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毒性及临床应用浅析
附子的临床应用
附子的临床应用王业龙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侧根。
黑顺片、白附片可直接入药。
味味辛、甘,性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
其临床配伍应用为:用于亡阳虚脱附子温阳之功,上能助心阳以通脉,中能温脾阳以散寒,下能补肾阳以益火,凡素体阳虚,寒邪直中于里,或伤寒传遍三阴,症见四肢厥逆,恶寒倦卧,腹痛下利清谷,神疲欲寐,脉沉微细或虚浮无力者;或因误治大汗、大吐、大泻及其他原因而致阳随阴脱,均宜使用本品以挽救散失之元阳。
用治亡阳证通常与干姜相须为用,以助其伸发阳气的作用,每佐以炙甘草同煎,以缓解姜、附之辛烈之毒性。
如《伤寒论》四逆汤;若元阳大亏,阳气暴脱,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又当与大补元气之人参同用,于温阳之中增强益气固脱之功,如《济生方》参附汤,用治大汗吐泻,阳随阴脱,或吐衄崩中,血脱亡阳之证。
在参附基础上加用干姜、肉桂、五味子等,则可进一步加强其回阳救脱益气生脉的作用,如《伤寒六书》的回阳急救汤,多用于抢救阳气衰微喘汗暴脱的危候;而《医林改错》的急救回阳汤则用于温阳益气之外,更配桃仁、红花之活血通脉以助阳气之运行。
本品既能温阳散寒,又可引火归原,以治阴盛格阳,浮阳上越,症见下利脉微而伴面赤烦躁者,可配干姜、葱白以破阴回阳,宣通阳气,如《伤寒论》白通汤。
近贤李可先生继承发扬了古圣先贤四逆汤类方救治心衰的成熟经验,并师法近代中西医结合的先驱者张锡纯先生救治各类心衰休克的学术经验,大胆突破,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经40年反复临床验证,本方较之古代及现代同类方剂,更全面,更有效,更能顾及整体,纠正全身衰竭状态。
如《破格救心汤》。
用于阳虚诸证附子功能补火助阳,凡肾阳亏损,脾胃虚寒,心阳不振等证均宜用之。
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阳痿滑精,肢冷畏寒,小便自遗者,常与肉桂、熟地、山茱萸、枸杞子相伍,于阴中求阳,温肾益精,如《景岳全书》右归丸;若肾虚,元气不固头晕肢冷,腰膝酸软,梦泄遗精等,可肉苁蓉、巴戟天、牛膝、煅龙骨同用,如《证治准绳》之秘精丸;治妇女冲任虚寒,久不受孕,则可配补骨脂、当归、紫石英、鹿角胶等,以温养冲任,如《衷中参西录》温冲汤;若脾肾两虚,脘腹冷痛,大便溏泄者常配白术、干姜、温中补脾,如《阎氏小儿方论》附子理中汤;若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者,可配粳米、甘草、大枣、以温阳散寒,和中降逆,缓急止痛,如《金匮要略》附子粳米汤;若胃虚,冷饮上攻,眩晕呕吐,可配生姜、半夏、陈皮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如《颅囟经》温脾散;治冷痢日夜不止,属大肠虚滑者,以附子与干姜配固肠止泻之肉豆蔻,如《圣济总录》火轮散;治身面浮肿,小便水利,属脾、肾阳虚者,每与白术、茯苓相伍,兼有温阳健脾利水的功效,如《伤寒论》真武汤、《济生方》实脾饮。
临床运用附子的毒性问题研究
临床运用附子的毒性问题研究摘要: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地区,附子(即附片)使用的频率很大,特别在本院运用附子的的患者及用量都很大,吴荣祖主任在诊疗时用量更为突出。
同时由于附子属于回阳救逆药,治疗风湿寒痹及寒湿这一类的病症医生多用附子。
临床使用证实疗效极佳。
但由于其本身具有毒性,所以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本文是笔者在10余年工作中对此药毒性的一点研究,希望能给临床医师提供一点参考,同时减少用药中的不安全因素及不良反应,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附子;毒性问题;临床运用中图分类号:r28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7-0082-02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性微辛、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该植物全株有毒,以根头最毒。
附子的毒性成份乌头碱,能溶于水与乙醇,毒性极大,口服0.2mg即为中毒剂量,产生中毒症状其结晶2~4mg即可以致死。
在临床中一些中毒者的症状表现为头晕、呕吐、四肢麻痹,严重者可致神志不清。
附子在煎煮时应该用开水先煎4 h,要严忌生冷豆类食物。
如果煎煮时间不够,则会中毒。
附子中毒有时还与煎煮的水温有关,如水温有所下降,也会导致中毒。
所以下面笔者就将自己多年来接触附子的临床毒性研究分几点来阐述。
1 附子的毒性与来源有关1.1 附子的毒性与其来源地区密切相关不同地区的附片毒性测定可相差8倍之多,如临床上曾有服用云南腾冲所产附子9g而中毒的报道,究其因是云南腾冲所产较四川附片毒性大18倍。
附子的采摘季节,各地因客观条件不同,挖掘时间有早有晚,一般乌头栽至次年6~7月收获,传统认为以夏至到小暑问采集的质量较好。
日本学者对制附子末的质量与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9~10月采集的附子其总生物碱、次乌头碱及乌头碱含量高并且稳定,乌头碱在11月可达最高峰值。
1.2 附子的毒性与品种及采摘季节有关因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时间,有时对药物的毒性影响颇大。
附子的副作用
附子的副作用附子是一种中药材,主要来源于中药麻黄的根茎和发芽的芽。
附子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被广泛建议用于中风、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治疗。
然而,附子也有一些副作用和潜在风险,需要患者和医生在使用中予以警惕。
首先,附子有一定的毒性。
附子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剧毒的神经性麻痹和心脏毒素——美药氏毒碱。
如果剂量不当或使用不当,附子中的毒碱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剧烈的毒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情绪波动等。
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呼吸困难、中毒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因此,使用附子时必须慎重,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处方。
其次,附子可能引起中药与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
附子中的神经药物成分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阻断神经传递、影响药物代谢酶或改变药物的分布。
因此,在使用附子之前或同时使用其他药物,特别是心脏病和高血压的常用药物,需要患者告知医生,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此外,附子在中药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识别难度较大的副作用。
例如,由于附子的神经药物成分可能导致人体肌肉瘫痪,患者在使用附子时可能出现肢体无力、瘫痪等症状,这些症状一般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另外,附子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口干、恶心、头痛等症状。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患者应立即停止使用附子并咨询医生。
