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导学案 (2)

合集下载

我与地坛导学案答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答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答案一、预习自测:【识易错音】给加点字注音坍.(tān)圮.(pǐ)窸窸.(xī)窣窣.(sū)亘.(gân)古不变蝉蜕.(tuì)恪.(kâ)守撅.(juē)猝.(cù)然倔强(jiàng)捋(lǚ)胡子强强(qiáng)横捋强(qiǎng)迫强(qiǎng)词夺理捋(luō)起袖子熨(yùn)斗隽(juàn)永熨隽熨(yù)帖隽(jùn)秀【记形似字】根据注音写汉字Fēn(纷)纭缘fân(分) zuó(坐)落 cāng(苍)凉 cāng(沧)桑专心zhì(致)志 bìan(辩)论自顾不xía(暇)闻名xía(遐)迩 xía (瑕)疵狼jí(藉)捉mí(迷)藏 xùan(炫)耀头晕目xùan(眩)安xiáng (详)Xiáng(祥)和荒wú(芜) cāo(嘈)杂二、整体感知:1、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考;第二部分写“我”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2、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三、探究点一:1、(1)首先,地坛和作者的家距离很近,这为作者走进地坛创设了外在条件;其次,文中写地坛在“等待了四百多年”后,褪去了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荒芜、冷落,与“我忽地残废了双腿”,失魂落魄有着相似的特点,作者和地坛有了心灵上沟通的可能,自然就有了相怜相惜之情。

(2)荒芜但并不衰败(3)“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它们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才使得这里不再衰败,它们让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有了答案,安然于生命的逆转,视死如节日,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我与地坛》导学案2

《我与地坛》导学案2

《我与地坛》导学案2《我与地坛》导学案2我与地坛(节选)[学习目标]1.体验残疾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及残疾人家人内心的悲苦。

2.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

3.熟读课文,揣摩恳切、深沉的浯言。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初中毕业。

1969年去陕北农村插队,3年后双腿瘫痪转回北京。

回京后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7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始有小说、散文、剧本等作品发表,为北京作协合同制作家。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散文《我与地坛》、《好运设计》;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这篇散文凝聚着作者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

作者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体验传达给读者,他用他的苦难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

恪kè 谨慎而恭敬、恪遵。

易读错音与luò音混淆。

猝cù 突然,出乎意料,如猝然。

本字与萃(出类拔萃)粹(纯粹)碎(碎石)易混淆。

隽juàn (言语、诗文)意味深长:语颇隽永,耐人寻味。

隽又读jùn同“俊”相貌清秀好看如隽秀。

窥kuī ①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②暗中察看。

生词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改变。

熨贴:yù tiē贴切,妥贴。

坍圮:tān pǐ毁坏、倒塌。

灼烈:火烧、火烫般的。

1.课文思路《我与地坛》实际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

前一个部分(1~7段) 主要说“我与地坛”,后一个部分(8~17段)则主要是说“我与母亲”,但仍与地坛保持着一种远远的呼应关系。

“我与地坛”作者一路款款道来,似乎不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只着意于故事所引发的思考。

故往往是在每段的开头才有那么隐约的寥寥的交待:“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的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尽管一笔带过,却提示了文章的思路顺序,同时,又成为之后大片意绪发散的出发点,使得散漫的意蕴拢了起来,叙述上获得了“边叙边议”的效果。

高一语文导学案:1.2.1《我与地坛》2(苏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导学案:1.2.1《我与地坛》2(苏教版必修2)

学校:实验高中学科:语文编写人:薛惠新审稿人:徐涛《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课文节选了一、二两个部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的景物描写特色。

2、能力目标:(1)体会作者瘫痪后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2)解读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理清“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珍爱健康、感悟亲情、顽强求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寻找线索,把握文意,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难点:解读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理清“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读课文。

