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探究
古代经典《史记》探究性研读
古代经典《史记》探究性研读《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是夏朝至秦朝约六百余年历史的综合性史书,由司马迁撰写。
全书共一百三十余万字,分十二本。
司马迁从史料的采集到史学史法的研究,从历史的思考到文风的构成,都表现了他严密的科学态度和非凡的史家才能,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
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了以史料分析、评说历史的方法,详尽地记录了从夏朝到秦朝的历史,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
《史记》的版本目前有很多,但以珍本刊本《文景之书》和清代平板活字本《规矩书》最为著名。
这表明《史记》一直都备受史家、文史工作者以及读者们的关注。
《史记》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它的史料翔实、文笔优美,更重要的原因是司马迁在书中对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今天我们将对《史记》进行探究性研读,以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历史价值。
我们可以从《史记》中的叙事角度进行研读。
司马迁在《史记》中采用了一种以史料为基础,以评论为引导的叙事方法。
他以史料为依据,通过自己对历史的评说和思考,用文字重新呈现了历史。
这种史学方法是《史记》的一大特色,也是司马迁对历史进行思考的方式。
在研读《史记》时,我们可以通过对司马迁的叙事方法进行分析,了解他对历史的观点和态度。
我们可以从《史记》的思想内涵入手进行研读。
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提到“天命”,强调君王的统治合法性来自于上天的安排,这是一种古代的历史观念。
在《史记》中,司马迁还提到了“夫余民者,非美者也;谷者,非美者也;琴瑟管磬,非美者也;舞剑蹋鞞,非美者也。
然而余民贵美食美衣,而欲入于王室,不可谓无美矣。
”这种关于民众和美的思考,体现了司马迁对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研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司马迁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理解,体会到他对于史学的独到见解。
《史记》也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许多制度和规范。
司马迁在书中多次提到了政治制度、礼乐教育和文化传统,对这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观察。
《史记》十二本纪疑点探究
、Hale Waihona Puke 关 于 先秦 诸 本 纪 的 疑 点 辨 析
只 与 蚩尤 战 , 尝 与 神农 氏 战也 。 ”依 《 未 逸周 书》 记 载 :蚩 尤 乃 中 “
逐帝 , 于涿鹿之阿。” 争 ㈣正 好 为 吕思勉 先 生 蚩 尤 灭 神 农 . 炎 帝 袭 为 号 的 观 点提 供 了依 据 由此 便 可 得 出 . 帝 并 非 与 出 自同 一 祖 黄
《 记 》 二 本 纪 疑 点探 究 史 十
李 淼 f 哈尔 滨 师 范 大 学 社 会 与 历 史 学 院 黑 龙 江 哈 尔 滨 中 图分 类 号 : O l 6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100 1 5 0 0
文章编号 :0 8 9 5 (0 0 — 0 6 0 1 0 — 2 X 2 1 )3 0 3 — 3 2
平 带 过 , 语 间 使 人 生 疑 。司 马 迁 于 文 中讲 道两 次 战役 时 说 :轩 夺 ‘ 日 ’ 字 也 ” ‘ 阪 泉 为 神 农 氏 或 蚩 尤 旧号 . 鹿 则 其 新 言 “ 一 二 疑 涿 辕之时 . 神农 氏世 衰 。诸 侯 相侵 伐 , 虐 百 姓 , 神 农 氏弗 能 征 。 居 。” 暴 而 笔 者 以为 此 说 颇 为 合 理 ,逸 周 书 》 :蚩 尤 乃 逐 帝 , 于 《 云 “ 争
气 . 五 种 , 万 民 , 四方 , 熊罴 貔 貅 貊 虎 , 与 炎 帝 战 于 阪 帝 , 身 为 天 子 的 神 农 氏后 代 子 孙 。 此 处 刚 好 与 《 帝 本 纪 轩 薮 抚 度 教 以 即 五 泉 之 野 。 战 . 后 得 其 志 。 尤 作 乱 , 用 帝 命 。于 是黄 帝 乃 征 辕 之 时 . 然 蚩 不 神农 氏世 衰 ” 记 载 相 契 。赤 帝 被 逐 , 的 蚩尤 代 其 号 占据 涿 师 诸 侯 . 蚩 尤 战 于 涿 鹿 之 野 , 禽 杀 蚩 尤 。而 诸 侯 咸 尊 轩 辕 为 鹿 , 是 “ 与 遂 于 赤帝 大慑 , 说 于黄 帝 ” 黄 帝 “ 蚩 尤 , 之 于 中冀 ” 乃 , 执 杀 于 五 与 遂 天 子 , 神 农 氏 , 为黄 帝 。 天下 有 不 顺 者 , 帝 从 而 征 之 , 者 《 帝 本 纪 于是 黄 帝 乃 征 师 诸 侯 , 蚩 尤 战 于 涿 鹿 之 野 , 禽 杀 代 是 黄 平 去 之 . 山通 道 . 尝 宁居 。 ”_ 披 未 _ l 蚩尤 ” 记 载 亦 与此 相 合 的
《史记》的文学价值
《史记》的文学价值位列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是由西汉时期的史官司马迁所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记述了从黄帝至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三千多年的历史,为我们今人了解那一段年代久远的历史提供史料帮助。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史记》首创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主,司马迁吸收了以前的编年、记事等体裁的长处,创造性地提出以本纪、世家、列传为主,以表、书为辅。
自此,以纪传体通史的《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该书对后世文学影响角度来探究《史记》的文学价值。
一、《史记》的文学价值,首先在于它在纷纭反复的历史流程中描绘了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史记》不是戏曲小说,但它以高超的艺术手段所描绘的人物,大都具备各自的音容笑貌和独特性格,犹如小说中的人物那样鲜明,戏曲中的人物那样生动。
综观其描绘人物的高超艺术手段,主要有下述几个特点:(一)善于在矛盾的漩涡中展现人物的性格司马迁在描写人物时,往往选择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抓住表明事物发展的关键时刻,围绕尖锐复杂的矛盾去展现人物的性格。
例如对项羽的描写,作者重点记叙了三个重要的事件:“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
这三段著名的历史故事不仅是表明秦汉之际历史转机的三大事件,而且也是西楚霸王项羽一生从崛起到鼎盛进而走向末路的三部曲。
项羽的形象即是在这充满了尖锐矛盾和复杂斗争的三部曲中逐步丰满起来的。
“巨鹿之战”是当时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
当此之时,秦将章邯已在定陶杀项梁,破楚军,然后命令王离、涉间率领数万人马围攻赵城巨鹿。
秦师虽为强弩之末,然而破楚败赵,军威正盛。
前来救赵的各路诸侯逡巡不敢向前,号称卿子冠军的楚军主将宋义也徘徊观望,不愿进兵。
