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品】文言文人物传记选编
文言文人物传记短篇
![文言文人物传记短篇](https://img.taocdn.com/s3/m/aa8e0dae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e.png)
文言文人物传记短篇公元前1194年,商朝末年,北方戎狄侵略频繁,商王朝岌岌可危。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一个名叫赵信的年轻人从南方来到商都,希望能为国家出一份力。
赵信年仅十七岁,身材英俊,眉目清秀。
他的父亲是一位将门之后,传承了家族的武艺。
赵信自小跟着父亲学习武技,剑术娴熟,箭术精湛。
他虽年少,但自幼痴迷于武艺,心怀抱负,立志保卫国家安定。
赵信来到商都后,加入了商王朝的军队,成为了一名士兵。
他勤奋刻苦,对待军队的训练时时刻刻全力以赴。
他以军纪严明著称,从不违背上级命令。
他讲求团结一致,深受同袍们的尊敬。
赵信的忠诚和勇猛很快得到了国王的赏识。
公元前1192年,当戎狄大举进攻商都时,赵信奋勇杀敌,展现出卓越的实力。
他率领军队奋战不懈,最终击败了戎狄,保卫了商王朝的国土。
赵信的英勇和贡献广为流传,他被国王封为大将军,并给予重要职位。
然而,赵信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努力向前。
他不仅在军队中严明军纪,更致力于加强军队实力的建设。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赵信积极推动军事改革,引进先进的兵器装备,加强军事训练。
他注重培养士兵的意识,使军队更加强大,战斗力更强。
他常说:“兵者,国之大事,依法而治,勇而不智,无不胜矣。
”公元前1184年,赵信历经艰辛终于带领军队在一次大规模战役中击败了来犯的北方戎狄。
这一战役成为商王朝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赵信的功勋受到了国王和百姓的赞誉,他被封赏为国家的功臣。
然而,赵信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倍感责任重大,更加努力奋斗,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赵信晚年时,商王朝的国力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他退居幕后,将军务交由后继者接手,全心致力于为国家祈福和教育后世。
他修书立篇,撰写了一部兵法书,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赵信卒于公元前1168年,享年六十三岁。
他的传记流传到了后世,成为孜孜不倦追求理想和为国家奉献的楷模。
他的名字和事迹镌刻在商王朝的历史长河中,永不磨灭。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ce7f471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98.png)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_____传》_____,_____人也。
生于_____之世,家素贫,然其志高远,不为困厄所屈。
幼聪慧,好读书,常昼夜不倦。
每有所得,欣然忘食。
年方束发,已通经史,能诗文,乡邻皆奇之。
及长,负笈远游,以求师问道。
历艰辛,行万里路,足遍名山大川。
其间,结交四方贤士,切磋学问,增益其所不能。
_____性宽厚,善与人交。
遇贫者,施予援手;逢不义之事,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故人皆敬之,愿与之交。
_____之业,始于_____。
初,位卑职微,然勤谨于事,未敢有丝毫懈怠。
所任之事,皆尽善尽美,上司嘉其能,遂擢升之。
后数载,因其才识过人,谋略出众,屡建奇功。
或解危局于须臾,或兴利业于困窘。
遂名动一方,为众人所仰。
然_____未因功而骄,反愈谦逊。
常曰:“吾之所得,赖众人之力,非吾一人之功也。
”其待下宽厚,不以权势压人。
属员有过,责之而教之,使之改过自新。
_____居家,孝亲敬长,和睦邻里。
虽事务繁忙,仍不忘关怀家人。
其妻贤淑,伉俪情深,相濡以沫,共历风雨。
_____一生,历经风雨,然其心不改,志愈坚。
或有挫难,皆坦然处之,以其智、其勇、其仁,化险为夷,成就非凡。
至暮年,_____退隐归乡。
乡人闻之,皆夹道相迎。
其于乡中,以其阅历、学识,教诲后生,使之受益无穷。
_____卒于_____年,享年_____。
乡人皆悲,为之立祠,以彰其德。
其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堪称楷模,后世子孙当效之。
观_____之生平,可知其为人,重义轻利,心怀天下。
其行事,果断坚毅,不为俗流所染。
其品德,高洁无瑕,为世所颂。
如此人物,实乃吾辈之典范也。
今记其事迹,以励后人,望诸君能以其为鉴,奋发图强,成就一番事业,不负此生。
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五十篇
![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五十篇](https://img.taocdn.com/s3/m/08fa5f0c6c85ec3a87c2c5c8.png)
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五十篇(1)(1)张纲传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
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
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
”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
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
以纲为广陵太守。
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
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
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
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
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
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
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
