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运用附子的毒性问题研究
附子中毒问题:药理研究表明生附子含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消
附子中毒问题:药理研究表明生附子含乌头碱、次乌头碱、中
乌头碱、消
附子中毒问题:药理研究表明生附子含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消旋去甲乌药碱类脂等。
毒理研究表明附子的毒性主要针对心脏。
其水解后形成的乌头原碱类毒性大大降低。
(傅延龄《张仲景医学全书药物学》)
中毒反应:轻者服药10-20分钟后,舌麻,唇麻,唾液多,说话不太灵活,心慌,脉加速,呼吸粗,神志清楚;重者唇、舌、四肢发麻加重,恶心,呕吐,头昏,呼吸困难,心律不齐,血压下降或出现休克。
附子中毒院外的解救方法:蜂蜜200-300g化水服用,简单有效。
或生甘草100-200g煎水服用,或绿豆汤频服。
笔者见到两例附子中毒情况:其一,1963年,王子瑜、杨甲三、魏我权三位老师,带我们班去延庆县永宁公社完成期中实习。
晚上急诊来了一位白天就诊的病人,女,30多岁,服中药第一煎后约半小时,出现恶心、呕吐、舌麻、口水多、头昏心慌,神志清楚。
经过对症处理,诸症逐渐好转,留卫生院观察。
老师惊奇,查当日中药处方,有附子三钱,感到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反应。
马上把煎药锅取来,发现附子量很多,放在炉上连夜烘干,称后有近三两(约90g)。
最后确定是中药房抓药时,错把三钱看成三两,使人大惊一场。
其二,1972年自治区中草药普查课题组来玛纳斯斯县,进行实地采药调查时,在清水河镇听当地哈族长者指着一种草说,这种草牛马都不吃,一点点根能毒死一匹马。
在场的卫生厅一位民族领导有点儿不信,就把刚挖出来的鲜根,用舌头舔了一下,很快感觉舌发麻,跑过来的专业人员一
看,是野生乌头,马上找车回到县上,在县医院输了5%的葡萄糖500mL,尿量增多,一切如常,有惊无险。
01附子的处理与毒性变化
品质
根据制备方法不同,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之分。
1、盐附子侧根呈圆锤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宽大,中 央有凹陷的根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质重而坚硬。横切面灰 褐色,有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 咸而麻,刺舌。以个大、质坚实、灰黑色、表面光滑者为佳。
炮制
4、淡附片取净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 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干燥。每盐附子100kg,用甘草5kg,黑豆10kg。 《雷公炮炙论》载有“黑豆浸”法。
《三因方》载有“黑豆煮”法。《景岳全书》载有“甘草汤炒”法。本品经清水漂洗去净盐分, 又加黑豆、甘草煮透,毒性已大减,应用较安全,故极为常用。《本草纲目》谓其“熟用则峻补”, 《本经逢原》称其“熟用则助真元”。可见其药力由散转守,常用于温肾壮阳。年老体弱者,当温 补而又恐其毒力伤正时,采用本品缓补图功。淡
附子煎煮过程中双酯型生物碱水解H毒
《本草经集注》“俗方每用附子,皆须甘草、人参、生姜相配 者,正制其毒故也。”《伤寒论》记载有多个含附子方剂,像四逆汤 类,附子虽为生用,但方中有干姜或甘草。在现代研究中,很多人通过 实验证实多种药物如白芍、人参、干姜、甘草、大黄等,对附子有 减毒解毒作用。
《中华本草》指出,黑顺片、白附片因加工方法类似,其炮制品的总生物碱含量下降为原生药的1/6-1/9,而毒性双酯 型乌头碱含量只相当于原生药的1/100;盐附子因加工条件比较温和,总生物碱与上述附片类似,而毒性双酯型乌头碱比 上者高得多。可以看出,经过炮制,总生物碱含量只是原生药的1/6-1/9,那么附子药效流失则为83.4%-88.9%,其流失的比 例是惊人的。
附子研究报告
附子研究报告
附子(Aconitum),又称乌头、附子、附子草等,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附子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区,是我国传统中药学中重要的药材之一。
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丙二酸肌酸和丙酸肌酸,这两种成分对心脏和神经系统具有强烈的药理作用。
附子具有镇痛、解毒、镇静、抗衰老、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尤其对心脏病和急性中毒有显著的疗效。
附子的药用价值已被广泛研究。
研究发现,附子可以通过调节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压、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等方式来改善心血管疾病。
此外,附子还可以增强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预防老年痴呆症等。
然而,附子也具有一定的毒性。
其毒性部分主要来自于其富含的生物碱类物质。
因此,在使用附子时必须掌握适当的用量,避免中毒风险。
同时,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附子的耐受性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必须谨慎使用。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明确附子的活性成分、药理机制及剂型、用量等方面的规范,并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药效。
此外,还应加强附子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估,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附子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
价值。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对其活性成分、药理机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以推动附子的开发和利用,并保障其安全有效的使用。
附子的毒副作用分析及对策 - ynsdcorg
附子的毒副作用分析及对策许廷生 梁秀兰 (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药剂科 533000)关键词 附子 毒副作用中图分类号:R9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49X(2003)0820518201 附子是临床上常用中药之一,本品味甘,大热,生品有大毒。
生附片含多种生物碱,其中主要是乌头碱。
乌头碱毒性很大,但在稀酸或沸水中很易水解为乌头次碱,进一步分解为乌头原碱,乌头原碱毒性约为乌头碱的1/200[1]。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2例因过量服用附子出现毒副作用。
患者服药后,先有唇舌发麻、恶心、手足发麻,继而运动不灵,呕吐、面白、心慌、肢冷、胸闷、烦躁、血压下降、呼吸缓慢、吞咽困难、言语障碍、呼吸中枢抑制,间有抽搐,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症,导致突然死亡。
现再介绍文献报告的附子中毒2例。
例1,陈某,女,39岁。
因产后受风寒,怕风、怕冷、受冷寒后病情加重。
故用附片20g一次煎服。
在配方时医嘱要求需煎60min以上。
但家属仅煎药25min即服,服药后10 min舌、面部及四肢麻木,头昏、头晕、耳鸣、恶心呕吐。
即用山莨菪碱10mg vit C2g稀释于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 静滴。
口服参姜汤,查心电图与血常规无异常,观察3d,诸痊消除,病愈出院。
后按医嘱煎60min以上,未出现不良反应[2]。
例2,刘某,男,46岁,农民,因患风湿性关节炎3年余,服几年西药未见好转,听人说附子片泡酒可祛风湿止痹痛,自行将三花酒1000ml浸泡附子片120g。
服药酒200ml, 15min后,唇舌发麻、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呼吸缓慢,即送医院急诊。