总之,附子是一种潜在有毒物质,使用时需要特别谨慎。
患者在使用附子前,应告知医生有关自己的病史、过敏史、其他正在使用的药物等信息,以便医生能够判断使用附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患者在使用附子期间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出现不适或副作用,及时就医。
另外,患者在购买附子时要选择有资质的医院、药店或制药企业的产品,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的风险。
只有在合理的使用下,才能更好地发挥附子的药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附子的功效与副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副作用附子,又称附子乌头、赤乌、乌头附子等,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药材。
附子既是中药材,也是一种有毒植物。
附子的主要功效有醒脑、舒经、痛经、祛风湿等作用,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疗效。
但是附子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副作用,需要患者和医生在应用中充分了解和把握。
一、附子的功效中医认为附子的性味为辛、苦、热,归心、肾经,具有温阳、补肾、活血通络等功效。
1. 温阳补虚:附子具有温补阳气的作用,能够增强体内阳气的活力,调节体内阴阳平衡,对阳气不足、寒凝、阳痿、阳不纳气等病症具有一定的疗效。
2. 活血通络:附子能够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障碍,对于治疗各种疼痛、淤血、瘀血等疾病有一定的效果。
3. 舒经止痛:附子具有舒经活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各种虚寒型痛经、风湿痹痛、寒痹等疾病。
4. 祛湿逐水:附子有祛湿作用,能够利尿,对于湿气重、水肿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以上是附子的主要功效,但是附子的使用需要特别注意,因为附子本身带有毒性,用量不当或者使用方法不正确容易出现副作用。
二、附子的副作用附子是一种有毒植物,其有效成分为乌头碱类化合物。
乌头碱是一种高毒物质,对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1. 中毒反应:因为附子具有毒性,过量使用或使用方法不当会导致中毒反应。
中毒症状包括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出冷汗、肢体麻木等,甚至出现心律不齐、呼吸困难、昏厥等严重症状。
2.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附子会对心脏和血管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心动过速、心律失常、降低心脏收缩力等。
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孕妇、儿童等人群应慎重使用。
3. 其他副作用:附子还可能引起消化系统的不适,包括口干、嗳气、恶心、呕吐等。
由于附子的刺激性作用,还可能引起口舌疮、口腔溃疡等病症。
因此,在使用附子时,需要患者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严格控制用量和使用时间,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三、附子的应用注意事项1. 用量控制:附子作为一种有毒植物,用量需要慎重控制。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附子,又称乌附、乌头、乌头附子、乌头枯、扁乌、肥可、溪乌,为毛茛科植物附子的干燥块根。
附子以其强大的药效而被广泛应用于中药领域。
它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河南等地的山区。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非常丰富,但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
一、附子的主要功效与作用1.温阳散寒:附子性温热,味辛辣,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
它能够温补元气,逐寒除湿,适用于阳气不足、寒湿内滞所引起的腹痛、水肿、寒疖等症状。
2.活血化瘀:附子的主要成分为乌头碱,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它能够疏通经络,消散瘀血,适用于血淤内结、瘀血阻滞所引起的疼痛、肿块、瘀斑等症状。
3.祛风除湿:附子可祛风除湿,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痉挛、抽搐等症状。
4.安神定志:附子有镇静安神的作用,能够安抚心神,缓解焦虑、烦躁、失眠等症状。
5.麻木散结:附子能够麻木肌肉,散结止痛。
适用于头风、面疔、牙痛等症状。
6.散寒止痛:附子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于寒性胃痛、寒疝腹痛等症状。
二、附子的禁忌虽然附子具有众多的功效,但由于其毒性较大,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禁忌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附子属于强烈的药物,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因为附子能够温阳散寒,容易引起子宫收缩,从而影响胎儿的发育和哺乳期妇女的乳汁分泌。
2.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忌用:附子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能加重心脏和血管的负荷,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对于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来说,建议避免使用附子。
3.药物过敏者禁用:对于对附子或附子中的活性成分乌头碱过敏的患者来说,使用附子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因此禁用。
4.近期手术或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附子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近期手术的患者来说,使用附子可能加重手术部位的出血,影响恢复。
对于出血性疾病患者来说,也应避免使用附子。
5.草药相互作用:附子是一味强烈的药物,与其他草药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增加药物的毒性。
对附子的详细剖析、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对附子的详细剖析目录一,前言二,附子主要化学成份、制法、毒性三,附子用量,用法四,附子用于救脱回阳(低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休克)五,附子用于散寒止痛六,附子治风痹七,附子治癌症八,附子用于暖肝息风,治老年性震颤九,附子治阴虚阳浮,虚火上炎口疮,咽喉肿痛十,附子治盗汗,自汗十一,附子治尿频十二,附子治肾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水肿十三,附子治红斑狼疮与结节性红斑十四,附子治骨髓炎十五,附子治发热,戴阳症十六,乌头在扭伤,创伤中应用十七,附子补虚十八,附子治老年病,延年益寿十九,附子简易方一、前言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块根上的子根。
