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课心理学课程纲要

合集下载

公共课《心理学》+大纲2020doc

公共课《心理学》+大纲2020doc

《心理学》教学大纲1.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心理学(Psychology)2.课程类别: 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其他3.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4.课程总学时:34总学分:25.适用专业:全校师范类专业(不包括教育系)6.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一、课程简介《心理学》是全校师范类专业的教育基础理论课。

课程内容以普通心理学为主,简要介绍普通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与原理,是高度简化了的普通心理学。

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心理学的体系框架,形成学科思维,为后续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要正确理解人的心理的实质,树立科学的心理观,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听课和认真思考,在教师精心的组织下,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理解学科概念和理论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整体系统学习,牢固树立专业思想,正确认识心理学学科性质;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和问题意识,形成正确心理观;树立正确世界观,积极主动参与生活与学习。

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心理学的对象,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体系、任务和性质,树立科学的心理观。

教学重点:科学心理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教学难点:科学心理观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教学时数:3教学内容:第一节心理学概况一、心理学的对象二、心理学的任务和性质三、心理学的体系四、心理学的发展第二节科学的心理观一、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二、心理是脑的机能三、心理受客观现实制约四、心理具有主观性五、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第三节心理学研究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二、心理学研究的类型三、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四、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第四节高师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一、有助于将来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二、有助于将来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思想工作的效果三、有助于将来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教育科研四、有助于将来运用心理学原理促进自身发展五、有助于将来运用心理学提高现时的社会适应能力思考题:1.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2.如何正确理解心理科学的任务?3.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4.科学的心理学包括哪些主要内涵?5.你能说出当前几种主要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吗?第二章注意教学基本要求:理解注意的概念和规律,掌握注意的品质指标,体会注意规律的运用。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心理学二、课程目标:1. 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论。

2. 掌握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及其相关内容。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人际沟通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心理学的介绍-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发展历程2. 生理心理学-神经生理学和心理活动的关系-感觉与知觉的心理机制-运动控制与协调-学习与记忆的生理基础3. 认知心理学-思维与决策的心理过程-注意与意识-知觉与记忆的心理机制-语言与推理4. 发展心理学-婴儿与儿童的心理发展-青少年期与成年期的心理发展-老年人的心理发展-生命周期的心理特点5.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人格理论与评估-人际关系与社会互动-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6. 应用心理学-组织心理学与工作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与学习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与心理治疗-司法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授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2. 实践法:通过心理测量和实验实践,让学生亲自参与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过程。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思考和交流。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讨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个人报告:学生撰写心理学相关文章或进行学术研究报告,评估其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和论述题。

六、参考教材:1. 《心理学导论》李四2. 《生理心理学》张三3. 《认知心理学》王五4. 《发展心理学》张六七、参考资料:1. 《心理学百科全书》2. 《心理学研究方法》3. 《心理学实践与应用》以上为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仅供参考。

心理学基础课程大纲

心理学基础课程大纲

心理学基础课程大纲Ⅰ. 课程性质心理学基础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培养未来教师师范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

可为教育学、各科教学法等课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Ⅱ.教学目的及要求课程的总目标是:使高师生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把握未来工作对象的的心理发展规律,并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存在于教学、教育中的常见问题,以便适应21世纪中学教师素质与教育改革的要求。

Ⅲ. 学时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54学时。

Ⅳ. 教学内容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本章主要内容: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2. 如何研究心理学3.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4.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一、教学目的1.知识掌握:使学生理解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了解心理的多样性、复杂性及其本质,掌握心理现象的研究方法及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2.了解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和动机。

二、教材分析1.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2.本章难点:(1)心理学的研究类型(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3)心理的本质三、教学手段和方法1.多媒体教学2.讲授法3. 问题讨论四、教学时数6学时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本章主要内容1. 心理的起源2. 心理的实质3. 神经元与神经系统•脑功能学说•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内分泌腺和神经一体液调节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脑的进化过程、脑功能的各种学说、了解神经元、神经系统、内分泌和神经体液调节。

二、教材分析1.本章重点(1)大脑的机能区(2)脑功能的各种学说(3)心理的实质2.本章难点(1)大脑的机能区(2)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三、教学手段和方法1.多媒体教学2.讲授法3. 问题讨论4.习题辨析四、教学时数:6学时第三章感觉·本章主要内容1. 感觉的一般概念2. 视觉3. 听觉4. 其他感觉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感觉的一般概念、规律,掌握视觉、听觉相关知识及了解其他感觉;运用感觉的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公共课心理学课程纲要

