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研究》(1:角度、原则与存在的问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記·赵奢传》:“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 不?’對曰:‘道逺、險、狹,難救。’又召樂 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又召問趙奢,奢對 曰:‘其道逺險狹,譬之猶两鼠鬬於穴中,将勇 者勝。’王乃令趙奢将救之兵。”
《史記·留侯世家》载:“漢三年,項羽急圍漢王滎陽, 漢王恐憂,與酈食其謀橈楚權。食其曰:‘昔湯伐桀, 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徳棄義,
老是跟着知识的增加或精炼而变化。”
– 【英】哲学家、历史学家柯林武德:“历史的知
识是关于心灵在过去曾经做过什么事的知识,同 时它也是在重做这件事,过去的永存性就活动在 现在之中。”
–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一切真正的历史都
是当代史。”
– 【英】 哲学家卡尔 · 波普:“不可能有一部‘真
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各种历史的解释, 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因此每一代人有 权利去做出自己的解释……历史虽然没有目的,但 我们能把这些目的加在历史上面;历史虽然没有意
《史记》研究
——
视角、原则与问题
研究《史记》的三个视角
历史学角度:史实的清理与考证
文学角度:艺术手法的探究 学术思想史角度:跨学科的解读
历史学角度:史实的清理与考证
–史实:物质事实与精神事实 –史观:司马迁对史实的观念 –对司马迁所载史实与史观的再研究
– 【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我们承认有两 种历史:一种是一度发生在过去实实在在的一系列 事件,另一种是我们所肯定的并且保持在记忆中的 意识上的一系列事件。第一种是绝对的和不变的, 不管我们对它怎样做法和说法;第二种是相对的,
为‘大事纪’体者,专载朝政军事,而忽诸民生 日用。司马迁传《游侠》,已属破格,然尚以传
人为主,此篇则全非‘大事纪’、‘人物纪’,
于新史学不啻手辟鸿蒙矣。”
– 不能现代化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如有的论
者说司马迁“主张发展市场经济”、懂得“经
济预测和市场预测”、“对政府垄断政策进行
批评抗议”等等。
本门课程注重的原则与方法
注重元典细读
–细读(close reading);The New Criticism –主张认真、审慎、反复、仔细地研读原文,从词、词 组、词意及其关系中把握和解释原文及其意义,反对 以一种先验的意识和理论介入作品而使词意等得不到 文学性的展式。布鲁克斯和R. P. 沃伦所著的《怎样读 诗》(Understanding Poetry , 1935 ),是细读批评的代 表作。
《詩·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 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 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誕寘 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寘之平林, 㑹 伐平林;誕 寘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實覃 實訏,厥聲載路。”
– 《史记·高祖本紀》载:“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 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媪。其先,劉媪嘗 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 㝠 ,太公往視, 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産高祖。高祖為人, 隆凖而龍顔,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避免对司马迁的美化
– 对司马迁的美化主要出现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说司马迁有民族平等的思想
说司马迁是“人民的歌手” 说《史记》“充满了人民性,处处从人民立场上来 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
避免对司马迁的现代化
– 司马迁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有其突出贡献。钱钟书
先生《管锥编》指出:“当世法国史家深非史之
学术思想史角度:跨学科的解读
– 《史記·周本紀》载:“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 于商郊牧野,乃誓。” – 《尚书·周书·牧誓》载:“時甲子昧爽,王朝至 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曰:逖矣,西土之人!”
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西周青铜器“利簋” ,其 内底铸有铭文 32 字:“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 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次,赐右史利金, 用作檀公宝尊彝。”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 《彖》《繫》《象》《說卦》《文言》,讀《易》, 韋編三絶。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扵《易》則
彬彬矣。’”
“十翼”:《彖传》(上下)、《象传》(上 下)、《系辞传》(上下)、《文言》、《说卦 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今本《论语·述而》载孔子说:“加我數年,五 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伯可謂至徳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余
讀《春秋》古文,乃知中國之虞與荆蠻、句吳兄弟 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 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也!”
司马迁所载人物之语能否视为迁之思想
《史记·貨殖列傳》中载计然语:“積著之理,務
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
無敢居貴。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 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 幣欲其行如流水。”
子的话就变成了“加我數年,五十以學,亦可以 無大過矣。”
–今 本 《 论 语 · 阳 货 》 中 载 : “ 子 曰 : ‘ 予 欲 無 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 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 –在《鲁论》中,这个“天”字作“夫”字:“子 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 何述焉?’子曰:‘夫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 焉。夫何言哉!’”
