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习题、课后反思
高中英语_定语从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定语从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定语从句在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英语中最主要的语法之一,掌握好定语从句,对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学习英语语法一直都是高中阶段的难题,学生很难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主动参与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活动。
因此,单纯的枯燥乏味的语法知识的讲解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定语从句的讲解中积极设置语境、注重对学生语用意识和情感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
另外,本班学生学习水平良莠不齐,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应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他们学有所获。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了解定语从句的基本用法。
2. 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及交往中根据定语从句原则恰当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逐步了解定语从句的用法并能恰当使用,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定语从句的概念、规则。
五、教学难点:定语从句的分类,关系代词的用法和区别。
六、教学方法:提问、小组活动七、教学手段:多媒体和学生学习支持材料八、教学过程:Step1: Leading-in猜猜看,下面的句子明白吗?1.Not all that glitters is gold.2.He that makes himself a sheep shall be eaten by the wolf.3.He who would climb that ladder must begin at thebottom.4. He who is full of himself is very empty.Step 2: Explanation and improvement一、定语从句的分类The 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限制性定语从句The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非限制性定语从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和单句的比较1.I am reading Harry Porter,_____is an interesting book.2.He failed in the exam._______ made his parents angry.3.He failed in the exam, _______made his parents angry.4.He has two sons. Both of ________ are teachers.5.He has two sons, both of ________ are teachers.二、关系代词的用法1. 只能用that 做关系代词的情况1) 当先行词是不定代词时,如:All ,few, little,much, every, something,anything,everything 等2) 当人和物合做先行词时3) 在疑问词who、which、what开头的句子中4) 当先行词被序数词或形容词最高级修饰时5) 当先行词被the only, the very, the same, little, few, no, any等修饰时2. 只能用which做关系代词的情况1) 在介词后面2) 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3. as 引导的限制性定语从句Please compare:This is the same pen as I lost.这支钢笔和我丢的那支一模一样。
高中数学_《抛物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1.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抛物线模型的过程,掌握它们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图形及简单性质。
3.能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和实际问题。
4.通过圆锥曲线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抛物线定义;掌握抛物线图形及其方程;会运用抛物线性质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对抛物线的基本知识形成知识框架;通过典型例题剖析总结出通性通法。
3.情态与价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数形结合的思想、方程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重点】抛物线定义及其方程;抛物线性质的综合应用。
【教学难点】抛物线性质的综合应用;三、教学方法这一节与椭圆、双曲线几何性质的知识结构相似,研究方法为学生所熟悉,这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具备良好的基础。
但是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以及数形结合思想有待进一步培养加强。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我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为了展现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我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通过历年抛物线在高考全国卷的比对,让学生把握抛物线的考察重点及其方向。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抛物线的定义。
一、抛物线的定义课堂探究一:抛物线的定义【例1】 若抛物线y 2=2x 的焦点是F ,点P 是抛物线上的动点,又有点A (3,2),则|P A |+|PF |取最小值时点P 的坐标为________.解析:将x =3代入抛物线方程 y 2=2x ,得y =± 6.∵6>2,∴A 在抛物线内部,如图.设抛物线上点P 到准线l :x =-12的距离为d ,由定义知|P A |+|PF |=|P A |+d ,当P A ⊥l 时,|P A |+d 最小,最小值为72,此时P 点纵坐标为2,代入y 2=2x ,得x =2,∴点P 的坐标为(2,2).【共同归纳】应用抛物线定义的两个关键点(1)由抛物线定义,把抛物线上点到焦点距离与到准线距离相互转化.(2)注意灵活运用抛物线M上一点P (x 0,y 0)到焦点F 的距离|PF |=|x 0|+p 2或|PF |=|y 0|+p2. 通过题组分析总结出最值的规律方法。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看图读词语的过程中,联系生活,正确识记“卫、刷、梳、巾、擦、皂、澡、盆”等字。
2、在看图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引导发现生字部首与其意思的联系,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归类识字的意识。
