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新课标初中语文解读小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研修有感
聆听阳利平教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有感澄迈县白莲中学王向荣7月15日上午有幸聆听了阳利平教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专题讲座,深感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我深深地理解到“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正所谓文如其人,写作总是反映着一个人的人品、学养和听说读写的能力。
通过一个人的文章,我们也往往能看出这个人阅读的量、阅读的面、阅读的品位,看出他的立场、观点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这是“写作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总的原则。
其内涵非常丰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一、作文素材积累:把学生的着眼点引向生活,拓宽他们的写作思路。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把作文教学寓于学生生活中,就能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把作文与生活实际巧妙地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去谋篇布局,把生活中的无穷欢乐,无限情趣写成作文,对生活进行讴歌。
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还必须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素材。
如: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将作文训练寓有趣的活动中,然后让他们将上述活动中的见闻、感受写成作文。
这样就把学生写作点引向生活,他们捕捉到了生活中的闪光点,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去观察生活,赞美生活。
二、“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夫: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必须采用诱导的方法。
生活的素材对作文教学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如果教师命题得当,学生很快就会进入角色;倘若命题是那么陈旧、空洞,学生则只是奉命而作,写不出像样的文章来。
如:一次拔河比赛后,老师巧妙地将题目拟为《加油!加油!》,就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回忆,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同样写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件事,教师若变换一个角度命题,以《老师,你知道这件事吗?》为题,就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
《2011 语文新课标》解读
解读《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使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有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而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使用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总来说之,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而语文课程改革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2001年7月语文新课标(实验稿)正式颁布至今已过去十年,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观点也发生了变化。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在这次新课标的学习中也收获很多。
因为我基本教的是小学中年级学生,所以现在我把我对新课标第二学段一些所得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新课标中对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的目标: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理解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水平。
会使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准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能够看出本次新课标修订的具体目标有改动:控制识字写字的字数提升常用字的书写质量要求。
这主要是针对识字写字教育中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有的地区学生写字教学负担过重等突出问题提出的。
通过学习我也注意到了平时的识字写字教育,力争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书写质量。
而我班学生书写质量普遍偏低,有的学生写的字甚至自己都不理解。
针对这个情况,我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课堂上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练习写字;学生上台板演练习题时,我也注意提醒他们书写规范并就学生出现的问题即时纠正、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学生的书写质量明显提升,如我班的小沙和小鹏进步明显,错别字减少了,字规范了,作业面也整洁了。
2011版课标解读
专题三:“新课标”新在哪?
1.四项内容强化“德育为先”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
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 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 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二是进一步突 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2.三项要求突出能力培养
4、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 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广大语文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修 订最突出的意见和建议集中在具体的 内容上,希望课程目标更加切合学生 的实际发展状况,“教学建议”和 “评价建议”能够增强可操作性。
5、针对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 的突出问题,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增强 了改革力度
综合性 4.理解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应该统一
四、怎样理解文章的一般阅读目标
1.阅读文章的前提是从文章的整体出发
2“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 3.了解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 4.关于阅读中实现质疑、合作、探究能力的 目标
二是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
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学生写字能力普遍下降
的问题,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 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 定。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 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三是针对课程改革实验中的问题,进一 步强调改革的新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阅读的 感受,教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 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 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
3、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 ——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 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 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 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2011版课标解读学科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唯一可以在生活中长时间使用,甚至影响事业、家庭的重工业。
课程理念1.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
学生语文素养能力形成一般是在初中阶段定型的,阅读速度高低就是最明显的体现。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旧比较1.语文性质功用的回归:由注重思想性、工具性而弱化思想性,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例如新老教材中都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新教材放在了“同龄人的故事”主题单元,不再强调封建教育制度的危害。
2.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由内容分析本位而重视语感积累。
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
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
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
整体感悟绝不等于主题先行,主题先行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中应处理好演绎和归纳的关系。
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归纳教学优于演绎式教学,我们可以试想:中心意图都明确了,再分析不是浪费时间嘛。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初中语文)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初中语文)D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二),发现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较大的调整变化。
纵观新课标,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一、高度重视识字写字关于汉字教育,是这一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们都深有感触,学生的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负担过重。