”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
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
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
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
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
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
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王夫之《读通鉴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厉布衣之节厉:劝勉。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0617585c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ff.png)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承载着无数学子的梦想。
每年的高考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诞生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人物。
本文以文言文的形式,撰写了几位高考英雄的传记,希望能够向广大学子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鼓励他们在求学路上勇往直前。
一、冯一青——铸就奇迹的坚韧冯一青,天津市一位普通的高中生,用自己的努力和毅力创造了不可思议的高考成绩。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经济拮据,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学业的追求。
每天,他早起晚归,埋头苦读。
他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
冯一青备战高考的日子里,他从不怨天尤人,也从不抱怨生活的不公平。
他坚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
他在备考期间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个知识点都精心准备,挑战每一份模拟考试,不断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改正。
高考之日,冯一青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顺利进入了中国著名的一流大学。
他的事迹不仅仅是一个个数字,更是对于坚韧和努力的无声宣扬。
二、李华——执著引领梦想的航行李华,来自山西的一名高考生。
从小,她就对航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航空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发展给她带来无限的遐想,激发了她对航空工程的热爱。
然而,由于家境贫寒,她的梦想一度被现实无情地打击。
李华没有放弃,她努力寻找机会,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她积极参加各种英语角、机械制图培训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知识。
她还立下愚公移山的决心,每天晚上看航空工程方面的书籍和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高考前夕,李华全力备战,白天刻苦攻克各种难题,晚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在关键时刻,她以出色的表现顺利通过了高考,顺利进入了国内顶尖航空工程学院。
李华的坚持和执著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信心的榜样,她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只要有梦想,就要勇敢追逐,坚持不懈,最终必将收获成功。
三、王云飞——书写辉煌的勤奋之字王云飞,河南省阿克苏市的一名高考生,他的家境并不富裕。
父母虽然不富有,但他们一直给予王云飞最大的关爱和支持。
人物自传文言文名篇
![人物自传文言文名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df8b5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1d.png)
人物自传文言文名篇
《吾自传》。
余乃某之自传也。
余生于江南之一小村,家贫无以自给,然幼
时即有读书之志。
余幼时聪颖,喜好诗书,每每向乡人借书,饱读
诗书,颇得光阴。
然家境贫寒,无力供余读书,余乃自力更生,辍
学出外谋生。
余行走江湖,历经磨难,遇见良师益友,得以广见识,深得人情世故。
余见闻颇多,心悟日深,乃决心还乡读书,刻苦钻研,终于中举,得以回乡为官,尽孝报亲。
余虽平凡之人,然一生
坎坷,志存高远,不忘初心,终得圆满。
吾自传至此,谨以自勉,
庶几后人得以效之,勉励自身,报效国家社会。
文言文人物传记11篇
![文言文人物传记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53a11f4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e5.png)
文言文人物传记文言文人物传记11篇你还记得课本中人物传记吗?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文言文人物传记11篇,欢迎借鉴!(一)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
刘备的奔公孙瓚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的。
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公孙瓚使豫守东州令,瓚将王门叛瓚,为袁绍将万余人来攻。
众惧欲降。
豫登城谓门曰:“卿为公孙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还作贼,乃知卿乱人耳。
夫挈瓶的智,守不假器,吾既受的矣;何不急攻乎?”门惭而退。
瓚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
瓚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豫,以为长史。
