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岩潜山油藏储层特征及高效开发建议
巨厚变质岩古潜山油藏合理开发方式探讨
巨厚变质岩古潜山油藏合理开发方式探讨作者:石松林【摘要】从巨厚变质岩古潜山勘探的实际情况能够看出,不仅是在古潜山的表层的风化壳之中能够形成油气藏,同时在其的内部深层如果是油源的条件比较的充足也能够形成有利的疏导条件,另外在其内部的发育过程中有着很好的储集的空间这样就给内幕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本文主要是对巨厚变质岩古潜山油藏的开发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究,希望能够给这一领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巨厚变质岩;古潜山油藏;开发方式引言在含油的幅度达到一千六百米的裂缝性油藏是油藏地质遗迹油田开发的一些重要的研究领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对于巨厚变质岩古潜山油藏进行了勘探遗迹发现和试采,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到了二零零五年的时候才开始对其进行了新的认识,在两千四百米到四千米的一个分段的试油试采得以证实,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一个合理的开发方式。
一、巨厚变质岩古潜山油藏开发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我国在这一过程中对于石油的需求量也逐渐的得到增加,石油对于我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开采石油方面也愈来愈凸显出其困难,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兴九四井对于太古界古潜山进行了首次的钻遇,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又对此进行了相继的探井,经过了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古潜山的表皮段附近试油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获得了工业油气流,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在开采的过程中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就把2720米当做是古潜山的出油底界,对于已经开采的古潜山井除了兴六八井之外,出现了产量低并且下降较快的特点,于是就没有对于这一构造进行继续的勘探[1]。
到了新的发展时期,我国的一些科学技术相对的成熟,对于巨厚变质岩古潜山油藏的开发条件已经有了很好的具备,在二零零五年的时候,利用了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了三维的地震勘探,并且部署了兴古七井,在深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已经是超过了四千二百米,经过了三次的试油都获取了工业油气流,在之后的过程中又分别进行了试油和试采,使得含油的底界下移了1200多米,最终含油的幅度达到了1600米这一高度[2]。
加强动态监测高效开发潜山油藏
| | _ |
l l |
|
| | _ |
l
加强动态 监测 高效开发潜 山油藏
侯 庆军 ( 中油辽 河油 田兴隆 台 采油 厂地 质研 究所 , 辽宁 盘锦 1 2 4 0 1 1 )
摘要 : 兴 古潜 山是我厂主要 生产主力 区块之 一。 为 了进一 步提 高对 潜 山油藏 的认识 , 对 部分油井进行压 力恢 复和 干扰 试井等动 态监 测 资料 , 通过动态监测数据确定油 水界 面和合 理工作 制度 , 为该 区块 高效开发提供 了依 据。 关键 词 : 动态监 测; 应 用;潜 山油藏;高效 开发
4 结论 及建 议
①兴古 潜 山油藏 压 力系数 为 1 . 1 3 , 属 正常 压力 油藏 , 确 定
水平 井 合理生 产压 差6 . 5 MP a , 合理工 作制 度5 —7 m 油嘴 。 ②兴
古潜 山平面 和纵 向上仍有 外扩和 下探空 间 , 油 藏含油边 界和 含 油幅 度仍 需继 续 认识 。 推 断 油水 界面5 2 0 0 m 附近 。 ③不 断完善 动态 监测 资料 录 取 , 掌握 油藏 动态 变化 状况 , 继 续跟 踪兴 古潜
6
9
●
●
’
-
7 。 蚴
●
弯
1 2
7 一 H 1 0 2
‘
卜盼
Hale Waihona Puke 7 — 1 0 l 5
图2兴古潜 山指示曲线 图3油井指示 曲线类型
通 过对 系统试 井 数据分 析认 为油 井井 下流体 动态 依然 符
合弹 性驱特 征 , 油气 比保持平 稳 , 目前采 取的工 作制度合 理 。 采 油指 数二 段> 三段 >四段 >一段 。
裂缝性潜山变质岩油藏的合理生产技术对策——以鸭儿峡油田志留系油藏为例
裂 缝性 潜 山变质岩油藏 的合理 生产技术对策
以鸭 儿峡 油 田志 留 系油藏 为例
● 门
摘
峡 作 嚣 酒 泉 : 。
要 裂缝 性 潜 山 变质 岩 油 藏 的 生 产 特 征 复 杂 , 以鸭 儿 峡 油 田 志 留 系 为例 对 该 类 油藏 的 开发 特 征 进 行 了分 析 。 结果 表 明 , 油
鸭 儿峡志 留系油藏 紧邻 酒泉 西部 盆地青 西 生油
5 3年 的 勘探 开 发 历 程 。根 据 油 藏 勘探 开发 部 署 的 经历及 油藏 产量 变化形 势 ,可把 油藏 整个 开发历 程 划 分为 2个 阶段 :一是 试 采评价 、滚 动扩 边并举 阶 段 :二 是 推动产 量不 断上 升和 油藏产 量逐 步递减 阶
