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总复习(知识框架)
( 必修3)文化生活(毕业水平考试复习)

(毕业水平考试总复习)边城ຫໍສະໝຸດ 级中学 舒象恒一、知识结构
必 修 : 文 化 生 活
文化与生 活 文化传承 与创新 中华文化与 民族精神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五课 文化创新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
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
第十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二、必修3 重点知识
1、经济、政治、文化之间有何关系?(综合运用) 包括: (1) 经济、文化之间有何关系? (2) 政治、文化之间有何关系? 2、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怎样? (简单应用) 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简单应用) 4、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什么?(简单应用) 5、文化创新有何作用?(简单应用)
(1)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2)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促进文化 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3)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 (4)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5)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促进文化事业 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全国宣传部长会议2011年1月4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
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讲话中强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按照高 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贴近 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着力营造推动科学发展、促进 社会和谐的浓厚氛围,着力营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的浓厚氛围,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 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十二五”时期发展 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 化条件。 (1)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分析,为什么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有何重大意义?
文化生活总复习(四个单元详细考点总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文化是什么:1、文化现象:多样性、普遍性和区域性2、文化的含义: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注意:如何区分文化现象与自然现象、经济政治现象)3、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注意联系前后知识,比如民族节日、文化遗产、大众传媒、传统习俗、传统建筑等)二、文化为什么:(问答题常用原理)1、文化对社会的作用:(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这使得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5)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建设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文化对个人的作用:(1)文化影响人的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影响人具有的特点: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注意:潜移默化≠消极被动三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4)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的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对国家的作用:(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高中政治高考总复习 必修3 单元综合提升1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同时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自 己地里收获的蔬菜、水果,发自内心地珍惜。他们在分享劳 动成果时真正体味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劳动带来的 快乐,也使他们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 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 性劳动,用劳动之手创造幸福生活。
• (2)意义的分析,不要完全拘泥于教材内容,要适当加入 最新的时政观点;不要单纯根据设问或材料来组织答案,要 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分析问题。不一定是一个材料信息对应 着一个意义,也可能是一个材料信息体现出多个意义,或者 多个信息体现出一个共同的意义。
• [典型例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 培。”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强调 思政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 意义。
• (2)文化对个人的作用:
•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 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 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 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2.个别意义上文化的作用
• (1)民族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 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 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 【答案】①教育具有文化选择、传递、创造的特定功能, 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思政课有利于提高 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②思政课是价值引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上 好思政课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党在 意识形态的工作领导权,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深入人心,铸魂育人。③思政课因学科功能的独特性, 更利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更有利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复习必备知识点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复习必备知识点一、是什么?(文化与生活)1.含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意识形态部分,也包括非意识形态部分2.特点: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形成的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长跑离不开物质载体3.作用:(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人认识世界和世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成长历程中,还表现在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中。
(2)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表现为:(1)科技与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2)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4.文化对个人的作用(或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文化影响个人的表现为: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
(3)文化影响个人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面对世界激烈的文化竞争我国应该怎么办?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大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与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为什么?(文化传承与创新)(一)横向:多样性1、主要表现: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2、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原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依托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低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现实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3)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018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文化生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解析
本题以五公祠的一副对联为载体, 考查中华民族
精神方面的知识,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这副对联歌颂了五 公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风范, 歌颂了五公身处逆境而不坠青 云之志,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无我”精神。由此不难看 出①④正确,应选 C,②③不符合题意。
易错点二:错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提醒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 精神的各个方面。
(2)地位: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 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发展:形成于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熔炼于近代人民奋 勇抗争之中,彰显于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 中。
特别提醒
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
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发展相对接。 2007 年, 来自全国各地的 27 位大学生, 在选择未来时不只作功利 想,不仅为稻粱谋,毕业后奔赴海南省鹦歌岭自然保护区。 经过 5 年艰苦奋斗,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重建了自然保护 区工作站,提升了生态保护水平,改变了一方水土。鹦歌岭 的大学生因甘于奉献而快乐,因学以致用而充实,因遵从理 想而诗意。他们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用美好情 怀和理想气息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
特别提醒
不要将民族精神看作是一成不变的, 民族精
神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 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发 展过程。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实质: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 和发展强基固本。 (2)地位: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 的任务。 (3)意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 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 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新亮剑《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单元总结文化传承与创新

