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人格心理学-笔记(许燕版)-TangDi

合集下载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3编新精神分析学派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富有创造力和洞察力的心理学家开始探索精神分析的新道路。

他们发展自己的人格理论,创立自己的心理学派,不过由于他们保留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假设,因而被统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1.产生背景(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经历了一场危机,从而失去了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垄断地位。

1920年前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陷入了危机。

(2)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病态心理现象,即生活的无意义感、精神异化、焦虑、孤独、恐惧和忧郁,对此,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已明显力有不逮。

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都逐渐停滞下来,由激进退缩为顺从,企求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是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理论。

(3)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

此类学科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

在社会学科的影响下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2.新精神分析学派诞生20世纪30年代后期,新精神分析学派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主义)分化出来。

(1)它反对以本我心理学为核心,反对以泛性论为动力的生物主义和悲观主义,突出自我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和乐观主义精神。

(2)新精神分析学派把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从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域,肯定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3)在新精神分析学派中,霍妮、弗洛姆、沙利文和艾里克森代表了比较有影响的社会文化学派及自我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他们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修正,创造出了一种清新的理论魅力。

表3-1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区别理论要点经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人格结构本我自我人格动力内心冲突社会文化、人际关系问题人格影响童年经验社会文化影响与主观奋斗人格发展性心理阶段终身发展3.1霍妮的人格理论一、理论观点霍妮的人格理论,是在秉承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和修正,从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文化观点的精神分析理论。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行为主义学派)【圣才出品】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行为主义学派)【圣才出品】

第4编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是20世纪主要的心理学流派之一。

“所有的行为都是习得的”是行为主义者共同的信念,因此行为主义又被称为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关注外显的、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决定作用,主张使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

一、社会背景(一)美国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20世纪初期,美国已经进入高度机械化的社会,为了使涌入城市的农民成为优秀的产业工人。

心理学家就必须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有助于控制人的行为,提高产业工人的工作效率,使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进步主义运动的产物20世纪初期,美国正进行一场广泛的进步主义政治改革运动。

这一运动试图撤换政治机构中的老成员,使用能够科学管理社会的贤人,以达到控制社会的目的。

因此,它要求心理学提供能够合理、有效地管理社会的科学手段。

由此,行为主义应运而生。

二、哲学背景(一)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行为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之一。

实证主义是19世纪30~40年代初期法国哲学家康德首创的哲学体系。

康德认为一切知识必须以经验为基础,实证主义的一切本质属性都概括在“实证”一词当中。

“实证”具有六个方面的含义:1.实证意味着必须是现实的;2.实证必须意味着有用;3.实证意味着必须是确实的;4.实证也意味着是精确的;5.实证还意味着是积极的或建设的;6.实证意味着是相对的。

实证主义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作为科学知识赖以建立的基础,并认为实证方法才是最科学的认识方法。

(二)实用主义行为主义的另一哲学渊源实用主义强调行为、实践和生活。

实用主义者主张要立足于现实生活,以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以采取行动作为主要手段,以获得效果作为最高目的。

受实用主义影响,华生否认意识,把人的实践活动简化为“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并把心理学的根本目的确定为有效地控制人的行为。

(三)新实在论新实在论源于培里对内省的、私有的、内在的性质的分析。

培里认为,内省与观察差别很小,内省的“内部心理”与在每日行为中所显示的“外部心理”没有本质区别。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3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3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3编新精神分析学派1.分析新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经历了一场危机,从而失去了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垄断地位。

1920年前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陷入了危机。

(2)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病态心理现象,即生活的无意义感、精神异化、焦虑、孤独、恐惧和忧郁,对此,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已明显力有不逮。

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都逐渐停滞下来,由激进退缩为顺从,企求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是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理论。

(3)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

此类学科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

在社会学科的影响下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2.论述新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答:(1)相同点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都属于精神分析理论,都强调人格的作用。

②新精神分析不仅保持了弗洛伊德学说中一些基本概念,他们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框架,尽管具体说法不同,但归根结底还坚持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的主导作用。

因此,新精神分析并没有超越潜意识心理学的范畴,最终仍属于精神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领域。

③新精神分析所强调的“自我”,往往过分强调了潜意识自我的功能,贬低自觉能动的意识的价值。

这一点与经典精神分析不谋而合。

(2)不同点①经典精神分析重视先天自我的作用,而新精神分析则强调后天自我的价值。

他们认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和它的动机及目的,把自我看成是一个理智指导下的系统和人格中最富于独立性的部分。

②经典精神分析坚持本能论和泛性论,这是其反社会因素的生物学化倾向的集中表现。

而新精神分析的先驱阿德勒就已明确肯定“社会生活逻辑”决定着人的心理的发展,并主张应从社会环境中去寻找人类行为动机的根源。

以“基本焦虑说”为代表的霍妮等认为,“恋母仇父”的现象不是幼儿的性欲所致,而是父亲教管不严,母亲宽慈溺爱的结果。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本主义学派)【圣才出品】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本主义学派)【圣才出品】

第5编人本主义学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打着反对精神分析的性本能决定论和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的旗帜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个多学派的松散团体,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和罗洛·梅等。

虽然他们有着各自独特的观点,但他们都强调个人的责任、强调“此时此地”、注意个人的现象场、强调个人的成长。

一、社会历史背景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产生和发展的,这与美国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大多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级的需要,希望实现自我价值。

