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我爱这土地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cc31d5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16.png)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相关推荐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投影:艾青和《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我爱这土地》《乡愁》练习题答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练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d4d7dd28ea81c758f5785d.png)
1 《我爱这土地》《乡愁》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D2、①艾青 蒋海澄 忧郁、悲愤(或类似的答案)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②余光中 台湾 家国之思3、①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②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
5、形象有“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邮票”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
“ 船票” 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
“ 坟墓” 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生死之情。
“ 海峡”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的故国之情。
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他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
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二、阅读1,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 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 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都是“我”的“乡愁”的物化,是离别的见证。
3,A4、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5、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呵”“ 而现在”等。
前面三节,抒写的是诗人在大陆的经历,层层铺垫,及至最后,感情推向高潮,诗人集中抒发了他身在宝岛思念大陆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6、诗人从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从而避免了抽象、枯燥,起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
7、这些意象,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层层推进。
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情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我爱这土地》《乡愁》重点字词句
![《我爱这土地》《乡愁》重点字词句](https://img.taocdn.com/s3/m/21635f2deff9aef8941e067a.png)
《我爱这土地》《乡愁》重点字词句
《我爱这土地》、《乡愁》重点字词句
一、重点字词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īyǎ) 嘶哑(hóu lóng) 喉咙(xiōng
yóng) 汹涌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我爱这土地》第一节。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2.默写《乡愁》第四节。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是诗人(称谓)。
2.《乡愁》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
《沁园春 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知识点
![《沁园春 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b3e219f767f5acfa1c7cdfc.png)
《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知识点《沁园春雪》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春分fèn外妖娆ráo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点拨:“分”“汗”“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惟余莽莽惟:只。
(2) 须晴日须:等到。
(3) 略输文采输:差、失。
(4) 俱往矣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 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 全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 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 惟余莽莽。
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我爱这土地》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知识点
![《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3125a4a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6d.png)
《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知识点诗中提到“雪花像白头发”,这一比喻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深切感慨,雪花的纯洁与白头发的苍老相映照,呈现出岁月无情,人生短暂的主题。
同时,雪花也代表了个体的力量,文章最后提到,雪化成春水,滋润大地,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奉献,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我爱这土地》:这是郭沫若的一首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无私热爱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颂扬之情。
通过描写祖国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诗中写道,“参天两岸青峰直,而在其中”。
这句诗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河流奔腾、山峦屹立,展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观。
同时,诗人表达了自己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他们是祖国的一部分,与祖国融为一体。
诗中还融入了对民族历史的追思和对先辈的崇敬,表达了对历史传统的珍视和对民族大业的激情。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描绘了中国壮美的自然景色和独特的民族精神,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诗中写到:“故乡的原野飘着油菜花的香气”,这句诗以嗅觉形象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故乡的气味,引发读者对故乡的思绪和情感。
诗中还涉及到乡土情怀,描述了故乡的自然风光和生活琐事,让人回忆起儿时的欢乐和美好。
通过对家乡的描写,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并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与向往。
《你是人间四月天》:这是北岛的一首诗歌,通过对爱情的赞美和描绘,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柔情之情。
诗中情感真挚,语言简洁明快,具有很高的感染力。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将爱情与四月天、春天等进行对比,通过四月天温暖明媚的形象,表达出爱情美好而纯洁的品质。
同时,也比喻出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人一生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诗中抒发了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传递了对爱情的真挚情感与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渴望。
通过描写爱情的纯洁和美好,给人以心灵的撞击和感动,使人产生一种赞美和祝福的情感。
以上四首诗歌都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和美丽的艺术形象,通过对自然景色、爱情等主题的描绘,传达了对祖国、故乡和爱情的无尽热爱和向往之情,给人以心灵的触动和启示。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48628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8.png)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我爱这土地》、《乡愁》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内容1. 《我爱这土地》诗歌解析:诗歌背景介绍:艾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诗歌内容分析:土地、风、黎明等意象的寓意。
诗歌主题思想: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乡愁》诗歌解析:诗歌背景介绍:余光中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诗歌内容分析:乡愁、邮票、船票、坟墓等意象的寓意。
诗歌主题思想: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国情怀的抒发。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内容分析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分享学习心得。
