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维与经验

合集下载

孔子教师心得体会和方法(优秀16篇)

孔子教师心得体会和方法(优秀16篇)

孔子教师心得体会和方法(优秀1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孔子教师心得体会和方法(优秀16篇)撰写教师心得体会是一种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自我审视和总结。

孔子的教育思维与经验

孔子的教育思维与经验

孔子的教育思维与经验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维和经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塑造人的品德,使人成为有仁爱之心的人。

在孔子看来,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方法。

他强调学习和实践的结合,认为通过学习经典文化来培养人的品德,同时要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来培养人的能力和技巧。

孔子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除了这些方法和原则,孔子还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学习要注重思考和探索,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关注,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这与现代教育的理念相一致。

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与孔子的教育思想相契合。

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培养个体的过程,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孔子提倡“和而不同”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差异,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种综合的、全面的教育理念,强调人的品德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个性化的教育和社会功能的实现。

这些思想和经验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思维能力,关注个体差异,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使命,培养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孔子常用的教学方法

孔子常用的教学方法

孔子常用的教学方法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孔子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四个方面:一、言教法:孔子的教学方法以言教为主,注重通过言辞的表达来进行教育。

他经常与学生们进行讨论、辩论,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孔子认为,“说之无文,行而不远”。

因此,他注重讲究措辞和语言表达的艺术,力求用精炼、准确的语言来传授知识。

孔子强调学生要明白道理,并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二、身教法:孔子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通过言行举止影响和引领学生。

他认为,“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以身作则,注重修身养性,时刻保持儒家的“君子之风”,激励学生向他学习。

孔子要求学生们在与他交流时要有敬畏之情,同时也要有亲近之感。

他自己具有很高的修养和见识,这使他在教学中有着强大的说服力。

三、示范法:孔子倡导学以致用,他强调学生应该学以致用,并且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孔子常常向学生们描述一些成功的人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认为,“听其言,观其行”,学生应该通过观察和思考,把握住成功的人物的优点,然后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中去。

通过示范,孔子鼓励学生们勇于实践,培养自己的实际能力。

四、启发法: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他反对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学习,强调学生要理解才能记住。

孔子经常采取以问答的方式进行授课,通过提问和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认为,教师应该是引导者,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

他反对对学生的简单灌输,强调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学方法以言教、身教、示范和启发为主要特点。

他注重言教,通过精炼、准确的语言表达来传授知识;注重身教,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来影响学生;注重示范,通过描述成功的人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启发,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评价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评价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评价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并对其进行评价。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

首先,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德行和修身养性。

他强调要塑造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提倡君子的行为和品格,希望通过教育来培养出具有高尚品质的人才。

其次,孔子提倡以师生关系为核心的教育方式。

他主张师者,传道以益人,师者,传道以益人,师者,传道以益人,师者,传道以益人,师者,传道以益人,师者,传道以益人,师者,传道以益人,师者,传道以益人,师者,传道以益人,师者,传道以益人,师者像父亲一样关怀学生,并进行一对一的教学。

最后,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典文化的传授和礼仪规范的培养。

他注重学习和传承经典文化,强调学习礼法、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等传统礼仪的重要性。

孔子的教育思想深受后世的推崇和评价。

首先,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和谐,对后世以及当前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强调“君子”精神的培养,对于个体的心灵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学习,深化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议。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过于强调“上位者”的权威和地位,忽略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发展。

其次,孔子的教育思想过于注重传统道德规范和礼法尊卑的培养,可能会对个体的自由发展产生压制和束缚。

此外,孔子的教育思想也较为保守,对于新事物的接纳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局限。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为中心,强调师生关系、经典文化和礼仪规范的传承。

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受到广泛的赞誉和关注。

然而,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议,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加以思考和完善。

孔子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孔子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孔子的教学方法和原则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其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以“诲人不倦”为原则孔子认为,教育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教师应该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不断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他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于自己教学任务的重视和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鼓励。

因此,他在任教时,经常与学生交流互动,耐心解答问题,并且注重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自主性。

