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百年家书重读

合集下载

读卡夫卡《致父亲的一封信》有感:做父亲好难_读后感_模板

读卡夫卡《致父亲的一封信》有感:做父亲好难_读后感_模板

读卡夫卡《致父亲的一封信》有感:做父亲好难_读后感_模板读卡夫卡《致父亲的一封信》有感:做父亲好难褚庆成前天傍晚与娃娃在正式场合的第一次正面对抗还记忆犹新,昨天就翻到了卡夫卡先生的名篇《致父亲的一封信》,一气读下来别有一番滋味。

这封长信洋洋洒洒近四万字,读完以后深感做父亲好难,做一位好父亲真难。

在卡夫卡心中,父亲留下了很多很深刻的负面印记。

父亲对卡夫卡成长和成绩的淡漠,对孩子和对自己的双重标准,对卡夫卡和孩子们的讥讽苛责,都令卡夫卡痛苦难忘,都成为卡夫卡剖析自己不自信、不独立、自卑、羞于表达自我的主要原因。

但是,卡夫卡在这封信中也记述了父亲带给他的正能量。

卡夫卡笔下的父亲也有盖世英雄的一面,也有令卡夫卡引以为豪的闪光点,也是卡夫卡内心非常在意的严父。

今天,偶然读到谈论毛主席与父亲关系的一篇文章。

后来又从人民网了解到,毛主席继承了父亲“克勤克俭、刻苦耐劳等优秀品格,以及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和排除万难、一往无前的精神”,“对父亲性格中的自私自利、武断专行的一面进行过斗争,但同时在生活中也充满父子深情。

”毛主席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让我瞬间想到卡夫卡,想到父亲对子女成长既能立竿见影,又会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想到前天在长辈家里娃娃无恶意间用鞋子打到我脸上时我的羞怒。

羞怒之下,引来娃娃满腹的委屈和排山倒海般的惩罚。

回住所的路上,我与娃娃互相道歉,娃娃说不怪我了。

昨天早晨,我正在客厅看书,卧室里传来一句迷迷糊糊的“爸爸呢?”娃娃醒了,开心时满脸开花笑哈哈的娃娃闪亮起床。

娃娃健忘,前天的不开心一点儿也没留下痕迹。

想想我现在对自己五岁多的事情似乎什么都记不得了,我暗暗给自己宽心。

可想想在一位至亲的印象中爸爸连一句难听的话都没对她说过,我又知道自己务必加油努力,努力做一位好父亲。

感谢卡夫卡,感谢毛主席,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帮助我更好地面对和调整自己。

成长快乐,感谢先贤!《红色家书》读后感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一通视频电话就能穿越大洋与远在异国的家人通话,用信件交流的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通讯方式所替代,虽然现在的通讯方式更加便捷高效,可我认为书信的作用却是现代通讯无可替代的。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通用29篇)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通用29篇)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通用29篇)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通用29篇)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篇1坦白地说,我是没看懂的,这本小说不仅篇幅长,而且其中的隐喻,魔幻成分之多远远超出《舞舞舞》,《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等作品。

因此在读时总有些茫然无措,无法理解。

然而读的过程还是十分流畅,一如村上其他的小说一样,总有一种“不明觉爽”的**。

正因如此,虽然我并未充分理解,仍想试着写一些评价。

难免有错,希望大家指正。

一如其他几本长篇,小说的结构依然是村上标志性的双线叙事。

奇数章节讲述的是一位名叫田村卡夫卡的十五岁少年离家出走二十余日内的故事。

他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实现了父亲的邪恶预言,一度进入了无始无终的“理想乡”却又退了出来,决定回到现实,接受自己的人生。

偶数章节的主人公是一位老伯,这位名叫中田的老者虽不认字,却有着能与猫说话的神奇能力。

他在中野区杀死了一个名为琼尼·沃克的杀猫人,接着便在神秘力量的诱使下前往四国寻找“某样东西”。

期间结识了名为星野的卡车司机,这位星野甚至还与肯德基的山德士上校有过交流。

最终,中田完成了打开“入口石”的心愿而死去,嘴中冒出白色的怪兽并被星野杀死。

相信若是没看过这本书的人看了我上文的概述,一定会如坠五里云中,大呼“这都什么跟什么”。

即便是看完了的我仍是心中疑云重重,久久不散。

不过我还是姑且搞懂了几件事的:第一,卡夫卡的故事是有关成长的故事。

他一出身父亲便向他施加了俄狄浦斯式的诅(甚至更为严重),并在他的成长中向他不断重复灌输这个概念。

最终导致他为了逃避这宿命而离家出走。

然而,正如叫乌鸦的少年说的那般,命运之所以被称之为命运,就是因为它不可避免。

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

你变换脚步力图避开它,不料沙尘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样变换脚步。

你再次变换脚步,沙尘暴也变换脚步————如此无数次周而复始,恰如黎明前同死神一起跳的不吉利的舞。

这是因为,沙尘暴不是来自远处的什么地方的两部相关的什么。

《致父亲》作品解读

《致父亲》作品解读

《致父亲》作品解读《致父亲》作品解读第二部分《致父亲》小马哥:《傅雷家书》是一本非常温暖的家书,是献给天下所有父亲的一本亲子启迪书。

那么下面,安子,我们来说一说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一本书《致父亲》吧,这也是一本写给父亲的书,但是与《傅雷家书》的风格却完全不同。

安子:我年轻的时候看卡夫卡、杜拉斯、米兰·昆德拉,非常喜欢卡夫卡的作品,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卡夫卡的《变形记》。