在此关键时刻,项羽当机立断地杀掉宋义,“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终于大破秦军: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读《史记》后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读《史记》后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史书,它以其丰
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历史分析而闻名于世。
在阅读完《史记》后,我
深有体会地认识到历史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首先,《史记》让我明白了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
展的镜子,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文
化传承和社会变迁。
历史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素材,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其次,《史记》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
在书中,司马迁以
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将历史人物的生动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
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我感受到
了历史的悲壮、激昂和震撼,历史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
最后,《史记》让我认识到了历史的价值。
历史是我们的根,
是我们的文化传承,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
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同时,历史也是我们的财富,是我们的智慧宝库,通过学习历史,
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为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提供借鉴和启迪。
总之,读完《史记》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认识到了历史的价值。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重视历史,不断汲取历史的智慧,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历史基础。
《史记》的史诗意义和艺术魅力探究
《史记》的史诗意义和艺术魅力探究作者:王士增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年第12期每当提起“史诗”,人们总是感慨中国古代缺少民族史诗,没有可以媲美《荷马史诗》的巨作。
史诗乃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必要产物,是人们思维水平提升的必然产物,其可以反映人类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以及人类社会的重大变化,既可以是韵文,也可以是散文。
《史记》乃中国第一部传记类巨著,具有显著的史诗效果和艺术价值。
《史记》散发着无法比拟的艺术魅力,高效融合了“史”和“诗”,升华了“史”“诗”交融的艺术境界。
文章重点分析《史记》的史诗意义,并阐述其艺术魅力,希望能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可靠参考,加深人们对《史记》的认知。
一、《史记》的史诗意义分析(一)展现壮观历史画卷,凸显深刻思想《史记》讲述3000年历史,包罗世间万象,是后辈人眼中的“百科全书”。
其中涉猎星象、民族、经济、水利、地理及政治等内容,可谓“无所不及,无所不有”。
为全面展示历史的壮观画卷,司马迁广泛收集历史资料与阅读历史素材。
仅《史记》所记录的涉及司马迁所阅读的书便有100余种,包含23种训诫书、52种诸子百家、7种文学书、20余种古今历史书及档案资料。
在《史记》问世前,从未有一部贯穿古代与今日、中国与外国的历史性巨作。
作为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所记录的人物非常丰富,有帝王、游侠、刺客,文人。
《史记》所勾勒的恢宏的历史画面,充分展现出作者对历史的独特见解,令后辈人看到司马迁在思想方面的进步性,令史诗画面更具深刻性及广阔性特点。
(二)彰显民族精神,表现英雄人物《史记》涵盖几千年历史,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展现历朝历代从统一到分裂,又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华民族由微弱到强盛,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过程。
《史记》一书揭示了“民族平等”的思想。
例如,来自东夷族的舜在《五帝本纪》中是颛顼的六世孙,与华夏部族具有血脉联系,这种血脉关系很可能是虚构的,但是体现了民族融合。
融合以后,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
中国古代文学中《史记》历史意识嬗变轨迹探究
《史记》历史意识嬗变的原
04
因与影响
社会政治背景的变化
统一帝国的建立
秦朝统一中国后,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形成了中央 集权的帝国制度,这种社会政治变革对《史记》的历史意识 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影响
随着汉朝的兴起,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这种思想背 景下的社会政治变化也在《史记》的历史意识嬗变中有所体 现。
《史记》中后期历史意识的表现
对大一统局面的肯定
《史记》在叙述西汉历史时,充分肯定了大一统局面的积极意义,认为这是历 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其历史意识的成熟。
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客观评价
《史记》在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时,力求客观公正,不以成败论英雄, 而是从道德、才能、功绩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展示了其历史意识的深度和 广度。
叙事艺术的提升
《史记》作为一部史书,其叙事艺术在嬗变过程中得到了 极大的提升,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
人物塑造的多样化
《史记》中的人物塑造丰富多彩,个性鲜明,这种人物塑 造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物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与文学的融合
《史记》作为一部史书,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 历史意识嬗变过程中,历史与文学的融合更加紧密,对中 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03 历史借鉴
