。

九、预期效果通过本次培训,预期能够提高我科室医护人员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感染性疾病科钩端螺旋体病诊疗常规

感染性疾病科钩端螺旋体病诊疗常规

感染性疾病科钩端螺旋体病诊疗常规【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2. 注意流行地区、流行季节(6-10月),在近期(20日内)是否参加收割水稻、接触过疫水或接触过患本病动物排泄物。

3. 临床表现:潜伏期2-26日,平均7-13日。

(1)早期:起病3日左右出现早期中毒症侯群。

①发热。

②肌肉疼痛。

③结膜充血。

④腓肠肌压痛。

⑤浅表淋巴结肿大与疼痛。

(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多见,其次为腋窝淋巴结群)⑥其他: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等。

(2)中期:即器官损伤期。

①流感伤寒型:是早期钩体血症的继续,类似流感或伤寒。

②肺出血型:初期表现与单纯型相同。

但于病程3-4日后,病情加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出血。

轻度肺出血:钩体血症,伴不同程度咯血或血痰,胸部体征不明显,X光片显示轻度肺部病变(肺纹理增加)。

肺弥慢性出血:主要为广泛的肺脏内部溢血,表现为心慌、心率和呼吸增快、烦躁不安、窒息,最后出现循环与呼吸功能衰竭。

双肺布满湿罗音,咯血进行性加剧,甚至从口鼻涌出大量血液。

③黄疸出血型:早期主要为钩体血症症状群,但在病程4-8天,出现黄疸、出血倾向与肾损害。

黄疸与肝损害、出血、肾脏损害、脏损害。

④肾功能衰竭型:以肾脏损害为突出表现,蛋白尿、血尿、少尿,出现不同程度氮质血症。

⑤脑膜脑炎型:临床上似无菌性脑膜炎或脑炎的表现。

(3)后期①后发热。

②眼后发症:葡萄膜炎、巩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等。

③神经系统后发症:反应性脑膜炎、闭塞性脑动脉炎。

4. 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轻度增高或正常,黄疸出血型常增高。

70%的患者尿常规中有轻度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或管型出现。

血沉增快。

(2)血生化与肝功能:黄疸出血型血清总胆红素升高,ALT可增高,一般在正常值5倍左右。

患者多有不同程度氮质血症、酸中毒等。

(3)血清学检查:可用凝集溶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血清抗体,如有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

检测钩体的IgM抗体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感染性疾病科的操作规程

感染性疾病科的操作规程

感染性疾病科的操作规程目的本操作规程旨在确保感染性疾病科的工作按照标准化程序进行,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感染性疾病科的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

流程1. 患者接待- 接待患者时,医务人员应佩戴口罩和手套,并根据需要使用其他个人防护装备。

- 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症状的患者,应立即将其隔离,并通知主治医生进行进一步评估。

2. 传染病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医生应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

- 依据患者的病情,医生可以要求进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辅助诊断手段。

- 医生应及时向患者解释诊断结果,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 感染控制- 在患者就诊期间,医务人员应遵守手卫生和消毒规程,确保洁净环境。

- 隔离病房应按照相关规定设置,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防止感染的传播。

- 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感染控制培训,提高防控意识和技能。

4. 治疗管理-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并及时与患者沟通。

- 医务人员应正确使用和管理医疗器械和药物,确保安全有效的治疗。

5. 患者出院- 在患者病情好转后,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是否可以出院,并进行相关的安排和指导。

- 出院后,医生应向患者提供必要的康复建议和复诊计划,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预防再次感染。

监督与评估1. 医院管理部门应定期对感染性疾病科的工作进行监督与评估,并及时提供改进建议和支持。

2. 医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内部质量控制活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附录- 感染性疾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感染控制培训计划- 医疗器械和药物使用手册以上为感染性疾病科的操作规程,旨在确保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安全性。

本操作规程应定期进行修订和更新,以适应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需要。

感染性疾病科卫生标准

感染性疾病科卫生标准

感染性疾病科卫生标准一、前言感染性疾病科卫生标准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保障患者、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感染性疾病科卫生管理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管理、运行和监督。

二、感染性疾病科设置与管理2.1 感染性疾病科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应具备独立的开阔空间,并根据医疗机构规模和服务需求设置床位。