二、注重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孔子所倡导的一种授业方式。

他认为,在传授知识时应该采取启示、引导等方式来调动学生自身的思考和创造能力。

他经常运用问答式教学、比喻式教学等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孔子曾经问过一个学生:“你知道君子之道是什么吗?”这个问题不仅让学生思考了“君子”和“道”的概念,还引导他们去探究“君子之道”的内涵和实践方法。

三、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孔子认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验证和应用。

因此,他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体验。

例如,他曾经让学生去观察天空、山水等自然景观,并从中汲取启示;他还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担任官员、管理家庭等角色,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重视个性化教育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潜力,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发掘和培养个性化特长。

因此,他采用差异化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

例如,他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采用鼓励、引导等方式来帮助他们自信自立;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采用激励、约束等方式来帮助他们控制情绪、规范行为。

五、强调品德教育孔子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培养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的过程。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德行的人才。

下面将详细介绍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核心要点。

一、教育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德行的人才,他强调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孔子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够成为君子,而君子则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孔子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使其成为有德行的人才。

二、教育方法1. 以德育为主孔子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德行是人的根本,只有通过德育才能够培养出有品德的人才。

孔子提倡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从身边的榜样中学习到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2. 以文化传承为基础孔子注重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学习,他认为经典是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精华。

孔子主张学生应该广泛阅读经典文化,通过学习经典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3. 以实践为主要方式孔子主张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他认为只有在实际的生活中才能够真正地学到东西。

孔子提倡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道德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三、教育内容1. 修身孔子认为,修身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律。

孔子主张通过学习经典和榜样的行为来塑造自己的品德,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2. 齐家孔子认为,家庭是一个人修养的基础,他主张通过家庭教育来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能力。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家庭中学会了尊敬父母、关心家人,才能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3. 治国孔子强调政治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治理能力。

孔子主张通过培养有德行的人才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四、教育原则1. 以人为本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面向全体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体现这一重要精神的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施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是有坚实的哲学基础的,这基础便是他提出的人性论的观点。

“人性论”常常是中国古代教育家论述教育问题、表述教育主张的逻辑起点。

孔子首先认识到教育与人性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这一天赋平等的人性论。

所谓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这一论断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刚出生时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千差万别,是学习和教育的结果。

既然人的先天素质很接近,而教育在塑造理想人格上起了重大的作用,只要你具备了一个正常人的素质,都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并通过自己努力和教育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有其相通之处。

应该说,“有教无类”的主张闪耀着朴素的教育机会均等的光彩,实质上是一种朴素的教育公平理念。

孔子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面向全体”的教育主张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很大。

宏观层面来讲,根据《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微观层面上讲: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得到教育的权利,这里的教育不是停留在上学这一层面上,更重要的是不管学习好与坏,学生都应当接受平等的教育。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要把目光着眼于每位学生身上,不要局限于部分优等生的身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为社会培养出栋梁之材。

二、孔子的教育目标:君子儒、德才兼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家,孔子明确地提出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德才兼修的“君子”。

孔子教导弟子学习的六大方法

孔子教导弟子学习的六大方法

孔子教导弟子学习的六大方法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教导对于后世的教育影响深远。

孔子对于学习的方法论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总结了六大方法,来帮助弟子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第一,学而时习之。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的循环过程,通过反复的复习和练习,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才能真正将知识变为自己的财富。

第二,悉听则明。

孔子强调学生要善于倾听,尤其是对于有经验和智慧的长者的教诲,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只有静下心来倾听,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观点,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第三,不耻下问。

孔子主张学生要善于发问,不懂就要勇于请教,不要因为面子问题而留下疑问。

他认为只有通过提问才能够追求真理,只有敢于发问才能够深入思考和理解。

第四,固执己见。

虽然孔子主张虚心向他人学习,但他也强调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坚持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只有在自己经过思考和理解之后,才能真正接受和应用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去。

第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孔子强调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交往对象,和有才华、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交往,借鉴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学习方法。

他认为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会受到良好的影响,和不良的人在一起则容易受到坏的影响。

第六,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主张学生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发掘他人的优点并进行学习借鉴。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能够从他人身上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智慧。

