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还是要有“语文味”!

合集下载

语文课要上足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足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足语文味作者:张翠兰来源:《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3年第09期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能够上足语文味,让学生学出语文味,师生共享浓浓的语文味呢?一、制定目标,导向语文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调控着整个教学过程。

因此,制定具有语文味的教学目标便成了语文课上足语文味的关键。

语文味的教学目标应该由以下三个内容组成:一是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包括需要掌握的字词、文学常识等。

二是核心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

包括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写作特色等。

三是延伸性目标,包括写作借鉴的训练、思想情感价值观等。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防止非语文的内容侵占语文课堂。

例如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我制定的基础目标是掌握“抹、攥、逮、怦怦、树杈、寒战”等词语;核心目标是1.理清思路,体会插叙写法的好处。

2.分角色朗读课文,赏析文中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延伸性目标是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核心目标1,教学重点是核心目标2。

教学中,课堂的主体时间我都在紧紧围绕核心教学目标进行,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

语文课只有以语文味的教学目标为导向,才有可能上出语文特色,学出语文味。

二、走进文本,读出语文味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唯一办法。

语文课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课文,不催促,不打扰。

可以整篇读,可以选段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也可以一目十行的速读。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形式不同的读法。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情节较为简单,想快速走进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速读是最好的方法,这样能在有效的时间里尽快获取有用的信息,省时高效。

如《羚羊木雕》为完成核心目标1.理清思路,体会插叙写法的好处。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速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情节。

语文课应重“文”味

语文课应重“文”味

语文课应重“文”味语文课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不仅教授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学、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在当今社会,很多学校的语文课程似乎越来越偏重了语言文字的表面知识,而忽视了文学的魅力和文化的内涵。

为了让语文课重回“文”味的本质,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语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语文课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国家,其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的诗词、文章、戏剧、书法等传统艺术形式。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应该作为中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语文课应该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

文学作品是语文课程的灵魂,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学生还能够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应该安排更多的文学作品,并通过对作品的精读、解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语文课应该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倾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课应该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安排各种写作题材和写作形式,如记叙文、议论文、作文等,引导学生多维度、多角度地进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语文课应该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

语文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

语文课应该与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学科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促进学科之间的互相促进,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世界,形成对知识和文化的综合理解和感悟。

语文课应该重回“文”味的本质,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

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语文这门学科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太多了。

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学生的听、说、读、写的问题,其中包括学生感知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们要给语文课减负,将非语文元素请出去,让“语文味”回归。

何谓“语文味”呢?“语文味”就是要突显文本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说得明白一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掌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语言)、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其精神世界。

我觉得“语文味”应体现在:一、“动情诵读、潜心默读”的“读味”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

而学习语言,靠的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

因此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多读可以积累,久读可以强化,反复吟读可以内化,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由于不放心,把一篇篇浑然天成的美文肢解成若干大块的“粗粮”,用心良苦地灌输给待哺“精粮”的学生,结果可想而知。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妙文华章均出自语言大师之手,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语言材料。

因此,老师在学教学中要以训练学生的“读”为主线,训练他们把课文读得烂熟于心,琅琅上口。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语言的精妙之处,才能把别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形成语言储备,运用起语言来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情感。

对那些短小精悍的古诗,由于节奏感强,音韵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那么我们就要抓住这一特点,全程贯穿诵读,让学生读出意象,读出意境,“在诵中学,在诵中悟”。

对那些篇幅短小的名篇如朱自清的《春》、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等散文名篇,应以诵读为主。

这些名篇靠简单分析文章内涵是无法体现的,只有通过读,才能读出气势,读出味道,读出内涵。

对那些篇幅较长却又是经典之作,可采取“通读后再诵读”的方法,如《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可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大意,把握行文思路后,再盯准一精美处,重锤敲击,让它成为全文诵读的亮点。

语文课应重“文”味

语文课应重“文”味

语文课应重“文”味语文课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和文字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于语言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原因,语文课的“文”味似乎有些失落了,学生们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兴趣也逐渐减退。