3. 鉴赏法: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艾青和余光中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分别朗读《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诗歌。
3. 讲解诗歌内容,分析意象和寓意。
4.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5.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感受诗歌的美。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诗歌。
2. 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读后感。
3. 深入研究艾青和余光中的其他作品,了解他们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读后感作业,评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讨论、朗读和鉴赏等活动。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艾青或余光中的其他诗歌进行朗诵。
2.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家来校讲座,介绍艾青和余光中的文学作品及文学地位。
3. 开展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自己的诗歌。
八、教学反思2. 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
第一单元《我爱这土地》《乡愁》整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我爱这土地》《乡愁》整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31e6733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f.png)
意象,一艘承载爱与愁的船——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乡愁》整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统编版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爱这土地》和《乡愁》。
教材简析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个现代诗单元,由《沁园春·雪》《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6首现代诗歌组成。
这几首诗歌,语言风格各有特色,字里行间却都洋溢着强烈的情感:澎湃的豪情、深深的敬爱、汹涌的赤子之情、浓烈的乡愁……喷薄而发的情感,与恰当选用意象、营造意境的写作技巧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互相成就。
我的思考单元任务一"学习鉴赏"中提到:"独立阅读教材提供的六首诗作,涵泳品味,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其中还提到了具体的阅读策略:"反复朗诵,看看能否回答下列问题:‘……这几首诗有哪些意象?它们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在提示教师,在教学本单元现代诗歌时,既要给予学生独立解读的空间,又要为他们搭好思考的架子;既要对诗歌本身的情感有深刻的认识,也要理解和学习运用现代诗写作的相关技巧,比如意象的恰当运用。
我在研究之后发现,《我爱这土地》和《乡愁》这两首诗有不少共同之处:一是这两首诗的核心情感都体现在了标题中;二是这两首诗都运用了鲜明而极具特色的意象来营造意境、寄托情感。
因此我认为可以将这两首诗歌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为学生在写作诗歌时具有"选取意象的意识"打好底子。
学情基础在进行本课的教学之前,已开展过群诗诵读活动,学生已对这两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主旨有了一定理解。
教学目标1.通过探讨分析《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中的意象,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2.加深对《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讨分析《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中的意象,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我爱这土地》《乡愁》笔记
![《我爱这土地》《乡愁》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1a65f8cf524ccbff12184ed.png)
诗两首学习目标: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体会诗歌思想情感,理解“土地”、“乡愁”。
(重点)3.学习体会诗歌的“形象”,并理解“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难点)4.朗读并背诵两首诗。
要点:识记《我爱这土地》的字词文常知识;体会诗歌思想情感,理解“土地”含义;分析诗歌“形象”,并理解“形象”与情感的关系;朗读并背诵该诗。
一、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我爱这土地》二、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2.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明确: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之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明确: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4.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PPT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PPT](https://img.taocdn.com/s3/m/c842031ba6c30c2259019e7f.png)
3、诗中 “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 样的感情?
“鸟”
诗人
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我爱这土地” 祖国
死——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 “鸟的形象”以及诗人的感 情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 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实际寄寓了诗人痛爱这苦难 的祖国以及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的决心。
4、这首诗的第二节有什么作用?与第一节之间有 什么联系? 第二节是对主题的高度的概括和升华。表达出诗 人对苦难的祖国,爱得深、痛得切的悲愤感情。 而第一节则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 情性的铺陈描述。
个人思乡之情
小时候—邮票 —母子分别 —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船票 —夫妻分离 —对妻子的依恋 后来—坟墓—— 母子诀别 —对母亲的怀念
现在-海峡 -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对故土的眷恋 期盼祖国统一
普遍的家国之情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后来啊 我/在这头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母亲/在那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而现在 我/在这头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新娘/在那头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诗人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一直萦绕在心头?
小时侯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托物寄情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在四个人生阶段,作者又因什么 而愁?
小时侯 —— 求学在外思念母亲 少年清愁 家 生离之愁 夫妻离愁 愁 长大后——-新婚离别思念娇妻
丧母哀愁 后来 ——-生死隔绝哀思难抑 死别之愁 国 现在 ——-国土分裂忧思绵绵 思归浓愁 愁
我 爱 这 土 地
艾 青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https://img.taocdn.com/s3/m/c6df8b1d10a6f524ccbf853e.png)
时代背景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 的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 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 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 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 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 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 慷慨激昂的诗。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乡愁
席慕蓉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 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 “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 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 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 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初析全诗——土地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 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 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 晶莹的泪水,涌动火一般的激情,叩击读者 的心房,产生共鸣.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整体感知 • 听读全诗,感知诗作表达了诗人 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品 读
品味诗歌,找出你最 欣赏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诗人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一直萦绕在心头?
