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开始传播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能够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和对待西方各种政治学说。

各种各样的“主义”涌入中国,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

他于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提到马克思,当时译为“麦喀士”,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与学说,朱执信还对《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进行了评述。

当时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也曾经介绍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思想。

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当时的知识分子并不理解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救国之道。

2.正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是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

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

在中国第一个扛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

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十月革命的文章《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1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

此外,他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开设相关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

在李大钊的影响下,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大量阅读了关于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并积极投身到改造中国的实践中来,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转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

3.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2张PPT)

3.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2张PPT)
目录 退出
问题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何特点?
(1)先进知识分子起到了核心倡导作用。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成为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军,他们通过办报刊、成立社团及翻译马克思 主义经典著作等方式向民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2)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五四运动中,不少先 进知识分子向工人宣传社会主义,这样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 一开始就带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 (3)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 先进知识分子取各家之长,弃各家之短,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了 认真的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
目录 退出
目录 退出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传播方式:社会实践和相互论战。 2.广泛传播 (1)团队实践:以“工读互助团”为代表的社团进行了广泛实践,但最终 失败。这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 造。 (2)三次论战:1919 年李大钊和胡适的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讨论;1920 年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分别 进行了论战。三次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扩大了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使其影响进一步扩大。 (3)学会宣传:1920 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 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录 退出
目录 退出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开始传入 (1)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2)资产阶级革命派——朱执信: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3)无政府主义者:也曾介绍一些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2.正式传播 (1)主要原因: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 大的社会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变化;对资本主义失望 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 (2)代表人物: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他歌颂十月革 命,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 年 5 月发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1)与其它各种思潮的辩难和论战.无政府主义(或安那其)是一系列政治哲学思想,无政府主义包含了众多哲学体系和社会运动实践.它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它的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对大多数无政府主义者而言,“无政府”一词并不代表混乱、虚无、或道德沦丧的状态,而是一种由自由的个体们自愿结合,互助、自治、反独裁主义的和谐社会.泛劳动主义简单说来,就是一种极端强调生产劳动是社会根本的观点,认为人人都应当自食其力,都应当直接参与制造生产资料的劳动中去.皇帝要吃饭,也要和农民一样去地里种出来,一切的一切都要自己做出来.新村主义是无政府主义的一种.它幻想通过“和平的社会改造的办法”,进行“共产村”试验,实现“理想的社会——新村”.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它的真理论.它的真理论实际是一种不可知论.它认为,认识来源于经验,人们所能认识的,只限于经验.至于经验的背后还有什么东西,那是不可知的,也不必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无论怎么说,人们总是不能走出经验范围之外而有什么认识.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靠经验.所谓真理,无非就是对于经验的一种解释,对于复杂的经验解释得通.如果解释得通,它就是真理,是对于我们有用.有用就是真理.所谓客观的真理是没有的.” 实用主义如此说得之,实用二字昭然若揭.*基尔特社会主义,又叫行会主义.产生於西元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是费边社会主义之外,介乎社会主义与工团主义之间的一种调和理论,改良主义的一种,他们否定阶级斗争,鼓吹在工会基础上成立专门的生产联合会.来改善资本主义.只承认改善工人出卖劳动的条件,却不消除的根本制度,反对建无产阶级的政党.从而维护资本主义的根本利益.其代表人物有彭迪、霍布生、柯尔. 在保存现有国家政权的条件下,组织基尔特社会主义,管理生产,实行生产自治,产业民主,而由国家负责产品的分配和保证全民的消费,从而消灭剥削,实现劳动者的解放.(2)工读互助团等各种空想实践的失败.(3)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结果;1、改变了新文化运动方向和性质.2、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和阶级基础.3、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最早是由一些留学生引入的。

其中,陈独秀是中国第一个正式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

他于1915年回国后,积极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逐渐扩大。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开始在中国进行广泛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在国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马克思主义正式成为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

中国政府通过教育、宣传和文化活动等途径,不断推广马克思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和推动。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马克思主义被广泛宣传和推广。

