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教育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意义和性质 第5课时 分摊运费问题西师大版().doc

合集下载

比的意义(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比的意义(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比的意义(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能够读写比,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数学思维和审美情感。

教学内容比的概念:介绍比的定义,比较与比的区别。

比的读写:学习比的正确书写和读法。

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探讨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转换。

实际问题解决:应用比的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难点:比的应用,特别是实际问题中的比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

学具: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比的定义,读写方法,以及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探索比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中心:比的含义及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左侧:比的读写方法。

右侧:比的应用实例。

作业设计基础练习:比的读写,基本计算。

应用练习: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比的概念。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教学效果,学生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学生反思对比概念的理解,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此教案旨在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比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在上述教案中,教学重点与难点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细节。

这个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核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详细补充教学重点1. 比的意义:这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学生需要理解比是两个量之间的一种比较关系。

可以通过举例说明,如比较两个物体的重量、长度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比的概念。

2. 比的读写:正确读写比是基础技能。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意义和性质1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意义和性质1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意义和性质1 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西师大版,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五章的第一节“比的意义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并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等教具,同时要求学生们准备好笔记本、尺子、圆规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我将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例如:“如果一辆汽车以6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另一辆汽车以8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那么两辆汽车的速度比是多少?”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理解比的概念。

(3)练习:在讲解完比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我会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4)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比的概念来解决。

例如:“如果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00克,一个橘子的重量是150克,那么这两个水果的重量比是多少?”六、板书设计在讲解比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时,我会用板书来辅助说明。

板书将包括比的定义、比的表示方法、比的基本性质等内容。

七、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将包括一些关于比的概念和应用的题目。

例如:“如果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公里每小时,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60公里每小时,那么这两辆汽车的速度比是多少?如果第一辆汽车行驶了1.5小时,第二辆汽车行驶了1小时,它们分别行驶了多少公里?”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比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后,我会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拓展延伸。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引入在教学计划的导入部分,我选择了以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新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5课时 问题解决(3)

新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5课时  问题解决(3)

比和按比例分配第6课时整理与复习教科书第591.知识与技能:复习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2.3.学生可能说到: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求比值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求比值都属于比的知识,此外,我们还学习用比和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1.2.3.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怎样?把其中比较好的经验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它们的结果有什么不引导学生归纳:化简比可以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将比化为最简整数比,其结果仍然是一个比;而求比值则是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商即是比4.(1)5.整理与复习第1(1)(2)(3)6.(1)同学们都知道,比和其他知识一样,也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2)出示例题:朱小丹居住的院内3家合用一个水表,上月共缴水费36元,其中张阿姨家2人,李奶奶家3人,朱小丹家4人,怎样分(3)教师:如果说按比例分配是合理分摊水费的最好方法,那应该按怎样(人数比2:3:4)指名按比例分配的解答方法,并板2+3+4=9 36×2/9=8(元)36×3/9=12(元) 36×4/9=16(元)7.第2(1)学生先独立完成三道小题。

然后逐题汇报。

第(1)小题要关注,学生有没有用分数方法解答的,如果有,就请学生阐明思路,如果没有,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4:5还可以看成什么?(男职工的人数是女职工的4/5)那么此题还可以列式:36÷(1+4/5)求出女职工的人数是20人,男职工人数就是20×4/5=16(人)(2)请学生观察这三个小题,看看在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归纳: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可以用比、分数的形式,两者是互通的。

但要注意的是以谁为单位“1”,这三道小题的单位“1”都不一样,第(1)小题的单位“1”是女职工的人数,第(2)小题的单位“1”是总人数,第(3)小题的单位“1”是男职工人数,因此,每一个比和通过今天的整理复习你发现自己前面的学习有什么不足吗?你的问题得到解决了吗?还有什么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比的意义

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比的意义

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意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定义,学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能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定义,学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比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1. 比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比的定义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鞭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比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讲解比的概念和定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比的意义,通过实例讲解比的定义,引导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比的意义和应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的概念和定义,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比的意义一、比的概念: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叫做比。

二、比的定义:若有两个数a和b,且a > b,则称a比b大,记作a > b;若a < b,则称a比b小,记作a < b;若a = b,则称a和b相等,记作a = b。

三、比的应用:比的概念和定义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领域,如比较身高、体重、成绩等。

作业设计:1. 课本P56页练习题1、2、3。

2. 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比的意义和应用,下节课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讲解比的概念和定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比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比的基本性质 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比的基本性质  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比的基本性质西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包括比的定义、性质、以及比的运算规则。

