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中部Bongor盆地与LakeChad盆地烃源岩发育特征差异性探讨
非洲S盆地双层断裂体系的重力场反映与识别

非洲S盆地双层断裂体系的重力场反映与识别赖发腾;赵宝峰;周月;刘玉泉;张小龙【摘要】非洲S盆地是西非Iullemmeden盆地东南边缘的一部分,现有地质资料认为S盆地是一个向西南倾斜的单斜盆地.为初步查明该盆地的地质构造格架为评价盆地的含油气潜力提供依据,在S盆地展开了1:5万重磁调查.本文依据盆地的实测重力数据及已有地质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与解释推断,在研究盆地不同深度空间的重力异常时发现,S盆地具有上下两层断裂系统:下层为一套控制盆地形成与发育的近南北向的基底断裂系统,是西非裂谷系一系列近南北向的地堑式盆地的组成部分;上层为一套有北东向与北西向断裂共同组成的盖层断裂系统(部分运动强烈的切入基底),这套断裂决定了盆地的最终形态并控制着油气流的运移通道和储存空间.【期刊名称】《安徽地质》【年(卷),期】2017(027)003【总页数】5页(P193-197)【关键词】非洲S盆地;1:5万重力异常;断裂解释;断裂系统的双层性特征【作者】赖发腾;赵宝峰;周月;刘玉泉;张小龙【作者单位】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安徽合肥 230031;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安徽合肥 230031;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安徽合肥 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1裂谷系是最重要的一类油气盆地,弄清S盆地的地质构造是以Iul⁃lemeden盆地的坳陷构造特征为主还是以西非裂谷系的裂谷构造特征为主,对盆地油气资源分析预测非常重要。
地理位置上S盆地既处于Iullemeden盆地的东南斜坡,又位于西非裂谷系的东支裂谷与西支裂谷之间及Bida裂谷盆地的北侧(图1)。
西非裂谷系的裂谷构造运动主要形成近南北向的地质构造,包含前寒武的泛非运动期、侏罗系至寒武系的前裂谷期、下白垩统的裂谷早期(第一裂谷期)、上白垩统和古近系的裂谷晚期(第二裂谷期和第三裂谷期),处于西非裂谷系区域之内的S盆地自然不可避免地历经了西非裂谷运动,在进入新近系之后又历经了Iullemeden盆地的坳陷过程,最终造就了现今的地质、地貌特征。
Bongor盆地Baobab North油田浊积水道砂体构型表征

Bongor盆地Baobab North油田浊积水道砂体构型表征Bongor盆地是非洲中部的一个盆地,包括喀麦隆、乍得和中非共和国等国家。
在该盆地内,Baobab North油田是一个重要的油气田,为该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在油气开采过程中,浊积水道砂体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浊积水道砂体是由水流冲刷而形成的沉积岩,由于其颗粒粒度较大(通常在0.0625 mm至2 mm之间),在河道中相对较易被输送,形成河床沉积物。
在Baobab North油田中,浊积水道砂体的沉积性质对油气的探明、开发和采收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浊积水道砂体的构型,需要对其进行表征。
常用的表征方法有三种:岩心描述、测井和地震成像。
岩心描述方法是通过对岩心进行详细的视察和鉴定,得出石英石含量、颗粒度分布、孔隙度等参数。
基于这些参数,可以了解沉积岩储层的物性特征,为油气勘探和开采提供依据。
测井是利用一系列电、声、放射性和核磁等物理方法,分析下井作业时采集的原始数据。
采用测井可以获得地质构造和物性参数,使得科学家能够更准确地掌握石油和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征。
例如,通过测井可以获得浊积水道砂体的密度、电阻率、自然伽玛等参数,这些信息都可以用于有效的油气开采。
地震成像是一种通过反射波来探测下地层结构的技术。
通过震源向地下发送震波,记录在不同深度处反射的波形,就可以重现地下的结构。
与岩心描述和测井相比,地震成像更能反映整个沉积盆地的沉积构造特征。
运用地震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更完整和更全面的关于浊积水道砂体构造的信息。
总之,Baobab North油田中的浊积水道砂体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通过岩心描述、测井和地震成像等表征方法,可以获得各种关于浊积水道砂体的参数,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掌握油气资源的分布,为其准确勘探和开采提供科学依据。
乍得B盆地西部凹陷T

乍得B盆地西部凹陷T【摘要】bongor盆地位于非洲乍得西南部,是受中非剪切带影响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陆内被动裂谷盆地,盆地整体构造形态为南断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
西部次凹是在基底古构造背景上发育、并被后期构造部分分隔而形成的,其形成时间和区内主要构造形成期次相当。
东、西次凹虽有一定程度的连通性,从油气运移的角度看,西次凹应该是盆地西部尤其是西北坡的主要油源供给区。
【关键词】乍得 bongor盆西部凹陷烃源岩评价生烃史地球化学bongor盆地位于非洲乍得西南部,是受中非剪切带影响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陆内被动裂谷盆地,盆地整体构造形态为南断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
bongor盆地平面上呈东西向展布,东西长约为280km,南北宽约为40~80km,面积约为1.8×104km2。
盆地分别在晚白垩世晚期和古新世发生2期构造反转,造成大套地层抬升剥蚀。
一、乍得b盆地西部凹陷区域地质概况1.构造特征从地震剖面看,bongor盆地可划分为上、下两套构造层,下构造层为白垩系地层,上构造层为第三系地层,两者之间发育大规模的不整合面,研究(丁文龙,2010年)认为其剥蚀厚度1000m以上。