我们应该重视并强调语文课应当有更多的“文”味,让学生真正领略到语文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语文课应该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

文学是语文的灵魂,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

而文学作品更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材料。

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精神内涵,领略到不同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手法。

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或者现代散文,让学生了解到文学的魅力所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分析和品味文学作品,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语文修养。

语文课还应该加强对古代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古代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历史故事、传统诗词等,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语文的深厚内涵和文化积淀,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和热爱。

语文课还应该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研究和运用。

语言文字是我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是我们表达自己的工具,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我们应该通过语文课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让学生了解到语言的重要性和表达的艺术。

我们可以通过写作、辩论、朗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表达的技巧,从而提升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和理解。

语文课还应该强调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文化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修养和素质,它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正确的语言文化观念和道德情操,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使学生成为有文化底蕴和高尚情操的人。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语文课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是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课程,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现实中一些学校的语文课却存在着“失去了语文味儿”的现象,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对课堂内容产生厌恶情绪。

我们要通过认真思考和积极改革,让语文课重拾“语文味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美丽的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语文是一种美丽的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语言的美丽和文化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诗词、名言警句、古文等优美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味和文化的沉淀,增强对语文的情感投入。

学校可以举办一些语文活动,如朗诵比赛、古诗词大会等,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多写好文章,提高语言文字的功底。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语文创意写作的课程,如散文、小说、诗歌等,让学生在写作中得到锻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采用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用语文思考问题,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好文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文化视野。

学校可以策划一些阅读活动,如“每周一读”、“读书分享会”等,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能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情操。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课是学习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课要多点“语文味”

语文课要多点“语文味”

语文课要多点“语文味”作者:奚迎春来源:《教师教育》2013年第05期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语文课堂正在逐步发生着变化。

语文老师已越来越心平气和地追求着一种扎扎实实、“返朴归真”的课堂教学,上出了“语文味”。

“语文味”其实就是语文课堂本身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

一、反反复复读出“语文味”朗读是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言语活动。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

反过来说,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了。

这让我想起了特级教师薛法根上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堂示范课的精彩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生:(齐读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假如有人问:谁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哪个词要读重音?生:(齐答)我。

师:一起读课题。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我”读成重音)师:假如有人问:我应该感到怎样才对?课题该怎么读?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自豪”读成重音)师:假如有人怀疑:我感到自豪对不对?课题又该怎么读?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才对”读成重音)师:(擦去自豪)假如不用这个词语,课题可以怎么说?生:我应该感到骄傲才对。

师:“骄傲”在这里就是“自豪”的意思。

假如换上“自豪”的反义词,课题又可以怎么说?生:我应该感到不自卑才对。

师:这样说就不对了。

(众笑)把“不”字放句子的前面点,再说一遍。

生:我不应该感到自卑才对。

师:这样说才对了。

还可以怎么说?生:我感到自卑是不对的。

师:你们这样说都是对的。

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法、说法就不一样。

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丰富多彩!看来,我们得好好学学这篇课文。

薛老师仅仅就这个课题,就引导学生前前后后读了不下五六遍,所进行的教学似乎也很简单。

但我们细细品味一下,其实简约而又不简单。

这些看似简单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了课堂教学中,同时又是对学生双基知识的一种夯实。

一次次的读课题,使得语文课堂语文味十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课是学生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学的重要环节,在这门课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字表达,更重要的是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语文课的教学应该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更贴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语文味。

语文课应该贴近生活。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教学应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展开,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的美,从而加深对语文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语文新闻、语文广告、语文故事等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语文的美好。

语文课应该贴近实际。

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和得到好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进行表达和交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应用所学的语文知识,从而增强语文的实际应用价值。

语文课应该贴近学生的需求。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多样化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收获。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注重创设语文学习情境。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各种真实的情境和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语文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语文的魅力,增强语文学习的实际效果。

注重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的热情。

可以通过讲解精彩的语文故事、阅读有趣的语文文章、展示优秀的语文作品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语文比赛和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增强语文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语文味”,还语文课的亮丽本色