孔子的这六大学习方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首先,学而时习之的方法告诉我们学习需要不断地复习和巩固,要注重实践和运用。

其次,悉听则明的方法告诉我们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教导和建议,广泛接触各种观点和思维方式。

再次,不耻下问的方法教会我们要敢于发问和求助,永远保持学习的谦逊和虚心。

然后,固执己见的方法告诉我们要有独立思考和坚持自我的能力,不盲从和妄下结论。

此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方法教会我们要选择合适的交往对象,并从他们身上学习,获得积极的影响。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孔子强调“教”和“学”。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提高道德修养和培养能力。

而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孔子提出的“教学相长”的观点,强调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和共同成长。

他主张以爱心和耐心的态度对待学生,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孔子注重“仁”的教育。

孔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其道德修养,而“仁”就是最高的道德价值。

他认为,只有具备“仁”的品质,才能为社会做出真正的贡献。

孔子提倡以“仁”来对待他人,以慈爱、宽容和正义的态度与人相处,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他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心、尊重和帮助。

孔子也强调了“礼”的教育。

他认为,人应当遵守社会的规范和行为准则,尊重他人,谦虚有礼,以礼待人。

他主张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以塑造自己的人格和提升社会地位。

孔子认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礼仪修养,才能起到榜样的作用,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孔子还强调了“学以致用”。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他提倡实践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他也鼓励学生通过实践中的错误和困难来积累经验和成长。

孔子强调“学问之道”。

他认为,学问应当以道德修养为根本,同时也要注重宽广的视野和全面的知识。

他主张学习各种学科和艺术,不局限于某一领域,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才能。

他认为,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人们可以获得智慧和成就。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道德修养和实践的综合教育理念。

他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以推动社会和谐与文明为使命,对于现代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

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

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
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
1.打破了古代排陨的生活思维,强调平等教育:孔子认为教育不分贵贱,应当分歧儿女尊卑。

他发明《论语》《大学》《中庸》等读物,强调师徒一致,塑造了孔子教育思想,他反对把孩子看作是进行晋升和腐化的工具,而是力推“兼爱”与“齐愿”。

2. 传播与发扬“仁义礼智”学习:孔子开辟了“仁义礼智”学习,不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育,它重视品格教育,强调每一个人都应当“自尊、宽容、正直”,而不以财产和家世为身份认定的标准,更重视关系的建立。

同时,他推崇“ 虚实结合”的
教育模式,将抽象的理论结合于实践,把理性的实现与情感的融合维持一致。

3.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提出将道德教育摆在首要,建议国家重视教育,重视有责任之士能够
服务社会。

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让人们修养自己、扩展社会视野,实现全社会整体发展。

4.建立了私塾教育体系:孔子创办了私塾,把注重道德思想熏陶与书本学习有机结合,实现《四书》、《五经》、《诗经》,剑外皆学风弥漫,持续了数千年。

5.开创专业化的教育理念:孔子认为,每一种职业的行业员工都应该有合适的学习背景,他主张将语文、数学、哲学、音乐、论语等学习成为一个专业体系,来培养天赋有才能的弟子,促进教育素养和人才结晶。

总之,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极其可贵,他不但解放了古代人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的教育理念早已深植在当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1.立志有恒孔子常和学生们“言志”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

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总之,志向的确立和坚守,决定于个人信仰和主观努力,是精神性的、内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强制可以改变的。

我们今天不能以孔子的志向为志向,但是他这种强调立志的思想,他主张道德教育要解决确立志向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吸取。

2.克已内省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说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见善则学,不善则改。

孔子认为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在学生中间积极提倡,他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思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吗?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认真复习吗?学生以社会规范为准,对行为进行自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不符合规范的情况,避免继续在行为方面犯错误,这样就经常起一种监督作用,使之不敢放任,或纯用感情来支配行为,这种经验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3,改过迁善孔子说:"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他反对有人对过错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评价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评价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评价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并对其进行评价。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 以“仁”为核心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人的仁爱之心。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要通过教育引导,每个人都能具备仁爱之心。

他倡导以“仁”为核心的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使其成为具备仁爱之心的人,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 强调人的修养孔子提倡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教育的核心任务。