然而,文化大革命过后,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中国逐渐引入了市场经济和其他的思想流派,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有所减弱。

然而,近年来,中国政府再次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教育。

特别是在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他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重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起伏,但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救国道路上的探索
众所周知,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先后 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 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但都以 失败告终。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封建阶级的腐 朽与无能,运动与变法都告失败,辛亥 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统治阶级,但由于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最终导致革命果实 落入他人手中,由此可见,软弱的资产 阶级不能领导我们取得反帝反封建革命 的胜利。

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人们联想到,既然十 月革命前的俄国与中国具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那么, 同样的革命在中国也能取得胜利。因此,中国先进分 子在欢呼十月革命胜利的同时,也很快接受和传播了 马克思革命思想。
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都是以人为基础的,马克思 主义更是得到了广大先进分子的传播。五四运动后, 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都发表了各种论文及著 作来传播马克思革命思想,他们通过报刊、杂志等使 得这种思想深入到了广大人民心中,因而,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并为我国人民所接受,并逐 渐总结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具有优秀的内涵,它作为普遍真理, 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性的理论,它与中 国的传统思想中的进步要素具有相似性,使马 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了文化根据。 当时中国正处于救亡图存的关键时期,需要一 种新的理论指导,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 播提供了机会。 有俄国马克思主义这一中介,更促进了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广大的推崇者和传播者。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 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正在中国人迷茫的时候,经俄国人介绍,我们 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我 们带来了曙光,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社会主义思 潮。 当时的中国内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人 阶级逐渐壮大,并在五四运动中开始走上历史 舞台;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广大青 年开努力追求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播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同时,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使人们更 加怀疑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援引毛主席有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的一段话:“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

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

”我个人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笼统的分为三个阶段:1进入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2开始传播(1917年十月革命);3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前后)。

在第一个阶段,当时了解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除了一些出国留学生及一些开眼看世界的开明知识分子外,人数还很少。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提到过马克思,“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于1905年8月在东京创办同盟会后,鼓励激进革命青年朱执信写《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并发表在1906年初的《民报》第2号上,该文在记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时,第一次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和历史意义,并逐句翻译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十项要求,还作了解释。

另有文章称,在同盟会的重要人物中,马君武、朱执信、廖仲恺、宋教仁等人当时在日本发表的一些文章不仅是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学说的文献,也是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献。

这一时期,在出国留学生中,尤以留日及留法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有重要影响。

早在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大批留学生涌向日本。

在他们中许多有志之士想借鉴日本学习西方的经验来挽救衰败的旧中国,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在日本社会主义者的影响和帮助下,成长起来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大多数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宣传家都有在日本学习和生活的经历,都曾在日本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如李大钊、陈独秀、李达、董必武、周恩来、李汉俊、陈望道、杨匏安等。

可以说,日本是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最早渠道。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另一重要渠道是通过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在这个时期及以后,赴法留学生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士,如周恩来、蔡和森、蔡畅、向警予、徐特立、陈毅、邓小平、李立三、王若飞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过程和传播经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过程和传播经验

