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工艺学第六章发酵过程的控制
【发酵工艺学总论】第六章-发酵经济学
(1)菌株选育对发酵成本的影响
▪ 一般来说,菌种选育约占生产成本的20%-60%,筛选 具有优良性能的菌株和对菌株进行改良是降低生产成 本的有效途径。
a 优良生产菌株的筛选
①提高筛选效率很重要 分离一支有价值的菌株并不容易,通常要花费 较长的时间和代价,甚至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仍一 无所获。
(1)菌株选育对发酵成本的影响
a 碳源(续)
▪ 在确定培养基配方时,不仅要比较它们的单耗成本,
而且还要考虑通风量与搅拌功率。 (黏度、溶氧)
▪ 工业废料的利用
▪ 优点:以此作为廉价C源,主要意义在其社会效益 显著,保护了环境 。
▪ 缺点:经济效益不如传统原料高。
(2)发酵培养基成本分析
b 矿物质(无机盐)
▪ 原材料中矿物质所占比重一般较小,其中较高的
本章内容
一、概述 二、影响发酵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的成本分析
(1)菌株选育 (2)发酵培养基 (3)无菌空气与通气搅拌 (4)动力费(加热、冷却) (5)培养方式 (6)发酵产品的分离纯化 (7)发酵规模 (8)市场经济信息分析及管理技术 三、发酵过程的经济学评价
一、概述
菌株 发酵工程原理 反应过程(代谢、工艺过程及控制)
搅拌转速亦会改变,应根据工艺要求设计,使整个运转费 最低。
(4)动力费(加热、冷却)成本分析
▪ 发酵生产中,需要加热与冷却的工序大体有: ▪ 培养基的加热灭菌(或者淀粉质原料的蒸煮糊化),
然后冷却到接种温度;
▪ 发酵罐及辅助设备的加热灭菌与冷却; ▪ 发酵热的冷却,发酵恒温; ▪ 产物提炼与纯化过程的蒸发、蒸馏、结晶、干燥等。 ▪ 节约冷却水用量的办法 ▪ 采用气升式发酵罐; ▪ 选育嗜热或耐热的生产菌株; ▪ 改变原料路线,少用烃类原料。
抗生素工艺学第六章发酵过程的控制
l 补糖数量:以控制菌体浓度略增或不增为原则,使 产生菌的代谢活动有利于抗生素的合成。
l 补糖方式:连续滴加补入、少量多次间歇补入、大 量少次补入等。
抗生素工艺学第六章发酵过程的控制
l 2、动力学模型控制法: l 根据菌体比生长速率、糖比消耗速率以及抗生
抗生素工艺学第六章发酵过程的控制
第一节 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
(一)物理参数 (二)化学参数 (三)生物参数
抗生素工艺学第六章发酵过程的控制
一、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
l (一)物理参数
l 1.温度(℃) l 发酵整个过程或不同阶段中所维持的温度。 l 酶反应速率、氧在培养液中的溶解度与传递速
率、菌体生长速率和产物合成速率
抗生素工艺学第六章发酵过程的控制
发酵过程控制
微生物发酵的生产水平取决于:1)生产菌种 本身的特性;2)合适的环境条件,使它的 生产能力充分表达出来。
这些环境条件包括培养基、培养温度、pH、 氧的需求等。
为了掌握菌种在代谢过程中的代谢变化规律, 需要监测一些参数,这些参数包括菌体浓度 、糖、N消耗及产物浓度,培养温度、pH、 溶氧等。
抗生素工艺学第六章发酵过程的控制
l (发酵液的菌体量和单位时间的菌浓、溶氧浓度、 糖浓度、氮浓度和产物浓度等的变化值)
l 计算
(菌体的比生长速率、氧比消耗速率、糖比消耗速 率、氮比消耗速率和产物比生产速率)
(控制产生菌的代谢、决定补料和供氧工艺条件)
研究
发酵动力学
抗生素工艺学第六章发酵过程的控制
第二节、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
l 1.菌体生长阶段(菌体生长期或发酵前期 ) l 菌体进行合成代谢:菌浓明显增加、摄氧率不
发酵工程抗生素发酵生产技术概述
发酵工程抗生素发酵生产技术概述发酵工程是一种利用微生物、酶和发酵介质(常见的如糖)来生产有用化合物的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代谢物质的转化来生成目标产品。
抗生素发酵生产技术是发酵工程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在制药、医疗等领域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抗生素发酵生产技术进行一些概述。
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的药物,广泛应用于医疗、养殖和农业等领域。
然而,抗生素的生产过程并不容易。
抗生素分子具有复杂的结构,不同的抗生素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工艺。
一般来说,抗生素的生产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获得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菌种;培养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菌种;提取和纯化抗生素产物;加工和包装抗生素产物。
在抗生素发酵生产技术中,首先需要获得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菌种。
这些微生物可以从自然环境或已知产生抗生素的菌株中分离得到,也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行修改得到。
随后,需要对这些微生物进行培养。
培养条件的选择对于微生物的生长和抗生素产量有重要的影响。
常见的培养条件包括培养基的组成、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
通过调节这些条件,可以提高菌株的生长速度和产生抗生素的能力。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监测微生物菌种的生长情况和抗生素产量。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测定菌株密度、测定发酵液的抗生素浓度等。
通过监测,可以对微生物的生长状态进行控制和调节,以及对抗生素产量进行评估和优化。
当培养达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对发酵液进行产品的提取和纯化。
传统的提取方法包括萃取、蒸馏、结晶等。
这些方法可以将抗生素从发酵液中分离出来,并去除其他杂质。
随后,抗生素产品需要经过纯化过程,获得高纯度的抗生素。
纯化方法包括过滤、层析、电泳等。
这些方法可以去除抗生素中的杂质,提高纯度。
最后,经过提取和纯化的抗生素产品需要进行加工和包装,以便后续的药物制剂或应用。
加工包括液体制剂的调整和固体制剂的制备。
包装过程需要严格控制产品的质量和卫生条件,以确保最终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原理部分)
16
大型发酵罐 搅拌装置
