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认知理论研究》成果公报

合集下载

基于和谐理论和因聚分析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谐度研究

基于和谐理论和因聚分析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谐度研究

表 2 总 方 差解 释 表 ( oa V r n e E p ie T tl a i c x l n d) a a
I i dEI nl g i %o f T
1 o I V r al 3 5 4 42
l u C i d un d I
% 3 5 4 42
的1 6项指 标 , 助 于 S S 计 软 件 , 全 国 3 省 份 的相 关 数 据 进 行 了因 子分 析 和 聚 类 分 析 。 果 显 示 , 域 之 间社 会 借 P S统 对 O个 结 省 公共服务体 系建设存在较 大的差异 , 公共服务体系 中的不和 谐因素还 有很 多, 并进 一步提 出了各地 区提高社会公 共服 务
体 系建 设 和 谐度 的 策 略 。
【 键 词 】 和谐理论 ; 关 因子分析 ; 聚类分析 ;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 谐度 和 【 中图分类号 】 02 【 1 6. 7 6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 040
Fl 0. 3Xl 8 X2 0. 2X30.0 =- 06 +0.0 — 09 - 1 4X4 +… +0O0 . 2Xl; 6 F2 . 4 =0 5 3Xi 06 +0. 0X2 5 X3 28 x4 +O.31 +O. 6 +… +0. 0 6 93 Xl; F3 . 5 =0 1 0X1 2 4X2 4 6X3 6 X4 —0.7 —0.9 +0.92 +… +0. X1; 031 6 F =O 8 4 .6 4Xl 1 X2 23 X3 0. 9X4 +0.38 +0. 3 + 22 +… + 1 8 I; O. 3 X 6

El n u  ̄ fqae x r S s surd  ̄co r i ro
标。
三、 因子 分析 与聚 类分 析过 程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251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学 术 论 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只有通过促进发展和深化改革才能解决我国转型期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才能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进步和稳定。

1 和谐社会的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指的社会应是一个具体的发展领域,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

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

第一,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一个发展战略,是立足于我国国情、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利益格局多样化为条件的现实调控目标,而不是要否定或削弱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更不是要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

第二,和谐社会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为基础。

第三,和谐的社会不仅是稳定的、有秩序的社会,而且开放并充满活力。

第四,和谐社会不仅包括利益层面的和谐,也包括价值观念层面的和谐。

第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标,它的基本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第一,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能够激发各行业人们的创造活力,使人们愿意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使人们的潜能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的社会。

第二,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的社会。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的生存和人的发展离不开各种物质和精神的追求和享受,在各尽所能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使劳动者能够充分地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即各得其所,并使各种利益关系能够妥善协调,尽可能地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第三,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

社会认知: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心理基础

社会认知: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心理基础

为关 注社会 文化 、 社会 环 境 对个 体 心 理 产 生 的影 响和作用 。认知 心理 学在 与社会 心理学 结合 的过 程中, 逐渐 开始转 向对 社会 心理 信 息 的加 工 过 程 及其 机制 的研究 , 这说 明心理 学 家 更 加 注重 运 用 现代 先进 的仪器 设备来 研究 人在 现实生 活 中所 出 现 的社 会心 理 问题 , 也 可 以看 作 是科 学 主 人 的 心 理 问题 , 以 “ 它 心 理活 动是 人 与 环 境 的共 生 ” 隐喻 基 础 , 而 更 为 因
[ 收稿 日期 ] 00 —0 2 1  ̄21 [ 金项 目] 国教育科学“ 基 全 十一 五” 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认知理论研 究” 项 目 基 , 编号 : B 00 6 。 D A 8 17 [ 作者 简介 ] 贾林祥 , , 男 陕西铜川人 , 州师范大学教科 院教授 , 徐 心理学博士。
社 会 认 知 : 谐 社 会 构 建 的社 会 心 理 基础 和
贾林 祥
( 州师 范大学 教科 院, 徐 江苏 徐州 211) 2 16
[ 关键词 】 社会认知 ; 社会偏见 ; 社会 态度 ; 社会歧视 ; 和谐社会 ; 心理和谐 [ 摘 要 ] 社会认知是认知心理 学和社会心 理 学相 结合 的产 物 , 其研 究的核 心是 社会 ・ 理信 息如 何加 2 工及 其潜在机 制。社会认知研 究曾 出现过 “ “ 两种基本取向 , 隐喻也 经历 了从把认知 者当作 “ 冷” 暖” 其 朴素科
对人 际知 觉研究 热 潮 的兴 起 , 会 知 觉又 被 等 同 社
于人 际知觉 或对人 知 觉 。由于社 会知 觉是 以人 为 知觉对 象 的知觉 的特 殊形 态 , 此 它既 具 有 一 般 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明价值目标体系的建构工作总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明价值目标体系的建构工作总结

