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人物传记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五十篇

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五十篇

天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五十篇(1)(1)张纲传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

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

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

”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

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

以纲为广陵太守。

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

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

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

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

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

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

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

”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

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

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

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

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

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

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王夫之《读通鉴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厉布衣之节厉:劝勉。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_____传》_____,_____人也。

生于_____之世,家素贫,然其志高远,不为困厄所屈。

幼聪慧,好读书,常昼夜不倦。

每有所得,欣然忘食。

年方束发,已通经史,能诗文,乡邻皆奇之。

及长,负笈远游,以求师问道。

历艰辛,行万里路,足遍名山大川。

其间,结交四方贤士,切磋学问,增益其所不能。

_____性宽厚,善与人交。

遇贫者,施予援手;逢不义之事,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故人皆敬之,愿与之交。

_____之业,始于_____。

初,位卑职微,然勤谨于事,未敢有丝毫懈怠。

所任之事,皆尽善尽美,上司嘉其能,遂擢升之。

后数载,因其才识过人,谋略出众,屡建奇功。

或解危局于须臾,或兴利业于困窘。

遂名动一方,为众人所仰。

然_____未因功而骄,反愈谦逊。

常曰:“吾之所得,赖众人之力,非吾一人之功也。

”其待下宽厚,不以权势压人。

属员有过,责之而教之,使之改过自新。

_____居家,孝亲敬长,和睦邻里。

虽事务繁忙,仍不忘关怀家人。

其妻贤淑,伉俪情深,相濡以沫,共历风雨。

_____一生,历经风雨,然其心不改,志愈坚。

或有挫难,皆坦然处之,以其智、其勇、其仁,化险为夷,成就非凡。

至暮年,_____退隐归乡。

乡人闻之,皆夹道相迎。

其于乡中,以其阅历、学识,教诲后生,使之受益无穷。

_____卒于_____年,享年_____。

乡人皆悲,为之立祠,以彰其德。

其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堪称楷模,后世子孙当效之。

观_____之生平,可知其为人,重义轻利,心怀天下。

其行事,果断坚毅,不为俗流所染。

其品德,高洁无瑕,为世所颂。

如此人物,实乃吾辈之典范也。

今记其事迹,以励后人,望诸君能以其为鉴,奋发图强,成就一番事业,不负此生。

搞笑模仿史记文言文人物传记

搞笑模仿史记文言文人物传记

搞笑模仿史记文言文人物传记1、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2、梓人传唐柳宗元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

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

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

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

3、种树郭橐驼传唐柳宗元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4、徐文长传明袁宏道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

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土之目。

然数奇,屡试辄蹶。

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

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5、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6、平阳公主,高祖第三女也,太穆皇后所生。

义兵将起,公主与绍并在长安,遣使密召之。

绍谓公主曰:“尊公将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同去则不可,独行恐罹后患,为计若何?”7、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弟也。

父中孺,河东平阳人也,以县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侍者卫少儿私通而生去病。

中孺吏毕归家,娶妇生光,因绝不相闻。

8、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並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9、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10、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高考语文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

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一)萧何追韩信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于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萧何追韩信译文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

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

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

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

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

关于写人物传记的文言文

关于写人物传记的文言文

关于写人物传记的文言文1. 求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居善药。

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

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②,咸誉清。

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

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③。

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

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

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

”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

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

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

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

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

求者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

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

世之言,徒曰“市道交”。

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参考译文】宋清是长安西部药材市场上的人,他搜集出卖好药。

有从深山大泽来的采药人,一定把药卖给宋清,宋清很好地接待他们。

长安的医生得到宋清的药配制他们的方剂,便容易出卖,都称誉宋清。

生疮害病的人,也都愿意到宋清处买药,希望迅速治愈。

宋清总是乐于满足他们的要求,即便是没有现钱的人,都给予好药,积累下来的债券堆积如山,从前往讨取药钱。

有的不相识的人从远地来写债券购药,宋清也不推辞。

到了年底,估计人们无力偿还,便把债券烧掉,始终不再提起。

市场上的人因为他的行为与众不同,都笑他,说:“宋清是个愚蠢荒唐的人。

人物类传记文言文加翻译

人物类传记文言文加翻译

范仲淹,字希文,吴郡吴县人也。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卒于宋仁宗庆历四年,年六十四。