17
现代发酵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
1.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技术 2.生化过程的模型化 3.高密度培养技术 4.代谢工程和代谢网络控制 5.新型生化反应器的研究和开发 6.新型发酵和产品分离技术
18
第一章
绪论
一. 发酵过程优化在生化工程中的地位 二. 发酵过程优化的目标和研究内容 三. 发酵过程优化的研究进展 四. 流加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
19
一. 发酵过程优化在生化工程中的地位
现代生物技术不仅能在生产新型食品、饲料添加剂、 药物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还能经济、清洁地 生产传统生物技术或一般化学方法很难生产的特殊 化学品,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粮食、健康、环 境等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现代生物技术的作用? 以工业微生物为例,选育或构建一株优良菌株仅仅是 一个开始,要使优良菌株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还必 须优化其发酵过程,以获得较高的产物浓度(便于下 游处理)、较高的底物转化率(降低原料成本)和较高 的生产强度(缩短发酵周期) 20
养或半连续发酵,是指在分批发酵过程
中间歇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的发酵
方法
36
流加发酵的研究进展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流加发酵的理论研究 几乎是个空白,流加过程控制仅仅以经验为 主,流加方式也仅仅局限于间歇或恒速流加
1973年日本学者Yoshida等人首次提出了 “Fed-Batch Fermentation”这个术语,并从理 论上建立了第一个数学模型,流加发酵的研究 才开始进入理论研究阶段
11
基于碳氢化合物的经济转变为基于 碳水化合物的经济
将工业革命世纪转变到生物技术世纪 只有工业微生物才能将来源于太阳能的可再
抗生素发酵的过程
现代抗生素工业生产过程如下:菌种→孢子制备→种子制备→发酵→发酵液预处理→提取及精制→成品包装一、菌种从来源于自然界土壤等;获得能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经过分离、选育和纯化后即称为菌种..菌种可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后;以超低温;即在液氮冰箱-190℃~-196℃内保存..所谓冷冻干燥是用脱脂牛奶或葡萄糖液等和孢子混在一起;经真空冷冻、升华干燥后;在真空下保存..如条件不足时;则沿用砂土管在0℃冰箱内保存的老方法;但如需长期保存时不宜用此法..一般生产用菌株经多次移植往往会发生变异而退化;故必须经常进行菌种选育和纯化以提高其生产能力..二、孢子制备生产用的菌株须经纯化和生产能力的检验;若符合规定;才能用来制备种子..制备孢子时;将保藏的处于休眠状态的孢子;通过严格的无菌手续;将其接种到经灭菌过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在一定温度下培养5-7日或7日以上;这样培养出来的孢子数量还是有限的..为获得更多数量的孢子以供生产需要;必要时可进一步用扁瓶在固体培养基如小米、大米、玉米粒或麸皮上扩大培养..三、种子制备其目的是使孢子发芽、繁殖以获得足够数量的菌丝;并接种到发酵罐中;种子制备可用摇瓶培养后再接入种子罐进逐级扩大培养..或直接将孢子接入种子罐后逐级放大培养..种子扩大培养级数的多少;决定于菌种的性质、生产规模的大小和生产工艺的特点..扩大培养级数通常为二级..摇瓶培养是在锥形瓶内装入一定数量的液体培养基;灭菌后以无菌操作接入孢子;放在摇床上恒温培养..在种子罐中培养时;在接种前有关设备和培养基都必须经过灭菌..接种材料为孢子悬浮液或来自摇瓶的菌丝;以微孔差压法或打开接种口在火焰保护下按种..接种量视需要而定..如用菌丝;接种量一般相当于0.1%—2%接种量的%;系对种子罐内的培养基而言;下同..从一级种子罐接入二级种子罐接种量一般为5%—20%;培养温度一般在25—30℃..如菌种系细菌;则在32—37℃培养..在罐内培养过程中;需要搅拌和通入无菌空气..控制罐温、罐压;并定时取样作无菌试验;观察菌丝形态;测定种子液中发酵单位和进行生化分析等;并观察无杂菌情况..种子质量如合格方可移种到发酵罐中..四、培养基的配制在抗生素发酵生产中;由于各菌种的生理生化特性不一样;采用的工艺不同;所需的培养基组成亦各异..即使同一菌种;在种子培养阶段和不同发酵时期;其营养要求也不完全一样..因此需根据其不同要求来选用培养基的成分与配比..其主要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包括微量元素和前体等..1碳源主要用以供给菌种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构成菌体细胞及代谢产物..有的碳源还参与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是培养基中主要组成之一;常用碳源包括淀粉、葡萄糖和油脂类..对有的品种;为节约成本也可用玉米粉作碳源以代淀粉..使用葡萄糖时;在必要时采用流加工艺;以有利于提高产量..油脂类往往还兼用作消沫剂..个别的抗生素发酵中也有用麦芽糖、乳糖或有机酸等作碳源的..2氮源主要用以构成菌体细胞物质包括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和含氮代谢物;亦包括用以生物合成含氮抗生素..氮源可分成两类: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有机氮源中包括黄豆饼粉、花生饼粉、棉籽饼粉它如果经精制以去除其中的棉酚后称phamamedia..玉米浆、蛋白胨、尿素、酵母粉、鱼粉、蚕蛹粉和菌丝体等..无机氮源中包括氨水氨水既作为氮源;也用以调节pH;硫酸铵、硝酸盐和磷酸氢二氨等..在含有机氮源的培养基中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菌丝量也较多..3无机盐和微量元素抗生素产生菌和其他微生物一样;在生长、繁殖和产生生物产品的过程中;需要某些无机盐类和微量元素..如硫、磷、镁、铁、钾、钠、锌、铜、钴、锰等;其浓度与菌种的生理活性有一定影响..因此;应选择合适的配比和浓度..此外;在发酵过程中可加入碳酸钙作为缓冲剂以调节pH..4前体在抗生素生物合成中;菌体利用它以构成抗生素分子中的一部分而其本身又没有显着改变的物质;称为前体precursor..前体除直接参与抗生素生物合成外;在一定条件下还控制菌体合成抗生素的方向并增加抗生素的产量..如苯乙酸成苯乙酰胺可用作为青霉素发酵的前体..丙醇或丙酸可作为红毒素发酵的前体..前体的加入量应当适度..如过量则往往前体有毒性;并增加了生产成本..