公共课心理学课程纲要

公共课心理学课程纲要专题一心理的本质识记: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的构成。

(名词解释)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名词解释)行为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广义上说,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个体心理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差异心理过程的稳定特性:能力、气质、性格个体心理结构示意图群体共同的心理现象:如从众、模仿、暗示、舆论、感染、风气、风俗、时尚、传统、对比、牢骚、气氛等社会心理个体各种社会心理现象:如社会需要、社会动机、社会知觉、态度、顺从、服从、威望、侵犯、暴行等理解: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二)心理的产生是脑的反射(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识记并理解:心理学的构成;心理的本质。

同上专题二心理学流派识记: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心理学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标志:1879 年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理解:心理学主要学派的观点。

(选择题)识记并理解:专题三感知觉识记:感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感觉的适应;感觉对比;联觉;知觉;社会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sensitivity)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感受性一般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感觉阈限(threshold)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差别感受性: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适应(sensory adaptation)。

感觉对比指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教育心理学公共课大纲

教育心理学公共课大纲

《教育心理学》公共课大纲总评价目标及其说明一、总体的评价目标1.能初步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2.能准确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学习与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

3.能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提出解决方案。

二、评价目标的说明1.“了解”是指考生通过学习应知道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2.“理解”是在了解的基础上,能较全面地领会基本概念,把握基本规律,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3.“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初步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中的问题,能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与教师成长【评价目标】1.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2.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发展历程。

3.了解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教师成长的历程。

4.理解教师的心理特征、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途径。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学生与学习心理2.教师与教学心理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描述与测量2.解释与说明3.预测与控制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 初创时期2. 发展时期3. 成熟时期4. 完善时期第二节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教师的心理特征1.教师的信念系统2.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3.教师的个性特征二、教师成长的历程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三、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1.课时计划的差异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3.课后评价的差异四、教师成长的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第二章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评价目标]1.了解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2.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自我意识及其发展历程,认知方式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公共心理学课程大纲或考试大纲

公共心理学课程大纲或考试大纲

公共心理学课程大纲或考试大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程适应专业:师范类专业总学时:54,总学分:3课程简介:心理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也称为公共心理学课程。

它是培养合格教师、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的标志性课程,也是学生学习教育学、学科教学及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系列课程的基础性课程,承担着培养职前教师的心理学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任。

根据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突出教育性、师范性和创新性,并结合非心理学专业学生特点,以“学以致用”为基本原则,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培养高素质的师范型人才。

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具有抽象性,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有关知识都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本课程的教学将以理论讲授与实践性体验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并着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理论讲授方面,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有关知识以图文并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

在社会实践性体验方面,将利用现有的实验、实习条件引导学生接触实践,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心理学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通过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心理实验、心理测量、案例分析、教学观摩、研究指导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并辅之以网络教学,力求加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课程总学时:54学时授课教材:心理学(第2版),姚本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该教材是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材”。

内容前沿,体系更完整,结构更合理,形式更新颖,充分反映了高等院校公共课教材近年来表现出的新、宽、实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书目(书目名称、著<编>者,出版社,出版日期)1.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2.叶奕乾.心理学(修订二版).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6月3.莫雷.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4.格里格〃津巴多.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10月5.莫顿〃亨特.李斯译.心理学的故事.海南出版社,2002年01月6.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7.黄希庭.心理学与人生.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8.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06月9.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10.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1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09月12.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01月1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师大出版社, 2007年04月二、课程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系统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能够比较深入了解心理学各种理论,在此基础上,掌握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等学科的知识;二是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具有运用心理学原理来分析和解决自己、他人和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促进学生自身心理发展,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完整版)心理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心理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心理学教学大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是关于心理学的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心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深入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和研究心理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分支。

2. 掌握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理论流派。

3. 熟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

4. 培养学生的心理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和应用领域2. 行为主义心理学- 定义和基本原理- 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作用- 强化和惩罚的原理3. 认知心理学- 定义和基本原理- 认知发展和思维过程- 研究和记忆的认知过程4. 发展心理学- 定义和研究方法- 婴儿、儿童和青少年发展- 成年人发展和衰老5. 人格心理学- 定义和主要理论- 个体差异和人格特质- 人格心理学的应用6. 社会心理学- 定义和研究方法- 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 社会行为和群体心理7. 心理评估- 评估方法和工具- 个体和群体心理评估- 应用和限制8. 心理治疗- 主要治疗方法和理论- 心理治疗的应用范围- 心理治疗的效果评估四、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系统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框架。