小时侯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此诗虽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但这鸟正是诗人自 己,假设是为了更好的抒情。我是一只鸟,我 要歌唱,一直到死。死了 也要把自己腐烂在土 地里,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土地。
人教版初三下册课文《1.诗两首》乡愁、我爱这土地
![人教版初三下册课文《1.诗两首》乡愁、我爱这土地](https://img.taocdn.com/s3/m/17ee6af6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0f.png)
1.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受得深沉……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https://img.taocdn.com/s3/m/041514cd84254b35eefd3432.png)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 生命去歌唱祖国的英雄,它歌唱土地、河流、 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 它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了诗人对土地 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诗人勇于牺 牲自我之意----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 死不渝。这是诗人为了把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 地,而做出的郑重庄严的抉择。
赏析席慕蓉的《乡愁》。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 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 一种/ 模糊的怅惘
仿佛/ 雾里的/ 挥手 别离
去 永 树 有一乡 别 年棵愁 离 不 后 轮没 是 老 的
/
/ /
分析、解读课文。
1、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 愁?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 了怎样的气氛,包含着何种感情? 3 、第二节 连用两个虚实结合的比喻。 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 它们是 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的效果?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 达效果?
根据分析现代诗的方法, 说说 两者之间的 同异。 故乡的 歌/是一支/清远的 笛 总在/有月亮的 晚上/响起 故乡的 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同: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 样的主题,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的比喻来书写心中 的愁,两首都是抒情诗; 异: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 画面和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 诗要广和深;余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 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
后来
逐 层 推 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7d2b4e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31.png)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1、《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作于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践踏的1938年,诗人艾青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坚定地汇入人民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一名时代的鼓手、吹号者。
全诗共六节。
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诗人借助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献身之意。
第二节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捧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2、《乡愁》是一首抒情诗,表现了大陆和台湾分割的不幸历史,抒了了中华儿女思乡怀土、盼望祖国统一的炽烈而深沉的情感。
全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对应着人生的四个阶段。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这首诗还曾被音乐家谱曲,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
(二)学法引导1、《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把握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并在朗读中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学习时要着重理解两节诗之间的联系,以及“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2、《乡愁》这首诗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概括出诗中提到的人生的四个阶段及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课外阅读余光中其他的诗,如《乡愁四韵》等,体会这些诗歌中的思乡情绪。
(三)审美鉴赏1、情浓意深的形象美《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写于抗日救亡最艰难的岁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2ac96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d1.png)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我爱这土地》、《乡愁》。
(2)理解并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乡愁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我爱这土地》(1)诗歌背景: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3)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乡愁》(1)诗歌背景:介绍诗人余光中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3)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我爱这土地》、《乡愁》。
(2)理解并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歌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的深入理解。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讨论法: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指导法: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1)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2)诗歌内容分析(20分钟)(3)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15分钟)2. 第二课时:《乡愁》(1)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2)诗歌内容分析(20分钟)(3)诗歌朗六、教学安排(续)(3)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15分钟)3. 第三课时:综合讨论与欣赏(1)对比讨论《我爱这土地》与《乡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30分钟)(2)学生分享对两首诗的感受和欣赏(15分钟)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时的积极性。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乡愁》《我爱这土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乡愁》《我爱这土地》](https://img.taocdn.com/s3/m/cb6e661af78a6529647d53a3.png)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 卢沟桥事件悍然入侵中国。 这就是著名的七· 七卢沟桥 事变。从此,中国陷入了长 达八年的抗战。日军所到之 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在中国的土地上留下了累累 血债!
思 考?
今天世界的局势也不稳定,日本首相小泉不顾 邻国反对,连年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的教科书违 背历史,美化他们的恶劣行径,现在又公然想侵 占我国的钓鱼岛,同学们,面对祖国的利益受到 损害,祖国的领土受到侵犯,你们该怎么做呢?
请看下面一位网友在网上发布的一张帖子: “打台湾,我捐一个月工资 打美国,我捐一年的工资 打日本,我愿捐命一条!!”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 愁
● ● ● ●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 ● ● ● ●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 写作背景:
始后的1938年,当年日本侵略军连续 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 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 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 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 下了这 首慷慨激昂的诗。
时代背景
可从哪几个词语看出来“乡愁”一直萦 绕在心头?