查体:面白、肤冷,无心跳,抢救无效死亡[3]。
查所服附子未经加工。
综合上述中毒病例的原因是煎法不当,未按正规方法炮制,或用量过大,与酒同用易发生中毒。
附子是我院常用中药之一,每年至少用300kg以上。
但某医院在统计400张用附子、白附子、盐附子配方中,有210张处方用量大于10 g,有80张配方附子用量为15g,有110张处方用量超过20 g。
大剂量使用附子的安全性研究
大剂量使用附子的安全性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大剂量使用附子的安全性,为临床安全使用附子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制备附子与甘草2∶1配伍的水煎液及单附子水煎液,分别以附子15、30、45、60、75、90g/kg的剂量给各组小鼠连续灌胃10d,观察煎液对各剂量组小鼠体重、血液学、血清生化指标、心电图的影响以及小鼠中毒死亡情况,并取小鼠心、肝、肾进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单附子60g/kg以上剂量组对小鼠死亡率、体重、不良反应及严重程度有显著影响(P<0.05),对心电图有一定的影响;附子配伍甘草75g/kg以上剂量组对体重影响较大(P<0.05);单附子60g/kg 以上及附子配伍甘草75g/kg以上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血尿素氮(P<0.05)。
各组对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清ALT、AST活力无明显影响。
结论:附子大剂量单用毒性较大,与甘草配伍后可减小毒性,但剂量大,仍有可能导致中毒,临床应慎用大剂量,每剂最好小于75g。
关键词:附子;甘草;配伍;安全性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子根加工品。
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具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广泛用于临床,其用量古今不一,目前大剂量应用附子的频率较大,且多在30~100g之间,甚者还有每剂达500g 之多[1],而中国药典规定附子的用量只为3~15g,临床用量与权威规定相差甚远。
附子毒性很大,有毒成分主要为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极易吸收,口服乌头碱0.2㎎即可中毒,3~4㎎致死,因附子剧毒而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之药”[2]。
有人分析国内因服用乌头类药物而引起中毒者700余例,中毒主要原因是用量过大[3];历代医家多用附子配伍甘草,以减少毒性。
大剂量使用附子的安全性以及配伍甘草后其安全性是否达到满意程度尚未见系统的研究报道,本篇对此作出分析研究,旨在为临床安全使用附子提供参考依据。
1实验材料1.1动物昆明种小鼠352只,雌雄各半,体重18~22g,由广西中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11004。
中药附子的毒理学安全性研究进展
•专题研究-----中药材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99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27(2020)06-0435-06中药附子的毒理学安全性研究进展郝丽丽",梁国欣3,魏洪鑫12,宁钧宇"2,高珊'(1.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食物中毒诊断溯源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3;2.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100069;3.北京市大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102600)【摘要】附子及其炮制品作为中药材在我国被广泛使用,但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基于安全性的考虑,有必要对附子进行健康危害评估。
本文基于系统文献检索(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es,SLS)方法,收集附子及其炮制品的有效毒理学数据,开展其危害评估。
结果显示,附子成分在动物及人体内吸收入血快,各脏器组织分布广泛,其中肝和肺含量最高,尿液为主要排泄途径。
附子ICR小鼠经口LD W在7.15-22.862g生药/kg-bw,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动物实验显示,心脏和神经系统是附子及其炮制品毒性效应的主要靶器官,此外附子还具有肝、肾毒性,长期服用可能引起代谢紊乱和内分泌功能失调。
大剂量附子具有一定的生殖发育毒性。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其具有遗传毒性及致突变性。
【关键词】附子;毒理学安全性;危害识别Advances in toxicological security of FUZI one of the Chinesetraditional medicinal cropsHAO Li-li1'2,LIANG Guo-xin3,WEI Hong-xin12,NING Jun-yu1'2,GAO Shan'(1.Beijing Centers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Beijing Research Center for Prevention Medicine,Beijing KeyLaboratory of Diagnostic and Tracebility Technologies for Food Poisoning,Beijing100013,China;2.School of Public Health,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100069,China;3.DaxingDistrict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Beijing102600,China) [Abstract]As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al crops,FUZI and its processed products are widely used in our country.But poisoning incidents are common.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security,it*s necessary to conduct hazard assessment of FUZI.Based on 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es(SLS),FUZI and its processed products*effective toxicological datum were completed.The hazard assessment objects were FUZI and its processed products.The result show that FUZI's components were quickly absorb into blood in animals and human body;FUZI widely distributed in various organs and tissues,especially in liver and lung.Urine is the main excretion way of FUZI.Oral LD50of FUZI in ICR mice was between7.15and22.862g crude drug/kg*bw.Subacute,subchronic and chronic toxicity animal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heart and nervous system were the main target organs of the toxic effects of FUZI and its processed products.In addition,FUZI had certain liver and kidney toxicity.Long term use may also cause metabolic disorders and endocrine rge dose of FUZI had certain 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But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genotoxicity and mutagenicity.[Key words]FUZI;Toxicological security;Hazard identification;附子,为毛蔑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侧根)加工品,又称附片、乌头或天雄。