在2011版语文课标中有关“识字、写字”的目标中,做了比较明显的调整与修订,在加强写字教学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1.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
(“实验稿”主要在第一学段提出这样的要求,其他学段不再提出。
)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
”从这些变化上我们看出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必须在写字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要做到天天练,确保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教师要关注学生练习的过程和写字的质量。
及时帮助学生保持正确的姿势,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书写技能。
学习写字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规范意识、书写技能、习惯、性格养成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2.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
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
第二学段,写字量由“2000个左右”改为“1600个左右”。
第三学段,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调整之后,低、中年级适当减少了写字量,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整个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仍然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学习《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
学习《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学习《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最近又一次静下心来读了《2011语文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特将自己的几点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更新。
1、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学习注重与听说读写和生活相结合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精选公文范文----------------1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还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学应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3、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教师应----------------精选公文范文----------------2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请您与原课标对比一下,结合具体案例,谈一谈阅读教学的变化学习2011版初中语文新课标心得通过对2011版初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学习对新课程教学内容有了更新的认识,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更浓,“语文味”促进思想的教育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第三、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由实施预案向增加准备如何回答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转变。
课上学生会主动提出的问题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这种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第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学生将围绕自己对课文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和知识深入探讨、思考和学习。
因此,教师分析课文要突破由“从头到尾抚摩一遍”的教学习惯。
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综合性,通过指导学生首先寻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其写作手法,并强调学生个体的需求和体验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第五、教师将自觉地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体会
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心得体会暑假期间,细细研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很多方面发生了不少变化。
我感受最深的有三点:一、高度重视识字写字在第一学段,新课标已将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 0个左右会写”;将第二学段的“2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600个左右会写”。
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
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二、关注实用阅读策略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课标明确地在“对话”的维度中增加了“教科书编者”这一视角,就是确立和凸显“编者”的地位和作用。
“教科书编者”不是可有可无的,他在客观上起到一个先导的作用。
因此,我们老师在进行备课、解读文本和教学时,一定要明白在教科书中读到的作品的文本意义,除了有作者的思想之外,还与编者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揣摩编者的意图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内容,体现了对实用阅读策略的关注。
三、说明语法修辞知识新课标专门对“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作了说明。
要点:①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在于形成语文应用能力和培养语感,而不在于掌握语文知识本身;②教学语文知识的主要方式是“指导和点拨”,而不应是“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③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要与具体语言实例结合,而不应是单纯的“记忆”语文知识。
当然教育教学不是纸上谈兵,它是必须在实践中体现的,即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愿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及中考语文趋势分析
•
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 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 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 代替个人阅读。”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 以统一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 的针对性。新课标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 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 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 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 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温儒敏教授说: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 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阅读教学,包括课 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 学生终生受益的。 新课标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首次明确界 定了“有感情地朗读”,其主要的目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突 出了“自然”的朗读要求,非常具有针对性。 ↑
•
新课标在“前言”部分多次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 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课程性质”和 “课程基本理念”中又多次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 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提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 课程”的同时,特别指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 统”。在后面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再次强调语文课程要 “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的精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心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究心得本文旨在分享我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究的心得体会。
简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一份重要文件,旨在规范和指导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
研究这份标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心得在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1. 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修养和审美情趣。
这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 强化实践性教学:标准要求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和能力发展至关重要。
3. 培养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标准着重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
这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民族认同。