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记述和评论,提醒 统治者注意历史的经验教训,形成了以史为鉴的 历史意识。
《史记》历史意识的嬗变过
03
程
秦汉之际的历史意识转变
统一观念的形成
秦汉之际,中国经历了由分裂到 统一的历史进程,这种统一观念 在《史记》中得到充分体现,成 为其历史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跨文化视野不足
古代经典《史记》探究性研读
古代经典《史记》探究性研读《史记》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历史文献之一,由史学家司马迁编写而成。
它呈现了从黄帝到西汉武帝的历史纪录,被人们视为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史记》进行探究性研读,分析其主要特点和价值。
一、《史记》的主要特点1. 巨大的内容量《史记》包含了239篇文章,共计50余万字。
它记述了我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科学等诸多方面,呈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全貌。
作为史书中篇幅最长的一部分,本纪更是包涵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革,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历史研究的价值。
2.注重描写人物在《史记》中,人物描写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司马迁通过对各种历史人物的描写,透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性格特点、政治信念等因素,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
这些人物的传记,既记录了各种真实的历史事件,同时也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人物的风采,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3. 采用褒贬并行的方法《史记》采用了褒贬并行的方法,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方孝孺曾经说过:“在史学上,褒贬并行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
”司马迁尽量客观地描绘历史人物的言行,既称颂其德行卓越的地方,又批评其不好的行为,所以反映了历史人物的数量一定,但它的分布地区差异较大,比如西周时期的记载就较少。
4. 历史事件记述详实《史记》对历史事件的记述非常详实,有时甚至笔笔措辞公正,使人们称其为中国史学之冠,代表了古代的卓越历史文献。
同时,它也提供了对于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能够较全面认识的机会。
二、《史记》的价值1. 提供史学重要素材《史记》提供了丰富、详实的历史资料,对于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方面的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国内外各类大中小型研究项目,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的认识。
2. 传承古代思想《史记》凝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不仅具有史家编录的特色,也蕴含着华夏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它提倡“知史守志”,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思想启示,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着极深的启示意义。
古代经典《史记》探究性研读
古代经典《史记》探究性研读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古代经典之一,它记录了从前秦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这部巨著由司马迁著,共计130篇,分为五个部分,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宗教
等各个领域的内容。
在研读《史记》时,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我们还要关注《史记》的思想内涵。
《史记》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历史记载,它还蕴
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司马迁在书中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评价,反映了他对于历史发展
规律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认识。
通过深入研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民的思想
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对于社会制度的评价和思考,进一步增加我们对于古代社会的了解。
我们值得注意的是,在研读《史记》时,我们应该采取综合的阅读方法。
由于《史记》是一部历史著作,内容庞杂,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页页的表面文字,还要深入到背
后的思想和内涵中去。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篇章或者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深入研读,从而加深对于整部史书的理解和把握。
我们也可以结合其他相关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获得
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史记》是一部富有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的经典之作。
通过研读《史记》,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自己的历史观念和文学修养,同时也
能够丰富我们对于现代社会和人类历史的认识。
我们应该积极投入到《史记》的研读中,
去探究其中的智慧和启示。
《史记》十二本纪疑点探究
、
逐 帝 . 于 涿 鹿 之 阿 。 ”蜘 好 为 吕思 勉 先 生 蚩尤 灭神 农 , 炎 帝 争 【正 l 袭 黄 司 马 迁写 作 《 帝 本 纪 》 五 主要 取 材 于 《 世本 》 大 戴 礼 记 . 帝 为 号 的 观 点提 供 了依 据 。 由此 便 可 得 出 。 帝 并 非 与 出 自同一 祖 《 五 德 》 尚书 》 而 材 料 安 排 巧 妙 是 本 篇 的 突 出特 点 。 文 章 开 篇 重 先 的神 农 氏 相 伐 . 是 与 取 代 炎 帝 神 农 氏 又 自号 “ 帝 ” 蚩 尤 和《 , 而 炎 的
去 之 . 山通 道 . 尝 宁 居 。 ” 披 未 Ⅲ 蚩尤 ” 的记 载 亦 与 此 相 合 由此 段 文 字 可 见 . 太史 公认 为 神 农 氏衰 落 . 对 诸 侯 间 的相 面 2尧舜 禹禅 让 .