小时侯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88a2b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a.png)
《我爱这土地》《乡愁》优秀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背景介绍1.2.2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1.2.3 诗歌的文学鉴赏技巧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文学价值2.1.2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1.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2.2 诗歌的深层含义的解读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1.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1.3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文本和相关图片,丰富教学内容。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关于诗歌的背景信息和相关作品,拓展学生的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4.1 教学过程4.1.1 导入:通过介绍诗歌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4.1.2 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诗歌,通过讨论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4.1.3 鉴赏与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技巧,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4.1.4 写作与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进行写作练习,并通过展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5分钟4.2.2 朗读与理解:15分钟4.2.3 鉴赏与分析:20分钟4.2.4 写作与展示:1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九年级语文下《我爱这土地、乡愁》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下《我爱这土地、乡愁》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202c85c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04.png)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学反思
在讲授《我爱这土地、乡愁》这两首诗歌时,我试图为学生营造一个沉浸式的文学体验环境,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与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诗歌中的抽象概念,如“乡愁”的情感和“土地”的象征意义,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这使我意识到,对于这些深层次情感的挖掘,我应当给予更多的引导和解释。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当设计更多与诗歌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文字理解上。
此外,我也意识到诗歌教学不仅仅是文本的解析,更多的是情感的传递和体验。
因此,我应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朗诵、音乐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
总的来说,这次教学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诗歌的奥秘。
《乡愁》《我爱这土地》2精品 课件
![《乡愁》《我爱这土地》2精品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051482bb4cf7ec4afed078.png)
巩固题 1. 如何准确把握诗中“鸟”的形象?
此诗虽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但这鸟正是诗人自己,假设 是为了更好的抒情。我是一只鸟,我要歌唱,一直到死。 死了 也要把自己腐烂在土地里,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 留地献给土地。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 理 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 热情; ② 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 和深刻的意蕴;③ 把握诗歌的象 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基础题
1.选出对下列诗句的节奏.重音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D ) A.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 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 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 沉。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颤 音
“矮矮”也正说明母亲溘然去世已久了!“鬓已星星”的作者在冷风苦雨 中直挺挺地跪在坟前!没有眼泪,眼泪也许在漫长的思念中流尽了!今日的 冰冷的雨水就是他的泪吧!没有了哭声,哭声也许在刚跨进家门看到母亲 遗容时,发出的撕心裂肺的一声“娘啊”的哀叫时已哭尽了!今日凄厉的 秋风就是他的痛哭吧!他仿佛在想:在漫长的无期无望的等待中,老母亲 该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每年的365天的希望变成365天的失望,十年就这样 过去了,又十年还这样过去了……时间老人已不忍心再让母亲活得这样 苦了,这样苦苦的等待了,在母亲就要闭上眼的那一瞬间,她还努力想
。
依。
第二节:
和时是妻 似应自子 水注己是 的意一相 柔那生约 情淡最一 。淡欣生
的赏共 哀的白 愁亮头 中丽的 的风亲 丝景人 丝。, 温朗新 馨读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诗两首
一、学习目标:
1、《乡愁》一诗中吟唱着一曲情深意长的思乡恋歌;《我爱这土地》诗中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在朗读时要认真体会,正确把握语气,语调和重音停顿,饱含深情地练读几遍。
2、会背诵,会默写这两首诗。
3、结合作品背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进一步开拓诗歌的主题内涵,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故土的浓烈的情思,并能用简洁且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出来。
4、能够对重点名句赏析评注。
5、积累有关爱国、乡愁情感的诗词、句、段。
学习重点:1、2、3
学习难点:1、3、4
学习时间:两课时
二、自主学习:
1、阅读相关知识链接—走近作者,写作背景。
两种学习方案:第一种,自由读《我爱这土地》标画难于理解的句子,并在学案空白处写出初读感悟(可就理解的句子,词语或整体感知全诗后的感情来写),大约4分钟后小组交流疑难和初读感悟,交流完后,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班内质疑。
