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二下历史校本作业(2)参考答案
河南省八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二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思想家看来,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人能凭借道德和智慧“参天地、赞化育”。
这说明该时期A.摆脱宗教束缚B.现实功利思想浓厚C.富有人文精神D.道德认同意识增强2.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学”“思”“行”结合,形成了“养心、养气、慎独”之说,即所谓“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
这说明先秦儒家学派A.肯定主体自觉B.主张格物致知论C.突出教化功能D.强调仁礼重要性3.先秦某思想家主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下列言论与其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C.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D.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4.《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材料主要论述A.“天人感应”思想B.古代的人伦观念C.儒学的民本思想D.道家的无为理念5.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规模狭小,博士弟子仅五十人。
昭、宣时期,博士弟子虽有所增加,不过一二百人。
到元帝时,博士弟子则激增至千人。
由此可知A.道家、墨家等思想已经消失B.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C.太学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提升D.完善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6.周敦颐认为,我与天地之间在于皆有生意。
二程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是父母,人是儿女,人人都应该孝敬上天。
朱熹提出,对万物的盛衰,甚至大大小小的动植物,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皆所当理会”。
这体现了理学A.将个人、社会与宇宙联为一体B.形成了完整的体系C.用哲学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D.包含一定的自然观7.明朝思想家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二)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二)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1.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
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A. 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B. 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C. 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D. 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2..2015年中国百家姓排名前十的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姓氏作为血缘河流的主要标志,溯流而上,往往可以追寻到自己的根祖,追访到自己的故乡。
回顾历史,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
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
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
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B. 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C. 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D. 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周以后的秦朝,虽然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帝被推翻时才告终。
他强调A. 中国一直传承秦创制的国家管理制度B. 皇权专制对于政治统一的重要性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使政权稳定持久D. 从秦到清中国政治制度缺乏变革4. 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
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
这一状况A. 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 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C. 使豪强地主势力崛起D. 影响了人才的公正选拔5.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这句话强调了“三省体制”A. 大大加强了宰相的执行权力B. 促进了集体决策模式的形成C. 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D.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6.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江苏省徐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本试卷共8页,包含选择题(第1—20题,共20题)非选择题(第21—第25题,共5题)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你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顾炎武说:“夫惟‘收族’之法行,而岁时有‘合食’之恩,吉凶有‘通财'之义……然后知先王宗法之立,其所以养人之欲而给人之求,为周且豫矣。
”在此他指出宗法制的主要作用是A. 实现贫富均衡B. 促进宗族互助C. 稳定社会秩序D. 增加社会财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宗法的实行能够”收族”,而“收族”的重要作用在于是宗族成员能够皆有所养,而不至于贫富不均滋生矛盾,引起社会不稳,可见顾炎武认为宗法制主要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选项C正确;实现贫富均衡最终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选项A不是主要作用,排除;宗族互助是表象和手段,而非主要作用,排除选项B;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宗族互助维系社会稳定,互助并不能增加社会财富,选项D排除。
2.汉代文献记载,贪污受贿五百钱以上就触犯了刑律,而五百钱在汉代不过是一件衣服的价格。
故陈直先生认为“五百当为五万之误,若仅犯赃五百钱,不得成为罪名也”。
但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土的汉简中,赃五百钱甚至更少坐罪的,有很多案例。
这说明A. 历史解释要杜绝主观认识B. 考证历史应坚持多源互证C. 文献记载可作为历史结论D. 出土文物为唯一客观史料【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关于汉代贪污受贿五百钱的处罚有三种观点,依据文献、主观判断和出土文物记载,最终未能得出一致结论,因此可知,历史考证应当坚持多源互证,选项B 正确;历史解释不可能杜绝主观认识,排除选项A;根据材料可知,文献记载应当和出土文物相互印证,选项C排除;选项D表述绝对,排除。