仲淹幼孤,母早丧,家贫不能自给。

然仲淹志向高远,刻苦攻读,终成一代名臣。

仲淹少时,家虽贫,而好学不倦。

尝游学于应天府,师事胡瑗,受业于安定书院。

瑗深器之,谓曰:“此子他日必为国家之栋梁。

”及长,仲淹以文章名世,声闻于朝。

庆历三年,仲淹入为右司谏,上疏直言,屡陈时弊。

仁宗皇帝闻而嘉之,迁为枢密副使。

时西夏犯边,仲淹受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率师抗敌,屡建奇功。

庆历四年,仲淹以疾归,仁宗皇帝亲临慰问,赐金帛以示宠异。

仲淹在朝,以直言敢谏著称。

每有奏疏,必切中时弊,不避权贵。

尝上《论西夏事宜疏》,力主和亲,以息战事。

又上《论科举事宜疏》,主张改革科举制度,选拔真才实学之士。

其言辞恳切,深受仁宗皇帝赏识。

仲淹亦善诗,其诗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如《岳阳楼记》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此句传颂千古,成为千古佳话。

范仲淹一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虽身居高位,而始终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

其道德文章,为后世所敬仰。

卒后,追赠太子太师,谥文正。

【翻译】范仲淹,字希文,吴郡吴县人。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卒于宋仁宗庆历四年,享年六十四岁。

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早逝,家境贫寒,无法自给自足。

然而仲淹志向高远,刻苦学习,终成一代名臣。

仲淹年少时,虽然家境贫寒,但好学不倦。

曾游学于应天府,师从胡瑗,在安定书院学习。

胡瑗非常器重他,曾说:“这个孩子将来必成为国家的栋梁。

”等到成年后,仲淹以文章闻名于世,声名远播朝廷。

庆历三年,仲淹入朝为右司谏,上疏直言,屡次陈述时弊。

仁宗皇帝听闻后赞许他,升任他为枢密副使。

当时西夏侵犯边境,仲淹受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率军抵抗敌人,屡建奇功。

庆历四年,仲淹因病归乡,仁宗皇帝亲自前来慰问,赐予金帛以示恩宠。

仲淹在朝中,以直言敢谏著称。

每次上奏疏,都切中时弊,不回避权贵。

曾上《论西夏事宜疏》,力主和亲,以平息战事。

人物传记文言文及翻译

人物传记文言文及翻译

人物传记文言文及翻译傅永【原文】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

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之。

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

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

”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

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

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

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

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帝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

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

”聪等不从,一战而败。

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

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

藻徙边,永免官爵而已。

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带汝阴太守。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

齐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

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

仙琕烧营卷甲而遁。

英曰:“公伤矣!且还营。

”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

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

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

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

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

后为南衮州刺史。

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北史傅永传》,有删节)【译文】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

幼时跟随叔父傅洪仲投奔北魏,不久又投奔南方。

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

文言文人物传记11篇

文言文人物传记11篇

文言文人物传记文言文人物传记11篇你还记得课本中人物传记吗?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文言文人物传记11篇,欢迎借鉴!(一)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

刘备的奔公孙瓚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的。

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公孙瓚使豫守东州令,瓚将王门叛瓚,为袁绍将万余人来攻。

众惧欲降。

豫登城谓门曰:“卿为公孙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还作贼,乃知卿乱人耳。

夫挈瓶的智,守不假器,吾既受的矣;何不急攻乎?”门惭而退。

瓚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

瓚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豫,以为长史。

时雄杰并起,辅莫知所从。

豫谓辅曰:“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

宜速归命,无后祸期。

”辅从其计,用受封宠。

太祖召豫为丞相军谋掾,除颍阴、朗陵令,迁弋阳太守,所在有治。

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

军次易北,虏伏骑击的,军人扰乱,莫知所为。

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疑兵塞其隙。

胡不能进,散去。

追击,大破的,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迁南阳太守。

先是,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

前太守收其党羽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

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的路,一时破械遣的。

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

具以状上,太祖善的。

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魏明帝)欲征的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豫应选。