3、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理解“高兴、生气、害怕、难过”等词的意思,并会用这些词语说话、写话。
4、借助拼音学习古诗,理解诗意,能背诵全诗,感受中国语言的趣味和魅力。
5、和大人一起阅读,明白故事的内容,感悟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看图读词语的过程中,联系生活,正确识记“卫、刷、梳、巾、擦、皂、澡、盆”等字。
教学难点:在看图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引导发现生字部首与其意思的联系,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归类识字的意识。
三、教学措施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故事中识字、背诵、说话、积累,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方法1.教师教法:创设情境法、激趣法、引导启发法、指导法、合作法、师生互动法。
2.学生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练习法。
五、学生课前学习活动设计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本课教学的词语和古诗。
六、学习效果测评工具和方法设计1.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一份课后测评试卷练习,针对本课的识字。
拼音、古诗、说话等环节。
2.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了拓展阅读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七、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识字、发现形声字规律、说话、熟读背诵古诗、产生和大人一起阅读的兴趣。
2.学生活动设计:在趣味中识字、朗读、背诵、说话,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九、教学课时1课时十、教学过程(一)动物王国找导游同学们,你们喜欢神秘的森林和有趣的动物世界吗?今天,老师就特意为大家请了一位向导,请他来带我们去动物王国看一看,大家想去吗?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谁是我们今天的向导呢?图片出示熊二。
小学数学_集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集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104-105页内容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诊断“集合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
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
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踢毽子比赛和跳绳比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白板、练习题卡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教师课件出示“脑筋急转弯”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脑筋急转弯,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
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厘米》课标分析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下列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味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
)(体现在:在尺子上用两指间找出1厘米的长度)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
)(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起学生思量;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示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示学生思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高中数学_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引言:等差数列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对于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结合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以及课后反思,设计一节关于等差数列的数学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学情分析学生年级:高一学生人数:40人学生背景: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概念有一定了解,但在应用题上存在理解不到位的问题。
根据学情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学生在等差数列方面的薄弱点,进而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主要是教材《高中数学》,根据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4. 等差数列的应用:算术平均数的应用等三、教学设计1. 导入部分在导入部分,可以考虑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如汽车进行匀速行驶,每过1分钟记录行驶的距离,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变化规律,引发学生对等差数列的认识。
2. 知识讲解与探究在这个部分,需要通过简洁明了的例子和概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可以为学生展示等差数列的图像,并引导学生总结出等差数列的特点。
3. 公式的引入与推导接下来,引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通过简单的推导和实例的演示,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公式的由来与应用情景。
4. 练习与巩固在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可以设计一些基础习题和拓展习题,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并提供一些挑战性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拓展与应用在此部分,可以通过应用题目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让学生通过设计等差数列的问题,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计算问题。