–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豈非天哉?豈非天哉? 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
司马贞《索隱》注:“高祖起布衣,卒傳之天位,
實所謂大聖。”
–《論語·泰伯》:“子曰:‘泰伯,其可謂至
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何宴《論語集解》注:“泰伯,周大王之長子,次 弟仲雍,少弟季歴。季歴賢,又生聖子文王昌。昌 必有天下,故泰伯以天下三讓於王季,其讓隱故無 得而稱,言之者所以為至德也。”
斯以勤矣。”
–《史记·周本紀》载:“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 氏女,曰姜嫄。姜嫄為帝嚳元妃。姜嫄出野,見巨人 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 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 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氷上,飛
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嫄以為神,遂收飬長之。初欲棄
之,因名曰棄。”
西汉时《论语》有三种传抄本:《鲁论》、《齐论》 和《古论》 –刘 向 《 别 录 》 谓 : “ 鲁 人 所 学 , 谓 之 《 鲁
论》”;“齐人所学,谓之《齐论》”;“孔壁
所得,谓之《古论》”。
– 班固《漢書·景十三王傳》:“恭王初好治 宫室,壊孔子舊宅以廣其宫,聞鐘磬琴瑟之 聲,遂不敢復壊,於其壁中得古文經傳。”
– 陈寅恪:“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
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此时代学 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 之预流。 …… 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 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
者也。”
Fra Baidu bibliotek
– 陈寅恪:“夫义理词章之学及八股之文,与史学本不同物, 而治其业者,又别为一类之人,可不取与共论。独清代之 经学与史学,俱为考据之学,故治其学者,亦并号为朴学 之徒。所差异者,史学之材料大都完整而较备具,其解释 也有所限制,非可人执一说,无从判决其当否也。经学则 不然,其材料往往残缺而寡少,其解释尤不确定,以谨愿 之人,而治经学,则但能依据文句各别解释,而不能综合 贯通,成一有系统之论述。以夸诞之人,而治经学,则不 甘以片段之论述为满足,因其材料残缺寡少及解释无定之 故,转可利用一二细微疑似之单证,以附会其广泛难征之 结论。 ”
– 郭沫若1958年5月16日说:“资产阶级史学家
只偏重史料…… 不能把他作为不可企及的高峰。 实际上我们需要超过他。就如我们今天在钢铁 生产等方面15年内要超过英国一样,在史学研 究方面,我们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在资料占
有上也要超过陈寅恪。这话我就当到陈寅恪的
面也可以说。”
抱“了解之同情”的态度
西汉后期张禹的《张侯论》在《论语》的结集史 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合并鲁、齐两种本子,还可 能采取了《古论》的分篇。
东汉前期或中期,某一周姓学者又据《鲁论》对
《张侯论》进行校定改编。 后期的郑玄又在周氏本的基础据《鲁论》、《齐 论》再度改编——至此,《论语》的结集基本定 型。
–《鲁论》把其中的“易”字读作“亦”,上述孔
避免对司马迁的美化 避免对司马迁的现代化
应区分司马迁的思想与其所载之人的思想
–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载:“司馬遷據《左 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 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其言秦漢,詳矣。至於 采經摭傳,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亦
其渉獵者廣博,貫穿經傳,馳騁古今,上下數千載間,
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
復立六國後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 徳,莫不鄉風慕義,願為臣妾。徳義已行,陛下南鄉稱
覇,楚必斂衽而朝漢。’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
行佩之矣。’食其未行,張良從外來謁。
– 清代吴见思《史记论文·高祖本纪》:“先精辟项羽 一纪,接手又写高祖一纪,一节事分两处写,安得不 同?乃《项羽》中字字是写项羽,《高祖》中字字是 写高祖。两篇对看,始见其妙。” –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 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
– 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的审查报 告中说:“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 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所谓真了 解,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
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同
情。”
《史记》研究中应避免的问题
应区分司马迁的思想与其所载之人的思想
义,但我们能给它一种意义 。”
历史
历史本体
历史认识
历史
(历史本体)
历史事实
历史叙事
(历史学)
(思辨的历史哲学)
历史事实的哲学
(分析的历史哲学)
历史观念的哲学
文学角度:艺术手法的探究
–宋代的苏洵首先指出了《史记》的“互见法”:“遷之傳亷 頗也,議救閼與之失不載焉,見之趙奢傳;傳酈食其也,謀 撓楚權之謬不載焉,見之留侯傳。夫頗、食其皆功十而過一 者也,苟列一以疵十,後之庸人必曰:‘智如亷頗,辯如酈 食其,而十功不能贖一過。’則將苦其難而怠矣。是故本傳 晦之,而他傳發之,則其與善也,不亦隱而彰乎!”(《苏 老泉先生全集》卷九)
注重材料证据
– 王国维《古史新证》:“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 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
以补正纸上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
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 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 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 断言也。”
– 《吳太伯世家》:“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 太姜生少子季歴。季歴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 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 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歴以傳昌,乃二人亡 如荆蠻,文身斷髪,以讓季歴。”
司马迁对材料的看法即可视为其思想
《史记·吳太伯世家》:“太史公曰:孔子言‘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