时雄杰并起,辅莫知所从。
豫谓辅曰:“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
宜速归命,无后祸期。
”辅从其计,用受封宠。
太祖召豫为丞相军谋掾,除颍阴、朗陵令,迁弋阳太守,所在有治。
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
军次易北,虏伏骑击的,军人扰乱,莫知所为。
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疑兵塞其隙。
胡不能进,散去。
追击,大破的,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迁南阳太守。
先是,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
前太守收其党羽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
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的路,一时破械遣的。
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
具以状上,太祖善的。
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魏明帝)欲征的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豫应选。
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的。
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
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当赴成山。
成山无藏船的处,辄便循海,案行地势,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
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沈没,波荡着岸,无所逃窜,尽虏其众。
初,诸将皆笑于空地待贼,及贼破,竞欲与谋,求入海钩取浪船。
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
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
拜太中大夫,食卿禄。
年八十二薨。
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的将士。
文言文人物传记范文
![文言文人物传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1e94b5d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a.png)
文言文人物传记范文司马迁,字子长,又名司马卿,汉代著名史学家,被誉为“史家之宗”。
其家族世代为郎官,司马迁自幼聪颖好学,十岁能文,十三岁通《春秋》,十五岁通《诗经》,十六岁通《尚书》,十七岁通《礼记》,十八岁通《易经》,十九岁通《春秋左传》,二十岁通《春秋公羊传》,二十一岁通《春秋谷梁传》,二十二岁通《史记》。
其学识渊博,博览群书,精通历史,尤其擅长《史记》的撰写。
司马迁为人谦和谨慎,不喜欢与人争执,但对于学术问题却有着坚定的立场。
他曾说过,“吾虽好学,不如执其义。
”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对于学术的执着和坚持。
在他的著作中,也能够看到他对于历史真相的追求和坚守。
司马迁年轻时曾担任过郎官,但因不满当时的政治腐败和愚昧无知,曾多次上书谏言,却屡屡受挫。
最终,他因言官之事被贬为庶人,被迫离开京城,隐居在家乡。
在这段时期,他深感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开始着手撰写《史记》,以记录历史真相,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
《史记》是司马迁一生的杰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司马迁严格遵循史实,力求真实客观,不偏不倚地记录了从黄帝到西汉初年的历史,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公正客观的。
他曾说,“史不可不详也,然后人情之验可知也。
”他认为,只有详尽地记录历史,才能够了解人情世故,才能够为后人提供借鉴和警示。
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司马迁历经千辛万苦,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他曾说,“史官所以为治道也,非为私也。
”他坚信历史的重要性,认为历史是为了治道,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
因此,他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是为了记录历史真相,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其博大的学识、严谨的态度和精湛的文字功底,成为了中国历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为后世的历史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司马迁一生坎坷,但他始终怀揣着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和热爱,最终留下了《史记》这部不朽的巨著,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70eb043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14.png)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安史之乱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之间,国势衰弱,战乱不断。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位无名的乡村少年悄然崛起,成为一位闻名天下的将军,他就是李元霸。
李元霸生于唐末五代时期,是河南省商丘市某个普通农村家庭的村姑娘所生的孩子。
村庄贫苦,家境微薄,但李元霸从小聪慧过人,好勇斗狠,是个天生的战士。
十三岁那年,李元霸加入了一支山贼团伙。
在团伙之中,他表现出色,被团伙首领重用。
几年之后,山贼团伙被官方围剿,李元霸侥幸逃脱,并加入了河北的一支地下反抗组织。
在组织之中,李元霸不断学习军事战术和政治智慧,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将领。
