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旅游视角看郭沫若文化资源品牌设计与塑造
郭沫若研究述评
郭沫若研究述评刘勇李春雨郭沫若研究是与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同时起步的,如果说郭沫若研究本身在中国文化学术界堪称一门显学,那么郭沫若研究从发生到发展所经历的种种曲折变化也同样是显要夺目的。
郭沫若研究及其发展变化,不仅鲜明地映现出郭沫若作为一代文化伟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还在相当深广的层面上体现出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历史进程中的某些重要足迹。
学术界愈来愈清醒而强烈地意识到,郭沫若研究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意义。
一、诗歌研究郭沫若的诗歌创作与整个中国现代新诗的创作和发展有着一种特殊的“同步性”。
因此,无论是以个体为对象,还是以整个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对象,或者是以这两者的密切结合为对象,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及研究,都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最充分、最深入,成果也最丰富的领域之一。
(一)对郭沫若诗歌开风气之先,真正奠定现代新诗发展基础的高度重视,是郭沫若诗歌研究初期的一个突出问题,它体现了郭沫若诗歌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从1919年2月至1920年12月,郭沫若在宗白华编辑的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新诗,形成了其新诗创作的笫一个“爆发期”。
这些作品一出现就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兴趣与关注。
首先发表评论的是编发郭沫若这些诗作的宗白华,他在1920年1月7日致敦沫若的信中说:“你的凤凰正在翱翔空际,你的天狗又奔腾而至了。
……你的诗是以哲理做骨子,所以意味浓深。
不像现在有许多新诗一读过后便索然无味了。
所以白话诗尤其重在思想意境及真实的情绪,因为没有词藻来粉饰他。
”[1](P24-25)在给郭沫若的另一封信中,宗白华对郭沫若最初诗作的风格给予了进一步评析:“我觉得你的诗,意境都无可议,就是形式方面还要注意。
……你的诗意境偏于雄放直率方面,宜于做雄浑的大诗。
所以我又盼望你多做像《凤歌》一类的大诗,这类新诗国内能者甚少,你将以此见长。
但你小诗的意境也都不坏,只是构造方面还要曲折优美一点,同做词中小令一样。
试析郭沫若诗歌的美学思想
试析郭沫若诗歌的美学思想【摘要】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诗歌作品深受美学思想的影响。
本文从郭沫若诗歌美学观念、美学思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诗歌形式与美学思想的关系、意象与抒情在其诗歌中的体现以及美学审美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郭沫若诗歌美学思想的试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诗歌作品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进一步探讨其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和意义。
展望未来,郭沫若诗歌美学思想在当代诗歌创作中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也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郭沫若诗歌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和畅昌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中国诗歌创作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郭沫若、诗歌、美学思想、观念、影响、创作、形式、意象、抒情、审美标准、中国现代诗歌、现实意义、结语。
1. 引言1.1 郭沫若诗歌的重要性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诗歌创作不仅在文学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影响,也在美学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的诗歌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和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历史、现实、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主题,展现出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他在诗歌中不断探索人类的命运和精神世界,以及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这些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讨论,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重要契机。
1.2 美学思想在诗歌中的作用美学思想在诗歌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美学思想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所秉持的审美观念和美学原则,是诗歌作品所体现的审美情感和美学价值的核心。
在郭沫若的诗歌中,美学思想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决定了诗歌的风格和特色,也影响了诗歌的表现效果和艺术价值。
美学思想在诗歌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学思想是诗歌创作的灵魂和指导。
诗人在写诗时,必须以一种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以一种美学的理念去构建诗意。
美学思想赋予诗歌灵魂,让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成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
晚年郭沫若的诗墨情怀和行旅书写——以郭沫若与古都西安为中心的考察
书法文化的创造者之一。上世 纪五六十年代 , 有着强烈慕古情怀的郭沫若先后 多次到西安参观 考察 , 并因之 留下许 多吟咏 西安的珍贵诗 文和题词。 关郭沫若与古都 西安之 间的诗 文、 有 书法等 文化关联的研 究, 目前 已经取得 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若