实践经验有限
由于实践经验的局限性,某些具体 操作中可能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加 强与实际工作部门的沟通与合作。
团队协作需加强
在团队协作中,有时会出现沟通不 畅、配合不够默契的情况,需要加 强团队建设,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对未来的展望与规划
深化理论研究
01
未来将继续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理论,为文明价
04
成果展示与评价
完成情况概述
完成了对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文明价值目标 体系的基本框架搭建 。
组织开展了多次实践 活动,将理论应用于 实际,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
对各个价值目标进行 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 论体系。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01
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 价值理念,强调了人民 的主体地位和价值诉求 。
03
建构工作实施过程
工作计划与组织
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明确工作目标、时间节点、任务分工等,确保工作有序进行。
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
选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经验的人员,组成专门负责文明价值目标 体系建构的工作小组。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交流工作进展和遇到的问题,确保信息畅 通。
实施方法与步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工作,而文明价值目标体系的建构是其重 要组成部分。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发展 需求,创新发展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明价值目标体系,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
目的与意义
目的
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一个符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明价 值目标体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 展。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综述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综述
中提 出。要 “ 建社会 主义 和谐社 会 ” 构 。这 一 重 大命题 成 为理 论界 研 究的 一个 热 点 。学
者 们从 不 同的 角度加 以详尽 、 系统地 论 述 ,提 出了各 自的精辟 见 解。本 文拟 对 一年 来 ,

关 于构 建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 的主要研 究成 果做 了系统 梳理 和 归纳 , 以期 为今后 的进 一步
全 面 了解 提 出“ 构建 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 ” 的现

4 ・ 8
维普资讯
甚 杭 州市委竞投 学报 2 6 0 年第2 0 期
。堕堡壁 王 :垄 叁 ! 塑 .圭
展。 @

实 背 景 , 深 入 理 解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的 必 然 要 是 求 。鉴此 , 学者 们进 行 了积 极探索 , 并形 成 了以下 比较一致 的 观点 。 I严 书翰认 为 , 出构建 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 提
力。
( ) 于“ 建社 会主 义和谐社 会 ” 三 关 构 的研 究 方 法 由单一 走 向综合 关 于“ 建社 会 主义和谐 社会 ” 构 的研究 应该 说 是 一个社 会学 问题 , 它 又 不仅 仅 是 一个 社 会 学 但 问题 , 因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当今社 会 发 展 过 程 中 的任 何一 个 比较 重大的现 实 问题 , 不是 单靠 一 个 学 科所 能 解 决 都 的问题 。关 于“ 建社 会 主义和谐社 会 ” 构 的研究 涉 及经济 学 、 治 学 、 学 、 政 法 社会 学 、 哲学 、 理 学 等 伦 多门学科 的研 究 , 就要 求对 它 的研 究 必须 是 以 这 社 会学 为 主导 的多学科 、 模式 、 多 多层次 和多 方法

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研究综述

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研究综述

题 、 事情 、 发展 , 办 谋 以不断满 足人 民群 众 日益增 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 , 全面保障人 民群众 的经济 、 政治 、 化权利 。 文
维普资讯
28 6
社 会 科 学 战 线 ・ 0 6年 第 3期 ・学 术 回 眸 20 改革经济 、 文化 教育 、 科技 管理 、 公共 卫生 管理体 制 , 加强 社会调节 、 会 管理 、 会建 设 , 步理顺 经 济 、 政 、 社 社 逐 党 政 企 、 市 、 社关 系 , 实克 服影 响社 会 和谐 的体制机 制 政 政 切 弊端 , 建立 新的社会制度规范 , 和谐社 会提 供新的 体制 为 保障 。三要保 障社会稳 定和 国家长 治久安 。疏通社 情 民 意沟通渠道 , 建立健全社会 良好氛 围的预警 机制 ; 新社 创 会管理体制 , 建立健全协 同有 序 的社区管 理机制 ; 护弱 维