四、课后反思本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值得改进的地方如下:1.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环节的设计需要更加合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连贯;2. 练习题的难易程度可以适当调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3.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练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分数除法练习课教学目标:1、在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算理的基础上,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根据所学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3、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计算的准确性和熟练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情境引入,回顾再现多媒体课件展示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单元学习的知识。
你能行!3的意义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
除43块分数意法意义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的数。
4义是:把1块平均分成4份,取了其中的3份。
除法意义是:把3块平均分成4份,取了其中1份。
3米的意义是:把1米平均分成4份,取了其中的3份。
除法意义4是:把3米平均分成4份,取了其中的1份。
让学生感知、理解、概括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例1、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求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把10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只,7只就是这个整体的107,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相当于7÷10,所以求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可以用除法计算. 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7÷10 =107答:养鹅的只数是鸭的107。
教师归纳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等于几分之几,一个数÷另一个数=几分之几,本节课我们将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 及时练习,强化提高。
1、光明小学有男教师19人,女教师13人,男、女教师各占教师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谈话: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解题思路呢?学生思量后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2、一杯盐水的质量是100克,其中含盐10克。
盐占盐水的几分之几?盐占水的几分之几?谈话:明确了解题思路,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列式计算呢?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进行独立列式。
小学数学-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点间的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测量、思考、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本节课我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动手尝试教学法、总结反馈教学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力图在学生接触本节课新知时,通过前测,充分暴露学生所遇到的学习障碍和矛盾,及时收集处理反馈信息,强化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及难点: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2.学生准备:三角板、直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国家旅游局规划架设一条旅游专列铁路,可是这两地之间有山有水,这给铁路修建带来了麻烦。
修铁路时遇河可以架桥,如果遇到大山怎么办?(遇河架桥,遇山开道。
)学生讨论、猜想、分析,发表自己的意见:预设、(1)绕路(2)火车爬山(3)修建隧道等。
学生观察情境图,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问题。
(1)绕路不行吗?(2)火车爬山不行吗?……2、根据学生的回答,简要进行总结:可以修隧道,观察课本情境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要修隧道呢?)3、对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学生通过讨论、猜想、分析,发表自己的意见:预设、(1)绕路(2)火车爬山(3)修建隧道等。
学生观察情境图,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1)绕过大山要多行路程,费时间、费能源;(2)让火车爬山不现实。
三、自主探究,展示提升。
(一)探究两点间的距离课件1、小组合作操作大山两侧(即两个点)之间的连线,通过直尺、线等工具测量一下所画的所有线段的长度,标记出来。
小学数学_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67页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教学重点:检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法学法:兴趣导入法、讨论中理解、演示法、发现法、小组合作探索法、迁移应用教学准备:课件、量角器、三角板、各类纸三角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猜谜语:(课件)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
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
(打一图形名称)三角形2、故事导入,引起兴趣我们都知道各种各样的三角形组成为了一个快乐的大家庭,可是有一天,三角形兄弟为了一件事吵了起来,我们一起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课件展示三角形“斗角”故事)同学们来评评理,谁说的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相信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同学们一定会做出公平、工作的判断。
(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1、介绍内角、内角和,确定研究范围(课件出示三角形)师: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我们通常所说的角就是三角形的内角。
为了便于称呼,我们习惯用∠1、∠2、∠3表示。
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用一个含有∠1、∠2、∠3的式子来表示应该如何写?∠1+∠2+∠3。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出示三角板,猜一猜。
师: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 。