附子 毒成分
附子毒成分
附子,又称附子毒,是一种具有强烈毒性的中药材。
其毒性成分主要为雄萜类物质,包括附子碱、附子酯等。
然而,在合适的使用条件下,附子也可以发挥药效,对某些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本文将从附子的毒成分、使用条件、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附子的毒性成分主要是由于其中的附子碱。
附子碱是一种强烈的心脏毒素,具有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和心肌收缩的作用。
因此,附子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非常小心,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其次,使用附子的条件非常苛刻。
通常情况下,附子需要经过炮制处理,去除其中的毒性成分,使其能够发挥药效而不产生毒性反应。
此外,使用附子的剂量也需要严格控制,以避免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附子具有较多的药理作用。
首先,附子能够温阳散寒,特别适用于寒冷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寒性胃痛、寒痹等。
其次,附子具有麻醉
作用,可用于镇痛和局部麻醉。
此外,附子还具有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对一些慢性疾病与癌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然而,由于附子的毒性成分较多,使用时需要格外慎重。
一旦使用不当,可能会引发严重的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强烈建议患者在使用附子前,要咨询医师的意见,并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综上所述,附子作为一种有毒中药材,在使用时需要特别小心。
尽管它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对某些疾病具有治疗效果,但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以确保安全有效。
大家在选择中药疗法时,一定要谨慎,避免对自身健康造成损害。
附子慢性蓄积中毒案例
附子慢性蓄积中毒案例附子,又名砒霜,是一种有毒的中药材,具有镇痛、镇静、抗惊厥等作用。
然而,由于其毒性较大,若使用不当或超量服用,容易导致中毒。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起附子慢性蓄积中毒的案例,以警示大家正确使用中药材。
患者李某,男,45岁,因患有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长期服用中药治疗。
其中,一名中医师在治疗过程中,多次开具了含有附子的中药方剂。
由于患者对药物的效果不满意,他在未经医嘱的情况下增加了药物的剂量,并长期服用。
渐渐地,患者出现了头晕、恶心、呕吐、四肢麻木等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
经过详细的检查和询问,医生得知患者长期服用含有附子的中药,怀疑其患有附子中毒。
经过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患者的血液中发现了附子的毒性成分——砒霜碱。
诊断结果证实,患者患有附子慢性蓄积中毒。
医生立即对患者进行了解毒治疗,并告知患者家属停止使用含有附子的中药。
经过数日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但由于长期服用附子,患者的肝肾功能已经受到了不可逆的损害。
这起案例引起了人们对中药使用的关注。
中药材虽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其毒性也不可小觑。
特别是像附子这样的高毒性中药材,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严格控制剂量,避免发生中毒事件。
因此,我们呼吁广大患者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遵医嘱,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更换药材。
同时,中医师在开具中药方剂时,也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慎重选择药材,并告知患者正确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总之,中药虽好,但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希望这起附子慢性蓄积中毒案例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中药使用的重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让我们共同呵护健康,正确使用中药,远离中毒风险。
附子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
附子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加工品。
化学成分,现代研究表明附子含多种化学成分,如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尿嘧啶,去甲乌药碱,附子亭等。
性味归经,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温肾助阳,散寒止痛。
用于亡阳虚脱证、阳虚诸证、湿痹、历节风、周身骨节疼痛、腰重冷痛、痈疽痛肿等。
药理研究:强心作用,用附子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休克;感染性、中毒性、创伤性休克;低血压状态以及慢性心功能不全、冠心病心绞痛等[1]。
镇痛作用,适用于恶性疼痛及痉挛性疼痛,如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之脘腹冷痛,妇女痛经等。
抗风湿作用,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等。
消炎作用,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尿毒症前期等。
2临床应用2.1治疗顽固性胃窦炎:证属脾胃虚寒,中阳大伤。
治疗宜温阳散寒,益气健脾。
药用附子10g(先煎l小时),干姜10g,白芍 20g,炙甘草6g,当归l2g,黄芪30g,大枣10枚。
脾阳不振,寒邪滞中,脾失运化证。
用大量附子以温运阳气。
温经散寒,寒去则中畅,寒邪得除则中阳得运,津液上布,胃痛得止。
2.2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方用附子3g,地黄20g,麦冬10g,知母10g,生石膏20g,肉桂3g,牛膝10g,石斛10g,沙参12g,黄芩 10g,地骨皮12g,薄荷6g。
水煎服。
口腔溃疡缠绵难愈,证属阳虚火旺,虚阳上浮。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对于虚损性疾病,运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原则指导方剂配伍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故用玉女煎加附子,微温肾阳。