(二)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军备竞赛和核战争的威胁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精神空虚、道德沦丧、青少年犯罪、吸毒、种族歧视和失业率居高不下。

人们渴求科学的精神指导。

(三)青年人对现状的不满,到六十年代发展为一场反主流文化运动,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达,并不能解决人类的精神生活和对价值的追求。

这些正好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所强调的某些东西一致,如注重自我,提倡人的完善等。

(四)美国社会生活的异化,导致了青少年价值观的危机,学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社会各界强烈要求改革当时的教育,反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要求开发人的潜能,重新发现自我和人的尊严。

这些问题是传统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所不能圆满解释的,于是,一场强调人的自身价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在马斯洛等人的召集下应运而生了。

二、哲学背景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存在主义哲学作为其基本观点的理论渊源,以现象学作为其方法论的基础。

(一)存在主义1.存在主义是一种人生哲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流派,影响非常广泛。

存在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很大,罗洛·梅是最具有存在主义取向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 人格特质理论(圣才出品)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 人格特质理论(圣才出品)

第6编人格特质理论特质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一、二十世纪4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开展了特质学的研究。

1.奥波特作为人格特质理论的先驱,提出了特质的基本概念、特质的特点,并进行过人格的整体探索和个案探索。

2.卡特尔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制定出著名的心理元素周期表;3.艾森克应用效标分析的方法,得出了人格的三种特质(内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4.后期的一些特质理论学家潜心研究将特质理论发展成大五人格特质理论。

二、二十世纪80年代,人格特质理论持续发展,引起了世界范围上的广泛研究。

同时它具有很多在人格诊断、临床治疗、人员选拔等方面的应用价值,也使它产生深远影响。

6.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一、理论产生背景奥尔波特特质理论的形成深受以下几种传统理论的影响:1.奥尔波特的理论思想深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和意识经验,关注现象场,重视对现象场的直接描述,反对任何将整体拆分为部分的还原主义研究趋向,完全否认无意识心理的观点让奥尔波特着迷不已。

2.奥尔波特还深受“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的影响,与詹姆斯一样,奥尔波特同样关注自我,关注意识,是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者和折衷主义者。

3.奥尔波特还受到早期形成的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的影响,强调人的潜能发展,人的独特性、尊严与价值。

4.奥尔波特对古典精神分析的批判对特质论的产生起到了反向的推动作用。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奥尔波特批评弗洛伊德过于强调无意识;(2)他反对以病态的人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3)他认为人类目前的行为并非受制于以往童年时的经验或冲突,转而强调此时此刻的影响;(4)他同意弗洛伊德的本能对幼年期的行为动机有相当的解释效力,但不相信本能论可以角解释变化、独特的、即时件的大多数成人动机。

5.奥尔波特认为行为主义视人格为一切动作的总和、各种习惯的最后产物的这种解释非常苍白无力。

他坚守意识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元素。

《人格心理学》笔记和名师许燕课后习题详解

《人格心理学》笔记和名师许燕课后习题详解

《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许燕课后习题详解第1编人格心理学导论1.1绪论一、人格心理科学的特点人格心理学与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其他领域相比,在研究内容、研究策略和研究特征等方面特点突出。

(一)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1.人格心理学并不以研究人类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内容,而是关注共同心理现象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

2.人格心理学家们从差异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不同人的心理差异现象,探讨人格差异现象的机制与规律。

3.人格心理学家研究的不是认知过程,而是认知风格。

(二)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统合性从心理学研究取向来看,可分为两种研究风格: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

微观研究取向是以注重细节的分析性研究为主导的方法论,宏观研究取向是以注重整体的综合性研究为主导的方法论。

下表是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策略的比较(如表1-1所示)。

表1-1微观与宏观研究策略的比较微观研究策略宏观研究策略研究领域研究思路研究单位研究系统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的主导研究策略人格心理学的主导研究策略从下至上的路径从上至下的路径小单位大单位各单元的分割与独立各单元的联系与统合注重客观分析与实验室中的方法注重主观分析与自然情景中把人作为一个整体人来研究的方法1微观研究策略(1)微观研究策略①微观研究策略是认知心理学所倡导的主导研究策略,遵循从下至上的研究路径,集合实验证据归纳出一般规律。

②在研究实施上寻求的是小单元操作,认知心理学研究者先将整体的内容切分成部分后再研究,将所研究的心理单元与其他不涉及的单元分离开,以防止被试心理反应出现“污染”现象。

③着重于基本的研究单位,如感知、记忆、思维等研究单位或者更小的单元。

(2)微观研究的优势和缺陷①优势a.实验结果更加精确明细。

b.认知研究者注重客观分析与实验室中的方法。

②缺陷:a.分解后的小单位可能已经不是或偏离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单位。

b.在“人造”的实验环境里,让被试对刺激进行反应,可能会低估了人们在自然环境下所达到的准确水平。

人格心理学笔记--北师大许燕教授主编版

人格心理学笔记--北师大许燕教授主编版

人格心理学笔记(完整版)1.人格心理学特点:1)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2)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综合性3)在研究特征上注重人的内部稳定性2.最初发现并研究个体心理差异现象的是英,高尔顿3.人格研究主题: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成因,人格改变,人格测量4.人格研究途径:人格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5.学习人格心理学意义:1)为其他领域提供基础知识2)有利于提高理论逻辑思维能力3)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

