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教学案例
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教案
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能够准确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并能够运用这些因素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特点。
2.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难点1.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2. 运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理解。
3.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内容1.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特点: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居住,通常涉及居住地的永久性改变。
人口迁移的特点包括规模大、距离远、时间长等。
2.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1 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等,例如气候恶劣的地区可能导致人口迁移。
2.2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医疗条件等,例如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导致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
2.3 政策法规因素:包括户籍制度、土地政策、移民政策等,例如我国过去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迁移。
2.4 文化因素: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例如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人口迁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人口迁移的变化,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 新课导入:介绍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意义。
3. 案例分析:选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典型的人口迁移案例,如“农民工进城”、“西部大开发”等,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4.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和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并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提升: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成果,总结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并强调这些因素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人口迁移——以山海情为例说课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图3 宁夏省地形图
教学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2.说教学过程
②问题探究
【教师活动】材料三:闽宁镇位于银川南部,
贺兰山东麓的宁夏平原上,是著名的引黄灌
溉区。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年均气温
在9.2℃左右,无霜期可达165天,水资源丰
富,适合农作物生长,素有“塞上江南”之
美誉。
【学生活动】结合材料,分析政府组织西海
分布
迁移
特点 影响因素
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与城市的关系
“人口迁移”选自人教版(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 是人口问题的重要内容。教材从人口迁移的概念入手,分析影响因素 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变化影响人口分布的时空特点, 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促使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促进城镇化不断发展。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图4 西海固生态修复前后对比
教学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2.说教学过程
②问题探究
【教师活动】材料五:立足区位优势的闽宁 镇,在福建对口帮扶下培育出酿酒葡萄、菌 菇、光伏等一批特色鲜明,与地方成长性较 好的产业集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宁模 式”。曾经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走上了 脱贫致富之路。 【学生活动】结合材料,分析西海固人民迁 至闽宁镇对迁入地的影响。 【设计意图】围绕“西海固吊庄移民”这一 情境主线,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1.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①区域认知:根据图文材料,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②综合思维:结合区域特征与宁夏西海固吊庄移民案例,分析影响 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重点 难点 ③人地协调观:结合资料,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④地理实践力:实地调查自己家乡所在区域人口迁移的情况,分析 迁移原因和影响。
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教案人口迁移教案一、教学目的在本教学中,我们将学习人类的迁移和人口密度的变化。
我们将了解不同类型的迁移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还将探讨人口数量和分布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 人类迁移的类型和影响2. 人口数量和分布对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的作用三、教学内容1. 人类迁移a. 定义迁移和迁徙的概念b. 探讨迁移原因c. 了解不同类型的人类迁移包括农村迁移、城市化、国际迁移、难民流动和其他迁移2. 人口密度和分布a. 定义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b. 探讨人口分布的原因c. 讨论人口数量和分布对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的作用3. 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a. 探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b. 了解人类迁移如何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四、课堂活动1. 群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不同的迁移类型进行讨论,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意见。
2. 视频观看和分析播放有关现代人口迁移的视频,并让学生就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3. 案例研究教师可使用案例研究方法来探索不同类型的迁移如何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文章学生应该阅读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相关的资料,以加深他们对该主题的了解。
2. 书面作业学生应该撰写一篇关于人类迁移如何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评估方法采用了多种方式,包括小组讨论、书面作业和小组报告。
七、教学反思在本课程中,我们涵盖了人类迁移和人口密度的不同类型和影响,以及人口数量和分布的作用,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希望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人口迁移现象,并对人口数量和分布有更深入的了解。
1.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本案例将反思与评价纳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同时,教师和同伴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他们在不断反思中成长。
5.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本案例在教学内容与过程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布置与实际相关的小论文、调查问卷等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离开家乡,去其他地方谋求生活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原因的思考。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概述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使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利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法,使学生亲身感受人口迁移现象,增强实践能力。
4.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大数据分析等,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会有人口迁移?”“哪些因素会影响人口迁移?”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设计问题链,从简单到复杂,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探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问题意识。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具体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提高合作学习效果。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迁移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迁移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类型、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对人口迁移问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的认识和思考。
2. 提出问题:你们所在的城市有没有人口迁移的现象?你们对人口迁移有什么了解?二、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1. 介绍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域范围内的流动和转移。
2. 分类: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
内部迁移又分为农村迁徙和城市迁徙。
三、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1. 就业机会:城市吸引力、农村就业困难等。
2. 生活水平: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3. 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地震、洪水等灾害迫使人口迁移。
4. 政治原因:战争、政治迫害等。
四、探讨人口迁移的影响1. 经济影响:人口迁移可能会影响原地和迁移地的经济发展。
2. 社会影响:迁移可能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文化的传播和融合等。
3. 生态影响:人口迁移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五、案例分析1. 分组讨论一个实际的人口迁移案例,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2. 汇报讨论结果,分享不同组的分析和见解。
六、总结与评价1. 总结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原因和影响。