他曾参加过许多抵抗唐朝官军和外族侵略者的战斗,多次建立功勋,很快成为一名著名的将领。
在当时,李元霸的名声远扬之外,又具有深厚的人脉关系,使他在政治上和社会上都有很高的地位。
因此,李元霸不断地担任各种重要的官职和领导职务,他成为一个铁血军人,同时也是一个深得人民信任的政治家。
在他的一生中,李元霸多次立下战功,为国家捻瞻、为人民立业,成为了一名传奇的将领和英雄。
李元霸善用兵法,多次指挥人民抵御外族入侵。
当时普遍认为蛮族手中的铁戈钩镰及马背上的飞驰压倒一切,因此,李元霸带领的部队也有了更多的新技能和新战术,以应对外族军队突袭。
他的战斗技巧精湛,勇气和智慧并重,从未被打败过,这也使他倍受尊敬之余,更是不断吸引着人们的敬佩和崇拜。
在他的领导下,河北地区有了一个强有力的军队,协助太行地区抵御汉地和北方的入侵者。
他利用智慧和聪明才智,充分发挥了他的领导才能,高效地领导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经常在战场上获胜,收获大量战利品。
李元霸还善于交际和缔结联盟,在防御华北时与董存瑞等知名将领达成协议,形成心意相通、守护同盟,成为了名扬天下的著名联军。
最终,李元霸平定了河北地区,成为了一个维护国家安全的英雄。
他的成功几乎挽救了当时困苦的唐朝,也成为了一名树立正义、保护民族安全的模范人物。
李元霸就是这样一位勇敢、聪明、卓越的将领,他的勇猛和智慧在当时的战场上波澜壮阔,掀起了一股正义之爱的领军浪潮,几百年后,他的事迹依然被后人传颂和倣效。
高中文言文人物传记
![高中文言文人物传记](https://img.taocdn.com/s3/m/e647b0da910ef12d2af9e7ef.png)
高中文言文人物传记(一)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
刘备之奔公孙瓚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
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公孙瓚使豫守东州令,瓚将王门叛瓚,为袁绍将万余人来攻。
众惧欲降。
豫登城谓门曰:“卿为公孙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还作贼,乃知卿乱人耳。
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门惭而退。
瓚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
瓚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豫,以为长史。
时雄杰并起,辅莫知所从。
豫谓辅曰:“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
宜速归命,无后祸期。
”辅从其计,用受封宠。
太祖召豫为丞相军谋掾,除颍阴、朗陵令,迁弋阳太守,所在有治。
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
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
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疑兵塞其隙。
胡不能进,散去。
追击,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迁南阳太守。
先是,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
前太守收其党羽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
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
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
具以状上,太祖善之。
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魏明帝)欲征之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豫应选。
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
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
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当赴成山。
成山无藏船之处,辄便循海,案行地势,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
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沈没,波荡着岸,无所逃窜,尽虏其众。
初,诸将皆笑于空地待贼,及贼破,竞欲与谋,求入海钩取浪船。
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
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
拜太中大夫,食卿禄。
年八十二薨。
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
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
虽殊类,咸高豫节。
嘉平六年,下诏褒扬,赐其家钱谷。
人物传记文言文范文
![人物传记文言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a141515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d6.png)
人物传记文言文范文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通常用于描述一个人的生平事迹。
以下是人物传记的文言文范文,供您参考:《李靖传》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人也。
少有文武才略,每与诸兄论兵,即屈其下。
初为长安令,不事豪贵,遇之必以礼。
时京兆韦氏、独孤氏贵盛,与靖未尝俯仰,而礼数加焉。
大业末,为马邑郡丞。
高祖击突厥于塞外,靖进说曰:“公与突厥交战,必大克之。
突厥既亡,其国俗、政事、制度、法令,皆须备知之。
非得大唐子弟在彼为间不可。
”高祖深然之,召授太府卿,兼灵州道行军总管,遣往碛口镇守。
靖至虏中,因留察观山川形势,尽得其要害。
及义师起,武阳郡丞大拒之。
太宗以靖为使,往说之。
靖乃慷慨陈大策,数日而降。
因从平京师,执诸反者。
及东征,历相州、魏郡、廉州、定州诸镇,皆得其志。
贞观八年,靖上疏请讨辽东,太宗难之。
靖曰:“往岁初平突厥颉利可汗,其部落皆臣附,惟俟斤恃远犹未归心。
今请往讨,则向服国家者皆望国家之恩,不可以失事机也。
”太宗然之。