提示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 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 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③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 本途径。④文化创新的两条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7
“为什么”(原因)类非选择题解题方法 此类题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 形式呈现,回答时要求分别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方面 进行阐述。
8
一、分析原因、依据的思路 第一种方案:从必要性、重要性的角度展开。必要性亦可理解为 紧迫性,也就是应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 需要。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意义。另外,如果设问中有明确 的“行为人”,则应补充这是“行为人”的职责。比如说党和国 家为什么如此重视就业问题,设问中的“行为人”是党和国家,那 么答题时除了回答“必要性”“重要性”外,还应补充:这是由党 的地位、性质、宗旨决定的;这是由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和国家 机构活动原则决定的。 第二种方案: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 第三种方案:从政治经济与文化、历史与现实、内因与外因的角 度展开。
12
4.主题定位法:高考试题非常重视判断和归纳提取有效信息 的能力,在诸多有效信息中,原因类试题设问中的相关主题是标志 性信息,可以说确定了设问中的主题,也就确定了答题方向和答题 思路。 此类原因类或依据类试题的形式为:运用××知识,为什么 ××(××的依据、原因、理由)。
13
解答此类原因类或依据类试题步骤为:①确立问题中的主题, 主题一般是一个。②具体分析与该主题相关的知识点,要求分析 全面,与此主题有关的原理尽量用齐。 该类题作答的具体要求为:原理(哲学还要加方法论),该主题符合 了(违背了)该原理或是坚持××原理的客观要求(重大举措、必 然选择),××有什么意义。 答题格式:客观必然性(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意义(作用、好处 、积极影响)。
高中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结构图 和知识点总结

汉字
见证
源远流长史书典籍
历程近代:衰微
现在:再创新辉煌(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华古代:辉煌历程
文化原因:包容性
文学艺术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科学技术
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关系?
是什么?革命时期:延安精神、长征精神……
(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1、(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重点)
(2)中华名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重点)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爱国主义:(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特点: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3、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重点)
2018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文化生活第4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课件

着重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 义文化 把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一条科学发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当中通盘考虑, 展道路 同时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入到文 化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这是一条凝魂 聚气、强基固 本之路 这是一条以人 为本之路
不仅注重文化之“魂”,体现内在价值, 更注重这个“魂”如何传播到广大的受 众当中,传播的路径、方式、载体需要 有机统一起来 就是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 方针,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发展依 靠人民群众,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与时俱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有 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只有建立起 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让文化自觉变成扎实的行动。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不能正确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道路的决定因素 提醒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继承 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不能笼统地说 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要求决定;是由增强国家 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而不是由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 现实需要决定。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发展历程 命时期 和建设时期 重要成果 创立毛泽东思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义基本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 改革开放时期 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 瞩目的成就。 新民主主义革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革命 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确立社会主
该设问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
要成果为材料, 考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知识, 解 题时, 首先要仔细分析材料, 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同的重 要成果启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要坚持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树立高度 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实践,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4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梳理

内蒙古海拉尔第三中学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基础知识总复习: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当代文化生活多样性原因?(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和流通成为可能,也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色彩斑斓,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 2、怎样看待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如何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1)“喜”的表现: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2)“忧”的表现: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炒作“新闻”。
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因此,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 3、应该如何看待大众传媒的影响?应全面看待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一方面,大众传媒使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扩散。
因此,必须对大众传媒进行管理,决不能放任自流,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4、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5、为什么发展大众文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整体框架和思维导图(复习用)

WORD格式
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整体框架和思维导图〔复习用〕
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和民族精开展中国特色社会
神主义文化
1.文化的内涵和特 1.世界文化的多样 1.源远流长的中华 1.文化生活新特
点。
性。
文化。
点。
2.文化的形式和作 2.文化在交流中传 2.博大精深的中华 2.文化市场和传媒
用。
播。
文化。
商业化影响。
3.文化与经济、政 3.传统文化的继 3.中华文化的包容 3.开展群众文化的
治的关系。
承。
性。
要求。
4.文化与综合国力 4.文化在继承中发 4.永恒的民族精 4.如何对待落后文
的关系。
展。
神。
化和腐朽文化。
5.文化对人影响的 5.文化创新的源泉 5.弘扬中华民族精 5.开展中国特色社
来源和表现。
和动力。
神。
会主义文化。
6.文化对人影响的 6.文化创新的意 6.中华文化复兴的
特点。
义。
必然选择。
7.文化塑造人生。
7.文化创新的途7.建立社会主义文
径。
化强国的必由之
路。
8.我们的文化自觉
和文化自信。
9.建立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
10.开展精神文明创
建活动。
11.加强思想道德建
设。
12.思想道德修养与
科学文化修养。
专业资料整理。
2020年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轮总复习试卷及答案:第7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7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文化的精髓②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③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⑤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A.①②③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2.中国古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今有“八荣八耻”。
这表明()①“八荣八耻”强调的是遵循古训②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④践行“八荣八耻”已成为每个公民的价值选择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3.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②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爱社会主义就是新时期爱国的具体表现③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情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内涵,无明确的具体标准④爱国主义通过实际的言行具体体现出来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4.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上述精神的共同内涵是()①爱国主义②团结统一③勤劳勇敢④自强不息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5.下列能体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精神的诗句或典故有()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②“业广唯勤”③“天道酬勤”④“不畏强御”⑤“礼仪之邦”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6.“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下列观点与之不一致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C.克勤于邦,克俭于家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7.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表现在()①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因素之一③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从而推动综合国力提高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是因为()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②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③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④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先进技术,一打就垮。
2016-2017届文化生活总复习课件