根据盆地基底构造及及整体形态,bongor盆地主体为南断北超的断陷盆地,可以划分出南部陡坡带、中部深凹带和北部斜坡带(图1)。
但又不同于一般简单箕状断陷盆地,在其局部还存在着北断南超的构造变化[1],从东向西,盆地结构经历了从北断南超-南断北超-北断南超-南断北超的反复变化,表现在平面上,出现盆地南北两侧陡坡与斜坡带的交替变化,从而形成了现今复杂的构造面貌。
2.沉积特征bongor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结晶基底,研究区内仅有少量钻井钻遇,岩性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主,与下白垩统地层不整合接触。
其上地层包括下白垩统、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其中下白垩统地层中火山岩发育;盆内缺失上白垩统和下白垩统顶部地层,古近系地层不发育,厚度一般小于300m。
乍得Bongor盆地潜山油气成因和成藏过程

第38卷第11期石油学报Vol. 38 No. 11 2017 年年月A C T A P E T R O L E I S I N I C A N o. 2017文章编号:0253-2697(2017)11-12530 DOI:10. 7623/syxb2〇m i004乍得B o n g o r盆地潜山油气成因和成藏过程李威1窦立荣1文志刚1张光亚2程顶胜2杜业波2胡瑛2(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100;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3.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北京100034)摘要:Bongor盆地前寒武系基岩潜山裂缝油藏的发现打开了非洲陆上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潜山油源问题是制约Bongor盆地勘 探进程的因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充分利用潜山原油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研究M-P区、B区潜山原油的生物标志 化合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M-P区、B区潜山原油与M凹陷烃源岩和B N凹陷间的油源关系;结合B o n g盆地热演化史 以及构造演化史,分析M-P区、B区潜山油藏带的油气成藏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M-P区潜山原油主要来自M凹陷烃源岩,B区潜山原油接受M凹陷烃源岩和B N凹陷双重贡献。
M凹陷烃源岩在晚白垩世中期开始向B区潜山带供烃,晚白垩世中期一晚期,M凹陷、B N凹陷烃源岩所生成的原油共同在B区潜山带聚集成藏,同时M凹陷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在M-P区潜山带运移聚集形成潜山油气藏。
关键词:潜山;油气成因;成藏过程;B o n g盆地;乍得中图分类号:TE122. 1 文献标识码:八Buried-hill hydrocarbon genesis and accumulation process in Bongor Basin,ChadL i W e i1'2D o u L ir o n g1'3W e n Z h ig a n g1Z h a n g G u a n g y a2C h e n g D in g s h e n g2D u Y e b o2H u Y in g2 (1. C ollege o f R esources a n d E nvironm ent,K e y Laboratory o f Exploration T echnologies f o r Oil a n d Gas R esources o f theM inistry o f E du cation,Yangtze U n iversity,Hubei Wuhan 430100,China; 2. PetroChina R esearch Institute o f P 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 ev elo p m en t,B e iji n g 100083,C hina;3. China National Oil a n d Gas Exploration and D evelopm entC orporation,B e iji n g104,China)Abstract:The discovery of buried-hill fracture reservoirs in Pre-Cambrian basement,Bongor Basin, opens a new frontier for onshor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Africa. The issue of buried-hill oil source is one of the factors to restrict the exploration process in this region. To solve this problem,the analytical test data of organic geochemistry from buried-hill crude oil are fully used to study the biomarker compounds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uried-hill crude oil in M-P and B regions as well as analyze the oil-source relation of buried-hill crude oil in M-P and B regions with the source rocks in M and BN sag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history