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中医学科建设内容
中医学科建设内容中医学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才培养:无论在任何领域,人才始终是最宝贵的资源。
要提升中医科的建设水平,首先需要加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建议在高校加大对中医专业的投入和培养力度,增加相关学科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
同时,加强对中医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引进国外优秀的中医人才和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合作,提高整个中医团队的整体水平。
2. 服务设施优化:医院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中医科的特点和需求,合理规划中医科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置。
比如,设置中药制剂室、中医诊疗室等。
同时,也要加大对中药材的种植和生产力度,保障中医药材的质量和安全,为中医诊疗提供有力保障。
3. 学科体系建设:通过分析、归纳、提炼,形成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点,丰富和完善本学科体系。
4. 学科发展规划:根据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目标要求,制定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制定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总体规划;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根据区域中医药发展目标,规划本地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医药重点学科所在单位和每个中医药重点学科,要掌握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学术动态,制定本学科建设规划,明确目标,凝炼方向,确定建设内容,创新工作机制,有效付诸实施。
5. 学科结合建设: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应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学位点建设以及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室、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相结合,在统一目标下综合集成。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中医学科建设相关文献或咨询该领域专家。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正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任务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制完成了《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抓紧组织落实。
各地要高度重视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所具有的医疗与科研创新潜力,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请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项目和资金,严格坚持建设标准和规范,抓好《规划》的实施和建设。
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力争到2011年,基本形成以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龙头,地市级以上中医医院为骨干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逐步实现中医药事业的振兴与发展。
附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九年三月十三日附件1: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指导意见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要求,为明确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要求,指导项目建设单位开展建设工作,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指导意见所称建设项目,是指经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评审遴选出的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
第三条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深化改革,创新机制,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临床科技创新体制,在重大疾病防治和群众健康维护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扶持中医药发展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并对世界有所贡献。作为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领域,中医药系统性和复杂性等关键问题的突破,将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将会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和新学科的产生,使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使具有现代人文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模式和价值观念得到传播,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贡献。
二、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中医药产业是我国拥有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的传统产业。挖掘传统医药宝库,推动其创新发展,培育以中药为基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健康产业,将对提高中医药市场份额,发展中药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扶助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调整医药产业和产品结构,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综合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中医以整体、动态和辨证的思维方式认识生命与疾病的复杂现象,但用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现代研究一直没有突破;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而西方国家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已经开始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这无疑是一个挑战。
三、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保健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大力推进生产名药、创办名店、建设名厂和保证中药材、中药饮片与炮制、中药产品与制剂质量的“三名三保”工程,不断提高和增强中医诊疗技术和水平,不断提高和增强中药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促:
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是中国政府在2005年至2024年期间制定的一个重要规划文件,旨在推动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
该规划围绕提高医疗服务、加强医疗保健体制建设、发展中医药事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安排和阐述。
第一章:综述本章主要介绍了规划的背景和目标,指出卫生事业发展是国家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确保公众的生命和健康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第二章:基本方针本章明确了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即“客观界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范围,组织实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传染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益,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卫生服务,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第三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本章重点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包括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加强健康监测和信息报告、加强传染病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
第四章: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本章主要介绍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包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加强中医药事业发展等。
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本章重点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包括加强医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机制等。
第六章:加强社会力量参与本章指出社会力量的参与对于卫生事业发展至关重要,包括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建设医疗机构、推动医疗服务、药品和器械价格合理化调整等。
第七章: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本章主要强调卫生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包括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加强医疗技术和药品的研发和创新、加强卫生事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第八章:建立健全的规划保障和监督机制本章明确了规划保障和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包括加强规划统筹和卫生投资管理、加强规划实施和结果监测评估、加强卫生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等。
贵州省“十一五”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意见
贵州省“十一五”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意见为确保“十一五”时期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年——2010年》、《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黔党发〔2002〕13号)精神,提出以下意见:一、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将中药产业培育成后续支柱产业目标,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中药材生产体系、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现代中药制药生产体系、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保障服务体系和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依托我省中药材资源优势和民族医药特色,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贵州)基地”的载体作用,优先发展原材料基地、民族制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突出重点和特色,形成产业集群,培育优质名牌,提高中药现代化产业规模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发展目标。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全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生产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的进程;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优势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加快产业规模化的进程;加强法律、政策保障,创新体制机制,凸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贵州)基地”的带动作用,使我省中药产业规模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有较大幅度提高。
1 产业规模:到2010年,全省医药产业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4 0—160亿元,年均递增22%左右;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力争达到30—50万亩,全省通过GAP认证的品种达到5—8个,重点培育10—15个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中草药种植基地。
2 产业集群: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有影响力和竞争优势的中药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培育5家以上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制药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强医药工业园区建设,将医药工业园建成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特色优势突出的现代中药产业园;促进中小企业向产业园区聚集,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加快形成全省中药产业集群的区域构架。
我国规划“十一五”中医药蓝图2010年覆盖城乡
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 提示肾安提取液可能通过抑制 成纤维 细胞 增 殖阻缓 纤维 化 。
…… …… … ………… …… ……… ………… ……… …… 一 ………………… …… …~ … ……、
g whfc r t ua dcU J . o Bo C l20 ,4 r t t —s m lt e s[ ] M l i e 0 3 1 o ao i e l l
( ) 18 3 :0 5—19 06
[] 3 王小琴 , 高鸣. 纤维细胞 与 肾纤维化 [ ] 临床肾脏病杂 成 J.