会广泛关注 , 成为我 国 理论 界 的热 点 。理论 界 的专 家学
者对树立科学发 展观和构 建和谐社 会 的重大理 论和 实际 问题进行 了深 入研 究探 讨 , 取得 了多 方 面 的丰 硕 成 果。 现治 、 经济 、 文化 等 各个 方 面 的 关
系, 保证 政治 、 经济 、 文化 以及 环境等 各个 层次 结构 中 的
各 个 要 素 之 间 的 协 调 和 发 展 。 因 此 , 人 为 本 是 构 建 社 以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 和谐社会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理论 界普 遍认 为 , 树立科 学发 展观 和构建 社会 主义
会 主义 和谐社会 的主题内容 , 没有 以人 为本这一 理念 , 就
筹兼顾 、 协调发展 、 正确处理 同发展相 联 系的各种 重大关 系问题 。我们党 提 出并正 在着 手解 决 各种 不协 调 问题 ,

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我国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我国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我国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摘要】本研究基于和谐社会视角,探讨了我国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路径。

首先分析了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治理模式,然后探讨了我国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难点,并提出了政府角色转变与社会参与、法治建设与社会信任等创新路径。

研究认为,要实现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政府需要转变角色,积极促进社会参与,同时加强法治建设,增强社会信任。

最后总结了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践,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促进社会治理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我国社会治理的改进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政府角色、社会参与、法治建设、社会信任、社会治理实践、未来展望、研究方向、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社会变革和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和谐社会视角下,社会治理要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发展、提升民生福祉为核心目标。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结构变迁、政治制度改革等多重挑战,因此需要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社会面临着新的社会治理需求和挑战,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对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我国社会治理模式创新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强化法治建设,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治理体系,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我国社会治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政府角色转变与社会参与的关系,探讨法治建设与社会信任之间的互动作用,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社会治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社会治理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部分需要探讨在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究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究

浅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于2004年9月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

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

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这一重要理念,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01一、和谐社会理念的演化历程古往今来,在许多思想家的著作中,都把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的追求和美好的模式。

例如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孔子就提出过“和为贵”的观点,并将“仁”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主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其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又如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一书中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形象,主张“公正即和谐”。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和谐社会的理念提供了科学的内涵和实现的途径。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自然的历史过程,其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社会进步的衡量尺度是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的程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毛泽东在其《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妥善处理社会各方面和各阶层之间矛盾的原则和方法。

邓小平在拨乱反正后提出的统筹兼顾、安定团结的指导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指明了方向。

可以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一项新发展。

二、和谐社会的概念及特征对和谐社会的概念要全面理解。

论治理理论视角下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论治理理论视角下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论治理理论视角下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摘要】本文从治理理论的视角探讨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首先概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同时指出治理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接着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和强化社会治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措施,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结论部分指出了治理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

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本文旨在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治理理论、党的领导、社会治理、经济社会发展、构建、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建议1. 引言1.1 概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必须秉持人民至上、全面发展、全面依法治国等治理理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从概念上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人民生活物质文化水平普遍较高、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力保障、政治民主得到更加广泛有效保障、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秩序良好、公民道德高尚,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和全面发展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民幸福、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政治民主完善、文化繁荣发展、社会公正正义。

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时期我国的重要政治任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既需要丰富和完善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需要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治理效能,更需要加强党的领导,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1.2 研究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对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治理理论视角下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既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治理规律,也可以为我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大学生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认知状况调查