学生将通过具体实例,掌握比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 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1. 比的概念的理解。

2. 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

3.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比的运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PPT。

2. 黑板和粉笔。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比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比的定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

3.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巩固比的运算规则。

4. 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比的基本性质。

2. 内容:包括比的定义、性质、以及比的运算规则。

3. 示例:通过具体示例,展示比的概念和性质。

作业设计1. 基础题:比的运算。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比的性质。

3. 挑战题: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应用,让学生深入理解比的概念和性质。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比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比的运算有一定的困难,这也是我需要在下一节课中进行重点讲解的地方。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部分的第三个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比的运算。

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数学教学中,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是一个重要的技能。

对于比的基本性质这一部分,学生在理解了比的概念和性质之后,能否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比的运算,是衡量他们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

以下是详细的教学策略和补充说明:1. 引导学生识别问题中的比较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识别问题中的比较关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比的意义和性质|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比的意义和性质|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1比的意义和性质|西师大版在上课之初,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实践情景:学校举行篮球比赛,甲队得到了25分,乙队得到了30分,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两队得分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用一个数表示另一个数是几倍。

2. 比的写法:用“:”表示两个数的比。

3.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写法,以及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写法,运用比的基本性质。

难点:比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让学生思考并表述甲队和乙队得分的关系。

2. 讲解比的概念:解释什么是比,比的意义,并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3. 讲解比的写法:介绍如何用“:”表示两个数的比,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4. 讲解比的基本性质: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的性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比的概念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比赛得分、比较商品价格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比的概念: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用一个数表示另一个数是几倍。

2. 比的写法:“:”3. 比的基本性质: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答案:1. 25:30 = 5:62. 50:60 = 5:6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比的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但在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比的概念和性质来解决问题,试着举例说明。

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_《比的意义和性质》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

西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_《比的意义和性质》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

《比的意义和性质》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第1节“比的意义和性质”安排了3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1个练习。

建议用2课时教学第1课时教学例l,完成第51页课堂活动和练习十四第1、2、5题;第2课时教学例2、例3,完成第52页课堂活动和练习十四第3、4、6~9题。

★例l认识比。

比的意义实质上就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因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是用除法计算的,所以通常就把两个数相除叫作这两个数的比。

先出示例1表格,让学生读懂表格中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张丽用的时间是李兰的几倍?让学生列式计算后,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5÷4也可以写成5:4或54,都读作“5比4”。

比的概念,可直接告诉学生。

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是分数是一种数,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如果问54是分数还是比,那要看它所处的具体数学情境才能确定。

然后教学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等概念。

教师可以教科书上的5:4为例直接介绍,或者让学生看书自学这部分内容。

★“试一试”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学生独立完成后讨论:①张丽和李兰所行路程的比与李兰和张丽所行路程的比,表示的意义一样吗?能不能将比的前项和后项交换位置?②填出的前三个比中每个比的前项与后项,是相比的前项和后项交换位置?②填出的前三个比中每个比的前项与后项,是相同类别的量吗?第4个呢?通过对①的讨论,让学生明白比是有顺序的,前后两项不能交换位置。

交换了比的前项和后项的位置,比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通过对②的比较,让学生了解两个数量的比可以是同类量的比,也可以是不同类量的比。

★“议一议”沟通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

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所以,比的后项不能为0。

除法是一种运算,而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倍比关系。

教学时可让学生整理出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整理时可以用文字表述,也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

★课堂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同时渗透环保教育。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苏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比的应用,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1. 比的意义:介绍比的概念,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比是两个数量相除的结果。

2. 比的基本性质:探讨比的同比例放大和缩小,以及比值的倒数等性质。

3. 比的运用:通过实际案例,教授如何运用比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比的意义的理解,比的基本性质的掌握。

难点:比的性质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比例模型。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

2. 探究:引导学生探索比的基本性质,通过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3. 实践:让学生通过实例练习,运用比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中心:比的含义和基本性质。

左侧:比的含义,通过图示和公式展示。

右侧:比的基本性质,列举实例和性质说明。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计算给定比例的比值。

2. 应用练习: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比的概念。

3. 拓展练习:探索比在更复杂情境下的应用。

课后反思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比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改进方向: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

此教案旨在系统地介绍比的概念和基本性质,通过实例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比的知识。