互 侵 伐 无 能 为 力 . 炎 帝 则 扮 演 了 欲 侵 扰 他 邦 的非 正 义 角 色 . 而 于 禅 让 制 以任 人 唯 贤 为 宗 旨选 择 明 君 . 直 以来 被 后世 称 颂 一 是 黄 帝 应 时而 起 . 神 农 氏 征 伐 。 阪 泉 之 野 与 炎 帝 进 行 三次 战 其 最 早 见 于《 书 》 然 而 在 中 国历 史 中往 往 以禅 让 为 名 , 夺 权 代 在 尚 , 行 役 。 帝 大 获 全 胜 。 而 后 黄 帝 又 成 功 战 胜 蚩 尤 于 涿 鹿 . 下 诸 侯 之 实 , 朝 中权 臣胁 迫 皇 帝 退 位 , 避 免 不 忠 的 骂 名 。 以禅 让 黄 天 即 为 便 皆归 轩 辕 氏 , 终 黄 帝 取 代 了 神 农 氏 . 为 天 子 。据 《 易 ・ 辞 最 成 周 系 为名 。 以取 得 正 统 性 。 或 许 正 因如 此 , 让 的真 实 性 一 直 令 人 怀 禅 下 》 载 :赤 帝 魁 隗 , 号 炎 帝 , 号 神 农 。” 即赤 帝 、 帝 为 一 疑 。 司 马迁 在 《 本 纪 》 记 “ 身 世 日 炎 夏 中对 上古 王位 更 替 的 记 载 颇 为 详 细 : 帝 “ 人 , 世 代 以 神 农 为 号 。 此 时 我 们 便 可 以发 现 其 中矛 盾 之 处 . 且 依 舜 荐 禹于 天 . 为嗣 。 十七 年而 帝 舜 崩 。三年 丧 毕 , 禹辞 辟 舜 之 子 商 照 司 马迁 所 言 当时 的天 子 为 神 农 . 于 黄 帝 之 时 已经 衰 微 . 至 且 以 于无 力 征 讨 互 相 侵 伐 的诸 侯 , 怎 有 力 量 去 “ 陵诸 侯 ” 在 《 又 侵 ? 帝 王世纪》 中却 有 记 载 “ 农 氏 , 姓 也 。母 日任 姒 。 蠕 氏女 。 为 神 姜 有 登 少 典 妃 , 华 阳 , 神 龙 首 , 生炎 帝 。” 国语 . 语 》 也 载 : 游 有 感 口 《 晋 中 “ 少 典 娶 于 有 蠕 氏 , 黄 帝 、 帝 。黄 帝 以姬 水 成 , 帝 以 姜 水 昔 生 炎 炎 成 。成 而 异德 , 黄 帝 为姬 , 帝 为 姜 。 ” 由此 观 之 . 帝 与 炎 帝 故 炎 1 4 1 黄 均 于 阳城 。天 下诸 侯 皆去 商 均 而 朝 禹 。 禹 于是 遂 即天 子位 , 面 南 朝天 下 。 国号 日夏 后 , 姒 氏 。帝 禹 立 而 举 皋 陶荐 之 , 授 政 焉 , 姓 且 而皋 陶卒 。封 皋 陶 之后 于英 、 , 在许 。而 后 举 益 , 之 政 。十 六 或 任 年 。 禹 东巡 狩 , 于会 稽 而 崩 。 以天 下授 益 。三 年 之 丧毕 , 让 帝 至 益 帝 禹之 子 启 . 而辟 居 箕 山之 阳 禹子 启 贤 。 下 属 意 焉 。及 禹崩 . 天
古代经典《史记》探究性研读
古代经典《史记》探究性研读《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由司马迁撰写,以定史为宗旨,共分主纪、载记、表、书、世家、列传六部分,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有着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历史分析,被誉为中国史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史记》主纪部分,通过编年叙事的方式,概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五帝之时”、“夏商之际”、“周室之衰”等。
不仅详细地介绍了封建朝代的历史沿革,还阐述了社会制度、文化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和演进。
同时,司马迁在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寻访史官、查阅官方档案、阅读各地史籍等,使得《史记》具有了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权威性。
载记部分则是对当时各国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详细记录和分析。
其中包括《吕氏春秋》、《孟子》等经典的摘录和引用,司马迁在这里既引证了史实,又插入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人民的命运。
表部分则是对那些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科学家等人物的简介和评价。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司马迁让读者对他们的形象和历史地位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在《扁鹊仲尼列传》中,司马迁对扁鹊和孔子的评价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记录,更是一种对他们思想和活动的深刻剖析和评价。
书部分也是一个重要部分,收录了各种文物、典籍、制度等的材料,如《尚书》、《周礼》等,丰富了整部《史记》的内容和价值,让读者能够掌握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历史知识。
世家和列传部分则着重记录了各个朝代的皇帝、将领、文臣等人物的事迹和经历。
不仅介绍了他们的荣辱成败,还展示了他们的性格、人生观和处世态度等。
如《秦始皇本纪》、《韩信盗号列传》等,不仅介绍了这些历史人物的个人故事,而且还深刻剖析了他们所处时代和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历史意义。
总之,《史记》不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书,更是一部充满思考和深刻分析的历史著作,具有非常高的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
读者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并从中汲取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史记》的价值与意义
《史记》的价值与意义1. 引言1.1 概述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传承中,一本名为《史记》的巨著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史记》是西汉时期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完成,被誉为中国最早、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历史著作之一。
长达一百二卷的《史记》不仅记录了从夏朝到西汉时期两千多年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事迹,而且揭示了许多不为后人所知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内情以及各种思想流派和理论观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来探讨《史记》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将介绍《史记》的历史背景,包括作者司马迁的背景与时代背景以及该书出版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其次,将详细阐述《史记》的内容特点,包括其编纂思想与方法论、涵盖范围与基本框架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评价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然后,将探讨《史记》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包括其作为重要参考资料解读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理解各个历史时期变迁以及承载传统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传承的作用。
最后,将进行总结与评价,并展望未来关于《史记》研究的前景与挑战。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史记》这一重要著作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阐述其历史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影响,旨在进一步增进读者对于《史记》所承载的巨大知识宝库以及对于整个中华民族认同和精神传承形成的重要性的认识。
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和读者参与到对《史记》研究中来,推动该著作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并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以上为文章“1. 引言”部分内容。