后 期 稳 产 提供 了坚 实的技 术 保 障 关键词 技 术对策 裂缝性油藏 鸭 儿峡 h e p r o d u c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o f f r a c t u r e d me t a mo r p h i c b u i r e d h i l l r e s e r v o i r a y e c o mp l e x .T a k i n g S i l u i r a n r e s e r v o i r o f Ya e r x i a Oi l i f e l d a s a n e x a mp l e .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f e a t u r e s o f t h i s t y p e o f r e s e r v o i r s a r e a n a l y z e d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 d u in r g t h e d e —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r e s e r v o i r , t h e y i e l d o f h i g h — y i e l d we l l s d e c l i n e s f a s t , t h e i r c u mu l a t i v e o i l p r o d u c t i o n i s h i g h ,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 d u r a t i o n
变质岩潜山注采系统调整对策及效果分析
变质岩潜山注采系统调整对策及效果分析本文探讨裂缝型潜山油藏开发中后期注采系统调整作用,因势利导利用裂缝展布规律,对改变目前注水线性水窜方向,提高和改善裂缝型潜山油藏注水开发效果,指导类似油藏注采系统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注采系统;调整对策;实施效果;分析一、前言静64-26井组位于安1潜山,该潜山油藏由于裂缝展布具有方向性,在原注采井网开发过程中,长期注水开发导致与裂缝走向一致的注采井线性水窜,含水快速上升;而与裂缝走向垂直的注采井注水见效差,水井注不够,油井供液不足。
二、研究背景背景一:安1-安97潜山裂缝非均值性强,分布规律具有方向性。
根据取芯资料及蚂蚁体裂缝预测,安1-安97潜山储层裂缝非均值性强,主要以中高角度裂缝为主,展布方向主要为北东、北西向裂缝。
背景二:沿主裂缝方向注采井线性水窜,油井含水上升快。
由于长期注水开发,导致注水沿主裂缝方向线性水窜,受效油井含水快速上升,稳产难度大。
其中安1-安97潜山综合含水以由2010年60%上升到80%。
而其中靜64-26井组由于注水线性水窜,导致静64-26井含水去年来由90%上升到了99%,以前的高产井变为低效井,而其它方向水驱能量弱,油井供液不足。
背景三:垂直裂缝走向的注采井注水见效差,水井注不进、油井供液不足。
受北东、北西向裂缝展布方向控制,垂直裂缝走向的注采井见效差,区块目前水井23口,就有13口井水注水压力达到20MPa以上,5口水井注水困难;油井29口,就有18口供液不足。
其中静64-26井组胜23-10、胜24-13、胜23-13裂缝连通差,注不够,对应的垂直裂缝展布方向的油井胜24-10、胜25-12、胜23-11三口油井供液不足。
背景四:油井措施工作穷尽,效果逐年变差。
为沟通注采井井间裂缝,安1-安97潜山主要措施为压裂,统计近年来的压裂效果逐渐变差,且目前受低油价和工作量穷尽影响,可选压裂井及压裂井段逐渐减少,2016年-2017年区块没有实施压裂,以没有其它措施,导致区块稳产形势严峻。
油藏存储层建设研讨
油藏存储层建设研讨1潜山油藏成因及地质特征变质岩潜山在我国东部的渤海湾地区分布广泛。
文中以辽河盆地为例,根据钻井资料,该盆地广泛分布太古界变质岩系,构成其最古老的结晶基底。
基岩受到多次活跃的岩浆影响,不断发生变质作用,造成各类岩错分布。
该区域也曾受多期地质构造作用影响,产生了持续周期性的断裂活动,对潜山的形成及后期潜山披覆构造具有重要影响。
断层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断层微裂缝及储层微裂缝,成为成藏过程中油气运移的通道。
潜山带的各侧均存在断距较大的断裂,使生油岩与潜山接触,为变质岩潜山提供区域性大面积的供油窗口,断裂同期产生的不整合面及断面也成为油气运移通道。
上覆泥岩为顶部油气藏提供有效的盖层,由于变质作用,潜山内发育了不同岩性,其中由暗色矿物体积分数较高的斜长角闪岩、基性辉绿岩组成的致密岩层,确保了内幕油气藏的保存。
此类油气藏为常压成藏系统,说明内幕储层相互连通[1-9]。
以胜601潜山油藏为例建立储层地质模型。
2潜山储层建模2.1潜山岩相控制模型相控建模的基本思想,是同一层内相同沉积微相或岩相具有相近的参数分布特征。
辽河油田在长期的地质研究中形成了“优势岩性”理论:在同样构造应力作用下,暗色矿物体积分数较高的岩石塑性较强,不容易产生裂缝,难成为储集岩;暗色矿物体积分数较低的岩石塑性较弱,容易产生裂缝而成为储集岩。
按照岩心分析资料,由各种变质岩暗色矿物的体积分数对变质岩古潜山进行岩石排序,形成岩性序列。
在岩性序列中,靠前的岩性相对于靠后的岩性为“优势岩性”。
根据录井资料,胜601潜山油藏中主要分布混合花岗岩、片麻岩、辉绿岩。
按照暗色矿物体积分数排序如下:辉绿岩片麻岩混合花岗岩。
依据“优势岩性”理论,胜601油藏中易形成储层的岩石岩性依次为混合花岗岩、片麻岩、辉绿岩。
采用序贯指示模拟法进行建模,如图1所示。
变质岩潜山油藏是典型的裂缝性油藏,具有双重孔隙性质,因此,应分别考虑基质和裂缝的性质进行建模。
由于基质属性主要受岩性分布控制,不同岩性油藏的孔隙度、渗透率存在一定差异,因而需要在岩性控制基础上对基质属性进行离散。
巨厚变质岩潜山油藏注气开发驱油机理及方案优化
巨厚变质岩潜山油藏注气开发驱油机理及方案优化陈妍;张玉【摘要】兴古潜山油藏为巨厚变质岩潜山油藏,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裂缝发育、含油高度达2 300 m,天然能量开发造成产量递减快,而注水开发难以有效补充地层能量,因此合理开发方式优选难度大.针对该油藏双重介质特征,改进实验流程,建立双重介质储层变压焖井实验方法,量化研究基质渗析驱油作用,结合数值模拟研究和现场试验分析,深化注气开发驱油机理认识.研究结果表明,巨厚变质岩潜山油藏注气开发能够发挥重力驱替、气体上浮驱油及基质渗析等作用,可大幅度提高波及体积,并以此为指导开展兴古潜山油藏立体注气开发方案设计,采用顶部注气为主、中下部注气为辅的立体注气方式,在形成重力驱的同时发挥气体上浮驱油的作用,较天然能量开发提高采收率15%.【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6(023)001【总页数】5页(P119-123)【关键词】重力驱;基质渗析驱油;变质岩潜山;双重介质储层;气驱机理;立体注气【作者】陈妍;张玉【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7@。