大学生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认知状况调查

表 1 大学生对构建和谐社会各方面的满意度状况
很不满意
较不满意
一般
较满意
61渊 7.5冤 112渊 13.7冤 49渊 6.0冤 26渊 3.2冤
160渊 19.6%冤 227渊 27.8冤 153渊 18.7冤 48渊 5.9冤
373渊 45.6冤 369渊 45.1冤 425渊 52.0冤 249渊 36.0冤
第 32 卷 第 9 期 2011 年 9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渊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冤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渊 Soc.Sci冤
Vol. 32 No.9 Sep. 2011
大学生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认知状况调查
陆畅
渊 包头师范学院袁 内蒙古 包头 014030冤
196渊 24.0冤 88渊 10.8冤 168渊 20.5冤 364渊 44.6冤
58渊 7.1冤
106渊 13.0冤
331渊 40.5冤
276渊 33.7冤
很满意 28渊 3.4冤 22渊 2.7冤 23渊 2.8冤 85渊 10.4冤 47渊 5.7冤
围和程度上实现了当家作主尧 不断完善法制有关遥 在公平正义上袁野一般冶 以下的满意度占大多数袁这 说明大学生的满意度偏低袁这与大学生切身相关的 教育不公尧分配不公以及社会的腐败风气有关遥 在 诚信友爱状况上袁 大学生半数以上选择了一般袁这 表明在此项上满意度适中遥 大学生在发展活力上的 满意度偏高些遥 在安定有序状况上袁大学生的满意 度偏高袁大多数集中于野一般冶野较满意冶上遥 这说明 大学生人际关系尧周边环境等状况基本良好遥
. A来ll袁党R和ig国h家ts十分Re宝s贵er的v人ed才.资源袁是建设和谐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宋晓平
【期刊名称】《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09)001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设想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原理的要求,是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的要求.
【总页数】4页(P11-13,23)
【作者】宋晓平
【作者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河北,保定,0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912
【相关文献】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J], 张迪
2.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误区的澄清——兼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J], 夏东民;陆扬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以社会形态理论的视角审视 [J], 李德才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指南 [J], 郑智辉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J], 杨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叶永成
【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在理论上深化了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了党执政理念的科学性,加深了党对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理解;其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激发社会的创新活力、实现国家管理的新跨越以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等方面.
【总页数】2页(P7-8)
【作者】叶永成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6
【相关文献】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J], 邓元珍
2.坚持党的先进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J], 赵胜基
3.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J], 朱正仿
4.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J], 朱正仿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J], 潘妤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探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探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探索50年前的今天,在我们刚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共和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一系列矛盾接踵而来时,毛泽东适时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实际,并吸取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于1957年2月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讲话,为追求社会和谐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探索。

这些探索对于我们今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任何理论都在实践的需求下应运而生,其意义也在对实践的指导中体现。

毛泽东创立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也是如此。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但伴随这一伟大历史性变革,国际国内也出现一些新的情况与问题。

在国际上,主要是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些重大问题提出新看法,特别是赫鲁晓夫所作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在全世界引起极大震动。

这固然有促使各社会主义国家尽快摆脱教条主义束缚,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作用,但其消极作用更大。

一是引发出国际共运内部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尖锐分歧;二是引发出东欧一些国家主要是波兰和匈牙利人民几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暴力行动,造成了严重后果;三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内部发生分裂,有些党员退党。

国际共运出现了严重混乱。

而帝国主义则乘机掀起世界范围的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

在我国国内,受国际形势影响,许多人在上述重大问题上产生种种怀疑,加之不少人对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全适应,党和政府工作部门中存在的某些主观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也引起群众一些不满。

诸多原因加在一起,1956年下半年出现闹事风波,先后有一些工人罢工和一些学生罢课、请愿,部分农民闹退社、分社等。

许多党员、干部面对闹事茫然失措,有些干部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处理,使矛盾更趋激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时代背景_理论贡献和指导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时代背景_理论贡献和指导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时代背景、理论贡献和指导意义李伟(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新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在我国对内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对外接受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出现四个多样化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

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新贡献;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新特征;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反映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拓展。

关键词:和谐社会;时代背景;理论贡献;指导意义中图分类号:D4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7)03-0008-0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作出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新认识。

深刻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理论贡献及其指导意义,对于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时代背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在我国对内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对外接受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出现四个多样化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