如不足;则发酵单位降低..此外;有时还需要加入某种促进剂或抑制剂;如在四环素发酵中加入M-促进剂和抑制剂溴化钠;以抑制金霉索的生物合成并增加四环素的产量..5培养基的质量培养基的质量应予严格控制;以保证发酵水平;可以通过化学分析;并在必要时作摇瓶试验以控制其质量..培养基的储存条件对培养基质量的影响应予注意..此外;如果在培养基灭菌过程中温度过高、受热时间过长亦能引起培养基成分的降解或变质..培养基在配制时的调节其pH亦要严格按规程执行..五、发酵见手机电子书发酵过程的目的是使微生物大量分泌抗生素..在发酵开始前;有关设备和培养基也必须先经过灭菌后再接入种子..接种量一般为10%或10%以上;发酵期视抗生素品种和发酵工艺而定;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需不断通无菌空气和搅拌;以维持一定罐压或溶氧;在罐的夹层或蛇管中需通冷却水以维持一定罐温..此外;还要加入消沫剂以控制泡沫;必要时还加入酸、碱以调节发酵液的PH..对有的品种在发酵过程中还需加入葡萄糖、铵盐或前体;以促进抗生素的产生..对其中一些主要发酵参数可以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反馈控制..在发酵期间每隔一定时间应取样进行生化分析、镜检和无菌试验..分析或控制的参数有菌丝形态和浓度、残糖量、氨基氮、抗生素含量、溶解氧、pH、通气量、搅拌转速和液面控制等..其中有些项目可以通过在线控制..在线即online;指不需取样而直接在罐内测定;然后予以控制..六、发酵液的过滤和预处理发酵液的过滤和预处理其目的不仅在于分离菌丝;还需将一些杂质除去..尽管对多数抗生素品种在生产过程中;当发酵结束时;抗生素存在于发酵液中;但也有个别品种当发酵结束时抗生素大量残存在菌丝之中;在此情况下;发酵液的预处理应当包括使抗生素从菌丝中析出;使其转入发酵液..1发酵液的预处理发酵液中的杂质如高价无机离子Ca+2、Mg+2、Fe+3和蛋白质在离子交换的过程中对提炼影响甚大;不利于树脂对抗生素的吸附..如用溶媒萃取法提炼时;蛋白质的存在会产出乳化;用溶媒和水相分层困难..对高价离子的去除;可采用草酸或磷酸..如加草酸则它与钙离子生成的草酸钙还能促使蛋白质凝固以提高发酵滤液的质量..如加磷酸或磷酸盐;则既能降低钙离子浓度;也易于去处镁离子..Na5P3O10+Mg2+=MgNa3P3O10+Na+如加黄血盐及硫酸锌;则前者有利于去除铁离子;后者有利于凝固蛋白质..此外;这二者还有协同作用..它们所产生的复盐对蛋白质有吸附作用..2K4FeCN6+3ZnSO4→K2Zn3FeCN62↓+3K2SO4某些对热稳定的抗生素发酵液还可用加热法..使蛋白质变性而降低其溶解度..蛋白质从有规律的排列变成不规则结构的过程称为变性..加热还能使发酵液粘度降低、加快滤速..例如在链霉素生产中就可用加入草酸或磷酸将发酵液调至pH3.0左右;加热至70℃;维持约半小时;用此方法来去除蛋白质;这样滤速可增大10—100倍..滤液粘度可降低至1/6..如抗生素对热不稳定;则不应采用此法..为了更有效地去除发酵液中的蛋白质;还可以加入絮凝剂..它是一种能溶于水的高分子化合物..含有很多离子化基团;如一NH2—COOH;—OH等..如上所述;胶体粒子的稳定性和它所带电荷有关..由于同性电荷间的静电斥力而使胶体粒子不发生凝聚..絮凝剂分子中电荷密度很高;它的加入使胶体溶液电荷性质改变从而使溶液中蛋白质絮凝..对絮凝剂的化学结构一般有下列几种要求:1其分子中必须有相当多的活性基团;能和悬浮颗粒表面相结合..2必须具有长链线性结构;但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子量不能超过一定限度;以使其有较好的溶解度..在发酵滤液中多数胶体粒子带负电荷;因而用阳离子絮凝剂功效较高..例如可用含有季胺基团的聚苯乙烯衍生物;分子量在26000—55000范围内..加入絮凝剂后析出的杂质再经过滤除去;以利于以后的提取..2发酵液的过滤发酵液为非牛顿型液体、很难过滤..过滤的难易与发酵培养基和工艺条件;以及是否染菌等因素有关..过滤如用板框压滤则劳动强度大;影响卫生;菌丝流入下水道时还影响污水处理..故以选用鼓式真空过滤机为宜;并在必要时在转鼓表层涂以助滤剂硅藻土..当转数旋转时;以刮刀将助滤剂连同菌体薄薄刮去一层;以使过滤面不断更新..七、抗生素的提取提取时目的是在于从发酵液中制取高纯度的符合药典规定的抗生素成品..在发酵滤液中抗生素浓度很低;而杂质的浓度相对地较高..杂质中有无机盐、残糖、脂肪、各种蛋白质及其降解物、色素、热原质、或有毒性物质等..此外;还可能有一些杂质其性质和抗生素很相似;这就增加了提取和精制的困难..由于多数抗生素不很稳定;且发酵液易被污染;故整个提取过程要求:1时间短;2温度低;3pH宜选择对抗生素较稳定的范围;4勤清洗消毒包括厂房、设备、管路并注意消灭死角..常用的抗生素提取方法包括有溶媒萃取法、离子交换法和沉淀法等..今分述如下:1溶媒萃取法这是利用抗生素在不同pH条件下以不同的化学状态游离酸、碱或成盐存在时;在水及与水互不相溶的溶媒中其溶解度不同的特性;使抗生素从一种液相如发酵滤液转移到另一种液相如有机溶媒中去;以达到浓缩和提纯的目的..利用此原理就可藉助于调节pH的办法使抗生素从一个液相中被提取到另一液相中去..所选用的溶媒与水应是互不相溶或仅很小部分互溶;同时所选溶媒在一定的pH下对于抗生素应有较大的溶解度和选择性;方能用较少量的溶媒使提取完全;并在一定程度上分离掉杂质..目前一些重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和林可霉素等均采用此法进行提取..2离子交换法这是利用某些抗生素能解离为阳离子或阴离子的特性;使其与离子交换树脂进行交换;将抗生素吸附在树脂上;然后再以适当的条件将抗生素从树脂上洗脱下来;以达到浓缩和提纯的目的..应选用对抗生素有特殊选择性的树脂;使抗生素的纯度超过离子交换有较大的提高..由于此法具有成本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已成为提取抗生素的重要方法之一..如链霉菌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等均可采用离子交换法..此法也有其缺点;如生产周期长;对某些产品质量不够理想..此外;在生产过程中PH变化较大;放不适用于在PH大幅度变化时;稳定性较差的抗生素等..3.吸附法利用各种吸附剂如活性炭、大孔树脂等吸附培养中的活性物质;而后用适宜的有机溶剂如甲醇、丙酮或它们的水溶液从吸附剂上洗脱活性物质..必要时可加入稀酸或稀氨水帮助洗脱..4.直接沉淀法有些活性物质如四环素可从培养液中借助pH的调节而沉淀下来;有的也可借加入与水相溶的有机溶剂如丙酮而沉淀;还有的可借加入某种离子与活性物质形成复合物而沉淀;例如四环类抗生素与尿素形成的复合物沉淀..该法是提取抗生素的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应适当简化..如直接沉淀法就是提取抗生素的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例如四环类抗生素的提取即可用此法..发酵液在用草酸酸化后;加黄血盐、硫酸锌;过滤后得滤液;然后以脱色树脂脱色后;直接将其PH调至等电点后使其游离碱折出..