注气开发作为一项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技术在油田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1-2],但受气驱机理认识不清的制约,在巨厚变质岩潜山油藏应用较少。
兴古潜山油藏为巨厚变质岩潜山油藏,含油高度达2 300 m,岩性复杂,发育2大类6亚类25种岩石,储层非均质性强,开发初期利用以水平井为主的纵叠平错立体开发井网来实现高速开发,最高采油速度为2%。
但是由于储层巨厚,难以有效补充地层能量,天然能量开发,产量递减快,油藏年综合递减率达18%,压力系数降至0.7,亟需探索有效的能量补充方式。
通过对天然能量、注水、注气、蒸汽驱和化学驱等多种开发方式进行对比论证,确定采用注气开发补充地层能量。
针对巨厚变质岩潜山油藏气驱机理认识不清的现状,通过开展物理模拟研究,结合数值模拟对比验证,明确巨厚变质岩潜山油藏注气开发驱油机理,并建立了巨厚变质岩潜山油藏注气立体开发设计新方法,以期为优化设计兴古潜山油藏注气方案提供依据。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油藏是地球深部岩石中储存的石油和天然气。
其地质特征决定了油藏的储量和开发难度,因此对油藏地质特征的分析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进行试析。
一、油藏地质特征1. 岩性特征油藏地质特征的第一要素是岩性。
油藏主要分布在砂岩、碳酸盐岩和页岩中。
砂岩和碳酸盐岩具有良好的储集和渗透性,是理想的储油岩石;而页岩储层因孔隙度小、渗透性差,开发难度较大。
2.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油气聚集的重要条件之一。
构造主要包括褶皱、断裂和隆起等。
褶皱和断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有利于形成富集区;而隆起区域则是优质的储集地带。
3. 地层特征地层对油气的富集和运移具有重要影响。
厚度较大、孔隙度高的地层更容易形成油气聚集;不同地层之间的渗透性差异也会影响油气的储集和开发。
4. 地层流体特征地层流体是油藏地质特征的关键之一。
地层流体包括原油、天然气和水等,其类型和含量对油气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二、开发对策1. 采用综合地质解释技术针对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地层特征,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岩心等技术,进行精细的地质解释,准确评价油藏的储量和产能,为后续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 优化油藏开发方案在了解油藏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油藏开发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
可以采用水平井、注水开采等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
3. 加强油藏管理和监测对油藏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油藏开发中的问题,保证油田的稳定生产。
4. 探索新的勘探技术不断推进勘探技术的创新,探索新的油气聚集机理和富集规律,为新的油气资源储备奠定基础。
5. 强化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在油藏开发的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工作,避免因开发活动对环境造成破坏,并确保作业安全。
通过对油藏地质特征的详细分析和科学的开发对策,可以更好地实现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同时保障油田的稳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
提纲
古潜山油气藏勘探进展及研究现状 古潜山油气藏成藏条件及分类 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成藏模式 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主控因素 实例分析
古潜山油气藏勘探进展及研究现状
• 概念 古潜山是古地貌的一种形态,地层经过
地壳变动后的长期风化剥蚀,造成表面形态 的高低不平,后来再次下沉被新生代沉积层 所覆盖,其中突起的山丘就称为古潜山
分类 王国纯—据岩性特征分为:变质岩储层潜山、火山岩储层
潜山、碳酸盐岩储层潜山和碎屑岩储层潜山
谯汉生—考虑到潜山的成因、形态和储层结构分为:地貌
潜山、断块潜山和不整合潜山三大类
吴永平—据构造形成于盖层沉积先后关系:①先成地貌潜
山,②同生构造潜山③后成构造潜山 …………
提纲
古潜山油气藏勘探进展及研究现状 古潜山油气藏成藏条件及分类 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成藏模式 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主控因素 实例分析
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成藏模式
• 根据古潜山储层物性和古潜山油藏分布距古潜 山顶部深度特征可以分为2种类型 :
(1)一种是古潜山表层含油,即风化壳型古潜山 油藏,即表层淋滤型古潜山油藏;
(2)另一种是古潜山深部含油,即深部裂缝型油 藏.