学生汇报是不是所有种类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验证。
3.动手操作实践(1)量一量师:请每一个学习小组拿出课前老师给大家准备的三角形,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小学数学《认识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能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在认识角的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三种角的大小,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三)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师:同学们喜欢画画吗?(喜欢)不仅同学们喜欢画画,视频中的小朋友也很喜欢画画。
(出示简笔画图片)师:(出示图片)图中你能找到哪些角?(学生自由汇报)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1、给“角”分类师:这么多角,请你仔细观察这些角,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如果将它们分类整理我们该怎么做?师:其实,在我们的一号作业纸上也有一些这样的角,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你的想法到小组内交流,并分类整理。
学生到小组内动手分类教师巡视。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师:谁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方法一:直角一类,不是直角的一类。
师:你们小组的分类标准真明确,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方法二:直角一类,大于直角的一类,小于直角的一类。
师:你们组分的更细致!把不是直角的这一类又进行了分类。
比直角小的一类,比直角大的一类。
师:在数学上比直角小的角就叫做锐角。
比直角大的角就叫做钝角。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锐角和钝角。
3、让学生独立完成2号作业纸上的练习题1,找学生到前面进行展示,当用肉眼很难判断角的类型时,再次让学生说明判断的依据并动手操作展示。
4、师:接下来老师想和同学们做一个游戏,拿出你们的活动角老师让三名同学到前面来操作,其他同学注意观看,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又好?教师发出口令(例如:用活动角展示出一个直角;再把直角变成锐角......)台上学生动手快速准确的操作,做出角时,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小学数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本次教学旨在匡助小学生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小数的大小比较原则,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灵便运用比较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量小数的大小比较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介绍小数的大小比较原则和方法。
3. 练习活动:设计一系列小组活动和个人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内容。
4. 拓展应用:通过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5.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并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对象为小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包括整数和分数。
他们对小数的概念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小数的大小比较方面还存在一些困惑。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学情特点:1.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小数的大小比较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他们对此缺乏兴趣和动力。
2.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小数的大小比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有些学生在这方面存在难点。
3. 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在小组活动中,一些学生可能存在合作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引导他们加强合作意识。
教材分析:本次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小数的大小比较的部份。
教材中的内容比较简单明了,但可能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 缺乏足够的练习题:教材中的练习题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巩固和拓展需求。
初中数学_《分式》习题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分式》习题课复习教学案复习目标:1、能够正确进行分式的加减乘除,以及解分式方程。
2、能够解决关于增跟的问题3、能够正确解决关于代入求值的变型题 复习重难点:关于增跟的题目以及变式题 复习过程:一、基础练习:1、当x=( )时,分式 x x +-392 的值为0.2.解方程:31112=-+-x x x3.若方程 有增根,则m=_____4. 412222-÷⎪⎭⎫ ⎝⎛-++a a a a先化简,再取一个你喜欢的值代入备注:本章学习了分式的概念,基本性质,约分,通分,这些基础知识在后面的分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以及分式方程中都能得到应用和练习,因此,不单独复习单纯的概念,性质,约分,通分等基础知识,所以设计了四个基础练习题,来检测学生对本章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111+-=--x x mx x二、例题讲解例1讲解(基础练习第三题):若方程 有增根,则m=_____让学生总结增根两个作用:1、可以使最简公分母为0 2、能够使分式方程转化出来的整式方程成立 总结此类型解题步骤:1、求增根2、化简为整式方程3、将增根带入整式方程求m例1变式:关于x 的方程 无解,求a ?备注:此题是例一的变式,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无解与增跟的区别,以及根据增跟来解题!并且让学生自己总结做此类型题目的方法。
学生分析无解与增根的联系与区别,能够条理清楚的书写过程 例2:(基础练习第四题) 412222-÷⎪⎭⎫ ⎝⎛-++a a a a先化简,再取一个你喜欢的值代入变式一:化简并求值, 22211y x yx y x y x --÷⎪⎪⎭⎫ ⎝⎛++- 其中,x ,y 满足)32(22=--+-y x x234222+=-+-x x ax x ()()2111+-=--x x mx x变式二:先化简后求值, 1112421222-÷+--⨯+-a a a a a a 其中a 满足a 2-a=0备注:此二题是例二的变式,主要考察学生代入求值时,要保证分母不为0三、自我检测: 1.当1a =-时,分式211a a +-【 】.A.等于0 B.等于1 C.等于1- D.没有意义2.化简221ab ba a --+的结果是【 】. A .1a a + B .1a a - C .1b a + D .1b a - 3.解分式方程3422xx x+=--时,去分母后得【 】. A .34(2)x x -=- B .34(2)x x +=- C .3(2)(2)4x x x -+-= D .34x -= 4.当1<x<2时,化简分式xx x x -----1122= 。