必要时将此碱转化成盐酸盐..八、抗生素的精制这是抗生素生产最后工序..对产品进行精制、烘干和包装的阶段要符合“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即GMP的规定..例如其中规定产品质量检验应合格、技术文件应齐全、生产和检验人员应具有一定素质;设备材质不应能与药品起反应、并易清洗;空调应按规定的级别要求;各项原始记录、批报和留样应妥为保存;对注射品应严格按无菌操作的要求等..下面对抗生素精制中可选用的步骤分述如下:A脱色和去热原质脱色和去热原质是精制注射用抗生素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它关系到成品的色级及热原试验等质量指标..色素往往是在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它与菌种和发酵条件有关..热原质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被污染后由杂菌所产生的一种内毒素..各种杂菌所产生的热原反应有所不同..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热原反应一般比革兰氏阳性菌的为强..热原注入体内引起恶寒;严重的引起..它是多糖磷类脂质和蛋白质的结合体;为大分子有机物质;能溶于水..在280℃加热4h它能被破坏90%;180—200℃加热半小时或150℃加热2h能被彻底破坏..它亦能被强酸、强碱、氧化剂如高锰酸酸钾等破坏..它能通过一般滤器;但能被活性炭、石棉滤材等所吸附..生产中常用活性炭脱色去除热原;但须注意脱色时pH;温度、炭用量及脱色时间等因素;还应考虑它对抗生素的吸附问题;否则能影此外;也可用脱色树脂去除色素如酚醛树指;即122树脂..对某些产品可用超微过滤办法去除热源;此外还应加强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卫生以防止热原..响收率..B结品和重结晶抗生素精制常用此法来制得高纯度成品..常用的几种结晶方法如下:1改变温度结晶利用抗生素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显着变化的这一特性来进行结晶..例如制霉菌素的浓缩液在5℃条件下保持4—6h后即结晶完全..分离掉母液、洗涤、干燥、磨粉后即得到制霉菌素成品..2利用等电点结晶当将某一抗生素溶液的pH调到等电点时;它在水溶液中溶解度最小;则沉淀析出..如6—氨基青霉烷酸6—APA水溶液当PH调至等电点4.3时;6-APA即从水溶液中沉淀析出..3加成盐剂结晶在抗生素溶液中加成盐剂酸、碱或盐类使抗生素以盐的形式从溶液中沉淀结品..例如在青霉素G或头孢菌素C的浓缩浓中加入醋酸钾、即生成钾盐析出..4加入不同溶剂结晶利用抗生素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大小的不同;在抗生素某一溶剂的溶液中加入另一溶剂使抗生素析出..如巴龙霉素具有易溶于水而不溶于乙醇的性质..在其浓缩液中加入10—12倍体积的95%乙醇;并调PH至7.2—7.3使其结晶析出..重结晶是进一步精制以获高纯度抗生素的有效方法.C其他精制方法其他精制方法包括:1共沸蒸馏法如青霉素可用丁醇或醋酸丁酯以共沸蒸馏进行精制..2柱层析法如丝裂霉素A、B、C三种组分可以通过氧化铝层析来分离..3盐析法如在头孢噻吩水溶液中加入氯化钠使其饱和;其粗晶即被析出后进一步精制..4中间盐转移法如四环素碱与尿素能形成复盐沉淀后再将其分解;使四环素碱析出..用此独以除去4-差向四环素等异物;以提高四环素质量和纯度;又如红霉素能与草酸或乳酸盐或复盐沉淀等..5分子筛如青霉素粗品中常含聚合物等高分子杂质;可用葡聚糖凝胶G—25粒度20—80μm将杂质分离掉..此法仅用于小试验..。
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
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1. 引言抗生素是一类具有抑制或杀死细菌生长的药物,广泛用于医疗领域。
而抗生素的生产则主要通过发酵过程来实现。
本文将介绍抗生素发酵生产的工艺流程及相关要点。
2. 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流程抗生素的发酵生产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2.1. 选材与接种抗生素发酵的起点是菌种的选取与接种。
通常选用的是具有产生目标抗生素能力的细菌或真菌菌种。
接种时应注意保持菌种的纯度,并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预培养。
2.2. 发酵罐配置与预处理发酵罐是抗生素生产的核心设备之一,其配置应根据具体抗生素的特性和工艺要求进行选择。
常见的发酵罐包括摇床发酵罐和搅拌发酵罐。
在进一步发酵前,需要进行罐体消毒和培养基的预处理工作。
2.3. 发酵过程控制发酵过程中,需要对发酵罐中的培养基进行控制和调节,以满足微生物的生长和抗生素的产生需求。
常见的控制参数包括pH值、温度、氧气供应和搅拌速度等。
此外,还需监测微生物的生长和抗生素的产量。
2.4. 抗生素提取与纯化发酵结束后,需要进行抗生素的提取与纯化工作。
常见的提取方法包括有机溶剂法和固相萃取法。
提取后的抗生素需经过一系列工艺步骤,如浓缩、结晶和干燥等,以获得高纯度的抗生素产品。
3. 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的关键要点3.1. 培养基配方和优化培养基的配方直接影响着菌种的生长和抗生素的产生。
在选择培养基成分时,需根据目标抗生素的特性和菌种的需求进行优化。
常见的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3.2. 发酵过程参数的控制与调节发酵过程中的参数控制对于抗生素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pH值、温度、氧气供应和搅拌速度是常见的控制参数,需要根据具体菌种和抗生素的特性进行合理的调节和控制。
3.3. 发酵罐的选择与配置发酵罐的选择与配置应根据抗生素的需求和工艺要求进行。
摇床发酵罐适用于部分产生低分子量抗生素的菌种,而搅拌发酵罐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同时,罐体的材质、内部结构和附件设置也需要考虑。
抗生素发酵生产技术
抗生素发酵生产技术引言抗生素作为一类重要的药物,在医疗领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能有效地抑制或杀死病原微生物,帮助人们治疗疾病。
抗生素的发酵生产技术在制药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将详细介绍抗生素发酵生产技术的原理、过程和优化方法。
1. 抗生素发酵生产技术的原理抗生素的发酵生产技术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来合成药物的过程。