高中语文分别在第一册和第三册共安排了了三个单元的散文教学,其中第一册的散文教学要求要使学生在初中散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这个单元的散文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在二单元的前两篇散文中学生已经学生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针对《我与地坛》这篇自读课文,我将着重培养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体的能力。

抓住核心内容,了解文本特点。

《我与地坛》(节选)这篇散文第一部分写地坛,写自己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写自己感受母爱后对生存有了更深层的领悟。

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形式是借景抒情。

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决定了这篇课文解读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学习并借鉴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之我与地坛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之我与地坛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草根,没 有显赫的地 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正是他们在我们灵魂深处跳跃,震撼心灵,温暖世界。他们平凡如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以自己的朴实无华召唤着我们去追逐梦想,追逐希望。
备注
剥蚀( )坍圮()亘( )古不变
窸窸窣窣()隽永( )恪守( )焦灼( ) 琉 璃()捋( )蝉蜕()熨帖( )
2、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作者仅仅是写了我和地坛吗?
【我的疑问】
【自主探究】
1、文中几次写到地坛中的景物?找出其在文中的起止句并进行品读。
2、地坛给我什么启示?
3、结 合文中相关语段,体会母亲对我的爱。
2、 作者对生和死有什么样的思考?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同学们对“苦难”及“人生”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 回标反馈】
【巩固练习】
3、仿照下面文段中两处划横线的句子各续写两句话,要求续写部分与给定句子的句式相同,构成排比,不得再以“地位”和“平凡”为中心词。
2011年,是一个温暖的“草根”年。一个又一个的“草根英雄”感动着我们:没有双手,却在青海偏僻山村小学的三尺 讲台上耕耘了30个春秋的马复兴;徒手抱接一名从10楼高空坠落的两岁女孩,被网友们称为“最美妈妈”的吴菊萍……
4、母亲给我什么启示?
备注
【课 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宿命(sù)熨帖(yù)坍圮(tān)祈祷(qí)
B.隽(j uàn)恪守(gé)慰来自(jiè)蝉蜕(tuì)C.譬如(pì)雕琢(zhuó)荒芜(wǔ)剥蚀(shí)
D.荒僻(pì)猝然(zú)坎坷(kě)亘古(gèn)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自1985年以来,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性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安吉振民高级中学高一上期语文导学案 适用班级:高一年级 主备人:刘双林 审核人:金锋云《我与地坛》导学案1 .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 •体会作者截瘫后那些复杂的感受尤其是伟大的母爱, 新感悟的历程。

3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案 1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北京人。

1958 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地区街道工厂工作。

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 病情加重,遂回家养病。

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

世。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作 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 的“散文化”倾向。

自1985年以来,他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 是能力与期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在创作形式上也有所变化, 吸取了现代主义的因素。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 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也是 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下来,并 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人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

1、《我与地坛》导学案2

1、《我与地坛》导学案2
C.他把撒在地里的稻穗一一拾起来,一称,居然有四十多斤。
D.这个虽然只有二十六岁却已作案多次,劳教过两次的罪犯,在他犯罪的过程中,居然每次都能得到庇护。
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夏天,___________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的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A.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课 题
17、我与地坛
课 型
阅读课
课 时
二课时
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标
基础目标:体味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深入目标:品味作者深沉抒情、细密周到的语言
拓展目标:学习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并把这种感悟形成300字左右的语段。
重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体味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难点
学习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或者是你对苦难的看法。形成300字左右的语段。
B.狂风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C.风儿在俯临树木之间的无名者之墓中飒飒响着。
D.狂风在俯临树木之间的无名者之墓中飒飒响着。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司机们已经开了十多个小时,但车子还满载着物资器材,一股劲地往上冲,一点倦意也没有。
B.这家医院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建立了细胞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C.只要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就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的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见解。
D.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休止符往往是超越自己,跃升到一个新层次的弹跳点。
四、拓展训练:A、你如何理解苦难B、你如何看待作者的生死观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边读边找答案
6——7找答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2