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岳麓版必修I前五单元、选修。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顆.每小题 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意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猎人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而农业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
”农业社会这种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了。
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B.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C.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D.农业文明推动宗法现念形成2.有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某一种政策时认为:“这种办法虽然会遭到嫡长子的反对,但是原本应该分不到封地的其他人却都会感谢皇帝,这种办法虽然比较委婉,但确实是非常有效的,而且对皇帝自己的名声也很有利。
”这种办法A.导致了朝廷积贫积弱B.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C.解决了当时王国问题D.被后来历代王朝沿用3.乾德元年,宋太祖遣刑部郎中等朝廷官员赴荆湖诸州担任通判,可“与长吏均理”。
次年又下诏:“诸道州通判无得怙权徇私,须与长史连署,文移方许行下。
”材料主要说明宋代A.通判权力日益扩大 B.注看防止地方割据C.通判由中央兼任D.文书运作讲求规范4.1418年,朱棣冉次北征,"军务悉委杨荣,昼夜见无时”。
这反映出当时明代A.内阁辅政功能得到发挥B.重置宰相已是大势所趋C.军权已由内阁所掌握D.军政决策有民主化倾向5.虽然在君主贤能、政治清明时,君主有能力以天下之势“正一百里之国”,但要以“孤家寡人”的一己之力“正”众多的“百里之国”恐怕并不是一件易事。
材料言论意在强调A.分割君主和中央政府的权力B.建立稳固的中央集权制度C.应扩大地方的行政权力D. 国家长治久安的料性6.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古希腊城邦逐渐形成,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古希腊文明却始终未能从这种小国寡民的城邦发展成为统一的王国或帝国,究其原因主要是A.城邦人口数量小B.海外贸易的活跃C.特殊的地理环境环境D.工商业经济发达伯里克利在一篇葬礼演说中说到:“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是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1.B【解析】2.从题干“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可以看出,分封制并没有体现鲜明的血缘宗法性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对象除了姬姓王族,还有功臣和旧代贵族,故A错误。
从“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复杂多样,分封的地域广,周的统治疆域由一个个诸侯国拼接而成。
说明分封具有政区划分的性质,故B正确。
题干只是说明分封对象不只是有姬姓贵族,并不能说明这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故C错误。
题干表明分封的地域较广,并不能得出分封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故D错误。
2.C【解析】“有时是比较准确的,有时则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基本没有体现”说明古代王朝统治机器运行机制不确定性,比如唐朝比较稳定,汉代、明朝和清朝比较随意,C正确;A和B与材料主旨不符合;D中根本原因属于君主专制,排除。
3.B【解析】内史诗专门管理咸阳事务,相当于现在北京省,属于中央直属机构,说明内史地位的特殊,故B正确;内史不是教育官员,故A错误;C与材料中内史没有直接关系;D中地方治理不符合材料主旨。
4.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孟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
因此,题目问的“当时历史发展趋势”中的“当时”指的是战国时期,其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
因此,应该是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这才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解决之道。
所以选择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战国时期时代特征5.C【解析】从材料“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大规模立法,使国家的各项事务有章可循,从而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故C项正确;AD项包含在C项之中;B项说法错误,错在“完成”。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训练试题(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训练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价值观念。
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A. 价值观念日益趋同B.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C. 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 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可知,这体现了先秦诸子对传统文明的传承,说明先秦时期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先秦百家诸子价值观念并不相同;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先秦诸子对“六经”的传承与守护,并未说明儒学影响力的不断增强;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统一的时代潮流。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史记·封禅书》曾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并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叙说。
沿袭至秦汉之时,封禅逐渐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
在泰山封禅升天,与鬼神通是封禅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信号。
古代帝王封禅的主要目的是A. 确立道家学说的统治地位B. 强化以农立国的治国理念C. 宣扬天人合一思想D. 证明王权的合法性【答案】D【解析】【详解】A.根据材料,《史记・封禅书》曾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在泰山封禅升天,与鬼神通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信号。
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为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实行郡县制,选项B正确;宗法制是西周制度,排除A;科举制是隋朝创立制度,排除C;行省制始于元朝,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根据材料“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推断秦朝的制度,即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下图、2分别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铁犁资料。从铁犁使用的变化中说明了
【点睛】解题 关键是知道材料中硫磺、硝石、熟炭等材料是制作火药的材料.
5.明代吴承恩以前人作品为基础进行改编,创作了一部结构优美完整的神魔小说。这部小说是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D. 《红楼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吴承恩写的是《西游记》,选项C正确;选项A作者是罗贯中,排除;选项B是施耐庵,排除;选项D作者是曹雪芹,排除.