他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应该成为塑造社会的基石。

孔子主张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培养个人的礼仪观念、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以提高个人修养。

3. 重视教育的方法和过程孔子注重教育的方法和过程。

他主张“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来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他还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五个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和思维。

二、孔子教育思想的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深刻而富有智慧,为后世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1.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技能。

他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这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我们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非仅仅追求分数和技能。

2. 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他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引导我们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3. 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孔子强调教育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使人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提醒我们教育不能仅仅注重个人的发展,更应该关注社会的需要和责任。

孔子常用的教学方法

孔子常用的教学方法

孔子常用的教学方法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才能,以下是孔子常用的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他常常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索和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孔子曾问学生:“你认为什么是仁?”这种提问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2.强调实践: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和应用,他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他常常引用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来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言传身教:孔子认为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他自己以身作则,做榜样来影响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充分的知识和智慧。

通过榜样的力量,孔子希望能够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品德。

4.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他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和互动来发展自己的观点,并借助导师的引导,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5.注重重复与温故知新:孔子认为学习需要反复复习和不断温故知新。

他鼓励学生反复阅读经典文献,将知识牢记于心,并通过反复训练和实践,巩固所学的内容。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重复学习,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6.重视个别辅导:孔子非常注重个别辅导,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需要个别化的指导和辅导。

他常常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

7.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孔子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和责任感的人。

他通过训练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他们正确行为的意识和习惯。

8.出题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善于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他认为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孔子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才能为重点,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言传身教和启发式教学,重复复习和个别辅导。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孔子的教学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对中国历代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从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五个方面具体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当代教育具有的积极意义和深刻启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他的教学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对中国历代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所追求的出仕成人教育目标,所倡导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所践行的以身说教、为人师表的教育主体观,所运用的学思并重、知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教学方法,既是基于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基于当时社会秩序重建、道德伦理重塑的需要,也是基于对潜心向学的学子应当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理解和尊重,对人的一些超越政治、超越时空、具有普遍价值的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

新时代呼唤更好的教育,今天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复兴之路上,教育也面临新的变革和深刻变化,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从博大精深、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教育中汲取养分,其中孔子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和力行的教学方法仿佛是一座永恒光明的灯塔,穿过历史时空,闪烁着智慧光芒,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影响极其深远。

以下为具体内容:(一)“学思结合”教学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才能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在这个问题上,即使面对最好学、乐学的学生颜回时,孔子态度也很明确。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论语·为政》)孔注曰:“言回闻言即解,无发起增益于己。

”虽然孔子非常喜欢颜回,也肯定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但还是不满意颜回课堂上仅是洗耳恭听、学而不违,认为这对教学是没有帮助的,不能达到碰撞激发、教学相长的效果。

反观另一学生子夏,能在孔子言“绘事后素”之际提出“礼后乎”的疑问,并得到孔子的积极评价。

《论语·季氏》中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九思”观点,充分强调“思”的作用。

读《论语》浅析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浅析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浅析孔子教育思想介绍《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记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孔子提出了许多独具创意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本文通过阅读《论语》,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浅析。

孔子的教育思想1. 尊重人的自由与独立思考孔子认为,人们应该遵从其本心,自由地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

例如,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表明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享受学习过程和从朋友中得到的乐趣,并且应该能够容忍别人的无知和愚昧。

2. 注重实践和经验孔子强调,理论只有确立在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才是有意义的。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理论知识只有真正变为个人的信念后,才会对人产生影响。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和知识,孔子提倡实践教学,注重生动具体的教育方式。

3. 重视道德和品德教育孔子认为,道德和品德教育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对人格的塑造。

在《论语·学而》中,他强调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这种教育思想强调,应将品德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可以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尊严和高贵品德的人。

4. 推崇礼仪和道德规范孔子注重礼仪和道德规范。

他认为,这种规范可以使人们尊重他人并保持社会秩序。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达了对于礼仪和对他人尊重的重视。

5. 培养人的思想和判断力孔子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和判断力,让他们能够正确地分辨真伪、善恶。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思考和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这也是培养判断力的基础。