第二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 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 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 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 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 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 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 的中国化。
第一阶段: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
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 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 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 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 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 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 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 建设的道路。
李大钊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也初步论 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性问题,虽 然并没有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已 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提出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第一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 一概念,是毛泽东在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六届 六中全会报告中提出的。虽然毛泽东还没有使用“中 国化”的提法,但这个提法已经呼之欲出了。随着历 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广泛的共识。 1945年5月,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作的修改党章报告中 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正式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概念。
第三阶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 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 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 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 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 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 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 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2)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 上提到“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 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3)1906年朱执信在《民报》 上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部分地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 《共产党宣言》、《资本论》 的一些要点。
(4)1912年孙中山在《社会主义派 别及其批评》中,称赞马克思“发阐 真理,不遗余力”。
(2)在唯物史观的论述中,瞿秋白同样也有不少精辟见解。
比如关于唯物史观与多元史观的论述;关于历史发展中客观 规律与意志自由的论述;关于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非决定论的论述; 关于历史的自由与必然的论述;关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论述等。
4、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阶段
毛泽东在长沙曾通过《湘江评论》和《新民学会》 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继而创办文化书让和 俄罗斯研究会,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起了显著作用。
(1)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同各个国家的 具体实践相联系的;结合自己国家的国情,不能实行拿来 主义,照搬照用,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使其中国化,之后 用到实践中去
(2)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创立了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毛泽东看来, (1)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中国生根开花, 不仅要把它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而且需要通过一定的民 族形式使之“中国化”。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 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2)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教条必须少唱,教条 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 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辩 证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吸取了中国历史上优秀 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遗产在理论内容上进行了改 造,并且常常借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和民间成语故事,以 及神话、寓言、谚语、俗语等来说明一些深刻的唯物 辩证法的道理。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中国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中国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中国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体系,它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正是通过对这一思想的借鉴与适应,中国才得以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中叶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它的基本原理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而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初并不顺利。

19世纪末,中国正面临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社会的落后困境,人们思想觉醒的需求日益增长。

恰好在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关于社会改造的思想突破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渐渐得到了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的认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契机。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共产党员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组织工人和农民参加革命斗争,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以农民为基础的革命道路,积极发动农民、工人和其他被压迫阶级,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更加明显。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通过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等一系列措施,解放了农民,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通过国有化、工业化等措施,实现了工业的迅速发展与现代化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想指导,使中国成功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中国的崛起与马克思主义的贡献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为国家的独立与发展而努力。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

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马克思主义自19世纪末传入中国,20世纪初期得到传播。

最初,中国人从接触欧洲的各派社会主义学说中,知道了马克思的名字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零星片断。

1899年由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月刊)分期刊登了英国进化论者颉德所著《社会进化论》前三章的中文译文,其中提到了马克思及其《资本论》,这是中国最早涉及马克思主义和出现“马克思”译名的中文出版物。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提到“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其后,《近世社会主义》一书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的片断。

1906年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部分地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一些要点。

1912年孙中山在《社会主义派别及其批评》中,称赞马克思“发阐真理,不遗余力”。

但在当时的中国人中知道上述内容的人很少,即使是先进者也不能区别马克思主义同其他社会主义派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民族经济有了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孕育着新的革命,为先进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经过五四运动,逐渐形成强大的社会思潮。

1918年下半年,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歌颂俄国十月革命。

他指出,俄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性质不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伟大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

他满怀信心地指出:“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自己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

指出这三个部分“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阶级竞争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较系统、完整的介绍,标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入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社会动荡和民族危机等多重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并学习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这一新思想来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康有为、梁启超等早期思想家在19世纪末就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介绍到中国。

此后,孙中山、陈独秀等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也开始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入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借鉴,更是一种现代意识的觉醒,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深入人心,并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0字】1.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社会动荡的时期。

中国知识界开始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希望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来寻找拯救国家的出路。

在此背景下,一些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引进中国。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些知识分子开始翻译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如《资本论》等,以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这些著作的传播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

一些知识分子在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也开始思考如何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启示和指导。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逐渐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不仅在思想界有了广泛的影响,还在中国的社会实践和政治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不仅为中国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接受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国家危机,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思想和理论来拯救国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案导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在中国的传播对于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与历史1. 中国社会背景与思想环境a) 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与动荡b) 西方思想的传入与启蒙运动2.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途径与时机a) 经学与近代科学的碰撞b) 魏源等先驱者的翻译与传播c)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接纳与传播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正式传入与发展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普及与传播1. 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学术机构的建立a) 高等学府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教学b) 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与培训的马克思主义学习c) 马克思主义普及教育的开展2.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媒传播a) 书籍与期刊的翻译与发行b) 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推广与普及c) 其他媒体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宣传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1. 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中国革命a)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指导作用b)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结合2.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a)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批判与颠覆b)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3.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a)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的融合与创新b)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四、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与发展1.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a)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思想的对话与碰撞b)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思考与实践2. 时代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发展a)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b)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总结:本教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思想内涵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地主阶级 洋务派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技术