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教案中,教学重点与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这个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核心内容和学生可能遇到的挑战,因此需要详细地补充和说明。

教学重点与难点详细说明教学重点1. 比的意义的理解:比是数学中一个基本而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实例和图示,使学生深入理解比的本质。

《比的应用》(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比的应用》(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比的应用》(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性质和基本应用;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比的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意义: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 比的运算:掌握比的基本运算方法,包括比的大小比较、比的化简等。

3. 比的应用: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行程问题、几何问题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的概念、性质和基本运算。

2. 教学难点:比的应用,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比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2. 学具:练习本、文具盒、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比的意义、性质和基本运算,通过实例讲解比的应用。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知识。

5.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比的应用》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正文:按照教学过程逐步展示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比的概念、性质和基本运算。

2. 提高题:比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探讨比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探讨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比的知识。

《比的意义》(教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的意义》(教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二、新课讲授(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比的基本概念。比是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它是表示两个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工具。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比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的定义和比的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
小明和小华的身高比是5:6,如果小明的身高是1.5米,那么小华的身高是多少?
解答:
根据身高比5:6,可以得出以下比例关系:
小明身高/小华身高= 5 / 6
将小明身高1.5米代入上式,解得小华身高:
1.5 /小华身高= 5 / 6
小华身高= 1.5 × (6 / 5) = 1.8米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比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比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数学应用的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对比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抽象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本质属性,培养数学抽象能力;运用比的性质进行逻辑推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构建比的应用模型,加强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的理解,发展数学建模素养;同时,通过实践练习,增强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应用的素养。课程强调在探索比的意义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与新课标要求相契合。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7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7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对于比的意义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7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比的意义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指出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有广泛的作用,接着通过两个实例引出百分数的概念。

教材这里强调的是两个数量的比,并联系比的概念说明,百分数也可以看作是以100为后项的一种比,所以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较后教学百分数的写法。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百分数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可能已经认识百分数,并且能够正确读出百分数,但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十分准确,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了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也就是百分率的含义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指导学生在理解百分数也是表示两个量间的倍数关系的同时,认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及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教学难点:分数与百分数的意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具准备课前查阅百分数的资料小黑板或投影教学过程:活动(一)复习准备1.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会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一些数:(出示投影或小黑板)(1)在12届亚运会中各国金牌情况如下:中国占40.3%,韩国占18.5%,日本占17.4%,其它国家占23.8%。

(2)五(三)班学生在期末考试中,85%的人获优秀成绩,15%的人成绩达标。

2、谁知道这些数是什么数?你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想了解什么?师: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

这节课就来研究。

活动(二)探究新课1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

六年级三生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五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17/100、3/20分别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什么关系?(倍数关系)提问:根据所得的数,你能一眼看出哪个年级三好生人数的'比例高吗?你能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吗?为什么?(分子不同,分母也不同,不容易看出。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基本性质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基本性质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基本性质西师大版教案:比的基本性质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比的基本性质。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在教材的第五章第二节,具体内容包括:比的定义、比的基本运算、比的大小比较以及比与除法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比的定义和基本运算,理解比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能运用比与除法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比的定义和基本运算,难点是比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比与除法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PPT、黑板、粉笔以及一些实际例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比的概念,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5个苹果,他们苹果的数量比是多少?”2. 讲解比的定义:我会用PPT展示比的定义,并进行讲解,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用分数表示,叫做比。

3. 讲解比的基本运算:我会用PPT展示比的基本运算,并进行讲解,包括比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4. 讲解比的大小比较:我会用PPT展示比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进行讲解,如果比的两个数相等,那么比值也相等;如果比的两个数不相等,那么比值大的数就大。

5. 讲解比与除法的关系:我会用PPT展示比与除法的关系,并进行讲解,比可以看作是除法的一种表达方式,比值就是除法的商。

6. 例题讲解:我会用PPT展示一些例题,并进行讲解,让学生们通过例题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7.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我会根据讲解内容,设计板书,包括比的定义、比的基本运算、比的大小比较和比与除法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面的比值(1)8:3(2)12:42. 题目:比较下面的比值大小(1)5:2 和 6:3(2)7:4 和 8:5答案:1. (1)8/3 (2)32. (1)5/2 > 6/3 (2)7/4 > 8/5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们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但在比的大小比较方面还需要加强练习。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比的意义》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比的意义》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比的意义》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比的意义》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以及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比的意义,并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除法的运算方法,对分数有一定的理解,但可能对比的概念和意义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2.让学生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比的概念和比的读写方法。