of Bongor Basin,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rocesses of buried-hill reservoir belts in M-P and B regions are analyz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buried-hill crude oil in M-P region is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source rocks in M sag, and the buried-hill crude oil in B region accepts contributions from the source rocks in M and BN sags. The source rocks in M sag supplied hydrocarbons to buried hills in B region from the middle Late Cretaceous, while during the middle-late Late Cretaceous,the crude oil generated from the source rocks of M and BN sags commonly accumulated in the buried-hill belts of B region. Meanwhile, the crude oil generated from the source rocks of M sag migrated and accumulated in the buried-hill belt of M-P regions, forming buried-hill hydrocarbon reservoirs.Key words:buried-hill;hydrocarbon genesis;accumulation process;Bongor Basin;Chad引用:李威,窦立荣,文志刚,张光亚,程顶胜,杜业波,胡瑛.乍得B o g盆地潜山油气成因和成藏过程[J].石油学报,2017,38((): 1253-1262.Cite :LI Wei,DOU Lirong,WEN Zhigang,ZH八NG Guangya,CHENG Dingsheng,DU Yebo,HU Ying. Buried-hill hydrocarbon genesis and accumulation process in Bongor Basin,Chad[J]. Acta Petrolei Sinica,2017,38(11) :1253-1262.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11ZX05029)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专项(2030902)资助。
西南非海岸盆地海相烃源岩发育模式及差异性分析

西南非海岸盆地海相烃源岩发育模式及差异性分析西南非海岸盆地位于非洲西南部沿海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海相沉积盆地,其海相烃源岩发育模式及差异性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
烃源岩是地球上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来源,了解西南非海岸盆地的海相烃源岩发育模式及其差异性,对于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西南非海岸盆地海相烃源岩发育模式进行分析,并对其差异性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认识该地区的烃源岩资源潜力。
一、西南非海岸盆地概况西南非海岸盆地位于南大西洋大陆边缘,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区之一。
盆地内沉积了大量的海相岩性,包括烃源岩、储集岩和封盖岩,对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和保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地区受海洋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海相烃源岩的发育对于油气资源的丰富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海相烃源岩发育模式西南非海岸盆地的海相烃源岩主要发育在下白垩统至第四系沉积层中,其中以下白垩统和白垩纪最为发育。
根据研究,该地区的海相烃源岩主要包括页岩、泥质页岩和煤系岩石,这些岩石在适宜的地质条件下可以富集大量的有机质,并且具有较高的成烃潜力。
在西南非海岸盆地内,海相烃源岩的发育模式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控制:1. 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影响海相烃源岩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
西南非海岸盆地受到大西洋洋流的影响,其沉积环境多样,包括深海盆、浅海湾、河口三角洲等,这些不同的沉积环境为海相烃源岩的发育提供了不同的条件,导致其发育模式的差异性。
2. 有机质输入在海相沉积过程中,有机质输入是形成烃源岩的重要因素。
来自陆地的有机质输入、海洋生物的有机质输入以及其他有机质输入途径的不同,都会对海相烃源岩的有机质富集程度和类型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3.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对海相烃源岩的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西南非海岸盆地,沉降盆地和构造高地的分布格局影响了海相烃源岩的保存和分布,这也是海相烃源岩发育模式的差异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西南非海岸盆地海相烃源岩的差异性分析西南非海岸盆地是一个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其海相烃源岩的发育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有机质类型在西南非海岸盆地内,海相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多样,包括藻类、植物残体、腐殖质等多种类型的有机质。