2. 评价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影响,思考人口迁移对社会的启示和挑战。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案例分析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结束后,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人口迁移的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和视野。
地理人口迁移教案
地理人口迁移教案一、引言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现象和过程。
它常常涉及到各种原因和影响因素,对地理学的研究和理解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介绍地理人口迁移的定义、类型、原因和影响,以及相关的案例研究。
二、人口迁移的定义和类型1. 人口迁移的定义: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现象和过程。
它可以发生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也可以跨越国际边界。
2. 人口迁移的类型:a. 内部人口迁移:人口在同一国家内的迁移,包括城市间、农村到城市的迁移等。
b.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越国际边界的迁移,包括移民和难民潮等。
三、人口迁移的原因1. 经济原因:a. 就业机会:人们迁移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薪水。
b. 经济差距:经济不均衡导致人们迁移到经济更发达的地方。
c. 城乡差距:城市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民进城就业的潮流。
2. 社会原因:a. 教育资源:人们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迁移到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
b. 社会福利:人们为了享受更好的社会福利待遇,选择迁移。
c. 家庭因素:婚姻、子女教育等家庭因素也可能引起人口迁移。
3. 政治原因:a. 战乱和冲突:人们迫于战争和冲突逃离原居地。
b. 政策变动:政府政策的变动可能导致人口迁移,如移民政策、土地政策等。
四、人口迁移的影响1. 经济影响:a. 人力资源流动:人口迁移可以提供劳动力资源,助推目的地经济发展。
b. 市场需求:人口迁移会影响目的地市场需求的变化。
2. 社会影响:a. 文化融合:人口迁移可以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b. 社会结构变化:人口迁移可能导致目的地社会结构变化,如人口老龄化、年轻化等。
3. 环境影响:a. 生态破坏:大规模人口迁移可能导致目的地生态环境破坏。
b. 资源消耗:人口迁移会增加目的地的资源消耗。
五、案例研究:中国内部人口迁移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内部人口迁移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节人口迁教案
第二节人口迁移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课标分析课标有二个层面的要求:1、能够对某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做出分析。
2、通过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从而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
教材分析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2、能通过实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认识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3、能通过案例分析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理解人口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自学,区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3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辩证地看待人口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人口有所了解,但对于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
对于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学案制作,人口迁移和流动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导入:从身边的人口移动现象开始,展示春运图片,从人口流动到人口迁移引入本节课标题。
板块一区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人口迁移:指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流动:通常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不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并能够分析引起具体迁移的原因。
2.辩证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给资料分类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在当代社会,无论是国际迁移还是国内迁移,人口的主要流向都是从欠发达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
国内人口迁移的重要形式是城乡之间的迁移,人口主要是从农村迁移到城市。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流向?设计意图:通过知识回顾,力图把新知与旧知结合起来,保持知识学习的连贯性。
师:布洛赫在《希望原理》中说到:对更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首要驱动力。
人们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生: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更高的工资、更便捷的交通、更好的生活环境……设计意图:以布洛赫的话语引出同学们对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初步认知,在讲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时,全篇围绕着“更好的生活”这一主题,也为引出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做了铺垫。
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十三页和十四页,找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学完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把资料袋的卡片分类,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因素?设计意图:本节课采用了资料袋的形式,让学生对资料袋的知识分类。
通过背景知识的补充,让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了知识基础,小组讨论使自学知识升华。
资料袋的运用能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主动带着资料袋的信息去分析问题,就会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人口迁移教案导入
人口迁移教案导入篇一:《1.3 人口迁移》教案湘教版地理必修Ⅱ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分析教材中案例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认识到人口迁移也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形成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2、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三、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自主学习法、活动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走西口的视频和从古到今人口迁移的图片和材料,根据课程标准、考纲、学情引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自学探究】学生看书自主学习,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激励性评价,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强调。
1、引起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变动与哪些因素有关?人口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影响全球人口数变化)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区域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对全球人口数无影响由。
3、人口迁移分类:掌握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种类型。
)结合教材第17 页活动第 2 题,完成相关内容。
分组讨论:按人口迁移方向,国内人口迁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亦即人口城市化过程)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亦即逆城市化过程)(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清代,大批华北饥民为什么要“闯关东”?自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许多人口为什么返乡回迁?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哪些?思考讨论: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推力:原定居地排斥人口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简介
本文对地理教学中的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理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从而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案例背景
这个案例是在一所中学的地理课堂上发生的。
课堂上的主题是人口迁移和城市化。
教师为了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选择了一个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案例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选择了一个城市的人口迁移数据,并结合了一些相关的地理图表和统计数据展示给学生。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教师向学生解释了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还设计了一些小组讨论的活动,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情况,并讨论可能的原因。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过程,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效果
通过这个案例教学,学生对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情况,并理解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同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
这个案例教学展示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和互动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研究效果。
地理教学中可以借鉴这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来理解地理概念和现象。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成果。
以上是对地理教学案例的简要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请注意,以上内容为虚构的案例分析,不可引用或确认其中的具体数据。
人口的迁移教案
人口的迁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类型和影响。