6.人格理论向度:自由论-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分析论,遗传-环境论,可变性-不可变性,主观性-客观性,主动性-反应性,均衡性-不均性,可知性-不可知性7.人格理论原则:核心性原则,广博性原则,简约性原则,验证性原则,提示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8.影响人格理论因素:当时社会背景,学者本身经验,学者对人,社会,科学态度,有关学科发展情况9.人格理论价值:1)理论研究确定了一门学科框架2)理论对实验研究具有指导作用3)理论对研究者思维起过滤作用。

局限:1)理论会限制思维开阔性与探新性2)以理论为先导的研究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科3)理论自身发展局限性。

如何认识:1)理论是人类思考工具2)人格心理学对理论偏重3)要敢于使用理论。

如何使用描述:1)描述2)解释3)预测1.真正人格心理学标志:1937奥尔波特(人格心理学解释)2.人格: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性和一致性、连续性的自我。

3.人格基本性质: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

4.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1)人格理论研究交融趋势2)人格实证研究整合趋势3)人格功能完善化趋势4)人格研究方法多样化趋势5)人格研究动态化趋势。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1)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本能的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人格心理学导论(圣才出品)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人格心理学导论(圣才出品)

许燕《⼈格⼼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格⼼理学导论(圣才出品)第1编⼈格⼼理学导论1.1绪论⼀、⼈格⼼理科学的特点⼈格⼼理学与⼼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其他领域相⽐,在研究内容、研究策略和研究特征等⽅⾯特点突出。

(⼀)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的⼼理差异1.⼈格⼼理学并不以研究⼈类所具有的共同⼼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内容,⽽是关注共同⼼理现象在每个⼈⾝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

2.⼈格⼼理学家们从差异⼼理学的视⾓来研究不同⼈的⼼理差异现象,探讨⼈格差异现象的机制与规律。

3.⼈格⼼理学家研究的不是认知过程,⽽是认知风格。

(⼆)在研究策略上强调⼈格的整体统合性从⼼理学研究取向来看,可分为两种研究风格: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

微观研究取向是以注重细节的分析性研究为主导的⽅法论,宏观研究取向是以注重整体的综合性研究为主导的⽅法论。

下表是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策略的⽐较(如表1-1所⽰)。

表1-1微观与宏观研究策略的⽐较微观研究策略宏观研究策略研究领域研究思路研究单位研究系统研究⽅法认知⼼理学的主导研究策略⼈格⼼理学的主导研究策略从下⾄上的路径从上⾄下的路径⼩单位⼤单位各单元的分割与独⽴各单元的联系与统合注重客观分析与实验室中的⽅法注重主观分析与⾃然情景中把⼈作为⼀个整体⼈来研究的⽅法1.微观研究策略(1)微观研究策略①微观研究策略是认知⼼理学所倡导的主导研究策略,遵循从下⾄上的研究路径,集合实验证据归纳出⼀般规律。

②在研究实施上寻求的是⼩单元操作,认知⼼理学研究者先将整体的内容切分成部分后再研究,将所研究的⼼理单元与其他不涉及的单元分离开,以防⽌被试⼼理反应出现“污染”现象。

③着重于基本的研究单位,如感知、记忆、思维等研究单位或者更⼩的单元。

(2)微观研究的优势和缺陷①优势a.实验结果更加精确明细。

b.认知研究者注重客观分析与实验室中的⽅法。

②缺陷:a.分解后的⼩单位可能已经不是或偏离了⽇常⽣活中出现的⼼理单位。

b.在“⼈造”的实验环境⾥,让被试对刺激进⾏反应,可能会低估了⼈们在⾃然环境下所达到的准确⽔平。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2编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体系。

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学的鼻祖,也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他根据自己临床治疗的实践经验,系统地论述了人格的结构、动力、发展、治疗和改变。

除弗洛伊德之外,荣格、阿德勒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产生的背景经典精神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1.精神分析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及社会生活的产物。

(1)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贫富分化更加明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欺诈和不信任,导致人心动荡、社会不安。

(2)当时的宗教气氛浓厚,两性交往存在诸多禁忌,人们自然的性冲动受到强烈的禁锢,正常的性欲望得不到满足,性本能受到极大压抑,造成精神上的巨大紧张和冲突。

2.同时代的各种哲学、心理学及自然科学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了精神分析的产生及其基本观点。

3.心理病理学研究的成果与发展是促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

对精神病成因的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1)生理病因,精神病的主要原因是躯体方面的病变,特别是大脑的器质障碍。

(2)心理病因说,应该从精神的或心理的方面寻找精神病的原因。

弗洛伊德接受了心理病因说,强调了性的因素在心理疾病形成中的作用,并在治疗技术上采纳了当时颇为盛行的催眠术。

就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背景下,精神分析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2.1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一、理论观点(一)人性观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如潜意识动机与本能驱力,以及六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

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一处能量消耗多,其他能量消耗就会减少;一处能量释放受阻,它就会从其他途径中释放。

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本能所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本能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基本的和普遍存在的,而且原则上也解决不了这种矛盾。

《人格心理学》考研许燕版2021考研真题库

《人格心理学》考研许燕版2021考研真题库

《人格心理学》考研许燕版2021考研真题库第1编人格心理学一、单项选择题1德国教育家斯普兰格提出了性格的()。

A.性格三维度说B.文化价值观说C.人格特质说D.优势心理机能说【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B项,斯普兰格认为,人以固有的气质为基础,同时也受文化的影响。