Bongor盆地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及分布规律初探

第30卷 第6期O I L &G AS GE OLOGY 2009年12月 收稿日期:2009-05-13。
第一作者简介:宋红日(1967—),男,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石油勘探。
文章编号:0253-9985(2009)06-0762-07Bongor 盆地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及分布规律初探宋红日1,2,窦立荣2,肖坤叶3,胡 勇2,任立忠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2.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北京100034;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摘要:Bongor 盆地位于西非裂谷系和中非裂谷系交汇部位,是受中西非裂谷系(WCARS )影响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
Bongor 盆地下白垩统发育多套良好烃源岩、多套储集性能良好的砂体、有效的圈闭和3套封盖性能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及优越的生储盖组合配置,构成其油气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构造、构造-岩性复合型是主要的油气藏类型;生油凹陷和成熟烃源岩分布范围、区域性盖层、储集砂体和二级构造带控制着油气分布;北部斜坡带中段的深挖细找,前中生界基岩、北部斜坡带东、西两侧以及南部陡坡带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方向。
关键词:烃源岩;储层;油气成藏;Bongor 盆地;西非裂谷系中图分类号:TE12211 文献标识码:AAn explora tory research on geolog i ca l cond iti on s of hydrocarbonpooli n g and d istr ibuti on pa ttern s of reservo i rs i n the Bongor Ba si nSong Hongri 1,2,Dou L ir ong 2,Xiao Kunye 3,Hu Yong 2,Ren L izhong2(1.Chi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 eijing 100083,China;2.China N ational O 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 evelop m ent Corporation,B eijing 100034,China;3.PetroChina Exploration &D evelop m ent Research Institute,B 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The Bang or Basin,a Mes o 2Cenoz oic rift basin devel op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W est and Central Africa R ift Syste m s,is l ocated in the j oint of the W est Africa R ift Syste m and the Central Africa R ift Syste m.The basic geol ogical conditi ons in the Bongor Basin are fav orable for hydr ocarbon pooling,including multi p le sets of quality s ource r ocks in the Lower Cretaceous,multi p le sets of sandbodies with good reservoir p r operties,effective trap s,3quality regi onal seals and excellent s ource 2reservoir 2seal co mbinati ons .The structural trap s and the struc 2tural 2lithol ogic trap s are p redo m inant .The distributi on of hydr ocarbons is under the contr ol of the distributi on of hydr ocarbon kitchen and mature s ource r ocks,regi onal seals,reserv oir sandbodies and secondary structu 2ral z ones .For further ex p l orati on,the f ocuswill be the m iddle secti on of the northern sl ope z one,p re 2Mes oz oic base ment,east and west sides of the northern sl ope z one and the s outhern steep sl ope z one .Key words:s ource r ock;reservoir;hydr ocarbon pooling;Bongor Basin;W est Africa R ift Syste m Bongor 盆地位于西非裂谷系和中非裂谷系交汇部位,是受中西非裂谷系(WCARS )影响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图1),早白垩世沉积了巨厚的湖相碎屑岩(图2),晚白垩世—古新世发生了明显的构造反转。