2. 讨论:安排案例分析和主题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3. 实践:开展实验、观察和调研,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4. 小组项目:分组完成心理学课题研究或实践项目,体验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

五、课程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的表现。

2. 作业和报告:根据课程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和实践报告。

3. 期中考试: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期末论文:根据学生选择的课题撰写一篇心理学研究报告。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导论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

1.2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会掌握心理学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史、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第二部分:课程大纲2.1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理解心理学的定义和范畴- 了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2.2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 认知过程的基本原理- 认知发展和思维模式的研究2.3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成人和老年人的心理变化2.4 第四章:社会心理学- 个体与群体的相互关系- 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学现象的研究2.5 第五章: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维护方法- 常见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第三部分:教学方法3.1 教学策略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形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2 评估方式学生的评估将主要通过考试、作业、论文等形式完成,以检验学生对于心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提升。

第四部分:教学要求4.1 学习态度学生应认真对待本门课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并勤于思考、探讨。

4.2 知识要求学生应熟悉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理论,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学习效果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结语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心理学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更好的提升,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能够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

公共选修课教学大纲心理学

公共选修课教学大纲心理学
附件3:
公共选修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心理学与生活学分:2课程学时:36所属部门:管理系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该门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和规律,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对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素养,赋予学生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人、理解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观念,初步形成多视角的心理学观点,提高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身心理发展,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树立科学的心理观。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按“编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排列)
《心理学与生活》
《管理心理学》
开课教师签名:系主任签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情绪与管理、气质与人格、经典心理学效应
难点:人际交往心理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根据课程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配合其他教学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结合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同时注意学生在思维水平上的差异,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个性化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专题一:情绪与管理(6学时)
专题二:气质与人格(6学时)
专题三:经典心理学效应(6学时)
专题四:人际交往心理学(6学时)
专题五:恋爱心理学(6学时)
五、实践教学内容要求与说明: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考试采取随堂考查形式进行,综合实训作业或者论文形式完成。

公共课《心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公共课《心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湖州师范学院10级本科教师教育理论课教学大纲《心理学基础》学时:48 学分:2课程属性:必修课开课单位:教师教育学院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专题一、课程性质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高师师范类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

本课程属于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育理论课。

课程内容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主,重点简要介绍普通心理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与原理,是高度简化了的普通心理学,旨在为学生形成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框架,为后续的教育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专题、课程与教学导论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同时本课程尽可能将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教育实践相联系。

为学生了解人的心理活动及发展规律、分析人的心理特征提供知识依据。

因此本课程在突出基础理论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应用性。

此外,《心理学基础》的内容虽以普通心理学为主,但又可以超出“普通心理学”的范围,补充介绍一些与教育相关的其它心理学分支(如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的基础知识。

旨在拓展学生的心理学知识面,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更加全面的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的其一、使学生掌握心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与规律,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形成心理学的学科知识结构。

其二、从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出发,将心理学知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分析学生心理特点的初步能力。

其三、为后续课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基础、课程与教学导论、学科教学论等奠定知识基础。

其四、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分析人的心理特征的能力,掌握影响他人或自我心理调节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知识体系分四大模块。

其一是绪论部分。

包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与分支、心理学研究方法,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等内容。

其二是认知心理。

包括注意、感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内容。

其三是人格心理。

包括、情绪、动机、气质与性格、能力、心理发展等内容。

其四是人际交往心理。

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大纲(48学时)

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大纲(48学时)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sychology)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课程代码:课程学时: 48 学分: 3 适用专业:各学院师范专业开课时间:三年级第1或2 学期开课单位:教育学院大纲执笔人:大纲审定人:《现代心理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及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身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心理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领域;2、掌握与教育领域有关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3、自觉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解决教育活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现代心理学知识、教育心理实践案例。

2、教学难点:心理学理论、实践案例及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采用讲授、讨论、实践训练、课堂小测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2、教学中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要,随时调整上课的内容与形式。

