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文化生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⒈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特点?文化有哪些形式?⑴文化的内涵:①从本质上看,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从范围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⑵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社会现象);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文化素养;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离不开物质)。
⑶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⒉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⑴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⑵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文化越老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⑶文化对社会的作用: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⑷文化对人的作用:先进的、优秀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它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后的、腐朽的、反动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⒊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⑴相互影响①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知识点,可以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本文将介绍文化生活第十课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文化的定义和特征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艺术风格等非物质层面的创造性成果。
2. 文化的特征:文化具有普遍性、历史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
它通过传承和交流,不断发展演变。
二、文化的分类1. 材料文化和非材料文化:材料文化指物质领域的文化成果,如建筑、工艺品等;非材料文化指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无形文化。
2.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历史悠久、深深扎根于民族之中的文化形态;现代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产生并逐渐形成的文化。
三、世界各国的文化特色1. 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强调和谐、中庸、礼仪,注重人际关系和家庭责任。
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文物。
2. 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以宗教为核心,尊重生命,崇尚和平与宽容,有着多元化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3. 美国文化:美国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成就,强调人权和机会平等,对科技和时尚有着深远的影响。
4. 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强调纪律、秩序和团队合作,尊重长辈和传统价值观。
富有浓厚的艺术氛围。
四、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1. 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文化的互补和发展,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2. 文化冲突:由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误解、冲突和矛盾,因此需要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文化。
五、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传统文化的保护: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修复古建筑、传习古艺等。
2. 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吸收新鲜事物,创新传统文化形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六、文化与个人发展1. 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2. 文化的影响力:文化对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引导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态度。
民俗学概论复习
民俗学概论复习篇一: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民俗(Folklore)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民俗的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
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 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性,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民俗的纵向延续性。
三. 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四.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今天小编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期末快到了,里考试时间也所剩不多,大家赶快学习起来吧。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一、鸦片战争1、背景:国际背景: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虎门海滩------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影响: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2、经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于广东省------------结束于江苏省南京)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清政府战败求和3、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内容:(1)割地:香港岛(2)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3)赔款:2100万银元(4)关税: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地位: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5、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原因?客观: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主观: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武器落后、闭关锁国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6、民族英雄:林则徐二、魏源编著《海国图志》1、主要内容: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和科技发展情况。
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意:学习外国的长处,抵御外国的侵略。
)(缺点:魏源主张学习的是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没有涉及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层面,因而有局限性。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第一次被攻陷1、原因:英法(不满足鸦片战争已经获得的成果)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856---1860年3、主凶:英法4、帮凶:美俄二、列强的罪行英法:火烧圆明园(1860.10)沙俄:强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1858年签订的《瑷珲条约》割占领土最多)二、中国人民的抗争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太平天国起义:1851年洪秀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洋枪队:青浦大捷、慈溪大捷(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美国人)2、左宗棠收复新疆(1)背景:新疆危机------浩罕国阿古柏入侵新疆;英俄支持阿古柏;俄国出兵侵占伊犁(2)海防与塞防之争海防----李鸿章塞防:左宗棠(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力主收复新疆。
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提纲:必修三《文化生活》-10课
课题:必修三《文化常识》复习提纲一(6—10课)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1. (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这表现在许多方面。
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这也表现在许多方面。
A.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国文学艺术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各具特色。
B.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3)包容性。
2. (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含义、意义)(1)含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住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 (了解)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个 性 笔记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④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1. (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和基本内涵:(1)重要作用、意义: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和基石。