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课后反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在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设立了一系列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在这些目标中,我们发现有些目标已经达到了预期效果,但也有一些目标尚未完全实现。
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够从中感悟到写作者的用心、用意,在阅读过程中也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这一点是我们教学目标中取得的明显成绩之一。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课堂上,我们安排了一些写作和口头表达的练习,学生们对所学课文内容进行再创作和再表达,这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许多同学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写作也更加得心应手。
但与此我们也发现还有一些教学目标尚未实现。
学生们的诗词鉴赏能力还不够深入,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需要我们在下学期的教学中加大诗词鉴赏的力度,多引导学生朗诵诗词,多解读和讲解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帮助学生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在这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我们在课堂上注重了多媒体的运用,通过图片、音频、视瓶等多种形式的展示和辅助,让课文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容易被激发。
这一点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我们会在下学期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我们在课堂上也注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对所学知识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这种教学方法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难点,比如如何有效引导小组讨论、如何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等问题,这需要我们在下学期的教学中进一步探讨和改进。
另外,我们还发现应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比如通过一些野外拓展、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语文知识,这对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会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_司马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语⽂_司马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教学设计⼀、教学⽬标:1.借助汉语拼⾳认识“司、跌、皆、弃、持”5个⽣字。
2.会写“司、庭、登”等7个字,重点指导“登”的书写。
3.朗读课⽂,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背诵课⽂。
4.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意,并⽤⾃⼰的话讲故事。
5.能初步感受⽂⾔⽂的特点,简单说出⽂⾔⽂与现代⽂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的特点,产⽣学习⽂⾔⽂的兴趣,学习借助注释等⽅法理解⽂⾔⽂。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设计学习导航单2.学⽣准备:结合学习导航单预习课⽂四、课时安排:第⼀课时五、教学过程:课前交流:根据图⽚猜故事。
1.铁杵磨针精忠报国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2.古⼈写⽂章⽤的语⾔与我们现在不同,我们称为⽂⾔⽂!(⼀)借助导航单,进⼊课题。
1.⼩书法家书写课题。
2.齐读课题。
3.司马光姓什么吗?教师提升:司马过去是管理马匹的官员,司马是从官职⽽来的姓⽒。
4.司马是复姓,还知道哪些复姓?及时点拨:我们在⼀年级下册《姓⽒歌》中知道了诸葛、东⽅、上官、欧阳等复姓。
5.借助导航单汇报第⼀项学习内容——司马光的资料。
教师点拨:没错,他还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呢,是⼀位很了不起的政治家、⽂学家。
6.借助导航单汇报第⼆项学习内容——本课⽣字。
教师点拨多⾳字“没”。
三点⽔形旁表意,和⽔有关,根据意思判断多⾳字的发⾳,这个⽅法很好。
7.借助导航单学习第三项学习内容——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1)指导登。
观察这个字的演变,猜猜是哪个字?没错就是登。
你看,中间是“⾖”,指盛⾷物的器具;下部是两只⼿,上⾯是两只脚,表⽰上升,意思是⼿捧装满丰收粮⾷的盛器,⾛上祭台敬献神灵,也有登⾼的意思。
多形象呀!登也是本课要会写的字,注意观察登上下结构,上宽下窄。
请同学们看我范写,上⾯的撇和捺要舒展,还要注意他的笔顺横撇、点、撇、撇、捺,左低右⾼,捺从竖中线起笔,保持住整个字的重⼼,这也是它的偏旁部⾸⽨bō部,这是我们第⼀次书写,表⽰两⾜在⾏⾛。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学情分析】在进行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前,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情况,可以得出以下学情分析:1. 年级特点: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并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概念。
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较高,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 学习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需要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能够正确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知识储备: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具备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
4. 学生学习态度:学生对数学课程持积极态度,喜欢与同学一起合作学习,乐于接受新的知识和挑战。
5. 学生学习困难:部分学生在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教材分析】在教学设计中,教材的选择和分析非常重要。
根据学情分析,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年级和能力水平的教材。