四川陕西栽培的乌头称天雄。
附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中药之一。
明医学家张景岳对附子有极精辟而详尽的论述:“…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除呕哕、藿乱、反胃、噎膈、心腹绞痛、胀满、泻利、肢体拘挛、寒邪、湿气、胃寒、虫、寒痰、寒疝、风湿麻痹、阴疸、痈毒、久漏冷疮、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症。
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
善助参芪建功,尤赞术地建效。
无论表症里症,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阳,引补血药入血份,以药养不足之真阴。
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冷湿。
附子仍阴症要药,中寒夹阴,身虽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而脉沉细者尤须用之。
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因此把附子称为药中四维,治乱(人体功能紊乱)良将是名符其实的。
不独张景岳有此评论,医圣张仲景《伤寒论》130方,用附子达21方。
近代名医赵锡武非常推崇《阴证略例》,认为王氏治疗阴证的特点是善用附子,重视温补脾肾。
我每提倡用真武汤不要怕附子用量大,取其鼓动心阳,抑阴邪上乘。
清同治年间,邛崃郑钦安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观其治病,恒以阴阳为纲,阴证则无论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效如桴鼓。
附子的药理作用
附子的药理作用附子,又称蟾蜍、附子砒霜,是中药中的一种重要药材。
它具有多种功效,并在中医药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附子的药理作用展开论述。
一、附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附子主要含有毒性物质,如各种毒性生物碱和生物碱酯类,其中以乌头碱和季乙酸酯为主要成分。
这些成分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能够对人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1. 降低血压附子中的化学成分能够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从而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压。
2. 镇静安神附子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精神状态,促进睡眠质量提高。
这一作用与附子化学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相关。
3. 抑制痉挛附子中的生物碱成分能够抑制平滑肌细胞的收缩,从而减缓肌肉痉挛的发生。
4. 止痛作用附子中的一些成分具有镇痛作用,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减轻疼痛感。
此外,附子还能够调节神经传导,改善炎症状态,对疼痛的缓解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附子的临床应用1. 心脑血管疾病附子具有降低血压、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
同时,附子还能够预防血栓的形成,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 神经系统疾病附子的镇静安神、抑制痉挛、止痛等作用,使得其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
例如,附子可以用于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癫痫等疾病。
3. 消化系统疾病附子具有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液分泌等作用,对于胃肠道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4. 炎症性疾病附子的药理活性使得其在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有所应用,例如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
三、附子的药物安全性与副作用由于附子的毒性成分较高,应用时需要特别注意用量和使用方法。
一般来说,中医药专业人士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用药方案。
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附子可以发挥治疗作用,并且副作用相对较少。
但若用量过大或用药不当,可能引发中毒反应,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使用附子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使用。
附子 毒成分
附子毒成分
附子,又称附子毒,是一种具有强烈毒性的中药材。
其毒性成分主要为雄萜类物质,包括附子碱、附子酯等。
然而,在合适的使用条件下,附子也可以发挥药效,对某些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本文将从附子的毒成分、使用条件、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附子的毒性成分主要是由于其中的附子碱。
附子碱是一种强烈的心脏毒素,具有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和心肌收缩的作用。
因此,附子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非常小心,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其次,使用附子的条件非常苛刻。
通常情况下,附子需要经过炮制处理,去除其中的毒性成分,使其能够发挥药效而不产生毒性反应。
此外,使用附子的剂量也需要严格控制,以避免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附子具有较多的药理作用。
首先,附子能够温阳散寒,特别适用于寒冷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寒性胃痛、寒痹等。
其次,附子具有麻醉
作用,可用于镇痛和局部麻醉。
此外,附子还具有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对一些慢性疾病与癌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然而,由于附子的毒性成分较多,使用时需要格外慎重。
一旦使用不当,可能会引发严重的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强烈建议患者在使用附子前,要咨询医师的意见,并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综上所述,附子作为一种有毒中药材,在使用时需要特别小心。