如:可考虑心理测验、课堂游戏、实例讲析、佳作欣赏、随笔交流、调查访问等互动方法的运用。

3、课程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程讲述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录像机、投影等设施,力求将大量的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了解 2学时第二节心理学的分支与发展了解 1学时第二章心理与脑第一节脑的结构与机能了解 2学时第二节心理潜能的开发了解 1学时第三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知觉与注意了解掌握 3学时第二节记忆、思维与言语了解掌握 3学时第四章学习心理第一节学习理论了解 3学时第二节学习策略了解掌握 3学时第五章教学心理第一节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了解掌握 3学时第二节教师心理了解 3学时第六章智力与创造力培养第一节智力的发展与培养了解 2学时第二节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了解 1学时第七章动机与学习第一节动机的理论与研究了解 2学时第二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了解 1学时第八章人格第一节人格理论了解 2学时第二节人格测验了解掌握 1学时第九章情绪、压力与健康第一节健康概述了解 2学时第二节情绪与健康了解运用 2学时第三节压力与健康了解 2学时第十章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第一节学生心理健康概述了解 2学时第二节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与原则了解 2学时第三节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方法了解 2学时第十二章人的心理的毕生发展第一节毕生心理发展的概述了解 1学时第二节西方关于心理全程发展的重要理论了解运用 2学时五、实践教学内容要求与说明平时作业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实践动手能力为主安排活动。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本课程是教育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

选用张厚粲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一书。

开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其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心理学和研究心理活动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涉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系统掌握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了解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考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Ⅱ.选修课程要求:无III.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心理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和辅导中,辅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实例进行教学。

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采用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的形式。

Ⅳ.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第一章概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各学术流派,了解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分支,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与作用。

二、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概念及性质2.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三、考核要求(一 )心理学的概念(二 )心理学的分支识记:心理学的概念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领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第二章意识与注意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意识的概念与不同状态,了解睡眠的阶段与失眠的种类,了解梦的心理学原理与研究,了解催眠的特征与理论。

二、本章重点:1.意识的概念2.意识的不同状态(层次 )三、考核要求(一 )意识的性质识记:意识、无意识(二 )催眠现象领会:催眠的原理,催眠与睡眠的区别第三章感觉与知觉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求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基本概念,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了解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的基本构造,以及视觉听觉产生的机制。

理解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异同,了解社会知觉的特殊性和基本规律。

二、本章重点: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三、考核要求(一 )感觉概述识记:感觉的基本概念、感觉阈限(二 )视觉系统了解:视觉适应,颜色的特性领会:视觉产生的机制,色觉理论(三 )听觉系统领会:听觉产生的机制,基本的听觉现象(四 )知觉——感觉的整合识记: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性领会:知觉的机制简单应用:感觉的整合——知觉的形成(五 )社会知觉识记: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社会知觉的特性领会:社会知觉的基本过程第四章记忆与学习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记忆的基本过程、记忆的类别、记忆系统中各成分的特点及关系,了解遗忘的规律及主动遗忘的作用、记忆与学习的关系,掌握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及学习策略。

公共课心理学课程纲要

公共课心理学课程纲要

公共课心理学课程纲要专题一识记: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的构成。

理解:心理的本质。

识记并理解:心理学的构成;心理的本质。

专题二识记: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心理学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理解:心理学主要学派的观点。

识记并理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

专题三识记:感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感觉的适应;感觉对比;联觉;知觉;社会知觉。

理解:感觉的分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物体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分类;社会知觉的偏差(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错觉。

识记并理解:感觉的规律;知觉的特性及影响因素;如何根据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专题四识记:注意;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

理解:注意的外部表现;注意的种类;注意的起伏;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

识记并理解:产生无意注意的原因;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注意的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专题五识记: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记忆的基本环节;遗忘;倒摄抑制;前摄抑制。

理解: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识记并理解:遗忘规律;影响遗忘的因素;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的特点;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专题六识记:思维;思维的基本特征;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成分;算法策略;启发法。

理解:各种思维类型;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识记并理解: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解决的通用策略。

专题七识记:想象;华莱士创造性思维发展阶段;想象的功能;灵感的特征;创造性思维特性。

理解: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灵感;有意想象;无意想象;夸张和强调;粘合;典型化。

识记并理解: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的作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专题八识记:心境;应激;激情;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理解:激情的特点;情绪调节的方法。

识记并理解:情绪与情感的概念;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专题九识记:人格。

理解:气质类型说;性格类型说;A-B型人格。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心理学》课程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行为和心理过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研究对象。

2、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

3、分析人类心理现象和行为,包括认知、情感、动机、人际关系等方面。

4、理解心理学在日常生活、教育、工作等领域的应用。

5、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三、课程内容1、心理学导论:介绍心理学的定义、历史、研究范围和方法。