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的。

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

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当赴成山。

成山无藏船的处,辄便循海,案行地势,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

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沈没,波荡着岸,无所逃窜,尽虏其众。

初,诸将皆笑于空地待贼,及贼破,竞欲与谋,求入海钩取浪船。

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

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

拜太中大夫,食卿禄。

年八十二薨。

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的将士。

文言文人物传记类

文言文人物传记类

文言文人物传记类《贤士张公传》张公者,名讳_____,乃_____之地人士也。

生于_____之岁,家境清寒,然志存高远,自幼聪慧好学,勤勉不懈。

公幼时,即显非凡之质。

入乡塾,同窗皆嬉戏打闹,独公端坐于室,专心诵读经典。

师见其好学,甚喜,常额外授之学问。

公亦不负师望,学业日进,未及弱冠,已通经史子集,能诗善文。

及年长,赴科举,一举中第。

初入仕途,任_____之职。

时该地民生凋敝,匪患丛生。

公到任后,不辞辛劳,亲察民情。

见百姓受苦,心急如焚,遂定方略以治之。

先是整肃治安,招募勇壮,组建乡勇。

亲率之剿匪,数战皆捷,匪患渐息。

继而兴水利,垦农田,教民耕织之术。

又开办学堂,延请名师,使贫家子弟亦有读书之机。

未几,该地物阜民丰,百姓皆安居乐业,对公感恩戴德。

公为官清廉,不贪财帛,不受贿赂。

有富商欲以重金赂之,求行方便,公严词拒绝,曰:“吾为官,当为百姓谋福,岂可为一己私利而损公义!”富商惭退。

后因政绩卓著,迁升_____。

任上,公依旧兢兢业业,心系民生。

每逢灾年,开仓赈济,亲往灾区安抚灾民。

又改革弊政,革除官场陋习,使政风为之一新。

公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

朝中有奸臣当道,鱼肉百姓,公上书弹劾,无所畏惧。

虽因此遭奸人陷害,被贬谪_____,然公不悔,曰:“吾为国为民,虽九死犹未悔!”在贬所,公亦未忘忧国忧民。

与当地士绅共商发展之策,兴修道路,发展商贸。

数年后,该地亦渐繁荣。

及奸臣伏诛,公得以复用。

复官后,公愈感责任重大,夙夜在公,鞠躬尽瘁。

终因积劳成疾,于_____之年,卒于任上。

公一生,为官清正,爱民如子,功绩卓著,为后世传颂。

其风范长存,激励后人,当以公为楷模,为社稷苍生谋福祉,不负家国之望。

传记类文言文附翻译

传记类文言文附翻译

汉武帝刘彻,字通明,西汉第十一位皇帝,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在位。

武帝承继汉室大统,锐意进取,开拓疆域,兴修水利,改革政治,开创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

刘彻生于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6年),其父刘启,即汉景帝。

武帝幼年聪慧,喜好文学,博览群书,尤好黄老之术。

景帝崩后,武帝继位,年方十六。

武帝即位之初,国力尚弱,百姓疲惫。

武帝深知此情,故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开创一代盛世。

武帝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

一、政治改革武帝即位后,首先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

他设立中书省、尚书省等机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武帝实行察举制,选拔贤能,任人唯贤,使得朝政清明,国力日益强盛。

二、经济改革武帝时期,国家经济繁荣。

他实行均田制,减轻农民负担,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此外,武帝还大力兴修水利,开凿运河,使水患得到有效治理,农业产量大幅提高。

三、文化繁荣武帝时期,文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重视儒学,设立太学,培养人才。

同时,武帝推崇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使得儒家、道家等学派争相发展,文化繁荣昌盛。