尽管它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对某些疾病具有治疗效果,但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以确保安全有效。
大家在选择中药疗法时,一定要谨慎,避免对自身健康造成损害。
附子临床应用于治疗
附子临床应用于治疗附子,又名附子、砒霜、砒霜树,为罂粟科植物附子的根茎。
附子性热、味辛、微苦,归心、脾、肾经。
附子有暖中散寒、温经止痛、安胎平喘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寒痹、呕吐、泄泻、头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一、附子的化学成分附子含有多种生物碱成分,主要有附子碱、赤附子碱、砒霜碱、砒霜碱等。
此外,附子还含有多种挥发油、生物酮类等化学成分,这些成分赋予了附子其特殊的药理作用。
二、附子在中医临床应用1.治疗寒邪外袭引起的症状:附子具有暖中散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由于寒邪侵袭导致的肠胃寒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2.治疗风寒湿痹:附子可温经散寒,对于风寒湿三邪所致的痹痛症状具有显著疗效,可用于关节疼痛、筋骨拘急等疾病的治疗。
3.治疗头痛偏头痛:附子具有温经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头痛、偏头痛等症状,尤其在经期头痛、阳虚头痛有良好效果。
4.治疗哮喘、心绞痛:附子可用于治疗肺胃气虚引起的哮喘、心绞痛等症状,具有安神止痛的功效。
三、应用注意事项1.用量宜小:附子属于剧毒药物,用量过大易引起中毒反应。
一般情况下,不宜单独使用附子,应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2.禁忌人群:孕妇、小儿、体质虚弱者忌用附子。
孕妇慎用附子,以免影响胎儿健康;小儿生理功能不健全,对附子的代谢能力较差,易引起中毒反应;体质虚弱者使用附子过量易出现中毒症状。
3.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在服用附子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胃肠道,影响药效。
四、附子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价值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附子具有抗肿瘤、抗心肌缺血、抗炎症、抗凝血等多种药理作用。
附子中所含生物碱类化合物对多种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用于癌症的辅助治疗。
此外,附子中的一些成分还对心肌缺血、炎症性疾病、凝血功能异常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为现代医学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中医临床中,附子作为一种重要的药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然而,在使用附子时应慎重对待,严格控制用量,遵医嘱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附子的毒性表现及解毒方法
附子的毒性表现及解毒方法本文就附子的毒性表现、减毒机理及常见的解毒方法结合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其毒性主要表现在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其中最易导致死亡的为心律失常及呼吸麻痹;附子的解毒方法主要有:煎服、限量、服法、炮制、辩证用药、配伍使用几个方面,其中辨证用药和配伍使用既可发挥疗效又能避免毒性,应该成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标签:附子;毒性;减毒机理;解毒方法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辛、甘,大热;有大毒。
归心、肾、脾经。
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
主治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脘腹冷痛、虚汗吐泻、阳痿宫冷、肾阳虚衰、阳虚外越、阴寒水肿、寒湿痹痛[1]。
然而,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因其毒性峻猛,古今医家有许多“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而不敢妄用。
在临床使用时,怎样确保疗效并最大限度的降低毒副作用,成为附子运用的首要问题。
为了对附子有更客观、更全面、更多的了解,便于使用时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本文就附子的毒性及其解毒方法做一综述。
一毒性表现及机理分析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慌、心悸、胸闷、血压及体温下降,四肢逆冷,心律失常,心率减慢或过速,严重者甚至发生心跳骤停。
心电图表现为心律减慢,而后出现房性、室性期前收缩和心动过速,乃至心室颤动。
邓士贤研究[2]表明乌头碱作用于心脏的毒性,机理一是兴奋迷走神经,二是直接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引起心律失常。
其心律失常的特点是多样易变,以频发室早最常见,且为多源性,并易形成二联律及阵发性室速、扭转型室速,引发多形室速发生机制与附子可促进心肌细胞钠通道开放,抑制钠通道失活有关[3]。
同时也有实验证明乌头碱致心律失常、血管扩张及其改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与其阻滞钙通道有关。
此外还有人发现,乌头碱能引起心肌细胞释放大量乳酸脱氢酶;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导致心肌高能磷酸键的大量耗竭,使心肌的有氧氧化途径发生障碍,对心肌细胞膜有损伤作用。
附子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
附子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加工品。
化学成分,现代研究表明附子含多种化学成分,如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尿嘧啶,去甲乌药碱,附子亭等。
性味归经,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温肾助阳,散寒止痛。
用于亡阳虚脱证、阳虚诸证、湿痹、历节风、周身骨节疼痛、腰重冷痛、痈疽痛肿等。
药理研究:强心作用,用附子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休克;感染性、中毒性、创伤性休克;低血压状态以及慢性心功能不全、冠心病心绞痛等[1]。
镇痛作用,适用于恶性疼痛及痉挛性疼痛,如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之脘腹冷痛,妇女痛经等。
抗风湿作用,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等。
消炎作用,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尿毒症前期等。
2临床应用2.1治疗顽固性胃窦炎:证属脾胃虚寒,中阳大伤。
治疗宜温阳散寒,益气健脾。
药用附子10g(先煎l小时),干姜10g,白芍 20g,炙甘草6g,当归l2g,黄芪30g,大枣10枚。
脾阳不振,寒邪滞中,脾失运化证。