从 单 角度 浅层 次去 分 析 他 的 某 个侧 面 , 足 以全 面认 识 这 个 百 科 全 书式 的人 物 , 不足 以充 分 考 察 出他 与 古 都 西安 的深 层 不 也
关系。在弘扬旅游和书法文化 的今天 , 确有对之进一步考察的必要 。 有鉴 于此 , 者将从 多方面、 笔 多视角来对他在 西安 的活
动 进行 全 面深 入 的研 究 。
关键词 : 郭沫若 ; 古都 ; 西安 ; 文; 诗 书法
中 图分 类 号 : 9 2I 文 献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O3 7 2 (0 O 0 — 06 O C 1. A 10 — 25 2 1 ) 1 0 5 一 6
从 文 化地 理 学 ( 学 地理 学 ) 旅 游 文化 视 文 及
古 都西 安之 间 的诗文 、书法 等文化 关联进 行 一些
野 来考察 郭 沫若 ,值得 关 注的东 西也 相 当丰 富且
耐 人寻 味 。 特别是 晚年 郭沫 若 , 身兼 多个要 职却 虽 在 许 多方 面包 括 新诗 、 史 剧 、 历 学术 、 治 建 设 等 政 方 面无能 为力 、 可奈何 甚至 有时 不免 随波 逐流 , 无 但在 文化考 察方 面却 还 可 以相 机而 动 、乐此 不疲 甚至 颇有作 为并 拥有 较大 的 自由空 间 , 其 书法 、 且 联语 和 旧体诗词 的创 作得 到 了长足 发展 。 于是便 有 了文化 考察 的风光风 物 、 心手 交畅 的题 诗题 字 ,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
郭沫假设诗两首教学设计郭沫假设诗两首教学设计郭沫假设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根据写作背景,正确理解两首诗的主题。
2、掌握郭沫假设早期诗歌的艺术特色。
才能培养点:1、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基调。
2、发挥想像和联想,赏析诗歌中优美的意境。
情感体验点:感受诗人对自由、美妙、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诗人为何把“天上的街市”描写得如此美丽?“鲛人”为何落泪呢?课文类型:赏析课。
教学方法:这两首诗代表了郭沫假设早期诗歌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根底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通过比拟阅读,理解诗歌的创作风格。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天上的街市》。
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100多年前,一位唐代诗人凝望着星斗满天的夜空,有感于宫女的幽怨,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82年前,又有一位现代诗人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创作出一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二、范读,初步感知诗歌。
1、老师配乐朗读,学生感知诗歌内容。
2、指导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师生齐读。
三、诵读,理解诗歌大意。
1、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第一、二节。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说明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②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理解第一节诗中的联想。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比照联想和因果联想等。
③诗人又是怎样写到了街市和物品的?理解第二节诗中的想象。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根底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④诗人描绘想象之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绪?天上的生活繁华富庶,美妙幸福,令人无比向往。
2、学生自由讨论诗歌第三、四节。
①这两节诗又写了什么内容?运用想像,描写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
②请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绘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
他们获得了自由,可以骑着牛儿,淌过不甚宽广的天河,时时来往,天天相见。
白天,他们男耕女织,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夜幕降临,他们手提灯笼,闲游天街赏景购物,生活过得美满幸福。
历史的废墟与艺术的王国——四十年代郭沫若历史剧的文化意识
。
,
“
讽今
。
而更
现历 史 剧 特殊 的文 学功 因此
,
主 要 的在 于 对 于 历 史 的 思 考
对 于 现 实选 择
将研 究 目光
的探 索
时代
。
,
对 于 未 来建 设 的 昭 示
从外 在 的 社 会 功 能 的关
注 转 移 到 对 历 史 剧文 学
这 是 一 个 值 得人 们 对 于 自身 进 行 思 考 的
DOI : 10. 16142 /j . cnki . gm rxk. 1988. 01. 003
郭沫 若 的 历 史 剧经
过 儿 十 年 的研 究 化 文 若 郭 中 与 滚 外
· 仁
.
我 们不 仅 注 意到 历 史 学 家的 郭 沫 若在历
史剧 创作 中得 天 独 厚 的 条 件
, ,
,
在方
这 种 有 利 条件
”
若 的文 化 选择 与其 创 作 的 关 系 在 这 里 文 化
,
借
观 念 与 历史 剧 创 作不 是 隶 属关 系
。
文 化观 念
。
古讽 今
、 户
的功 能
,
将郭
制约 着厉 史剧 的 创作
正 是这 样
,
,
而 优 秀 的 史剧 作家 在
沫 若 历 史 剧社 会 意 义 的 发掘弓 ! 向较 高 的研 究 层 次
顽 强 奋进 的 同
时
层
“
,
需 要 解 除 那些 压 在 人 们 背上 几 千 年 的 沉
,
发
,
郭 沫 若 一 方面 重 操
, ,
“
对郭沫若评价500字
对郭沫若评价500字
郭沫若是当代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理论家、教育家,其学术成就和突出的贡献,使其名字成为当代中国的建筑界的标杆。
郭沫若促成了当代中国建筑的转型,其研究工作涵盖了从传统楼房到现代化建筑的各个方面,其理论影响了许多中国学者。