一般来说,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或放线菌等微生物通过发酵过程产生的,因此发酵生产技术对于抗生素的制备至关重要。
发酵生产技术的原理基于微生物的代谢特性。
在特定的培养基条件下,微生物可以通过代谢过程合成并分泌抗生素。
这些培养基通常包含碳源、氮源、矿物质和其他必需的营养物质。
通过控制培养基的成分和条件,可以调节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从而提高抗生素的产量和纯度。
2. 抗生素发酵生产技术的过程抗生素发酵生产技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2.1 微生物的选育和培养首先需要选育和培养产生特定抗生素的微生物菌株。
一般来说,这些菌株需要具备以下特点:能够产生目标抗生素、生长速度快、代谢产物稳定等。
选育好的菌株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预培养,并通过稳定的培养条件进行扩大培养。
2.2 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的制备是抗生素发酵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常见的培养基包括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适用于大规模发酵生产,而固体培养基适用于筛选产生抗生素菌株。
制备培养基时,需要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配方,并进行消毒处理。
2.3 发酵过程控制发酵过程控制是抗生素发酵生产技术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调节发酵罐的温度、pH值、通气速率等条件,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抗生素的产生。
此外,需要对发酵过程进行监测和控制,确保微生物菌株的稳定生长和抗生素的高产。
2.4 分离和提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微生物将产生大量抗生素。
分离和提取是将抗生素从发酵液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常用的分离和提取方法包括离心、过滤、萃取等。
分离和提取的目的是提高抗生素的纯度和收率,为后续的药物制备和质量控制提供有力支持。
《氨基酸工艺学》6 氨基酸发酵过程控制
(六)响应面分析法
➢发酵培养基优化的步骤: ①所有影响因子的确认; ②影响因子的筛选,以确定各个因子的影响程度; ③根据影响因子和优化的要求,选择优化策略; ④实验结果的数学或统计分析,确定其最佳条件; ⑤最佳条件的验证。
(六)响应面分析法
钾盐比菌体生长需要的钾盐高。
➢菌体生长需要钾盐量约为0.1 g/L,氨基酸生产需 要钾盐量为0.2~1.0 g/L。
(三)无机盐
(4)微量元素: ➢微生物需要量非常少但又不可完全没有的元素称
为微量元素。
➢如锰是某些酶的激活剂,羧化反应需要锰,一般 配比为2 mg/L。铁是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 氢酶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些酶的激活剂,配比为 2 mg/L。
(六)相容性溶质
➢相容性溶质概念: 微生物通过在胞内积累有限的几种小分子溶质,如 糖醇、有机碱和氨基酸等以提高细胞内水活度,使 细胞的体积和膨压达到正常水平,并避免细胞内所 有物质浓度的升高,这类溶质的高浓度积累可使细 胞内外渗透压达到平衡,并且不妨碍细胞正常的代 谢活动,因而被称为“相容性溶质”。
(三)无机盐
元素 磷
硫 镁 钙 钠 钾
化合物形成(常用)
生理功能
KH2PO4,K2HPO4
核酸、核蛋白、磷酸、辅酶及ATP等高 能分子的成分,作为缓冲系统调节培养
基pH
含硫氨基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等)、 (NH4)2SO4,MgSO4 维生素的成分,谷胱甘肽可调节胞内氧
化还原电位
MgSO4
己糖磷酸化酶、异柠檬酸脱氢酶、核酸 聚合酶等活性中心组分
(六)相容性溶质
➢甜菜碱是在甜菜糖蜜中发现的季铵型生物碱,具 有维持和调节细胞渗透压、保护酶以及参与甲基 化反应等重要功能。
红霉素的发酵工艺及控制
06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提高红霉素产量的研究
优化培养基组成
通过调整碳源、氮源、无机盐等成分的比例,提高红霉素产量。
优化发酵条件
研究温度、pH、溶氧浓度等发酵条件对红霉素产量的影响,并优 化这些条件以提高产量。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菌种进行改造,提高其红霉素合成酶的活性, 进而提高产量。
详细描述
在红霉素发酵过程中,随着菌体的生长和代 谢产物的合成,营养物质不断消耗。因此, 需要适时地补加营养物质,以保证菌体的正 常生长和代谢。补料的种类和量需要根据实 际情况进行合理控制,以实现高产、高效、 低耗的发酵目标。同时,补料控制也需要考
虑对温度、pH值、溶氧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
04 红霉素发酵过程的优化
pH值控制
通过添加酸或碱调节pH值,保持适宜 的发酵环境。
发酵产物提取
分离纯化
通过离心、过滤等技术将红霉素从发酵液中分离出来。
结晶干燥
将分离得到的红霉素进行结晶和干燥处理,得到高纯度的红霉素产品。
03 红霉素发酵过程的控制策 略
温度控制
总结词
温度是影响红霉素发酵过程的重要因素,通过控制温度可以调节微生物的生长和 代谢。
05 红霉素发酵过程的污染控 制
杂菌污染的控制
要点一
杂菌污染的来源
在红霉素发酵过程中,杂菌污染主要来源于空气、设备、 原料、操作人员和环境等。
要点二
控制措施
为防止杂菌污染,应定期对发酵设备进行清洗和消毒,保 持操作环境的清洁,对原料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控制,加强 操作人员的卫生管理。
噬菌体污染的控制
在适宜的温度和pH值条件下,有利于红 霉素产生菌的生长和代谢,从而提高产量 。
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
改进培养基:选择适合菌种生长的营养物质,优化培养基配方,提高 抗生素产量。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菌种进行改造,提高抗生 素产量。
发酵工艺的优化:通过改进发酵工艺,如分批补料、连续发酵等,提 高抗生素产量。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 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