乃拜靖为行军总管、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发天下诸州府兵二十万征之。
九年秋七月,太宗车驾至幽州。
靖引诸将见帝于幽州城下,帝谓曰:“辽东之事,宜早进兵,恐有先我者。
”靖请进兵,遂进至清沙河所。
是岁大疫,屯营者多病。
遇大雪深数尺,冻死者数千人。
十年正月,渡辽水抵辽东城下。
时城中无兵,众大扰,靖斩先来者数十人乃定。
既入城安抚人民,得其男女四万口,置州县以处之。
获隋所遗器物甲仗数千件。
遂以其城为襄平城。
是时城邑皆空无人居,乃以汉户居之,仍用隋官府处之。
三月大破高丽兵于辽东城及白岩城下。
既而闻太上皇崩于长安,乃与高丽使来而吊,并遣散士卒,令其归农。
太宗闻而谓曰:“昔晋襄公击强楚丧师不追而师压晋国之望独先及高丽服罪而能礼吊恪事君之道也。
”赐物千段。
六月班师。
是岁大稔,幽州米斗四五钱。
自此屡征高丽不绝岁所获俘斩万计靖复居于洛岁余乃卒年七十九赠司徒谥曰景武。
——《旧唐书·李靖传》。
文言人物传记类
![文言人物传记类](https://img.taocdn.com/s3/m/f02d76ed770bf78a6529541a.png)
文言人物传记类1、子楚子楚,秦诸庶孽孙①,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吕不韦贾邯郸②,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乃往见子楚,说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
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嫡嗣者独华阳夫人耳。
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
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
”子楚曰:“然。
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
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嫡嗣。
”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
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
华阳夫人大喜,刻玉符,约以为嫡嗣。
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
秦昭王五十年,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遂以得归。
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子楚为太子。
秦王立一年,薨,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
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
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
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
吕不韦乃使其客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
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史记·吕不韦列传》)注释:①秦庶孽孙:秦国王室中不是正妻所生,而是姬妾所生的子孙。
②邯郸:赵国都城。
2、寇准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
父相,晋开运中,应辟为魏王府记室参军。
5篇文言文人物传记
![5篇文言文人物传记](https://img.taocdn.com/s3/m/810f476758fafab069dc021f.png)
1;宋必达,字其在,湖北黄州人。
顺治八年进士,授江西宁都知县。
土瘠民贫,清泰、怀德二乡久罹寇,民多迁徙,地不治。
请尽蠲①逋赋以徕之,二岁田尽辟。
县治濒河,夏雨暴涨,城且没。
水落,按故道疏治之,自是无水患。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自福建出攻掠旁近地,江西大震,群贼响应。
宁都故有南、北二城,南民北兵。
必达曰:“古有保甲、义勇、弓弩社,民皆可兵也。
王守仁破宸濠尝用之矣。
”如其法训练,得义勇二千。
及贼前锋薄城下,营将邀必达议事,曰:“众寡食乏,奈何?”必达曰:“人臣之义,有死无二。
贼本乌合,掩其始至,可一鼓破也。
”营将遂率所部进,贼少却,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贼奔。
已而复率众来攻,巨炮隳雉堞,辄垒补其缺,备御益坚。
会援至,贼解去。
或言于巡抚,县堡砦②多从贼,巡抚将发兵,必达刺血上书争之,乃止。
官军有自汀州还者,妇女在军中悲号声相属,自倾橐③计口赎之,询其姓氏里居,护之归。
县初食淮盐,自明王守仁治赣,改食粤盐,其后苦销引之累,必达请以粤额增淮额,商民皆便。
卒以粤引不中额,被论罢职,宁都人哭而送之,饯贻皆不受,间道赴南昌。
中途为贼所得,胁降不屈,系旬有七日。
忽夜半有数十人持兵逾垣入,曰:“宋爷安在?吾等皆宁都民。
”拥而出,乃得脱。
既归里,江西总督董卫国移镇湖广,见之,叹曰:“是死守孤城者耶?吾为若咨部还故职,且以军功叙。
”必达逊谢之。
既而语人曰:“故吏如弃妇,忍自媒乎?”褐衣蔬食,老于田间,宁都人岁时祀之。
越数年,滇寇韩大任由吉安窜入宁都境,后令④踵必达乡勇之制御之,卒保其城。
(选自《清史稿》)2;李尚隐,其先赵郡人,世居潞州之铜鞮,近又徙家京兆之万年。
弱冠明经累举,补下邽主簿。
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
景龙中,为左台监察御史。
时中书侍郎、知吏部选事崔湜及吏部侍郎郑愔同时典选,倾附势要,逆用三年员阙,士庶嗟怨。
寻而相次知政事,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
时又有睦州刺史冯昭泰,诬奏桐庐令李师等二百余家,称其妖逆,诏御史按覆之。
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通用7篇)
![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466502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b.png)
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通用7篇)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通用7篇)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篇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高三文言文人物传记