他重视空间、视觉、手工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关联性,以及在设计中强调环境中立足于世界、和谐于时空、自适应于过程和发展。
郭沫若在建筑实践中充分考虑多种因素,他在浐河河畔的孙家村示范村的设计中板块立体、木廊与楼台的应用,以及室内的使用示范,都被视为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的先驱者,开创了一个中国既古典又现代的建筑风格。
同时,郭沫若还集合众多学者,建立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建筑学术社团,在建筑理论以及实践领域内获得了重大影响。
总之,郭沫若是一位古代中国建筑理论和实践的伟大先导者,其批判性思维、实践方法和视觉理论对当代建筑学派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也在当前中国建筑界开关革新的历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郭沫若的创作特色
郭沫若的创作特色
国艺大师郭沫若创作的作品,以历史古迹和民间传说为素材,把传统文化及其
蕴藉的思想内涵与新时代的生活实践与意识相结合,形成充满生机的融合文化,堪称文艺创作的巅峰之作。
郭沫若笔下的文学作品,一直专注于把古代元素融入到当代社会背景中,历来
重视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元素,在灵活多样的创作表达形式里不知疲倦地寻觅意蕴,同时也想方设法把时代特色注入表达形式里。
他在这类作品里,以藏传佛教观念那种无边无际的大慈大悲和历史里演化而来的人际关系的表现技巧不断萦绕,深刻地把旧式的封建思想和当代的民众情感的斗争相映诠释。
此外,郭沫若的创作特色,还体现在对于正确观念、良知道德和文艺艺术本身
表达里的反思和思考上。
在娓娓道来、体畅清逸的叙述里,尽情展示了他近乎洞见式的文化思想洞苑,宽容的审视角度和生动的戏剧性情节让眼前的文艺美学仿佛醒来,一种存在内涵和审视价值透过其挥洒的文字,令人深思不已。
总之,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和他的思想,赋予作品一种亦抽象又真实的力量,受
众可以通过他的文字,得到深刻的体验和启发。
郭沫若品牌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郭沫若品牌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沫若品牌是四川乐山一种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
但乐山沫若品牌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意识、战略与规划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沫若品牌价值的全面利用和提升。
沫若品牌开发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统一的战略规划与实施,提高品牌知名度,从而促进本地历史文化名人产业全面发展。
关键词:沫若品牌;品牌价值;现状;对策沫若品牌是一个多维度、宽领域的世界性品牌。
但沫若品牌开发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很多问题。
全面开发沫若品牌、经营好沫若品牌不但可以直接为乐山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事业服务,而且还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历史文化名人品牌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一、沫若品牌开发现状(一)利用沫若品牌的意识自发形成作为世界闻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乐山各级政府和各种组织越来越认识到经营好文化旅游资源对本地区实现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性。
这种观念的形成有利于统一思想和行动,是制定文化资源开发战略的思想基础和认识前提。
在历史文化名人荟萃的乐山,郭沫若作为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对当地各个领域都有着其他历史文化名人无法比拟的影响力。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借用郭沫若的名字或名义,对沫若品牌进行了最原始、最初级的开发利用。
如文化教育领域的沫若中学、沫若图书馆、沫若博物馆、沫若艺术团、各种“沫若杯”比赛等等;经济开发领域的沫若旧居旅游景区、“沫若公馆”公寓住房、大沫宾馆、沫若良装、女神装饰等;社会发展领域沫若广场、沫若街区等。
(二)研究沫若品牌的队伍初步形成郭沫若研究是与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同时起步的。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培育,乐山官方和民间已经形成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郭沫若研究力量。
郭沫若研究及其发展变化,不仅鲜明地映现出郭沫若作为一代文化伟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还在相当深广的层面上体现出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历史进程中的某些重要足迹。
官方以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和乐山市及沙湾区政府宣传部门为主,民间研究力量多是一些各自为阵的研究力量。
文学论争中的郭沫若
革命文学”论争中的郭沫若这几天一直在阅读《“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
第一篇《革命与文学》是郭沫若写的,刊登在1926年5月16日《创造月刊》第1卷第3期上。
我读小学的时候,就知道郭沫若,知道他是个大诗人,大文学家。
他很有激情,做过一个报告,题目好像是《科学的春天到了》。
中学时又知道他还是大历史家,还懂得甲骨文。
反正是个了不得的大作家,大思想家。
读大学时,郭沫若成了笑料,除了他在情感上的丰富,就是他很会见风使舵,一次陪同毛主席坐飞机,写出这样的句子:为什么机舱里如此明亮?因为舱里舱外两个红太阳。
后来还知道了他有两个儿子,文革初期死于非命,中学课本里有郭沫若的文章,此外就没有怎么读过他的东西了。
所以,直到现在还很奇怪,他怎么那么年轻就确立了在文坛的地位?1941年他五十寿辰,重庆、延安、桂林、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文化界人士,纷纷举行各种方式的纪念活动。
这次读《革命与文学》,立即感受到他的大手笔。
开门见山:“我们现代是革命的时代,我们是从事于文学的人。
我们所从事的文学对于时代有何种关系,时代对于我们有何种要求,我们对于时代当取何种的态度,这些问题是我想在这儿讨论的。
”他的文字有一种气势,一种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的气势,容不得你犹豫,你就径直跟着往下读了。