朗读训练教案:《文化生活》全册单元复习提纲
朗读训练教案:《文化生活》全册单元复习提纲文化饮食一、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从唐朝时期的“食为民之天”到如今的“舌尖上的中国”,就能看出饮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在其饮食文化中得以体现。
二、西方饮食文化西方饮食文化也有其独特之处。
它的基础是希腊和罗马古典思想,同时它也跨越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通常,西方饮食文化与礼仪、社会方面有关。
现代西方饮食文化则更加关注健康、环保等方面,如素食主义、清真食品等。
三、饮食文化的意义饮食文化作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意义。
饮食文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饮食习惯、身体健康,更涉及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饮食文化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历史和地理背景,是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文化传统一、中华文化传统中华文化传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代表了中国的文和智慧。
它包括了诗、书、画、刻、术、书法、戏曲、音乐等等。
这些传统的文化形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
二、西方文化传统西方文化传统通过由古典时期开始的希腊和罗马文化,向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发展演变而来。
西方文化传统主要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历史和地理背景也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文化传统的意义文化传统在当前的世界上仍然非常重要,它是一种连接人们的纽带,能够构筑并保持着某种特定的社会、国家或文化的身份和认同。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传统具有着更加广泛的意义,能够保持并促进各民族、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多元共存。
文化节日一、中华文化节日中华文化节日经过了千年的发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些节日不仅仅是庆祝特定事件的时间,更是彰显着中国文化独特性的载体。
中华文化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
二、西方文化节日西方文化节日同样有其独特性,舞龙、放炮、赏花观灯等活动与西方节日不同。
西方节日更多涉及到宗教、传统等方面,诸如圣诞节、万圣节等。
高二备考复习提纲(文化生活全部)
高二政治复习提纲【范围:文化生活】编写:赵长荣时间:2013.9.28——请同学们结合提纲,有计划地对以下问题加以排查、巩固。
该提纲请妥善保存,有效期:48个月。
1.★★文化的含义、特点是什么?【课本6-7页,或学案相关内容。
】2.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有哪些方面的作用?【课本8-22页,或学案相关内容。
】3.★★如何理解文化和经济相互交融?【课本10页】4.★★如何理解文化和政治相互交融?【课本11页】5. ★★文化是怎样影响人的?(途径、表现、特点。
)【课本13-16页,结合课本和上课的例子理解、掌握。
】6.★★★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课本18-21页】7.★★★★庆祝民族节日、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是什么?【课本29-30页】8. ★★★★★为什么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怎样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课本31-33页】9. ★★★文化传播的途径有哪些?【课本34-35页,注意“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的手段”、“文化传播的方式”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10.★★传统文化的四种基本形式是什么?【课本39-41页,熟悉课本上的例子。
】11.★★★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课本42页,注意有三个: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相对稳定性的内涵是什么?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有什么意义?——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12.★★★如何对待(继承)传统文化?【课本43-44页,(1)要立足于实践。
(2)正确态度是……,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4)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13.★★★★影像文化发展的因素?【课本44-45页,注意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理解、判断。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一、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1.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2. 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文学:诗词、散文和小说的兴起•绘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建筑:古代宫殿和园林的建造•音乐和舞蹈:古代音乐和舞蹈的流传3. 文化交流与融合•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三国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二、欧洲的历史与文化1. 欧洲的原始社会•狩猎采集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农耕社会的兴起:农业革命和定居生活的出现2. 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古希腊城邦制度的出现•古罗马帝国的兴衰•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艺术和科技成就3.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制度的兴起与发展•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宗教改革的影响三、非洲与美洲的历史与文化1.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文明的兴起•金字塔与石棺制度•埃及的宗教和文化2. 古印第安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的特点•彩陶、金器等的制作技艺•宗教和农业的重要性3. 航海时代的开启•哥伦布的航海探险•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拉美地区的殖民化与奴隶制度的建立四、中国古代思想与政治1. 儒家思想与封建社会•儒家的创立与发展•礼乐教化与封建统治•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 秦汉时期的政治改革•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与中央集权•汉武帝的改革与开放政策•秦汉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隆盛•三国鼎立与政治混乱•晋朝的政治改革与文化繁荣•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与军阀混战五、现代中国的发展与变革1. 近代中国的开埠与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原因与结果•近代中国的开埠政策•中国面临的外来侵略与国家危机2. 辛亥革命与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与过程•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的民主革命与战争年代3. 新中国的建立与改革开放•中共建党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与政治制度•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以上提纲仅为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的参考内容,具体知识点和重点内容请根据教材来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位于云南元谋的 元谋人,距今约 170万年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会不会制造工具3、北京人距今约 70—20万 年,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 起了决定作用。
5、元谋和北京人使用 天然火 ,山顶洞人懂得 人工取火 并已经掌握了 磨光 和钻孔技术;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6、河姆渡人 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 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7、河姆渡人栽培 水稻 ,半坡人种 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8、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 私有财产 和 贫富分化 。
9、农耕和医药的始祖是 炎帝 ,号称“神农氏”。
10、 嫘祖 发明养蚕抽丝的方法。
11、黄河流域的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13、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 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14、汤灭夏,建立商朝, 盘庚迁殷 后,商朝统治稳定。
15、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 牧野之战 灭商,建立周朝,定都 镐京。
16、西周为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受封诸候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定期朝觐、纳贡,治理封国,战时出兵作战。
通过分封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17、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国家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暴君末代君主夏前2070年禹阳城夏桀夏桀商前1600年汤亳商纣商纣西周前1046年武王镐京周厉王周幽王18、商朝人刻写在 龟甲 或 兽骨 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是从 商朝 开始的。