《文化生活》知识体系 „„„„„„„„„„„„„„„„„„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 一、文化与社会 „„„„„„„„„„„„„„„„„„„„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 四、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 五、文化创新 „„„„„„„„„„„„„„„„„„„„„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 六、我们的中华文化 „„„„„„„„„„„„„„„„„„ 七、我们的民族精神 „„„„„„„„„„„„„„„„„„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八、走进文化生活 „„„„„„„„„„„„„„„„„„„ 九、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十、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总结:高考文综政治《文化生活》重要知识组块 „„„„„„„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提 示:如何全面认识文化的作用?掌握五点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实践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总的概括)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 (对社会的影响) ③文化竞争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对综合国力的影响) ④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对人的影响) ⑤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对人生影响)
)
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制约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文化改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
5.2012年2月BBC制作杭州宣传片投放欧美市场。在美国投放的 宣传片名为《心中的神秘》,由多个片段组成,其中有采茶的茶 农、在老街嬉戏的儿童,最后以西湖镜头收尾。从BBC制作的宣 传片也可以看出欧美人的偏好,他们喜爱西湖这样的自然风光, 但更喜欢看到这个城市和西湖的结合。这说明 ( ) A.文化对经济具有决定作用 B.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C.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都会影响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D.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占统治地位 6.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会被外国人误解为 “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实行AA制,可能会被东方人视为吝 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误解, 闹出笑话。 这反映了 ( ) A.文化差异体现民族的优劣 B.文化差异是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 C.文化差异是人际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 D.文化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
【高考调研】201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单元提升 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高考调研
新课标·政治·高三总复习
【训练2】 群众以“三多三少”形容某干部:“走马观花 多,扎入基层少;听取汇报多,解决问题少;浮在面上多, 连接地气少。”L市委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创 建了一项“一周一夜一村”的长效制度,构筑起全市立体式 服务基层体系。全市划分为6个片区,每两位常委联系一个 片区,12个市委常委每周安排一个晚上到一பைடு நூலகம்村里走访,以 走到困难党员群众家中、和党员干部座谈等方式,问政于民、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帮助群众解决行路难、吃水难、治安 乱等实际问题。这种务实有效的做法受到了基层群众的交口 称赞。
高考调研
新课标·政治·高三总复习
(6)我国文化领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文化发展同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 应,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显得更 为紧迫。 (7)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系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高考调研
新课标·政治·高三总复习
(4)文化对人具有重要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既来自于特 定的文化环境,又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优秀文化能 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 (5)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 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 会的主要矛盾。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自觉把 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 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 本要求。
政治学科中存在的主体是很多的,主要有党、国家(或政 府、国家机构)、社会、企业、个人(政治常识中则为公民, 经济常识中则有劳动者、消费者、企业经营者、哲学常识中 为人民群众)等,这些主体都可能成为文化生活试题中的主人 公。因此,文化生活的试题往往会牵涉到不同的主体。主体 定位法就成了我们解答文化生活试题的一个常见技法:从不 同主体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主体定位法解主观题的前提是定位主体,即明确此题主要 涉及到哪些主体;但要正确答题,关键还在于以一定的主体 为原点,向周围辐射,把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串联和整合起来。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点总结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含义与特点?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特点是稳定性、民族性、继承性和多样性。
●传统文化继承的方式和途径?(1)传统习俗的继承(2)传统建筑的继承(3)传统文艺的继承(4)传统思想的继承●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1)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4)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怎样把握好二者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我们应该怎样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自觉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
(2)双面交流。
(3)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社会制度的更替(2)科学技术的进步(3)思想运动(4)教育●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教版高中政治高考总复习知识讲解文化与生活