他在《生活方式》一书中提出,社会生活有六个基本的领域(理论、经济、审美、社会、权力和宗教),人会对这六个基本领域中的某一领域产生特殊的兴趣和价值观。

据此,他将人的性格分为六种类型: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和宗教型。

A项,艾森克提出了性格的三维度说。

C项,奥尔波特和卡特尔提出了人格特质说。

D项,培因提出了优势心理机能说。

2情绪体验深刻,具有高度敏感性,行动孤僻迟缓,不善交际,这种人属于()。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D项,抑郁质的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A项,胆汁质的人情感发生迅速、强烈,动作的发生也是迅速、强烈、有力。

属于这一类型的人大都热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和具有外倾性。

B项,多血质的人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容易形成有朝气、热情、活泼、爱交际、有同情心、思想灵活等品质;也容易出现变化无常、粗枝大叶、浮躁、缺乏一贯性等特点。

这种人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感易变换等。

C项,黏液质的人易养成自制、镇定、踏实等品质,但也易形成冷淡、迟缓、固执等特点。

这种人反应性低、情感不易发生,也不外露。

他们态度持重,交际适度,对自己的行为有较强的自制力;他们的心理反应缓慢,遇事不慌不忙,其可塑性差,表现不够灵活。

3希波克拉底的体液气质类型不包括()。

A.多血质B.胆汁质C.黏液质D.胃液质【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不同的人体内占优势的体液不同。

许燕《人格心理学》讲授纲要

许燕《人格心理学》讲授纲要

《人格心理学》讲授纲要一、《人格心理学》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人格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上探讨人的认知、需求、感情、意志和行为的复杂组织的一门学科,也是当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系统探讨人性的一门学科。

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必要的普通心理学、生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

前导课程为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后续课程为变态心理学与心理咨询学。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发展的、系统的和实践的观点来认识人格的结构、人格的发展、人格的评估等问题,形成科学的人格观,培养他们分析人格、理解人格、评估人格的能力。

并使他们了解完善人格的途径。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下列问题:1、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范式。

2、人格心理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人性是善的、恶的,还是非善非恶;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还是由某种控制不了的原因所决定的;人格是一成不变的还是可以改变的;基因和环境、天性和教养是如何交互作用从而形成个体的人格的等问题系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

3、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提高自己的对他人和对自己的认识和调控能力。

4、为人格矫正与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四)学时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五)教学方式:原著阅读与课堂教学、上台交流相结合(六)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比例评定。