用大量附子以温运阳气。
温经散寒,寒去则中畅,寒邪得除则中阳得运,津液上布,胃痛得止。
2.2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方用附子3g,地黄20g,麦冬10g,知母10g,生石膏20g,肉桂3g,牛膝10g,石斛10g,沙参12g,黄芩 10g,地骨皮12g,薄荷6g。
水煎服。
口腔溃疡缠绵难愈,证属阳虚火旺,虚阳上浮。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对于虚损性疾病,运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原则指导方剂配伍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故用玉女煎加附子,微温肾阳。
肉桂“引火归元”。
全方共奏熄灭浮游之火之效[2]。
2.3治疗面三角区冰冷干涩:见口唇三角区周围冰冷干涩,夏天稍轻,冬天更甚,口涩唇干,食不知味。
用附子6g,炙甘草10g,干姜10g,白术10g,开水煎服见效。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附子,又称乌头、续断。
其学名为Aconitum,属毛茛科植物。
附子生长在山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贵高原、四川等地。
附子长有一根类似红肉的根状茎,因此得名“附子”。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非常丰富,但同时也有一些禁忌,需慎用。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附子的功效、作用以及禁忌事项。
一、附子的功效与作用1. 具有麻醉作用:附子中含有一种剧毒的生物碱——乌头碱,它能够诱导麻醉状态。
因此,附子被广泛应用于麻醉手术、创伤缝合等医疗行业,可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或少痛。
2. 增强免疫力:附子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它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
附子还可以增加白细胞数量,提高机体抵抗病原体的能力。
3. 治疗风湿痛:附子被广泛应用于风湿痛的治疗。
它能够舒筋活血、祛风除湿,缓解关节肿痛、骨痛等症状。
附子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关节内部的新陈代谢,从而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4.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附子中的乌头碱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附子能够改善心脑血管的微循环,增加心脑血流量,减少心脏负荷,从而起到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
5. 镇痛作用:附子中的乌头碱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疼痛传递,从而起到镇痛的作用。
附子不仅可以缓解急性疼痛,还可以减轻慢性疼痛,如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等症状。
二、附子的禁忌尽管附子有许多功效与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禁忌。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禁忌事项。
1. 剧毒:附子中含有大量的乌头碱,它是一种剧毒物质。
使用附子前必须经过精细提取和加工,去除大部分乌头碱,以减少毒副作用。
不要随意使用未经处理的附子,以免中毒。
2. 孕妇禁用:附子具有刺激子宫的作用,容易导致子宫收缩,增加流产的风险。
孕妇应避免使用附子及相关产品。
3. 心脏病患者禁用:附子中的乌头碱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加重心脏负荷。
01附子的处理与毒性变化
附子的处理与毒性变化
20190612
概述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栽培品的旁 生块根(子根),主产于四川、山西等地因盛产于我国四川而被称为 川附,其中又以四川江油地区出产者为优。附子于每年冬至栽种, 夏秋季采挖,除去主根、须根及泥沙,以不同的加工方法制成盐附 子、黑顺片、白附片等其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其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临床治疗阳衰阴盛、风 寒湿痹、水湿肿满、寒凝疼痛等病症,尤能救治亡阳重症,拯救生 命于垂危,为中医治病救命之第一品药。
《中华本草》指出,黑顺片、白附片因加工方法类似,其炮制品的总生物碱含量下降为原生药的1/6-1/9,而毒性双酯 型乌头碱含量只相当于原生药的1/100;盐附子因加工条件比较温和,总生物碱与上述附片类似,而毒性双酯型乌头碱比 上者高得多。可以看出,经过炮制,总生物碱含量只是原生药的1/6-1/9,那么附子药效流失则为83.4%-88.9%,其流失的比 例是惊人的。
浅谈《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含附子经方
浅谈《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南阳正安中医院附子全草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辛温有毒。
《伤寒论》中附子生用者7方,应用生附子的方剂有干姜附子汤、四逆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及四逆加人参汤等,多用于治疗阴盛格阳于外的急证、重证,且配伍干姜。
张仲景用附子,观其条文与用药,并不要求附子先煎,仅要求去皮,故生附子之毒应在皮上。
附子一般是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使用炮附子(熟附子),有附子汤等15首方剂。
附子经炮制后生物碱含量减少,其毒性亦大为降低,安全性增强,且便于内服。
附子药用部分黄顺片剂量根据《伤寒论》统计,用附子1枚的方剂有18首(野生附子小的3-9克);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2首方剂用2枚;桂枝附子汤和去桂加白术汤2首方剂用3枚。
乌梅丸方以两计之,用附子6两。
根据考证,其重量因块茎大小而别,一般为9~40克左右,取均数约为3 0克。
附子用量大小要因人而异。
如在去桂加白术汤的方后注云:“附子3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还有“强人用大附子”之说。
煎服特点《伤寒论》中提供了许多关于煎药的经验与方法, 具体体现在附子的煎煮时间因生熟而不同。
生附子煎药时间比制附子短。
如四逆汤生附子1枚, 以水3升,煮取1升2合。
桂枝加附子汤方用制附子1枚, 以水7升, 煮取3升;附子量大,煎煮时间亦长。
如桂枝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 前者附子3枚, 以水6升,煮取2升;后者附子2枚, 以水6升,煮取3升。
一般不超过12克煎煮40分钟,20克以上煎煮一个小时,超过20克一般选用生附子比较有意义,剂量过大没有具体意义,要加长煎煮时间,挥发破坏的也多。
生附子兼配干姜、甘草,则煎煮时间比单伍干姜者短。
如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均单用干姜, 要比兼伍姜草的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煎煮时间长,缘由甘草之缓和药性、解药毒之故。