高考总复习:文化与生活一、考纲解读(一)考点提示1.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增强精神力量,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优秀文化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促进全面发展的意义。
(二)复习建议考查重点: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文化与综合国力。
4.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5.增强精神力量,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关注热点:1.关注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2.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3.运用文化的社会作用说明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4.关注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
5.关注优秀影视作品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6.关注网络文化对人的影响。
二、知识清单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不同区域、不同自然环境,有不同文化 文化“万花筒” 内涵:文化是相对于①______而言的人全部②______活动及产品实质:精神现象文化是③______特有的现象 文化也是人们的一种④______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⑤______,精神产品离不开⑥______特点 形式:静态形式与动态形式文化是什么 文化作为一种⑦______,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⑧______文化的力量不仅表现在⑨______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⑩______的历史中 文化的力量 体味文化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巧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经济、政治⑾______文化,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⑿______文化⒀______于经济政治 文化与经济、 政治相互影响 文化与⒁______相互交融 文化与⒂______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越来越成为⒃______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⒄______竞争 的重要因素 我国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文化与 综合国力 文化与经 济、政治 文化与社会参考答案:①经济、政治 ②精神 ③人类社会 ④文化素养 ⑤物质活动 ⑥物质载体⑦精神力量 ⑧物质力量 ⑨个人 ⑩民族和国家 (11)决定 (12)反映 (13)反作用 (14)经济 (15)政治 (16)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17)综合国力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参考答案:①文化环境 ②文化活动 ③交往行为 ④交往方式 ⑤实践活动 ⑥认识活动⑦思维方式 ⑧潜移默化 ⑨深远持久 ⑩精神世界 (11)精神力量 (12)人的全面发展三、考点聚焦【文化及其作用367801什么是文化】(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的含义(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复习思路经济生活抓主线;政治生活抓主体;文化生活抓主干;哲学

高三政治总复习背诵讲义(问题式高频考点版)株洲市长鸿实验学校文综组张润之编选 2013.3.1复习思路:经济生活抓主线;政治生活抓主体;文化生活抓主干;哲学原理方法论。
必修一、经济生活所谓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复习时,将围绕经济的“消费、生产、分配、交换”这四个环节为基点来展开。
复习中要把握“国强、民富、企业兴”这一条主线: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以人为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国家的强大则是个人与企业兴旺发达的前提。
把握好这条主线,我们对整本书的主干知识的把握、知识体系的构筑就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消费专题的整体结构 P31.一条主线:消费(解决为什么生产的问题)2.知识体系:消费什么?(商品);用什么消费?(货币)+用多少货币消费(价格);怎样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3.三个关键词:商品、货币、消费生产专题的整体结构 P271.一条主线:生产(解决“谁来生产”、“怎样生产”的问题)2.知识体系:(宏观生产)---从基本经济制度、(微观生产)---企业组织形式、企业资金筹集方式三个方面具体介绍生产活动的基本情况3.三个关键词:生产、公司经营、劳动者分配专题的整体结构教材P571.一条主线:国民收入的分配(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2.知识体系:分配的两个方面(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收入分配)、两个分配环节(财政、税收)3.整体把握:一个制度---分配制度;一个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两个作用---财政和税收的作用;三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四种财政收入形式;四种违反税法行为;六种财政支出形式;六个基本概念---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公平、财政和税收。
交换专题的整体结构 p771.一条主线:经济活动(交换)的背景与舞台(主要把握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背景)2.知识体系:(1)国内环境-----经济制度环境:基本经济制度+ 分配制度;市场体制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社会环境(社会发展所处阶段):总体小康过渡到全面小康 + 科学发展观;(2)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应对之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消费专题高频考点:单位商品价值量和商品价值总量的计算;价格变动的意义1.商品生产者为什么重视商品的质量?(1)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与生活
文 化 与 生 活
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特点 文化的外延 实质 对社会
文化的作用 精神力量
转 化
物质力量
(1)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2)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3)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 作用 (1)来源 对个人 (2)表现 (3)特点 (4)作用(塑造)
文化是动态变化的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 化 多 样 性 怎么办?--态度、原则、使者 含义 主要途径 主要手段 如何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是什么?含义、表现、地位 、本质特征 为什么?必要性 重要性 1.
中华民族精神
核 心
形成与发展 怎么办?--途径
爱国主义 (地位、作用、特征、具体表现、当代主题)
第四单元
科技 喜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企业 个人 发展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是什么
经济
忧
落后文化 腐朽文化
国家:依法管理 正确引导
奏响主旋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道路) 为什么
是什么:(含义、表现) 为什么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要求 实质 文化创新
4.影响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展的因素
目的和必然要求 文化的发展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历程:古代--辉煌;近代-衰微 原因 源远流长 包容性 见证 : 汉字、史书典籍 特征 含义 中华文化 独领风骚独树一帜 意义 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力量 博大精深 表 现 集 于 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中 表 根 现 植 是什么?--内涵、特征 为什么?作用、地位、弘扬培育的意义
含义
文化强国(目标)
怎么做
怎么做
关键: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践行社会主 怎么做 义核心价值观 含义 联系 意义 提高公民道德素 质 加强双修 追求更高道德目标
为什么
根本任务 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国家
怎么做 为什么 怎么做 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个人
注:综合探究
横向 文化传播
传播 前提
纵向 文化继承 实质 文化创新
2.文化传播
目的和必然要求 文化的发展
文化是动态变化的
横向
文化传播
1.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传统文化,具 体包括
(1)含义 (2)传统文化的特征 2.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 (4)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纵向 文化继承
3.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