4. 强调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研究中培养探究精神、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这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注重素质教育的整合发展:标准强调将语文教育融入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生活实践等综合素质教育中。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
总结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这份标准的贯彻落实将有助于提高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更多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
以上是我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究心得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字数:未统计)。
2011版语文课标解读汇报
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解读建国以来,我们历经了八次课改,但是,唯有这第八次课改力度之大,理念之新。
这次课改也已历经了12年了,12年来涌现了好的经验,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现象。
与改革初期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的愿望没有实现。
那么,如何切实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享受语文教育的快乐?2011版新课标做了调整。
新课标体现了四个坚持、四个强调、四个加强。
下面有崔峦老师的讲话精神加之自己的理解向大家来介绍。
一、四个坚持。
1、坚持了原课标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
对语文素养概念更清楚了。
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0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要利用好这个特点进行母语教学,发挥好对学生情感所起的作用。
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善于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汉字一字一形,数量多,多音多义字多,形近字多,汉字教学要注意辨析。
利用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等特点教学,往往事半功倍。
注意字理识字,注意辨析同音字、多音字等,这样才能不会写错、用错字。
(如,编字谜识字、字理识字、顺口溜等等。
霍懋征教学“聪”字,人要变得聪明,就得用耳朵仔细听,两眼睛认真看,用口说,用心记。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遵循利用汉语言特点,汉语的词汇量较大,加强对汉语词语的理解、辨析、运用。
中华文化可传承的东西太多了。
经典的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知识学生可读、可背。
多读、多背、多积累。
课标特别强调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学习之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学习之反思
2014年7月16号听了沙河市教育局教研室方向明老师对语文新课标的解读之后,收获很大。
首先,我明白了语文新课标是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所有的语文教学工作都要在新课标的框架内进行。
而我以前的语文教学,随意性较强,与新课标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以后,我要精心研读新课标,让自己的语文教学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其次,我理解了“语文素养”这个新概念(所谓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懂得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途径是多读书、多积累和多写作。
再次,我知道了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性。
包括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在识字写字的数量,写字方法和写字姿势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
以前,我对写字教学重视不够,常常只提要求,未对识字写字方法做具体的指导,导致大多数学生的汉字书写不过关,有的写字姿势也有问题。
今后,我暗暗下定决心,上好写字课,把培养学生写出一手好字作为终极目标之一。
最后,我领悟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重在积累,积累语
言,积累情感、积累语感、积累生活。
总之,语文教学需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通过长期的积累和训练,通过听说读写实践,来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水平。
精选最新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3篇
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世界各国都对母语教育课程是否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本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导向,并努力把它有机地渗透到课程目标、内容以及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与学科教学尽可能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我认为,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最重要的一句话应该拿出来反反复复地说,这就是对语文课程性质下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可以说是我国语文界无数的志士仁人百多年来努力追求不断探寻的结果。
尽管还不能够使得各个方面都满意,毕竟有了一个语文学科自己的定义。
这个定义就是根据现代教育现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分科教育的现实需要提出来的。
如果我们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那是另外一回事,如果我们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往前迈进,语文课程作为分科教育中的一门学科的内容,早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一个自己的专业化的内涵外延的界定。
在“21 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
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 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必须注意的第二点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 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
学习2011年版语文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2011年版语文课标心得体会]学习2011年版语文课标心得体会学习、研读这部新版语文课标,我倍感欣喜,获益匪浅,学习2011年版语文课标心得体会。
因为它不仅是凝聚无数专家学者智慧的著作,也是一部凝结一线广大教师心血的著作。
新版课标的内容更加充实。
特别是在附录中增加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使得课标文本结构显得更加完善,增强了课标的科学感。
新版课标同中有异。
虽然总体结构没有变化,但在每部分中内容都有变化,或是增删,或是修改。
虽然课程标准体现的基本理念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在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与处理上,在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与操作上都有明显调整,从内容到形式变得更加合理、科学。
新版课标的文字表述更加简明准确。
文本中对概念的阐释更加具体全面,减少了模糊性,提高了可操作性。
总之,可见通过吸收十余年来课改和教材实验的成果经验,吸取方方面面好的意见建议,修订后的课标更加逼近语文课程的本真、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因而更加有利于指导语文课程深度改革和教材教法深入实验,更好地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心得体会《学习2011年版语文课标心得体会》。
新版课标力求表述正确。
对于表述失当的,改正之。
如,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之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正之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版课标力求表述全面。
对于表述不全面的,周全之。
对于“语文素养”的要点列举,补充“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程“总目标和内容”第一点“价值观培养”目标中,将“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正确的世界观”充实进去。
新版课标力求表述具体。
对于表述过于概括、笼统的,清晰之。
对于阅读能力总目标,增加“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使此目标更加直观明确,易于理解和操作。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研修心得
通过学习《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使我对语文课程有了新的理解,明确了我的教学方向和目标。
我也注意了它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别是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我以后的备课和教学中,要把这四性考虑进去,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我认为课标中最有内涵的一个词是“语文素养”,它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包含了语文教学的所有任务。
一个人的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反复的锻炼,不断的努力中提高的。
这也说明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和长期性。
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四能力”是语文教学要求的基本能力。
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呈阶梯式逐渐提高。
新课标提倡的基本的教学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强调能力训练,强调语文和生活相结合。
在教学中,既要继承传统,也要注意现在语文科技,有改革意识。
王荣生先生说:“课程改革的出路在于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要走出对教学法和课程资源的简单依赖。