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填写在试题卷、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考生号姓名"与考生本人考生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I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C.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D.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年至1920年期间,我国的轻工业发展较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其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选项D正确;选项A、C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这一时期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选项B排除。
2018-2019高二历史期末校本作业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期末校本作业尤溪五中高二历史备课组1.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A.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B.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C.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D.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2.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幼御史举不当者”。
据此推断,唐代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3.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
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
材料反映宋代A.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B.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C.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D.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4.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
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
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A.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B.宗法关系渐趋松弛C.异姓承继取代嫡子继承D.社会风俗急剧转变5.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
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
这反映了A.中央与地方政治联系的加强B.忠孝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C.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的结合D.王权与神权形成紧密联系6.下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
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
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
这表明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发展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7.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校本作业:课校本作业: Word版含答案
高二历史(文科)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4课日本明治维新完成时间45分钟班级姓名座号1、(2015·江苏卷)“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成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材料二(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米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2、(江西省南昌市2016届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五条誓文》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 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涩泽荣一被誉为整个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祖师爷.提倡“《论语》加算盘”.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他说:“我的事业是喻义不喻利,国家必须的事业,就把获利放在第二位,在‘义’上该兴办的事业,就干起来,手攥着股票,面对实际,谋取利益,把事业经营下去.”——《涩泽子爵·话论语》请回答:(1)椐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五条誓文》说明了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新领导人”是怎样学习西方文明“增强民族力量”的.举例说明19世纪末日本又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3)椐材料三,谈谈你对涩泽荣一提倡“《论语》加算盘”的看法.(不得照搬材料)3、(2015·太原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国地纳贡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原有地方厅官或各乡各村就地征收之税目,亦一并按照土地价格征收之,但所征金额不得超过地税金额三分之一.……今后对于茶叶烟草等其他商品,均将逐年课征商品税,及至国家商品税岁入超过二百万元时,当按照商品税岁入之比例,于已实施改正之地区,逐步减低地税.此次改正地税之事,举办非易.因土地情况之不同,改正亦有缓急难易之差别,……原有税法,于地税改正实施之前,继续有效.改正之后五年以内,土地价格因土地买卖而生增减,均按照最初核定之土地价格.——明治六年《地税改正条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时期地税改革的措施及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时期地税改革的历史意义.4、(2016·福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人自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由修身、开智、展才艺可得,而其修身、开智、开展才艺,非学不能.由此,设学校之缘由,即在于学日用常行语言书算和士官农商百工技艺以及法律、政治、天文、医疗等大凡人之营为之事……学问寸说是立身之财本.……自今以后,一般人民须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明治政府《关于奖励学事的被仰出书》(1872年)材料二望尔臣民,孝父母、友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律己、醉爱及众、修学问、习职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常遵国宪,时守国法,……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独可为朕之忠良臣民,目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明治天皇《教育敕语》(1 890年)(1)指出材料一体现的教育理念,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背景.(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体现的教育方针有何不同?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坪价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高二历史(文科)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5课戊戌变法完成时间45分钟编者:周如萍审核:陈耿义阮文华班级姓名座号1、(2013·课标全国,45)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2、(2014·福建泉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彀下这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优,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全集》材料二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考证当时皇上以及督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帐,证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督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督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摘编自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的两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归纳材料二“上书”(上奏)的特点.