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行动谁是更好的交流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此身教胜于言传
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是大学并非贩卖毕业文凭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
他主张大学的非功利性教育,并一遍又一遍地告诫:“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但是在当今这个社会被物质功利性所笼罩的状况下,大学也不能独善其身,成为崇尚精神价值的避难所。
于是顾名思义,大学成了训练学生生存技能,使其在日后能够胜任社会上某些职业的基地。
不过无论到了历史的任何一个时期,人类都不能抛弃对自身进行精神文明与道德文明的塑造,这一点对教育界尤为重要,于是当今大学更是身兼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与道德意识培养的重任。
在大学里往往设有职业技能生涯规划课与思想道德修养基础教育课。
在课堂上,我们的教授能够侃侃而谈,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前景大胆勾画出一幅宏伟蓝图,我们的党务主任能够巧妙结合诸多社会上违反道德文明的现象严厉批评,以此来教育学生。
古语有云:“身教胜于言传”。
倘若大学能够以身作则,为社会树立起一个道德文明的巨人形象,那么对于当今的大学教育,蔡元培先生也就不该有所异议了,可是事实往往不是如此。
在大学生助学贷款这一关乎大学切身利益的问题之上,有些大学做的就不是那么光明磊落,甚至显得有些道貌岸然。
大学贫困助学贷款是国家对贫困家庭子女为读大学发放的一种贷款,它给予了贫困学生一个拥有平等接受高等院校教育的权力,这种贷款在学生就读期间没有利息,也不必用物质来抵押偿还,它所抵押的是一个大学的信誉度与对学生道德教育的能力和对学生从业技能传授的能力。
这一项雪中送炭的政策本该是令人欣慰的,但是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许多贷款的大学生毕业后不能正常就业,导致了一些还款不及时或者是不还款的问题,使大学的信誉度与大学生的道德文明意识大打折扣,因此有一些大学以大学生道德意识低下为由拒绝为大学生办理贫困助学贷款。
那为贫困学子雪中送来的炭火也冷漠的熄灭了。
这种现象在令人痛心之余还发人深思,大学拒绝为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究竟意味着什么?
1,在大学生还未毕业之前,大学就已经对他的就业能力忧心忡忡,怀疑他的还款能力。
2,大学不信任学生会从道德约束的角度出发去还款,认为大学生恶意拖欠贷款不还。
这两种想法归根结底还是大学在打自己的耳光,最初它对学生吹的天花乱坠,它坚信每一个自本学院走出的大学生都将是出类拔萃的栋梁之才,并且对学生进行洗脑式的道德教育,经过四年制的道德教育,它认为自己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最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的精英。
可是在办理助学贷款这一存在风险的前提之下,它又对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成
果进行了全盘否定,这对于自己大言不惭地打着“创办当代一流大学”的旗帜真是一个讽刺。
我想起影视明星成龙为北方汽修学校做的电视广告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学员三年包教包会,不分配者退还全部学费。
”无论这话是真是假,但至少可以肯定一点,连一个民办的技校都对自己这么具有信心,而我们公办的大学却做不到,恰恰相反,它所做的却是令人咋舌的《庄子》那套圆滑的处世之道。
大学的这种作风引用庄子里的话,真可谓是“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这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做法真是给大学的明哲保身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它也等同于承认了它所传受给学生的东西全都是欺世盗名的谎言。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还助学贷款这确实是一种存在的现象,因此现在大学的意义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越来越过模糊,说白了,有很多人对大学的印象已经很坏了,但是这并不能把一切的责任全部都归咎于大学生本身,而一味地去批判大学生,大学的含金量多少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这就好比一个人对王二借了钱去开发一座金山,他抵押给王二的就是这座金山的含金量,如果这座山根本没有金子,那么他要拿什么去还王二的钱?