“语文味”,还语文课的亮丽本色

“语文味”,还语文课的亮丽本色[摘要] 对于语文的学习,领悟作者的感情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也必将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重要内容。

本文结合自身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对如何读出“语文味”给出建议,希望能给老师以启发,给学生以指导。

[关键词] 语文味;兴趣;嚼字;批注;想象“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有感情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达到美感、乐感、情感的和谐统一,体现“语文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并引导正确的朗读方法,才能“语文味”四溢。

我结合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四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一、尊重兴趣,读出“语文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能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才会产生持续阅读的不竭动力,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这一积极心理状态如何才能产生呢?首先,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契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其次,阅读材料的呈现方式要能够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互相交流阅读体验。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内容或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研读。

由于选的是自己喜欢的,并适合自己智力水平和感悟能力的,就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之后,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设想自己就是当时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抓拍哪些难忘的镜头,为什么?并给自己的照片起个名,配一段文字解说。

有的学生抓拍的是“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镜头,起名为“庄严的宣告”,因为这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民可以当家作主了;有的学生抓拍的是“升国旗”的镜头,起名为“国旗,我为你自豪”,因为他凝聚着无数先烈的鲜血,是新中国的象征;有的学生抓拍的是“阅兵式”的镜头,起名为“坚强壮大的军队”。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修养情操的主阵地,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感悟。

语文课不仅要有知识性,更要有“语文味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文学的魅力,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沃土。

一、闻“语文味儿”要闻语言的韵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桥梁。

而一种美丽的语言,总是带有鲜明的韵律。

在语文课上,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的层面,而应该让学生从诗词的韵律、文章的节奏中感受语言的美感。

让学生读一首古诗,领略其中的音韵之美,引导学生欣赏古文中的平仄对仗,感悟句子的起承转合。

通过欣赏、研读古典文学,学生将会在感受语言魅力的提升自己对语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二、看“语文味儿”要看文字的情感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中融合了人们的情感、思想和文化。

在阅读语文课文时,老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字中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襟怀摄人的情感。

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对人物情感的分析、对景物描写的品味,让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情感共鸣。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感悟到文字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语文的感悟和理解。

三、写“语文味儿”要写出个性与思想语文学习不仅仅在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更应该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展现出个性和思想。

写作是对语文学习的一个巨大提升,通过写作,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展现个性和思想。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日记、作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在纸上展现自我,展现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观点,让学生在写作中找到自己的语言风格,形成自己的个性,展现出对文学的独特理解。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课是学生学习母语的课程,它是学生认识、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阶段。

在语文课上,我们不仅要学习词汇、语法和写作技巧,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理解力,味道就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上出味道呢?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说故事、引用名言、举例说明等,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并且易于理解和记忆。

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互动游戏或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参与进来,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材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

优秀的教材是开发学生语言潜能的重要支撑,它应该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

语文教材应当注重文学作品的选材,精心挑选一些脍炙人口、具有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还可以引入一些经典的语文课外阅读,如童话故事、寓言,以及名人传记等,这些文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演讲、写作等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析和文学鉴赏,让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中的情感、意义和艺术表现,从而使学生对语文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准确。

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

学生的实际需求是指他们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而学生的兴趣爱好则是指他们在课外活动中对语文方面的喜好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兴趣爱好来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比如组织语文讨论社团、举办语文写作比赛等。

要在语文课上出味道,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选取优秀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际需求,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课,是学生们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课程。

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并不感兴趣,觉得语文课枯燥乏味。

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一、教师要有激情教师是语文课堂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感受。

教师要有激情,要热爱语文,要对教学充满热情,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讨论、发表见解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乐趣。

教师还要注重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文水平。

二、学生要有兴趣学生是语文课堂的参与者,他们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态度是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

学生要有兴趣,要热爱语文,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从交流中收获知识和成长。

学生要注重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多读书、多写作、多欣赏优秀的语文作品,从中领略语文的魅力,坚定对语文的信心,提高语文水平。