[ ] ree W, r D, a Mcie .AD nm n— 2 Kugr E Ot J C oH, nvnMA ya i h
cr ci ot t a n— ap / o lx me it s a t e ra ia in i r 2 3 c mp e d ae ci r og n z t n n o
m / l 、 2h3 1 g m , .5mg m ,1. g g m 组 7 . 2m / l 6 2 / l 2 5m /
C.
—S —a t x r si n u rg l ts f r b a tc nr c M ci e p e so p e u a e b o ls o t — n i a
o asw t GF—2 r s t i o a e me t l lme yo ce fr t ih F - e u s n fc ls g n a o r ls l— l g
r i J . i It 9 5, 8 6 : 4 5—15 o s ] K d n,19 4 ( ) 13 s[ 40
激 的 3 3细胞 —at T ci 达 , 随剂 量 增加 而 抑 制 n表 并
中医药发展规划
中医药发展规划引言概述: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在保健、治疗疾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中医药发展规划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将从政策法规、科研创新、人材培养、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医药发展规划。
一、政策法规1.1 加强中医药法规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保障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1.2 建立中医药行业监管机构,加强对中医药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中医药市场秩序。
1.3 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中药研发投入,提高中药品质量。
二、科研创新2.1 加强中医药科研机构建设,提升中医药科研水平,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2.2 鼓励中医药药物研发,加强中药材资源开辟利用,提高中药疗效。
2.3 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交叉融合,促进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发展。
三、人材培养3.1 加强中医药人材培养体系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中医药专业人材。
3.2 鼓励中医药院校与医疗机构合作,提高中医药专业人材的实践能力。
3.3 加强对中医药传承人材的培养,传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
四、文化传承4.1 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4.2 开展中医药文化活动,提高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4.3 加强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五、国际交流5.1 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5.2 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扩大中医药在国际医学领域的地位。
5.3 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结语:中医药发展规划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希翼通过中医药发展规划的实施,中医药事业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更大的成就。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京政发[2008]50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正文:----------------------------------------------------------------------------------------------------------------------------------------------------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京政发〔2008〕50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率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方针,充分发挥首都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结合本市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首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总体目标,遵循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策保障、体制创新、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传承发展的方针,多途径、多模式、多层次地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
一、建立健全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一)实现中医药服务体系城乡全覆盖。
到2010年,以城乡大型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为骨干,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和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中医坐堂医诊所为网点,构成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中医药服务在卫生服务总量中的比重提高5%。
加大政府投入。
3至5年内,按照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点单位建设标准,完善本市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落实国家有关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强全市中医医院建设规划,先期启动6所远郊区县中医医院改扩建任务,改善就医条件、提升服务能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07.07.31•【文号】国中医药发[2007]38号•【施行日期】2007.07.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7〕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有关单位:为落实《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重点任务,加强中医药科研基地建设,开展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研究,增强中医药创新发展能力,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和服务水平,我局在认真研究、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实施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
现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标准》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命名原则》印发给你们,请及时组织你省(区、市)有关科技管理和科研人员认真学习讨论,领会精神,并按照管理暂行办法中提出的申报条件及其他文件的相关要求,组织基本符合条件的研究室进行申报准备。
为便于大家正确领会精神,掌握要领,做好申报工作,我们初步定于8月中下旬召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说明会,请认真收集大家在学习讨论、准备申报过程中的问题,在说明会上可以一并进行解答和讨论。
说明会之后再请各省(区、市)按照限额进行申报,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本文附件电子版请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自行下载。
附件: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标准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命名原则二○○七年七月三十一日附件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的管理,制定本办法。
从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谈医学生的就业观
价值 和社 会 价 值 最 直 接 的方 式 。
从 目前 的 就 业 形 势 来 看 : 方 面 , 境 好 、 入 高 、 在 一 环 收 所