代谢工程的应用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 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
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的未来发展方 向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 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
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的预测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 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
发酵液染菌异常:严格控 制灭菌时间和染菌防范措 施
发酵液酸化异常:调整pH 值、补加营养物质等方法 处理
发酵液噬菌体污染:采用 抗病毒药物或更换菌种等 方法处理
发酵液发酵水平低:调整 发酵罐压力、温度、搅拌 速度等参数
发酵液后处理困难:采用 离子交换、结晶、干燥等 方法处理
提高抗生素产量的方法和技术
提取与精制 工艺改进: 采用高效、 低成本的提 取与精制方 法,提高抗 生素纯度和 收率
节能减排与 环保:采用 绿色生产工 艺,降低能 耗和排放, 提高生产可 持续性
新技术应用和前景展望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 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
蛋白质工程的应用 前景展望 前景展望
发酵生产工艺简介
发酵酵生产工艺特 点
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流程
菌种选育与 改良:选择 具有高效表 达抗生素的 菌株,并进 行遗传改良
演示文稿红霉素发酵工艺控制及操作
• (3)搅拌速度(r/min)
• 搅拌器在发酵过程中的转动速度。
• 其大小影响发酵过程氧的传递速率。 • (4)空气流量(m3空气/(m3发酵液·min))
• 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发酵液里通入空气的体积,一般控制
在1000~5400(m3空气/(m3发酵液·hr)) • (5)粘度(Pa·s)
(优选)红霉素发酵工艺控制及 操作ppt
现在是1页\一共有75页\编辑于星期六
一、发酵工艺的控制
• 1. 概述
• 2. 温度的影响及其控制 • 3. pH的影响及控制 • 4. 溶氧的影响和控制 • 5. 泡沫的影各周期阶段形态
现在是2页\一共有75页\编辑于星期六
• 溶氧浓度的控制可从供氧和需氧两方面着手,其中供氧是主要的 :
• 需氧方面:需氧量与菌体浓度,基质浓度和种类,培养条件有
关。
• 供氧方面:生产中常采用加大通气速率,或提高搅拌转速 ,或适当增加罐压;
现在是32页\一共有75页\编辑于星期六
SOD和过氧化物酶,但缺乏过氧化氢酶。
厌氧菌(anaerobe)
分子氧对它有毒害,短期接触空气,也会抑制其生长甚至 致死;在空气或含有10%CO2的空气中,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不能
生长,只有在其深层的无氧或低氧化还原电势的环境下才能生长;生 命活动所需能量通过发酵、无氧呼吸、循环光合磷酸化或甲烷发酵提
(二)微生物生长温度类型
根据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的不同,可将微生物划为三 个类型:
❖低温型微生物(嗜冷微生物)
❖中温型微生物(嗜温微生物) ❖高温型微生物(嗜热微生物)
最适生长温度
低温菌 10-20
中温菌 25-30,37-40
发酵工程抗生素发酵生产技术概述
01
抗生素发酵生产技术原理
发酵工程基本原理
01
02
03
微生物发酵
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 将底物转化为抗生素和其 他代谢产物。
代谢调控
通过调控微生物的代谢途 径,促进抗生素的合成。
细胞培养
通过优化细胞生长环境和 营养条件,提高抗生素产 量。
抗生素发酵生产技术流程
菌种选育
某抗生素的发酵过程控制策略
温度控制
维持适宜的发酵温度,以保证微生物的生长 和抗生素的合成。
湿度控制
合理控制发酵环境的湿度,以避免菌体干燥 和防止杂菌污染。
气体控制
控制发酵过程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以 调节微生物的生长代谢。
搅拌控制
保持适当的搅拌速度,以确保发酵液混合均 匀,促进菌体生长和抗生素合成。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菌种进行改造,提高其生产能力和产量。
发酵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培养基配制
根据抗生素的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原料和配方,制备发酵 培养基。
培养基灭菌
通过高温、高压等手段,消除培养基中的有害微生物,保证 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
发酵过程的控制与优化
发酵过程监控
通过在线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发酵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如温度、pH、溶氧 等。
发酵工程抗生素发酵生产技 术概述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抗生素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 • 抗生素发酵生产技术原理 • 抗生素发酵生产关键技术 • 抗生素发酵生产过程及控制 • 抗生素发酵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 • 案例分析:某抗生素的发酵生产技术
01
抗生素基本概念及发展历 程
抗生素定义与分类
抗生素定义
某抗生素的提取与精制过程优化
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
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抗生素是一类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的药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疾病的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抗生素的生产主要依赖于微生物发酵技术。
在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中,常用的微生物包括青霉素、链霉素和阿奇霉素等。