![高三文言文人物传记](https://img.taocdn.com/s3/m/a0705b04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26.png)
高三文言文人物传记《贤士张公传》张公讳_____,生于_____之_____村。
其家素以耕读为业,虽非大富大贵,然衣食无忧,门风清正。
公幼时,性聪慧,好读书,每至塾中,必专心致志,先生所授之业,皆能速记于心,且能举一反三,同窗皆羡之。
及年长,入县学,学业益精,文章出众,常为师长所赞。
公为人忠厚,待友真诚。
有同窗_____,家贫,常衣食不足。
公每有所得,必分与_____,助其度困。
_____感其恩,曰:“君之恩德,吾此生难忘,若有来日,必当厚报。
”公笑曰:“吾与汝为友,相助乃理所当然,何言报乎?”张公志存高远,常以报国为民为己任。
时科举之制尚存,公欲赴试,以求功名。
然其家道中落,经济困窘,无力供其读书应考。
公不气馁,昼耕夜读,不辞辛劳。
终得中举人,乡人皆贺。
及赴京会试,路途遥远,艰辛异常。
公囊中羞涩,风餐露宿,然其心坚定,无畏艰难。
至京城,见繁华之景,公不为所动,一心备考。
会试之时,公沉着应答,尽显其才学。
榜发,公中进士,入翰林院。
初入翰林,公谨言慎行,虚心求教。
常与同仁研讨学问,交流心得。
其见解独到,深受同僚敬重。
后逢灾年,民不聊生。
公上书朝廷,陈灾民之苦,恳请开仓赈济。
朝廷从其言,灾民得活者甚众。
公又亲赴灾区,安抚百姓,组织救灾,不辞辛劳。
又有奸佞当道,结党营私,危害朝政。
公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弹劾奸党。
虽遭奸党报复,被贬他乡,公亦无悔。
公在任期间,清正廉洁,一心为民。
修水利,兴农桑,办学校,政绩卓著。
百姓皆颂其德,称其为“张青天”。
公晚年致仕归乡,乡人皆迎之。
公虽年高,然精神矍铄,常与乡人讲论时事,教诲晚辈。
公一生,历经风雨,然其志不改,德不变。
以其才学、品德,为后人所敬仰。
其事迹,当传之于后世,以为楷模。
公卒于_____年,享年_____岁。
葬于_____之_____山,乡人立碑以记之。
噫!张公之贤,非独其才学之高,更在其品德之美,忧国忧民之心。
其风范,当永为后人所传颂。
用文言文写人物传记-参考模板
![用文言文写人物传记-参考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ce4e83cd10a6f524cdbf857f.png)
用文言文写人物传记
范硕传
硕,沙圪堵人氏也。
硕少善长跑,曾在田径大会得甲,常独自跑步于操场,因体格强壮,成绩优异被特招于世纪中学。
虽才高于人,而无骄尚之情。
常与人谈天说地,甚是风趣,近日,因教导主任蛮横,不讲道理,无故被辱,心情甚是忧郁,情绪较为激动。
硕,善于言谈,懂得人情事故,好于人交。
吾与其关系甚密,常谈各自心事,尝与其共进餐,终于义结金兰。
张慧传
张慧者,薛家湾人也,字慧慧,世人又称板慧,现于141班,其面目姣好,身材窈窕,性格十分直爽,慧善于做画,其作品皆客观。
初中时与吾于准民中就读,因其美貌而名。
吾与其关系之甚好,现虽未能同班,但关系未曾改变,堪称之吾“闺蜜”,虽偶发生争执,但终能和好如初。
1 / 2
孙悟空传
孙悟空者,花果山人也,曾拜菩提老祖为师,习得一身本领,归去,称山为王,号称齐天大圣。
一闹天宫,帝将之请于天宫,当弼马温官,悟空大喜,因仙嘴多,知宫情,大怒,再闹天宫,翻桃宴,拆大殿,帝恐,欲请如来,悟空与如来赌之,输也,被压至山下五百年,饱受磨难,受观音提点,等有缘人来救也。
一日唐僧路此,救悟空,拜得为师,因生性野蛮,欲带紧箍咒,此后随僧西天取经,一路妖魔众多,路途险恶,悟空生身护师,与魔斗志斗谋,曾得仙人相助,得以脱身。
几经生死,最终取得真经,修以成仙。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5篇文言文人物传记
![5篇文言文人物传记](https://img.taocdn.com/s3/m/810f476758fafab069dc021f.png)
1;宋必达,字其在,湖北黄州人。
顺治八年进士,授江西宁都知县。
土瘠民贫,清泰、怀德二乡久罹寇,民多迁徙,地不治。
请尽蠲①逋赋以徕之,二岁田尽辟。
县治濒河,夏雨暴涨,城且没。
水落,按故道疏治之,自是无水患。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自福建出攻掠旁近地,江西大震,群贼响应。
宁都故有南、北二城,南民北兵。
必达曰:“古有保甲、义勇、弓弩社,民皆可兵也。
王守仁破宸濠尝用之矣。
”如其法训练,得义勇二千。
及贼前锋薄城下,营将邀必达议事,曰:“众寡食乏,奈何?”必达曰:“人臣之义,有死无二。
贼本乌合,掩其始至,可一鼓破也。
”营将遂率所部进,贼少却,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贼奔。
已而复率众来攻,巨炮隳雉堞,辄垒补其缺,备御益坚。
会援至,贼解去。
或言于巡抚,县堡砦②多从贼,巡抚将发兵,必达刺血上书争之,乃止。
官军有自汀州还者,妇女在军中悲号声相属,自倾橐③计口赎之,询其姓氏里居,护之归。
县初食淮盐,自明王守仁治赣,改食粤盐,其后苦销引之累,必达请以粤额增淮额,商民皆便。
卒以粤引不中额,被论罢职,宁都人哭而送之,饯贻皆不受,间道赴南昌。
中途为贼所得,胁降不屈,系旬有七日。
忽夜半有数十人持兵逾垣入,曰:“宋爷安在?吾等皆宁都民。
”拥而出,乃得脱。
既归里,江西总督董卫国移镇湖广,见之,叹曰:“是死守孤城者耶?吾为若咨部还故职,且以军功叙。
”必达逊谢之。
既而语人曰:“故吏如弃妇,忍自媒乎?”褐衣蔬食,老于田间,宁都人岁时祀之。
越数年,滇寇韩大任由吉安窜入宁都境,后令④踵必达乡勇之制御之,卒保其城。
(选自《清史稿》)2;李尚隐,其先赵郡人,世居潞州之铜鞮,近又徙家京兆之万年。
弱冠明经累举,补下邽主簿。
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
景龙中,为左台监察御史。
时中书侍郎、知吏部选事崔湜及吏部侍郎郑愔同时典选,倾附势要,逆用三年员阙,士庶嗟怨。
寻而相次知政事,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
时又有睦州刺史冯昭泰,诬奏桐庐令李师等二百余家,称其妖逆,诏御史按覆之。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62875972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9d.png)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_____传》_____者,_____人也。
生于_____之_____,时_____。
其家素贫,然_____自幼聪慧,敏而好学。
年方五岁,便能识字诵诗,乡邻皆奇之。
七岁入塾,师者亦赞其颖悟过人。
及稍长,_____之志愈坚。
虽每日课业繁重,仍夜半挑灯苦读,未尝有一日懈怠。
其同窗多嬉戏游乐,_____独守一室,沉浸于书卷之中。