城市 发 达 的 工 作 , 大 部 分 毕 业 生 所 期 望 的 。 这样 的工 作 的 是
竞 争 当然 也 是 最 激 烈 的 。 对 于 广 大 中 医 院 校 的 毕 业 生 来 说 更 是 如 此 。有 限 的大 城 市 、 医 院 及 有 限 的 工 作 岗 位 , 之 大 加 许 多 用 人 单 位 已 经 把 用 人 标 准 提 高 到 了硕 士 、 士 , 于 中 博 对 医院 校 本 科 毕 业 生 来 说 更 是 雪 上 加 霜 。 另 一 方 面 , 基层 医疗
百分点 。
(- 目前 中 医院 校 毕 业 生 的 择 业 观 及 其 面 临 的 择 业 形 -)
势 ,
在 社会 主 义 经 济 建 设 蒸 蒸 日上 的今 天 , 入 情 况 成 为 毕 收
业 生 择 业标 准之 一 也 是 理 所 当 然 的 了 。 然 而 , 为 当 代 大学 作
[ 图分 类 号 ] G 4 中 6
为 贯 彻 落 实 党 的 十 六 届 五 中全 会 和 全 国 科 技 大 会 精 神 , 我 国卫 生 部 特 制 订 了 卫 生 科 技 “ 一 五 ” 展 规 划 , 大 力 推 十 发 要
进 我 国 医药 卫 生 事 业 的发 展 。通 过 对 规 划 的 学 习 , 我想 到 了
( 11 . . ) Vo . 0 Nb 6
囊每 麓 薹
搿
矗
:
尊
萋 餮蒌
从 卫 生 事 业 发 展 一 五 。 划 谈 医 学 生 的 就 业 观 ¨ 十 。 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07.11.15•【文号】国中医药发[2007]50号•【施行日期】2007.11.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7〕5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有关工作部署,我局组织实施了“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
为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我局组织制定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贯彻落实。
附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二○○七年十一月十五日附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第一部分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项目建设目标与要求一、基本目标与要求该部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中的所有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项目通过建设应实现的目标。
(一)基础条件┌─────────┬──────────────────────────────┐│项目│项目要求│├─────────┼──────────────────────────────┤│1.床位数│不低于40张,或者高于医院设置病床的临床科室平均床位数│├─────────┼──────────────────────────────┤│2.设备配备│①共用与专用的诊疗设备满足临床业务工作的需要,其中专用设备配│││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②配备必要的中医药专科诊疗设备│├─────────┼──────────────────────────────┤│3.经费投入│①建设经费做到专款专用│││②本院对专科建设按计划足额投入专项经费│├─────────┼──────────────────────────────┤│4.信息技术应用│①拥有计算机的数量能够满足工作需要│││②建立项目建设信息库,内容应包括:项目所在科室业务工作信息、│││病人信息、医疗质量监测信息及本专科医学情报文献信息等│├─────────┼──────────────────────────────┤│5.对口支援│建设周期内至少对口支援2个单位的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6.接收进修人员│三级医院建设周期内平均每年接收进修人员不少于5名│││二级医院建设周期内平均每年接收进修人员不少于2名│└─────────┴──────────────────────────────┘(二)基础管理┌─────────┬──────────────────────────────┐│项目│项目要求│├─────────┼──────────────────────────────┤│1.质量管理│①严格执行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②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完善质量管理与费用控制措施│││③对重点病种实行单病种质量管理│├─────────┼──────────────────────────────┤│2.技术标准与规范的│①实行中、西医双重诊断,并严格执行相关的诊断标准││执行│②实行中、西医双重疗效判断,并严格执行相关的疗效标准│││③严格执行其它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3.患者随访│①开展患者随访并完善随访制度│││②重点病种的出院患者随访率大于50%│├─────────┼──────────────────────────────┤│4.医德医风│①建立医德医风及职业道德建设的相关制度并认真实施│││②无违法、违纪、违规事件发生│││③门诊及住院患者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5.监测数据报送│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要求及时准确报送监测数据│├─────────┼──────────────────────────────┤│6.协作组工作│积极参加协作组的各项活动并完成所承担的协作组中的相关任务│├─────────┼──────────────────────────────┤│7.中医药文化建设│体现本专科(专病)中医药文化特色,开展中医药文化推广普及工作│└─────────┴──────────────────────────────┘(三)临床能力┌─────────┬──────────────────────────────┐│项目│项目要求│├─────────┼──────────────────────────────┤│1.门诊量│在国内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同专业科室中较高,并逐年增加│├─────────┼──────────────────────────────┤│2.平均门诊人次费用│不高于本区域同一病种平均门诊费用│├─────────┼──────────────────────────────┤│3.出院人数│在国内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同专业科室中较高,并逐年增加│├─────────┼──────────────────────────────┤│4.病床使用率│达到90%以上│├─────────┼──────────────────────────────┤│5.病床周转次数│不低于国内同级医院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同专业科室的平均水平│├─────────┼──────────────────────────────┤│6.平均住院日│低于国内同级医院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专业同一病种的平均住院天数│├─────────┼──────────────────────────────┤│7.平均住院人次费用│不高于本区域同一病种平均住院费用│├─────────┼──────────────────────────────┤│8.收治病种│重点专科:重点病种收治人数占项目所在科室收治人数的60%以上│││重点专病:收治专病人数占项目所在科室收治人数的50%以上│├─────────┼──────────────────────────────┤│9.急危重症患者│领先于本区域内同级医院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专业相同单病种的急危││比例│重症患者比例│├─────────┼──────────────────────────────┤│10.疑难病症患者│领先于本区域内同级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专业相同单病种的疑难病症││比例│患者比例│├─────────┼──────────────────────────────┤│11.临床诊疗规范│①研究制定本专科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突出中医药诊疗方│││法的综合运用│││②规范应用本专科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③定期对主要病种和重点病种的诊疗常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及时修订诊疗常规,优化诊疗方案│├─────────┼──────────────────────────────┤│12.诊断水平│①诊断准确率达到相应级别甲等中医医院的要求│││②中医药辨证论治准确率达到90%以上(辨证论治准确率,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要点为:病史资料真实齐全--病史、症状、舌象、脉│││象等,病因病机分析合理,证候诊断准确,治则治法正确,依法组方│││,君臣佐使合理选药,体现理法方药的完整统一)│├─────────┼──────────────────────────────┤│13.