抗生素的发酵过程主要分为菌种体系培养、种母液培养和发酵液培养三个步骤。
首先,我们需要培养菌种体系。
菌种培养一般分为筛选和种植两个步骤。
筛选菌种是为了选出具有高产量和优良品质的菌株,种植菌种是为了通过大规模培养来获取足够的菌量。
筛选菌种的方法主要有传统的混合培养方法和现代的分离培养方法。
种植菌种则需要提供适宜的培养基,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菌种体系的培养需要在合适的温度、PH值和搅拌速度下进行,以保证菌株的健康生长。
接下来是种母液培养。
在种母液培养过程中,需要通过喂养和连续培养来提高菌中抗生素的产量。
喂养是指给菌株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通过控制喂养时间和喂养速度来调节菌株的生长速度和抗生素产量。
连续培养是指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通过不断的增加培养基的流速,实现菌株的连续培养和抗生素的连续产量。
种母液培养需要控制好菌株的温度、PH值、搅拌速度和氧气的供应等,以提高抗生素的产量和质量。
最后是发酵液培养。
发酵液培养是将种母液转移到发酵罐中进行大规模培养的过程。
发酵罐除了具备种母液培养的基本要求外,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气体供应、温度控制、搅拌速度和反应器设计等。
发酵液培养的目标是达到最大的菌株数量和抗生素产量。
为了保证抗生素的纯度和稳定性,还需要对发酵液进行适当的提纯和分离。
这样,最终得到的抗生素就可以应用于医药领域,对各种细菌感染进行治疗。
总之,抗生素的发酵生产工艺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过程。
通过合理的菌种培养、种母液培养和发酵液培养,可以获得高产量和优质的抗生素。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抗生素的发酵生产工艺也在不断完善和优化,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生素发酵工艺学知识要点
《抗生素发酵工艺学》知识要点(1)发酵工业的生产水平取决于三个要素,即生产菌种、生产工艺、生产设备。
(2)目前无菌检测的方法主要四种,即镜检法、肉汤培养法、平板划线培养和发酵过程异常现象观察法。
(3)发酵醪中菌体分离一般采用离心分离和过滤分离两种方法。
(4)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引起培养基pH值改变的原因主要有营养成份的消耗和代谢物的累积等。
(5)发酵过程控制的目的就是得到最大的比生产率和最大的得率。
(6)发酵工业中常用灭菌方法:化学灭菌、射线灭菌、干热灭菌、湿热灭菌。
(7)常用工业微生物可分为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四大类。
(8)常用菌种保藏方法有斜面保藏法、沙土管保藏法、液体石蜡保藏法和真空冷冻保藏法等(9)发酵高产菌种选育方法包括自然选育、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原生质体融合(10)发酵产物整个分离提取路线可分为预处理、固液分离、初步纯化、精细纯化和成品加工等五个主要过程。
(11)工业微生物菌种可以来自自然分离,也可以来自从微生物菌种保藏机构单位获取。
(12)环境无菌的检测方法有显微镜检查法、肉汤培养法、平板培养法、发酵过程的异常观察法等。
(13)发酵罐发酵过程中的物理检测参数有温度、转速、压力、搅拌转速和空气流量)。
(14)前体:是指某些化合物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能直接彼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合成到产物物分子中去,而其自身的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却因加入前体而有较大提高的化合物。
(15)发酵生长因子:从广义上讲,凡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的有机物质,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维生素等均称生长因子。
(16)生理性酸性物质:经微生物代谢等作用后能形成酸性物质使培养基pH值下降的营养物质。
(17)限制性基质:微生物生长速率与底物浓度有一定的依赖关系,当底物浓度很小,微生物生长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此时基质叫限制性基质。
(18)发酵热:所谓发酵热就是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净热量。
抗生素发酵工艺
一、名词解释1、分批发酵:在发酵中,营养物和菌种一次加入进行培养,直到结束放出,中间除了空气进入和尾气排出外,与外部没有物料交换。
2、补料分批发酵:又称半连续发酵,是指在微生物分批发酵中,以某种方式向培养系统不加一定物料的培养技术。
3、前体:指某些化合物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能直接彼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合成到产物物分子中去,而其自身的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却因加入前体而有较大的提高。
4、接种量:移入种子的体积接种量=—————————接种后培养液的体积5、次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在一定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物质,合成一些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无明确功能的物质过程,这一过程的产物,即为次级代谢产物。
6、实罐灭菌:实罐灭菌(即分批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入发酵罐或其他装置中,通入蒸汽将培养基和所用设备加热至灭菌温度后维持一定时间,在冷却到接种温度,这一工艺过程称为实罐灭菌,也叫间歇灭菌。
7、种子扩大培养:指将保存在砂土管、冷冻干燥管中处休眠状态的生产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再经过扁瓶或摇瓶及种子罐逐级扩大培养,最终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种过程。
这些纯种培养物称为种子。
8、倒种:一部分种子来源于种子罐,一部分来源于发酵罐。
二、填空题1、微生物发酵培养(过程)方法主要有分批培养、补料分批培养、连续培养、半连续培养四种。