以下是对教材的分析:1. 教材内容:选择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中关于乘法分配律的相关内容,包括概念讲解、例题和练习题。
2. 教材编排:教材应该以概念讲解为主,结合实例进行说明,然后给出一些例题供学生练习。
同时,教材还应该提供一些拓展题目,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3. 教材难度:教材的难度应该适中,既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够给一些学习较快的学生提供一定的挑战。
4. 教材综合性:教材应该能够综合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可以设计如下的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思考。
2. 概念讲解: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可以使用幻灯片或黑板来呈现相关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实例演示:给出一些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
初中生物_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2、过程与方法:掌握鱼的主要特征及鱼是怎样进行呼吸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鱼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是怎样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别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掌握鱼的主要特征及鱼的呼吸。
难点:掌握鱼的主要特征及鱼的呼吸。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便于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
2、观察法:通过视频资料的学习,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活动:PPT展示图片,问:你平常吃鱼的时候,吃完鱼剩下的是什么?中间那条长长的鱼骨叫做什么?脊柱是由什么组成的?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回答。
3、创设意图:由学生自身生活经历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二、自主学习多种多样的鱼1、教师活动:PPT展示自主学习内容,列出问题串(提示注意“鳙”“鲢”的写法),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2、学生活动:阅读资料,思考并回答。
3、创设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总结鱼的分类,不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培养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三、观察思考鱼的主要特征1、教师活动:展示鲫鱼的图片,并提出问题:“鲫鱼有怎样的身体结构特点使它适于水中生存?”播放“鱼适于水中生存的特点”视频。
出示问题串,如:“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用手摸鱼的体表,有什么感觉?观察鱼的运动,鱼是只靠鱼鳍运动吗?”引导学生注意从视频资料中提取重要信息。
2、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及视频,进行小组讨论及总结。
3、创设意图: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并考察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直观的视频形式,学生更容易理解鱼适于水中生存的特点。
四、观察思考鱼的呼吸1、教师活动:播放“鱼的呼吸”视频资料,提出问题:“鱼是如何进行呼吸的?”“水流入鱼口后,从什么地方流出?比较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有哪些变化?”“观察鳃的形态、颜色?鳃丝多而细对于呼吸的意义?”展示鱼鳃的图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明代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是一篇描写西湖雪景的小品文。
语言古雅蕴藉、博约精妙。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勾勒了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独自赏雪的孤寂,又有偶遇知音的欣喜,还交杂着作为亡国遗民的痛心与无奈。
课后练习: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是明代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是一篇描写西湖雪景的小品文。
语言古雅蕴藉、博约精妙。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勾勒了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独自赏雪的孤寂,又有偶遇知音的欣喜,还交杂着作为亡国遗民的痛
心与无奈。
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和借助注解,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目标定为:在字斟句酌中领会张岱的情趣和性情,并借助背景材料进一步理解张岱,真正领会文章意境之美;把品读写景文字的精妙和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提倡学生咬文嚼字地精读课文,从文字中读出言外之意,读出自己对文本对作者的理解,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课堂主题设计为三赏雪景,从不同角度,层层推进:
一、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调动读者的想象与所有感觉器官对雪景进行初步欣赏,感受冰天雪地万籁无声之境。
二、了解作者的性情,探讨雪景的意境美
这个环节中我抓住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并借助助读材料把握作者孤傲清高,超凡脱俗的性情,感受雪景的苍茫浩渺之美。
三、了解作者经历,品味故国之思抓住:“金陵,客此”,联系历史背景,感受作者对故国的痴情。
课后,细细地梳理这堂课,有以下几个地方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对于这样一篇意味隽永而丰厚的文章,没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因此学生的回答都是零碎的,而没有很完整的表述,尤其是在品味“与“字和量词的运用之时。
2、感觉没有完全把课堂的主动性教给学生,仍是我牵着学生走,整个课堂讨论在我设定的圈子里,一直在引导学生说出我要的答案。
3、本课是运用白描的写法的典范之作,但在本节课中对这一手法没有涉及。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在这篇美妙的神品面前,我没能很好地把自己的那份感触恰如其分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也能够在这种意境中真切地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向优秀老师学习教学经验,深入研读文本,认真反思,脚踏实地的走好教学之路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