疗效水平│①重点专病:该病种的临床疗效在建设期间有显著提高,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②重点专科:重点病种的临床疗效在建设期间有显著提高,其中2个│││以上病种的临床疗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③定期对主要病种和重点病种的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四)特色优势┌─────────┬──────────────────────────────┐│项目│项目要求│├─────────┼──────────────────────────────┤│1.中医药治疗率│重点病种门诊中医药治疗率达到85%以上,住院中医药治疗率达到70%│││以上│├─────────┼──────────────────────────────┤│2.临床经验整理与应│①对本专科领域文献记载的诊疗方法进行发掘、整理与应用││用│②对本专业有代表性的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性整理│││与应用│││③对民间具有一定科学和实用价值的方药、诊疗经验和方法进行收集│││、整理、应用、提高│├─────────┼──────────────────────────────┤│3.特色疗法│①大于2项,并有明显的临床效果│││②积极应用中医药非药物疗法,重视中医药康复│├─────────┼──────────────────────────────┤│4.院内中药制剂│①品种数量,重点专科大于5种,重点专病大于2种│││②使用率应占重点病种诊疗人次的50%以上│├─────────┼──────────────────────────────┤│5.单病种优化治疗方│①对重点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优势进行年度分析、总结和评估,││案制定与实施│不断优化治疗方案│││②优化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全面应用│├─────────┼──────────────────────────────┤│6.护理│①开展辨证施护│││②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专科护理常规│││③对中医药特色护理进行评价并制定改进措施│└─────────┴──────────────────────────────┘(五)人员队伍┌─────────┬──────────────────────────────┐│项目│项目要求│├─────────┼──────────────────────────────┤│1.人员结构│①医师职称结构:高级的比例,三级医院占30%,二级医院占20%│││②医师类别结构:中医药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③医师学历结构:三级医院研究生学历应占30%以上;二级医院本科│││学历应占70%以上│├─────────┼──────────────────────────────┤│2.老专家作用的发挥│在把握本专科学术前沿动态、制定建设规划、明确研究思路、确定研│││究课题、优化诊疗方案等方面,充分发挥本专科老中医专家的业务指│││导作用│├─────────┼──────────────────────────────┤│3.专科学术带头人│①年龄:一般为60岁以下(院士、全国各中医药学术团体和二级学会│││的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全国师承指导老师除外)│││②资历:具有正高级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医院应为研究生导师│││③学术影响:在国内该专业领域中享有一定知名度,受聘全国二级以│││上学术团体的委员(理事)及以上职务│││④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熟悉本专业国外进展和现代医学信息技术;│││能把握本专科学术前沿动态,领导制定专科建设规划;理论研究、诊│││疗技术等方面有独特见解,获得同行认可;对本专科的人才梯队建设│││有思路、有措施│├─────────┼──────────────────────────────┤│4.专科学术继承人│①年龄:一般为50岁以下│││②资历:至少有1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③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有扎实的中、西医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本专业的学术建设有创新思路,具有解决本专业临床工作│││中复杂和疑难问题的能力│├─────────┼──────────────────────────────┤│5.其他人员│①中医药类别执业医师熟练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②医师熟练掌握本专科主要病种特别是重点病种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③中级以上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熟悉本专科的相关经典文献│├─────────┼──────────────────────────────┤│6.继续教育│全体人员每年均达到有关规定要求│├─────────┼──────────────────────────────┤│7.赴外院进修│建设周期内每年不少于1人,每人进修时间不少于3个月,进修│││内容与本专科(专病)建设密切相关│└─────────┴──────────────────────────────┘(六)科学研究┌─────────┬──────────────────────────────┐│项目│项目要求│├─────────┼──────────────────────────────┤│1.研究重点与方向│①以临床应用研究为重点,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②保持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不断深入│├─────────┼──────────────────────────────┤│2.科研课题│①围绕重点病种的临床应用研究设立相关研究课题,建设周期内课题│││数量占项目所在科室课题总数的比例,重点专科达到50%以上,重点│││专病达到30%以上│││②建设周期内围绕重点病种的临床应用研究课题,三级医院至少有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在研课题2项,二级医院应有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在研课题1项│├─────────┼──────────────────────────────┤│3.学术活动│①重点专科:每年不少于6次,建设周期内举办省级以上继续教育项│││目不少于3个│││重点专病:每年不少于3次,建设周期内举办省级以上继续教育项目│││不少于2个│││②建设周期内主办或联合主办1次国际性或全国性的本专科(专病)│││的学术会议,或者在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围绕重点病种作专题│││报告或大会发言│├─────────┼──────────────────────────────┤│4.技术创新与引进│建设周期内围绕重点病种创新或引进的中医药特色疗法不少于2项│├─────────┼──────────────────────────────┤│5.技术、成果的│建设周期内至少有1项围绕重点病种的中医药临床应用新技术或││推广应用│新成果向本省(区、市)推广│├─────────┼──────────────────────────────┤│9.创新│在中医药理论、技术、药物及设备、器械等方面有创新│├─────────┼──────────────────────────────┤│ 6.研究室建设★│建有专门研究室,并开展本专科研究工作│├─────────┼──────────────────────────────┤││建设周期内以重点病种的临床应用研究或临床基础研究为主题││7.科研成果奖★│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成果│├─────────┼──────────────────────────────┤│8.学术论文与专著★│建设周期内以重点病种的临床应用研究或临床基础研究为主题│││在国内、国际医学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或出版专著│└─────────┴──────────────────────────────┘注:标“★”的指标不作为各建设项目必须达到的目标与要求。
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中医药标准化“十二五”时期及长远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本规划纲要,主要阐明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战略目标、明确工作重点,是未来十年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行动纲领,是建立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和中医药标准化支撑体系的基本依据。
一、背景标准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标准化已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成为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