西南非海岸盆地海相烃源岩发育模式及差异性分析

西南非海岸盆地海相烃源岩发育模式及差异性分析
西南非海岸盆地是一个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区域,其海相烃源岩发育模式和差异
性分析对于石油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西南非海岸盆地海相烃源岩发育模式
和差异性进行分析。
西南非海岸盆地的烃源岩主要发育在下白垩统和上侏罗统。
在下白垩统,主要发育了
石炭岩和石油页岩,其中石碳岩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优良的热模拟条件,是一种重要
的烃源岩。
在上侏罗统,主要发育了深水烃源岩,如深水页岩、翁潮煤、泥炭质煤等。
这
些烃源岩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中等到高等的成熟度,是另一种重要的烃源岩。
西南非海岸盆地的海相烃源岩发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在下白垩统,石炭岩主要
发育于湖盆中部和南部,其发育模式主要受到湖盆演化和物源供给控制。
湖盆演化阶段主
要分为水汽、泥炭和湖的时期,不同时期石炭岩的发育模式也有所差异。
在上侏罗统,深
水烃源岩主要发育于较浅的洼地和浅水湖盆,其发育模式主要受到水体环境和沉积补给控制。
水体环境包括湖水动力、湖盆物源和沉积物质等因素,这些因素对深水烃源岩的发育
有着重要影响。
西南非海岸盆地的海相烃源岩发育模式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有机质类型、有机质含量、热演化程度、成岩作用等方面。
不同类型的烃源岩具有不同的有机质组分和含量,从而影
响其烃源潜力和有机质成熟度。
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和成岩作用也是影响其烃源潜力的重
要因素,过高的温度和过强的成岩作用能够导致有机质矿化和烃源岩的贫煤化。
不同类型
的烃源岩具有不同的烃源潜力和开发前景。
西南非海岸盆地海相烃源岩发育模式及差异性分析

西南非海岸盆地海相烃源岩发育模式及差异性分析【摘要】西南非海岸盆地是一个重要的石油勘探区,海相烃源岩是石油形成的重要地质条件之一。
本文通过对西南非海岸盆地海相烃源岩的特征、发育模式及差异性进行分析,揭示了不同地质条件下海相烃源岩发育的规律与差异。
研究发现,海相烃源岩的发育受地质构造、沉积环境等因素影响巨大,导致其发育模式及质量有较大差异。
通过对研究结论的总结,本文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展望,为西南非海岸盆地的石油勘探及烃源岩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西南非海岸盆地、海相烃源岩、发育模式、差异性分析、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概况、特征、研究结论、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西南非海岸盆地是一个重要的石油勘探区,拥有丰富的烃源岩资源,其中海相烃源岩是石油形成的重要来源。
关于西南非海岸盆地海相烃源岩的发育模式以及其差异性分析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海相烃源岩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对石油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深入研究西南非海岸盆地海相烃源岩的特征、发育模式及其差异性分析,对于揭示石油资源形成的机制,指导石油勘探开发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南非海岸盆地海相烃源岩发育模式及其差异性分析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我们对该地区石油地质的认识,为后续的石油勘探和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意义:海相烃源岩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来源,对于探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西南非海岸盆地是一个潜在的油气勘探区,对其海相烃源岩发育模式进行研究,可以为该区域的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海相烃源岩的发育模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质历史和地质构造演化过程,还可以指导勘探开发工作的方向,提高勘探成功率。
对西南非海岸盆地海相烃源岩的发育模式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为区域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促进该地区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推动地质勘探领域的科学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洲中部Bongor盆地与LakeChad盆地烃源岩发育特征差异性探讨