2.比与除法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练习题。

2.准备课件和教学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运动员比赛,引出比的概念。

提问:如何比较两位运动员的速度快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讲解比的概念,介绍比的读写方法。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并能够正确读写比。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写一些比,并读给对方听,检查比的读写是否正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

如:小华和小丽的身高比是3:4,小华身高120厘米,求小丽的身高。

5.拓展(10分钟)讲解比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如: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巩固练习。

8.板书(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比的概念和比的读写方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比的比值。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教学过程:活动一:同学们,在每个星期一的早晨我们学校都会举行一种什么仪式?我们学校为什么要经常举行这种升旗活动呢?其实在我们的国旗里面还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究一下。

课件出示问题: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谁能用算式来表示长和宽的关系?在学生的回答中,老师选取两个答案:3÷2表示长是宽的几倍?和2÷3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告诉学生这种关系除了用除法算式表示外,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那就是——比。

引出本节课内容“比的意义”。

活动二;(一)探究同类量的比;外,还可以表示长和宽的比为3比2。

让学生依次说出2÷3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同学们,刚才我们都是把长和宽进行了比较,为什么一个是3比2,一个是2比3,让学生说说从中有什么收获?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二)探究非同类量的比课件出示书中的第二个红点问题。

让学生用算式表示如何求速度?通过公式来列算式,引导学生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多少?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这样地例子。

活动三:仔细观察上面的例子,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既可以用除法,又可以用比的方法。

那什么叫做比呢?(学生讨论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的意义,在课本的78~79页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你们想自己研究、探索吗?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对照老师所给的问题,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可以在小组里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比的意义》教案

《比的意义》教案

《比的意义》教案《比的意义》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的意义》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的意义》教案 1教学目的:1、使同学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同学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同学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同学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同学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6:3和8:4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

(板书课题)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什么叫解比例?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假如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3)让同学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15。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4)同学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提问:“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通用10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例1、例2教学认识比的意义。

认识比时,主要利用学生对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已有认识,先引导学生分别认识同类量的比(例1)和不同类量的比(例2),并逐步抽象出比的意义。

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比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自我完善认知结构。

在例1、例2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中,教材都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尝试的机会,尝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并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练习十三中的5个练习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的意义、比值以及相关知识间的联系进行了合理操练,且形式多样,目的明确。

可见,教材的有序排列和呈现,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也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全面准确地理解比较的意义,在比较、除法、分数之间构建完整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具体情境中比较级的含义,掌握比较级的读写方法,知道比较级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比的知识。

(板书:比)关于比,你想了解一些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什么是比?学了比有什么用?数学上的比与生活中的比一样吗?)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发:对,生活中也有比,比如一场足球赛的比分是2∶0,它与数学上的比一样吗?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自己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好吗?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揭示题目简明扼要,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相关讨论,导入学生对理解比和认知比的心理需求,为本课程的学习对象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小学数学西师新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

小学数学西师新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docx

小学数学西师新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和性质一、课例背景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和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

由于比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把比放在分数除法之后进行教学,既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及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信息窗解读信息窗 1——人体中的比该信息窗是以学生熟悉的人体为载体,呈现了头长、臂长、腿长、身高几个信息,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借助“怎样用算式表示赵凡的臂长和腿长的关系呢?”等问题,引入对比的意义、求比值、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学习。

借助信息窗提供的信息,“合作探索”中安排了四个红点。

第一、二个红点部分是学习比的意义和求比值的方法。

教材分别提出“怎样用算式表示赵凡的臂长和腿长的关系呢?” 和“怎样用算式表示赵凡的头长和身高的关系呢?”两个问题展开探索。

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

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

教材由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引出:可以把这两种数量间关系的表示法统一起来,都叫做一个数和另一个数的比。

另外,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是用除法计算的,所以通常就把两个数相除也叫做两个数的比。

此后,出现的“想一想:比、分数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旨在引领学生在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过程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掌握,体会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四个红点部分是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的方法教材引领学生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通过观察发现比值不变,从而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接着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教材提供的例子中化简比有三种情况:一是第四个红点14:21,是学习化简整数比的方法: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他们的最大公因数,直到前、后项是互质数为止;二是借13助想一想“怎样将10:8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学习化简分数比的方法,即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分别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简;三是借助想一想中 1.25:4,学习化简小数比的方法:即根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小数比转化成整数比,再化简。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六《比的认识》比的应用(一)第五课时|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六《比的认识》比的应用(一)第五课时|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六《比的认识》比的应用(一)第五课时|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和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内容1. 比的定义:理解比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是一种表示两个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2. 比的性质: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如比的大小比较、比的倒数、比的等价变换等。