资产阶级 改良派
君主立宪,
发展资
维新变法
制度
进 的
资产阶级 激进派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思想
过 程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 结合国情,
进行社会主 相结合,建
义革命
立中共
指导革命
课堂练习
下列刊物在上海出版的是: A《劳动界》 B《劳动音》 C《工人周刊》 D《晨报》
建党
主李 义大 大钊 旗第
一 次 举 起 社 会
北方传来十月的风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列宁
李大钊成为中国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1、传播过程
开始
主李 义大 大钊 旗第
一 次 举 起 社 会
促进
马五 克四 思运 主动 义进 的一 传步 播促

扩大
早 期 党 组 织 有 计 划 宣 传

建党
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出现: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 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
共 产
1920 李大钊
党 早Leabharlann 北京 济南东京期
1920

陈独秀

汉口
上海
分 布
长沙

意 图
广州
巴黎
宣传方式
1、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 马克思主义 2、出版面向工人的进步刊物《劳动 界》、《劳动者》和《劳动音》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传播意义
1、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3-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3-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3-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选择题1.《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风起云涌了。

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

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A. 1915年B. 1917年C. 1920年D.1924年【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后期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因此,这“一年”是指1920年。

【答案】C2.(2011·合肥质检)“……没有一个学说像它这样彻底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没有一个学说像它这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感,没有一个学说像它这样敢于和善于吸取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的文明成果而不断焕发着科学的青春。

”这里的“它”是指() A.空想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C.达尔文进化论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彻底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吸取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的文明成果”入手,判断该学说应是关于社会理论的学说,进化论和相对论不属于社会学说,C、D两项不符合题意;由“不断焕发着科学的青春”可以排除空想社会主义,只有马克思主义符合题意。

【答案】B3.“……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要到中国来了。

”在中国,最早迎接“这个潮流”的是()A.康有为B.陈独秀C.鲁迅D.李大钊【解析】考查基础知识,在中国,最早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

【答案】D4.(2010·盐城)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写道:“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

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这段话表明他鼓励青年()A.改造中国传统社会B.投身工人运动实践C.积极推动文学革命D.建立中国“劳工社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希冀其脱胎换骨”可知陈独秀鼓励青年改造中国传统社会。

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朱执信
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 反对一切权力与权威,否定一切国 家政权与社会组织形式,主张绝正确个人自由, 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与无制裁旳 “无政府”社会。自由组织社团,人人都可自由 加入,自由退出。
时至今日,诸多人都不懂得巴金曾是位无政府 主义者。“巴金”这个名字旳由来其实也和无政 府主义有关:巴者,巴枯宁是也;金者,克鲁泡 特金是也。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都是无政府主义 流派旳大师。
必是赤旗旳世界 试看将来旳环球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 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 就不懂得,我也不懂得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此前 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 ……但是此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旳共 产主义。”
材料四 从1923年开始旳第一次世界大战延续达四年之久,……这场空前残 酷旳战争把资本主义世界固有旳内在矛盾,以比以往任何时候愈加锋利旳形式清楚 地暴露出来……这不能不使更多旳醉心学习西方旳中国人感到震惊。西方旳社会制 度在他们心目中顿时失却原来那种刺眼旳光彩……表白了这个制度并非即是永恒旳 真理和正义旳象征。 ——金冲及《五四时期旳先进青年为何选择了社会主义》
(3)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旳统治地位,解放
了是人中们旳国思想革。(思命想基实础)践旳客观需要
(4)十月革命旳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旳巨大威力,证 明了马克思主义旳正确性,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强大旳 吸引力。(外部原因)
(5)马克思主义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主观)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齐鹏飞《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一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旳胜利空前地显示了马克思列宁主 义旳巨大威力,使中国旳先进知识分子受到鼓舞和启迪, 从中看大了中国革命旳希望和出路。