他的口气并不怎么严厉,甚至有些轻松和随意,调门不算高,但时不时的自问自答,似乎在替读者提出问题,又替读者回答了问题。
他的思路很清楚,先讨论革命与文学的关系,为此,介绍了两派截然相反的观点,并从革命的因子和文学的性质出发,得出自己的看法:“就是文学是永远革命的,真正的文学是只有革命文学的一种。
所以真正的文学永远是革命的先驱,而革命的时期中总会有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出现。
”革命文学的必然性和时代性就这样脱颖而出了。
他紧接着从人类的气质和心理学方面做了分析。
说明了革命和文学的关系之后,郭沫若讨论了革命文学的内容。
文学是革命的函数,革命文学这个名词是固定的,内涵则是变动的。
郭沫若的诗学主张及其意义
郭沫若的诗学主张及其意义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散文家和美术家之一。
他的诗歌充满了奔放的革命热情和浓郁的人文情怀,是中国文坛上一道最为精彩的风景线。
在郭沫若的面前,形式与内容、意象与语言、诗意与艺术都达到了至高点,这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与传承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一、郭沫若的诗学主张1. 抒情与现实相结合郭沫若的诗歌深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影响,他认为诗歌应该既具备现实的反映性,又具备抒情的表现性。
他反对空洞的诗歌,主张在保持现实表现力的同时,注重抒情与表现诗人个人情感。
2. 讲究诗歌韵律郭沫若的诗歌作品语言有鲜明的音乐性特征,他注重诗歌韵律的打造,善于运用韵律的变幻调整来达成意象所需的情感表达效果。
3. 注重诗歌的形象表达郭沫若的诗歌注重形象表达,他采用生动具体、鲜明形象的语言来塑造诗歌的形象,创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形象和意象,让人们深感其诗歌形象的生动性和视觉感受。
4. 探求诗歌的文化内涵郭沫若倡导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他在诗歌中常常体现传统文化的主题和意象,以探求诗歌的文化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中国的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厚重感。
二、郭沫若的诗学意义1. 倡导政治意义上的诗歌郭沫若在诗歌中经常反映了自己作为革命者的政治立场和理想追求,他呼吁将诗歌作为革命工具,使之具有更高的政治性。
这一观点为革命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发展和传承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动力。
2. 探索诗歌与文化的关系在传统文化日益淡化的今天,郭沫若的诗歌保留了传统文化的主题和意象,为探索诗歌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使得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 引领诗歌语言的变革郭沫若的诗歌语言富有表现力,注重形象、韵律和节奏感的表达,这些特点在当时的中国诗歌创作中尤为突出。
他在语言的运用上引领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变革,推动了新诗运动的发展。
4. 传承诗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郭沫若的诗学思想和实践活动为现代诗歌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思路,为诗歌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动力。
郭沫若的诗歌 ppt课件
ppt课件
13
郭沫若的文学作品
小说《飘流三部曲》、《行路难》。表现 生的困难和爱的向往及性的苦闷。写情欲 与道德的冲突。
诗歌:《女神》、《前茅》、《星空》、 《瓶》、《恢复》
戏剧:《棠棣之花》、《女神之再生》三
个叛逆的女性《王昭君》《卓文君》《聂
“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聪明的有进取心气象的姑娘 ,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我的那篇《凤凰涅槃》便是象征着中国 的新生。”
郭沫若:《革命春秋》(自传) “……同时也是自己的再生。”
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
ppt课件
30
ppt课件
5
受到泰戈尔、海涅、雪莱、惠特曼、歌 德等著名诗人的影响,1916年开始创作了 白话新诗。
译 《少年维特之烦恼》
”青年男人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 不善怀春?”
——刊于该书卷首
ppt课件
6
郭沫若早期的泛神论思想,受斯滨洛沙的自然 即神,康德的主体性哲学的影响 。
泛神论(Pantheism)是一种将自然界与神等同 起来,以强调自然界的至高无上的哲学观点。认 为神就存在于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并没有另外 的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这种观点曾流行于 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的西欧,代表人物有布鲁诺 、斯宾诺莎等。
ppt课件
7
受中国传统孔子、老庄、王阳明哲 学的影响。受印度奥义书即受奥义书 影响的叔本华、尼采哲学的影响。思 想上流露出对自然的崇拜,以自我为 中心的个人主义主张,要求打破一切 传统束缚,寻找全新的自我,“上帝 死了”的怀疑精神。
ppt课件8Fra bibliotek“泛神便是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 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 然都是自我的表现。”
郭沫若作品创作特色
郭沫若作品创作特色探析摘要作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郭沫若以深刻的现代意识和独特的创作视角,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管是其小说还是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现代文学都起到承先启后的标志性和开创性作用。
同时,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涉及领域最宽、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人物,他具有敏感、热情、崇尚自由、追求自我解放的个性和气质,是对中华民族整整一个时代情绪的表达与象征。