四、军事扩张武帝时期,国家疆域不断扩大。

他先后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北击匈奴,使匈奴不敢南下牧马。

同时,武帝还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五、宗教信仰武帝崇尚道教,亲自前往泰山封禅,祈求国家安宁。

他还派遣使者前往印度,学习佛教文化,使得佛教在中国逐渐传播。

汉武帝刘彻,一生功绩卓著,开创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

他锐意进取,改革政治,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

然而,武帝晚年好大喜功,导致国库空虚,百姓疲惫。

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七十岁。

【译文】《汉武帝刘彻传》汉武帝刘彻,字通明,西汉第十一位皇帝,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在位。

武帝继承了汉室的帝位,锐意进取,开拓疆域,兴修水利,改革政治,开创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

古代人物传记译注24篇(文言文阅读材料)

古代人物传记译注24篇(文言文阅读材料)

古代⼈物传记译注24篇(⽂⾔⽂阅读材料)阅读:93711. ⽺耽妻⾟⽒⽺耽妻⾟⽒,字宪英,陇西⼈,魏侍中毗之⼥也。

聪朗有才鉴。

初,魏⽂帝得⽴为太⼦,抱毗项谓之⽈:“⾟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太⼦,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

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弟敞为⼤将军曹爽参军,宣帝将诛爽,因其从魏帝出⽽闭城门,爽司马鲁芝率府兵斩关赴爽,呼敞同去。

敞惧,问宪英⽈:“天⼦在外,太傅闭城门,⼈云将不利国家,于事可得尔乎?”宪英⽈:“事有不可知,然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尔。

明皇帝临崩,把太傅臂,属以后事,此⾔犹在朝⼠之⽿。

且曹爽与太傅从受寄托之任,⽽独专权势,于王室不忠,于⼈道不直,此举不过以诛爽⽿。

”敞⽈:“然则敞⽆出乎?”宪英⽈:“安可以不出!职守,⼈之⼤义也。

凡⼈在难,犹或恤之;为⼈执鞭⽽弃其事,不祥也。

且为⼈任,为⼈死,亲昵之职也,汝从众⽽已。

”敞遂出。

宣帝果诛爽。

事定后,敞叹⽈:“吾不谋于姊,⼏不获于义!”其后钟会为镇西将军,宪英谓耽从⼦祜⽈:“钟⼠季何故西出?”祜⽈:“将为灭蜀也。

”宪英⽈:“会在事纵恣,⾮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

”及会将⾏,请其⼦琇为参军,宪英忧⽈:“他⽇吾为国忧,今⽇难⾄吾家矣。

”琇固请于⽂帝,帝不听。

宪英谓琇⽈:“⾏矣,戒之!古之君⼦⼊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下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不遗⽗母忧患⽽已,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会⾄蜀果反,琇竟以全归。

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

泰始五年卒,年七⼗九。

——《晋书列⼥》【注释】毗(pí )殆(dài ):危险。

属:通“嘱”。

四个辅佐⼤⾂:司马懿、曹爽、刘放、孙资。

祜(h ù )[译⽂]⽺耽的妻⼦⾟⽒,字宪英,陇西⼈,是魏侍中⾟毗的⼥⼉。

为⼈聪明,有才⼲和鉴察⼒。

当初,魏⽂帝被⽴为太⼦的时候,抱着⾟毗的脖⼦对他说:"⾟君你知道我⾼兴吗?"⾟毗把这件事告诉了宪英,宪英叹息道:"太⼦是要继承君王、宗庙和国家的⼈。

高中文言文人物传记

高中文言文人物传记

高中文言文人物传记(一)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

刘备之奔公孙瓚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

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公孙瓚使豫守东州令,瓚将王门叛瓚,为袁绍将万余人来攻。

众惧欲降。

豫登城谓门曰:“卿为公孙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还作贼,乃知卿乱人耳。

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门惭而退。

瓚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

瓚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豫,以为长史。

时雄杰并起,辅莫知所从。

豫谓辅曰:“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

宜速归命,无后祸期。

”辅从其计,用受封宠。

太祖召豫为丞相军谋掾,除颍阴、朗陵令,迁弋阳太守,所在有治。

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

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

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疑兵塞其隙。

胡不能进,散去。

追击,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迁南阳太守。

先是,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

前太守收其党羽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

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

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

具以状上,太祖善之。

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魏明帝)欲征之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豫应选。