肉桂“引火归元”。
全方共奏熄灭浮游之火之效[2]。
2.3治疗面三角区冰冷干涩:见口唇三角区周围冰冷干涩,夏天稍轻,冬天更甚,口涩唇干,食不知味。
用附子6g,炙甘草10g,干姜10g,白术10g,开水煎服见效。
生附子中毒一例报告
生附子急性中毒一例报告刘X英,女,48岁。
山东省昌乐县昌乐镇人主诉:口唇、舌及肢体发麻,胸闷气短,呼吸困难逐渐加重2小时。
患者自述昨晚自己去药店购置中药,其中有附子10克(生附子误作制附子)在家煎煮20分钟以上(两次混匀)后于昨晚先服一半,今晨即感口唇,舌及肢体发麻。
另一半药液于今晨7点左右服下,唇、舌及四肢麻木逐渐加重,并出现头晕心慌、气短,呼吸困难,伴有咽、食道及上腹部烧灼感等。
在家未经处理症状逐渐加重,于2015年6月3日上午9点来诊。
查:脉搏46次/分,血压80/54mmHg,。
神志清醒,面色苍白。
心音低弱,心率46次/分,心率规整。
余(—)。
根据病史考虑为生附子中毒。
立即给予5%的葡糖糖250m快滴,654—2 10mg静脉推注。
10分钟后自觉后呼吸困难、肢麻等诸症减轻,面色渐红润。
查:心率104次/分,血压114/75mmHg,病情好转。
续10%的葡萄糖250ml加ATP40mg,辅酶A200单位点滴。
病情继续好转,至上午10点30分诸症基本消失。
查:测心率78次/分,血压126/86mmHg,无其他明显不适,自行出院。
建议出院后继服654—2 10mg 每日三次,连服2—3天。
中药甘草60克、防风30克、黑豆(捣)30克、绿豆(捣)30克,加水1500ml煎至500ml后加蜂蜜150克分二次服,并嘱如有不适速来诊。
随访3天后无不适感而癒。
在此提醒大家,特别是那些喜欢和爱好中医人事,好多中药是有毒的。
在炮制和煎煮方法上是有严格要求的。
不要随便自己去买药配方,必要时请有经验的中医给把把关,或者让专业中医诊治,以防发生不测。
昌乐县疾控中心刘瑞华二零一五年六月六日。
附子的毒性与临床应用
甲、川乌碱 乙等 多种生物碱 ,其主要毒性 成分 为乌头碱 ,乌头碱对 神 经和心脏都有损 害,其途径一 是兴奋迷走 神经 ,临床症状 表现为唇 口
手足发 麻 ,恶 心 ,呕 吐 ,运 动不 灵 ,面 白肢冷 ,痛觉 减退 ,胸闷 心
“ 有毒” 、 “ 有大毒” ,常不 用或用量不大 ,不能 发挥 其作用。 本文 就附子的毒性及其临床应用做一探讨 。 1附子 的毒 性
附子主要 含 次乌 头碱 、乌 头碱 、新 乌头 碱 、塔拉 胺 、 、川乌 碱
法 ,有盐 附子 、制 附片、熟附片 、 黑附块、淡 附片 等之名 ,使用 品种
是直 接对心脏 的毒性 作用 ,最为 突出体征为心 律失常 ,心电图主要 改
变有 室上性 及室性 期前收缩 、心动过速 、房 室传导阻滞等 。
膝 酸冷 ,大便溏 泄 ,小便清 长为指征 。现 脉实数或洪大 、大 便热结、
高 热、内热外寒 、真热假寒 的阴虚和热证患者应忌用 ; 房室传导阻滞患
2 附子 的 临床 应用
者及孕妇 应禁用; 年老体弱 、心功 能减退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
附子 虽有 毒性 ,作 为 回阳救 逆 ,散寒 止 痛的 要药 ,临 床应 用广
泛 ,适用于阳气虚衰 之畏寒肢冷 ,慢心动过缓 ,慢性心力 衰竭 ,慢性 低血压 ,休克 ,慢性 肾病 ,甲状腺 功能减退 ,性 功能减退 ,水肿 ,慢 性肠 炎 ,稀泡沫痰 ,尿清 ,便溏 ,慢 性前列腺肥 大 ,慢性腰 肌劳损等 病证 … 。附子的 主要药理 作用是乌 头类药物 的生物碱 还有镇 痛作用 ,
附子为毛莨 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 。味辛甘 ,性热 ,有毒 ,人心
附子毒效关系的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附子毒效关系的实验研究张为亮 广州白云山中药厂 510515广州市沙太公路宝金岗徐楚江 杨 明 沈映君 成都中医药大学 610075 四川成都摘要 通过动物实验,比较附子与去毒附子的镇痛和常压耐缺氧作用,观察附子毒生物碱对附子药理作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附子所含双酯型二萜生物碱,既是毒性性成也应是有效成分。
提示附子的炮制不但要考虑减毒,更应重视存效。
关键词 附子;毒性;炮制;药理作用 附子为回阳救逆之第一品,因其剧毒又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之药[1]。
附子的炮制研究历来以比较其毒性及毒性成分双酯型二萜生物碱的含量在炮制前后的变化为焦点;而对其毒性成分的药效作用尚未予以足够重视,以至有去尽毒性生物碱,或用加酸或加碱方法蒸煮炮制,使毒性成分完全分解破坏,然后用于临床的建议[2]。
本文以附子的镇痛作用和常压耐缺氧作用为指标,比较附子与去毒附子,以考察其毒与效的关系。
1 实验方法与结果1.1 实验材料 盐附子:购自四川省江油附子加工厂,经成都中医药大学贾敏如教授鉴别为毛莨科植物乌头A conit um carmichaeli Dcbx 的子根加工品。
经水浸泡,去咸味,切片,干燥,得盐附片,制成粗粉备用。
(注:实验中所用附子均为盐附子)动物:昆明种小白鼠,18~22g,购自四川省防疫站。
1.2 样品药液制备1.2.1 附子药液:样品粗粉,加2倍量90%乙醇,浸18h;水浴回流提取4次,每次1h,过滤,合并滤液,回收乙醇,并挥去醇味,得浸膏,加蒸馏水稀释成50%浓度,p H=5~61.2.2 去毒附子药液:如上法制得浸膏,加适量蒸馏水稀释,用氨水调p H=8~9,用乙醚反复萃取至萃取液无生物碱沉淀反应(取少量乙醚萃取液,挥去醚,加2%HCl酸化,滴加碘化汞钾试剂,无白色沉淀),水层加2%盐酸调PH =5~6,稀释成所需浓度,即得。
2 急性毒性实验取小白鼠20只,雌雄各半。
禁食24h,随机分组,每组10只。
附子的毒性与安全用药研究
2 9 6
药物 与人 2 0 1 4年 7月第 7期 第 2 7卷 总第 3 1 9期 M d l i &p e 0 p 1 J u l y 2 o 1 4 v 。 1 2 7 N O . 7
附子 的毒 性 与 安 全 用 药 研 究
刘 开 心
( 新 乡市 中 医 院 河南 新乡
关键词 : 附子 ;毒 性 ;安 全 用 药 【 中 图分 类 号 ] R2 4 9 【文 献标 识 码 】 B 【 文章编号】 1 0 0 2 —3 7 6 3 ( 2 0 1 4 ) 0 7 —0 2 9 6 —0 1
4 5 3 0 0 0 )
2 . 5煎 煮 时 间 :附 子 的毒 性 大 小 与 煎 煮 时 间 长 短 密 切 相 关 。附 子 的 毒 性 成 分 乌 具有回阳救逆 , 补火助 阳, 散 寒 止 痛 的 功效 j 。 自古 以来 在 临 床 上 极 为 常 用 。但 附 子 头 碱 经 煎 煮 可 水 解 成 乌 头 次 碱 进 而 水 解 成 乌 头 原 碱 , 使 毒 性 降 低 。 若 煎 煮 时 间 不 够 的毒性反应在临床上也时常可见, 为 了减 少 不 良反 应 , 现分 述 如下 : 可 致 毒 性 反 应 。有 临 床 报 道 某 一 病 人 用 附 子 6 g只 煎 煮 5分 钟 便 内 服 , 结 果 发 生 了恶
临床运用附子的毒性问题研究
中 图分 类 号 : 8 . R2 5 1 文献标识码 : A
生产和加工附子的历 史悠 久 、 资源 丰富 、 质优 良、 疗效 高 、 名 驰
中外 , 日本 医药界有人称赞“ 故 中坝附子 有起 死回生之 功。 ” 2 附子 的毒性 与炮制方法 有关
毒性测定可相差 8倍之 多 , 如临床 上 曾有服用 云南腾 冲所产 附子 9g 中毒 的报道 , 而 究其 因是云南腾冲所产较四川附片毒
性大 1 倍 。附子 的采摘季 节 , 8 各地 因客观条 件不 同, 挖掘 时
2 2 1 炮制后 可降低其 毒性 附子炮 制后 由于双酯型 乌头 .. 碱类成分 的分解使其毒性降低 , 但其 镇痛 、 抗炎作用仍 然很 明
“ 其 本 土 , 质 同 而效 异 ; 于 采 摘 , 物 是 而 实 非 。附 子 主 离 则 乖 乃 ”
率很 大 , 特别在本 院运 用附子的的 患者及 用量都很 大, 荣祖 吴 主任在诊疗 时 用量 更为 突 出。同时 由于 附子属 于回 阳救逆
药 , 疗风 湿寒 痹 及 寒 湿 这 一 类 的 病 症 医 生 多 用 附 子 。 临床 治
为“ 回阳救逆第 一 品药 ” 。该植 物全株 有毒 , 以根 头最 毒 。附
子 的 毒 性 成 份 乌 头 碱 , 溶 于 水 与 乙醇 , 性 极 大 , 能 毒 口服 0 2mg [ 中毒剂量 , .  ̄为 J 产生 中毒 症状其结 晶 2 ~4mg即可 以 致死 。在 临床 中一些中毒者 的症状表现 为头晕 、 吐、 呕 四肢麻 痹, 严重者 可 致 神志 不 清 。附子 在 煎煮 时应 该 用 开水 先 煎 4h 要严忌 生 冷豆 类食 物 。如果 煎 煮时 间 不够 , 会 中毒。 , 则