学生还要注重提高语文素养,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积极参与各种语文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对语文的理解,从而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三、教学内容要有深度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的灵魂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内容要有深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选材,选用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现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从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写作能力、朗读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语文的魅力,从而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在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方面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相信语文课必将上出更加浓郁的“语文味”,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提高了语文水平,更加热爱语文,喜欢语文,从而使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们心中的最美课程。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姓语,小语姓小”,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编排体系,在有关字词句篇的教学中,确保学生有大量时间去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力求将语言训练的过程展示得妥帖自如留有艺术性,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质。

一句话,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

最近有幸听了薛法根老师的一堂《卧薪尝胆》课后,这方面感受更深了。

一、识字教学富于趣味二、领悟文意要有情味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识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实际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的课程观。

注重情感体验是《词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

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不少。

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

如薛老师指导学生理解完“卧薪尝胆”在课文中的意思后问学生:你们要不要“卧薪尝胆”?这时的学生不明白“卧薪尝胆”的另一层含义,当然说“不”,薛老师就举了个例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人卧薪尝胆了几十年终于使我国第一支航天火箭飞上了天空。

”“他们真的去卧薪尝胆了吗?”学生顿时体会到“卧薪尝胆”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那就是“发奋图强”。

接着,老师又让学生用“卧薪尝胆”来说一句话,有的学生就说出了“我们中国足球队卧薪尝胆了几十年,终于闯入了世界杯”。

“我们中国人卧薪尝胆了几十年,终于加入了WTO”。

“薛老师卧薪尝胆了几十年终于成为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我们听课的老师不由地对这些孩子另眼相看,看来他们已经完全领会了这个词的意思。

整个理解过程充满了情味。

三、丰富积累要有韵味如果光凭一节语文课,学生很难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以课文为起点,以课文为凭借,培养学生处方探究获得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注理应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要从课堂教学内容上出中文味。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对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比如
词汇、语法等。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词语搭配和句子练习等活动,培养学生对中文表达方式
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语文课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
些优秀的中文文学作品,如名人传记、古代诗词等,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了解中
文的传统和文化,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要注重教学方法上出中文味。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即在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引
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
演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
体技术,结合图文并茂的教学材料,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要从学生作业上出中文味。

学生的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实践语
文表达能力的机会。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写作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观点
和感受。

教师还可以采用互评互订的方式,让学生互相评价和修改作业,提高他们的批判
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创造性的作业,比如写一篇小说或者创
作一首诗歌,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展现自己的语文才华。

语文课要上出中文味,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作业等方面下功夫。

只有注重培养学生对中文的敏感性和表达能力,才能让语文课真正具有中文的味道和特
色。

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作者:刘建华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第12期刘建华语文课姓“语”,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

语文味是什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程少堂先生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其实,对于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来说,“语文味”这个概念可以讲得更通俗一些,或者说更接地气一些,能让语文老师一看就懂,促使他们在课堂上去主动、精心地“调制”这种味道。

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

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

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健全人格层次便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具有了获取人生幸福(特别是精神幸福)的能力和素养。

因此,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文字、沉入文字、揣摩文字,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鉴赏方法、表达能力。

会读。

窦桂梅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力求丰富自己的感情,锤炼自己的语言,积淀自己的文学素养,站在传承文明的高度,以心向真善美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大声朗读。

”在语文阅读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写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在字里行间多逗留、多把玩。

学生在阅读时要做到“三要”:一是要读通、读懂,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抓好三类词句——优美精致的典雅句、言简意赅的警策句、行文布局的关键句;二是要读出感情、读出趣味,通过朗读、默读、朗诵等形式,将文章蕴含的感情读出来,达到“文如口出”“文我交融”的境界;三是要读出问题、读出思考,对文章的题目拟定、词语使用、句式安排、结构设置、标点使用等环节进行设疑质疑,同时通过反复阅读进行自我解疑。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文学科在学生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让语文课回归“语文味儿”,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教育的本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打造具有文化品质和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基本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语言规范意识等。

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中培养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学科中体验到“语文味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语文课,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修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形成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只有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让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

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和体验,注重中外文学常识的传授和运用,注重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和文化情感,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