“十一五”时期,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面推进了中医药标准化战略,制定实施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年)》,着力推动中医药标准体系和中医药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有效应对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严峻形势,较好地调动了全行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有了更好、更快、更大的发展。
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在中医基础、技术和管理等领域,制修订中医药国家标准27项、行业或行业组织标准450多项,实现了“十一五”既定目标,初步建立与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标准体系。
中医药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进展,成立了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针灸、中药材种子种苗5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涌现出一批积极承担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制定的技术机构和单位,凝聚起一支医教研产相互配合、精通业务技术、熟悉标准化知识和方法的复合型中医药标准化专家队伍。
中医药标准的应用推广力度加大,中医药标准在实践中的应用水平持续提升,第一批42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建设全面展开。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城乡中医医疗机构基础条件和服务设施得到改善。
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能力提高。
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治重大疾病能力有一定提高,特别是在防治非典的战役中,中医药的作用得到社会的公认,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积极评价;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取得较好的效果。
中医药学术得到继承与创新,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
一批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文献得到挖掘和整理,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和民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得到继承,一批学术特点突出、临床优势明显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和专科初步形成;中医药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和支撑条件,形成了全社会、多学科、多部门参与的格局,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实施《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中药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
中医药队伍建设步伐加快,人员素质有所提高。
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教育体系;院校教育规模不断拓展,建立了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扩大了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和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受教育率,提高了中医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中医药法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中医药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颁布实施,中医药立法列入日程,24个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中医药法规,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
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层次进一步提升。
“十五”期间,政府间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与16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专门的传统医药双边合作协议;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政府卫生部门与我国签订了包括传统医药内容的合作协议。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基本实现。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中医药事业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是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五年。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卫生部领导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团结带领中医药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紧紧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满足群众需求,更加注重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机制创新、转变理念方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有了新突破,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医药全面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色与优势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中得到发挥。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专项规划顺利实施。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取得进展,其优势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得到发挥。
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治重大疾病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和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疫情的应对中发挥出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更加广泛。
中医药学术继承与创新取得新成果,《中华本草》编纂完成,一批中医古籍得到整理研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传承得到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成效显现。
开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总结评估报告提纲
附件1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总结评估报告提纲一、“十一五”规划执行进展情况总体评价对本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二、“十一五”规划执行具体进展情况(一)重要指标比较。
对“十一五”前后有关发展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包括机构、床位、人员、固定资产、中医药服务、病床使用率、投入等。
各省可根据本地中医药实际情况增加有关事业发展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二)重点任务进展情况。
对“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实施进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包括为完成任务采取的政策措施、实施的重大项目、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
主要包括:1、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2、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方面。
3、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和重大疾病防治方面。
4、中医药在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方面。