蔡周荣1,黄先雄2,万志峰3,刘维亮3,郭 峰3(1.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广东广州510006;2.中国石油海外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3.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Bongor盆地和LakeChad盆地是位于非洲中部且地理位置较近的盆地,但两者在烃源岩的发育特征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Bongor盆地的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下白垩统湖相泥岩中,LakeChad盆地的烃源岩则主要发育于上白垩统海岸—滨海相泥页岩中。通过对2个盆地的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认为烃源岩发育的差异性是2个盆地所处的区域应力场不同所致。Bongor盆地位于中非裂谷系,其油气成藏特征受中非剪切带的影响;LakeChad盆地属于西非裂谷系,油气成藏特征受西非张裂带的影响。中非裂谷系和西非裂谷系2大不同的区域地质背景,造就了2个盆地差异性较大的烃源岩发育特征,了解这种油气成藏的差异性特征对中国南海未来的油气勘探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关键词:烃源岩发育特征;差异性;非洲中部;Bongor盆地;LakeChad盆地中图分类号:TE1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9603(2010)0120041204
非洲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巨大的油气开发潜力,是全球最重要的能源供应中心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非洲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拥有很多共同勘探开发的研究区块,主要位于非洲西北部和中部地区。Bongor盆地位于乍得南部,面积约为1.6×104km2,LakeChad盆地则位于乍得的西北部,面积约为2×104km2。2个盆地在已有的钻井勘探中都获得了良好的油气显示,其勘探潜力较大[1]。已有的油气勘探成果表明,2个盆地的地理位置虽然相差不大,但是两者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包括烃源岩发育的层位和有机质类型等,这种差异性直接影响到油气成藏特征的差异以及未来勘探目标的选择。为此,笔者试图通过对2个盆地烃源岩发育特征的深入分析,结合其所处的构造背景及其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探讨两者烃源岩差异性的深层原因,为非洲中部未来的油气勘探部署提供参考,并且了解这种区域构造背景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对中国未来的油气勘探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1 区域地质背景Bongor盆地和LakeChad盆地位于非洲努比亚克拉通与刚果—努比亚克拉通之间的泛非活动带上,都是受中西非裂谷系影响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图1)。中西非裂谷系盆地是指苏丹、乍
图1 中非区域地质构造示意收稿日期:2009210212;改回日期:2009212222。作者简介:蔡周荣,男,博士,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和石油地质方面的研究。联系电话:(020)85290025,E2mail:czhrsy@qq.com。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外油气田勘探与开发技术研究”(04B60204)
第17卷 第1期 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 Vol.17,No.1
2010年1月 PetroleumGeologyandRecoveryEfficiency Jan.2010得和尼日尔境内沿中非剪切带发育的一系列中新生代裂谷系盆地,这些裂谷系盆地进一步分为西非裂谷系盆地和中非裂谷系盆地[2]。在构造位置上,
Bongor盆地位于中非裂谷系,LakeChad盆地则属于西非裂谷系[3]。中非裂谷系和西非裂谷系在构造上同属中非剪切带[425]。自泛非运动以来,中非剪切带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①约550~130Ma(K
1)
,此时期
是稳定地台沉积阶段,局部地区可能有陆相碎屑岩沉积,绝大部分地区沉积岩不发育。②130~20Ma
(K1—N1),自130Ma起,冈瓦纳大陆解体,南大西
洋和印度洋开始张开,南大西洋的张开以“三叉裂谷”的形式进行,其中2支最终拉开形成洋壳,剩下的1支深入非洲大陆,形成坳拉谷;受大西洋的构造演化影响,坳拉谷最终形成中西非裂谷系。③20Ma
至今,中非剪切带的活动停止。伴随着红海的裂谷化和亚丁湾的发育,阿拉伯板块从非洲板块分离出来,红海张裂的构造作用由东向西减弱并影响到中、西非裂谷系,对前期构造进行改造。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中非裂谷系盆地基本上也经历了以下3个大的演化阶段:侏罗纪之前的前裂谷阶段(稳定的台地沉积阶段),白垩纪—古近纪的同裂谷阶段(断裂活动以及沉降、沉积作用发育的主要阶段)以及新近纪以来的裂后阶段[3](盆地
隆起抬升)。
2 烃源岩发育特征2.1 Bongor盆地前人认为[627],Bongor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系结
晶岩和变质岩,区内仅有少量井钻遇,岩性以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其上与下白垩统呈不整合接触;上白垩统及下白垩统上部多已被剥蚀,所以其沉积层主要表现为下白垩统巨厚的湖相、河流相及冲积扇碎屑岩沉积,也是烃源岩最发育的层系。盆地下白垩统可划分为贝利阿斯阶、凡兰吟阶、欧特里夫阶、巴雷姆阶、阿普特阶以及阿尔布阶;上白垩统和古近系—新近系基本上不发育海相地层,而下白垩统湖相泥质烃源岩非常发育[7](图2)。
有机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可溶有机质组成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7],Bongor盆地发育富