(可能出现难于理解的句子: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激怒的风,和哪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先引导学生理解“土地”是什么的写照(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然后理解“河流”“风”“黎明”各指代什么,可结合几个词语来推想:“悲愤的”“温柔的”“激怒的”,然后理解为什么是“汹涌着……”“无止息地吹刮……”……(可结合课后习题二的1小题进行)
2、发挥联想、想像,结合诗句,写出诗的主旨及其中蕴含的强烈情感。
3、练习朗读,试着标来顿、重音,结合对诗的理解力争饱含深情的练读,时间约8-10分钟。
4、班内展示读,师生点评。
5、赏析评注、可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感情寄托等方面进行)时间5-7分钟,
组内交流、班内交流、教师指导方法并对疑难、重点句子进行点拔、指导,讲解式的赏析点评。
作业:练习背诵默写《我爱这土地》
连词成段:嘶哑汹涌悲愤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1、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乡愁》结合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及自己的理解标画重音,确定语气语调,并小声练读几遍。
2、圈点批注(诗歌主旨、作者情感,读后感悟诗歌的词语选用、词的重复和叠词使用的妙处、修辞、诗歌形式突出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整齐中又有参差错落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也可对其中一节进行扩写,充分发挥有关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组内交流,班内交流,师指导点评、总结。
3、班内朗读展示,师生点评。
4、当堂练习背诵。
5、总结两首诗写法(组内交流总结由一人代言,班内交流,师总结提炼)。
二、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嘶哑
..()fǔ烂()hóu咙()lí明()..()汹涌
2、查资料记住作者及作品的相关信息,记住以下内容。
①《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他的成名作
②《乡愁》的作者是他是我国(省名)诗人
3、语言实践
①结合诗句的内容,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这永远汹涌
..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
..的黎明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②诗歌的朗读要注意语气、语调及重音停顿,怎样朗读下面诗句?(用“/”表示停顿,用“·”表示重音)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③《乡愁》四个小节实际上就是四幅图画,请你用简要的语言为这四幅图命名。
第一节第二节
第三节第四节
④根据你对“故乡情”的体验,仿下面句式,写出你的理解。
例: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⑤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历史,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试,相信你会写得更好。
例如: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上青天揽明月的神舟飞船。
4、日积月累,请选其中一首默写。
5、诗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思想与感情,说说“土地”与“乡愁”的含义。
《我爱这土地》第二节若去掉,依然可以独立成篇,但诗歌主题的表达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课后二题2)
6、“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方案二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必学1、2、3、4、5、8选学6、7题)
1、练习有感情朗读,结合相关资料及对诗的理解,来判断语气语调标画重音。
2、练习背诵默写。
3、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我爱这土地》中“土地”的理解?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把这些句子勾画出来。
4、在《乡愁》中作者把“乡愁”寄托在哪四种具体的事物上?不同事物中代表了人生的不同阶段。
谈谈你对四个“阶段”“乡愁”的理解,用简明的语言评注在课本上。
5、自主学习,完成课后习题。
(一题至四题)
6、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点评诗句。
7、个人创作(仿写、读后感)
8、课外爱国思乡的诗词句段积累。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用8—10分钟时间自主学习,查缺补漏或交流、补记、完善。
二、反馈展示,师生自主确定展示内容(朗读、赏析、背诵、默写必展示反馈)
三、课下作业:
(一)阅读实践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题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
席暮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读余光中的《乡愁》填空。
①诗人巧借邮票、船票、坟墓、海水,表达了强烈的之情。
②这首诗虽然分为了相当独立的个镜头,但都以贯穿其间。
③这几个相对独立的镜头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两个层次,即节为第一层,节为第二层,两层的转换是一次质的升华。
④作者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水,那么“乡愁”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应当是。
2、读席暮容的《乡愁》填空。
①诗人巧借、、,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②“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加点的词应当理解为。
3、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但各具特色。
说说这两首诗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4、余光中的《乡愁》后来经作曲家谱曲,被广泛传唱。
就你的体味,作为歌词,它的音乐美表现在哪里?
(二)写一段话,把你已积累的以乡愁为主题的诗句串编起来,表达你对乡愁的理解,试一试很有趣的(150字左右)
四、相关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青年时就积极投身革命,抗战炮火打响后,他又义无反顾地违背父亲叫他留在家里的意愿,离开家庭,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
曾去法国留学。
著名诗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等。
著有《艾青专集》。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评论家。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人创作与鉴赏》等。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作于抗战初期(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融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不用说,在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年代,诗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
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以及漂流到孤岛上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