《我与地坛》导学案2

《我与地坛》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品读文中个性化的景物描写,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品味文章深沉绵密富有哲理的语言特色。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思路,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的新理解、新感悟。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的新理解、新感悟。

【课时安排1课时【课时目标】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通过解读地坛景物对“我”的启示,领悟史铁生从颓废到奋起这一心理变化过程。

3.明确生命的意义,培养我们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一、自学质疑(一)结合注释了解作品、作者1、作者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2、关于地坛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

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坛之一。

(二)初读课文,辨清字音、疏通文意。

诵读过程中圈出生疏的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剥蚀. shí柏.树bǎi 柏.林 bó恍惚.. huǎnghū隽.永 juàn 隽.秀jùn猝.然 cù坍圮.. tānpǐ恪.守kè颓.墙tuí捋. lǚ肆.意 sì玉砌.雕栏 qì熨帖....xī sū..yù tiē窸窸窣窣4、解释下列词语。

熨帖:心里平静舒服。

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

恪守:严格遵守。

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不改变。

窸窸窣窣: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

(三)归纳本文结构《我与地坛》总共有七个部分,教材选的是第一、二部分。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品味作者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2.感受深切的母爱;了解作者的生命感悟。

3.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课下预习】
1.概括入选的两部分内容,并为两部分内容各拟一个小标题。

2.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进入地坛的,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
【课堂活动】
活动一:文章共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活动二:文中作者反复地写我与地坛的缘分,表现在哪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活动三:第一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予作者什么样的生命感悟?
【课下作业】
1.完成《伴你学》“课堂达标”1-8题。

2.预习课文第二部分,思考母亲给了作者哪些生存的启发。

《我与地坛》导学案
第2课时
活动一:课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是怎样刻画的?
活动二:我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
活动三:轻读文章最后一段,品味最后一句话蕴含的深情。

活动四:地坛、母亲与我,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课下作业】
1.完成《伴你学》“课堂达标”9-14题
2.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抒写他对母亲的感悟,你呢?你身边的亲情有没有一件事或一个细节令你珍藏心间呢?请写一篇150-200字的短文。

我与地坛导学案二

我与地坛导学案二

《我与地坛》导学案(二)班级:姓名:小组:代号:评价:【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在自习或自主时间通过阅读课本同学们用25分钟把预习案、探究案的所有知识完成,剩余时间完成训练案,其中带★的题目C层同学可不做。

2.重点预习:课文第二部分。

3.把有疑问的题或文中的句子做好标记或写到后面的“我的疑问处”。

【学习目标】1. 通过阅读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

2.理解文中母亲对作者的爱。

3.结合现实,感受母爱。

【学习重点】理解文中独特的“母爱”,理解作者的“懂得”和“后悔”感情的表达。

【学习难点】感受母爱,珍惜母爱。

【学习方法】品读---体会---点拨----总结【课前活动】名句积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

春秋时孔子偕徒外游,忽闻道旁有哭声,停而趋前询其故,哭者曰:“我少时好学,曾游学各国,归时双亲已故。

为人子者,昔日应侍奉父母时而我不在,犹如‘树欲静而风不止’;今我欲供养父母而亲不在。

逝者已矣,其情难忘,故感悲而哭。

”借树欲静,而风不休不止吹之为喻。

实叹人子欲孝敬双亲时,其父母皆已亡故。

后喻事与愿违,不尽人意。

或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悖,多用此语。

【知识链接】文章第二部分最为感动人,作者用细腻的语言生动刻画了过早去世、无私而又崇高的母亲形象。

平凡智慧的母亲一直默默为儿子承受加倍的痛苦,而当儿子猛然醒悟时,母亲已经不在了。

母亲想帮助儿子,却不知道怎么帮;想替儿子受苦也无奈不能;她只能无言地帮儿子上轮椅车,悄悄地注视儿子的背影及焦急地四处张望儿子……她只能默默地注视,无助的祈祷。

此时我们看到一个坚韧又伟大的母亲心甘情愿为儿子默默承受着一切,毫无怨言。

而这些,都是儿子多年后才意识到。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字里行间蔓延着淡淡的忧伤和自责。