只有通过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才能真正让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儿”,构建具有文化品质和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在语文学科中体验到语文的美与韵,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气息。

浅谈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浅谈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浅谈语文课的“语文味儿”‚语文味儿‛这个概念自从程少堂于2011年提出后,在全国语文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语文教学有指导意义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对语文味儿‛有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一、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儿”1、何为‚语文味儿‛?‚语文味儿‛即是语文课的本色本味儿,也是百年来语文实践总结与理论探讨成果,特别是‚新课标‛理念在语文课中的鲜活呈现。

首先,‚语文味儿‛应完整体现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根据‚新课标‛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其工具性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则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工具性体现为语文学科的奠基作用和实践功能,人文性则体现为母语课程的文化综合性的情感性,而这两者犹如一纸两面是不可割裂而完整统一的。

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教学将陷入科学主义的泥坑;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教学将堕进人文主义的乌托帮。

‚语文味儿‛首先就应该完整体现语文课这一课程性质。

既要教‚语文‛。

也要教出‚味儿‛。

以听、说、读、写训练为主线,深入挖掘课程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精神与思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语文教学是母语课程。

如果纯粹为了学习语言,特别是口语,学生几乎没有必要到学校来上语文课。

作为母语课程,语文要以培养学生汉语人文情感、精神、思想为使命。

‚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语文课程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祖国文化的基础,即培养‚民族性‛。

语文课程鲜明的民族特色就是‚语文味儿‛的重要体现。

第三,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其基础是听、说、读、写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汉语人文情感、汉语人文精神、汉语人文思想和汉语人文能力,并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语文学习的持久兴趣,即‚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

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

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

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语文课作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语文课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如何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如何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成长。

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需要设计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语文课本身就是一个富有文学性的学科,而且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各种文学作品的背景故事、解读文中的语言表达手法、进行阅读和朗诵等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老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语文活动,如诗歌创作比赛、古诗词大会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学生才能夯实语文功底,提高文学素养。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

可以组织一些读书分享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课堂演讲、小组讨论、写作指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的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死板的知识点掌握,而是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思考。

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需要倡导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语文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评价方式往往会让学生产生焦虑情绪,影响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可以尝试引入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如口头表达评价、作品展示评价等,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特色,让他们在能力的展现中感受到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

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今天,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不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枯燥鲜活起来
李萍
汉语拼音的掌握可谓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又是学习汉字和普通话的关键工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要:“学会汉语拼音,读会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的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汉语拼音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作为新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汉语拼音的学习是一个重点。

但是拼音教学非常枯燥,脱离现实生活,学生不太感兴趣,所以汉语拼音的学习又是一个难点。

关键词:汉语拼音语文实践活动枯燥鲜活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是以诱发、培养和发展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好、特长为目的,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科,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一门课程。

用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教学汉语拼音,通过各种各样新颖有趣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学生,能调动小学生学拼音、用拼音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教师,怎样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的突破汉语拼音枯燥无味这一难点,使汉语拼音的学习尽量变得鲜活起来呢?下面是笔者的一点浅见。

一、将儿歌运用到拼音教学,赋以韵律感。

汉语拼音的教学不同于生字的教学和课文分析,汉语拼音的教学内容只有单个的拼音和简单的字词,没有句子,更没有故事情节,缺乏一定的语言文字情境。

每堂课学生学习的都是一些抽象的表音符
合,学生学起来易感到枯燥乏味。

怎样赋予汉语拼音以故事情节,给它创造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语言文字情境呢?一年级的孩子喜欢有趣
的故事,又是喜欢音律的,在学习拼音时,于是将单调的拼音编成儿歌的形式,枯燥立刻就鲜活起来。

比如:ɑ,ɑ,ɑ,张大嘴巴ɑ,ɑ,ɑ,牵牛花开吹喇叭。

o,o,o,圆圆嘴巴o,o,o,村边一群大白鹅。

朗朗上口,又适合低年级儿童拍手诵读,利于趣味记忆。

二、有效利用图片,结合日常生活,学习字母。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汉语拼音教材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为了帮助他们正确读写声母、韵母,每课都绘制了色彩鲜艳,活泼生动,别致新颖,设计精巧的插图。