(七)教材及参考书:教材为:许燕主编《人格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参考教材为: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2.赫根汉《人格心理学导论》3.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二、讲授纲要第一编人格心理学导论教学时数:4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格心理科学的特点一、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二、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统合性三、在研究特征上注重人的内部稳定性第二节人格研究的主题一、人性哲学二、人格结构三、人格动力四、人格发展五、人格成因六、人格改变七、人格评量第三节人格研究的科学体系一、人格研究模式二、人格研究途径三、人格研究的科学体系第四节学习人格心理学的意义一、为其他领域提供基础知识二、有助于提高理论逻辑思维能力三、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第二章人格理论学习的要领一、人格理论的意义二、人格理论的向度三、人格理论的原则四、人格理论的影响因素五、正确认识人格理论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章人格的界定第一节什么是人格一、人格的词源二、人格的定义三、与相关概念的区别第二节人格的基本性质一、独特性二、稳定性三、统合性四、功能性第四章人格成因第一节遗传与生理因素一、遗传因素二、生理因素第二节家庭与早期经验一、家庭成因二、早期童年经验第三节学校与社会文化一、学校二、社会文化第四节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一、交互作用理论与例证二、遗传与环境的分离性研究原则三、遗传率四、遗传与环境作用大小的比较第五章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一、人格理论研究的交融趋势二、人格实证研究的整合趋势三、人格功能的完善化趋势四、人格研究方法多样化的趋势五、人格研究的动态化趋势第二编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第一章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格界定三、人格结构四、人格动力五、人格发展第三节研究方法一、临床观察法二、心理治疗技术第四节研究主题一、梦心理学二、焦虑三、自我防御机制第五节理论应用一、临床领域二、健康人格三、文化领域第六节理论评价一、学术贡献二、理论缺陷第二章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教学时数:4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格界定三、人格动力四、人格结构五、人格发展六、人格成因第三节研究方法一、词语联想技术二、释梦技术第四节研究主题一、心理分析二、梦心理学三、人格类型第五节理论应用一、临床心理二、文化领域第六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三章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格界定三、人格动力四、人格结构五、人格发展与成因第三节研究方法一、早期记忆法二、心理治疗第四节研究主题一、自卑与心理补偿二、社会兴趣第五节理论应用一、教育应用二、心理咨询第六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四章经典精神分析各理论的比较一、荣格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比较二、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比较第三编新精神分析学派第一章霍妮的人格理论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格结构第三节研究主题一、基本焦虑和安全感的追求二、神经症理论三、心理顺应方式第四节理论应用一、女性心理学二、健康人格模式三、神经病的治疗第五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二章弗洛姆的人格理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类的需要三、人格类型第三节研究主题一、现代西文人的精神危机二、社会变革论第四节理论应用一、理想人格模式二、精神疾病的治疗三、弗洛姆人格理论与宗教第五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三章少利文的人格理论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基本概念二、人格结构三、人格发展第三节研究主题第四节理论应用一、精神病理学二、精神疾病的治疗第五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四章艾里克森的人格理论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格动力三、人格发展第三节研究主题一、自我二、心理历史理论第四节理论应用一、精神疾病及其治疗二、教育和心理健康领域第五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五章客体关系理论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基本概念二、人格结构三、人格动力四、人格发展第三节研究主题一、关系自我二、自我中心人格第四节理论应用一、主客体分离研究――感觉剥夺二、心理异常的原因三、治疗方法第六章对新精神分析理论的总体评价第一节理论特色一、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功能二、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大影响三、强调自尊心的培养和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四、强调对儿童早期经验的观察与研究第二节重要贡献一、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二、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三、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第三节主要缺陷一、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二、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三、理论仍具神秘色彩第四编行为主义学派第一章华生的人格理论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格界定三、人格发展四、人格研究方法五、异常行为的形成与改变第三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二章斯金纳的人格理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格概念三、人格的结构四、人格的形成与改变五、人格的发展六、人格异常第三节研究主题第四节理论应用一、行为评估二、行为塑造三、行为治疗第五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三章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论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基本概念二、人格结构三、人格发展四、人格适应第三节研究主题一、挫折-攻击假说二、模仿第四节理论应用一、早期教育二、神经症的形成与治疗第五节理论评价第四章对行为主义学派的总体评价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理论特色第二节主要贡献一、行为主义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二、行为治疗的实用性三、行为主义研究领域的广泛性四、行为主义理论简洁、明了第三节主要缺陷一、错误地将人类等同于动物二、行为评估信度、效度的质疑三、行为主义对人格的描述过于窄化四、忽视人格的稳定性第五编人本主义学派第一章马斯洛的人格理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格动力――需要理论第三节研究主题一、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二、高峰体验第四节研究方法一、整体分析方法二、问题中心法三、自我实现的测量方法第五节理论应用一、在教育中的应用二、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六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二章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格界定三、现象场四、人格结构五、人格发展六、人格适应七、人格动力第三节研究方法一、Q分类法二、语义分析法三、个案研究第四节研究主题第五节理论应用一、来访者中心疗法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第六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三章罗洛·梅的人格理论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存在主义理论三、人格定义四、人格结构五、人格发展第三节研究主题一、爱与意志二、焦虑第四节理论应用一、心理治疗的目标二、心理治疗的原则三、心理治疗的过程四、心理治疗的方法第五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四章对人本主义理论的总体评价第一节理论特色一、人的责任二、此时此地三、人的成长四、个体的现象学第二节理论贡献一、关注积极方面二、应用广泛第三节主要缺陷一、概念模糊,缺少实证的研究二、过分强调人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社会和教育的力量第六编人格特质理论第一章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一、生平简介二、理论产生背景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格界定三、人格结构四、人格动力五、人格发展六、人格成因第三节研究方法一、合理研究人格的方法二、人格研究的侧重点第四节理论应用一、健康、成熟人格的标准二、价值观研究量表第五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二章卡特尔特质因素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一、卡特尔生平二、理论产生背景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格界定二、人格结构三、人格动力四、人格成因五、人格预测第三节研究方法一、理论建构的方法:归纳-假设-演绎法二、双变量、多变量与临床研究策略三、因素分析技术四、数据资料的来源第四节理论应用一、神经症与精神病的病因与特征二、治疗方法第五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三章艾森克的人格理论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格界定三、人格结构四、人格成因第三节研究方法一、研究取向二、效标分析三、问卷式测量法四、其他方法第四节理论应用一、异常人格产生的原因二、异常人格的治疗方法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陷第四章五因素模型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产生背景一、大五人格模型的研究取向及理论依据二、大五因素模型的研究史第二节大五模型一、基本假设二、基本结构三、基本特点第三节骓和测量方法一、重新建立词表二、不同方法的验证三、跨语言-跨文化研究四、大五人格的测评第四节中国人人格因素的研究一、古人的人格模式二、现代人的人格模型第五节研究主题一、因素命名与次序二、人格因素的数量三、不同词类的探索第六节理论应用一、临床心理学方面二、职业、管理与工业心理方面三、发展心理学方面四、婚姻咨询方面第七节对大五模型的评价一、大五模型的意义二、对大五模型的批评第五章对特质论的总体评价第一节理论特色一、方法论上的统计学倾向二、研究取向上的个体差异倾向第二节理论优点一、注重研究的实证性二、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三、促进了人格测评工具的产生一、缺乏对特质概念的理论探讨二、缺乏统一的特质理论框架第七编认知学派第一章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平事略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二、人格概念三、人格结构四、基本假设与推论五、人格动力六、人格发展第三节研究方法一、角色建构测验二、固定角色疗法第四节研究主题一、认知复杂性-简单性二、焦虑与威协第五节理论应用一、建构作用与功能失调二、病态建构的特点三、自杀与敌意第六节理论评价一、学术贡献二、理论缺陷第二章社会认知理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罗特的社会认知论一、生平事略二、理论观点三、研究方法四、研究主题五、理论应用六、理论评价第二节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论一、生平事略二、理论观点三、研究方法四、研究主题五、理论应用六、理论评价第三节米歇尔的社会认知论一、生平事略二、理论观点三、理论评价第四节社会认知论评价一、理论优点二、理论不足第三章认知信息处理论第一节理论要点一、人性观二、基本观点第二节研究方法一、出声思维方法二、思维列表技术第三节理论应用一、压力与应对二、心理疾病与治疗第四节理论评价一、理论贡献二、理论缺点第四章对认知理论的总体评价第一节理论特色一、由“冷”认知转向“热”认知的研究二、将认知问题引入人格研究领域第二节重要贡献一、将实验研究技术带入人格研究二、将人格与认知问题有机结合第三节主要缺陷一、人格研究的去人格化倾向二、认知理论范式缺乏系统性。