结论孔子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重视实践和经验、道德和品德教育、礼仪和道德规范以及思维和判断力的培养。

孔子给孩子的教育智慧

孔子给孩子的教育智慧

孔子给孩子的教育智慧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被誉为中国传统教育的代表。

孔子给孩子的教育智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品德教育。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品德,要让孩子懂得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原则,从而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二、重视语言教育。

孔子认为,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要让孩子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优美的古文,同时也要注重口头表达的能力。

三、注重知识教育。

孔子提倡读书、学习,认为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要让孩子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倡导自由教育。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是自由的,要让孩子有发挥自己才能和兴趣的空间,不要过分强调功利和应试。

五、讲究师生关系。

孔子认为,师生关系是教育的核心,要让孩子尊重老师、敬重知识,同时也要让老师关注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特点。

六、注重实践教育。

孔子认为,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教育,要让孩子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总之,孔子给孩子的教育智慧是全面的,注重品德、语言、知识、自由、师生关系和实践等多个方面,这些教育智慧至今仍然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启示意义。

从《论语》看孔子的三种主要思维方法

从《论语》看孔子的三种主要思维方法

从《论语》看孔子的三种主要思维方法
孔子(521年前-479年前)是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论语》中有许多思想。

其中三种主要思维方法,便是“非攻击性思维”、“正确行为”和“正直逻辑”。

“非攻击性思维”也称为“共识思维”,是孔子宣扬的做人之道。

他认为人应共同努力,想要
以非攻击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以共识、让步、合作来达成目标。

在《论语》中,孔子倡导“雍熙”的思维方法,他说:“只穿袍褴,持家有道,可以称雍熙。

”即使对于对立的观点,也都要怀有同情心,并且不发脾气,把一切事情都融汇贯通,让每个人都感到满意。

“正确的行为”是孔子的核心思想。

他认为,人应当为了理智,遵守社会规范,表现出正确
的行为,而不是以独断主见的方式去行动。

在他的教诲中,他主张“以德服人”:“让正义及洁身自好”,意思是要践行正义,保持清廉;“众人皆有其德”,指出应当尊重各方不同的想法。

最后,“正直逻辑”是指尊重事实,以正直的逻辑思维,来得出解决问题的论据。

孔子支持
以善说话的方式来辩证思考,比如他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指出重
要的就是表现出谦逊态度,避免自以为有所掌握,然后再去追求真理。

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的三种主要思维方法:“非攻击性思维”、“正确行为”和“正直逻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思考方式,便是要认真推敲,以公平、富有创造力的思
想方法,客观、公正地看待万事,推动事物的发展。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文章1: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和文化。

孔子提倡“以正治国,以奇用人”,他认为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是教育的重点。

以下是我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思考。

一、独立思考孔子重视独立思考,他认为学生应该独立思考问题,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理解和运用知识,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

他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意味着学生不能仅仅掌握知识,也要通过思考和实践来深入理解知识。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这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现。

二、实践能力孔子认为,学生应该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不仅仅是空洞无物的理论知识。

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学习手工技能和实用技能。

现代社会注重实践能力,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同样适用。

三、道德品质孔子很重视人的道德品质,他认为一个人要成为一个好人,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他强调,一个好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现代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道德品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以上是我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思考,总的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既注重知识的传承,又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同时也非常重视人的道德品质。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写作重点: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

这三个方面对于现代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

用词分析:用词准确,符合文化背景,表达清晰明了。

比如“以正治国,以奇用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很好地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文章2:探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对整个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学生的思想品质。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质决定了他的一生。

他强调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这反映在他的“仁、义、礼、智、信”等五种基本德行中。

论孔子的学习思想

论孔子的学习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中国历史上首创私学,学生达三千之众。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习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构成了他的学习思想。

孔子的学习思想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在倡导学习、重视教育的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多闻多见。

孔子主张学习要多闻、多见,见识多,思路广,对事物的理解就会深刻而全面。

孔子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主张学习要多听然后择善而从,多见自会见识广博。

他还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要多听,有疑惑的地方暂且保留,对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就会减少过失;要多看,有疑问的地方暂时保留,对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会减少懊悔。