我记得西南联大校友王浩以《谁也不怕谁》为题,写过一篇回忆联大生活的文章,“谁也不怕谁”这正是联大的精神象征,联大在教学上的许多摩擦大体上的开诚布公多于阴谋诡计,在抗战时期的联大,硬件上真可谓寒酸之极,但却培养出了那么多的优秀人才,原因何在,是值得当今这些弄虚作假的大学深思的,我想在当今这个流言蜚语满天飞的时代,大学更应该站稳它的脚跟,用言行一致的方式向人们证明“我能行”,“我们能够培养出一个合乎标准的人才”,而不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地做虚伪主义教育。
倘若一个大学如伪君子一般在较真的紧要关头就唯唯诺诺地打退堂鼓,那么这样的大学真是令有心求知的学子们寒心。
这样的大学不念也罢。
文章二
在学校,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直接最广泛的就要算班主任了,班主任应该以规范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班主任是班级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但不是发号施令的“司令官”,在班级管理中纵观很多班级的班规都体现了“违者必罚”的功能。
当然,大部分学生触犯班规受到处罚,那些受处罚的学生,往往口服心不服。
大部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作为班主任,不能让他们“不碰南墙不回头”而应因势利导,及时唤醒他们向上、向善的意识,“身教”甚于“言传”,在此略举几例。
1、弯腰行动(一)
有一次,上课铃响了,我赶忙走进教室,进门一看,满地都是碎粉笔,教室里哗然一片,此时,我没有急于追究是谁乱扔粉笔,而是心平气和地弯腰捡起了所有碎粉笔,然后才扫视了一遍在座的学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我发现王某和李某同学正红着脸,低着头,我也没有点名批评他们,整堂课都用他们扔碎的粉笔吃力地板书。
过了几天,我去上课时,发现李某同学正蹲在地上捡掉在地上的碎粉笔,我趁机当着全班同学表扬了他的行为,并告诉学生捡起地上的粉笔。
既能保持教室的清洁,又能节省粉笔。
此后,班上不再有砸粉笔的现象了。
2、弯腰行动(二)
有一次,整个一年级组都组织同一天到野外野炊活动。
有四五个班都选择了观音庙水库,那里远离居民区,山青水秀,可是野炊还未结束,水库中就漂着很多果皮和塑料袋,坝埂上也是满地狼迹。
此时,让我想起了中国学生代表团在参加国际夏令营活动时,因乱扔垃圾曾被日本嘲讽为“将要垮掉的一代”。
作为一位班主任怎能让自己的学生成为“将要垮掉的一代”呢?于是我提起塑料袋开始捡垃圾,并将能回收的放在一起。
有学生看见我捡垃圾,便好奇地问:“赵老师,您捡垃圾干什么?”我认真地回答:“保护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
”于是同学们也跟着七手八脚地捡起来,无论是哪个班扔的,通通都捡,并用树枝将水库中的垃圾也带上来。
我也趁机夸同学们是“环保卫士”。
3、维护公物
由于我校是农村中学,部分设备还未完全更新,还有很多陈旧的老式木凳,经常被学生弄得缺胳膊少腿。
为了降低损坏程度,学生规定桌凳进行有偿使用,损坏后要赔钱,最初,班上出现了几次损坏桌凳的现象,可是谁也不承认。
于是我就带上工具亲自维修,自那以后,谁的桌凳坏了,他们就会主动向我借工具去维修,为此,同学们也感到坐在稳当的桌凳上学习,比坐在摇晃晃的桌凳上踏实,同时,他们也会为自己会修桌凳而自豪。
一学期下来,班上的桌凳几乎完好无损。
笔者认为,作为班主任不应该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更应该率先垂范,身体力行。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这也充分说明“身教重于言传”。
抽象枯燥的说教苍白无力,效果甚微,只有身教才能引起学生共鸣,让其信服,才能达到较佳的教育效果。
教育子女
身教胜于言传(分享)孩子在具体形象地认识着世界,也在用心观察和模仿着家长的一言一行。
我们需要教给宝宝很多知识,告诉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每一件东西是做什么用的,又有些什么特征;我们还需要交给宝宝很多能力,如何去发现、去观察,如何去比较、去记忆,如何去使用、去驾驭;我们更需要交给宝宝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同别人协调关系。
在培养宝宝的过程中,说教是最枯燥最低效的办法,而形象的示范则是最生动最有效的手段。
家长经常“投诉”宝宝,说我教他说话他不学,我叫他搭积木他不搭,可就在话音落下没过多久,我们惊讶地发现宝宝张嘴讲话了,自己在那里用积木搭起了高高的宝塔。
原来他一直在默默地学习,始终在汲取着知识和积累着能力。
我们还会发现,家长不曾有意教给宝宝的东西,他竟也照葫芦画瓢地表演给你看,比如模仿妈妈的习惯动作,重复电视里的几句广告,周围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早就被宝宝主动地编到教科书里面去了。
孩子并非不听大人的话,而是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但只要家长说宝宝就会听,只是孩子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演绎罢了,因此出现张冠李戴、囫囵吞枣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相对而言,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东西宝宝才真正能学习,也更容易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行胜于言
“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言。
“行胜于言”是清华精神中“重视实干”的体现。
早在三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就说"清华的精神是实干"。
直到现在,在校园的中心位置还竖立着一块碑,上书"行胜于言",如果再加上韩愈的话:"行成于思",便可以很好地概括清华"实干"的特点。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
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的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行与言的名句
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言多必失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