论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论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论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意义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体现在实践层面。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人民学习了西方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中国的文化繁荣和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1.2 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是十分复杂和动荡的。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国内政治腐败的双重压力。

清朝的衰落和国力的衰弱导致了国家的危机,人民的生活日益困苦。

中国的封建传统和旧有的思想观念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阻碍,民族精神的沉沦和社会道德的沦丧成为普遍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急需一种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体系来引领他们走向新的未来。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想武器,为人民解放和国家振兴提供了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阶级斗争、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思想深深地触动了中国人民的心灵,成为近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重要推动力量。

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为其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传播到中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当时中国正处于晚清时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秩序混乱,民族危机四伏。

1898年,李大钊等青年学子先后赴日本留学,在那里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回国后,他们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成立了各种社会主义团体,如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新民学会等。

1906年,李大钊还发表了《资本论》的译文,引起了一定的轰动。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受到了许多限制和打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用资源
新村主义:是日本的武者小路实笃 提倡的小资产阶级思潮。五四前就流传 入中国,影响较小。主要宣传者是一些 留学生。他们主张在新村里过一种共同 劳动、相互协作、共同消费的生活。
பைடு நூலகம்
备用资源
工读互助团:‚五四‛时期,许多新青年将欧文的空想社 会主义、日本武者小路的‚新村运动‛、克鲁泡特金的互助主 义、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以及当时广为流传的‚劳工神 圣‛、‚与劳动为伍‛等一类观念和主张相结合,创立了大量 中国式的工读互助组织,企图以此手段来逐步实现社会的改良。 (1)代表人物:王光祈 。(2)主要主张和实践:幻想通过 知识分子做工和帮助劳动者求学的办法,打破劳力和劳心的界 线,从而逐步实现社会的改良。1912年在北京成立了一个以北 京大学生为主的‚工读互助团‛,曾经吸引了许多青年,他们 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积极投身这一实践。工读互助团的组织 者已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与被剥削的本质,并力图加以 改造。但是,他们反对用激烈的改造方法,所以采用和平的方 法,试图通过办工读互助团来救济社会。当然这种愿望在军阀 专制统治之下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2)十月革命后: 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开设了《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 《社会主义的将来》等课程。
了解历史
1.背景
新思潮的竞起
(1)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 (2)许多刊物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好感。 2.主要思潮 (1)无政府主义 (2)新村主义 (3)工读互助运动 (4)实用主义 (5)基尔特社会主义
备用资源
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是当时流行较早、影响较大的小资产 阶级思潮。(1)代表人物:刘师复。(2)主要主张:个人绝对自由, 反对一切强权和政府,反对任何形式的组织和纪律,废除任何法律 和军队;消灭国家,希望建立一个无政府的、绝对自由的共产主义 社会。其实质是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线,主张不经过社 会主义阶段就直接实现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它反对马克思的科学 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反映了当时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 现状不满的一种消极失望情绪,也表达了他们希望摆脱剥削压迫的 强烈愿望。(3)传播概况:由于无政府主义思潮的这些主张对青 年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十月革命后无政府主义在小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中得到很大发展。全国出现三十多个无政府主义小团体,在一 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都有。如实社、进 化社、奋斗社等。同时,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刊物达七十余种,如 《进化》、《奋斗》、《学生周刊》等。
教学要点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正式传播 二、新思潮的竞起 1.科学社会主义 2.无政府主义 3.新村主义 4.工读互助团运动 5.改良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问题与主义之争 2.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导言
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 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 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 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 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 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 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 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 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 ——彭明:《思想解 放史录》
19世纪,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 ——列宁 发扬吾固有文化,且吸收世界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 族并驱于世界。 ——孙中山 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 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 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 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 ——彭明:《思想解放史录》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 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 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 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 也 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 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 ——毛泽东