关键词:郭沫若创作视角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巨星,是继鲁迅之后新文学的又一面旗帜,同时,他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新诗、小说、散文、历史剧、翻译、历史、书法等众多领域具有开拓性成就。
郭沫若生长在峨眉山下大渡河畔,崇高、厚重的自然风貌赋予了郭沫若与大自然一样博大的胸怀。
郭沫若的母亲是一位有着中国传统美德的贤妻良母,她给了郭沫若温柔广博、无微不至的爱。
郭沫若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让他更直接广泛地阅读了外国思想论著,进一步滋养了血脉中的叛逆精神。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鼓舞,使他弃医从文。
郭沫若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是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作为左翼作家的代表人物,其创作思想与中国20世纪走向现代化的脚步相应和,他的小说和诗歌表现了强烈而鲜明的现代意识和新世纪文化特征,并将广大民众塑造为正义力量的坚强后盾,而且,他不仅直接投入到革命和建设事业,还有意识地将文艺创作与现实革命斗争结合起来,他是中国古史学界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全面系统地研究古代社会的第一人。
邓小平曾对郭沫若有过这样的评价:“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
”郭沫若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
《郭沫若全集》编选的历史考察与文化阐释
Vol. 23 No. 1Feb. ,2021第23卷第1期2021年02月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郭沫若全集》编选的历史考察与文化阐释刘竺岩(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郭沫若全集》的编选是文学场域内权力博弈的结果。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考订与辨析,概括“全集不全”现象的成因;以个别文本为例,探究《郭沫若全集》形成过程中多种文化力量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 上,关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政治文化上的实用主义态度,对郭沫若等经典作家全集形成的基本逻辑和格局规范。
关键词:《郭沫若全集》;历史考察;文化阐释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对中国现代作家来说,全集编选是其一生作品 “经典化”的重要途径和表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确立前,作家全集的编选与出版,均被纳入 政府出版体系。
什么样的作家能够出版“全集”、什么样的作家能够出版“作品选”、什么样的作家的作品仅能作为“史料”、什么样的作家无法出版作品,是对某一作家身份合法性的承认,据此能够 确立某位作家的话语权等级。
换言之,能出版“全 集”,是一位作家在文学、政治领域的重要身份象征。
在众多现代作家全集中,《郭沫若全集》最具 典型性,其“全集不全”问题已被诸多论者注意。
税海模的《<郭沫若全集〉的学理审视》首先指 出《郭沫若全集》的“不全”现象,对其成因进 行初步阐释,同时对修订提出建议。
⑴魏建的《郭沫若佚作与 < 郭沫若全集 >》更全面地分析《全集》的“不全”问题,以具体史料为依据,对 “不全”的原因进行发掘,尤其指出经济因素和读 者需求对郭沫若佚文的收集整理工作造成了困难。
⑵此后,蔡震的《关于 < 郭沫若全集〉的考察》提出了造成“全集不全”的“拆分与新编”“'集外'文与'集内'文”等具体问题。
山水文化的魅力——郭沫若先生以诗话桂林
说 ,是有这个 规划 ,准 备在漓江 的下游昭平建 个水
库 ,既 发 电又 灌 溉 ,经 过 测量 ,建 成 后 ,随 着 漓 江水 位 的 上 升 ,许 多景 点将 被 淹没 ,也 包括 九 马 画 山 。他 对我 说 : “ 那 就 太 可 腊了 ,这 个 水 库 还是 不 建 为 好 ,
和 谦 逊 ,令 所 有 接 近 他 的人 感 动 。2 6 日那 天 ,他 冒
征求我的意见 ,这首诗你看可 不可以发?作为编辑我
当然 希 望 他 写的 诗 都发 表 ,于是 毫 不犹 豫 地 说 : “ 完 全 可 以发 ,即 便 将 来 不 建 水 库 ,也 说 明 有 过 这 个 设 想 。 ”我 建议 他 加 个注 释 ,他欣 然 同 意 。随 即伏 案 在 诗 后写 道 : “ 注 :拟建 中之 昭 平水 库 如 落 成 时 ,闻 九 马 画 山有 一 部分 将 被 淹没 。” 我发 现 其 中 的 “ 如 ” 字 很巧 妙 的表 达 了他 的疑 虑 心情 。
雨去游漓江 ,在船上写 了四首诗 ,题为 《 游阳朔舟 中
63
郭老在桂林 写了那么多诗词 ,可谓诗如泉涌。连 他 的夫人于立群也对时任桂林市委书记黄云说 : “ 黄
书记 ,还 是 你们 有 办 法 ,桂 林 山水 有魅 力 ,郭 老 在苏 州 时 也 看 了 一个 星 期 的 园林 ,却 一 个字 也 没 有写 ,可
湖饭店 的路上 ,郭老漫步湖畔 ,寻章琢旬 ,到达榕湖 饭店时 ,又成诗一首 :
都有诗 ,谢谢你 留下了你对桂林的深 睛和厚爱。”郭
老马上笑着说 : “ 是桂 林 山水 和 文 化给 了我 丰富 的创 作 源 泉 ,每 到 一处 都 有 历代 文 人 的 诗词 和 摩 崖石 刻 , 桂 林 是 山水 名 城 ,也 是 文 化 名 城 ,到 桂 林 不 诗 难 返 啊 !”在 他看 来 ,桂林 一 山一 水 、一花 一 木都 是 诗 。
沙湾区乐山郭沫若故居讲解
沙湾区乐山郭沫若故居讲解1.引言1.1 概述乐山郭沫若故居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是作家郭沫若的家乡和成长地。
这座故居被认为是乐山市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也是郭沫若文化艺术的重要象征。
乐山郭沫若故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
乐山郭沫若故居建于清朝末年,是一座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民居。
故居由多个庭院和建筑群组成,其传统的四合院格局和石雕装饰,展现了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故居内部陈设着郭沫若的家具、书画作品和个人物品,这些珍贵的文物展示了郭沫若的艺术才华和家庭生活。
乐山郭沫若故居作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传统建筑艺术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风格,更重要的是体现了郭沫若先生的思想和文化传承。
郭沫若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伟大作家和革命家,他的诗歌、散文和戏剧作品至今仍在流传,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乐山郭沫若故居也成为人们了解郭沫若文化艺术和历史贡献的重要场所。