2、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介绍神经元、大脑结构和功能,以及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3、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4、情感与动机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情感、动机和情绪,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和情感调节等。

5、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差异和社会行为,包括人格理论、群体行为和人际关系等。

6、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包括胎儿期到老年的心理发展。

7、心理病理学:介绍心理疾病的分类、诊断和治疗,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

8、心理学应用:介绍心理学在教育、工作、咨询等领域的应用。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总计36学时,分为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

理论授课部分每周安排两次,每次2学时;实践操作部分每周安排一次,每次2学时。

具体安排如下:1、心理学导论(4学时)2、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4学时)3、认知心理学(6学时)4、情感与动机心理学(6学时)5、人格与社会心理学(6学时)6、发展心理学(4学时)7、心理病理学(4学时)8、心理学应用(4学时)五、考核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两个部分。

平时作业包括课堂讨论、阅读论文和完成课后习题等,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

具体考核标准如下:1、平时作业: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表现和阅读论文质量进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课心理学课程纲要专题一心理的本质识记: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的构成。

(名词解释)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名词解释)行为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广义上说,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个体心理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差异心理过程的稳定特性:能力、气质、性格个体心理结构示意图群体共同的心理现象:如从众、模仿、暗示、舆论、感染、风气、风俗、时尚、传统、对比、牢骚、气氛等社会心理个体各种社会心理现象:如社会需要、社会动机、社会知觉、态度、顺从、服从、威望、侵犯、暴行等理解: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二)心理的产生是脑的反射(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识记并理解:心理学的构成;心理的本质。

同上专题二心理学流派识记: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心理学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标志:1879 年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理解:心理学主要学派的观点。

(选择题)识记并理解:专题三感知觉识记:感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感觉的适应;感觉对比;联觉;知觉;社会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sensitivity)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感受性一般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感觉阈限(threshold)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差别感受性: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适应(sensory adaptation)。

感觉对比指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联觉指一种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感觉的心理现象。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社会知觉是在社会环境中对于有关个人或群体特征的知觉。

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及自我知觉。

理解:感觉的分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物体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分类;社会知觉的偏差(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错觉。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及它们作用的感觉器官的性质,可将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external sensation)接受机体外的刺激,觉知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觉、压觉、温度觉及痛觉)。

内部感觉(internal sensation)接受机体内的刺激,觉知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

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弱,感觉阈限越大。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例关系。

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指与陌生人初次接触时给人留下的印象。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或以点概面效应。

其含义是指对一个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某种印象后,会以此推论此人的其它方面的特征。

平时说的“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俊遮百丑”、等就是晕轮效应的典型表现。

刻板印象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往往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对某一类人产生固定的看法,从而把个体简单地归入某一类人中去,这种现象称为刻板印象。

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新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的印象较深刻,对原有的印象起削弱作用。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它不同于幻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识记并理解:感觉的规律;知觉的特性及影响因素;如何根据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感觉的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2、感觉的适应3、感觉的相互作用:(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同一感受性中的其他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

同一感觉相互作用的突出事例是感觉对比。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的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从而产生不同的感觉。

不同的感觉之间由于相互影响而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也很普遍。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指的是一种感觉的感受性会由于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微弱的声音、清香的气味,可以提高视觉对颜色的感受性;而震耳欲聋的强噪音、浓烈的气味,会降低视觉的差别感受性。

生活中,我们能体验到味觉和嗅觉的相互作用,例如:感冒的人常常味觉不敏感。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还有一种特殊表现──联觉。

例如,切割玻璃的声音会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看见黄色产生甜的感觉,看见绿色产生酸的感觉;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绿、青、蓝使人产生冷的感觉。

知觉的特征(特性)及影响因素:1、知觉的的选择性:从众多的刺激中选择少数对象加以优先知觉的特性叫做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有:(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我们越容易把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加以优先知觉;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白纸黑字”等中的“红”、“鹤”、“黑字”由于与背景之间鲜明的差别而很容易被选择为知觉的对象。

(2)对象的运动。

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如汽车转弯时,指示尾灯的闪动,从空中看地下奔跑的人,都容易识别出来。

(3)对象与背景的组织结构。

对象与背景的组织结构越清晰,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来;结构线索越复杂,越模糊,分辨越困难,越不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

主观因素方面有:(1)知觉者的目的任务。

(2)知觉者的兴趣、爱好、需要、经验和当时的情绪状态等。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体的过程。