人格心理学复习笔记

人格心理学复习笔记

人格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篇:人格心理学复习笔记人格的定义人格是先天与后天交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家庭与早期经验,学校与社会文化,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意识,个体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状态。

前意识,没有浮现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潜意识,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

本我是人格的基础。

本我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是基本的驱力源,包括性,攻击等本我过程是潜意识的。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本我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

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

自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外部环境,道德规范内化。

超我代表着人的心理结构中道德和伦理的一面。

充分发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

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的主要功能有:一是抑制本我的各种活动。

二是诱导自我,用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

三是使个人向理想努力,达到完美的人格。

所有与生命的维持,发展和延续有关的本能都被称为生本能,具有正向的,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其中性本能是主要成分。

与生本能相联系的一切心理能量成为力比多。

死本能用以解释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

死本能会表现出侵犯或自毁,当它转向外部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甚至会派生出毁灭性行为。

人格发展即性本能的发展。

发展阶段:1.口唇期,出生到一岁。

2.肛门期,一到三岁。

3.性器期,三到五岁。

恋父恋母情节。

4.潜伏期,六岁到青春期前。

5.两性期,青春期开始。

对异性产生兴趣。

停滞现象,当某一阶段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过度满足时,有些人在发展过程中就会固着于某个发展阶段,并形成与该阶段密切相关的性格。

退化现象,指个人使用比自己年龄更幼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现实焦虑是人对一个真实的外部威胁的反应,是人觉察到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危险所产生的内心紧张,不安和恐惧。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 人格心理学导论(圣才出品)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 人格心理学导论(圣才出品)

第1编人格心理学导论1.1绪论一、人格心理科学的特点人格心理学与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其他领域相比,在研究内容、研究策略和研究特征等方面特点突出。

(一)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1.人格心理学并不以研究人类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内容,而是关注共同心理现象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

2.人格心理学家们从差异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不同人的心理差异现象,探讨人格差异现象的机制与规律。

3.人格心理学家研究的不是认知过程,而是认知风格。

(二)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统合性从心理学研究取向来看,可分为两种研究风格: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

微观研究取向是以注重细节的分析性研究为主导的方法论,宏观研究取向是以注重整体的综合性研究为主导的方法论。

下表是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策略的比较(如表1-1所示)。

表1-1微观与宏观研究策略的比较微观研究策略宏观研究策略研究领域研究思路研究单位研究系统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的主导研究策略人格心理学的主导研究策略从下至上的路径从上至下的路径小单位大单位各单元的分割与独立各单元的联系与统合注重客观分析与实验室中的方法注重主观分析与自然情景中把人作为一个整体人来研究的方法1.微观研究策略(1)微观研究策略①微观研究策略是认知心理学所倡导的主导研究策略,遵循从下至上的研究路径,集合实验证据归纳出一般规律。

②在研究实施上寻求的是小单元操作,认知心理学研究者先将整体的内容切分成部分后再研究,将所研究的心理单元与其他不涉及的单元分离开,以防止被试心理反应出现“污染”现象。

③着重于基本的研究单位,如感知、记忆、思维等研究单位或者更小的单元。

(2)微观研究的优势和缺陷①优势a.实验结果更加精确明细。

b.认知研究者注重客观分析与实验室中的方法。

②缺陷:a.分解后的小单位可能已经不是或偏离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单位。

b.在“人造”的实验环境里,让被试对刺激进行反应,可能会低估了人们在自然环境下所达到的准确水平。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2编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2编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2编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简述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性观的发展。

答:(1)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性观包含以下观点: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性观具有决定论的论调,认为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如潜意识动机与本能驱力,以及六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

②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一处能量消耗多,其他能量消耗就会减少;一处能量释放受阻,它就会从其他途径中释放。

③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本能所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本能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基本的和普遍存在的,而且原则上也解决不了这种矛盾。

2.论述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及其动力过程的观点。

答:(1)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的观点如下: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为“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这三者之间有各自的功能、性质、活动原则、动力结构,彼此联系且相互制约。

①本我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本我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是基本的驱力源,包括性、攻击等本我过程是潜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非理性的方式工作,发动冲动,寻求表达和直接满足而不考虑愿望是否有现实可能性、社会接受性和道德性。

本我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

②自我自我从本我中分化而来,是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也是意识的结构部分。

自我是在本我的冲动与实现本我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冲突中得到发展的一种心理组织,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中现实性的一面。

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但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

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决定着什么行动是合适的。

③超我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

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随着儿童对父母及其他成人规定的、针对不被社会接受行为的禁忌的内化,并在克服自我的要求中发展。

《人格心理学》考研许燕版考研笔记及真题

《人格心理学》考研许燕版考研笔记及真题

《人格心理学》考研许燕版考研笔记及真题一、人格心理学概述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以及人格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许燕版的《人格心理学》在考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下是对其重点内容的笔记整理以及相关真题的分析。

二、人格特质理论(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单位,他将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则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真题示例:请简述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的,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则是决定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是人格的内在因素。

真题:论述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并举例说明。

(三)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艾森克提出了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这三个维度构成了一个三维坐标系,可以较为全面地描述个体的人格特征。