科室内部应合理划分诊疗区、留观区、隔离区等功能区域,并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设施。

2.2 感染性疾病科管理2.2.1 感染性疾病科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感染性疾病的管理、预防、控制、监测、报告等工作流程。

2.2.2 感染性疾病科应设立感染性疾病管理组织,明确职责,负责本科室的感染性疾病防治工作。

2.2.3 感染性疾病科应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感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和技能。

2.2.4 感染性疾病科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医疗废物管理,防止交叉感染。

2.2.5 感染性疾病科应定期对环境、设备、物品进行清洁、消毒、灭菌,并做好记录。

三、感染性疾病科诊疗操作规程3.1 接诊3.1.1 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对疑似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初步判断和分类。

3.1.2 医务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

3.2 诊断与治疗3.2.1 医务人员应按照诊疗规范进行病原学检查、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确保诊断准确。

3.2.2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药物。

3.2.3 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3 留观与隔离3.3.1 医务人员应对疑似或确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实行留观或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3.3.2 医务人员应做好留观区、隔离区的环境消毒和防护措施,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四、感染性疾病科监测与报告4.1 感染性疾病科应建立感染性疾病监测制度,定期收集、分析、报告感染性疾病发生情况。

传染病医疗质量控制实施方案范文(2篇)

传染病医疗质量控制实施方案范文(2篇)

传染病医疗质量控制实施方案范文一、目的: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之本,优质的医疗质量必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保证我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不断发展,特此制定全程医疗质量控制方案,以求正确有效地实施标准化医疗质量管理。

二、目标: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法制化、标准化,设施规范化,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

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使我院医疗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管理体系全程医疗质量控制系统的人员分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三级管理体系。

(一)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医院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长负责,医务部、护理部、及主要临床、医技、药剂等科室负责人组成。

在院长及分管副院长的领导下负责全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负责审议、制定、修订医疗质控方案。

督促检查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

定期召开全体委员会会议,评价医疗质量,调查分析医疗缺陷的原因及性质,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职责各临床、医技、药剂科室设立质控小组。

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医、护、技、药师等人员组成。

负责贯彻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医疗护理等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章。

对科室的医疗质量全面管理。

定期逐一检查登记和考核上报。

(三)医务人员自我管理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对医疗质量影响较大,是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基本点。

在质控过程中,特别要强调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等核心制度,确保医疗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

对各级医务人员的要求分述如下:1.门诊医师(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

(2)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要有初步诊断。

(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

(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

(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6)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诊断](一)基本要点:1.近期内出现的持续数天以上的乏力、纳差、厌油、腹胀、恶心,或伴有茶色尿等,而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者。

2.肝肿大,肝区叩痛,可伴有巩膜、皮肤黄染。

3.肝功能异常,血清ALT升高,且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诊断要点:1,甲型肝炎:(1)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甲肝病人,或到过甲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AVlgM阳性,或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 HAVlgG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 nm甲肝病毒颗粒。

2,乙型肝炎:(l)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不洁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史。

婴幼儿患者其母常为HBsAg阳性者。

(2)具备基本要点l、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HBsAg、HI3eAg、抗HBc –IgM.1-IBV DNA任何一项阳性者。

3.丙型肝炎:(1)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CV或HCV RNA阳性。

‘4.丁型肝炎:(1)必须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HDVAg、抗- HDVlgM或HDV RNA阳性。

5.戊型肝炎:(1) 2个月前曾接触戊肝病人或到过戊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EV或HEV RNA阳性,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34 nm颗粒。

注:①乙、丙、丁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HI3sAg携带史本次出现肝炎症状,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症状、体征(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等)、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的慢性肝病改变者可诊断为慢性肝炎。

②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有持续3周以上的梗阻性黄疸,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

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三)重型肝炎诊断要点:以上各型肝炎病毒均能引起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1)既往无肝炎病史。

(2)以急性黄疽型肝炎起病,病情发展迅速,发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及Ⅱ度以上肝性脑病(按Ⅳ度划分)。

(3)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

(以上3条如完全符合,即可基本做出诊断。

如再有下列几条出现,更有助于确诊。

)(4)出血倾向:皮肤粘膜和穿刺部位有出血点或淤血,有呕血、黑便等。

(5)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

(6)黄疸急剧加深。

2。

亚急性重型肝炎:(1)既往无肝炎病史。

(2)以急性黄疽型肝炎起病,病程15天~24周,出现高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高度腹胀。