2. 史记的历史背景2.1 作者司马迁的背景与时代背景《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记载著作,由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撰写而成。
司马迁是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世家世代从事政务和学问的家庭,接受了优良的教育,并深刻研究了先秦时期的各种文献。
同时,他也身临其境地经历了动荡不安的战乱时期,目睹了王莽篡权和更替过程中社会动荡与变革。
秦礼文化探究——以《史记》为主要研究资源
以总结和概括 。
关 铤阗 : 礼文 化; 史记 》 秦; 《 文章编号 :7 —7 O 1 —4 2 (0 1O —0 3 3 9 8 —8 72 O —3 2 1 ) 5 9 一O
标 准 的 , 法 只 不 过 是 用 刑 的 方 式 而 已 。 可 见 , 的 而 秦
倡 导 的 礼 文 化 , 成 了 秦 帝 国 专 制 统 治 得 以 实 现 和 构
巩 固 的基 础 。
法 律 制 定 是 建 立 在 忠 孝 伦 理 观 的 基 础 之 上 的 , 忠 而
孝 又代表着 “ ” 核 心精 神 , 否 违 背 “ ” 内在 礼 的 是 礼 的
其 邪避 …… 而 使 之 亡 于 为 善 也 …… ” 。这 就 明 显 是
以儒 家 的 价 值 观 来 说 明法 律 作 用 的 。又 有 “ 书 , 爰 某
里 士 五 甲 告 日 :‘ 来 子 … … 不 孝 , , 告 。 0表 甲 杀 敢
面看 来说 的是 严 刑 峻 法 , 我 们 可 以 发 现 , 秦法 但 在 中 , 罪 是 以代 表 礼 文 化 精 神 的 “ ” 为 价 值 评 判 治 孝 作
精神 是有 没有 触犯 刑 律 的根 本依 据 。也 就是 说 , 表 面 上 看 似 0dl 法 , 实 际 上 却 是 处 处 依 礼 。 .  ̄依 1 : 而 秦 始 皇 出外 巡 游 时 曾 立 - V许 多 刻 石 , 文 这 样 写 碑
史记中的科技进步探究
史记中的科技进步探究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历史著作,被誉为“史家之宗”。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史记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关注其中关于科技进步的记载。
通过分析史记中的科技进步,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观点和启示。
首先,史记中对于科技进步的记载非常详实。
司马迁以其严谨的史学态度和广博的学识,将丰富的历史资料整理、编纂成史记。
其中包括了大量关于农业、水利、冶炼、医药、航海等领域的科技进步的记载。
这些记载不仅提供了古代科技发展的线索,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其次,史记中的科技进步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史记中记载了许多古代科技发明和创新的故事,如鲁班造车、伏羲制字、神农尝百草等。
这些故事中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改善生活和提高生产力的不懈追求。
古代中国人民凭借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许多令后世叹为观止的科技成就,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史记中的科技进步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科技交流与传播。
史记中记载了许多外来文明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例如,史记中提到了西域的丝绸、印度的佛教、中亚的匈奴等对古代中国的科技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科技交流和传播不仅带来了外来文明的刺激,也促进了古代中国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史记中的科技进步还揭示了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
通过对史记中的科技进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古代中国社会的科技进步往往伴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和经济发展的变化。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的兴起,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持和理论基础。
而汉代的科技进步则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经济的繁荣密切相关。
这些关系的揭示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史记中的科技进步对于今天的科技发展仍具有启示意义。
古代中国人民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凭借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科技成就。
这些成就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科技发展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史记》中的历史事件与历史真实性的考证
02
揭示司马迁在治史过程中的严谨态度和求实精神,以及 他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和评价。
03
通过对比司马迁的治史方法和态度与其他史家的异同, 可以进一步探讨历史学的发展和演变。
为后世编纂史书提供借鉴和启示
《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典范之作,其编纂方法和态 度对后世史书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史记》中历史事件的考证,可以为后世编纂史书 提供借鉴和启示,如如何收集、整理、甄别史料,如何客 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等。
《史记》同时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 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 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03 《史记》中重大历史事件举例
秦始皇统一六国
统一战争的背景
统一后的措施
战国末期,七雄并立,各国间战争频 繁。秦始皇利用连横政策,成功打破 了六国的联合抵抗。
推行一系列中央集权制度,如统一度 量衡、文字、法律等,加强了国家管 理。
刘邦建汉的措施
推行黄老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 策,重视农业发展,加强中央集权 。
汉武帝时期对外扩张与内政改革
01
对外扩张的背景
汉朝初期,北方匈奴不断侵扰边境,南方南越国尚未臣服。
02 03
对外扩张的经过
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北击匈奴,使得匈奴远遁漠北;同时派 遣使者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在南越国方面,汉武帝派遣路博德 等将领平定南越,将其纳入汉朝版图。
民俗风情考察
结合古代民俗风情、社会习俗等方面的考察,理解《史记 》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合理性。
多学科交叉研究
运用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对《史记》中的历史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证,揭示其 历史真实性。
史记中的历史研究方法
史记中的历史研究方法史记是中国历史文献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作为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以详实的史实和丰富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变迁。
然而,史记之所以成为历代学者研究的焦点,与其独特的历史研究方法密不可分。
本文将介绍史记中的几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并探究其在史学领域的影响。