”告诉我们,语文是生活的语文,是开放的语文,要把语文生活化,开放化。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同时运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专题性学习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同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相比,稳中有变,通过研读课标和听取专家讲座,你认为变化比较大的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这些变化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有什么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500字。
答:通过新旧课标对比阅读和听取专家讲座,我认为新课标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变化:1、修订版课标特别强调“语言文字”及其“运用”。
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修订版课标是从“语言文字”的作用、地位出发,提出了语言运用和文化选择能力的高新要求。
多次提到了“语言文字运用”一词。
修订版课标特别强调“语言文字”及其“运用”,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
2、课程内容价值取向。
实验版课标在课程的性质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修订版课标则提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除此之外,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等部分都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强化主流价值取向引领方面都有所体现。
不但明确了语文学习的特点,而且点明了语文课程的内涵,将工具性和实践性展露无遗。
3、高度重视识字写字能力训练。
识字减数量、写字提质量。
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
4、增强教学评价的层次性。
对照实验稿,新课标“评价建议”条理更加清晰,提出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和“教”两个方面,语文课程评价的关键词概括为:功能——多重;方式——多种;主体——多元和互动;特点——整体性和综合性。
具有较强的区分性和操作性。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课程学习,谈一谈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要求方面有哪些变化?1. 修订版的课标对实验稿课标进行了补充:“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修订稿更好地强调了育人为本、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修订稿在“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一教学建议中指出这一目标的达成与落实要“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同时调整补充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教学建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修订稿在这些内容的调整与补充上,充分地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与具体做法。
3.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了,学生也就具备了一定的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
上述第二条内容的举例正体现了这一点。
又如:修订稿的总目标在第7条中比实验稿补充了“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的内容,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将原实验稿的第八条与第二条进行了整合,提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这些内容都在侧重于日常的积累与运用,指明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这一导向,同时一线老师更明确了该如何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如何从日常做起,从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积累习惯,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课标修订稿的内容也正努力与这些客观的进步与变化保持一致。
4. 新课标(修订稿)中的教学建议部分,更进一步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对日常教学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使教师有据可依,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成长。
例如:修订稿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如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常见修辞格),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
”其中,“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这一内容的细化对启发学生、探究精神有很大益处。
5. 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的提出更加科学、具体。
符合各地教学的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
如: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中,修订稿补充或调整道:“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我们对2011年课标的解读,既要关注到2011修订版课标与2001年实验稿的变化,捕捉十年课改实践之经验教训在国家课程文件中的体现,也要关注两份文件中没有变化、十年来一以贯之的东西。
本讲座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进行解析;第二部分分类阐述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及相应的教学要求,包括“识字写字”、“阅读”、“习作”,重点是“阅读”部分。
由于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小学与中学有许多相通的东西,不同学段的教师也应开阔思路,了解自己所教学段之前后学段的目标要求,本讲座没有把小学和初中分开论述;另外,由于“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2011修订版与2001年实验稿的变化不大,限于本次讲座的时间,这里不再阐述。
一、从“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的高度把握语文教学1. 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2011课标在“前言”部分,对“课程性质”做出了新的阐述。
第2页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同时,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句放在这段话的末尾。
中间一句话,则是对“基本特点”的具体解释(“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种改动,把2001年实验稿中含糊其辞的地方明确化、清晰化了。
2001实验稿说的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句话的问题,一是把“语文”与“语文课程”混淆在一起论述,二是仍然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习惯性的标签来给语文课程定性,却又不好明说这就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因为这种说法在学术界早就遭到了质疑)。
而2011课标的处理,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综合性、实践性”;今后讨论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时,要告别“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套路,要从“综合性、实践性”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语文课程教学的得失。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论争中摆脱出来,广大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人文内涵;语言文字的运用过程,就时刻体现着人文精神。
要大力纠正课改实践中,脱离语言文字、仅仅靠思想内容谈论人文性、在语言文字之外寻找和培养人文精神的积弊!那么,所谓“综合性、实践性”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在第3页最后一段,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接着说:“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从这段话的前一句,可以归纳出语文学习综合性的三个方面:能力训练点的综合、语文与生活的综合、三维目标的综合。
再看课标20页(“教学建议”部分)的论述:(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以上两段话中的第一段,再次阐发了“综合性”的三个具体表现或要求;第二段话,则是更具体地提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其中引人关注的,是提出了“专题学习”的学习方式。
在“评价建议”部分,课标再次强调(27页):(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把握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就是不要孤立地看待和进行阅读教学,而是要注意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等其他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注意阅读与生活的联系;减少琐碎分析和过多的讲解,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2.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2011课标对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继承了2001实验稿的基本框架和思想,在一些细节上又有补充。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课程的根本目标“语文素养”是2001课标提出的重要概念,它包括了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的“语文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和新课改强调的“人文修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两方面的内涵。
这里不再赘述。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里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三条原则我们用三个关键词,帮助老师们简要把握这三条原则:(1)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