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3、(2016·盐城高二检测)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举世都为之震动.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字林西报》材料二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材料四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时人对变法的“节奏”持怎样的看法?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改革“节奏”?(2)你认为材料三中对于变法失败根本原因的认识,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历史依据.4、(2015课标II,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赋”,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度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14课日本明治维新1、(1)特征:白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2、(1)制定了改革的施政纲领.体现了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的决心和勇气(2)废除旧体制;发展新经济;倡导“文明开化”;建立新军队.发动甲午中日战争.(3)他主张发展经济要与儒家重知识、重集体、重道德、讲奉献、提倡和谐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仁”与“富”的结合).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这种观点是值得肯定的.3、(1)措施:调查土地占有情况;政府统一征税标准;限定地方税目金额;地税随商税收入增长而减少.特点:注重调查,从实际出发;逐步调整、推进.(2)意义: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政府资本积累;改变了原有社会结构.4、⑴理念:学问是立身之本;学习实用之学;教育(机会)平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背景: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殖产兴业(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传统思想的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⑵不同:强调服从天皇,培养“忠良臣民”.评价:建立了近代教育体系;提高了国民素质;为近代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为维护天皇权威及其专制统治服务.15课戊戌变法1、(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2、(1)态度一:支持变法.他们认识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手段.态度二:反对变法.废除八股取士危害到他们的个人前途和利益.(2)特点: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上书时间长,次数多;有组织,但没有统一的领导人. 地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或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3、(1)看法:节奏很快.评价:一方面反映了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为改革失败埋下隐患.(2)正确: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3)历史依据:倡导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民族意识觉醒.4、(1)官员俸禄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任答四点即可)(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和社会矛盾;但是在专制主义制度下这些措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1.B【解析】2.从题干“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可以看出,分封制并没有体现鲜明的血缘宗法性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对象除了姬姓王族,还有功臣和旧代贵族,故A错误。
从“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复杂多样,分封的地域广,周的统治疆域由一个个诸侯国拼接而成。
说明分封具有政区划分的性质,故B正确。
题干只是说明分封对象不只是有姬姓贵族,并不能说明这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故C错误。
题干表明分封的地域较广,并不能得出分封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故D错误。
2.C【解析】“有时是比较准确的,有时则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基本没有体现”说明古代王朝统治机器运行机制不确定性,比如唐朝比较稳定,汉代、明朝和清朝比较随意,C正确;A和B与材料主旨不符合;D中根本原因属于君主专制,排除。
3.B【解析】内史诗专门管理咸阳事务,相当于现在北京省,属于中央直属机构,说明内史地位的特殊,故B正确;内史不是教育官员,故A错误;C与材料中内史没有直接关系;D中地方治理不符合材料主旨。
4.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孟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
因此,题目问的“当时历史发展趋势”中的“当时”指的是战国时期,其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
因此,应该是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这才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解决之道。
所以选择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战国时期时代特征5.C【解析】从材料“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大规模立法,使国家的各项事务有章可循,从而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故C项正确;AD项包含在C项之中;B项说法错误,错在“完成”。
山东省济宁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第Ⅰ卷(50分)1.D2.C3.B4.B5.A6.B7.C8.D9.A 10.C 11.D 12.B 13.C 14.D 15.B 16.A 17.C 18.D 19.B 20.C 21.A 22.A 23.C 24.A 25.B第Ⅱ卷(50分)26.(23分)(1)特点:族治与绅治相结合;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重视伦理教化;重视服务于地方。
(6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背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4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2)特色:以启蒙思想为指导;地方自主管理权大;自治权受法律保障;自治机构实行民选和分权。
(6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作用:调动了地方和公民的积极性;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和地方治理体系的完善;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3)地方自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分)自治形式与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密切相关。
(2分)27.(12分)论题: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选择(4分)阐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以及晚清政府的自救运动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