一、收集资料作为一部综合性的历史著作,史记收集了众多的历史资料,从古代的典籍、档案、遗碑、铭文到口头传统,司马迁遍寻古籍、亲自实地考察,通过广泛收集资料来了解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种收集资料的方法成为了后来历史学家的重要范例,为后世进行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审查资料在收集到大量历史资料后,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进行了仔细的审查和筛选。
他不仅关注事实的真实性,而且注重对各种记录的核实和验证。
通过对史料的审查,司马迁去伪存真,排除了许多不可靠的记载,确保史记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这种审查资料的方法在当代历史研究中仍然非常重要,有助于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和可靠。
三、重视实证史记中的历史研究方法强调实证,注重通过案例来验证理论。
司马迁根据大量的历史事实,分析总结各种历史事件的原因、结果和发展趋势。
他不仅关注历史事件的表象,而且深入研究背后的原因,努力寻找历史规律。
这种重视实证的方法对后来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建立科学历史学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整体观和辩证思维史记以纪传形式进行叙述,将古代历史人物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图景。
司马迁通过相对全面的记录和分析,展示了人物与历史环境的相互关系,呈现出历史发展的辩证特点。
这种整体观和辩证思维方法为后来的历史学家敲响了警钟,使他们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五、思辨和立场史记中的历史研究方法不仅注重实证,还兼具思辨和立场。
司马迁在叙述历史时不仅着力描绘历史事件的表现,更关注历史事件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影响。
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有客观事实的基础,还包含了一定的主观判断和价值观。
从《鸿门宴》看司马迁《史记》之讽刺艺术
从《鸿门宴》看司马迁《史记》之讽刺艺术关于《史记》这部巨著,评价不一。
其中,以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最具代表性。
时至今日,《史记》教学大多还囿于这个认知。
于是,对于作品中人物、事件的评价就简单对应为史学价值的剖析,对于叙事特点、人物形象的分析就简单对应为文学价值的赏鉴。
如果要达到高中教学的培养目标,这样的教学还远远不够,应多元审视《史记》的价值。
为此,笔者结合《鸿门宴》的教学实例,从多元视角,谈谈如何更加精细、全面、深入地审视《史记》的价值。
一、梳理文句,审视作品的语法价值因为史书表达的需要,《史记》的文字相对正规、典范,也比较容易被读者理解。
《史记》的文句相当契合古汉语表达的标准,甚至不少词句流传至今。
此外,根据新的高考大纲的要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梳理出以文言句式、词类活用为代表的众多文言语法现象。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分析,要将其划分为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两个层级。
只有帮助学生明晰和建构起契合古汉语标准的语法体系,《史记》乃至整个文言文的教学活动才会有坚实的根基。
以《鸿门宴》教学为例,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就应在语言层面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
要让学生从词类活用层面整理和理解文中运用的特殊词法现象,还要让学生梳理出文中有哪些文言特殊句式,有哪些文言固定句式。
词类活用方面要注意:一詞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指、通假现象等。
特殊句式应注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
有了这样宏观的语法体系建构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学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语法归位。
针对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应先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圈划,在整体的梳理之后,再将这些问题显露出来,或是进行基于全文理解基础上的再辨别,或是进行学生之间的讨论、研习,或是请教师进行相应的点拨。
例如,有学生不能理解固定句式“孰与君少长?”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让学生按照常规的“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要求,进行相应的翻译。
很快,学生会发现这样的翻译方法在此并不灵验。
初中历史史记教案
初中历史史记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的作者、体例和主要内容。
2. 掌握《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 《史记》的作者、体例和主要内容。
2. 《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难点:1. 《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2. 学生对《史记》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史记》的相关资料和文献。
2. 学生准备:预习《史记》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了解《史记》的历史背景。
2. 提问:《史记》是谁写的?它属于什么体裁?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史记》中的一篇篇章,如《项羽本纪》、《孔子世家》等。
2. 学生总结所读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阅读的篇章和心得。
2. 引导学生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分析《史记》的价值和意义。
四、探究与思考(10分钟)1.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如何?2. 学生进行探究,结合所读篇章和个人思考,撰写短文进行回答。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史记》的主要内容和文学特点。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分享学习《史记》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史记》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2. 组织学生进行《史记》主题的研究项目,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创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史记》的篇章,让学生了解《史记》的作者、体例和主要内容。
通过课堂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对《史记》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通过总结和评价,使学生深入理解《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试论述《史记》的艺术特色 理论说明以及概述
试论述《史记》的艺术特色理论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它由汉朝的司马迁撰写,分为十二卷,作者通过严谨的研究和收集资料,将中国从上古时期至汉朝初期的历史编纂成一部完整的体系。
《史记》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融入了作者自己对于历史的理解和评论。
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使得它在文化传承、历史方法论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首先将介绍《史记》的艺术特色,包括其独特的叙事技巧、文字表达和历史观点体现等方面。
接着进行理论说明,探讨《史记》中所展示出来的历史观念与方法论,并探究其中文学与历史相结合所呈现出来的特点。