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成藏模式
• 根据圈闭与油源及输导层的配置关系,归纳为 下列3种模式(据慕德梁,2007):
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主控因素
侧向供油“窗口”是内幕成藏关键因素
古潜山油藏多为“新生古储”式,而且烃源岩与潜山之 间很多时候还发育有隔层。因此,古潜山能否与上部烃 源岩相接触形成供油窗是成藏的关键。
良好的封盖体系和保存条件
大多数情况下古潜山本身没有封盖层,需要依靠上覆非 渗透性岩层作为盖层,并且受晚期断裂活动的影响较弱, 才能形成良好的保存条件。
第九节_王庄变质岩潜山油藏
第九节胜利油田王庄变质岩潜山油藏一、构造特征王庄油田位于山东省利津县郑家地区,其构造位置为陈家庄凸起南坡西部倾没段,西部为流种凹陷,是一个以前震旦系潜山油藏为主,兼有第三系地层,岩性油藏为辅的复合式油藏。
本区自1965年开始勘探,第1口深井为利3井。
1984年3月底完成了二维地震,测网密度500mm×600m,1993年完成了该区的三维地震,测网密度为50m×50m。
该区共发现三套含油层系:沙一段、沙三段和前震旦系。
王庄古潜山,按埋藏时代划分为第三系潜山,其核部地层为前震旦系变质岩,披盖层为第三系沙四段泥岩和致密砾岩。
地壳的抬升,使变质岩长期暴露地表,经过长期风化剥蚀后,由于不同性质的岩石,抵抗风化的能力有所差别,因此在地形上形成凸起,即古代山头的景观。
在山头形成以后,又经过长期的沉积间断、风化、剥蚀、夷平、改造,于沙四段开始沉积的时候,古山头整体下降,低于水面,接受沉积,进而形成了如今的古潜山全貌。
综上所述,王庄潜山构造有如下特点:1.潜山的形成和改造全过程,风化剥蚀贯穿于始终,并为主导因素。
2.沙四段致密岩覆盖在侵蚀面上,形成了地层不整合圈闭。
3.改造后的潜山,其构造完整、简单,内幕无断层,形态呈近圆形,不对称的山丘。
南翼、东翼倾角较大,约25°左右,西翼、北翼倾角较小,约15°左右。
构造高点在郑4—6井附近,该井进山深度为1467m,含油高度203m,油藏平均含油高度89.9m (图1.2、1.3、1.4、1.5)。
图1.2 王庄油田基岩顶构造井位图图1.3 王庄油田南北向油藏剖面图图1.4 王庄油田潜山油藏控制含油高度等值线图图1.5 王庄油田王庄油田AnZ段地层等厚图二、变质岩油藏储层特征(一)、岩石特征王庄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区域变质和岩浆热液注入而发生的混合岩化,以及动力变质等作用而形成的深变质岩。
1.岩性根据郑4-2井岩心薄片分析,本区前震旦系变质岩主要由片麻岩、变粒岩基体和长英质伟晶岩脉三部分组成。
富台潜山油藏储层特征研究及应用
富台潜山油藏储层特征研究及应用摘要:富台潜山下古生界储层储集空间复杂多样,储层非均质强。
利用岩心观察分析、FMI测井等资料,对富台潜山储层储集特征、控制因素、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优选有利部位新建产能12.5x104t,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富台潜山下古生界储层特征裂缝富台潜山构造位置位于济阳坳陷车镇凹陷车西洼陷埕南断裂带下降盘,2000年7月勘探发现。
累积探明含油面积20.7km2,地质储量3207x104t。
富台潜山为受埕南大断裂和二台阶断层控制,潜山下古生界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泥页岩沉积。
主要储层为奥陶系八陡组、冶里-亮甲山和寒武系凤山组。
储层原生孔隙不发育,次生孔隙是油气主要的储集空间。
受古生界潜山构造特征的控制,下古生界储层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
储层的发育程度也是控制产能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富台潜山的储层发育特征对于合理高效开发潜山油藏具有重要意义。
一、储层特征1.岩性特征富台潜山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形成于浅海开阔海台地和局限海台地沉积环境,以开阔海台地沉积环境为主,大部分组段发育有大套的灰岩、云质灰岩及白云岩。
八陡组岩性以灰岩、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为主,夹石膏岩;上、下马家沟组以灰岩或云斑灰岩为主,夹石膏岩;冶里—亮甲山组以细晶白云岩为主,白云石含量平均71.3%;凤山组以白云岩为主,白云石含量平均97.4%。
2.储集空间富台油田下古生界潜山储层原生孔隙不发育,对油气起决定作用的是次生孔隙。
次生孔隙主要包括:晶间孔隙、溶蚀孔洞、晶簇孔洞和裂缝。
富台油田车古201潜山裂缝主要发育在八陡组、冶里—亮甲山组和凤山组,尤其是冶里—亮甲山组和凤山组,裂缝非常发育,岩心破碎严重;上下马家沟组裂缝也较发育,但充填较重。
裂缝为富台潜山下古生界储层主要导流空间。
3.储集空间组合特征富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且分布不均匀,岩心及成像测井资料显示,岩石中的各种储集空间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错、连通形成立体的网络状储集系统。
潜山型油藏的优化压裂设计
潜山型油藏的优化压裂设计摘要:变质岩潜山的储层海拉尔油田有许多特性,例如,深埋很大厚度、繁杂的岩石类型,岩性复杂。
也有广泛的自然破裂增长型油藏以及区别地应力的储层和隔水层。
因此,在压裂设计中,人造裂缝容易沿着垂直方向扩展。
以这个方式,它导致净压力和狭窄的人造裂缝。
却得不到要求的长的宽的裂缝。
在此基础上的应力分布特征之间通过对储层和隔水层裂缝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种新的三维延伸技术研制成功各自控制因素,用于人造裂缝扩展。
根据体积小水力裂缝结果,利用裂缝高度控制技术,优化压裂施工规模和提高刺激低应力防护层储层裂缝消失的问题就被解决了。
此技术运用到30口井。
压裂设计任务的成功率达到了81%,效果显著,这一成功比例的压裂建设及生产改进提高尤为突出。
论文简介:变质岩潜山的储层海拉尔油田有许多特性,例如,深埋很大厚度、繁杂的岩石类型,岩性复杂。
也有广泛的自然破裂增长型油藏以及区别地应力的储层和隔水层。
因此,在压裂设计中,人造裂缝容易沿着垂直方向扩展。
以这个方式,它导致净压力和狭窄的人造裂缝。
它也把沙子堵塞当支撑剂浓度在14%-25%的范围,因此成功率低。
质岩石水库许多特征,例如,许多天然裂隙发育、孔隙而被增长,厚宽度、小应力区别水库和隔水层。
在以上岩性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优化压裂设计方法。
这一方法可以采取结合储层地质条件、地应力条件及裂缝流体性,通过压裂建设风险分析结果优化施工参数,以小型压裂分析结果为依据确定压裂的细节。
因此,他实现了在实践中的个性化设计。
与此同时,现场控制技术提供支配微裂纹数量、裂缝高度、压裂液的虑失性、压裂液的阻力。
这些技术提高了对裂缝型油藏压裂成功率。
储层地质的特点:对于海拉尔油田潜山油藏类型,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是专业生产区域.储层岩石是钙质砂岩碎屑形态、长岩石中碎屑沙粒和碳酸盐质砾岩的堆积体。
岩石遭受变质,所以矩阵结构紧凑,孔隙度为4.0-14.3%,平均为7.8%。