在孔子看来学习的过程是先通过多闻、多见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思维的加工获得正确的理性知识,最后再去谨慎地付诸言行实践。

学思结合。

孔子主张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受蒙蔽,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说明了学与思之间关系:学习不能离开思考,思考也不能离开学习,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强调了要以学为基础,以学为先。

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同时,孔子也强调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认为思是学的升华和提高。

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学习结合。

孔子主张把学与习结合起来。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经常去复习它,运用它,进而牢固掌握,融会贯通,是十分愉快的事情。

这里的习既指书本知识的复习,也指道德行为的实践。

在孔子看来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学习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温习,又要重视道德行为的实践,这才是全面的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教育思维与经验李谊王炎琪2012摘要:随着儒学思想的国际化,其教育思想越来越引起世界关注,孔子被列为世界十位最伟大教育家之一,孔子学院得以遍布全球,印证了孔子教育理念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有教无类”,是中国历史上平民教育的开创者;以成就“君子”为办学宗旨,以“文、行、忠、信”为教学主要内容,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出了许多至今仍有意义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于当今传统的精髓文化被当下大众文化冲击而逐步解构,信仰匮乏,传统失落等,是治愈之良方。

全人教育思想的宗旨和理念与孔子教育思想可以对接吗?如何对接是教育者的课题,拙稿有基于此,在解读孔子的同时,阐述了孔子教育思想与当今教育理念的对接与思考。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全人教育理念;根源意识;思想传承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12)12-102-02作者:李谊,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湖南,长沙,410081/通讯作者,王炎琪,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湖南,长沙,410083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小原国芳全人教育理念下的素质教育的构建”(湘财教指[2011]91号)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一生于教育事业可谓是殚精竭虑。

他以儒学“仁”为核心的思想系统兴教,开中国历史上办学之先河,通过科举考试弘扬儒学价值观;身先垂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确是夫子一生真实的写照。

“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为当时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对后世影响至深。

史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明世宗赠谥号“至圣先师”。

全人教育在吸取孔子教育思想后,对传统教育目的提出激烈批评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反对将工具性目的凌驾于个人发展的目的,认为个人的发展应优先于社会需要。

在全人教育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还应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完整发展,使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

那么,孔子的教育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材呢?简言之,就是“君子”。

一“君子”教育孔子的儒家之学乃“君子之学”。

“君子”有两层意蕴:第一,“君子”是“劳心者”,即统治者或仕官。

既是“君子”范畴的本义,也是孔子“君子之学”的应有之义。

他自己也讲:“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出仕为官本是儒家弟子的人生理想之一。

孔子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论语·泰伯》)朱子注释:“为学之久,而不求禄,如此之人,不易得也。

”另一面反映了当时的士子为学是求仕。

子张更直率地问孔子,何以得官职奉禄,孔子告诉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论语·为政》)由此可知,孔子是谙熟为官之道的。

由于学子把学习的目的定位于“干禄”之“君子”上,其行为也必是“谋食”之举。

针对上述情况,孔子提出了“君子”的另一意蕴,即“君子”是“谋道”之士。

那么,“君子”学习的目的不为“干禄”,而为知“道”,“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话·尧曰》);不是为了满足物质利益需求,而是为了道德需要提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谋道”作为“君子之学”的指归,孔子认为,只有学有“大成”者方能“仕”,即“学而优则仕”。

所谓“大成”、“学而优”,主要是指知“道”。

《礼记·学记》所谓“大成”者,是指“知类通达”之意,其“类”则是指横向的普遍性,其“达”,按孔子“下学而上达”之意,是指对纵向超越存在的了解,普遍性和超越性就是“道”之为“道”的特征。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道出了知“道”实非易事,需要五十年之多。

知“道”后而从政亦是“弘道”的实践之一,但这并非是唯一实践,因为,孔子认为,通过教育将孝悌风气推广开来,也是实践方式之一,并非只有官之仕途才是“为政”(《论语·为政》)。