铸刻在 青铜器 上的文字叫 金文 或 钟鼎文 。
19、商周是青铜器鼎盛时期。
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 司母戊鼎 (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和 四羊方尊 。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纲导论一、释“中国”1“中”飘扬的旗帜,又引义为空间上的中央。
“国”原指城邑。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京都)(中国,京师也)2中国有多种引申,一如诸夏列邦,二如国境之内,三如中等之国,四如中央之国。
3印度称中国为“支那”,意谓“文物之国”。
4一个朝代自称“中国”,始于元朝。
二、释“中华民族”1从时序划分,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
2其核心单字“族”,原义“矢锋”(箭头),引申为众。
3“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复合词之简称,较早出现于华夷混融的魏晋南北朝。
4由“民族”和“中华”组成复合词,出于晚清。
51905年孙中山组建同盟会,其誓词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语,是对朱元璋讨元檄文口号的袭用。
三、释“文化”“文明”1“文”原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指二物相接。
“文”与“化”的配合使用,首见于《易●贲卦》的《象传》2“文化”构成整词,始于西汉末年经学家刘向的《说苑●指武》。
总之,作为整词的“文化”是“文治”与“教化”的合称。
3“文化”获得现代义,是在日本人以此词对译西洋术语的过程中开始的。
4文明: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尤其是对火的利用)引申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5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有三:文字发明与使用,金属工具发明与使用,城市出现。
6文化作为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被众多学科所探究,阐发,开端于近代欧洲。
7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
8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包括这四种层面的文化是广义文化。
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1地理环境2经济土壤。
延绵久远的中国文化大体植根于农耕与游牧这样两种经济生活的土壤之中。
以年降水量400毫米线为界,中国约略分为湿润的东南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
西极大漠的万里长城,大体上与这条年降水量400毫米线重合,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边界线。
3社会结构宗法制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
第一,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的单系世系原则。
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最终版)
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1、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2、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1)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多样性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2)文化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为人们提供了大批量的文化产品(3)文化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使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获得文化产品3、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喜”的表现: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忧”的表现: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炒作“新闻”。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4、应该如何看待大众传媒的发展应全面看待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一方面,大众传媒使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扩散。
因此,必须对大众传媒进行管理,决不能放任自流,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5、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特点及原因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基本特点:多层次、多样化。
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但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5、大众文化的含义“大众文化”指的是“为大众的”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2014高考政治考前系统复习提纲
2014高考政治考前系统复习提纲《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一、货币理论1、商品2、货币本质和职能3、纸币发行规律(货币政策)4、汇率变化及其影响(对外贸易)5、树立正确金钱观二、价格理论1、影响价格的因素2、价格变动的影响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三、消费1、影响消费的因素2、消费类型、结构、心理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4、生产和消费的关系5、扩大内需(三驾马车)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一、社会主义本质二、生产与消费1、发展生产的原因、措施2、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1、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集体经济)2、非公有制经济(民间投资)3、坚持和完善的原因、意义四、企业1、企业的性质、地位2、公司的类型、机构、优点3、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外向型企业)4、企业兼并与破产五、劳动者1、劳动光荣2、就业是民生之本3、维护劳动者权益六、投资的选择1、投资方式与原则2、融资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一、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1、生产决定分配、消费2、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二、个人收入的分配1、我国的分配制度2、效率与公平原则3、实现收入分配公平(重要性、措施)三、国民收入的分配1、财政:①财政收支及其关系;②财政的作用;③积极的财政政策。
2、税收:①基本特征;②种类及作用;③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1)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保障)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市场基础作用:①市场优点与弊端;②市场体系与秩序(市场规则、诚信建设)2、国家宏观调控(原因、目标、手段、应用)3、基本特征(基本标志、根本目标、内在要求)二、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内容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要性、要求)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经济全球化1、含义、表现、实质2、一把“双刃剑”3、应有态度(积极参与、抵御风险)四、对外开放1、坚持原因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措施)3、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国家、企业的措施)《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一、我国的国家性质1、国家性质2、人民民主二、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1、三大权利2、四大义务三、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重要内容四、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1、民主选举(选举制度、选举权)2、民主决策(形式、意义)3、民主管理(村民自治、居民自治)4、民主监督(渠道、意义、义务、措施)五、公民应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一、我国政府的性质二、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四大职能的内容及应用)三、我国政府的作用(建设服务型政府)四、政府要依法行政(原因、要求、提高)五、政府要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六、政府要自觉接受监督1、必要性、意义2、如何监督(机制、体系、阳光工程)七、政府的权威及公信力(来源、根本标志、如何树立)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性质、地位、权力)2、人大代表(法律地位、产生方式、权力与义务)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位、组织活动原则)二、我国的政党制度1、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地位、执政方式、指导思想、执政理念、党的建设)2、政党制度(基本内容、重要性)3、协商民主(政协的性质、职能)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3、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4、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5、我国的宗教政策四、基层民主制度(三大形式、重要意义)五、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一、国际社会1、主权国家(构成要素、基本权利、国际义务)2、联合国(宗旨和原则、作用)3、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4、坚定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二、国际形势1、时代主题(含义、障碍、解决途径、关系)2、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3、国际竞争的实质(含义、启示)4、我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三、我国的外交政策1、决定因素(国家性质、国家利益)2、基本点(宗旨、