渗透率为0.02-0.59md,平均为0.15md。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油藏地质特征是指油藏所具有的一系列地质特征,包括油藏类型、储层类型、构造特征、岩性特征等。
了解油藏地质特征对于有效开发油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1000字左右的篇幅,对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进行分析。
油藏地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油藏类型、储层类型、构造特征、岩性特征等。
首先是油藏类型。
油藏类型指的是油藏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
常见的油藏类型有裂缝型、孔隙型和溶蚀型。
不同类型的油藏具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对开发油藏具有不同的影响。
其次是储层类型。
储层类型指的是储层中储存油气的岩石类型和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常见的储层类型有砂岩、碳酸盐岩、页岩等。
储层类型对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类型的储层对油气的储集和流动性能有不同的影响。
然后是构造特征。
构造特征指的是油藏所处地质构造的特征。
常见的构造特征有隆起带、凹陷带、断块带等。
构造特征会影响油气的运移和储集,不同的构造特征对油藏的开发有不同的影响。
最后是岩性特征。
岩性特征指的是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地质特征。
常见的岩石类型有砂岩、泥岩、石灰岩等。
岩性特征对油藏的孔隙结构和储藏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有效开发油藏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以上油藏地质特征,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开发对策。
对于不同类型的油藏,我们需要选择不同的开发方法和工艺。
对于裂缝型油藏,可以采用增强油藏裂缝的方法,如水驱、气驱等;对于孔隙型油藏,可以采用注水或注气等方法提高采收率;对于溶蚀型油藏,可以采用压裂等技术增强油藏的储集性能。
对于不同类型的储层,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采油工艺和方法。
对于砂岩储层,可以采用水驱或压裂等方法提高采收率;对于碳酸盐岩储层,可以采用酸化或溶解岩石等方法提高采收率;对于页岩储层,可以采用水平井和压裂等技术提高采收率。
对于不同的构造特征,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勘探和开发策略。
对于隆起带构造,可以采取重力勘探和地震勘探等方法找到潜在的油藏;对于凹陷带构造,可以采取地震勘探和流体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找到潜在的油藏;对于断块带构造,可以采取地震勘探和地质物理勘探等方法找到潜在的油藏。
变质岩潜山油藏储层特征及高效开发建议
变质岩潜山油藏储层特征及高效开发建议汪利兵;童凯军;马时刚;周蓉【摘要】The Archean buried hill reservoir in Bohai JZ25 -IS oilfield is a metamorphic rock, quasi - lamellar reservoir with bottom water and well developed pores and crevices. The reservoir has extremely complex geologic struc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big differences in spatial development of fractures, unknown interconnection of fractures inside the buried hill, drastic change of high quality reservoir, severe heterogeneity, and poor continuity and comparability.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high production wells in the JZ25 - IS buried hill reservoir as well as lithology, tectoclase development, well type and other facto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rol factors on buried hill reservoir deliverability, proposes suggestions on efficient reservoir development, and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buried hill reservoir.%渤海JZ25-1S油田太古界潜山油藏是1个孔、缝十分发育的变质岩似层状底水油藏,其地质结构极其复杂,具有裂缝空间发育规律差异大、潜山内幕裂缝发育段的连通模式不明确、优质储层变化大、非均质性极强、连续性及可对比性差等特点.结合JZ25-1S 潜山油藏高产井的特点,从岩性、构造裂缝发育及井型等因素出发,分析潜山油藏产能的主控因素,提出潜山油藏高效开发建议,为后续潜山油藏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2(019)004【总页数】4页(P29-32)【关键词】裂缝;发育特征;主控因素;变质岩;潜山油藏;渤海JZ25-1S油田【作者】汪利兵;童凯军;马时刚;周蓉【作者单位】中海油(中国)天津分公司,天津塘沽300452;中海油(中国)天津分公司,天津塘沽300452;中海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100010;中油吉林油田公司,吉林松原1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JZ25-1S油田太古界潜山油藏的储层孔、缝并存,岩性及孔隙空间结构复杂,非均质性程度较高,自2009年投产以来,油藏最高采油速度为8%,平均采油速度高达5.6%。
渤海海域变质岩潜山油藏稀井网高效开发技术
摘要 :为 了实现 渤海海 域 变质岩潜 山油藏少 井 高产开发 目标 ,以 J Z 2 5 1 S油 田为例 ,开展储 集层 裂缝精 细描述 、双 重 介 质 油藏水 驱 油机 理 表征 、新 型 井网模 式优 选 、合理 开发 技术 政策 制定 及稳 油控 水技 术 等方 面研 究,形 成变质 岩 油 藏稀 井 网高效 开发 关键技 术 。根据 J Z 2 5 1 S潜 山油藏特 点 ,开展 裂缝 各 向异性 波动方 程 的正演模 拟 ,验证 了窄 方位 角