附子副作用
附子副作用
附子,又名乌头、乌头附子,为忍冬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根茎,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毒性强大的草药。
从古代开始,附子就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具有温阳、祛湿、驱邪的作用,被用来治疗风湿、痺痲等病症。
然而,附子具有极强的毒性,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首先,附子的毒性主要来自其中的一种生物碱,即乌头碱。
乌头碱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如果使用过量或长期使用,就会对中枢神经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甚至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的情况。
其次,附子还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乌头碱可以引起心脏传导系统的抑制,导致心率减慢、心律不齐等症状。
对于心脏功能不好的人来说,使用附子更容易引发心脏问题。
同时,长期使用附子也会对肝脏、肾脏等器官产生损害,引发肝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此外,由于附子具有温阳作用,因此不宜在热病或有内热症状的人群中使用。
使用附子可能加重热病症状,导致发热、口渴、口干等症状加重。
另外,孕妇、儿童、老人、体弱者等特殊人群应尤其慎重使用附子。
因为这些人群的身体较为脆弱,对于附子的毒性反应也更为敏感,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副作用。
总的来说,附子是一味具有显著毒性的草药,慎重使用十分重要。
如果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可以发挥其医疗作用,例如温补肾阳、祛寒湿等。
但任何情况下,都不宜过量使用附子,也不宜长期使用。
过度使用附子可能导致严重的中毒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必须谨慎对待附子的使用,遵循医生的建议,确保安全使用。
中药附子的功效、药性与临床应用
中药附子的功效、药性与临床应用【药性】味辛、甘,性大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应用】l.用于阴盛阳衰,亡阳欲脱证。
本品上能助心阳,中能温脾阳,下能补肾阳,为治疗亡阳证之主药,有“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之称。
凡症见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发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之亡阳脱证,常与干姜、甘草配伍,方如《伤寒论》四逆汤;若阳衰气脱,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者,须与大补元气之人参同用,以回阳益气固脱,方如《校注妇人良方》参附汤;若阴盛格阳,阳虚上浮,症见下利脉微而面赤烦躁者,则可配干姜、葱白同用,以破阴回阳,宣通阳气,方如《伤寒论》白通汤。
2.用于各种阳虚证。
本品辛甘温阳,无论肾阳、脾阳、心阳诸虚证均可运用。
如治肾阳虚惫,命门火衰,症见肢冷畏寒,腰膝酸软,阳痿不育,宫冷不孕,用此“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常配肉桂、熟地、山萸肉等同用,方如《金匮要略》肾气丸;若脾阳不振,四肢不温,脘腹疼痛,呕吐下利,常与人参、干姜、白术温中健脾益气之品同用,以温脾阳,散阴寒,方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子理中丸;若脾肾阳虚,气化不利,水湿内停,出现头面四肢浮肿或腹水,小便不利,形寒肢逆,则可与白术、茯苓等同用,以温阳化湿利水,方如《伤寒论>真武汤;若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心痛,常配人参、桂枝等同用;若阳气虚弱,卫表不固而易自汗者,本品与黄芪同用,可回阳益气固表;若素体阳虚,复感风寒,出现恶寒发热,身倦欲卧,脉沉者,可与麻黄、细辛配伍,以助阳解表,方如《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3.用于风寒湿痹。
本品能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治寒湿侵犯经络肌肤,周身骨节疼痛之痹证,常配白术同用。
正如张元素云:“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
”若寒湿痹证,疼痛剧烈者,常配桂枝、白术、甘草等同用,方如《伤寒论》甘草附子汤。
4.用于阴疽疮肿。
本品有温阳散寒作用,可治寒性疮疽,如漫肿不溃者,用之可消可溃;若溃久不敛者,用之可温阳敛疮,常配黄芪、人参、当归等同用,方如《外科正宗》神功内托散。
附子的毒性与临床应用
甲、川乌碱 乙等 多种生物碱 ,其主要毒性 成分 为乌头碱 ,乌头碱对 神 经和心脏都有损 害,其途径一 是兴奋迷走 神经 ,临床症状 表现为唇 口
手足发 麻 ,恶 心 ,呕 吐 ,运 动不 灵 ,面 白肢冷 ,痛觉 减退 ,胸闷 心
“ 有毒” 、 “ 有大毒” ,常不 用或用量不大 ,不能 发挥 其作用。 本文 就附子的毒性及其临床应用做一探讨 。 1附子 的毒 性
附子主要 含 次乌 头碱 、乌 头碱 、新 乌头 碱 、塔拉 胺 、 、川乌 碱
法 ,有盐 附子 、制 附片、熟附片 、 黑附块、淡 附片 等之名 ,使用 品种
是直 接对心脏 的毒性 作用 ,最为 突出体征为心 律失常 ,心电图主要 改
变有 室上性 及室性 期前收缩 、心动过速 、房 室传导阻滞等 。
膝 酸冷 ,大便溏 泄 ,小便清 长为指征 。现 脉实数或洪大 、大 便热结、
高 热、内热外寒 、真热假寒 的阴虚和热证患者应忌用 ; 房室传导阻滞患
2 附子 的 临床 应用
者及孕妇 应禁用; 年老体弱 、心功 能减退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
附子 虽有 毒性 ,作 为 回阳救 逆 ,散寒 止 痛的 要药 ,临 床应 用广
泛 ,适用于阳气虚衰 之畏寒肢冷 ,慢心动过缓 ,慢性心力 衰竭 ,慢性 低血压 ,休克 ,慢性 肾病 ,甲状腺 功能减退 ,性 功能减退 ,水肿 ,慢 性肠 炎 ,稀泡沫痰 ,尿清 ,便溏 ,慢 性前列腺肥 大 ,慢性腰 肌劳损等 病证 … 。附子的 主要药理 作用是乌 头类药物 的生物碱 还有镇 痛作用 ,
附子为毛莨 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 。味辛甘 ,性热 ,有毒 ,人心
附子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附子功效与作用及禁忌附子(学名: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eaux),又称川附、乌附、天南星等,属毛茛科乌附属植物,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
附子在中医理论中被归为“热毒药”,具有热入心包、攻下焦、祛风湿等功效,适用于中风、关节炎、风湿性疾病等症状的治疗。
不过,由于其毒性较大,使用时需要谨慎,严禁超剂量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本文将从附子的药理作用、主要成分、常用剂型及剂量、禁忌使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附子的药理作用1.镇痛作用:附子能够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达到镇痛的效果。