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基本准则)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原因、途径)4、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是负责任的大国《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二、文化的社会作用(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三、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特点、表现、塑造人生)四、加强文化建设(原因、措施)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文化具有多样性(表现、地位)2、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因、态度、原则)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传播途径2、传播手段3、文化交流的意义、要求三、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1、表现形式2、特点3、双重影响4、正确态度四、文化的发展1、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文化发展的实质五、文化创新1、源泉和动力2、意义3、途径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5、文化创新包括内容形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传播手段创新等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中华文化1、源远流长(辉煌历程、两个见证)2、博大精深(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3、包容性(含义、意义)4、从传统文化看中华文化二、中华民族精神1、基本内涵及核心2、重要性和必要性3、时代特征与现实表现4、怎样弘扬与培育三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1、集中表现;2、根植于、精髓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发展大众文化1、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与人们对文化需要的特点2、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双重影响3、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4、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国家、企业、公民)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是什么?2、为什么?(文化激荡、全面发展、根本保证)3、怎么办?(1)指导地位、伟大旗帜(2)核心价值体系(3)精神文明建设(4)立足实践(5)依靠人民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原因、内容、要求)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原因:(先进文化、全面发展)2、根本目标3、具体内容4、建设和谐文化5、创建活动五、思想道德建设1、地位、意义、内容2、社会主义荣辱观3、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4、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改造主观世界、脚踏实地)《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3、哲学的基本派别4、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与认识论一、唯物论1、物质(1)世界是物质的(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3)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2、意识(1)意识的本质(2)意识的能动作用(特点、表现)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方法论)4、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前提基础、必要条件)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依据、怎么办)二、认识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涵义、特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2)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3)方法论:坚持真理、发展真理3、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2)认识的无限性(3)认识的上升性(4)方法论: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方法论)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1、联系观(1)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4)系统优化的方法2、发展观(1)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2)发展的普遍性(3)发展的实质:新事物代替旧事物(4)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5)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3、矛盾观(1)矛盾既对立统一①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关系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③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2)矛盾的普遍性:正视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3)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关系、认识秩序)(5)主次矛盾: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6)矛盾主次方面: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4、辩证否定观(1)辩证否定观(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3)树立创新意识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唯物史观1、社会历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社会基本矛盾及运动规律(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改革)(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内容、方法论)2、人生价值观(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社会历史性与主体差异性、依据)(3)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4)人生价值的实现(劳动与奉献中、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砥砺自我中)。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提纲
内蒙古海拉尔第三中学高中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复习提纲: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1.文化多样性含义 原因 表现作用态度必要性原则 ⑴文化多样性的含义世界上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⑵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原因因为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⑶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此外还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伦理、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方面。
⑷文化多样性的作用①从文化本身来看,保持和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可使世界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不断繁荣和发展②从人类社会来看,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⑸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⑺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文化传播含义途径手段⑴文化传播的含义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⑵文化传播的途径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
⑶文化传播的手段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成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界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作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⑴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文化生活知识复习提纲
文化生活复习提纲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二、文化的作用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c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a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b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影响综合国力(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在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4、文化塑造人生(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4)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作用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知识点复习提纲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知识点1: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 “两弹一星”:成就:①原子弹:1964年10月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导弹:1966 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③氢弹:1967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人造地球卫星:1970 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航天成就:①1999年11 月,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②2003年10 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③2008年9 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知识点2: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地位: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影响: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青蒿素:20世纪70 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屠呦呦获得201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知识点3 :文化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前:方针:1956 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成果: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取得累累硕果。