此外,乐山郭沫若故居也承载了许多文化活动和展览,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郭沫若的机会。
定期的讲解活动不仅向游客介绍了故居的历史和建筑特点,还讲解了郭沫若的生平事迹和其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
这些讲解活动有助于人们对乐山郭沫若故居的深入了解,同时也为传承和弘扬郭沫若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乐山郭沫若故居作为乐山市重要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象征,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通过深入了解乐山郭沫若故居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传承郭沫若文化艺术,同时也更好地理解他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重要贡献。
讲解乐山郭沫若故居的意义也在于通过故居的展示和讲解活动,向公众传递郭沫若的思想和精神,激发人们对文化的热爱和探索的欲望。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Article Structure)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讲解乐山郭沫若故居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和讲解意义。
引言(Introduction)在引言部分,将对乐山郭沫若故居进行简要概述,介绍其作为一处历史文化遗址的背景和重要性。
简述郭沫若女神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
简述郭沫若女神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
郭沫若女神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
一、煽情和抒情
1、墨守陈规,反叛传统:她的作品把传统的古典美学与现代的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在仁慈之中反叛传统;
2、抒发浪漫情怀:她作品中用汤显祖、陆游等传统文化内置在情感抒发中,向世人展示她浪漫主义美学艺术审美观念。
二、带来诗意
1、以内心为镜:她以深刻的内心为镜,把生命的深邃投射在他的文字中;
2、内心的自我审视:从文字的内涵中可以体会到她对内心和灵魂的审视,把内心的思考具现在文字中。
三、浪漫情怀
1、对时间的思考:把浪漫的思考具体的投射到现实的生活中,用文字记下自己想法和思考;
2、重新审视生活:郭沫若女神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在视野中拨开重重迷雾,看到它最原始、最真实的样子,更能够看到它最美好的一面。
四、对芸芸众生的关怀
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审美的视角关注芸芸众生,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弘扬和流传;
2、发挥想象和魔力:化繁为简,把千变万化的生活在文字中具现,发
挥自己的想象和思考力,展示出自己的“魔力”,述说自己的深刻见解。
郭沫若《女神之再生》的艺术特色研究
郭沫若《女神之再生》的艺术特色研究《女神之再生》是郭沫若的一幅艺术作品,它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女神重新从燃烧的火焰中涅槃再生的情景。
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强烈的精神内涵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对这幅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研究。
一、风格独特、气势宏伟的艺术特色《女神之再生》的风格独特,它结合了不同的艺术元素,表现出宏伟的气势和深远的哲理思考。
从颜色上来看,郭沫若采用了深红色和黄色作为主调,并添加了其他颜色,营造了热烈、庄严、神秘的氛围。
在构图方面,这幅作品以女神为主题,女神翘首仰望天空的姿态,让人联想到古希腊神话中女神的形象。
而画面中女神周围的火焰,不仅突显了女神的尊贵地位,同时也展现了火焰的炫目光芒和势不可挡的力量感。
整个画面展示了一种宏伟的气势和雄浑的力量感,令人感受到一种激荡的情感,给人深深的震撼。
二、注重形式美、凝聚力强的艺术特色除了气势宏伟的特点,这幅作品还注重形式美的表现。
郭沫若将火焰、女神等多个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
同时,整个画面的笔触和线条都非常流畅、优美,凝聚力特别强。
除此之外,郭沫若将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不仅刻画出女神完美的轮廓线条,还给人物细腻的表情。
画面的光影处理也特别精细,使描绘出的火焰和女神形象更加逼真。
三、文化内涵深刻、哲理思考强的艺术特色《女神之再生》不仅仅是一幅美术作品,还表现了郭沫若强烈的思想与理念。
他将火焰和女神联系在一起,寓意女神焕发新的生命力量。
这幅作品表现了再生和涅槃的精神内涵,展现出艺术家对生命力量、自然与人类的思考。
四、艺术风格多元、继承创新并重的艺术特色这幅作品是郭沫若在艺术创作上的一次继承与创新。
他汲取了西方艺术和文化元素,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这种多元化的艺术风格不仅反映了郭沫若在艺术上的开拓精神,也表现了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多元文化的认识。
总之,《女神之再生》的艺术特色结合了多种元素,它展现了刚毅、庄严、奔放、磅礴和精神内涵等不同的特点。
基于用户画像挖掘的文化旅游空间决策模型
基于用户画像挖掘的文化旅游空间决策模型周啸;周星汉;杨帅;韩轶龙;李奥萌【期刊名称】《绿色科技》【年(卷),期】2022(24)24【摘要】根据旅游空间决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一种基于用户画像挖掘的郭沫若文化旅游空间决策模型。
通过用户画像挖掘模型得出了旅游者倾向文旅景点的内在兴趣属性,基于旅游者兴趣属性研究了文旅景点的功能属性以及与旅游者兴趣属性之间的匹配关系。
对文旅景点的空间属性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空间可达模型。
通过文旅景点功能属性强度模型和空间可达模型,研究了乐山市内郭沫若文旅景点的功能属性强度以及空间可达强度,并基于强度比较了对乐山市郭沫若文旅景点进行空间决策,对不同旅游者需求条件下的决策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空间决策案例证明:乐山市内不同景点的功能属性强度和空间可达强度均不同,样本旅游者选择乐山美术馆、乐山文化馆、天工开物博物馆和乐山大佛博物馆游览时,相比其他景点更能满足其兴趣爱好,且能够有效节省路途成本。