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提供了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6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2分)(注意: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拟论题只要符合题意,均可给分。
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斗争中确立、农民阶级不能担负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民主化化是近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革命阶级的联合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需要等角度均可给分。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校本作业:2 Word版含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完成时间35分钟班级姓名座号课时作业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中山质检)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D.国家强盛,疆域广阔2.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
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
从中体现了()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B.历法是为封建政府服务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D.封建皇权至高无上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并且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移民措施,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
秦统一六国后这样做的主要政治目的是()A.满足皇帝的私欲B.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C.强化君主的权力D.彰显皇帝的权威4.(2016·威海期中)《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表明()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5.(2016·成都调研)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
这一体系有利于()①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②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③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④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2016·如东模拟)《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校本作业:高考假期作业: Word版含答案
高二历史高考假期作业中国古代史通史整合来练(一)一、选择题1、(2017·安徽宿州模拟)商朝统治区分内外服,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
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据此,与商朝内外服制度相比,西周分封制的重大发展在于()A、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疆域B、遏制封国间的相互攻伐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建立起有效的官僚体制2、(2017·广西柳州模拟)《周礼》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说在统治阶级内用“礼”,统治人民之道用“刑”。
荀子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这说明先秦时期()A、礼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强制规则B、法对平民的约束力不大C、礼法并施,一视同仁D、儒家思想实际上居于统治地位3、(2017·陕西宝鸡模拟)(汉初)吴王渧招天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
这一现象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B、商人低下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C、封国制严重威胁中央集权D、商品专卖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4、(2017·广东深圳模拟)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
据此推断当时()A、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B、地方分裂势力坐大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D、察举制度存在弊端5、(2016·重庆名校联盟联考)《汉书·食货志》:“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单位产量低B、农民赋税重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土地兼并严重6、(2017·福州调研)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历史(古代史)校本作业参考答案:1.B2.C3.B4.A5.B6.A7.B8.C 9C 10.D11.A12.A13.A14.D 15.D 16.A 17.B 18.C 19.D 20.C21.B22.C 23.D 24.A 25.B 26.A 27.A 28.A 29.B30.B31.A 32.C 33.A 34.A 35.D 36.C 37.D 38.C 39.D 40.D41. B 42.D43. D 44.B 45.C 46.A 47.B 48.A49.D50.C51.D| 52.A 53.|C |54.B 55.B 56.C 57.A 58.A 59.D 60.C26(1)宗旨:为统治阶级服务(或为国君提供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
(3分)原因:旧的统治秩序的崩溃;农耕经济的发展;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人的社会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任答三点6分)(2)儒学的政治主张有利于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求;儒学随着时代需求的变化不断吸收新思想,使儒学长期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哲学。
(4分)(3)相同点:①都经由科技逐渐转向文化、制度的学习历程;②都存在变革势力与保守势力的矛盾与斗争③都与本地区的社会变革相结合;④都存在对外国文明的改造与利用。
(任答一点2分,共6分)。
(4)影响:推动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展(或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欧洲政治制度(或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为反封建、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提供思想武器。
(任答一点2分,共4分)福建师大附中25.(1)原因:生产力发展(生产工具改进和技术进步);土地私有制确立;赋税制度变革;各诸侯国改革(4分)影响:加速宗法分封制瓦解,促进社会转型;促进思想文化发展;推动国家分裂走向统一。
(3分)(2)变化:租佃关系复杂化(出现二地主现象);租佃者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佃农法律地位提高);租佃契约关系发展;法律保障规范化。
(3分)作用:有利于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适应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进一步减弱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3分)27.示例一:观点:一般被称为“晚”的朝代,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3分)论证:清朝晚期,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并发展;清政府由重农抑商转而鼓励近代工商业发展。
政治上,维新变法、民主革命运动冲击封建专制统治。
思想上,西方自由、平等、法治、科学等思想传人,维新立宪、民主共和等思潮相继而起,封建伦理纲常遭受巨大冲击。
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大众传媒等领域开始呈现近代化特征。