例如,呈现一个由许多小写字母s组成的一个大写字母H,通常人们首先反映到大脑的是字母H,然后才细辨它是由许多小写字母s组成的。

再如,同样一个图形“13”,当它处在数字序列中时,我们把它知觉为13,而当它处在字母序列中时,我们又把它知觉为B。

这些都反映了知觉把对象组合为整体的特性。

影响知觉整体性有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客观因素:(1)刺激物的各个成分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当客体在空间、时间上接近时,以及在强度、颜色、大小、形状等物理性能上相似时,易被人知觉为一个整体,当事物具有连续、对称、闭合与共同的运动方向等特点时,易被组合成一个整体。

(2)对象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当知觉对象的个别部分发生变化,而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不变时,仍能保持整体的知觉映象。

如一首乐曲用不同乐器或不同音调来演奏,知觉者都会把它知觉为同一首乐曲。

主观因素:主要是知觉者过去的知识经验和语言的作用。

当知觉对象信息不充分时,知觉者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残缺部分进行补充整合,从而获得完整映象。

3、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们在感知当前的事物时,总要借助于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做出最佳的解释,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

知觉的这种特性就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是:(1)知觉者的知识经验。

知识经验是知觉理解性的基础。

知识经验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知觉会有很大的差异。

一般说来,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越精确、越迅速。

(2)语词的指导和补充作用。

在知觉对象较陌生复杂、对象外部标志不很明显时,充分利用语词的指导作用,可以使知觉者更清晰、深刻、完善地知觉对象,从而提高对知觉对象理解的正确性。

(3)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动机、期望、情绪、兴趣、定势等,对知觉的理解也具有重要作用。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客观事物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发生变化时,我们的知觉映像仍保持不变的特性就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形状恒常、亮度恒常、颜色恒常等。

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扇门,视网膜上的投影形状并不相同,但人们仍然把它知觉为同一扇门,这是形状恒常性。

一个人由近及远而去,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是越来越小的,但是人们并不会认为这人在慢慢变小,这是大小恒常性。

煤块在日光下反射的光亮是白墙在月色下反射的光量的5万倍,但看上去我们仍然认为煤是黑的,墙是白的,这是明度恒常性。

家具在不同灯光的照明下颜色发生了变化,但人对它颜色的知觉保持不变,这就是颜色恒常性。

影响知觉恒常性有主客观两方面因素。

客观因素:被知觉对象变化范围要适当。

如果超过一定的范围,知觉的恒常性就会被破坏。

主观因素:知觉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等对知觉恒常性影响也很大。

如何根据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一)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主要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等形式。

实物直观是通过观察实物或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方式提供感性材料。

这种直观形式的优点是:生动、形象;其缺点是:事物的内部状况及本质属性不易被观察到,且易受时空限制。

模像直观又叫教具直观,指通过模型、仪器、图片、图表、幻灯等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材料。

这种直观形象的优点是:可人为地突出事物的重点与本质,且不受时空限制;其缺点是:不如实物真实。

言语直观是通过语言(书面或口头)生动具体的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材料。

这种直观形式的优点是:灵活、经济、方便且不受时空限制;其缺点是:所反映的形象不如实物、模像直观那样鲜明、完整、正确。

这三种直观形式各具特色。

因此,根据感受性变化规律,在教学中要求教师配合使用三种直观教学形式,使学生能运用眼、耳、手、口、心等感官来感知对象,从而使学生获得的信息更具体、更丰富、更精确。

教师要根据学科性质、教育教学内容、学生身心特点等灵活运用直观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促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遵循感知规律,提高学生感知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直观教学必须遵循感知规律,才能提高感知效果。

(1)适宜的刺激强度根据感觉强度对刺激强度的依存性规律,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运用言语直观时,音量要适当,音量太高易引起学生疲劳,音量太低学生听不清,影响感知效果。

教师的板书字迹,制作教具应大小适中,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

(2)对比律根据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差异规律,在教学中,应力求使对象与背景在颜色色调、线条粗细、形状大小、声音的高低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使知觉对象能被清晰地感知。

如教师讲到重要地方时,声音放大些,对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笔划或字形较复杂的词用红笔标出来等,其目的是增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使学生感知更清晰、印象更深刻。

(3)活动律根据知觉中活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运用直观教具时,应设法使教具变静为动。

如活动黑板、活动图片、活动画报、活动模型及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等现代化视听工具,提高学生感知效果。

如教师在讲菱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时,教具最好是活动的,它可以变成正方形,也可由正方形变成菱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菱形与正方形的关系与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