插图巧妙的将字母的音和形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读准音、记住形。

课文中有的表音,有的表形,有的音形具备。

比如单韵母“ɑ"的教学:
教师引导观察图片:
(1)、图上有谁?她在干什么?你会像她那样做吗?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2)、讲: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姐姐张大嘴巴在唱歌,她发出的声音就是:ɑ。

你也张大嘴巴试一试。

(3)、教师范读:ɑ.学生练读。

识记字母的形时,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加深学生的记忆:仔细看看图上的小姐姐,她的头长得圆圆的,还梳了个羊角辫,像什么?(像ɑ)我们班的女生谁也是圆圆脸蛋羊角辫?让一个梳羊角辫的女生到
台前展示,这样,把课本中的画面直接展现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也会积极的参与其中,看到这个同学就会想起ɑ的写法。

三、语言动作相结合,进行声调练习。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小学生爱动,肢体语言丰富。

让拼音和动作的结合起来,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

更关键是在强调音调练习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并使其得以提高。

声调教学时汉语拼音的声调是教学难点。

学生总是分不清,读不准。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在观察课本中插图的基础上,编制声调儿歌:“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打对号,四声往下跳。

”再配以手势动作,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

然后再结合说一句话的形式,借助汉语拼音的读音让学生读准四声。

这样能调动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

课堂上,学生纷纷举手,一边做手势一边说:“ā,阿姨,阿姨长得可漂亮了。

”“á,你在喊我吗?”“ǎ,原来你在这里啊!”“à!我的手好痛!”在快乐的氛围中,不仅学习了声调,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赋予字母生命
一年级孩子爱玩爱动,注意力不集中,但他们好奇心浓厚,喜欢新奇的东西,喜欢探索。

在教学环节中我们不妨抓住孩子们的这些特点,赋予字母以生命,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送字母宝宝回家、
拼音王国历险、摘苹果游戏、带字母头饰等,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既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又掌握了知识。

比如:z、c、s、是声母中的平舌音,单纯的讲解发音要点和发音方法,会使孩子们觉得厌倦,即便是循规蹈矩的学习了,死记硬背记住了,也是转眼即忘。

我在教学中没有直接按部就班的教学,而是让z、c、s和孩子们交朋友:
(1)、我们的朋友z、c、s陷入了一个关卡,让我们来帮助他们闯关好吗?
(2)、引导发音时的嘴型:咧开小嘴,看谁的笑容最可爱?闯关前,要做好准备,微笑上阵。

接着牙齿轻轻合上,看看谁的牙齿白。

现在我们要帮助舌尖上的z、c、s三位小伙伴闯关了。

(3)、教师范读:z。

学生练习读z。

(4)、哎呀,没冲出来,咱们换种方式吧:c、c、c;s、s、s。

学生跟着练习读。

(5)、三次冲关,你发现我们的小舌头都是怎样放的呢?哦,它都是平着的,所以我们叫它们平舌音。

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发现规律,记忆深刻。

后面再学习翘舌音时,老师就可以这样设计:平舌音z、c、s闯关失败了,因为你的小牙齿很坚固,你看他们累了,一人搬来一把小椅子,靠在椅子旁休息一下,还要接着来闯关,你愿意帮他们吗?这次他们会换种方式。

教读后再总结:你发现了吗?小舌头累弯了腰,他们翘起来了,用舌背顶着牙
齿,成了翘舌音。

学生在自己的尝试和探索中学习,不但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而且兴趣高涨,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注意力也会集中,这大大有利于教学。

摆脱汉语拼音教学的枯燥无味的方法有很多,这需要我们来创造,只要我们善于把干巴巴的抽象符号变活,善于寻找规律,善于抓住儿童年龄特征,让学生感受到汉语拼音的优美和奇特,就可以使孩子好学、乐学拼音,为识字教学打下基础。

实践证明,在拼音教学中,采用多种实践活动的形式,会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能使他们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拼音。

总之,在拼音教学中,应创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在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必胜的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