2021年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高一)

2021年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高一)

2021年高中语文我与地坛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2(高一)一、学习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课文所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3、陶冶学生性情,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对文章作深入领会和分析鉴赏。

三:学时安排:三学时四、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借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今天我们就需要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课时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2、阅读教材p3课后注释①3、阅读课文4、完成高效全能学习方案的学海拾贝部分第1、3、4、5四个小题。

五、预习思考: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本文的思路,分别概括这两部分内容。

第一学时安排(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同命运勇敢抗争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位。

(二)、学生介绍作者(上文)(三)整体感知,梳理文脉:1、学生反复朗读课文2、概括这两部分内容3、师生互动总结(四)鉴赏文章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交流探究(此环节建议:提出以下七个问题,可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基础上分组讨论,集中探究。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之我与地坛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之我与地坛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一专题之我与地坛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的: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教学重点: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我与地坛》■《答自己问》【课前预习】1、识记字音坍圮.窸窣..颓.墙猝.然声名狼藉.熨.帖恪.守隽.永宿.命亘.古不变嘈.杂蝉蜕.雕琢.撅.起雕琢玉砌.2、理解词义历尽沧桑:失魂落魄:亘古不变:声名狼藉:【自主学习】1、“我”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地坛的?2、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体现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一特点的。

?3、地坛与作者有什么相似之处?【合作探究】1、在作者的眼中,地坛是什么样子的,它让作者明白了什么?2、这样的一个地坛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启示”3、人应该怎样看待生命中的挫折、苦难?第二课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我们如何看待母爱?2、文题是《我与地坛》但文章实质部分分为“我与地坛”,“我与母亲”两部分,探究母亲与地坛之间的联系?【巩固练习】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差chā差错误差差强人意差可告慰B.强xiáng强攻倔强勉强强迫C.宿sù 宿命宿敌一宿星宿D.隽juàn 隽永隽语隽秀隽俏2、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沪指连续七周下跌,很多被套股民备受煎熬,想尽快弥补巨额亏损,因此一度消失的非法“代客理财”又东山再起....。

《我与地坛》导学案 共2课时

《我与地坛》导学案  共2课时

第一单元第一课《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制作人岳建华审核人岳建华使用时间 2017年 11月1 日【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第一课时【预习导航】1、关于作者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北京市人,当代著名小说家,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多篇小说。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专业作家,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等。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的心魂,看这心魄的可能与去向。

”这也是作者对他作品最好的诠释。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阅读本篇,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

2、背景介绍史铁生在21岁时不幸下肢瘫痪,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

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

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让作家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衬托出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皈依。

3、字音识记①坍圮..( ) ⑤颓.墙( ) ..( ) ②亘.古不变( ) ③捋.着触须( ) ④祈祷⑥窥.看( ) ⑦肆.意( ) ⑧譬.如( ) ⑨灼.烈( ) ⑩熨.帖( )⑪猝.然( ) ⑫倔犟..( )..( )⑬隽.永( ) ⑭恪.守( ) ⑮窸窣【问题探究】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我与地坛》 导学案

《我与地坛》 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学习目标和核心素养】一、学习目标:1.感受母亲对我的影响,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的痛悔。

2.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感悟和认识。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作者有“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

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学习重难点】1.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2.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自我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筛选重要信息。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佳进医院,从此再没站起来,那一天是他的生日。

面对残疾,他曾一度彷徨郁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勇敢地活了下来,并走上中国文坛,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珊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诠释。

1983 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代表作有小说《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集《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等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与地坛》集中思考和表达了“生命”的困难与意义,这是史铁生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对生命循环往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所得。