5、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方面。
6、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
7、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
8、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建设方面。
9、民族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方面。
10、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
11、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方面。
12、中医药走向世界方面。
13、其他。
(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对“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保障措施推进落实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主要包括:1、中医药管理体制建设方面。
2、中医药投入方面。
3、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应用方面。
4、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方面。
5、中医药行业管理方面。
6、深化中医药机构改革方面。
7、其他。
三、规划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一)主要问题1、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方面。
2、重点任务完成方面。
3、重大项目执行方面。
4、政策措施实施方面。
5、其他。
(二)主要原因分析1、政府层面。
2、社会层面。
3、中医药自身层面。
4、其他。
四、“十一五”规划执行基本经验总结系统总结“十一五”规划有效执行的基本经验,为推动“十二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五、政策建议根据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及中医药事业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提出做好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推动和完善“十二五”规划编制与组织实施工作。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领域项目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领域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打算中医药领域项目课题申报指南项目一、“中医治疗常见病研究”为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中医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水平,“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打算设立“中医治疗常见病研究”重点项目。
本项目将在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体会基础上,整合中医药研究成果,组织多学科队伍,对中医治疗有优势、疗效突出的常见病及特色治疗技术进行研究,形成可推广的诊疗方案,以提高中医药临床治疗成效。
一、研究内容选择30种左右中医治疗有优势、疗效突出、有较好前期临床和科研基础的常见病,采纳符合DME原则的多种临床研究方法,针对同一种疾病(研究病种自主选择,已列入“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项目中研究的内容不在此范畴)同时开展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一)临床治疗方法或方案研究针对临床确有疗效的治疗方法或方案开展临床研究,客观规范地评判其疗效和优势。
在各自申报的基础上,同一种疾病可对多种方案同时进行研究。
在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整合、优化治疗方案。
鼓舞针对中医的证(症),按照“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思路进行方案研究和评判。
(二)中医药特色治疗技术规范研究对所选疾病,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医特色显著、疗效确信、易于推广的临床治疗技术,通过规范性研究,进一步明确其有效性、安全性,完善技术操作,形成应用规范和指南。
(三)中医常见病基层大夫诊疗规范的示范研究依照农村大夫的诊疗需求,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开展适合于农村基层的(成本低廉、安全有效、便于把握)中医疾病临床诊疗规范的研究。
研究过程中须进行方案的临床验证和修正完善等工作。
二、研究目标为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疗实践提供有用有效、表达中医特色优势的规范化治疗方案和技术方法。
三、申报方式和要求(一)本项目将在课题自由申报的基础上,通过评审,以协作组形式实施研究。
符合条件的单位能够一个单位单独申报,也能够联合若干单位申报。
有条件、有意向竞争协作组牵头单位者,必须联合多家有良好基础的单位共同申报,鼓舞联合西医单位、省级以下中医医疗机构参与课题研究,且要说明竞争牵头单位的基础和条件。
韶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韶关市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韶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韶关市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韶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6.07•【字号】韶府[2006]38号•【施行日期】2006.06.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韶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韶关市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韶府〔2006〕3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现将《韶关市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韶关市人民政府二○○六年六月七日韶关市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为充分发挥我市中药材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促进中医药事业、产业加快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市的战略部署,编制全市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发展机遇(一)发展现状中医服务覆盖面较广,以中医院为主体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目前,全市中医(含中西医)医院发展到8家,其中二级甲等医院4家,中医医院病床828张;乐昌市中医院康复科、始兴县中医院骨伤科,已成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创建单位。
这些以中医治疗且疗效独特的医院,为中药产品研发和临床实验、使用提供了条件。
同时,大部分综合医院设立了中医科,有一半以上的私人诊所能提供中医诊疗服务。
全市有58间乡镇卫生院配备有相应的中医技术人员,能开展中医诊疗活动,占乡镇卫生院总数的48%。
有330间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占村卫生室总数的30.6%。
但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农村地区、城市社区的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较差,中医院标准化建设难度大,中医人才匮乏,阻碍了中医“简、便、验、廉”优势的发挥。
中药蕴藏量大,物种资源丰富,是广东道地药材的主产区之一,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据统计,全市约有10万吨的南药蕴藏量可供开发利用,目前可以确定的药用资源有747种,其中植物类药材700种,动物类药材35种,矿物类药材12种。
我市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从1958年开始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最多时达8.54万亩,药材产量历史最高达188万公斤,培育出使君子、金银花、黄栀子、巴戟天、玉竹、甘木通、九节茶、溪黄草等韶关名优地产中药材。
国家为发展少数民族的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哪些政策要求