由此可知,“为政”在孔子心目中是最有效的“弘道”方式之一。

但是,孔子的知识阅历意识到,从政之“弘道”,必定有“君子”无法控制的因素存在,“道”与“势”此消彼长乃“君子”所难掌控。

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强调“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论语·先进》)维护“道”的崇高性和“君子”人格的独立性,是孔子“君子之学”的主要目的。

“谋道”作为“君子之学”的指归,非与“谋食”相冲突。

孔子曾说:“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由此可知,当时的学子求学之目的有两种:“谋食”与“谋道”。

前者是物质上的,后者是精神上的追求。

孔子反复强调“君子谋道不谋食”,其“谋食”恰是当时人们的主要关怀。

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此论虽有阶级偏见,但也不无道理。

孔子说:“学也,禄在其中矣”,荒学者不可能出仕(贵族世袭除外),且“学”者也非每个“学”者都能出仕。

子夏说:“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论语·子张》)二教育理念受教育的“君子”,作为一种人材类型,其内在知识结构何如呢?《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又,“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所慎:斋、战、疾。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据司马迁所记,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方面,它既包括“六经”中《诗》、《书》、《礼》、《乐》,还包括“六艺”中“射”、“御”、“书”、“数”等技能。

二是道德修养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如“四教”中的“行”、“忠”、“信”、“四绝”、“三慎”。

三是哲学教育,属于形上学层次,为“明道”之学,包括孔子所“罕言”的命、仁等。

《论语》所载“六艺”,谈得最多的是“礼教”、“乐教”。

“礼教”。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孔子重视“乐”的形式美,更重视其内容于健康有益,他说:“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乐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情操与品质。

所以,孔子既反对当时的贵族中的僭越礼乐之风,如季孙氏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曰:“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又反对当时流行民间的“郑卫之间”,认为“郑声淫”,有伤风化。

孔子曾精心“正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书教”也为孔子所重视。

《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中孔子曾三次引《书》为说明自己的思想主张。

至于“射”,孔子曾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孔子善射艺,曾射于矍相之圃,“观者如堵”(《礼记·射义》)。

孔子善“御”,周游列国。

孔子欲培养的人材,知识面宽,不限于某一学科领域,如果“数”是古代自然科学的代表的话,我们可以认为孔子培养的人材,并非但存的“文学之士”的“专才”,而是文理兼备的“全才”,孔子曾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这是对通才教育的肯定。

孔子的教育是以培养“君子”为目的,“君子”作为一种人材类型,其内在的知识构成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以道德知识为主体并以去之整合其它知识的知识结构,其知识的性质既有涉及具体事物与领域的“下学”,也有涉及普遍与超越等形上问题的“上达”。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孔子所培养的“君子”是一种全面发展的人格与人才,即“成人”。

《论语·宪问》:“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而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可见,孔子对于“成人”的要求虽然有“今之成人者何必然?”一说,或者说孔子的“今之成人”主要是指人的道德品质构建而言,但毕竟孔子心目中理想的“成人”却是仁、知、勇、艺等多种品质的综合,即强调人的知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

它与整合“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两种教育观点,形成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全人教育新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教学法与当今全人教育的对接在教与学实践中,孔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就其理论与全人教育的对接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重视师德建设。

孔子认为,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上取得成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注重自己的师德建设。

(一)要有“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

孔子一再称自己是“诲人不倦”者,并以此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

而“诲人不倦”实际上是孔子的仁爱精神在教学上的一种反映。

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诲人不倦”就是对人忠爱的表现之一。

(二)要有“教学相长”的平等精神。

传统教育制度中,“师道尊严”是基本而重要的戒律之一。

孔子却主张教学民主,强调“教学相长”。

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而作为老师应该“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二程和朱子从孔子的教育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曰:“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论语集注》)孔子认为,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如在智力方面就存在上智、中智、下愚之间的差异,而对之进行教育时就必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进行启发式教学。

《论语·述而》载: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朱子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意未得”;“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论语集注》)即启发式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我思索为前提。

孔子认为“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后来,《礼记·学记》总结夫子“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为:“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意即教育就是“喻”,而“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前进而不牵着学生走,严格要求学生而不压抑学生,开导学生而不和盘托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