这样的主题构思方向,对于当代散文来说,或许并不是重大的创举,此前的散文写作,一般也会触及这类主题。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味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2.品味作者深沉抒情、细密周到的语言【学法重点】:1、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2、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学法指导】:1.课前预习,阅读教材,找出难以理解的语句,为课堂学习做准备2.通过具体赏析细节描写、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教学过程A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给加点字注音:剥蚀..()柏.树()恍惚..()隽.永()猝.然()坍圮..()恪.守()隽.秀()熨.帖()亘.古不变()窸.窸窣.窣()B课堂学案一.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结构1.文章可以提炼为哪三个关键词?2. 你能为文章的两个部分拟个小标题吗?二.文本探究1.快速浏览文章,找找文中有几处集中描写地坛?2.第一处地坛的景色描写体现了地坛的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将这一特点淋漓尽致的变现出来的?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3.第二处地坛的景色描写体现了地坛的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将这一特点淋漓尽致的变现出来的?表达出作者的哪些情感?4.第三处地坛的景色描写体现了地坛的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将这一特点淋漓尽致的变现出来的?表达出作者的哪些情感?三.拓展迁移阅读材料谈谈你对生命中的苦难的看法。

《我与地坛》导学案附第七单元写作导学

《我与地坛》导学案附第七单元写作导学

《我与地坛》(2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提高鉴赏散文优美语句的能力;2.加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怀。

【预习任务】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或写出字形坍圮( )( ) 熨帖( ) 宿命( ) 星宿() cù然( ) 亘古不变( ) 隽永( ) 隽秀()倔强( ) 嘈杂( ) 雕栏玉砌()独处( ) 处方()焦灼( ) 教huì( ) 捋胡须( ) 荒芜( ) 剥蚀 ( ) tuí墙() kè守( )2.通读全文,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选文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课堂任务】研读第一部分:1.填写表格并思考:文中的“我”与地坛有着怎样的缘分?2.思考: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提示:这一部分有三处景物描写(3、5、7段),可以从这三段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研读第二部分:3.请结合文段内容概括母亲的形象,并说说作者追思中怀有痛悔的原因。

4.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5.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而题目却只是“我与地坛”为什么?我地坛母亲共同点【课后作业】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都是有自我风格的作家,本单元所选的三篇作品也很能代表三位作家的风格,请选择一位,侧重从语言运用方面拟写颁奖词,并与同学交流。

以下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予余光中先生“2003年度散文家”的颁奖词,可做参照。

示例: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

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

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

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

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注重散文的容量与弹性,他探索散文变革的丰富可能性,同时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
制作人:康琪审核人:高一语文组使用时间:-----
一、学习目标
1.品味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

2.探究作者从绝望到顿悟的心路历程,体会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学习重点
1.品味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

2.探究作者从绝望到顿悟的心路历程,体会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3.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预习导航(知识梳理)
史铁生(1951-2010),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20岁时,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1974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作家。

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

2他在做了七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

作品以关注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

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四、问题探究
探究活动一
怎样的我?怎样的母亲?怎样的地坛?探究活动二
我为什么要去地坛?
探究活动三
我在地坛思考着什么问题?有答案吗?是怎样得出这些结果的?
探究活动四
母亲是怎样的母亲?文中哪些文字体现了母亲的性格特点?
探究活动五
我与母亲、地坛之间的关系?
五、总结概括
写母亲,实际是写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

让他明白了生存的意义价值,也让他在逆境中更加坚强,找到一条自立自强的幸福之路。

写母亲也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

六、应用训练
1、你有哪些关于“母爱”的体验?
2、你遭遇过坎坷吗?该如何正确地面对?
七、课后作业:
回家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用心灵解读父母的爱,写一篇作文。

要求模仿史铁生的语言与风格,注重展示内心世界,注重抒情和议论。

八、赏析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
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朝外走
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流
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您再苦再累不张口
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渡春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