(7分)因此,“晚”的时代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2分)示例二:观点:一般被称为“晚”的朝代,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论证:明朝晚期,以文官为主体的官僚群体壮大,专制皇权的松动;商品货币经济发展,江南地区大量工商业市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白银成为主币;阳明心学流行,李贽倡导个性解放,早期启蒙思想产生;崇商逐利的社会风气流行;市民阶层壮大,小说为代表的市民文学流行;传教士来华,早期西学东渐;中西的经济文化交流仍然频繁密切。
因此,“晚”的时代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示例三:观点:被称为“晚”的时代,未必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论证:晚明时期,政治上,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君主专制强化并持续到清代。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未能改变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
思想上,李贽由于其“异端”思想,受到严重迫害,无法改变理学和伦理纲常的统治地位。
因此,被称为“晚”的时代,未必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白蛇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和创造,已从一个简单的故事不断丰富、完善并发展成为一部部文学著作。
下表是白蛇故事演变历程中不同文本对主要人物白娘子、许仙、法海艺术形象的描写——摘编自高艳芳《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等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人物,提取其艺术形象演变的相关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
(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42.(12分)答案示例1:从许仙形象看时代演变论述:许仙在唐朝传奇和宋代话本中是出身将门或仕宦家庭,而到了明清则是经营药材的生意人,商人成为明清小说的主人公,而且许仙趋利避害、自私薄幸,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白蛇故事的世俗化发展。
这表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个性解放;社会上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松弛的趋势,商人地位相应提高,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地位的认识。
社会价值观出现了逐利、崇尚经商致富的风气;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一定程度上启导了明末个性解放的潮流;但从许仙“忏悔”和法海始终是“正义除妖人”的形象特点来看,明清文学中的白蛇故事体现的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主题,对民众的教化意味更浓近代时期,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礼教束缚、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自由平等,反帝反封建逐渐成为一些文学创作的主题,到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宣传,这一主题进一步得到深化,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革命史观指导下,白蛇故事更多地被赋予革命者反抗封建势力的内涵,与古代流传的白蛇故事“因果善报”主题已有明显不同,许仙的“战斗者”形象是无数旧社会革命者的化身,以衬托出新社会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各种新思潮的涌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多地是为满足个人情感的需要,因此,不同的作家对白蛇故事进行了个性化的改造以适应不同人群的精神需要,许仙形象也呈现出多面的特色。
总之,人物的艺术形象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变化。
(12分)答案示例2:从白娘子形象看时代演变答案示例3:从法海形象看时代演变(强调古代程朱理学社会思潮的影响)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传统社会体制下,士人居于中国四民社会之首。
科举制度停废,意味着其原有流动渠道不再畅通,从而分流到新式政治、经济、军事、教育部门。
除进入政府体制内部外,还有相当多数的士人选择创办实业,或者投身新军担任官佐,再或者转向新学领域充当教职、襄办学务。
——摘编自张昭军《科举制度改废与清末十年士人阶层的分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士人的分化流动”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知识加以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42.(12分)评分标准:答案示例:论题1:晚清士人分流促进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
(2分)阐述: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新式学堂学生和留学生学习西方语言、近代科技、军事知识,在外交、国防、洋务企业等领域做出巨大贡献,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甲午战后,张謇等拥有科举功名的士人放弃仕途,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感召下,创办民族工业,促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清末新政期间,一些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士人加入同盟会和新军,成为推翻清政府的重要力量。
(9分)综上,晚清士人分流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分)论题2:士人分流促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2分)阐述:清末,梁启超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积极宣传民权思想,提出“新民学说”,主张培养具备现代国民意识的新国民,对民众进行了思想启蒙。
鲁迅留学日本,注意到中国人的麻木心态对国家产生的消极影响,于是立志救治中国人的灵魂。
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创作新文学的第一批白话小说,攻击了传统的纲常礼教和中国人的劣根性,对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9分)综上,传统士人接受新学知识,首先实现自我启蒙,进而对中国社会的其他群体产生引领作用,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近代化。
(1分)论题3:晚清士人分流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果。
(2分)阐述:洋务运动推行过程中,面临技术、人才匮乏的困境,鉴于此,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造就了一批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知识群体。
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张謇等人毅然放弃仕途,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转型成为民族资本家。
《辛丑条约》签订后,为应对统治危机,清政府实行“新政”,大力兴办新式学堂,并于1905年废除科举,传统士人失去进身之阶,分流速度大大加快。
(9分)综上,晚清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对新式人才的需求推动了士人分流。
(1分)论题4:西方文明影响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士人集团选择的差异性。
(2分)阐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统治集团中以曾国藩、李鸿章等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对西方军事技术有直观感受为主的地方实力派发起了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试图引进西方机器工业来实现富国强兵,与此同时,政府内部以倭仁等对西方文明缺乏直观感受的顽固势力则力主用传统的方式维持统治,造成“体用之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
20世纪初,在面对清政府是否值得拯救、中国适用哪种政体时,康有为等人认为中国的民众尚未觉醒,不具备直接建立民主共和制的条件,主张在中国用改良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制,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则认为清政府已彻底腐朽,无法挽救,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君主统治,建立民主共和。
(9分)因此,近代中国士人群体在面对危机时出现不同反应,与国情的复杂性和西方文明影响的不均衡性息息相关。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