国家为发展少数民族的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哪些政策要求?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90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事业,解放初期,曾提出以医疗卫生工作和贸易工作开路,开展民族地区的工作。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善,长期危害少数民族的各种流行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或基本消灭,少数民族体质得到很大改善,寿命大大延长。
为了加快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1983年卫生部、国家民委联合召开会议,要求采取措施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卫生队伍建设。
发展壮大本地卫生队伍,提高技术水平,同时采取积极步骤吸引外地卫生技术人员到民族地区工作。
办好民族地区的医学院校,保证医学院校有足够数量的学生来源。
(二)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和妇幼卫生工作。
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特别要搞好计划免疫;要及时组织力量防治严重危害当地群众健康的疾病;要普及新法新生,有效降低产妇、婴儿的死亡率。
(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城乡基层卫生组织建设。
加强县医院、县防疫站、县妇幼保健站(所)、民族医院或门诊的建设,使之成为当地医疗卫生工作的基地和业务指导中心。
(四)大力扶持发展民族医药事业。
有关部门要端正并提高对民族医药学的认识,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要广泛团结和依靠民族医药人员,努力继承、挖掘、整理和提高民族医药学遗产。
(五)搞好对口支援工作,弥补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人才和资源的不足,并把帮助培养当地的卫生技术人员摆在首位。
(六)为民族卫生工作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各省、自治区在安排卫生基建投资和卫生事业费时,要充分考虑民族卫生工作的困难,在财政方面给予照顾。
1991年国务院在批转有关部门的文件中要求各高等医学院校要建立并完善面向农村(尤其是老、边、少、穷地区)的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制度。
国家发展民族医药政策体系的多维解析(上)2009年10月26日10:57 来源:《中国民族报》【字号大中小】打印留E-mail推荐:言社区网摘手机点评纠错中共中央、国务院于今年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并将其作为“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提升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对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等重点地方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和临床救治。
(三)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内涵建设,积极发挥县级中医医院在农村中医药工作中的龙头作用,使其成为农村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中心。进一步加强以急诊急救能力建设为重点的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乡镇卫生院要通过加强培训和适宜技术推广等,进一步增强中医药服务功能,使中医药技术服务参与到医疗预防保健的全过程,同时加强对村卫生室中医药业务的指导。发挥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针对农村多发病、常见病,推广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适合本地区农村使用的中医药技术和方法。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将中医药服务全面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进一步完善鼓励利用中医药服务的政策措施。鼓励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利用当地中医药资源,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
当前,中医药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保护和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得到贯彻落实,中医药的投入长期不足,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城乡差距大,中西医之间差距大,地区之间不平衡。农村和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较弱,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中医药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卫生改革与发展中有关中医药的特殊性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中医药学术水平、临床疗效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亟待提高。中医药的管理体制需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
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系统整理中医理论研究成果,重点开展病因病机、辨证方法、针灸效应原理、方剂配伍、中药药性、中药炮制原理等方面研究。
加强中医药学术继承研究。重点研究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系统整理、研究中医药古籍文献,实现数字化。开展民间中医独特诊疗技术和单验方筛选、评价、开发,保护和利用民间特色疗法。支持民族医药研究,加大挖掘、整理、总结、提高力度。
5.9
3
综合医院中医科门诊人次数(亿人次)
0.66
0.59
高等中医药院校(所)
25
32
高等中医药类在校生人数(万人)
7.7
38.5
中等中医药学校(所)
52
61
中等中医药类在校生人数(万人)
5.6
24.1
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
100
100
县(市、区)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加强重大疾病及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研究。开展中医临床研究方法学和相关技术标准研究。研究重大慢病的早期干预,优化和推广有效的防治方案。开展重点传染病防治及其疗效评价研究。加强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深入研究,推广中医临床适宜技术。
加强中医药创新平台建设。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室、实验室建设,加强中医药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重视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促进中医药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
80
85
医疗机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受教率(%)
60
77.9
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省、地市级中医医院比率(%)
——
67.3
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县级中医医院比率(%)
——
50.9
独立的中医药科研机构数(所)
89
119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医药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中医药发展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扶持、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了对中医药的支持力度。“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快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对重大疾病防治的研究,保护和发展中医药,大力发展中药产业,中医药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中医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对中医药的服务需求进一步增加,为中医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中医药的发展潜力巨大。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面对日益增长的医药费用负担,日趋突出的医源性、药源性疾病和许多难以解决的医学问题,中医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中草药应用日益广泛,销售量不断增长。