_____年,赴乡试,一举中第。
然其不骄不躁,深知学无止境,乃负笈远行,访名师,求真理。
越数载,_____入太学。
太学之中,人才济济,_____初始颇感压力,然其凭借坚韧之毅力,渐露头角。
与诸生论道,常有独到之见解,师者亦对其刮目相看。
及学成,_____归乡。
时逢灾年,百姓饥馑,_____心忧之。
乃散尽家财,施粥赈粮,救人无数。
乡人感恩戴德,皆称其善。
后_____为官一方,清正廉洁,爱民如子。
凡所决断,皆以公正为先,不以私情废法。
治下百姓安居乐业,盗贼屏息。
然仕途多舛,_____因不肯同流合污,忤权贵,遭贬谪。
然其处之泰然,于贬所仍关心民生,兴水利,劝农桑,颇有政绩。
_____性宽厚,善与人交。
友有难,必倾囊相助。
其言温和,行有礼,故众人皆愿与之往来。
至暮年,_____辞官归里。
于宅旁辟一园,种竹栽花,读书垂钓,悠然自得。
间或有后生请教,_____皆悉心教导,毫无保留。
_____一生,历经风雨,然始终坚守本心,以学为基,以善为本,以正为道。
其德其行,为后世楷模。
赞曰:_____之为人,德厚流光,才高行洁。
虽历经坎坷,而志不渝,实乃当世之贤达也。
其事迹当传颂千古,以为后人之范。
简短的人物文言文传记
![简短的人物文言文传记](https://img.taocdn.com/s3/m/1838a5ae336c1eb91b375d32.png)
简短的人物文言文传记1.求几篇短的人物传记文言文五柳先生传作者: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2.求10篇很短的文言文故事或人物传记和翻译赏析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文言高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古文人物传记30篇 2013/4/2 新东方 谢明波 选編目录篇目一:欧阳頠传 (2)篇目二:朱熹 (4)篇目三:王斗 (6)篇目四:王韶 (8)篇目五:楚江乙母 (10)篇目六:徒单恭 (12)篇目七:王定国 (14)篇目七:太守恕斋 (16)篇目八:李白传 (18)篇目九:山涛 (20)篇目十:蒙恬 (22)篇目十一:樊哙 (24)篇目十二:王勃 (26)篇目十三:终军 (28)篇目十四:东方朔 (30)篇目十五:李贺 (32)篇目十六:梓人传 (34)篇目十七:高允 (36)篇目十八:郭文 (38)篇目十九:李邈 (40)篇目二十:颜之仪 (42)篇目二十一:陈轸 (44)篇目二十二:高登 (46)篇目二十三:郑兴 (48)篇目二十四:申公 (50)篇目二十五:周访 (52)篇目二十六:华佗 (54)篇目二十七:罗隐 (56)篇目二十八:李纲 (58)篇目二十九:左思 (60)篇目三十:田叔 (62)篇目一:欧阳頠传欧阳頠,字靖世,长沙临湘人也,为郡豪族。
祖景达,梁代为本州治中。
父僧宝,屯骑校尉。
頠少质直有思理,以言行笃信著闻于岭表。
父丧毁瘠甚至。
家产累积,悉让诸兄。
州郡频辟不应,乃庐于麓山寺傍,专精习业,博通经史。
梁左卫将军兰钦之少也,与頠相善,故頠常随钦征讨。
钦为衡州南征夷獠,擒陈文彻,所获不可胜计,献大铜鼓,累代所无,頠预其功。
还为直阁将军。
刺史庐陵王萧续深嘉之,引为宾客。
钦征交州,复启頠同行。
钦度岭以疾终,頠除临贺内史,启乞送钦丧还都,然后之任。
时湘衡之界五十余洞不宾,敕令衡州刺史韦粲讨之,粲委頠为都督,悉皆平殄。
侯景构逆,粲自解还都征景,以頠监衡州。
京城陷后,岭南互相吞并,兰钦弟前高州刺史裕攻始兴内史萧绍基,夺其郡。
裕以兄钦与頠有旧,遣招之,頠不从。
乃谓使云:‚高州昆季隆显,莫非国恩,今应赴难援都,岂可自为跋扈。
‛及高祖入援京邑,将至始兴,頠乃深自结托。
裕遣兵攻頠,高祖援之,裕败,高祖迁頠为始兴内史。
侯景平,元帝遍问朝宰:‚今天下始定,极须良才,卿各举所知。
‛群臣未有对者。
帝曰:‚吾已得一人。
‛侍中王褒进曰:‚未审为谁?‛帝云:‚欧阳頠公正有匡济之才,恐萧广州不肯致之。
‛乃授武州刺史,欲令出岭,萧勃留之,不获拜命。
时萧勃在广州,兵强位重,元帝深患之,遣王琳代为刺史。
勃遣其将孙信监州,尽率部下至始兴,避琳兵锋。
頠别据一城,不往谒勃,闭门高垒,亦不拒战。
勃怒,遣兵袭頠,尽收其赀财马仗。
寻赦之,还复其所,复与结盟。
萧勃死后,岭南扰乱,頠有声南土,且与高祖有旧,乃授頠散骑常侍、都督衡州诸军事。
未至岭南,頠子纥已克定始兴。
及頠至岭南,皆慑伏,仍进广州,尽有越地。
初,交州刺史袁昙缓密以金五百两寄頠,令以百两还合浦太守龚翙,四百两付儿智矩,余人弗之知也。
頠寻为萧勃所破,赀财并尽,唯所寄金独在。
昙缓亦寻卒,至是頠并依信还之,其重然诺如此,时人莫不叹伏。
【提分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言行笃信著闻于岭表信:守信用 B.頠除临贺内史除:授官C.五十余洞不宾宾:充当宾客 D.寻赦之,还复其所寻:不久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欧阳頠“言行笃信”的一组是()①家产累积,悉让诸兄②献大铜鼓,累代所无,頠预其功③启乞送钦丧还都,然后之任④頠别据一城,不往谒勃⑤及頠至岭南,皆慑伏⑥頠寻为萧勃所破,赀财并尽,唯所寄金独在A.②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①③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頠生于长沙郡一个豪门望族,祖父、父亲都曾任官,但他却屡次拒绝了州郡的征召,专心于学业。
B.侯景叛乱时,岭南局势动荡,兰裕攻打萧绍基,夺取了萧绍基的郡邑,欧阳頠毫不客气地对他提出了批评。
C.萧勃死后,岭南局势又出现动荡,欧阳頠奉命前往,平定了始兴,并进一步平定了广州等南越所有地区。
D.欧阳頠为人清廉、守信,友人在他那里寄存钱财,他在资财丧尽的情况下也没有动用,在友人死后,把这笔钱还给了友人之子和龚翙。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州郡频辟不应,乃庐于麓山寺傍。
译文:(2)刺史庐陵王萧续深嘉之,引为宾客。
译文:(3)其重然诺如此,时人莫不叹伏。
译文:篇目二:朱熹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父松字乔年。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
‛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
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
‛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
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纳粟赏行,遂受职名。
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
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
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