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

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

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当赴成山。

成山无藏船之处,辄便循海,案行地势,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

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沈没,波荡着岸,无所逃窜,尽虏其众。

初,诸将皆笑于空地待贼,及贼破,竞欲与谋,求入海钩取浪船。

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

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

拜太中大夫,食卿禄。

年八十二薨。

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

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

虽殊类,咸高豫节。

嘉平六年,下诏褒扬,赐其家钱谷。

人物传记文言文范文

人物传记文言文范文

人物传记文言文范文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通常用于描述一个人的生平事迹。

以下是人物传记的文言文范文,供您参考:《李靖传》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人也。

少有文武才略,每与诸兄论兵,即屈其下。

初为长安令,不事豪贵,遇之必以礼。

时京兆韦氏、独孤氏贵盛,与靖未尝俯仰,而礼数加焉。

大业末,为马邑郡丞。

高祖击突厥于塞外,靖进说曰:“公与突厥交战,必大克之。

突厥既亡,其国俗、政事、制度、法令,皆须备知之。

非得大唐子弟在彼为间不可。

”高祖深然之,召授太府卿,兼灵州道行军总管,遣往碛口镇守。

靖至虏中,因留察观山川形势,尽得其要害。

及义师起,武阳郡丞大拒之。

太宗以靖为使,往说之。

靖乃慷慨陈大策,数日而降。

因从平京师,执诸反者。

及东征,历相州、魏郡、廉州、定州诸镇,皆得其志。

贞观八年,靖上疏请讨辽东,太宗难之。

靖曰:“往岁初平突厥颉利可汗,其部落皆臣附,惟俟斤恃远犹未归心。

今请往讨,则向服国家者皆望国家之恩,不可以失事机也。

”太宗然之。

乃拜靖为行军总管、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发天下诸州府兵二十万征之。

九年秋七月,太宗车驾至幽州。

靖引诸将见帝于幽州城下,帝谓曰:“辽东之事,宜早进兵,恐有先我者。

”靖请进兵,遂进至清沙河所。

是岁大疫,屯营者多病。

遇大雪深数尺,冻死者数千人。

十年正月,渡辽水抵辽东城下。

时城中无兵,众大扰,靖斩先来者数十人乃定。

既入城安抚人民,得其男女四万口,置州县以处之。

获隋所遗器物甲仗数千件。

遂以其城为襄平城。

是时城邑皆空无人居,乃以汉户居之,仍用隋官府处之。

三月大破高丽兵于辽东城及白岩城下。

既而闻太上皇崩于长安,乃与高丽使来而吊,并遣散士卒,令其归农。

太宗闻而谓曰:“昔晋襄公击强楚丧师不追而师压晋国之望独先及高丽服罪而能礼吊恪事君之道也。

”赐物千段。

六月班师。

是岁大稔,幽州米斗四五钱。

自此屡征高丽不绝岁所获俘斩万计靖复居于洛岁余乃卒年七十九赠司徒谥曰景武。

——《旧唐书·李靖传》。

文言人物传记类

文言人物传记类

文言人物传记类1、子楚子楚,秦诸庶孽孙①,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吕不韦贾邯郸②,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乃往见子楚,说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

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嫡嗣者独华阳夫人耳。

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

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

”子楚曰:“然。

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

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嫡嗣。

”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

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

华阳夫人大喜,刻玉符,约以为嫡嗣。

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

秦昭王五十年,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遂以得归。

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子楚为太子。

秦王立一年,薨,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

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

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

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

吕不韦乃使其客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

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史记·吕不韦列传》)注释:①秦庶孽孙:秦国王室中不是正妻所生,而是姬妾所生的子孙。