二、“十一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深化改革,坚持中西医并重,坚持继承创新,坚持中医中药紧密结合,坚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统筹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推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服务功能完善、中医药特色突出、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显著提高,防治重大疾病的能力明显增强,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网络初步形成,队伍素质得到提高。中医药科学研究继承与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现代化进程和学术进步加快,中药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实现中医药立法,初步建立中医药标准体系。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更加显著,国际传播更加广泛,在人类健康保健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十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城乡中医医疗机构基础条件和服务设施得到改善。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能力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治重大疾病能力有一定提高,特别是在防治非典的战役中,中医药的作用得到社会的公认,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积极评价;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取得较好的效果。中医药学术得到继承与创新,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一批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文献得到挖掘和整理,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和民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得到继承,一批学术特点突出、临床优势明显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和专科初步形成;中医药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和支撑条件,形成了全社会、多学科、多部门参与的格局,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实施《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中药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医药队伍建设步伐加快,人员素质有所提高。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教育体系;院校教育规模不断拓展,建立了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扩大了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和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受教育率,提高了中医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中医药法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中医药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颁布实施,中医药立法列入日程,24个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中医药法规,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层次进一步提升。“十五”期间,政府间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与16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专门的传统医药双边合作协议;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政府卫生部门与我国签订了包括传统医药内容的合作协议。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基本实现。
同时,中医药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进程加快,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和卫生问题。当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形势依然严峻,原有的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给中医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疾病预防诊断和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一些原有的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时代变迁,社会进步,多元文化交织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碰撞日益显现,加之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弱化,使基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中医药学得到社会的普遍理解与认同不够。天然药物日益受到重视,很多国家投入重金,加大对中医药的研究开发力度,通过专利、标准等技术手段,占领市场,对中医药发展构成挑战。中医医疗服务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改革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在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肾病等重大慢病的中医药防治,初步完成综合防治方案,建立有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标准。
加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重点实施“六个一工程”——实施一个工作计划、开展一批医教研项目、组建一支专家队伍、建立一批医疗与科研基地、优化一个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制一批中药新药。抓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工作。总结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经验,筛选、优化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开展对非典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研究和防治。
三、重点任务
(一)提高和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
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鼓励多模式发展,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在城市,提高和完善以综合性中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面向社区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为主体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下同)。重点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和重点中医医院建设。省级中医医院建成综合服务功能强、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成为全省中医医疗、技术指导中心和临床教学、科研基地;地市级中医医院建成中医专科特色突出、综合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中医医院,成为本地区中医医疗和技术指导中心;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诊室,配备一定数量的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至少有一名具有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有条件的应设中药房,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有一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