( 1 . C NO OC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L t d . , B e i j i n g 1 0 0 0 2 7 , C h i n a ; 2 . T i a n j i n B r a n c h o fC NOO C L t d . , Ea n j i n 3 0 0 4 5 9 , C h i n a )
图 7表 3参 1 7
关键词 :渤 海海域 ; 变质 岩 潜 山;潜 山油藏 ; 裂缝预 测; 井 网模 式 ;油藏 开发技 术 ;稳 油控 水
中 图 分 类 号 :T E 3 4 4r s e we l l pa t t e r n a nd h i g h - e i c f i e n t d e v e l o p me nt o f me t a mo r ph i c
i n t he Bo ha i Se a a r e a , t h e J Z25 1 S o i l ie f l d a t Bo h a i Ba y Ba s i n wa s t a k e n a s a n e xa m pl e t o c a r r y o u t e l a bo r a t i o n of r e s e r vo i r f r a c t ur e , qu a n t i t a t i v e c h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wa t e r d i s pl a c i ng oi l me c ha n i s m a t d u a l — p o r os i t y r e s e r v oi r ,o pt i mi z a t i o n o f ne w we l l pa t t e r n mo de , f or mul a t i on o f r a t i o n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t e c h no l og y po l i c y ,m a i nt a i ni ng p r od u c t i v i t y a nd c o nt r o Ui n g wa t e r r i s i n g ba s e d 0 n d e ve l o p me n t e xp e r i e n c e o f s i mi l a r oi l r e s e v oi r r ,t h us f o m i r n g t he k e y hi gh e i c f i e n c y d e ve l o p me nt t e c hn i q ue of s pa r s e we l l pa t t e n r of o f f s ho r e me t a mor phi c r oc k r e s e vo r i r . Ba s e d o n t h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J Z25 1 S bu r i e d hi l l r e s e r vo i r , f o r wa r d s i mu l a t i o n o f wa ve e q ua t i o n f o r f r a c ur t e a n i s ot r o py wa s c a r r i e d o ut ,v e r i f yi ng t he e f f e c t i ve n e s s o f n a ro w a z i mu h t s e i s mi c da t a t o f r a c t u r e s d e t e c t i o n i n wo r k re a a . M ul t i - p ra a me t e r s p r e s t a c k i nv e r s i o n a n d g e o s t r e s s ie f l d s i mul a t i o n we r e a pp l i e d t o f or e c a s t l oc a t i o n of ra f c ur t e s nd a d i r e c t i on of ra f c t u r e s r e s pe c t i ve l y.Ba s e d on t h e l rge a - s c a l e 3 D p hy s i c a l mod e l a nd n um 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a n e w t o p- bo t t om i n t e r l a c e d 3 D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油藏地质特征的研究及相应的开发对策是保障油田资源有效开采的关键。
本文将对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油藏地质特征1. 储集岩性质油藏地质特征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储集岩性质。
储集岩是指能够保存油气的岩石,其物理性质对于储集和运移油气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中-重质原油多储存在砂岩、碳酸盐岩等孔隙介质中,而轻质原油多储存在页岩、裂缝岩等储层中。
了解储集岩的孔隙结构、渗透性、孔隙度等特征对于评价储集岩的吸附、渗透、储量储量储量储量储量储量储量储量储量数据非常重要。
2. 地质构造特征地质构造特征是指地层的形成和变动过程所形成的构造形态、构造变动和构造作用。
对于油气勘探、开发、生产来说,地质构造特征的了解至关重要。
在构造上海盆地、塔里木盆地以及壮瓦盆地等油气富集区的构造特征,对于开发和利用这些区域的油气资源将有重要指导意义。
3. 地层岩性地层岩性主要指地质层系的岩石特征,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对于油藏地质特征的研究来说,地层岩性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地层岩性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岩性分布、成因特征等,从而辅助油气勘探及储量评价等工作。
二、油藏开发对策1. 整体构造分析及油藏类型划分在油气勘探过程中,通过整体构造分析和油藏类型划分,可以确定油藏所处的构造相、油气成藏条件等,有利于选择合适的勘探开发目标。
对于裂缝型油藏,需要考虑裂缝的产状、分布规律以及井网的布井方案,以提高油气采收率。
2. 储层改造工程对于已经发现的含油气储层的改造工程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改造工程,可以通过酸化、压裂、注水等方式改变原有储层的物理性质,以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这是一种有效的开发对策,可以提高油田资源的开采效率。
3. 注水开发对于水驱型油藏,采取注水开发对策是非常关键的。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油藏地质特征通常是指油气藏的构成、分布、储量、地质构造和地质地貌等方面的特征。
油藏地质特征既关系到油气储量的大小和分布,也关系到油气开采的难易程度和技术路线的选择。
因此,对油藏地质特征的认识和了解是进行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基础。