②邯郸:赵国都城。

2、寇准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

父相,晋开运中,应辟为魏王府记室参军。

5篇文言文人物传记

5篇文言文人物传记

1;宋必达,字其在,湖北黄州人。

顺治八年进士,授江西宁都知县。

土瘠民贫,清泰、怀德二乡久罹寇,民多迁徙,地不治。

请尽蠲①逋赋以徕之,二岁田尽辟。

县治濒河,夏雨暴涨,城且没。

水落,按故道疏治之,自是无水患。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自福建出攻掠旁近地,江西大震,群贼响应。

宁都故有南、北二城,南民北兵。

必达曰:“古有保甲、义勇、弓弩社,民皆可兵也。

王守仁破宸濠尝用之矣。

”如其法训练,得义勇二千。

及贼前锋薄城下,营将邀必达议事,曰:“众寡食乏,奈何?”必达曰:“人臣之义,有死无二。

贼本乌合,掩其始至,可一鼓破也。

”营将遂率所部进,贼少却,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贼奔。

已而复率众来攻,巨炮隳雉堞,辄垒补其缺,备御益坚。

会援至,贼解去。

或言于巡抚,县堡砦②多从贼,巡抚将发兵,必达刺血上书争之,乃止。

官军有自汀州还者,妇女在军中悲号声相属,自倾橐③计口赎之,询其姓氏里居,护之归。

县初食淮盐,自明王守仁治赣,改食粤盐,其后苦销引之累,必达请以粤额增淮额,商民皆便。

卒以粤引不中额,被论罢职,宁都人哭而送之,饯贻皆不受,间道赴南昌。

中途为贼所得,胁降不屈,系旬有七日。

忽夜半有数十人持兵逾垣入,曰:“宋爷安在?吾等皆宁都民。

”拥而出,乃得脱。

既归里,江西总督董卫国移镇湖广,见之,叹曰:“是死守孤城者耶?吾为若咨部还故职,且以军功叙。

”必达逊谢之。

既而语人曰:“故吏如弃妇,忍自媒乎?”褐衣蔬食,老于田间,宁都人岁时祀之。

越数年,滇寇韩大任由吉安窜入宁都境,后令④踵必达乡勇之制御之,卒保其城。

(选自《清史稿》)2;李尚隐,其先赵郡人,世居潞州之铜鞮,近又徙家京兆之万年。

弱冠明经累举,补下邽主簿。

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

景龙中,为左台监察御史。

时中书侍郎、知吏部选事崔湜及吏部侍郎郑愔同时典选,倾附势要,逆用三年员阙,士庶嗟怨。

寻而相次知政事,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

时又有睦州刺史冯昭泰,诬奏桐庐令李师等二百余家,称其妖逆,诏御史按覆之。

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通用7篇)

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通用7篇)

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通用7篇)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通用7篇)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篇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5篇文言文人物传记

5篇文言文人物传记

1;宋必达,字其在,湖北黄州人。

顺治八年进士,授江西宁都知县。

土瘠民贫,清泰、怀德二乡久罹寇,民多迁徙,地不治。

请尽蠲①逋赋以徕之,二岁田尽辟。

县治濒河,夏雨暴涨,城且没。

水落,按故道疏治之,自是无水患。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自福建出攻掠旁近地,江西大震,群贼响应。