从对内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来说,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逾越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我国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00年的时间里,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二、三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城市化历程,这就意味着人家二、三百年围绕工业化、城市化渐次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能会集中出现;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近20年内,由于我们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因而矛盾和问题将更为凸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也更为紧迫。

社会主义思想史中关于和谐社会理论的研究

社会主义思想史中关于和谐社会理论的研究

社会主义思想史中关于和谐社会理论的研究摘要和谐社会思想,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历史渊源,其历史根基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春秋时代及西方的古希腊时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本文正是从这一目标出发,对和谐社会理论进行历史的追寻。

通过对社会主义思想史的学习,从中梳理提炼和谐社会理论的和谐观,并加以总结,为深入理解当今时代和谐社会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和谐和谐观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和谐”的内涵和谐(harmony)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有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之意。

用于音乐则表示将不同的音调调和在一起成为音阶。

中国《辞海》中的和谐有协调、调和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配合适当和匀称的意思。

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和谐则含有协调、一致、整体、有序、合乎规律等的意思。

许多汉语成语如“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为贵”、“政通人和”等就是对这种含义的注解和说明。

故宫三大殿名曰“太和”、“中和”、“保和”,皇家园林名曰“颐和园”,就是对这种和谐观的反映。

据史料记载,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在古老的东方和希腊,圣哲们不约而同地提出并论述了和谐思想,可以说和谐思想在历史上源远流长,人们对它的追求由来已久。

而在此后两千多年里,思想家们不断地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探讨,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社会主义思想史中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与实践探索(一)中国传统的和谐观中国和谐思想曾被英国历史学家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传统和谐思想在强调“和为贵”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

“和”指的是和谐、和睦、和美、和平;“不同”则指不一样,即有差异、差别和矛盾。

意思是指在不同中相互吸取对方的长处,已达到在和谐中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

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

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社会燃烧理论、社会激波理论和社会行为熵理论(作者:中国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寻求人与人关系的突破。

刚才为什么讲循环经济,突然又讲到人了?大家可以看科学发展观里头我一直认为它实际上就是两大主线的体现,人与自然,刚才我们讲的是人与自然,能源、环境,我们还要顾及到人与人,假如我们资源也够了,能源也够了,但是社会不安定,那生产力能保持得了吗?所以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飞鸟的两翼,人与自然是一翼,人与人的关系又是一翼。

这里的解释我们想从世界上比较新的理论给大家汇报。

社会怎么才能和谐?社会和谐最根本的本质是探求人自身心理、行为所自发遵循的规则,我们整个社会本身文明进化的,以及衡量这种文明的群体性的社会态势,是我们说的社会和谐。

最根本就是它的利益分配,就是利益间如何能够平衡起来。

(一)社会燃烧理论这是社会动乱或者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机理。

自然界的燃烧三元素,第一有燃烧物质,没有燃烧物质燃烧什么呢?第二,燃烧的助燃剂,氧气或者空气。

第三得有点火温度,没有就起不来。

所以说所有社会不和谐不稳定也是这三类,社会的燃烧物质是什么?两大矛盾,人和自然的矛盾,争水争地争石油争能源,人和自然的矛盾引发了人和人之间的争论,另外人和人之间分配不公平,或者利益不到位等等。

人和自然的矛盾、人和人的矛盾共同积累,就像一个燃烧物质一样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就会成为燃烧物质。

同时要有助燃剂,什么是助燃剂?是国民心理水平,同样是一件事,放在这群人里头没什么反应,但放在另外一群人里面他们就跳起来了。

当然还包括媒体,媒体本身的引导,正向的、负向的、以偏概全、以小代大、以个别的代替一般的,再用一些情绪性的语言,最后就会把燃烧物质的助燃能力提高了。

那当然还得有点火温度,必须有某一件事情引发,大家就起来了。

像前一次广州游行反对日货,实际上就是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等等引起的,当然我们是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也反对他们不认账,我们要考虑理性而适当的方式。

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我国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我国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107361 社会其它论文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我国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是党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美好愿景。

然而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政府和社会高度统一的治理模式已经不再满足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基于和谐社会的视角,努力推进我国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是大势所趋也是难题所在。