浅谈附子的“慢性中毒”
作者单位:410219 长沙,湖南省长沙医学院中医学院作者简介:王明炯(1983-),硕士,讲师㊂研究方向:中医内科经典㊂E⁃mail:2743049460@浅谈附子的 慢性中毒”王明炯【摘要】 附子一药用之得当则疗效可靠,然而其毒性也不容小觑㊂笔者在临床中遇到多位有不同疾病的患者,最后都是通过解除附子的毒性而最终获效㊂然而现有关附子类药物中毒的报道大多以急性中毒为主,于这方面的救治讨论较多,而对于附子慢性中毒的报道和研究却较少,本文分析讨论了附子慢性中毒的症状㊁体症㊁救治方法和愈后,并且从仲景对附子的用法出发,就附子运用的要点与同道进一步深入探讨㊂【关键词】 附子; 附子慢性中毒; 扶阳派【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8.015 这几年来由于扶阳派的兴起,临床医生对于附子类药物的运用更加广泛,剂量也不断突破常规,与此同时有关附子类中毒的报道也越来越多,多以急性中毒为主㊂笔者在临床中遇到多例患者,最后以解附子之毒而治愈,临床中使用附子类药物致患者中毒的因素非常复杂,某些附子类药物慢性中毒之症状非常隐晦,常常让病者困,让医者惑,故撰此文和同道共同探讨㊂1摇附子类药物慢性中毒的表现与治疗探讨明代医家李时珍说: 药物用之得宜,皆有功力,用之失宜,参术亦能为害㊂”附子自古以来医家都认为是大毒之品,如‘淮南子“曰: 天下之物,莫凶于鸡毒(乌附之毒)㊂”‘神农本草经“将附子列为下品,并指出 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可见其毒性之猛烈㊂临床中报道附子类药物中毒的很多:含乌头碱类的中药以损伤㊁毒害消化系统㊁神经系统㊁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为主[1],可以按照中医脏腑进行归类㊂(1)心脏毒性表现:心悸㊁烦躁㊁胸闷㊁昏迷㊁痴呆(植物人)[2];(2)脾胃毒性表现:口唇四肢末端麻木㊁皮肤蚁行感㊁呕吐㊁腹痛㊁腹泻㊁乏力;(3)肝脏毒性表现:头晕㊁视物模糊㊁目胀㊁抽搐;(4)肾脏毒性表现:耳鸣㊁少尿无尿(尿潴留)[3];(5)肺脏毒性表现:短气(呼吸衰竭)[4]㊁皮肤瘙痒㊂临床中对于附子类急性中毒的抢救多有效验,如张怀明[5]对于附子急性中毒救治方法为:(1)肉桂9g,水煎10分钟,小心灌服3次,约10分钟1次㊂(2)生姜煎汁,每次1汤匙缓缓灌入,0.5小时1次,服2次以后视好转情况,改用党参㊁干姜㊁炙甘草煎剂内服㊂(3)用阿托品注射液,成人每次1~2mg,混和于5%~25%葡萄糖注射液10~20mL 中,摇匀后立即静脉注射,同时皮下注射1mg㊂王良馥等[6]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在急诊ICU 采用综合疗法救治重度附子中毒7例,成功率达100%㊂患者服用附子后慢性中毒的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从临床上看,附子之毒最易在心肝脾残留,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其毒为热毒,若残留于心脏,则患者时有心悸㊁胸闷㊁环球中医药2016年8月第9卷第8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ugust2016,Vol.9,No.8961注意力不集中㊁性格改变㊁夜卧不安等症状;若残留于肝脏,则有多梦㊁眼睛干涩㊁视物不清㊁手颤等症状;若残留于脾胃,则口唇干热㊁胸膈中热㊂且内热日久,容易导致痈疽㊁疔疮之患㊂2 附子慢性中毒之典型病例分析笔者在临床中遇到多例患者,表面上是热毒痈疽,但是最终却以解毒而收功,病例如下所示㊂2.1 颊肿患者,男,26岁,长沙医学院学生,2011年11月13日初诊㊂左侧脸颊牙龈反复肿胀㊁作脓两年不愈,症见左侧脸颊部肿胀,剧痛,左侧咽痛㊁耳蒙㊂舌尖红苔薄,左手寸浮,关尺弦,右手脾脉数㊂处方:托里消毒散加减,黄芪30g㊁羌活10g㊁柴胡10g㊁酒黄芩10g㊁生甘草8g㊁丹参15g㊁蔓荆子10g㊁金银花10g㊁忍冬藤10g㊁穿心莲7g㊁白芷5g㊁生姜10g㊁红枣20g,5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温服㊂2011年11月19日二诊:患者诉睡眠差,脸颊部肿胀渐轻,左侧牙龈肿胀异常,左手寸浮,关尺仍弦,右手稍缓㊂处方:黄芪桂枝汤加减,重用黄芪30g,用以托疮生肌㊂黄芪30g㊁桂枝10g㊁白芍10g㊁炙甘草8g㊁川牛膝10g㊁青木香7g㊁忍冬藤10g㊁丹参10g㊁麦冬10g㊁络石藤10g㊁白芷5g㊁生姜10g㊁红枣20g,5剂,服法同上㊂5剂后患者基本平复㊂后患者反复发作,基本保持每月发作1次的频率,每次按照驱风清热,托脓益气的原则治疗,直到2012年8月22日,患者肿胀已除,但是仍然觉得夜眠不安,心烦,左侧脸颊有硬结㊂正在冥思苦想中,却无意中听患者说起2年前由于脾胃不适曾找某火神派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处方为附子理中丸加减,将处方药物打粉后制作成蜜丸,内含有炮附片90g㊁干姜45g,每天吃5g,1月吃完,后烦躁不已,故没有继续服用㊂现在查心肝滑数,右手脉小数,舌尖红苔薄,大便可,肌肤时有瞤动㊂处方:李可老中医之解毒方[7](姑且称之)加减,防风10g㊁黑豆10g㊁生甘草10g㊁黄连8g㊁黄柏8g㊁白芍10g㊁麦冬15g㊁生姜10g㊁茯神10g, 5剂,服法同上㊂服药后心烦㊁夜眠不安消失,硬结仍在;再按照益气脱脓的思路治疗,处方7剂,诸症皆愈㊂患者2012年底外感后发作1次,仍然按照清热解毒㊁托疮排脓的思路治疗后痊愈,自此从2013年初至今再无发作㊂2.2 痤疮患者,男,21岁,长沙医学院学生,2013年11月13日初诊㊂面上痤疮反复发作三年不愈,遍求名医,吃药无数,详细询问病史和用药经过,服用龙胆泻肝汤㊁桑白皮汤㊁桃红四物汤,仍然好转不明显,满面痤疮㊁疤痕,查舌淡红苔薄,左手寸弱,关尺弦,右手脾脉数㊂诊断:痤疮㊂证型:阳气不足,湿热内生㊂处方:黄芪桂枝汤加减,生黄芪15g㊁炙黄芪15g㊁桂枝10g㊁白芍10g㊁生炙甘草各8g㊁丹参15g㊁红花3g㊁桔梗10g㊁金银花10g㊁忍冬藤10g㊁皂角刺10g㊁鸡内金10g㊁僵蚕10g㊁络石藤10g㊁白芷5g㊁生姜10g㊁红枣20g,5剂,水煎服,每天一剂,每天两次㊂祛痘消疤油[8]一盒外用㊂嘱清淡饮食,随时观察病情,不适时随诊㊂2013年11月19日二诊:患者诉睡眠差,查左手寸脉仍然沉,关尺小紧㊂右手寸脉弱,关脉滑,舌红,少苔㊂处方:黄芪桂枝汤加减,生黄芪30g㊁炙黄芪30g㊁桂枝8g㊁白芍10g㊁生炙甘草各5g㊁丹参10g㊁鹿角霜10g㊁桔梗10g㊁忍冬藤10g㊁鸡内金10g㊁僵蚕10g㊁络石藤10g㊁酸枣仁10g㊁生姜10g㊁红枣20g,7剂,服法同上㊂嘱清淡饮食,随时观察病情,不适时随诊㊂后一直按照驱风解毒,托脓益气的原则处方治疗,直到2013年12月29日,共服中药31剂㊂查疤痕逐渐平复,痘痘基本消除,但是患者仍然觉得夜眠不安,时有心烦,查左手脉小数,关脉滑数,舌尖红苔薄,大便可,小便黄㊂再反复询问病史,惊闻患者2年前曾经找某中医处方5剂,每剂有附片20g,患者畏惧,附子先煎1小时之后乃服之㊂处方:李可老中医之解毒方加减,生甘草10g㊁黑豆10g㊁防风10g㊁黄连8g㊁栀子10g㊁黄柏7g㊁麦冬15g㊁丹参10g㊁生姜10g㊁茯神10g㊁蜂蜜兑入30mL,5剂,服法同上㊂药后夜眠不安消失㊁心烦消失,再以四物汤加减十剂收尾㊂随访半年,痘无复发,平复如初,诸症皆愈㊂按 两例患者分别以 颊肿”和 痤疮”就诊,经过常规的辨证治疗仍然反复发作,这是体内热毒未清所造成,特别是2.2中痤疮患者的症状颇感困惑难解,左手寸脉沉弱,是反复发作㊁治疗后心阳被伤之征象,所以初诊使用益气温阳托脓之法而得效,经过治疗后,阳气渐复,寸脉渐起,而心烦㊁夜卧不安的症状始终未除,且安神益气之品如酸枣仁㊁柏子仁㊁党参等不能根除症状,经过反复问诊,才知是附子残留之毒所诱发,最后通过解附子毒才得到根治㊂李可老中医之解毒汤是李可先生一生运用附子类药物经验的宝贵结晶,本方中的蜂蜜㊁防风㊁甘草古代典籍中都记载为解毒之品,‘名医别录“[9]: 石蜜味甘平㊂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 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㊂”‘新修本草“[10]云:防风 杀附子毒”;‘名医别录“[9]记载 甘草,无毒㊂主温中 烦满,短气 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本草纲目“[11]曰黑豆 煮汁,解砒石㊁甘遂㊁天雄㊁附子 百药之毒”㊂再加上栀子,解毒平肝,丹参活血养心,生姜下气通神,茯神安神,黄连麦冬清心滋阴,黄柏清下焦之热㊂诸药合用,残留之热毒尽除,患者得康㊂3 仲景运用附子‘神农本草经“载附子 