宁都故有南、北二城,南民北兵。

必达曰:“古有保甲、义勇、弓弩社,民皆可兵也。

王守仁破宸濠尝用之矣。

”如其法训练,得义勇二千。

及贼前锋薄城下,营将邀必达议事,曰:“众寡食乏,奈何?”必达曰:“人臣之义,有死无二。

贼本乌合,掩其始至,可一鼓破也。

”营将遂率所部进,贼少却,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贼奔。

已而复率众来攻,巨炮隳雉堞,辄垒补其缺,备御益坚。

会援至,贼解去。

或言于巡抚,县堡砦②多从贼,巡抚将发兵,必达刺血上书争之,乃止。

官军有自汀州还者,妇女在军中悲号声相属,自倾橐③计口赎之,询其姓氏里居,护之归。

县初食淮盐,自明王守仁治赣,改食粤盐,其后苦销引之累,必达请以粤额增淮额,商民皆便。

卒以粤引不中额,被论罢职,宁都人哭而送之,饯贻皆不受,间道赴南昌。

中途为贼所得,胁降不屈,系旬有七日。

忽夜半有数十人持兵逾垣入,曰:“宋爷安在?吾等皆宁都民。

”拥而出,乃得脱。

既归里,江西总督董卫国移镇湖广,见之,叹曰:“是死守孤城者耶?吾为若咨部还故职,且以军功叙。

”必达逊谢之。

既而语人曰:“故吏如弃妇,忍自媒乎?”褐衣蔬食,老于田间,宁都人岁时祀之。

越数年,滇寇韩大任由吉安窜入宁都境,后令④踵必达乡勇之制御之,卒保其城。

(选自《清史稿》)2;李尚隐,其先赵郡人,世居潞州之铜鞮,近又徙家京兆之万年。

弱冠明经累举,补下邽主簿。

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

景龙中,为左台监察御史。

时中书侍郎、知吏部选事崔湜及吏部侍郎郑愔同时典选,倾附势要,逆用三年员阙,士庶嗟怨。

寻而相次知政事,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

时又有睦州刺史冯昭泰,诬奏桐庐令李师等二百余家,称其妖逆,诏御史按覆之。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_____传》_____者,_____人也。

生于_____之_____,时_____。

其家素贫,然_____自幼聪慧,敏而好学。

年方五岁,便能识字诵诗,乡邻皆奇之。

七岁入塾,师者亦赞其颖悟过人。

及稍长,_____之志愈坚。

虽每日课业繁重,仍夜半挑灯苦读,未尝有一日懈怠。

其同窗多嬉戏游乐,_____独守一室,沉浸于书卷之中。

_____年,赴乡试,一举中第。

然其不骄不躁,深知学无止境,乃负笈远行,访名师,求真理。

越数载,_____入太学。

太学之中,人才济济,_____初始颇感压力,然其凭借坚韧之毅力,渐露头角。

与诸生论道,常有独到之见解,师者亦对其刮目相看。

及学成,_____归乡。

时逢灾年,百姓饥馑,_____心忧之。

乃散尽家财,施粥赈粮,救人无数。

乡人感恩戴德,皆称其善。

后_____为官一方,清正廉洁,爱民如子。

凡所决断,皆以公正为先,不以私情废法。

治下百姓安居乐业,盗贼屏息。

然仕途多舛,_____因不肯同流合污,忤权贵,遭贬谪。

然其处之泰然,于贬所仍关心民生,兴水利,劝农桑,颇有政绩。

_____性宽厚,善与人交。

友有难,必倾囊相助。

其言温和,行有礼,故众人皆愿与之往来。

至暮年,_____辞官归里。

于宅旁辟一园,种竹栽花,读书垂钓,悠然自得。

间或有后生请教,_____皆悉心教导,毫无保留。

_____一生,历经风雨,然始终坚守本心,以学为基,以善为本,以正为道。

其德其行,为后世楷模。

赞曰:_____之为人,德厚流光,才高行洁。

虽历经坎坷,而志不渝,实乃当世之贤达也。

其事迹当传颂千古,以为后人之范。

简短的人物文言文传记

简短的人物文言文传记

简短的人物文言文传记1.求几篇短的人物传记文言文五柳先生传作者: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2.求10篇很短的文言文故事或人物传记和翻译赏析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人物传记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盍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
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此段大意为:“(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

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
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答案】A
考点: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

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题中,C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

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C(不是派使者调解,而是禁止)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答案】(1)如果不参加我们皇上赐给您的筵席,这就是对我们皇帝的不尊重。

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2)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
,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第(1)句中的“锡”即“赐”;“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处之安乎”意思是“能安然处之吗”。

第(2)句中的“从容”此处应是“郑重、严肃”之意;“救正”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的意思。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

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

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

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
盗取财物有区别。

”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

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

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

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

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

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

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

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

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

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
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

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

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

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
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