一、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治理理念(一)有序“善治”的治理理念。

近几十年来,随着西方新公共管理理念的产生和发展,“善治”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理念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和谐社会视角下同样要遵循“善治”的价值理念,它是推动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驱动力。

除了使得社会治理的结果最优和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以外,“善治”也提倡要使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实现和谐状态,这也就蕴含着政府和公民和谐统一的深义。

因此,善治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理念的重要思想基石,也就必然同“和谐社会”有着共同的价值诉求。

因此在和谐社会视角下,应秉承“善治”的治理理念,实现国家和社会、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和谐共处以及良性互动。

(二)公平正义的治理理念。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和谐社会视角下社会治理方式的基本理念。

公平正义,就是指各种社会利益,包括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在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平等地分配,意味着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利益分配的差异性,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也不可避免,而和谐社会中所提倡的公平正义,就是要把这种差异和矛盾最大程度地进行调节,使得社会公民人尽其职,在一种公平、平等的社会氛围下生存和发展,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个人的生产动力,提升社会的和谐与文明程度。

(三)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视角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维度都要被考虑在内,因此也可以发现,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归结到“人”这一重要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认知理论研究》成果公报江苏师范大学(原徐州师范大学)贾林祥主持完成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认知理论研究》(课题批准号:DBA080167)。

课题组成员有:杜向阳、李妍、李芳、徐伟庆、刘永明、孙君。

一、内容与方法(一)研究内容1.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2.对社会认知的基本理论及其具体领域的研究进行元分析研究3.对民汉大学生的人际信任进行了比较研究4.对青少年的社会情绪和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5.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进行了比较研究6.对大学生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7.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8.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9.对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心理保障进行了研究(二)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了文献法、调查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

1.文献法着重于此前人们对本课题的相关研究,从理论研究、实践研究等方面对相关重要文献进行梳理。

2.调查研究法是指课题组负责人指导课题组成员赴新疆、河南等地对大学生、中学生以及课题组负责人所在学校进行调研。

调研形式为问卷调查和访谈。

通过调研,获取大学生、中学生社会态度、人际信任、社会情绪以及社会偏见(刻板印象)的第一手资料,为本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3.比较研究法主要是指对民汉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人际信任度的比较研究以及民汉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比较。

二、具体研究与结论(一)具体研究通过考察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研究进展和分析理解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对社会认知的基本理论及其具体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研究,并在一些具体领域进行了调查研究。

1. 社会认知的基本理论及其具体领域研究的元分析研究。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认为社会认知是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其研究的核心是社会心理信息如何加工及其潜在机制是什么。

分析了社会认知研究的两种基本取向及其隐喻的转变。

对社会认知的具体领域的研究如刻板印象、社会态度、社会偏见以及社会歧视等进行了分析,认为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现实某一方面的一种相对僵硬的和过于简单化的有偏差的理解或观念,社会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所组成的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持有的评价与内在行为倾向,社会偏见是基于错误和顽固的概括而形成的憎恶感、是一种负面的评价和态度,它会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社会歧视是由社会偏见所导致的不公平、不合理、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它会增加社会群体之间的刚性化隔离,使被歧视者形成一种不信任的社会态度,甚至形成一种对立的反社会情绪。

2.民汉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比较研究。

大学阶段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对其建立合作精神、共处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人际信任度还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人格发展、自我价值、主观幸福感的一个不可低估的因素。

以J.B.Rotter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简称ITS)为测量工具,对新疆六所大学中的816名民汉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3. 青少年社会情绪与其社会适应的研究。

在探究青少年社会情绪发展的基础上,分析社会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并利用情感平衡量表和社会适应量表对河南省南阳地区两所中学的青少年学生社会情绪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

4.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比较研究。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传统心理学研究态度往往只涉及人们在有意识状态下的外显态度。

内隐态度概念的提出,开创了态度研究的新领域。

本研究以郑小蓓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同性恋态度问卷》为外显量表,测量大学生被试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利用E-Prime软件,以IAT测验的方法测量被试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然后对被试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进行比较。

5.大学生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研究。

性别学科刻板印象是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种刻板印象,它主要表现为把性别和学科两个维度联系在一起的刻板印象。