相关真题:根据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分析自己的人格特点。

三、人格类型理论(一)单一类型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依据某一种标准来划分的,比如弗兰克·法利提出的 T 型人格,又分为 T+型和 T-型。

(二)对立类型理论包括AB 型人格、内外向人格等。

A 型人格表现为急躁、缺乏耐心、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B 型人格则相对温和、悠闲。

真题:对比 A 型人格和 B 型人格的特点。

(三)多元类型理论如气质类型说,将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真题: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不同气质类型的表现和特点。

四、人格动力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的冲突和平衡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心理。

真题:分析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理论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人格心理学》考研许燕版考研笔记及真题

《人格心理学》考研许燕版考研笔记及真题

《人格心理学》考研许燕版考研笔记及真题在准备《人格心理学》考研的过程中,许燕版的教材是众多考生的重要参考资料。

为了帮助大家更有效地备考,以下将分享一些考研笔记以及真题解析。

一、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差异和行为模式的学科。

它试图解释为什么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以及这些独特性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许燕在教材中指出,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概念等多个方面。

气质是个体与生俱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情绪反应的强度和速度。

性格则是在后天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二、主要的人格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潜意识的作用。

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追求即时的满足;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协调本我和现实的冲突;超我遵循道德原则,监督和约束自我的行为。

2、人本主义理论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积极成长的潜力。

他们认为人具有内在的价值和尊严,只要提供适当的环境,个体就能发展出健康、积极的人格。

3、特质理论特质理论认为人格可以通过一些稳定的特质来描述。

比如,卡特尔提出了 16 种人格特质,艾森克则提出了人格的三个维度:内外向、神经质和精神质。

4、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如何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形成和改变人格。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概念在这一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

三、人格的测量1、自陈量表常见的自陈量表有 MMPI(明尼苏达多相性人格量表)、16PF(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问卷)等。

这些量表通过让被试回答一系列问题来评估其人格特征。

2、投射测验罗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是常见的投射测验。

这类测验通过被试对模糊刺激的反应来揭示其潜意识的心理内容。

四、真题解析以下是一道历年真题:“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并谈谈其对当代心理学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心理学1人格的含义1-1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1-1-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1-1-2性格和人格相互联系又区别,性格是个人的品行与其有道德评价含义的心理品质,是人格的下位概念,强调人社会层面和价值观的成分较多。

1-1-3詹姆斯对人格的层次性定义认为自我是内在的人格,第一层次是物质的自我,第二层次是社会的自我,第三层次是精神的自我、第四层次是纯粹的自我。

1-1-4阿尔伯特在《人格》中收集了50条人格定义分为集合式定义、整合和完形式定义、层次性定义、适应性定义、个别性定义、代表性定义六种。

1-2人格的基本性质: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社会性、共同性。

1-2-1人类文化学者把同一文化所陶冶出来的共同人格特征成为群体人格或众数人格。

在人格的独特性与共同性中,人格心理学家更注重的是人格的独特性。

人格的稳定性反应在人格的形成方面、表现方面、特征方面。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人格教育目的就在于提高健康人格的功能性,使人的生活中获得积极的行为结果。

2人格心理学的流派与应用2-1精神分析流派2-1-1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第一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第二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第三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本能的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人格界定:没有对人格进行明确的界定,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体。

潜意识是某些被排斥于意识之下的心理内容和过程。

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决定人的大部分行为,在早期,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潜意识。

人格结构: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间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

地形学模型将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部分。

意识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应,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

前意识指没有浮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潜意识也称为无意识,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

潜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的中心概念。

结构模型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本我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是基本的驱力源,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从本我分化而来,是人格中有组织合理的现实的取向系统,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从自我中分化而来、道德化了的自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遵循道德原则。

人格动力:弗洛伊德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潜意识的本能的支配。

他将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前者代表心理活动的性欲成分后者代表破坏成分。

与生的本能相联系的一切能量成为力比多。

人格发展: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主要是性本能的发展,他的理论是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人格的发展过程是性心理的发展过程,身体快感作为五阶段划分的指标,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

研究主题:①梦心理学,梦改装欲望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四种:凝缩,置换,象征,润饰。

②焦虑:焦虑的唯一功能是向自我发出危险信号,三种焦虑: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对应的根源是现实本我和超我。

③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地采用的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应付焦虑、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方式,是自我的机能。

首次系统的整合防御机制的心理学家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概括防御机制有五个重要特征:1)具有控制冲突及情感的作用。

2)在潜意识层面进行。

3)在各种机制之间互有差别。

4)尽管防御通常带有精神病状的特点,但它是可逆的。

5)既是适应性的也是病理性的。

主要防御机制类型:压抑、投射、反向形成、转移代替、合理化、否认、升华。

理论应用个体心理治疗、儿童治疗、家庭治疗、催眠。

理论评价: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人格进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学家,1)他将潜意识作为其研究的核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2)他强调本能的作用。

3)他对性的研究,也冲击了传统的,陈旧的性观念。

4)他的“人格三结构”理论是第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

5)注意到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生理基础以及教育和训练在个发展阶段中的作用。

理论缺陷:首先对于人性消极负面的看法;其次,不少学者批评他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过分夸张性在人格形成发展中的决定行动力作用,忽视社会以及文化冲击对一个人的影响,最后,研究心理学的方法严谨性受到质疑。

2-1-2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人性观:人性观比较积极,认为潜意识也具有积极的力量,包括智慧。

对人类的前途并不悲观,相信人是成长的,人类能把握自己朝向平衡、完整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和谐宁静的心理状态,他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