2.认识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分析人口迁移在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探索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5.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信息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人口迁移的定义和类型2.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3.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4.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三、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展示一组人口迁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后,向学生提问:“你认为什么是人口迁移?你知道有哪些类型的人口迁移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快速回答问题。
教学步骤:步骤1:人口迁移的定义和类型1.通过讲解方式给学生介绍人口迁移的定义和类型。
2.以城市化和农村人口流动为例,解释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
步骤2: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1.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整理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因素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步骤3: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1.通过案例分析和数据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2.鼓励学生分析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步骤4: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1.通过教师串讲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引导学生综合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人口迁移的相关概念、原因和影响等知识点。
2.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因素和作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和简答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他们对人口迁移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1.2《人口迁移》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调研,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人口迁移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人口迁移现象,认识到人口迁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案例背景中,我选择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现象作为主要教学素材。通过分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因素。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推动作用。此外,我还挑选了一些关于人口பைடு நூலகம்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案例,如京津冀地区的雾霾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关于人口迁移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地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交流,共同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地域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定义、原因、类型及特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人口的迁移》课例分析)
《人口的迁移》课例分析延安市宝塔区第四中学:张小春一、教材分析本节《人口的迁移》是人口机械增长的表现,是引起人口增长的另一种原因。
本节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能力要求的角度要求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掌握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的能力和结合实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角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具体人口迁移的知识,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培养和情感培养目标,教学中通过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不同时期的四个人口迁移案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并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故教学重点在案例分析,难点在于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课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1.运用比较法,对比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方向、迁移路线、迁移原因等方面的差异。
2.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3.结合其他案例对人口迁移的原因进行探究。
4.举行小型辩论会,加深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理解。
3. 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二、学情:在讲国际、国内人口迁移时会涉及历史知识,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学过,可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本课的学习要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较法。
学习时我会将相关资料准备好,让学生分析。
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结合实例,培养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事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讲授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手段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国内、外人口迁移的情况,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因素,体会人口迁移的艰辛。
通过探讨“德国移民”,激发学生要尊重民工,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重点和难点,应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时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其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学科融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人口迁移”为例
082课程建设┆学科案例学科融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人口迁移”为例信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高学通 黄日昌 李季瑶 李慧敏 牛继强摘 要:学科融合是认识现实世界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以“人口迁移”为例,通过情境化教学、问题式教学、表现性评价等手段,整合地理知识、数学方法、历史背景,分析了学科综合的内涵,总结了学科融合的价值,探索了高中地理学科融合教学的有效路径,并辅以案例说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学科融合;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1)01-0082-02 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1.01.040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学科间的融合。
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地理课堂中开展学科融合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现有教学研究中,教师虽有突破学科本位的意识,但多数还停留在将相近学科内容进行简单拼凑的阶段,在处理各学科关系时还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本文以地理学科为主导,厘清学科融合的内涵价值与教学路径,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一、学科融合的内涵学科融合是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对至少两门学科进行整合,通过不同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化解难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科融合打破了以往“泾渭分明”的学科界限,但却并不是几门学科相互割裂的“拼盘式”整合,而是学科之间的有机统一、主次分明的配合过程。
它既允许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入,又保留了主导学科的个性特质。
基于此,学科融合首先要处理好学科之间的关系,切实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效能作用;其次,学科融合不宜喧宾夺主,要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最后,学科融合还应让学生感到自然有趣,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融会贯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数据等资料,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地理研究的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的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生活情境的引入:本节课通过展示某城市的人口迁移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这种生活情境的引入,使得抽象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人口迁移的原因、类型、时空特点等。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人口迁移现象的关注和敏感度,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责任感。
2.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地理观,认识到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4.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的原因、类型、时空特点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2. 课程年级:八年级3.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对人口迁移问题的认识。
4. 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人口迁移的判断标准;(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具体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的人口迁移数据,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现象的思考,引出本课主题。