明年卒,年七十一。
【提分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讫:终了,完毕。
B.为《学规》俾.守之俾:并且。
C.单车屏.徒从屏:使……退避。
D.有短.朱熹者,谓其疏于为政短:诋毁,指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独端坐以.指画沙王好战,请以.战喻B.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C.禁女妇之.为僧道者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D.五年,依所.请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熹“善于处理政务”的一组是①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②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③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④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⑤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⑥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
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B.朱熹对教育非常重视。
在同安县任职时,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加以教育。
在南康军任知军时经常到郡学里去与学生讲论学问,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
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他还能做到只身一人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朱熹在庆元年间被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诬告十罪,结果皇帝却免掉了沈的职务,取消了他的俸禄,连沈的学生蔡元定也遭到流放。
5.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2)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
(3)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篇目三:王斗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①延入。
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
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
‛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王斗对曰:‚王闻之过。
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
今王有四焉。
‛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
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
‛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
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
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
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
‛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②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
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
‛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选自《战国策》[注]①谒者:负责礼宾的官吏。
②便辟:君主左右的宠信小臣。
【提分训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造:到,往B.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奉:继承C.王之走狗已具.矣具:具备,完备D.宣王谢.曰谢:感谢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B.今王有四焉.青麻头伏焉.C.先生徐之.,寡人请从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D.斗趋见王为.好势如今人方为.刀俎3.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斗“直言正谏”的一项是()①斗生于乱世,事乱君②今王有四焉③先君好马,王亦好马④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⑤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⑥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⑥C.①③④⑥D.②③④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斗说齐宣王拥有先王的四种爱好,是为了赞扬宣王具备了先主那样的优良素质,同时也缓和了当时紧张的说话气氛。
B.王斗对齐宣王直言正谏,批评他“好马”“好狗”“好酒”“好色”而“不好士”,并且一针见血地戳穿了他自己标榜的所谓“忧国爱民”的谎言。
C.对于齐宣王而言,九合诸侯的先主齐桓公是他不能不折服的,王斗用先主与宣王作类比,找到了两者的不同之处也即宣王的不足之处。
D.齐宣王终于承认自己“有罪于国家”,并改正了错误,“举士五人任官”,因此“齐国大治”,这反映了王斗高超的进谏技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闻之过。
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2)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