了解历史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背景 (1)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出现,成为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2)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道路的爱国心驱使。 2.概况 (1)十月革命前: 梁启超 朱执信 无政府主义者
理解历史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课堂练习
1.在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朱执信 D.李大钊 2.在《民报》上发表文章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及其理论 的革命党人是( ) A.孙中山 B.黄兴 C.宋教仁 D. 朱执信 3.撰文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将是赤旗的世界!‛ 的人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周恩来 4.下列文章是李大钊发表的是( ) ①《庶民的胜利》 ②《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③《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④《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了解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1)组织学会: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2)展开论战: 马克思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战
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搜集的马克思主义相关书籍及成员合影
课堂小结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 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 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经历了与各种 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将它作 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对 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 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 人民历史的选择。现在看来:救中国要靠马 克思主义;发展中国,还要靠马克思主义。
了解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李大钊写《再论问题 与主义之争》回应驳胡适 的观点。他指出问题和主 义不能分离,中国先‚必 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 有具体问题解决的希望。 因此,要‚一面宣传我们 的主义‛,‚一面本着主 义作实际的运动‛。
理解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问题与主义之争 (1)背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新文化运 动的阵营逐渐分化;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 识知识分子反对马克思主义。 (2)概况: (3)实质:改良与革命之争,即要不要马克 思主义的问题。 (4)影响:通过论战,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 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知识分子, 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备用资源
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今之德国,有最占势力之二大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 义,二曰……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 之强者所压伏。 ——梁启超:《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 马尔克者,名卡尔,氏马尔克,生于德利尔。父为辩护士, 笃于教宗。马尔克少始学,慕卢梭之为人。长修历史及哲学, 始冀为大学祭酒。……初马尔克在巴黎,与非力特力嫣及尔相友 善。嫣及尔者,父业商,少从事焉。习知其利苦,乃发愤欲有 以济之,以是深研有得。既交马尔克,学益进。马尔克既去法, 嫣及尔亦从之北游,因相与播其学说于比律悉之日报间,言共 产主义者群宗之。万国共产同盟会遂推使草檄,布诸世,是为 《共产主义宣言》。马尔克之事功,此役为最。 ——《朱执信集》
辩论会参考资料
一九三○年,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再一次供认:‚当时承五 四、六三之后国内正倾向于谈主义,我预料到这个趋势的危险,故发表《多研究 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胡适在一九一九年七月发表的《多研究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这篇‚政论导言‛中,都讲了些什么呢? 第一,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他具体地发挥了杜威的工具论,说‚学理是我们研究问题的一种工具‛,要 求‚把一切‘主义’摆在脑背后,做参考资料,不要挂在嘴上做招牌,不要叫一 知半解的人拾了这些半生不熟的主义去做口头禅‛ ……为了这个目的,他以讽 刺的口吻说:‚高谈主义,不研究问题的人,只是畏难求易,只是懒。‛又说: ‚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 机器都能做的事‛ …… 第二,主张一点一滴的改良,反对革命。 根据以上的诬词,胡适向谈马克思主义的人‚奉劝‛说:‚请你们多提出一 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 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 ——彭明:《五四运动史》
见解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模拟辩论:问题与主义之争
甲方:胡适派 乙方:李大钊派
模拟辩论:问题与主义之争
1.将同学分成两派:甲方是主张在中国进行改良的 ‚胡适派‛,乙方是主张在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 会进行根本改造的‚李大钊派‛。 2.明确双方的观点:甲方的观点是‚多研究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乙方的观点是‚在旧中国必须运用马 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国社会‛。 3.目的:让学生转换角色,真正体会当时中国思想 界的现状;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 4.要求:课前请学生利用互联网等途径查阅相关的 资料,为辩论做好准备工作;辩论中,以理服人,史论结 合,切忌空发议论。
课堂练习 5.马克思主义者和基尔特社会主义论战的核心 问题是( ) A.资本主义 B.民主与科学 C.社会主义 D.共产主义
6.表面上承认资本主义一定会灭亡,社会主义 一定会胜利,但主张当务之急是发展资本主义的 社会思潮是( ) A.无政府主义 B.新村主义 C.实用主义 D.基尔特社会主义
备用资源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件导航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教学要点
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备用资源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 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重点
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 其影响。
难点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