辛㊁温,主治风寒咳逆邪气㊁温中㊁金创㊁症瘕积聚㊁血瘕㊁寒湿㊁踒躄㊁拘挛㊁膝痛不能步行”,仲景在秉承‘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运用附子,且有所发挥,仲景使用附子主要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㊂3.1 回阳救脱四逆汤类方(四逆汤㊁通脉四逆汤㊁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㊁白通汤㊁白通加猪胆汁汤㊁四逆加人参汤㊁茯苓四逆汤㊁干姜附子汤)用于治疗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烦躁,恶寒汗出,手足厥逆,干呕,脉微欲绝者”等亡阳重证,方中生附子实乃回阳要药㊂962 环球中医药2016年8月第9卷第8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ugust2016,Vol.9,No.83.2 温阳固表太阳病发汗太过,致恶风漏汗的用桂枝加附子汤;太阳病误下,邪陷伤胸阳微寒,用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恶寒汗出同时出现的附子泻心汤证;素体阳虚而初感外邪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助麻黄温化寒水而不损阳气;素体阳虚而感外邪无里证者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去细辛之温散,加炙甘草,甘温以微汗;越婢加术治 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节风,下焦脚弱”,方后注云:恶风加附子一枚,此处附子用法与桂枝加附子汤同㊂3.3 温脏寒如肾气虚寒所导致的妇人转胞,虚劳腰痛,小便不利,消渴,短气有微饮用肾气丸,方中附子温肾阳而利水;水气,小便不利者,其人若渴,用栝蒌瞿麦丸,水气,四肢疼痛,下利,用真武汤,此两方中附子均为温阳行水;乌梅丸治脏寒蛔厥证,用乌梅丸寒热并用,方中附子温脏寒而止痛;霍乱 寒多不用水”,兼见 腹满者”用理中丸去术加附子,附子温运脾肾之阳;治疗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的附子汤(虽然未见方,但是方中有附子无疑);治疗 远血”,黄土汤中用附子温助脾阳而止血㊂3.4 去风寒湿(寒水㊁寒饮),温经止痛炮附子尤善治寒痹痛剧,如桂枝附子汤㊁白术附子汤㊁甘草附子汤三方治疗风湿相搏,身体疼痛;桂枝芍药知母汤治风湿历节,附子温阳散寒,行痹止痛;大黄附子汤治寒凝肝胆,胁下偏痛,附子温阳散寒止痛;附子粳米汤中附子配伍半夏用以化饮止痛;胸痹缓急,用薏苡附子散,附子温心阳以通络散寒,配伍薏苡仁以驱湿;头风摩散外治风寒之邪凝涩于头部的头痛,方中附子散风寒,温通血脉以缓拘急疼痛;治疗产后中风的竹叶汤,用附子去经脉中之寒湿,以预防痉证的发生;治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的乌头赤石脂丸,用附子开结行痹止痛㊂3.5 疗痈疮治疗 腹内有痈脓”的薏苡附子败酱散,方中附子仅用二分,而甘寒之薏苡仁用到十分,苦平之败酱草用五分,且每次服用方寸匕,可见张仲景取附子治疗 症瘕积聚”之时,用小剂量反佐㊂4 附子的应用不可脱离经典‘淮南子“缪称训云: 天雄,乌喙,药之凶毒也,良医以活人㊂”附子之毒运用得当,可为救命的仙丹,而运用不当便是杀人的毒药,对于附子的功效自古已有定论,但是附子的运用在临床中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难点㊂附子类中草药急性中毒现代临床报道颇多,附子的慢性中毒却少见到论述,古代典籍中关于附子慢性中毒的论述也鲜见,所以附子的残毒对人体的伤害很容易被医生所忽视㊂清代名医陈士铎使用附子就非常谨慎,‘本草新编“[12]云: 但古人有用附子只一片而成功,非藉其斩关夺门之神也㊂盖附子无经不达,得其气而不必得其味,入于经而不必留于脏,转能补气以生气,助补血而生血,而不至有增火增热之虞,反成其健土关胃之效也㊂”尹世军等[13]认为 附子的慢性中毒,多因久服附子,其毒力未全被排出体外逐步蓄积而引起,其症状多表现为烦躁不宁甚至狂躁,或为并发疔痈肿毒㊂”杨小欣[14]认为附子中毒究其原因主要与炮制不规范㊁剂量过大㊁配伍不当㊁煎煮时间过短㊁患者体质等因素有关㊂2.1中患者是小剂量服用,2.2中患者未久服附子,并且附子已经先煎1个小时,却都深受其毒,且中毒的症状非常轻微,迁延不愈,仅以 睡眠不安,心累,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诉㊂临床中对于附子的使用,朱良春先生早就谆谆告诫:附子要善用,不可滥用㊂但是近年来中医界刮起了一股歪风,某些医生大剂量滥用附子,甚至鼓吹附子为神丹,导致临床中附子中毒的病例时有发生,给中毒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而许多临床医生却还不以为戒,反以重用附子为荣,这实乃两千年都未见之怪现象;笔者认为对于附子的使用还是必须遵循仲景的用法,有是证用是药,既无需畏惧附子如虎狼,更不可擅做主张,凭空臆测地使用,否则遗害无穷㊂参考文献[1] 张宏顺.乌头类中药的毒性及中毒处理[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7(2):114⁃115.[2] 刘艳明,田福利.乌头碱中毒致心室颤动及植物人一例[J].华北国防医药,2002,14(3):228.[3] 鞠卫萍,周建华.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川乌中毒1例[J].疑难病杂志,2006,5(2):130.[4] 吴鹏起.急性附子中毒20例救治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9):1942⁃1943.[5] 张怀明.浅谈中药附子的中毒及其解救[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1):64.[6] 王良馥,陈自力.综合抢救重度附子中毒7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9):86⁃87.[7] 李可.李可老中医经验集[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6.[8] 周林柯,陈欢,尹尚辉,等. 益肤祛痘消痕油”的制备及对其结合耳穴治疗寻常痤疮的应用分析[J].中医外治杂志,2013,(2):65.[9] 梁㊃陶弘景.名医别录[M].尚志钧,辑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63,23⁃24.[10] 唐㊃苏敬.新修本草[M].胡芳林,整理.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3.[11] 明㊃李时珍.本草纲目(金陵版排印本)[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75.[12] 陈士铎.本草新编[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70.[13] 尹世军,张怀明.中药附子的中毒及其解救[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6):678.[14] 杨小欣.浅谈附子的毒性反应及防范措施[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5):162.(收稿日期:2015⁃12⁃12)(本文编辑:董历华)。
大学论文 附子毒性研究进展
附子毒性研究进展学生姓名班级专业名称系部名称指导教师提交日期答辩日期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年月目录摘要 (4)绪论 (5)§1古代对附子的认识 (6)1.1对功效的认识 (6)1.2对毒的认识 (6)§2附子的毒性反应 (7)2.1心脏毒性 (7)2.2神经毒性 (7)2.3胚胎毒性 (7)2.4肾毒性 (8)§3导致附子有毒的因素 (8)3.1药材因素 (8)3.1.1品种因素 (8)3.1.2采收因素 (9)3.2临床诊疗因素 (9)3.2.1煎煮时间 (9)3.2.2给药剂量 (9)3.2.3炮制方法 (9)3.2.4配伍不当 (10)3.2.5药不对证 (10)3.3患者体质因素 (10)3.4季节区域与服用方法 (11)§4附子的减毒方法及临床合理应用 (11)4.1减毒方法 (11)4.1.1炮制减毒 (11)4.1.2配伍减毒 (12)4.1.3先煎、久煎减毒 (12)4.2减毒机制 (13)4.2.1炮制减毒机制 (13)4.2.2配伍减毒机制 (13)4.3附子的临床合理应用 (13)4.3.1掌握煎煮时间 (13)4.3.2掌握给药剂量 (14)4.3.3严控炮制方法 (14)4.3.4弄清适用病症 (14)4.3.5合理配伍使用 (14)4.3.6区分个体差异 (14)4.3.7注意服用方法 (15)§5结语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18)摘要附子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之功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在治疗重症疾病中疗效独特。