(3)明显的出血倾向,可有腹水出现。

(4)可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

(5)黄疸迅速加深,胆红素每天上升达17. 1umol/L以上或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大于171umol/Lo(6)血清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排除其他原因者。

注:后2条是必须具备的条件。

3.慢性重型肝炎:(1)有慢性肝炎、肝硬化史,或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或无肝病史及无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影像学及生化检测呈慢性肝病改变者。

(2)出现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治疗]原则: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及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一)急性肝炎:!1,休息:早期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宜进食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且适合病人口味的清淡饮食。

3.补充营养:进食少者可静脉补充10 % ~20%葡萄糖,同时给予各种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B,黄疸严重者给予维生素K)。

4.降酶:可适当给予中药五味子制剂、垂草制剂等降低血清转氨酶。

5.抗病毒:急性丙型肝炎主张早期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具体治疗方法见慢性丙型肝炎。

(二)慢性肝炎:1.适当休息,生活规律。

活动期应卧床休。

血清ALT接近正常,食欲也正常,可适当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精神愉快。

2.饮食:高蛋白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控制高糖及高脂食物,以免并发脂肪肝、糖尿病。

忌酒。

3,护肝及降酶:(1)维生素类:可给予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K。

(2)解毒药:肝泰乐、还原型谷胱甘肽。

(3)促进能量代谢:ATP、CoA、肌苷等。

(4)促进蛋白质合成:肝安、水解蛋白。

(5)降酶:联苯双酯,开始时5~10粒/次,3次崩,ALT、AST正常后可逐渐减量,疗程至少半年以上。

甘利欣150 mg静滴,1次/d,好转后逐渐减量,疗程不宜过短。

也可应用齐墩果酸、五味子、垂盆草、水飞蓟制剂。

4.减少或防止肝纤维化:虫草制剂、丹参、复方鳖甲软肝片等。

5.免疫调节治疗:(1)胸腺素a1:1.6 mg皮下注射,每周2次,疗程6个月,国产胸腺肽剂量及疗程尚需进一步研究。

(2)猪苓多糖加乙肝疫苗:前者40 mg肌注射,每日1次,连用20天,停10天,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后者30ug/次,皮下注射,15天1次,共6次。

(3)特异性乙肝免疫核糖核酸:疗效尚有争议。

(4)左旋咪唑涂布剂。

(5)中药:人参、黄芪、云芝等。

6.抗病毒:用于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

1)乙型肝炎:(1)o—干扰素:适应证:HBeAg和HBV DNA阳性,血清ALT异常者。

方法:a—干扰素3~5 MU/次,推荐剂量为5 MU欣,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0,5一1个j 1,后改为每周3次,疗程4-6个月。

可根据病情延长疗程至1年。

(2)核苷类似物:①单磷酸阿糖腺苷:10mg/(kg-d),分2次肌注,共5天,后改为5 mg/(kg,d),再用23天。

②拉米呋定:100 mg/d,口服,疗程至少1年,适用于HBeAg、HBV DNA阳性患者。

同类药品尚有泛昔洛韦等。

适应证同干扰素。

(3)中药:氧化苦参碱400 mg/d,肌肉注射,连用3-6个月。

2)丙型肝炎:(1)干扰素:应证:抗- HCV及HCV RNA阳性,血清ALT升高者。

方法:a-干扰素3 MU欣,肌注射,第1个月,1次/d,以后改为每周3次,治疗4-6个月,无效者停药,有效者可继续治疗至12个月。

根据病情需要,可延长至18个月。

尚有应用复合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取得较好疗效者。

(2)病毒唑:900-1200 mg/d,口服,疗程6—12个月,与干扰素联合应用较单用干扰素效好。

(三)重型肝炎:则:以综合治疗为主,目的在于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

1.休息、饮食:绝对卧床,低蛋白饮食。

2.一般支持治疗及维持内环境平衡:经口或静脉应用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K,静脉补充10%~25%葡萄糖、中长链脂肪乳、人血白蛋白、新鲜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特别注意纠正低血糖、低钠、低钾、缺氧及碱中毒。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应用于急性重型肝炎倾向者,强调早期、短程(3-5天)、中等剂量。