人格界定:认为人生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人格,人生的目标就是在原有完整人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多样化、连贯性和和谐性,而避免分散性和相互冲突,在荣格的著作里,他将心灵作为人格的专用语。

人格动力:他认为,人的整个人格和精神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且不断变化的动力系统。

人格动力的源泉来自心理能,荣格称其为力比多,他将力比多解释为普遍生命力,包括生殖、生长、其他活动,认为力比多是一种能,是所有精神方面的能,能被用于满足更重要。

关于心里能,他提出等值原则、平衡原则、反相原则。

人格结构:由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构成,意识处于最外层,是个体所能觉察到的心理过程,以自我为中心主要功能适应环境,中间层是由一些被遗忘或压抑个体经验构成,主要是一些情节构成,最深层是物种进化和文明发展所形成的心理积淀物,是经遗传而继承下来的祖先的经验与行为方式。

1)意识和自我,荣格认为意识是人心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知晓的部分。

意识自我由意识的直觉、记忆、回想和感觉所组成。

2)个体潜意识和情结,情结是个体潜意思中聚集在一起的一组一组的具有情绪色彩的心理观念。

3)集体潜意识和原型,集体潜意识是指人类在种族进化中所遗留下来的心灵印象,是千百亿年人类集体经验的沉积物,是对外在世界做适当反应所需的潜能。

其主要内容是原型,即对某一外界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最重要的有四种①人格面具:是在公共场合中表现出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现出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

②阿尼玛和阿尼姆斯③阴影④自性;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个成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即自我实现。

4)人格结构的相互作用:①补偿作用,起到一种平衡作用,不会产生不协调特征②对抗作用,对立的人格成分会产生冲突,由此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成为生命的本质③联合作用,对立的人格成分不仅对抗,同时也会相互吸引、联合。

人格发展:荣格认为人格发展过程是一个人心灵个性化的过程,个人逐渐变成一个心理独立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个体个性化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或达到一种自我意识,把人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童年、青年、中年。

童年阶段(出生到青春期):是在人生的早期,力比多指向于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

青年阶段(由青春期到四十岁左右):必须努力开拓他们在生活中的位置。

中年阶段(大约四十岁以后)个体更关心智慧和人生意义。

人格成因:1,父母的作用2,教育的作用3,社会影响。

研究方法:荣格理论依赖的是临床观察法1,语词联想技术2.释梦技术(放大法、绘画疗法)理论应用:临床心理、文化领域。

研究主题:1)心理分析,在荣格看来,神经症症状是个体的心灵尝试自我调节的一种努力,是来访者在潜意识深处先后获得更完整人格的一种外部表现,而症状往往表现为情结,要使人格得以发展必须把情节和人格整合起来。

荣格将心理学治疗分为四阶段:宣泄、阐释、教育、个性化。

围绕荣格心理学治疗四阶段则有许多具体技术包括:释梦、移情、反移情分析、主动想象,象征放大技术等。

2)梦心理学:建立在集体潜意识基础上指出梦的理论取决于其潜意识假设,认为梦是集体潜意识表现形式,梦是潜意识心灵的真实描述。

梦结构:展示、发展、高潮、结束。

释梦方法:综合建构法 3)人格类型:两种人格倾向:内倾外倾;四中心理机能: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八种人格类型:2乘4理论评价:是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超越,是近现代新伦理学的先锋;将力比多看作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能量或生命力,摆脱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倾向。

对于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的研究几乎涵盖了人类一切文化精神现象,完全超越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促进了民族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宗教心理学的发展。

理论缺陷:荣格学说浓重的神秘与宗教色彩、晦涩难懂的行为招致了很多批评。

思想陷入了假哲学漩涡中。

原型理论是形而上学的,无法验证概念种族遗传观点错误,心灵发展的概念不清。

2-1-3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人性观: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

他所持有的自由意志人性观,强调个人的行为能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

人的意识并非受制于本我潜意识内盲目的本能冲动。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具有目的。

人格界定:他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

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突出强调人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

人格动力:早/后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心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

因此,阿德勒理论把自卑感看做是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也是人类奋斗想上永恒的原动力,追求卓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主导动机,也是人的天性。

人格结构:没有完整人格模型,提出基本概念1)生活风格,划分为四种:统治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2)创造性自我,即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遗传和环境的塑造,而是会创造性地运用遗传和环境所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组合,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自己。

3)社会兴趣:是指个体觉知到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以及个体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的态度。

发展的三阶段:习性,能力,简洁动力。

社会兴趣的充分发展有赖于三个重大问题的圆满解决:职业选择,社会活动,婚姻爱情。

人格发展与成因1)父母教养方式2)出生顺序研究主题:心理补偿与自卑,社会兴趣。

理论应用:教育作用、心理咨询。

理论评价:贡献:理论平实易懂,积极乐观,易被人接受;提出了人本主义的人性观,看懂人类利他本性和行为倾向;认为意识是中心,充分了解自我实现意义,计划指导个人行为;人行为受社会激励推动,社会兴趣是人格形成的要素;强调人格独特性和整体性;首创造性自我概念;对当代治疗实践贡献大。

缺陷:原创性基本假说行为难以描述;某些基本观念定义不明确;将复杂观念过度简化,其次,补偿作用乃为反抗自卑感而来,解释太过消极,最后阿德勒虽然重视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但只论述了家庭环境这一有限的社会环境,过于局限,并未触及社会的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