这种刻板印象通常以一种内隐的、自动化的方式对人们的日常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

本研究以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刻板解释偏差(SEB)为测量工具,对江苏省两所大学中的81名大学生的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进行了实验测量。

6.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本研究认为,社会认知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的社会心理基础,因此对社会认知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结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出现的一些消极的社会心理因素,对社会认知的相关理论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分析,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规避或消除这些消极的社会心理现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消除社会偏见;增加群体之间的接触和沟通以克服刻板印象;消除社会冲突以形成积极的社会情绪;完善社会制度以消除社会歧视。

7.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研究认为,社会偏见是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消极社会心理因素,并以此观点为基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认为,社会认知偏差效应、经济竞争和利益冲突、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社会类别化以及人格、动机、从众等社会心理动力因素均是导致社会偏见的根本原因。

社会偏见给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关系的和谐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受偏见者自我束缚,导致自我实现预言;导致人际之间的梳理,引发社会歧视行为;引发社会冲突,威害社会稳定。

社会偏见不仅有损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还是引发社会歧视和社会冲突的心理根源。

只有消除社会偏见的消极影响,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环境。

消除和避免社会偏见的对策主要有:消除社会认知偏差效应的影响;增加平等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以增进相互了解;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保障体系。

8. 对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心理保障的研究。

本研究认为,社会认同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的社会心理保障,并以此观点为基础,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认为,从纵向上分析,个体的社会认同主要由个体对某一社会群体及其价值观的认知度、理解度、归属感、支持度以及个体对该群体的责任等几个层次构成;从横向上分析,个体的社会认同经历了社会类化、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等过程。

社会认同研究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探索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社会认同及其有效建构路径提供了方法论、认识论的基础。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辩证地运用社会认同理论的有关观点,可以为解决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所出现的一些社会心理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二)结论1.社会认知理论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心理理论基础2.社会偏见是制约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3.社会认同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的社会心理保障4.社会比较是和谐社会构建中重要的社会心理平衡机制5.合理地运用社会认知的相关理论,分析和谐社会构建中所出现的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消极社会心理因素,可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和社会心理基础;消除社会认知偏差效应的影响,增加平等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以增进相互了解,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保障体系就可以克服社会偏见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制约作用,并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辩证地运用社会认同理论的有关观点,就可以增强社会大众的社会认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有利的社会心理保障,也可以为解决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所出现的一些社会心理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三、成果与影响(一)发表论文:1.社会认知: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心理基础,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核心)2.社会偏见:制约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心理因素,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CSSCI,核心)3.社会认同: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心理保障,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4(核心)4.大学生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SEB研究,山西师大学报(核心),2009.25. 江湖文化与文化认同:潜规则盛行的文化心理机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核心),2011,56.内隐视野下态度和行为关系研究,长沙大学学报,2008.67.社会互动论视角下的和谐师生关系,南昌高专学报,2009.48. 从传统文化视角看中国人的人际信任,温州大学学报,2009.1(二)影响研究本课题共发表系列论文8篇,其中5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大版,2008年)上,1篇为CSSCI期刊,1篇被《新华文摘》摘录,1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录,1篇论文获得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所发表成果已被引用转载20余次。

另外,还指导研究生完成4篇硕士论文,均通过专家评议并顺利通过论文答辩。

四、改进与完善第一,尚需深入探讨社会认知的理论研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意义。

实质上,社会认知的理论研究虽然可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但在现实的操作中,如何正确地把握理论、运用好理论,使理论的指导意义能够达到最大化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第二,虽然社会认知的理论研究可以为消除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所出现的一些消极社会心理因素如社会偏见、社会歧视等提供理论依据,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从制度层面上探讨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心理因素。

如果不能在制度层面上解决这一问题,那么理论研究的指导意义和价值也只能流于形式。

因此,这是下一步我们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

第三,本课题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社会认知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心理基础、社会偏见是制约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心理因素、社会认同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心理保障”的观点,并在对这些观点进行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理论上来讲,这些对策和建议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确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要真正将这些对策与建议落到实处,还需要其他多方面的配套支持,这也应该是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