含层状藻的优质湖相泥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泥岩中可溶有机质含量较高,多数达到好烃源岩的标准。碳同位素
图2 Bongor盆地和LakeChad盆地烃源岩发育特征较轻,显示淡水湖相生物有机质的母源特征。钻井发现,在早白垩世裂谷阶段全盆地发育3段好—极好烃源岩,最好的烃源岩发育于浅层的下白垩统阿普特阶上段或阿尔布阶,但普遍不成熟;成熟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下白垩统阿普特阶下段或巴雷姆阶,巴雷姆阶下部有效烃源岩几乎全盆地发育,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烃源岩最大厚度为1200m,油气资源潜力巨大。生烃史模拟结果表明,页岩烃源岩顶部在112.5
Ma左右(阿尔布阶下段沉积时期)开始生烃,在102Ma左右(晚白垩世早期)达到生烃高峰,晚白垩世的构造运动(抬升和剥蚀)使上部油层的油藏遭受生物降解,古近纪的热事件使得烃源岩现今已处于生气阶段。2.2 LakeChad盆地LakeChad盆地是属于受西非裂谷系影响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基底与Bongor盆地相同,为前寒武结晶岩和变质岩;早白垩世是盆地的裂陷期,物源主要为裂陷周边的剥蚀区,下白垩统的沉积主要为河流相、三角洲相的砾岩以及碎屑岩相,
烃源岩不发育。晚白垩世断陷作用减弱,盆地进入伸展拗陷期,大西洋海水侵入,形成了巨厚的海岸—滨海相泥页岩为主的大型坳陷型沉积,是盆地最主要的沉积层;上白垩统可划分为赛诺曼阶、土仑阶、三冬阶、坎潘阶以及马斯特里赫特阶,是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层系;在晚白垩世末期,LakeChad盆地受区域构造抬升的影响,开始转入湖相、河流相的内陆沉积环境,直至古近纪晚期,盆地断裂作用基本停止,
・24・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 2010年1月 水体变浅,以河流相粗碎屑岩沉积为主。相比较而言,LakeChad盆地的勘探程度低,地球化学资料少,少数钻井资料表明盆地上白垩统海相暗色泥页岩广泛发育,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多数达到好烃源岩的标准,但有机质类型较差,镜质体反射率为0.5%~0.7%的低成熟生油岩广泛分布于全盆地,镜质体反射率为0.7%~1.0%的成熟生油岩分布于盆地的主体部位,总体上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少量为Ⅱ2型,生烃潜力较有限。古近系—新近系和盆地边缘的白垩系不发育烃源岩。据部分钻井烃源岩生烃史分析,凹陷中心的上白垩统烃源岩在上白垩统土仑阶沉积时期进入成熟门限,到古近纪早期进入生油高峰期。3 烃源岩特征差异性通过对Bongor盆地和LakeChad盆地烃源岩发育特征分析发现,两者烃源岩发育存在3点差异:①主力烃源岩发育层系不同。Bongor盆地的主力烃源岩位于下白垩统,LakeChad盆地的烃源岩则位于上白垩统。②烃源岩的成因不同。Bongor盆地的烃源岩为湖相的泥岩夹少量页岩,LakeChad盆地的烃源岩则为海相泥页岩。③烃源岩的质量不同。Bongor盆地的烃源岩较好,油气资源潜力较大;LakeChad盆地的烃源岩较差,生烃能力有限。2个盆地的地理位置相差并不大,但其烃源岩的发育特征相差却很大。究其原因,沉积环境的不同直接影响到烃源岩的发育,湖相泥岩有机质丰富,其发育的烃源岩质量较好,而海相泥页岩发育的烃源岩质量则相对较差。探讨两者烃源岩发育特征的差异性,其实就是探讨两盆地地层发育特征以及形成演化特征的差异。从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可知,Bongor盆地是受中非裂谷剪切作用发育起来的,而LakeChad盆地则是受西非裂谷扩张作用发育起来的。侏罗纪以前,2个盆地所在的非洲大陆处于稳定地台沉积阶段,受泛非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层遭受热动力变质和花岗岩化,非洲变成了一个古老的稳定区,整个非洲地区构造相对稳定,断裂、岩浆活动不发育,基本不发育沉积岩。白垩纪开始,冈瓦纳大陆解体,以“三叉裂谷”形成扩张的南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其中的2条裂谷张开,另1条则深入非洲大陆形成中非大裂谷,受南大西洋和印度洋扩张的影响,中非大裂谷在早白垩世开始发生强烈的右旋剪切活动,一系列的裂谷型盆地在剪切带内发育。同时,受中非裂谷右旋剪切作用的影响,位于西边的西非裂谷系也开始发育,
与中非剪切型裂谷系不同,西非裂谷系是扩张型的。受中非裂谷系剪切作用影响的构造运动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这种特点直接影响到Bongor盆地和LakeChad盆地的发育特征,Bongor盆地受中非裂谷剪切作用影响较大,早白垩世盆地的张裂速度快,
形成湖相沉积,而位于西边的LakeChad盆地受中非裂谷剪切作用影响较弱,盆地的张裂时间较晚且速度慢,加上位于裂谷系的边缘,难以形成深水湖相沉积,主要发育河流相以及三角洲相沉积。所以早白垩世在Bongor盆地湖相沉积有机质丰富,可以发育良好的烃源岩,LakeChad盆地发育的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沉积则难以形成烃源岩。另外,Lake
Chad盆地位于西非裂谷系南段向南收敛的部位,下白垩统地层的厚度本身就不大。这就是Bongor盆地下白垩统发育良好的烃源岩,而LakeChad盆地下白垩统不发育的原因。在早白垩世末期至晚白垩世初期,非洲板块与欧洲板块发生碰撞,区域应力场发生转变,中非裂谷由右旋剪切转变为左旋剪切,中非裂谷系和西非裂谷系的盆地都发生了明显的构造反转[8],位于中非
裂谷系的Bongor盆地开始抬升遭受剥蚀;而位于西非裂谷系的LakeChad盆地,由于受大西洋海水的入侵,开始从陆相沉积向海相沉积过渡,成为主要的烃源岩层系。这次构造反转直至古近纪中非裂谷剪切作用的逐渐减弱而停止。所以,晚白垩世L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