为文化旅游空间决策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能够在充分考虑个体兴趣需求的条件下为旅游者提供贴合实际需求且空间可达最优的文旅景点。
【总页数】5页(P276-280)【作者】周啸;周星汉;杨帅;韩轶龙;李奥萌【作者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9【相关文献】1.基于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的旅游目的地主题与形象定位——以崇州市旅游主题形象的挖掘为例2.基于文化空间理念的妈祖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湄洲妈祖文化旅游为例3.基于文化价值挖掘的文化旅游主题设计——以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为例4.基于公共管理视角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以诸暨市旅游文化挖掘为例5.绍兴市全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化研究——基于POI信息挖掘的空间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旅游视角看郭沫若文化资源品牌设计与塑造摘要本文在深入分析郭沫若文化资源品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应当充分发掘沫若文化内涵,从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延伸产品三个方面精心设计品牌,从旅游营销定位、cis体系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塑造名人文化资源品牌,使名人文化资源的品牌发展能更好地服务地方旅游经济发展。
关键词:旅游郭沫若文化资源品牌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一郭沫若文化资源品牌发展现状郭沫若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学贯中西,著述颇丰,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文化巨匠,是与鲁迅齐名的当代文豪,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郭沫若文化资源发展均有不同的独到论述。
谭继和教授提出的乐山旅游发展的“诗游”就是充分阐释沫若文化的一种意境。
他建议应将这种意境借助“名山”峨眉山、“名佛”乐山大佛知名度,“借势”建设沙湾“名人故里”。
李鸿儒也曾提出将郭沫若文化融入生态旅游,使自然和人文景观相映生辉,使游人在寄情山水之中受到名人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尽管如此,郭沫若文化资源品牌化发展,特别是应用于当地旅游经济的品牌发展情况却不容乐观。
造成郭沫若文化品牌化发展滞后的原因较多,乐山师范学院陈晓春教授认为原因有三:(1)时代风气使然。
当今普通大众对郭沫若文化一知半解,人云亦云,以讹传讹,郭沫若文化被遮蔽,不难理解;(2)历史的误解与偏见。
过去所谓“御用文人”、“风派人物”等言论使人们对郭沫若的反映相当冷淡;(3)庸俗文化当道,高雅文化让路的社会现状使然。
郭沫若文化本质上作为观念性、精神性的名人文化,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范畴,普及难度颇大。
作为郭沫若文化主要载体的几十卷《郭沫若全集》及其书信集、译著等各种典籍,一般比较抽象、艰深,阅读对象需要一定的层次。
二挖掘沫若文化内涵,奠定资源品牌化基础所谓郭沫若文化,指郭沫若自己提出并身体力行的人格理想、人生价值以及贯穿他一生中最突出的思想、行为特征。
目前为止,对郭沫若文化内涵提炼最恰当的代表是税海模教授的三个向度:球型发展、与时俱进和人民本位。
陈晓春教授增加表述郭沫若文化的核心为诗化想象的浪漫气质。
郭沫若自青少年起即崇拜孔子与歌德,并以之为楷模,把自己塑造成像他们一样全面发展的“球型天才”。
并在以后的岁月中逐步得到证实:他是开一代诗风的先锋诗人、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等。
郭沫若复杂的经历也印证了他的“与时俱进”、领导时代新潮流的特质。
任何时候,郭沫若几乎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五四”时期,他是领导新诗潮的先锋诗人;“大革命”中,他是出入北伐军总司令部的戎马书生;1928年新文学转向,他又成为倡导革命文学的先驱者;30年代,他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开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先河;抗战爆发后,他出任军政部第三厅厅长,主持全国的文化抗战;建国后,他成为中国文联主席、中科院院长,以上这些都印证了其与时俱进的行为准则。
1925年,郭沫若刚接受马克思主义,即决然表示要“牺牲自己的个性,牺牲自己的自由,以为大众请命,以争回大众人的个性与自由!”这就意味着,郭沫若从此告别“五四”时期的个人本位价值观,而转变为人民本位的价值观。
其后他参加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目的都在救亡:拯救国家、人民于水火。
即便是上世纪40年代参加国统区民主运动,他也明确提出“以人民为本位”的概念,并以文学创作批判丑恶现实,实践他“为大众请命”的承诺。
三精心设计品牌,最大限度利用文化资源1 确立体现沫若文化深度和广度的核心产品最能体现郭沫若文化的核心产品包括:(1)如何解决“人与自我”的关系问题。
对应于沫若文化的第一个向度“球型发展”。
强调全面发展个性和尊崇自由,以不妨碍他人的个性发展与自由为限度,值得教育界推而广之。
(2)如何解决“人与时代”的关系问题。
对应于沫若文化的第二个向度“与时俱进”。
古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识时务者为圣贤”。
于我们解放思想,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现实,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新问题,大有启迪意义。
(3)如何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对应于沫若文化的第三个向度“人民本位”。
特别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继承。
可以说,我们社会上出现的不少问题,诸如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干部腐败问题……等等,无不与“人民本位”向度的缺位有关。
2 完善体现沫若文化资源丰度及强度的形式产品从旅游角度看,形式产品是实现核心产品的具体形式,是针对整个旅游目标市场需求制定的旅游产品品牌架构体系。
只有将作为观念性文化的沫若文化转化为具有审美性的物化形态,才能和普通大众相亲和,才能使普通大众乐于接受。