3. 比的计算:学习比的计算方法,包括比的基本运算和比的化简。

4. 比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比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以及比的应用。

2. 难点:比的性质的深入理解,比的化简,以及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教学视频等。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比例尺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知讲解:详细讲解比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通过例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3.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比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1. 六《比的认识》比的应用(一)第五课时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内容:比的定义、性质、计算方法,以及比的应用。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家中完成。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比的应用实例,进行实地观察和分析。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的意义和性质第5课时分摊运费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5页例3,按比例分配问题——分摊运费问题。

◆教学提示: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实际上是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拓展与延伸,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是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分摊运费问题,问题既涉及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还涉及分数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

教材的安排突出了“按所行的路程的比”分配,但是在书写形式上又有所变化,不再先求总份数,而是用分母相加的形式体现总份数。

利用算法多样化,沟通归一问题与按比例分配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借助线段图等方法分析较为复杂的现实问题,能考虑现实情况应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掌握一些策略性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分摊运费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直尺、练习本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合租”这个名词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外出务工的越来越多,他们有时为了节省费用,经常会采取合租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

老师了解到这样一件事:小强家房子出租给小李、小张、小王三个年青人,每月房租是630元,6月份,小李只住到10日就搬走了,小张只住到20日也搬家了,小李和小张离开时都留给小王210元交房租。

到了月底小强的妈妈要去收房租了,如果你是小强,你会建议妈妈怎样收这三个年青人的房租比较合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此类问题——分摊运费问题。

(板书:分摊运费问题)【设计意图:以现实的、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话题引入新课,既加强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二)探究新知教学例题。

投影出示例3信息:甲、乙、丙3人租同一辆车运送同样多的货物,从A地到B 地共需付运费90元。

甲在全程的31处卸货,乙在全程的32处卸货,只有丙到B 地卸货。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表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教师提出问题:他们如何分摊运费?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他们运的货物同样重,把运费平均分配。

②尽管他们的货物一样重,但因为他们运的路程不一样。

甲运得近应该少付,丙运得远应该多付点。

③是不是可以用按比例分配的办法来分摊运货的钱。

④能不能把运费分成每节30元,第一节由三人共同分担,第二节由乙和丙两人分担,第三节只有丙一个人承担,这样比较公平。

集体评价,以上同学的方案你认为哪一些比较公平?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讨论。

汇报:平均分的方案不公平,因为甲运的路程短,却要和路程最长的丙付同样多的钱,这种方案在现实中不容易被接受。

按比例分配或按每段路程来分摊钱的办法可以让运货路程短的付较少的钱,而运货路程长的付钱较多,这样相对比较公平 。

教师可以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请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公平的办法,选择同方法的人可以组成4~6人的小组,把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结果写出来。

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交流汇报。

用投影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求汇报时阐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方法1:按路程比例分摊。

把路程平均分成三份,甲行了一份付一份钱,乙行了两份路程付两份钱,丙行了三份路程应付三份钱。

甲:90×3211++=15(元); 乙:90×3212++=30(元); 丙:90×3213++=45(元)。

答:甲应分摊15元的运费,乙应分摊30元的运费,丙应分摊45元的运费。

方法2:按路程段数分摊。

每一段的运费:90×31=30(元) 第一段的运费甲、乙、丙三人分摊:30÷3=10(元),每人付10元。

第二段运费由乙、丙两人分摊:30÷2=15(元),每人付15元。

第二段运费由丙一人付30元。

所以三人分摊的运费是:甲:10元乙:10+15=25(元)丙:10+15+30=55(元)答:甲应分摊10元的运费,乙应分摊25元的运费,丙应分摊55元的运费。

对方案中存在的疑问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如果你是甲,你会接受哪种方案?为什么?如果你是丙呢?将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代表,模拟情境进行运费分摊协商。

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形成自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果学生还有比较好的分摊办法,教师可以适当选择板书)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不是把解题思路和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借助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策略去解决问题,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利用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和经验,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巩固新知解决导入中提出的问题:小强家房子出租给小李、小张、小王三个年青人,每月房租是630元,6月份,小李只住到10日就搬走了,小张只住到20日也搬家了,小李和小张离开时都留给小王210元交房租。