最后进行艺术评析,分析该书在艺术风格与特色、对后世著作的影响及其价值以及启示与影响力等方面的评价。
最后,通过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发现,评价和总结《史记》的艺术特色,并展望与思考后续对《史记》研究的新视角。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史记》的艺术特色,分析其在叙事技巧、文字表达和历史观点体现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独特之处。
同时,在理论说明中将进一步探讨其中所融入的历史观念与方法论以及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的特点。
通过艺术评析,将深入剖析该书在艺术风格与特色、影响及其价值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并揭示其对后世著作的启示。
最终,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和回顾,旨在对《史记》的艺术特色做出评价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2. 史记的艺术特色2.1 史记的叙事技巧《史记》作为中国历史文献中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一部作品,其叙事技巧在丰富历史细节的同时也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史记》以纪实性和散文性并重的方式呈现历史事件,既注重准确地记录历史信息,还运用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描述人物形象和事件过程。
其次,《史记》采用了跨越时空的对比手法,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展示了历代君王、贤臣、将领等人物形象及其所处时代背景,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生动鲜活。
《史记》中的历史陈述与文学创作
《史记》中的历史陈述与文学创作导言中国古代的《史记》,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文学作品。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也是中国历史学的重要参考。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通过精心的历史陈述和文学创作,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美感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部不可磨灭的经典之作。
在《史记》中,司马迁将历史陈述与文学创作相结合,不仅仅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更是为了通过艺术表达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下面将从历史陈述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历史陈述1. 严谨的史实记录在《史记》中,司马迁非常注重对历史事实的准确记录。
他深入研究了各种史书和文献资料,亲自远行考察,以确保自己笔下的历史陈述真实可信。
以“纪”的形式呈现历史事实,清晰地记录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反映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录历史事实,更注重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分析,让读者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以及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这样的历史陈述形式,使读者更能够真实地感受和理解历史。
文学创作1. 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司马迁在《史记》中使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他巧妙地运用形象化的比喻、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对话,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画面。
2. 独特的叙述方式和篇章结构《史记》以书、表、纪、传、志等不同的篇章结构,来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
司马迁灵活运用了对比、照应、转折等手法,使整个作品充满了变化和张力。
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和篇章结构,使《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部文学作品。
史记的历史陈述与文学创作的关系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史记》中的历史陈述与文学创作密不可分。
司马迁不仅仅是为了准确地记录历史事实,更是通过文学创作的手法来表达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历史陈述和文学创作相互补充,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以及对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的探究,使《史记》成为一部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史共通,文史哲亦共通----《史记》探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鲜明的个性特色,是《史记》成为史家绝唱的又一重要原因。
文史共通。
匪特文史,文史哲亦共通。
《史记》是历史书,是文学书,也是考究“天人之际”的哲学书。
这部鸿文巨制,对于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自无待言,从语文学科的角度看,我们小时候,是把它当成文学书读的,现在的中学生,不也是在语文课上读《史记》的吗!写书,总要经历立意(确定全书体例)选材、布局谋篇、命笔行文、选词炼句这样几个阶段。
司马迁写《史记》,也不例外。
从立意上看,可以明显地看出《史记》亲民、求实、通变、不以名位、成败论英雄。
亲民。
司马迁在感情上接近人民,重视民心的向背,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憎恶。
他满腔热情地为出身下层的侯生、荆轲、朱家、郭解、司马季主等剌客、游侠、日者乃至倡优滑稽之徒立传;在翔实记述秦汉之际农民大起义的同时,他实事求是地肯定了陈涉、吴广诸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明明白白地为百战不得封侯的李广鸣不平;淋漓尽致地揭露酷吏的专残和佞臣们的丑恶嘴脸;实事求是地从政治上和社会经济上揭露了汉武帝“承平盛世”下所掩盖着的阶级矛盾,嘲笑这位不可一世的汉家天子一再受骗于方士妖人。
一部《史记》,是以司马迁自己的是非观念来善善恶恶的。
班固说他“是非颇谬于圣人。
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
”其实,先黄老而后六经,是肯定文景之治,否定汉武帝多欲所造成的衰败;述货殖为商人立传,是肯定商人促进生产发展,对社会经济的繁荣所作的贡献;颂扬游侠,是肯定他们牺牲自己,救人之急。
通过颂扬他们来表达司马迁自己对于开明政治的向往,对于人民追求物质财富和反抗强暴的同情。
正是这种“是非颇谬于圣人”的精神,才使得他这部《史记》闪灼出夺目的光辉。
求实。
是说这位太史公继承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客观实际,诚如班固所言:“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通变。
司马迁清楚地认识到: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永无止息的过程。
他重视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力求通过对于这种发展与变化的探讨,揭示历史事件的规律,并且用历史变化的观点记述历史。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详细地讲。