研究发现,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骨碱素和瓦松碱均具有镇痛作用。
这些活性成分能够与神经细胞的钠通道结合,阻断钠离子的内流,从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
2.抗心律失常作用:附子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类成分,这些成分能够调节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和离子通道的功能,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研究表明,附子抑制心肌细胞内钾离子的外流,增加钙离子的内流,调节心肌细胞膜电位,从而延缓心脏复极过程,减少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达到抗心律失常的效果。
3.抗炎作用:附子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
研究表明,附子中的姜黄素类成分能够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此外,附子还能够抑制白细胞的趋化作用,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
4.降压作用:附子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具有显著的降压效果。
研究发现,附子中的骨碱素和瓦松碱能够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降低心脏的搏动频率和收缩力,从而降低血压。
此外,附子还能够扩张外周血管,改善血液循环,进一步降低血压。
二、附子的主要成分附子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类物质,主要有骨碱素、瓦松碱、乌头碱等。
其中,骨碱素是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含量约为0.04%~1%。
此外,附子还富含挥发油、多糖、萜类化合物等。
1.骨碱素:骨碱素是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镇痛、抗心律失常、抗炎等药理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附子的毒性及临床应用浅析附子的毒性及临床应用浅析作者:骆梅娟,周至安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药学部,广东广州510120 【摘要】从附子的毒性机制和附子的炮制、配伍、煎煮法,以及中毒解救等方面综述了附子的毒性及其应用方法。
指出附子应用时要选择合适的炮制、配伍及煎煮法以减轻其毒性反应,并严格依据中医的辨证进行。
附子的炮制减毒可采用煨制法、加压加热法、微波法、浓缩干燥制粒法等。
附子亦可通过与甘草和干姜配伍来减轻其毒性反应。
关于附子大剂量的临床应用时的减毒,是采用久煎合理或是应用现代的加工提取方法科学,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关键词】附子/毒性;炮制;中药配伍;综述,指导性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
味辛甘,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具有回阳补火、散寒除湿的功效。
主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由于附子有毒性,临床不乏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
1 / 11如何避免附子的毒性反应,是附子临床应用时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附子的毒性反应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乌头类生物碱,它们既是附子的药效成分,也是主要的毒性成分-。
乌头类生物碱尤其是双酯二萜类生物碱,如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等的毒性大(口服双酯类生物碱 3~即可致人死亡。
附子的毒性主要是对神经与心脏的损害。
中毒机制是附子生物碱刺激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首先兴奋感觉神经末梢、横纹肌和心肌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继而发生对上述各部分的抑制与麻痹作用。
附子中毒临床症状多为口舌及肢体麻木,胸闷,呼吸困难,咽喉、食管、胃均有烧灼感,烦躁不安,心慌,心悸,呆滞,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体征主要表现为流涎,脉搏减慢,如同大醉,皮肤苍白,瞳孔略大,对光反射迟钝,膝反射迟钝,呼吸急促,四肢及颈部肌肉痉挛,肢体湿冷,眼睑颤动,心律不齐,有期前收缩。
最为突出体征为心律失常,主要改变为室上性及室性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
减少附子毒性反应的方法临床及实验研究证明附子具有强心、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抗炎止痛、抗肿瘤、抗衰老等作用。
---------------------------------------------------------------最新资料推荐------------------------------------------------------ 临床上附子广泛用于心脏病、肾病、关节痛、肿瘤等病的治疗。
如何在临床应用中既保证其疗效,又尽可能降低其毒性反应,是附子应用的关键问题。
要减少附子的毒性反应,除严格依据中医附子的适应症使用之外,常用的减毒方法有以下几种:炮制减毒煨制法将附子净选、清水浸漂,用盐将附子漂至以微咸为度,捞取晾干表皮,然后进行煨制。
煨制有两种方法:一是柳木灰火煨制,一是谷壳灰火煨制。
煨附子经漂、煨制后,毒性小,副作用少,其性温和,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补精髓、温肾阳、补脑化虚痰的作用。
加压加热法将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制食盐的副产品,主要成分是氯化镁)的水溶液中数日,经漂洗切片后,在、条件下蒸,干燥即得。
此法既可破坏其毒性成分生物碱,保留强心成分,又可简化工艺,节省时间。
张丽萍采用小鼠灌胃急性毒性实验以考察加压蒸制3 / 11附子的安全性。
方法:设定蒸气压力为、蒸制时间为制备药材。
水煎浓缩至,以小鼠可承受最大体积灌胃给药,进行最大给药量测定。
结果发现,实验结束时无动物死亡,在最大给药量为临床成人最大用量的 1280 倍时未见急性毒性反应,表明加压炮制附子临床用药较为安全,其药效学研究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
微波法洗净附子去皮后,入老水(旧水)中浸泡 10~,再换清水浸漂 20~。
如此反复经 2~4 次水处理制成淡附子。
再经蒸制 10~,晾干或烘干后,选用或的微波机进行辐射干燥,制得含水量为以下的附子。
该法生产效率高,易控制火候,成本低,制得附子毒性低,药效好。
但也有学者认为附子去皮降低了药用生物碱的含量。
浓缩干燥制粒法运用现代工艺控温、控湿,常压水提、醇沉、浓缩,喷雾干燥制粒后,制成附子颗粒。
此法优点是高效、安全、稳定、可控。
煎煮减毒通过煎煮以降低附子的毒性,目前常用的---------------------------------------------------------------最新资料推荐------------------------------------------------------ 方法是久煎。