4.降低内毒素血症和阻断以TNFa为核心的细胞因子网络:广谱抗生素、乳果糖、思密达、抗内毒素血清等。

5.改善肝内微循环和保护肝细胞:PGE1100 N 200 Ps加入10%葡萄糖液中缓慢静滴,每天1次,连用7~14天。

6.解毒和抗氧化反应保护肝细胞膜:还原谷胱甘肽600~1 200 mg,静滴,每天1次,疗1-2个月。

7.促肝细胞再生:促肝细胞生长素160~200 mg,静滴,1次/d,直至病情明显好转。

8.免疫调节疗法:胸腺素a1、胸腺肽。

9.支持治疗、肝移植。

10.治疗并发症:1)肝性脑病的防治:(1)减少氨及其他毒性物质从肠道的吸收:严格限制蛋白饮食,口服或鼻饲乳果糖,口服乳果糖30-60 ml/d,以后根据大便次数及大便pH调整剂量(每日2次糊状大便,大便pH<6为度),或乳果糖100 ml加水至20 0-300 ml灌肠,1次/d,保持大便通畅。

应用乳果糖不引起排便的病人,可用酸性液体(加入食醋30-50 m l或冰醋酸2~3 ml)灌肠,保持大便至少每天1次。

口服氟哌酸抑制肠菌增殖。

(2)降低血中的毒性物质:应用血液灌流、血浆交换等人工肝支持疗法,清除血中毒性物质o(3)调整血浆氨基酸谱:支链氨基酸250~500 ml/d,疗程14~21天。

(4)降低血氨:选用L-鸟氨酸、L-门冬氨酸20-100 mg/d,静滴;乙酰谷酰胺500 ~ 1 000 mg/d,静滴;谷氨酸钠(钾)23 g/d,静滴;有碱中毒时应用精氨酸10~20 g/d静滴。

(5)防治脑水肿:20%甘露醇每次1~2 g/次,每4~6hl次,加压于半小时内静脉输入。

2)大出血的防治:(1)给予足量止血药物:止血敏、维生素K等。

(2)补充凝血物质: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同时输新鲜血浆或新鲜血液。

(3)给予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0,15 N0.3 g/d,预防胃粘膜糜烂出血,或洛赛克20mg/d,静脉应用。

(4)改善微循环:给予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以预防DIC。

3)肾功能不全的防治:(1)禁用肾毒性药物,纠正低钾(钠)、控制感染,减轻黄疸等。

(2)扩张肾血管:东莨菪碱0.3 mg或多巴胺20 mg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亦可用山莨菪碱30~60 mg/d或PGE1。

(3)维持血容量: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白蛋白。

(4)必要时应用速尿20~200 mg成功者甚少)。

(5)血液或腹腔透析。

4)继发感染的防治:(1)根据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

胆道、腹腔感染加用甲硝唑。

(2)合并真菌感染,调整抗生素并应用抗真菌药物。

(四)淤胆型肝炎:主要是对黄疽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者或慢性淤胆型肝炎。

1.中医中药:是首选药物,茵陈桅子金花汤(又名6912注射液)80~120 ml加入10%葡萄糖液静滴,1次/d,也可用苦黄注射液。

2.苯巴比妥:30~60mg3次/d,长期应用有可能损伤肝脏。

3。

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龙30-40 mg/,黄疽下降后每5-7天减5 mg,至10~15mg/d时应慢减,,如应用激素黄疽无下降趋势或反上升,应及时停药。

此药不作首选药,慢性淤型肝炎尽量不用。

4,熊去氧胆酸10~15 mg/kg,分3次口服,疗程2-3个月。

5.血浆置换或血浆吸附可用于严重慢性胆型肝炎。

6.其他:可选用川芎嗪、山莨菪碱、门冬氨钾镁、低分子右旋糖酐加肝素、消胆胺等,可试用甘利欣。

注意补充维生素A、D、K等。

[疗效标准](一)急性肝炎:1.临床治愈标准:隔离期满(乙肝、丙肝不作此要求);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2.基本治愈标准:符合上述标准后随访半年无复发者,乙肝患者要求HBsAg转阴。

3.治愈标准:符合临床治愈标准后随访1无异常改变者,乙肝患者要求HBsAg转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