油藏地质特征包括油气藏类型、储层类型、油藏中油气的存在状态、油气砂岩的孔隙特征、地质构造、油藏中的水和盐度等特征。
根据储集岩层不同,油气藏可以分为油藏、气藏和油气共存藏。
储层类型主要包括砂岩、碳酸盐岩、泥岩和混合岩等。
油气状态通常分为自由态油气、吸附态油气和溶解态油气等。
油气砂岩的孔隙特征包括孔隙类型、孔径大小、孔隙连通性等。
油藏地质构造主要包括构造形态、构造类型、构造演化等。
油藏中水的含量和盐度也是油藏地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不同油气藏地质特征,需要采取不同的开发对策。
首先,对于不同类型的油气藏,需要采用相应的开采方式和技术。
例如对于砂岩油藏,可以采用常规的钻井和水力压裂等技术进行开采;对于碳酸盐岩储层,需要采用协同驱油技术或二次采油技术等进行开发。
其次,在研究油藏储量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油藏地质构造对储量的影响。
针对不同的地质构造形态和类型,需要采用相应的开发方案和技术。
此外,在进行油气藏开发时,需要根据油藏中油气状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开采方式,例如对于吸附态油气需要采用先压裂后注气的技术进行开发。
最后,为了确保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顺利进行,需要加强对油藏地质特征的研究和认识。
只有在充分了解油藏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勘探和开发方案,从而实现油气资源的最大化开发利用。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油藏地质特征是指油藏储层的构造、岩性、孔隙类型、孔隙度、渗透率、地层压力、原油类型等一系列地质因素。
理解油藏地质特征对于制定合理的开发对策至关重要。
研究油藏的构造特征是必要的。
油藏的构造特征包括构造类型、构造界限、构造发育程度等。
根据构造特征可以确定油藏的形状和分布区域,从而为合理的开发提供空间范围。
对于古生代裂阜油气藏,可以采取斜插井的开发方式,提高开发效率。
岩性是决定油藏储层质量的重要因素。
不同岩性对油气的储集能力有着不同的影响。
研究储层的岩性特征,可以确定其孔隙类型和孔隙度。
碳酸盐岩和砂岩是常见的储层岩性,碳酸盐岩具有孔洞和溶洞,而砂岩具有颗粒间隙和岩石间隙。
根据岩性特征,可以采用不同的开发方法,如水驱、气驱、聚合物驱等。
渗透率是储层中流体渗透的能力,对于油气的采收率有着重要影响。
渗透率的高低与储层的孔隙连通性有关。
高渗透率的储层可以实现较高的采收率,而低渗透率的储层需要采用增产技术来提高采收率。
对于不同渗透率的储层,需要采用不同的开发策略。
地层压力是储层中重要的力学性质之一。
地层压力对于油气开采有着重要影响。
合理的开发对策需要考虑地层压力的情况,避免压力过高或过低导致的开采问题。
采用人工注水的方式可以维持油藏的地层压力,提高采收率。
原油类型是决定油气开采工艺的重要因素。
不同类型的原油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需要采用不同的开发工艺。
高黏度原油需要采用热采技术,如蒸汽吞吐法或蒸汽驱逼出法。
油藏地质特征对于制定合理的开发对策非常重要。
研究油藏的构造特征、岩性、渗透率、压力和原油类型等因素,可以确定开发的空间范围、采用的开发方式和工艺,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油藏是指地下含有石油的岩石层,它是勘探和开发油气资源的重要目标。
油藏地质特征是指油藏在地质构造、地层分布、油气成藏条件等方面的特点。
了解油藏地质特征对于科学地评价油藏,制定合理的开发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质构造对于油藏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在构造活跃区域,构造变形可以形成大型断层、褶皱和逆断层等构造,形成相应的储层和裂缝网络,为油藏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条件。
因此,将构造特征纳入考虑可以帮助确定勘探方向。
其次,地层分布对于油藏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在油气特征相对均一的地区,关键是找到合适的沉积层或记录层,确定储集层的位置和分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而在油气特征分布较为复杂的地区,需要进行系统化综合分析,利用地球物理勘探、地质勘探等方法以寻找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和追求油气标准层的扩展。
第三,油气成藏条件也是油藏地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油气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沉积环境、油源岩、过渡体、漂移体等因素有关。
合理评价油源岩,并了解中-低成熟度数油气的形成条件,对于掌握油藏地质特征和规律非常重要。
在开发油藏时,考虑油藏地质特征是制定合理开发对策的基础。
首先,要结合油藏特征,采取合理的勘探工作方法,发现和评价更多的油气储量。
其次,根据油藏地质特征,制定合理的采油方案,包括人工注水、自然生产和增压开采等手段,以提高采收率和油气排水效果。
此外,还需要重视环保问题,尽可能减少开采带来的不良后果。
总之,了解油藏地质特征对于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至关重要。
制定合理的勘探和开发对策,需要综合考虑油藏的地质特征,采取合理的方法和措施,将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做得更加科学高效。
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分析
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分析摘要:随着经济和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各个地区利用石油储存器时,公司应注意石油储层和其他地理特征。
从本质上讲油藏所在地实际地质特征代表了其最基本的特征。
在开采前,必须首先探索地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当的采矿计划。
如果企业可以根据地质特征利用油藏,其将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通常情况下,油藏含有相对众多的地质特征;当公司在进行探索时,还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手段和方法,从而促使油藏开采有效性在根本上得以提升。
关键词:油藏地质;特征;开发对策1、油藏地质概述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情况复杂,石油储藏地点分散,因此造成开采工作困难,有些石油储藏在地下很深的地方中的岩石缝隙当中,因此能储藏石油的区域我们称之为油藏。