到月底小强的妈妈要去收房租了,如果你是小强,你会建议妈妈怎样收这三个年青人的房租比较合理? 由学生先提出方案,然后自己拟定方案解答。

方法1:小李应付的房租:630×61=105(元) 小张应付的房租:630×62=210(元) 小王应付的房租:630×63=315(元) 方法2:630÷3=210小李:210÷3=70(元)小张:70+210÷2=175(元)小王:70+210÷2+210=385(元)请学生再思考:如果你是小王,你会怎样付房租?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联系,使学生所学知识不仅得以巩固,而且得以运用,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始终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

】(四)达标反馈1.甲、乙、丙三人合租一辆车运同样多的相同货物,从成都到重庆需付运费480元,甲在全程的31处卸货,乙在全程的32处卸货,只有丙到重庆。

若按他们所行路程的比分摊运费,他们各应分摊多少元?2.甲乙丙三个工程队共同承包一项工程,总工程款是80万元,甲队做了总工时的52,乙队做了总工时的53,只有丙队做完全程。

三个工程队应该如何分配工程款?答案:1.甲: 480×61=80(元) 乙:480×62=160(元)丙:480×63=240(元) 2.甲: 80×102=16(万元) 乙:80×102=24(万元) 丙:80×105=40(万元)(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对本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既使学生认识到本堂课到底学了什么,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让学生课后留心观察,找到问题后进行解答,不仅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1.小强家房子出租给小李、小张、小王三个年青人,每月房租是630元,6月份,小李只住到10日就搬走了,小张只住到20日也搬家了,小李和小张离开时都留给小王210元交房租。

到月底小强的妈妈要去收房租了,如果你是小强,你会建议妈妈怎样收这三个年青人的房租比较合理?2.小王、小张和小李三人合租一辆出租车,共计付费42元,小王在全程的52处下车,小张在全程的107下车,小李坐完全程,他们应该怎样分担费用? 答案:1.方案一:按所住天数的比分摊 三人所住的时间比是10:20:30=1:2:3。

小李应付的房租:630×61=105(元) 小张应付的房租:630×62=210(元) 小王应付的房租:630×63=315(元) 方案二: 分段计费 630÷3=210小李:210÷3=70(元) 小张:70+210÷2=175(元) 小王:70+210÷2+210=385(元)2.方案一:按三人乘坐的里程比分摊 三人乘坐的里程比是52:107:1=4:7:10。

总份数:4+7+10=21 小王应付的车费:42×214=8(元)小张应付的车费:42×217=14(元) 小李应付的车费:42×2110=20(元) 方案二: 分段计费第一段全程的52,42×52÷3=5.6(元) 三人均摊,每人5.6元。

第二段全程的(107-52),42×(107-52)÷2=6.3(元),两人均摊小张6.3元,小李6.3元。

第三段全程的(1-107),42×(1-107)=12.6(元) 小李自己承担12.6元。

三人各自承担的车费是:小王:5.6元 小张:5.6+6.3=11.9(元)小李:5.6+6.3+12.6=24.5(元)板书设计分摊运费问题方法1:按路程比例分摊。

把路程平均分成三份,甲行了一份付一份钱,乙行了两份路程付两份钱,丙行了三份路程应付三份钱。

甲:90×3211++=15(元); 乙:90×3212++=30(元); 丙:90×3213++=45(元)。

答:甲应分摊15元的运费,乙应分摊30元的运费,丙应分摊45元的运费。

方法2:按路程段数分摊。

每一段的运费:90×31=30(元) 第一段的运费甲、乙、丙三人分摊:30÷3=10(元),每人付10元。

第二段运费由乙、丙两人分摊:30÷2=15(元),每人付15元。

第二段运费由丙一人付30元。

所以三人分摊的运费是:甲:10元乙:10+15=25(元)丙:10+15+30=55(元)答:甲应分摊10元的运费,乙应分摊25元的运费,丙应分摊55元的运费。

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例出发”。

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会教学的魅力。

本节课提供现实背影、挖掘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使教学内容成为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

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创设一个“合租”的情境,让有关系列问题动态生成,通过学生的猜测、观察、思考、交流的方式来经历数学,获得感性经验,进而理解所学知识,完成知识创造过程,并以积极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为学生多彩的思维、创设良好的平台,由于学生的经历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促使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使生生、师生评价在价值观上都得到了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