具有明显的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其毒理学机制主要是影响电压依从性Na+通道、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受体的改变、促进脂质的过氧化和心脏、肝或者其他组织的细胞凋亡。
附子主要通过配伍、炮制等方式降低毒性,除传统的炮制方法外,许多现代新的炮制工艺的出现,能更好的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开发其药用价值,减少临床应用中的毒副反应,该文通过有关附子毒性的报道,并结合相关的实验研究,对附子的毒性特点、作用机制及减毒方法等予以综合述评。
附子的临床应用及中毒解救
附子的临床应用及中毒解救 2006年12月21日-河南省中医院毛德西附子,为草本植物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块状子根,如子附母,故曰附子。
本药味辛甘,性大热,纯阳无阴,燥烈有毒。
具有温补脾肾、助阳引水、逐寒祛湿、温经止痛的功效。
为救治元阳衰微、阴寒内盛、风寒湿痹、水湿肿满之要药。
古代医家经验东汉张仲景为应用附子的大家。
在其所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附子之方达30余首。
如四逆汤、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附子泻心汤、附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肾气丸、九痛丸等。
张用附子胆大而心细,生附子用于回阳救逆,炮附子用于温经扶阳、散寒除湿。
一般用一枚(约9g)或一两(约3g),多则用三枚(约27g)或六两(约18g)。
常与干姜、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配伍,树立了附子应用的规范。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创温脾汤,将附子、大黄、人参、干姜、甘草熔于一炉,功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这是对张仲景大黄附子汤的发挥。
近人用于急性菌痢、慢性肾炎,疗效很好。
宋代有关附子的创新方增多。
如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中的参附汤,为回阳固脱的代表方剂,是抢救心力衰竭的主方。
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三生饮,由生附子、生川乌、生南星、木香等组成,为治疗中风偏瘫语謇之名方。
还有魏岘《魏氏家藏方》中的芪附汤,被后世立为益气温阳、回阳救逆的主方。
明代的陶华在《伤寒六书》中立回阳救逆汤,方中既有回阳救逆的附子、干姜、肉桂,又有益气生脉的人参、五味子、炙甘草,特别是方中有麝香,增强了附子的温通开窍作用。
伟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附子“附方”下记录了可以治疗的104种病证,并含有配方。
还记述了三位常服用附子年至耄耋仍“康健倍常”的验方。
李氏认为,“他人服一粒即为害,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规概论也。
”这种从实践经验中悟出的论断,诚实可信。
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古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言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乃治病保命之要)。
附子成分次乌头碱心脏毒性及中毒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附子成分次乌头碱心脏毒性及中毒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附子,是中药中的一味重要的药材之一。
对于附子的应用颇具有较广泛的历史及现代临床应用。
然而,附子毒性非常强,具有很高的心脏毒性,如果使用不当或过度则会导致中毒而危及人类健康。
由于附子被广泛应用于中药领域,因此此类中毒现象较为常见。
本研究将深入探究附子中的主要毒性因素——次乌头碱在使用中的心脏毒性及中毒机制,对于深入解析附子中毒原因及对其进行防治具有科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尤其对于确保中药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附子中的主要毒性成分次乌头碱在使用中的心脏毒性及中毒机制,为了在临床使用附子时发挥其良好疗效,保障人类健康并降低中毒风险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和应用指导。
三、研究主要内容1. 研究附子中毒性成分次乌头碱的化学结构和性质特点。
2. 分析附子中毒性成分次乌头碱对于心脏的毒性及中毒机制。
3. 研究次乌头碱使用时的安全性、毒性及关键限制因素。
4. 探究中药中附子的使用策略和防范措施等。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文献综述法:查找相关书籍、期刊、论文及网络资源,收集和整理次乌头碱在中医临床应用及毒性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各种防范中毒的策略及结果。
2.分析实验法:实验分析附子中毒性成分次乌头碱对于心脏的毒性及中毒机制;以及典型中药处方加减制作试验,并进行动物实验。
3.统计分析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
五、预期成果通过综合文献资料与实验数据的研究,本研究将为以下方面的成果:1. 附子中毒性成分次乌头碱的化学结构和心脏毒性特点的明确。
2. 分析次乌头碱使用时的安全性、毒性及关键限制因素,以及防范中毒的策略和结果。
3. 深入探究中药附子的使用策略及防范措施。
4. 结论性的总结附子中毒性成分次乌头碱心脏毒性及中毒机制,为深入探讨附子中毒的原因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中药的临床之应用提供实践性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运用附子的毒性问题研究
摘要: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地区,附子(即附片)使用的频率很大,特别在本院运用附子的的患者及用量都很大,吴荣祖主任在诊疗时用量更为突出。
同时由于附子属于回阳救逆药,治疗风湿寒痹及寒湿这一类的病症医生多用附子。
临床使用证实疗效极佳。
但由于其本身具有毒性,所以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本文是笔者在10余年工作中对此药毒性的一点研究,希望能给临床医师提供一点参考,同时减少用药中的不安全因素及不良反应,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附子;毒性问题;临床运用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7-0082-02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性微辛、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该植物全株有毒,以根头最毒。
附子的毒性成份乌头碱,能溶于水与乙醇,毒性极大,口服0.2mg即为中毒剂量,产生中毒症状其结晶2~4mg即可以致死。
在临床中一些中毒者的症状表现为头晕、呕吐、四肢麻痹,严重者可致神志不清。
附子在煎煮时应该用开水先煎4 h,要严忌生冷豆类食物。
如果煎煮时间不够,则会中毒。
附子中毒有时还与煎煮的水温有关,如水温有所下降,也会导致中毒。
所以下面笔者就将自己多年来接触附子的临