2. 知识讲解:(1)讲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2)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经济发展、就业、教育、家庭等;(3)介绍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具体影响,如资源分配、环境压力、社会融合等。
3. 案例分析:选取我国典型的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人口迁移带来的利弊,让学生从多角度看待人口迁移问题。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列举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 分析人口迁移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及时解答。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人口迁移知识竞答目的:巩固学生对人口迁移知识的掌握方式:小组竞赛,抢答问题2. 活动二:人口迁移原因与影响角色扮演目的: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方式:学生分组,扮演迁入地与迁出地的人口迁移原因与影响角色,进行讨论与展示七、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 评价内容:(1)学生对人口迁移基本概念的理解;(2)学生对人口迁移原因与影响的分析能力;(3)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地理教材相关章节;2. 课件:人口迁移图片、数据、案例等;3. 视频资料:关于人口迁移的纪录片或新闻报道;4. 网络资源:相关的人口迁移政策、研究报告等。
当代人口迁移教案模板范文
适用年级:高中地理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
-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 分析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地图解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人口迁移现象的关注,提高对社会问题的认识。
- 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学重点:1. 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1.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2. 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组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差异。
2. 提问: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不均?人口迁移是否会对这种分布产生影响?二、讲授新课1. 人口迁移的概念:- 介绍人口迁移的定义,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 解释人口迁移的类型,如自愿迁移、非自愿迁移等。
2.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分析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资源等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 分析人文因素,如经济发展、就业机会、教育水平、政策法规等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3. 案例分析:- 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为例,分析人口迁移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
- 以国际人口迁移为例,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移民现象。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及其原因。
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人口迁移现象。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
2. 引导学生回顾案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3)
1.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培养学生通过史料搜集、分析、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3.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剖析;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史料分析、课堂提问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以印度为例,让学生了解殖民统治对当地人民的影响,以及人口跨地域转移的原因和后果;
4.通过分析印度独立运动,让学生认识到殖民统治最终会导致被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和反抗。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1.殖民活动为什么会发生在近代?它与之前的殖民扩张有何不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历史素养;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3.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4.培养学生勇于批判、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人性化的语言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感受历史的伟大与悲壮,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同时,通过分析殖民活动及其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冲突与痛苦,从而培养他们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3.认识殖民统治对被殖民地的影响,以印度为例进行分析;
4.掌握人口跨地域转移的原因、过程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
【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
2. 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迁移的现象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定义人口迁移:指人们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2. 分类人口迁移: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些人口迁移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人口迁移的了解和观察,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迁移的现象。
3. 讲解:介绍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解释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看法,了解他们对人口迁移的关注点。
第二章:人口迁移的原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
2. 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政治原因、环境原因等。
2. 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城市化、劳动力市场变化、社会融合与冲突等。
教学活动:1. 复习:回顾上一章的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
2. 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人口迁移原因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3. 讲解:介绍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人口迁移原因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看法,了解他们对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影响的认识。
第三章:人口迁移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人口迁移的影响:个人层面的影响和社会层面的影响。
2. 个人层面的影响:生活方式的变化、教育和工作机会的改变等。
3. 社会层面的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融合与冲突等。
教学活动:1. 复习:回顾前两章的人口迁移的定义、分类和原因。
2. 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人口迁移影响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讲解:介绍人口迁移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学历案 湘教版(2019)必修二 高一下学期
《人口迁移》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人口迁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主题之一,它关系到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以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
本节课旨在从基本理论到现实应用,全面提升学生对人口迁移问题的认知。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及主要研究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地理科学素养。
三、评价任务1. 知识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人口迁移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应用性评价: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的报告或小论文,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待本节内容的兴趣和态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口迁移的实例(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理论学习: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和基本理论,让学生对人口迁移有整体认识。
3. 案例分析:选择典型的人口迁移案例(如农民工进城),分析其发生原因、过程和影响。
引导学生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案例,提出自己的见解。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分享各自观点,并形成小组报告。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学生讨论内容,强调人口迁移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人口迁移的规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人口迁移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题,包括填空题、简答题等,巩固学生对人口迁移理论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关于某一人口迁移案例的分析报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学案例
——人口迁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中“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等实例,掌握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
2.培养学生关注当地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的观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均为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方法:实例讲解与分析、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过程
播放民歌《走西口》
师:同学们听出是什么歌了吗?