由于地下深处的岩石种类繁多,并经受地壳运动及其他自然运动的影响,经过多年的变形和风蚀,导致各种种类的岩石性质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性质的岩石组成了地层,从而也导致储藏石油地层的性质不同,这就是油藏地质的由来。
2、油藏基本地质特征在通常情况之下,油藏的地质特点在每一个地区所显现出来的特点都各不相同,这些特点主要是包含油藏储层的深度、位置、渗透性等多个参数,其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也相对较多,其中,地质与气候的影响是较大的原因。
部分油藏的地质特点也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有些个别油藏在初期进行开采工作之中,因为其埋藏的位置相对较浅,并且压实程度相对较轻,因此十分容易在初期开采的进程中使得出砂的状况出现。
并且依据油藏附存的相应位置关系,在通常情况之下,岩性油藏大概可以分为源上、源内与源下三个种类,其中,源上组合主要与岩体的势差驱动相关,我国近几年所发现的源上组合油藏,大多为下生上储的油藏,这一类型的油藏与有利圈闭等因素具有密切关联,油藏的分布同时还受到岩体层序界面、断层构成所限制。
在通常情况之下,源上油藏通常具备充分的油气源与优良的势差,油气的聚集状况优良;源内组合油藏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受到油水压差、毛管压力差的影响,油藏大多显现为“自生自储”的状况;源下油藏的生成以及压差驱动等因素具有密切关联,如松辽盆地油藏就显现出了类似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高产井开发特点
2 1 油井初 期产 量 高 , . 非均质 性较 强 , 平面产 能 差 异较 大
1 油藏特征 及开 发概况
J2 Z 5—1 S油 田位 于 渤 海 湾 辽 西 凸起 中北 段 ,
西边 界 为辽 西 1号断 层 , 东南呈 缓 坡 向辽 中 凹陷过 渡, 内部 断层 十分 发 育 , 辽西 2号 断层 将 J 2 Z 5—1 S
8 , % 平均 采 油 速 度 高 达 5 6 。 目前 已采 出可 采 .% 储 量 的 3 7 , 田综 合 含 水 已达 8 。据 双 重 介 .% 油 % 质 的数 值模 拟 预测 , 藏最 终采 收率 在 2 % 左右 。 油 8
特征 进 行 了研 究 J将 潜 山储 层 划 分 为 风 化 壳 、 , 半 风化壳 与基 岩 , 储层 岩性 以浅 灰色 片麻 岩及 其形 成 的碎裂 岩 为主 , 储 集 空 问 为裂 缝 、 蚀 孔 隙及 其 溶 碎 裂 粒 间 孔 隙 , 井 解 释 储 层 总 孔 隙 度 平 均 为 测 68 , .% 裂缝 平 均 孔 隙 度 为 10 % , 均 渗 透 率 为 .8 平 2 0×1 ~ ~90×1 m , 质 平 均 孔 隙 度 为 6 0 0 0~ 基
地质 结构极其复杂 , 有裂缝空间发育规律差异 大、 具 潜山 内幕裂缝 发 育段 的连 通模 式 不明确 、
优 质储 层 变化 大 、 均 质 性 极 强 、 续性 及 可 对 比 性 差 等 特 点 。 结 合 J2 非 连 Z 5—1 S潜 山 油 藏 高 产 井 的 特 点 , 岩性 、 造 裂 缝 发 育及 井 型 等 因素 出发 , 从 构 分析 潜 山 油 藏 产 能 的 主 控 因素 , 出潜 山 提 油 藏 高效 开 发 建 议 , 后 续 潜 山油 藏 的 开发 提 供 了一 定 的借 鉴 。 为 关键 词 : 裂缝 ; 育 特 征 ; 控 因素 ; 发 主 变质 岩 ; 山 油藏 ; 海 J2 潜 渤 Z 5—1 S油 田
油气 田构 造 分 为东 、 2个 高 带 。其 中 , 古 界 潜 西 太
山 油藏 主要 位于 构造 东高 带 , 于 风化体 块 状储集 属 层 地 貌潜 山。
水 平井 位 于构 造 高部 位 , 产 初 期 使 用 63 m 投 .5m
油 嘴 , t 油 为 1 6 0 1 / , 产 压 差 为 0 9 E产 0 T d 生 I .8
(0~ 0 ) 主 , 向主要 有 N N 和 E 向。 2 6。为 走 E、 W W
由于潜 山裂缝性 油 藏非 均质 性较 强 , 同部位 不 的生产 井 的产 能空 间差 异大 。因此 , 高 产井 的高 对
产 特点 进行 分 析 总结 , 中 总结 经 验 , 从 以指 导 新 油 田后续 开发 , 有十 分重 要 的意义 。 具
塑
D I 1 . 9 9 ji n 1 0 O :0 3 6 / .s . 0 6—6 3 . 0 0 . 0 s 5 5 2 1. 4 0 8 2
 ̄Qm 2砌 1U 眦4 9
变 质 岩 潜 山油藏 储 层 特 征 及 高 效 开 发 建 议
汪 利 兵 童 凯 军 马 时 刚 周 蓉。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潜 山油 藏 完 钻 井 型 主 要 有 水 平 井 和 定 向 井 ( 包括 4 口水 平 井 、 2口定 向井 ) 油藏 开发 初 期 , , 单 井 日产 油在 5 0 I / 0 I d以 上 的 5 1 井 , 般 生 产 T 5油 一 压 差在 15~ . P 之 问 , . 35M a 采油 指数 最高 的 A1h 7
中 图 分 类 号 :E 2 . T l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6 3 ( 02 0 0 2 0 0 6— 55 2 1 )4— 0 9— 4
引 言
J2 Z 5—1 S油 田太 古 界 潜 山 油 藏 的储 层 孔 、 缝 并存 , 岩性 及孔 隙空 间 结 构 复 杂 , 均 质 性程 度 较 非 高 , 20 自 0 9年 投 产 以 来 , 藏 最 高 采 油 速 度 为 油
综合 采用 岩心 井壁 取 心薄 片分 析 、 心 描述统 岩 计、 常规测 井 、M 井壁 成像 测井 、 波 全 波列 测井 FI 声 及 地 球物 理综 合识 别 技 术 对 潜 山储 层 和 裂缝 分 布
收 稿 日期 :0 1 89; 回 日期 :0 12 2 2 10 1 改 2 1 1 1
( .中海油 ( 1 中国 ) 天津分公 司 , 天津 塘沽 30 5 ;.中海油 ( 0 4 22 中国) 有限公司 , 北京 松原 18 0 ) 30 0 10 1 0 00; 3 .中油吉林油 田公 司, 吉林
摘 要 : 海 J2 渤 Z 5—1 s油 田 太 古界 潜 山 油藏 是 1个孔 、 十 分 发 育 的 变质 岩 似 层 状 底 水 油 藏 , 缝 其
MP , a采油 指数 高达 155I / d・ a 。 2 ( MP ) n
统计 资 料较 多 的生产 井产 能差 异大 , 累计 产油
基 金项目: 国家重大专项“ 型油气 田及煤 层气 开发” 2 1 Z 00 7— 0 ) 大 ( 0 1 X 5 5 0 1 作者简介 : 汪利兵 (9 0一) 男 , 18 , 工程 师,9 8 19 年毕业 于中国石油 大学( 华东 ) 源勘查工程 专业 , 0 资 2 5年毕业 于中 国石 油大学 ( 0 华东 ) 矿产普 查与勘探 专 业, 获硕士学位 , 现从事油气 油田开发地 质研究工作 。
5 7 % , 柱样 渗 透 率 多 小 于 1×1 I .2 小 0 x 。裂 缝 m
是该 储层 最 主要 的储集 空 间和油 气渗 流通 道 , 下 镜 观察 裂缝 多呈 树枝 状或 网状 ( 1 , 图 ) 岩心 观 察及 成 像测 井 资料 显 示 , 山裂 缝 倾 角 以发 育 中 高 角 度 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