床毒性研究分几点来阐述。
1 附子的毒性与来源有关
1.1 附子的毒性与其来源地区密切相关不同地区的附片毒性测定可相差8倍之多,如临床上曾有服用云南腾冲所产附子9g而中毒的报道,究其因是云南腾冲所产较四川附片毒性大18倍。
附子的采摘季节,各地因客观条件不同,挖掘时间有早有晚,一般乌头栽至次年6~7月收获,传统认为以夏至到小暑问采集的质量较好。
日本学者对制附子末的质量与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9~10月采集的附子其总生物碱、次乌头碱及乌头碱含量高并且稳定,乌头碱在11月可达最高峰值。
1.2 附子的毒性与品种及采摘季节有关因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时间,有时对药物的毒性影响颇大。
唐《新修本草》所谓:“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实非。
”附子主产于四川省江油市(中坝),即道地药材川附子的产地。
这里生产和加工附子的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质优良、疗效高、驰名中外,故日本医药界有人称赞“中坝附子有起死回生之功。
”
2 附子的毒性与炮制方法有关
2.1 附子的分类附子在临床上根据其不同的炮制方法分为:黑附片、白附片、黄附片及淡附片、炮附片。
其中黑附片是未去皮的附子,本院药房用的即是黑附片。
黑附片由于未去皮,所以味微苦,入煎剂药效比白附片要好,而白附片去皮,如果煮药膳则是白附片
口感更好。
但炮附片几乎就不用。
而淡附片在本院药房里没用饮片,而是用的淡附片颗粒,淡附片可引药入肾经,对肾阳虚衰的患者效果极佳。
2.2 各种炮制方法对附子药理作用及其毒性的影响随着中医药的发展,附子从最初的生用,逐步发展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后又衍生出许多加辅料共制或复合炮制方法,近年更有用微波炮附子或将附子制成颗粒等方法。
现在全国各地共有20多种方法,使用的炮制辅料也不尽相同。
附子的主要成分为乌头生物碱类,药理研究表明,双酯型乌头碱毒性最强,苯甲酰单酯型乌头碱毒性较小,乌头原碱类毒性很弱或几乎无毒性。
其中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是附子中的主要毒性成分,又是其镇痛抗炎的有效成分。
去甲乌药碱和去甲猪毛菜碱为附子中的水溶性强心成分。
2.2.1 炮制后可降低其毒性附子炮制后由于双酯型乌头碱类成分的分解使其毒性降低,但其镇痛、抗炎作用仍然很明显,但炮制太过,水解完全,则药效降低。
附子毒性的降低与其总生物碱含量无关,只决定于毒性强的双酯型乌头碱的分解或水解程度。
附子药效的强弱亦与双酯型乌头碱的水解程度有关。
2.2.2 加热炮制对附子确有一定的减毒作用现已证明附子中的剧毒物——双酯类乌头碱遇高热易被破坏,分解为毒性较小的生物碱,可见古代医家用火来处理附子,确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火制法
不但能降低附子的毒性,而且在避免有效成分的流失,保存药效等方面都有很大好处。
其缺点是去毒的程度很难掌握,并容易烧焦、烧坏药材。
2.2.3 附子的毒性与煎煮时间和温度有关本院制剂室曾做过附子颗粒,发现在附子煎煮过程中有时担心煎煮时间不够引发中毒,稍微延长煎煮时间(大于4 h),将温度控制在一个稍高的温度,那么再加上半小时的烘干,此一批药在临床上使用后,患者反映药力不够。
但有时如果煎煮时间和温度控制的精准,在临床上使用后往往得到患者好评。
同时也有人经研究证明,乌头碱经120℃,30处理后,毒性虽然下降,但镇痛和消炎的作用也随之降低。
长时间(90 rain)的加压蒸制对附子的药效影响如何,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可见附子的炮制用水制、煮制并不可取,火制、蒸制法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改进。
现有人采用定时、控温、除杂、制颗粒等工艺,可使附子减低毒性并使附片总生物碱含量大大提高。
但其工艺是否会引起有效成分的丢失,还待进一步研究。
云南中医学院杨国强教授曾经研究并试验过用冷水煮附子,将冷水煮至沸点时放入附子,并且保持在此温度,服用附子后未见中毒,且疗效稳定,说明煎煮附子的水温至关重要。
2.2.4 传统煎煮时间与现代煎煮时间的差异传统煎煮附子通常都是开水先煎4 h,煎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宜,再投入其他药物,以减弱其毒性。
即使是不宜久煎的解表剂攻下剂,也应先煎附子。
但
现在临床上有些医师叫患者入汤剂前先煎30~60min,用量较大时久煎1 h以上,但经过临床实践,药房经问询患者发现,有少数患者在服用时偶有麻舌感,曾有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所以经药理试验证实,附子中所含的生物碱毒性较大,但毒性成分遇热能分解,较长时间的浸泡和煎煮能将其水解成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原碱类
生物碱,进而分解为毒性更小的乌头原碱类生物碱,从而降低其毒性。
所以药师应该叫患者严格按正规的、安全的方法去煎煮附片,以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3 附子的毒性与医生的临床用药有关
3.1 医生的用药剂量附子的剂量,在本草书籍中以1.5g为起点,9g为最高量;《中药大辞典》煎汤内服剂量为3~9g,药典规定剂量为3~15g。
现在临床的常规用量是3~15g,病情不同则剂量有异,如作药引加强补药作用时,用1.5~
4.5g便可;用作强心、温中散寒止痛,用4.5~9.0g;只在救治虚脱休克时,才用大剂量。
熟附片的常用剂量为3~9g,中毒剂量为15~60g。
一些名老中医对于附子的剂量有其用药经验。
如许信国主张:炮附子偏小剂量为10~13g,如用常规剂量不能取效,而辨证确为虚寒的附子证,可逐渐增用量至30~60g。
岳美中老先生临床上“若治疗虚寒性慢性疾患时,用炮附子1.5~5g可望有效,取其顽痛作用则须6~9g才有效”。
近人樊天徒氏则指出:慢性病用附子固不必大量,须连续用之,始可奏效。
对从未服过附子的初诊患者,宜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至显效为度。
其用附子经验:强心9~ 12g,急性心衰用生附子9g。
但由于云南海拔高,附子可用到1剂药200g。
在本院门诊现在用附子的医师逐渐增多,并且剂量大小各不相同,本院门诊处方统计中一个常开附子的医师平均一下午可接诊30个患者,其30张处方中每个患者用附子一剂药最高可达80g,最少用30g,且附子多是合桂枝汤或麻黄杏仁汤。
也有皮肤科医师用附子配以治疗一些疾患,如唇炎及一些免疫力下降引起的皮肤疾病。
笔者曾看见过一些外院医师用附子不同常理,处方上用附子15g,却不注明另包先煎,并告知患者与药同煮30min,其认为所用附子剂量小,不会导致中毒。
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未免有些牵强,因为除了个体差异外,附子在煎煮30min 后双酯型乌头碱不可能完全水解,可能会引发服用者中毒,不可取。
而本院用附子最擅长的吴氏,用附子的剂量可达每剂药100g,且在其所用基本方中多配以骨碎补、炒续断、炮姜或干姜、炙甘草、苡仁、砂仁、茯苓、陈皮这些药。
使用后治疗结果事半功倍,在煎煮时吴氏医师是按传统煎煮方法告知患者,未见患者有附子的不良反应发生。
所以更加证明了附子的毒性的确与其所用剂量无关。
3.2 附子的毒性与临床医师配伍有关附子要用到恰到好处、又不引起中毒,笔者认为配伍相当重要。
又如:十八反中有云: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且与麻黄、吴茱萸、威灵仙、蟾酥、罗布麻、山楂等配伍时应小心谨慎。
但吴氏医师在治疗一些风湿寒痹方中用制川乌、制草乌(或附子)各100g,
另外还配以法半夏给予治疗,用后效果良好,患者并未中毒。
笔者发现在吴荣祖主任的门诊处方中都配以炙甘草(蜜炙)10g,现在究其用药原因应是甘草和蜂蜜可以解附子之毒。
4 结语
附子用之不当可以导致中毒,但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物治病,因毒为能。
故在临证用药时,首先强调的不是药物的有毒或是无毒,而在于辨证是否准确,用药是否对证。
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对证,配伍得当,即可化毒为利;反之,即便是一般无毒的药物,用之亦有害。
如水之能载舟,亦能覆舟。
正如《医法园通》中所谓:“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