生:《走西口》。
师:前段时间电视上播出《走西口》,走西口实际上是反映的明末清初到新中国成立前,山西一带人多地少,十年九旱,民不聊生,山西人外出谋生的真实写照。
那么同学们知道走西口是去什么地方谋生了吗?
生1:内蒙古。
生2:包头。
生3:河套一带。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正确,那么我们地理课本中,把山西人从山西到内蒙古包头、河套一带谋生,这种人口空间上的变动称作什么呢?
生1:人口变动。
生2:人口迁移。
师:这两个概念一样吗?
生1:一样。
生2:不一样。
师:想要知道一样不一样,那么我们先来思考一下,怎么样就能够引起一个地方的人口变动了?
生1:一个地方如果有婴儿出生或者有人去世。
生2:一个地方的人口搬迁走了或者别的地方的人搬迁来了。
师: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好!那么人口变动就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生1说的,我们把它称为人口自然增长(和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
第二、人口机械增长(由人口迁移引起)。
但是生2说的不一定为人口迁移。
生:为什么生2说的不一定为人口迁移?
师:那我们来分析一下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师:从概念中分析一下人口迁移的特点有哪些?
生1:空间移动性。
生2:居住地变更。
师:何为居住地变更?从购物中心搬迁到我们四中是不是人口迁移?
生1:是
生2:不是
师:下面给同学们解释一下
如:A 、B 、C 为三个不同的地区
A1到B1、C1到A2常被认为是人口迁移
A1到A2、C1到C2则认为不是人口迁移
也就是说:人口迁移需超过“一定的距离”,一般指“超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限”。
那么从购物中心搬迁到我们四中是不是人口迁移?
生:不是,因为它们没有超越行政区域界限。
师:那么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迷惑)
师:我给同学们举几个不属于人口迁移的例子,同学们分析一下:
例:国庆节外出购物及旅游、出差;
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通勤往返;
游牧民族迁徙;
农民工的季节性流动。
这些都不属于人口迁移,它们有什么共性呢?
生:时间比较短
师:那么人口迁移的第三个特点是什么呢?
生:时间比较长
师:也就是说要有时间限度,即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变化。
只有符合这三点才是人口迁移,生2说的搬迁的时间和距离都没有交代清楚,所以不能肯定就是人口迁移。
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A
A2
A1
B B1
C C1 C2
师:了解了概念之后,同学们知道人口迁移的分类吗?
生1:按空间范围划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生2:按迁移方向划分:由农村到城市、由农村到农村、由城市到城市、由城市到农村。
师:那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吧!
(活动)课本17页活动题(学生做后教师讲评)
师:在了解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后,我们还要思考人口为什么要迁移?
生1:他原来居住的地方没有迁移后的地方好。
生2:我爷爷奶奶搬到这里为了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生3:我们家搬到这里为了让我有一个好的上学条件。
生4:我们市的环境没有老家农村好,所以我家人说等退休后还想搬回老家呢。
师:搬迁的原因非常多对吧。
有一个学者把这些迁移的原因概括为什么理论?
生:推拉理论。
师:(分析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的原因同学们也想出了不少,下面结合课本总结一下引起人口迁移的具体因素吧!
生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生2:经济因素
生3:政治因素
生4:社会文化因素
师:现在给同学们一些具体的人口迁移例子,写出每例人口迁移的因素。
例1:美国老年人退休后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
生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例2: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等导致的人口迁移。
生2:政治因素
例3:5.12汶川大地震后引起的人口迁移。
生3: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例4:山西的小张娶了一名河北的妻子。
生4:社会文化因素
例5:20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生5:政治因素
例6:英国的伯明翰、我国的大庆、攀枝花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生6: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例7:二战后,美国接受了大批来自其他国家的科技人才和著名学者。
生7:社会文化因素
例8:原始社会的“逐水草而居”
生8:自然环境因素
例9:印巴分治与人口迁移
生9:社会文化因素
例10:世界文明古国大都分布在地势平坦、有灌溉水源土壤肥沃的大河的冲积平原上。
生10: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师:(总结)人口迁移是一种很复杂的社会活动,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也有很多,如住房、健康等,心理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对事业的追求,对落后地区进行改造的责任感等也会影响到人口迁移。
作业:每位同学调查自己的20位亲朋好友,有发生迁移活动的,写出他们迁移后的地点和迁移原因。
四、板书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1.人口迁移的概念
2.人口迁移的分类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2.经济因素
3.政治因素
4.社会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