有学者提出,附子制剂用于慢性心衰者,需加冷水,文火煮取 5,每天分 2~3 次服,煎煮时间左右。
有实验表明,制附子煎煮时间大于,其煎煮液所含的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低于,也低于 20 制附子饮片原药的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因而大大降低了附子的毒性,但药效成分也因久煎而有所流失。
也有研究表明附子煎煮后乌头碱含量甚微,推测附子久煎后温阳作用非乌头碱引起,可能是由耐热、具有明显强心作用的去甲乌药碱、附子苷、尿嘧啶、多糖等水溶性成分所致。
配伍减毒《神农本草经》提出:ldquo;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rdquo;。
因此,如何通过合理配伍以降低毒性,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上,附子常与甘草或干姜配伍,以起减毒增效的作用。
附子与甘草配伍甘草味甘,有调和诸药,缓急解毒的功效。
正如《景岳全书》所云:5 / 11ldquo;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rdquo;;ldquo;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解。
有医者认为凡用附子超过时,不论原方有无,皆加炙甘草,即可有效监制附子毒性。
刘鹏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单煎液、甘草与附子合煎液中甘草苷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甘草单煎液中甘草苷平均含量,甘草与附子合煎液中甘草苷平均含量。
提示甘草与附子配伍后,甘草黄酮(甘草苷)含量明显减少,表明甘草能抑制附子的毒性。
附子与干姜配伍干姜辛热无毒,有温中回阳之功。
传统中医临床上附子与干姜相须为用,以增强回阳之功。
而现代研究表明,干姜与生姜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和姜辣素,姜辣素可能对乌头碱有制约和解作用。
故干姜、生姜同为解毒药,干姜与附子配伍可以抑制附子毒性。
附子毒性反应的救治一旦发生中毒反应,首先立即停止服药,并禁食。
在无惊厥、呼吸困难及严重心律失常情况下,反复催吐、洗胃以清除毒物。
---------------------------------------------------------------最新资料推荐------------------------------------------------------7 / 11以 1∶ 5 000 高锰酸钾溶液,食盐溶液或浓茶反复洗胃。
用阿托品5~次, 肌注, 每隔h 给药 1 次, 一般不超过静脉推注首次可用 2~, 用至出现阿托品毒性反应。
出现室性早搏或心动过速可加用利多卡因或电击转复等治疗措施。
对呼吸衰竭、 昏迷、 休克等垂危病人, 酌情给予对症治疗。
同时酌情用中枢兴奋剂, 也可以用地塞米松和能量合剂。
中药辅助治疗: 绿豆、生姜、 红糖等煎水服。
刘受祥等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重症乌头中毒 21 例, 采用常规西医处理措施, 如给予静脉输液和阿托品治疗, 心电监护, 给氧, 休克者予以多巴胺及间羟胺升压治疗, 并插管充分洗胃等;并以中药甘草 、 绿豆 共同煎取mL 药液, 在洗胃后予以口服。
结果重症乌头中毒患者 21 例均治愈, 其中l7 例的症状及心律失常在内完全缓解, 留观 后出院;4 例休克患者住院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结语 是药三分毒rdquo;, 正如《医法圆通》 指出:ldquo;病之当服, 附子、 大黄、 砒霜, 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
我们不能因附子有毒而惧用,有时候毒性正是其疗效,用之得当,可产生立竿见影之效;但在用药时也不能忽视其毒性。
使用时应注意附子科学的炮制、配伍及煎煮法,并严格依据中医的辨证进行。
至于大剂量附子的应用问题,临床上要求应久煎,而现代的药理研究已表明,附子久煎时其主要的乌头碱实际上已大量破坏,久煎后其药效成分仅剩其中耐热的水溶性成分,如去甲乌药碱、附子苷、尿嘧啶、多糖等。
因此,是否需要大剂量的应用,或者说,是需要大剂量应用其乌头碱,或是大剂量应用其水溶性的附子苷或多糖等,有待结合临床和现代药理进行研究。
至于对附子能否应用现代的加工提取方法,提取并生产主要含附子水溶性低毒药效成分的药物,是今后值得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p[2] Ma M,periodic so1utions for nonlinear functional difference equations[J].J Math Appl, 2005,functional difference equations at nonresonance case[J].J Math App1, 2007, 327:雷波附子减毒配伍研究的新思考[J].宜春学院---------------------------------------------------------------最新资料推荐------------------------------------------------------ 学报, 2008, 30(2):康永.中药药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9:90-曦,胡晓萍中药附子中毒的诊治体会[J]. 临床误诊误治, 2006, 19(12):李俊,郭亚萍附子中毒致心电阶梯现象 1 例报告[J]. 中国中医急症, 2006, 15(12):宋友湘,姚碧云,陈南群附子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11(12):卢文清.介绍糖灰火炮煨附子及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 1989, 14(3):王莉,张振东,杨又华.附子炮制研究概况[J].中药研究, 1994, 10(1):张丽萍加压炮制附子急性毒性实验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 2008, 5(6):王龙虎,杜杰,周海燕,等附子炮制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 2007, 9(8):中药通报, 1983, 8(2):吴荣祖附子传统加工工艺的创新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5, 26(4):孙其新附子用量煎服法[J]. 中医药通报,2007,9 / 116(6):丘小惠,何洁煎煮时间及甘草配伍剂量对附子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12):余成浩附子煎煮时间、给药剂量与温阳功效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7,32(20):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张介宾景岳全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罗利甘草与附子配伍后甘草黄酮含量变化的测定[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8(10):陈道群,陈松用乌附须配生姜[J].浙江中医杂志, 1993, 28(2):许廷生,梁秀兰,卢壮乌头类药物中毒的防治[J].河南中医, 2005, 25(6):刘受祥,刘百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重症乌头中毒 21 例[J]. 湖南中医杂志, 2005, 21(3):郑钦安医法圆通[M]. 成都:巴蜀书社, 1990: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