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足迹半中国,到过很多地方进行调查,广泛阅读了皇家石室、金匮收藏的各种秘籍、档案文书,广泛采录诸子百家典籍,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有价值的史料都尽可能地写进了书中,从而使得《史记》在相当广阔的范围里,生动地展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他搜集材料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是:1、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通计《史记》引用之书,计有103种。
其中,“六经”及其训解注疏之书24种,诸子百家之书52种,历史地理以及汉家朝廷档案20种,文学之书7种。
2、取资金石、文物、图象和建筑物。
《秦始皇本纪》著录了“泰山石刻”、“琅琊石刻”和“之罘石刻”;适鲁观孔子庙堂车服礼器;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观蒙恬所筑长城、亭障和直道。
等等。
3、游历访问,实际调查。
收集上古历史传说,考察调查西周建国经营洛邑的情况。
调查战国遗闻,汉初故事,古战场形势,人物情况,就更为详悉。
普通百姓的口碑,他也非常重视。
如适大梁之墟,访求夷门及秦之所以灭魏,“墟中人曰”云云,等等。
《货殖列传》里关于全国各地物产、都市经济和民俗民风的记载,也是游历调查得来的。
4、直接接触当事人,或者转录他人的口述材料。
如《李将军列传赞》:“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项羽本纪赞》:“余闻舜目盖重瞳子,又闻之周生曰,羽目亦重瞳子。
”等等。
5、采集歌谣诗赋。
包括乐府歌谣,文人诗赋,民歌童谣和俚语俗谚等等。
引用时一一标明,与征引文献同样郑重。
6、搜求秦火残存的古诸侯国史记。
《燕召公世家》所载燕孝王“三年卒,子今王喜立”;“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
”如此下距司马迁一百四五十年之事,而两称“今王”,显见此乃抄录燕国史记而改写未竟的痕迹。
搜集得来的史料,司马迁不是有闻必录,而是认真地综合、分析、鉴别和筛选。
作“纪”,他从比较信而有征的黄帝写起;人物列传,也从确有事迹可考的伯夷、叔齐写起。
一时无法弄清的问题,他择善而从,或者多说并存。
一时难以断定的问题,宁肯阙疑,也不武断地下结论。
《史记》选用材料入书,有明确的义例,这就是:1、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夫子。
主要以六艺经传为史料。
2、择其言尤雅者,总之不离古文(先秦文献)者近是。
重视使用第一手材料,广泛征引古文,择其尤雅者述之,而无稽者不录。
3、纪异而说不书,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记载天异灾变,但在记述人事的纪、传中并不加以发挥。
其《天官书》云:“幽厉以往,尚矣。
所见天变,皆国殊窟穴,家占物怪,以合时应,其文图籍禨祥不法,是以孔子论六经,纪异而说不书”;《大宛列传》云:“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等等。
4、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至于世传其书者,论其轶事。
汉初自申屠嘉以后的丞相们“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以著于当世”,故不记载。
已有著作传世,比如孟子荀卿、管仲晏婴,与乎孙子吴起诸人,就只记述其轶事。
5、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说之。
太史公曰:“疑者阙焉。
”又曰:“疑则传疑,盖其慎矣。
”是以五帝三代,只载世系而不记年。
殷、周二《本纪》载殷祖契为其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又云其父为帝喾;周祖后稷(弃),亦其母姜源履巨人之迹而生,等等,是皆疑则传疑之例。
6、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厥协,就是综合;整齐,就是分析鉴别筛选。
其贯通的手法,一是剪裁摘要,二是增文补史,三是训释古文,四是熔铸改写。
四种手法交叉运用,而又以熔铸改写为主。
《史记》书中细节的描写,往往有合乎情理的想象与加工。
比如《孔子世家》对所引《论语》《太史公自序》材料进行时间和场景的定位,以形成连贯的编年史料,显然是文学构思的运用;引古人自况,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特别是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是皆遭遇不平而发愤著书。
这些,并不都是事实,但是这样一加工,就阐明了只有经受得起磨难的人,才能做出大事业。
材料有了,便要谋篇。
谋篇,就是定格局。
《史记》在格局布置上的最大特色是“五体并用,详今略古,夹叙夹议,寓议论于记叙之中。
”刘知几说它“虽叙三千年史事,其间详备者,唯汉兴七十余载而已。
”12本纪,包括《秦始皇本纪》在内,写当时“七十余年以来”的,就占了7篇。
10表,夏殷周三代,只有1表;春秋战国,只作了《六国年表》和《十二诸侯年表》;《秦楚之际月表》以下7表,都是“当代史”。
30世家和70列传,就更主要是秦汉以来的内容。
设立河渠、平准、货殖等经济专篇,是《史记》谋篇的一大创举。
司马迁重视生产、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力求从经济生活的背后,寻找道德产生的根源乃至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
他翔实地记载了汉兴以来的国民经济概况与经济政策的演变,把经济发展与社会治乱兴衰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肯定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是不可更易的客观存在,正是这种需要,推动了社会分工和生产的发展与流通交换的出现。
在此基础之上,他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於有而废於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这个关于经济和政治、文化有密切关系的重大命题。
这是古代中国史学观的一大进步。
《史记》人物列传的每位传主,都是代表某一方面的重要人物;每篇文章都有深意,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孔子世家》、《孟子荀卿列传》和《仲尼弟子列传》代表学术思想界最重要的人物;《苏秦张仪列传》,代表造致战国纷争局面的纵横游说之士;《孙子穰苴列传》、《田单列传》和《白起王翦列传》,代表知名将帅;而孟尝平原“四公子”列传,则代表了战国时期的新贵族。
具体到每篇文章,那可真是千红万紫,各各不同。
写萧何、曹参、张良,历叙生平,首尾完具。
因为他们是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关系秦汉之际翻天覆地的大变革,而且事迹具在,可以得而书之;写《孟轲荀卿列传》,则藉他们以叙当时之人,记述了齐国“三邹子”,记述了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等众多的齐国“稷下先生”,实际上是写了一篇先秦诸子列传;《扁鹊仓公列传》,记述他们的医案,因为这两位名医没有著作流传;《管晏列传》,但载其遗文逸事,至于治国之道等等,只要已经见诸他们的著作,一概不录,这是因为管晏之书具在,毋须再讲;而写伯夷、叔齐,那就几乎全是议论了。
为什么记叙之文写成了纯议论?因为传主只有不食周粟一事可以得而记述,而且厥事体大,值得大议论而特议论一番。
历史要求实录;文学要讲究艺术性。
司马迁首先是史学家,其次才是文学家,我们不能把《史记》当成单纯的文学作品来读。
司马迁的伟大贡献,是冶文史于一炉,把历史和文学统一起来,以人物为中心,塑造了我国古代首尾三千年间各种各类历史人物的形象。
每篇世家纪传,都有生动的故事情节,都有曲折细腻的细节描写和绘声绘色的活动场面,以及生动活泼的口语化语言。
《史记》的辞藻文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影响了历代文学大家的成长,甚至还影响了元明以来戏剧和通俗小说的创作。
究其所以如此成功,概括地说,一是运用选择和互见的手法,突现历史人物的个性;二是两两对照,以烘托人物;三是熔铸鲜明的爱憎感情,以感染读者;四是运用多种文学手段,塑造人物形象;五是有意识地塑造(注意:塑造。
文学艺术的塑造)典型化的历史人物,以符合他自己编著史书的理想。
前四点,是他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手法;最后一点,则是司马迁有意识创造的历史与文学的统一。
这位太史公尊重历史,但他编写史书不搞自然主义,而是对历史事实进行选择、剪裁、提练和强调,塑造出各种各类历史人物的典型形象,从而更深刻地反映出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场景及其本质,发掘出这些现象背后蕴藏的深邃哲理,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就是《史记》的文史共通、文史哲共通。
<p align=right>孙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