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
2018 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文化生活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
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复习提纲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内涵: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发展先进文化的地位、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3)关键: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3、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1)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3)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4)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4、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意义:⑴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⑵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8、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新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知识点1: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 “两弹一星”:成就:①原子弹:1964年10月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导弹:1966 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③氢弹:1967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人造地球卫星:1970 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航天成就:①1999年11 月,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②2003年10 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③2008年9 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知识点2: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地位: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影响: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青蒿素:20世纪70 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屠呦呦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知识点3 :文化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前:方针:1956 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成果: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取得累累硕果。
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
2012 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活》复习提纲(黑体加粗部分必须记牢)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B.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2.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文化的作用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④文化塑造人生。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①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与综合国力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在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③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6.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7.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
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A.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
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8.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②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③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①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A.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B.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②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①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②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①传媒发展历史: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②意义: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1)意义:推动文化交流,既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2)青少年要怎么做?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原则是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发展7.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①传统文化的含义:P39②传统文化的特点:A.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双重的,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8.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9.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②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10.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教育活动。
第五课文化创新11.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③文化创新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12、文化创新的途径:①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这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基本途径: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③坚持正确方向,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④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13.文化创新的意义①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4.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过程。
①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②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
15.创新与借鉴、融合①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P53②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我们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16.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①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②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
A.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B.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①(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