2、发酵过程工艺控制的只要化学参数溶解氧、PH、核酸量等.3、发酵过程控制的目的就是得到最大的比生产率和最大的得率。
4、微生物的培养基根据生产用途只要分为孢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
5、常用灭菌方法:化学灭菌、射线灭菌、干热灭菌、湿热灭菌6、发酵过程工艺控制的代谢参数中物理参数温度、压力、搅拌转速、功率输入、流加数率和质量等7、染菌原因:发酵工艺流程中的各环节漏洞和发酵过程管理不善两个方面。
8、发酵产物整个分离提取路线可分为:预处理、固液分离、初步纯化、精细纯化和成品加工加工等五个主要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分批式发酵
①理论基础
把培养液一次性装入发酵罐,灭菌后接入一定 量的种子液,在最佳条件下进行发酵培养。
是产生菌体经过一定时间不同级数的种子培养 ,达到一定菌体量后,移种到发酵罐进行纯种和 通气搅拌培养,到规定时间即行结束的过程。
②优缺点:
发酵周期短,产品质量易控制,不易发生杂 菌污染,对原料组成要求较粗放。
2、初级代谢产物 关系到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能量代谢、细
胞生长和细胞结构的代谢产物。
3、次级代谢产物 微生物菌体在生长期不能合成的、一般在菌体
生长静止期中合成的与菌体成长繁殖无明显关系 的产物。
抗生素产生菌在一定条件下吸取营养物质, 合成其自身菌体细胞,同时产生抗生素 和其它代谢产物的过程,称为抗生素发酵。
发酵体系中开始时基质浓度很高,到中后期 营养物质浓度很低,这对发酵反应不利。
2、补料分批发酵
①理论基础 在分批式操作的基础上,开始时投入一定量的基 础培养基,到发酵过程适当时期,开始连续补加 碳源或氮源或其他必需物质,但不取出培养液, 直到发酵终点,产率达最大化,停止补料,最后 将发酵液一次全部放出。
。
②优缺点:
优点:在发酵过程中慢慢地加入培养基,使其在 发酵液中保持适宜水平,同时又稀释了生成的产 物浓度,避免了高浓度产物和底物的抑制作用, 也防止了后期养分不足而限制菌体生长。
缺点:受发酵罐操作容积的限制
3、连续式发酵
①理论基础 菌体与培养液一起装入发酵罐,在菌体培养
过程中不断补充新培养基,同时取出包括培养液 和菌体在内的发酵液,发酵体积和菌体浓度等不 变,使菌体处于恒定状态的发酵条件,促进菌体 的生长和产物的积累。
这些环境条件包括培养基、培养温度、pH、 氧的需求等。
为了掌握菌种在代谢过程中的代谢变化规律, 需要监测一些参数,这些参数包括菌体浓度 、糖、N消耗及产物浓度,培养温度、pH、 溶氧等。
第一节 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
(一)物理参数 (二)化学参数 (三)生物参数
一、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
(一)物理参数
数有关。 从废气中的O2的含量可以算出产生菌的摄氧
率和发酵罐的供氧能力。
6.废气中的CO2浓度(%) 废气中的CO2就是产生菌呼吸放出的CO2。测
定它可以算出产生菌的呼吸熵,从而了解产生 菌的呼吸代谢规律。
其他化学参数:DNA、RNA、生物合成的关 键酶等。
律,反映发酵的异常情况,也可作为发醉中间控制 的参数及设备供氧能力的指标。 溶氧浓度一般用绝对含量(10-6)来表示、有时也 用在相同条件下,氧在培养液中饱和浓度表示。
4.产物的浓度[μg(u)/ml] 这是发酵产物产量高低或合成代谢正常与否
的重要参数,也是决定发酵周期长短的根据。
5.废气中的氧浓度(Pa) 废气中的氧含量与产生菌的摄氧率和供氧系
②优缺点:
连续培养优点:能维持基质浓度,可以提高设备的 利用率和单位时间的产量,节省发酵罐的非生产 时间,便于自动控制。
但由于培养时间长,难以保证纯种培养。并且菌种 变异可能性较大,故在工业规模上很少采用。
发酵过程控制
微生物发酵的生产水平取决于:1)生产菌种 本身的特性;2)合适的环境条件,使它的 生产能力充分表达出来。
对某些产品的生产是极其重要的参数。
8. 料液流量(L/min) 这是控制流体进料的参数。
(二)化学参数
1. pH(酸碱度)
发酵液的pH是发酵过程中各种产酸和产碱的 生化反应的综合结果。
它是发酵工艺控制的重要参数之一。它的高低 与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有着重要的关系。
2.基质浓度(g或mg%)
第五章 发酵过程控制
第一节 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 第二节 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 第三节 基质的影响及其控制 第四节 温度的影响与控制 第五节 pH的影响与控制 第六节 溶氧浓度的变化和控制 第七节 补料的作用及其控制 第八节 泡沫的影响与控制 第九节 发酵终点判断
发酵过程原理
一、发酵的基本概念
1、微生物发酵 利用微生物体来制得产物的需氧或厌氧的任何过 程。
发酵过程是由各种酶系统的作用而发生的 一系列生化反应,抗生素是这个过程的次 级代谢产物。
发酵方法
微生物发酵有三种方式: 分批发酵(batch fermentation) 补料分批发酵(fed-batch fermentation) 连续发酵(continuous fermentation)
工业上防止出现菌种衰退和杂菌污染等实际 问题,大都采用分批发酵或补料分批发酵这两 种方式。
也是需氧发酵的控制参数。 与氧的传递和其他控制参数有关。一般控制在
0.5~1.0V/(V·min)范围内。
6.粘度(Pa·s) 粘度大小可以作为细胞生长或细胞形态的一项
标志,也能反映发酵罐中菌丝分裂过程的情况。 通常用表观粘度表示之:它的大小可改变氧传
递的阻力,又可表示相对菌体浓度。
7.浊度(%) 浊度是能及时反映单细胞生长状况的参数,
这是发酵液中糖、氮、磷等重要营养物质的 浓度。
它们的变化对产生菌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有着 重要的影响,也是提高代谢产物产量的重要控 制手段。
在发酵过程中,必须定时测定糖(还原糖和总 糖)、氮(氨基氮或氨氮)等基质的浓度。
3.溶解氧浓度[10-6(ppm)或饱和度(%)] 溶解氧是需氧菌发酵的必备条件。 利用溶氧浓度的变化,可了解产生菌对氧利用的规
1.温度(℃) 发酵整个过程或不同阶段中所维持的温度。 酶反应速率、氧在培养液中的溶解度与传递速
率、菌体生长速率和产物合成速率
2.压力(Pa) 发酵过程中发酵罐维持的压力,一般维持在
0.2×105~0.5×105Pa。 保证纯种的培养,间接影响菌体代谢。
3.搅拌转速(r/min) 搅拌转速是指搅拌器在发酵过程中的转动速度,
通常以每1min的转数来表示。 它的大小与氧在发酵液中的传递速率与发酵液
的均匀性有关。
4.搅拌功率(kw) 指Leabharlann 拌器搅拌时所消耗的功率,常指每1m3发
酵液所消耗的功率(kw/m3)。 它的大小与氧容量传递系数有关。
5.空气流量[V/(V·min),简称VVM] 每1min内每单位体积发酵液通入空气的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