譬如,在文化景点等供当地人瞻仰、休闲、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的地方,制造文化制品让人睹物思人,记住郭沫若文化的精神、理念及其历史贡献等。
首先,创建旅游产品的品牌。
所有利用郭沫若文化资源开发的产品应该打上鲜明的郭氏品牌烙印。
有必要在着手做好故居的原貌恢复工作的同时,打造郭鸣兴达号商铺、郭家粮仓、郭家烤酒房等。
也可根据郭沫若作品中的记叙,依托本地资源开发命名一批特色食品。
其次,还应该将整个郭沫若出生的地方——沙湾,进行包装。
包括沙湾区宾馆饭店的命名、外墙装修、内部公共设施装饰及菜品创新命名等,均与郭沫若相关。
将所有涉及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窗口给予鲜明的特征。
如乐山的几个广场、乐山到沙湾的道路两侧、沙湾火车站、公共汽车、出租车及三轮车等交通工具等都是很好的宣传媒介。
再次,将体现郭沫若文化资源的产品式样多样化,尽可能多地整合郭沫若文化资源。
让人们全面、清楚地了解郭沫若生平、事迹、为人、成就;更多开发沫若文化旅游产品和纪念品,如郭沫若所著及相关各类书籍、字画、戏剧、电影光盘、纪念章、文具等;更进一步挖掘提炼沫若文化旅游文艺娱乐节目,如《沫若·女神》、《铜河秋韵》;以及游客参与性、互动性强的小话剧、情景剧(如郭沫若拜师、郭沫若偷花孝母)等。
轮流排演他的大型历史剧《屈原》、《虎符》、《孔雀胆》等,为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丰富的源泉。
配合当地发展“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方向。
3 精选并整合能张扬名人文化的区域文化延伸产品名人文化可以和名人所在地的其他文化相结合,是目前发展地方旅游的常用策略,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王好在研究鲁迅文化资源利用时就提出文化价值应当结合名人文化、水乡文化、民俗文化、古城文化、宗教文化等。
郭沫若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要让郭沫若文化走向世界,单靠郭沫若文化还不行,需要让所有游客在体验郭沫若的同时感受到郭沫若故土的其他附加利益和服务,即延伸产品。
郭沫若文化资源发展也应当很好地充分利用铜河文化(铜河号子、铜河花灯、铜河山歌),以及郭沫若自传中提及的“天后宫”及“祛魅”文化。
四运用旅游营销理论,塑造沫若文化资源品牌1 寻求名人文化资源的合理定位(1)领先定位。
所谓领先定位就是指要先闯入旅游消费者心理,确定“第一”,能创造“第一效应”。
名人旅游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变名人资源为旅游资本,变潜在经济价值为现实经济价值。
四川乐山沙湾包含郭沫若故里、故居、纪念地、贡献地等四种名人资源类型,如用郭沫若的生活成长经历等线索将这些资源串起来,就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资源,具有典型的领先性和唯一性。
(2)借势定位。
借势定位是以消费者熟知的品牌形象为对照,反衬自己特殊地位、形象。
而郭沫若文化资源所在地可以借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世界双遗产得天独厚之“势”进行合理宣传、造势。
(3)文化基点定位。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最根本的灵魂,是最活跃的竞争力的标志性元素,是旅游城市的根本依托。
郭沫若是一度与鲁迅齐名的一代文豪,其独特的沫若文化是集文学、考古、翻译、思想等为一体的集大成者,具有不可替代性。
2 持续锤炼沫若文化资源的核心价值(1)继续张扬个性。
从旅游角度发展沫若文化资源,必须与其他名人文化资源竞争者形成差异化,达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
城市旅游业的兴旺在于其个性的张扬,威尼斯是“水上之都”、巴黎是“时装之都”,而鲁迅故里绍兴是以鲁迅文化为龙头的、以鲁迅其人和作品为线索反映绍兴山水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许多文化形态的组合体。
郭沫若故居可以定位成诗文化、佛文化、山文化和水文化的组合体,亦具有难以复制的个性。
(2)持久锤炼价值。
郭沫若的文学作品、学术著作,自问世以来就对我们的思想观念、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精神生活等产生深刻影响。
不管今天的某些人对郭沫若的功绩和作用如何进行贬低,但可以肯定地说,郭沫若一生为中华民族所做的贡献,是会名垂青史、永志不朽的。
认识到这一点,沫若文化资源的经营价值就是不可估量的。
地方政府、旅游主管部门、旅游投资企业及相关利益群体一旦认定就应坚持锤炼,坚持弘扬。
(3)形成游客心理共振。
沫若文化资源品牌核心不是一个僵死的概念,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形象,应该具有精神魅力和智能魔力,吸引、沟通和感召游客,并且与游客之间形成“利益共鸣点”“形象共振点”“精神共振点”。
郭沫若文化资源可以按照游客类型进行细分,分别针对考古爱好者、文学爱好者、诗歌爱好者、戏剧爱好者、史学爱好者以及经历革命岁月的大龄游客等进行深度挖掘郭沫若文化的闪光点形成心理共振,提升认同度。
3 利用cis体系促进沫若文化资源品牌的形象塑造(1)精确理念识别(mi)。
可以全国大范围内讨论准确界定郭沫若的三个向度精神、郭沫若诗歌文化、戏剧文化、考古文化等等。
(2)正确行为识别(bi)。
通过开展郭沫若故乡乐山全市范围的教育培训,沫若故居、故里以及相关旅游景区范围的礼仪规范、公关公益等活动,使郭沫若故乡人民的行为活动以动态形式将郭沫若文化理念外化。
(3)充分视觉识别(vi)。
通过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沫若故里景区标志;根据郭沫若性格、作品等制定景区标准色;再选择设计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同时代表郭沫若精神的广告,对郭沫若延伸旅游产品进行特色设计;借鉴中山市、左权县、香格里拉县等更名的成功经验,将沙湾区更名为沫若区,通过刺激人们的视觉神经,在大脑里迅速形成永久记忆。
(4)辅助听觉识别(ai)。
集中开发郭沫若戏剧、诗歌,进行包装宣传,再根据郭沫若经历、精神创作景区歌曲、形象音乐、广告音乐等,辅助以铜河(大渡河)文化(民间文化及艺人、号子、山歌、川戏等等),以听觉的传播力来感染媒体,把郭沫若理念和文化等抽象事物转化为具体的事物,用音乐的手段塑造沫若故里形象。
注: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立项资助课题《郭沫若文化资源品牌化与促进乐山旅游发展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y2009l16)。
参考文献:[1] 税海模:《沫若文化的三个向度及其开发》,《郭沫若学刊》,2004年第1期。
[2] 谭继和:《沫若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资本》,《郭沫若学刊》,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