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卡夫卡其人。

卡夫卡全名:弗朗茨·卡夫卡,是20世纪奥匈帝国德语小说家,犹太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卡夫卡生前默默无名,死后才被世人发现其价值,被奉为作家中的作家。

卡夫卡的小说具有浓烈的自传气息,文笔干净而诡异,常采用寓言体,寓意见仁见智。

别开生面的写法,让20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小马哥:那么这样一位文坛泰斗,到底有着怎样的童年和怎样的父亲呢?通过这本《致父亲》,我们可以看到卡夫卡的童年生活。

注解:弗朗茨·卡夫卡,20世纪奥匈帝国德语小说家,犹太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生于捷克首府布拉格,毕业于布拉格大学。

1904年开始发表小说,1912年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

弗朗茨·卡夫卡一生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

1924年6月3日卡夫卡逝世。

他逝世后,其文章才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摘录:我丧失了自信心。

我动摇不定,疑虑重重。

我的年龄越大,你可以用来证明我无能的材料也就越多;在某些方面,逐渐证明你确实是对的。

我又要注意别断言说我这样完全是你造成的;你只是加重了原本的状况,但你加重得很厉害,因为你在我面前就是很强大的,而且你用上了全部威力。

——卡夫卡《致父亲》安子:说实话,《致父亲》并不是一本看起来很愉快的书,和《傅雷家书》相比,卡夫卡的《致父亲》要压抑和沉闷许多。

《致父亲》也是以一封家信的形式呈现的文学作品,这封超级长信,实际上是一篇有关社会学、伦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和文学的论文,有很高的思想和文学价值。

经典书籍必读100本

经典书籍必读100本

经典书籍必读100本1.《1984》- 乔治·奥威尔2.《Anna Karenina》- 列夫·托尔斯泰3.《百年孤独》-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4.《北方的杜拉尔》- 侯赛因·穆安纳5.《比利·布达之歌》- 赫尔曼·黑塞6.《牛虻》- 威廉·戈尔丁7.《鼠疫》- 阿尔贝·加缪8.《布鲁诺法利尼的酒馆》- 弗朗茨·卡夫卡9.《城堡》- 弗朗茨·卡夫卡10.《查令十字街84号》- 海伦·汉芙11.《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12.《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索萨13.《可爱的骨头》- 芭芭拉·金斯沃尔弗14.《出埃及记》- 创世纪15.《悉达多》- 赛铎16.《双城记》- 查尔斯·狄更斯17.《冰与火之歌》系列- 乔治·R·R·马丁18.《了不起的盖茨比》- 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9.《巴别塔之犬》- 阿曼多·劳尔·贝尔诺斯20.《大地》- 皮尔·帕斯卡尔21.《白鲸记》- 赫尔曼·梅尔维尔22.《查理与巧克力工厂》- 罗尔德·达尔23.《黑暗中的孩子们》- 卡罗琳·科恩24.《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25.《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米兰·昆德拉26.《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林奕含27.《追寻失去的时光》- 马塞尔·普鲁斯特28.《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亚瑟·柯南·道尔29.《盖茨比》- 丹尼尔·亚瑟·霍恩30.《人间失格》- 太宰治31.《古拉格群岛》-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3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33.《美丽新世界》- 阿道司·赫胥黎34.《远大前程》- 查尔斯·狄更斯35.《红楼梦》- 曹雪芹36.《活着》- 余华37.《神曲》-但丁38.《诺曼底登陆》- 斯蒂芬·安布罗斯39.《灿烂千阳》- 姜戎40.《白夜行》- 东野圭吾41.《草叶集》- 西川美和42.《纳尼亚传奇》系列- C·S·刘易斯43.《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44.《杀死一只知更鸟》- 哈珀·李45.《飞鸟集》- 泰戈尔46.《飘》- 玛格丽特·米切尔47.《平凡的世界》- 路遥48.《约瑟夫·安德鲁斯》- 弗兰克·迈卡特49.《早晨在世界尽头》- 戴维·爱德华兹50.《雾都孤儿》- 查尔斯·狄更斯51.《自杀之书》- 弗兰索瓦·琼克波尼亚尔52.《茶花女》- 亚历山大·小仲马53.《黄金时代》- 王小波54.《老人与海》- 海明威55.《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哈尔·霍尔德56.《宝贝回家》- 张幼仪57.《水浒传》- 施耐庵58.《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59.《星空》- 柴静60.《山居笔记》- 高阳61.《梅须三弄之二》- 管锥生62.《万箭穿心》- 吴念真63.《迷失东京》- 村上春树64.《风中奇缘》- 埃米莉·布朗特65.《源氏物语》- 紫式部66.《人类群星闪耀时》- 斯蒂芬·霍金67.《芒果街上的小屋》- 赫塔·穆勒68.《哥斯拉》- 井上友一郎69.《日本万岁》- 亦舒70.《无声告白》- 河野裕71.《失踪的孩子》- 埃莱娜·费兰特72.《寻路中国》- 彼得·赛斯73.《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74.《巨人的陨落》- 肯·福莱特75.《地狱》-但丁76.《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77.《沉默的大多数》- 杨绛78.《追风筝的孩子》- 卡勒德·胡赛尼79.《无人生还》- 阿加莎·克里斯蒂80.《金色梦乡》- 阿列克谢·托尔斯泰81.《牛虻之翼》- 雨果·冈恩82.《饥饿游戏》系列- 苏珊·柯林斯83.《大卫·科波菲尔》- 查尔斯·狄更斯84.《基督山伯爵》- 亚历山大·小仲马85.《红星照耀中国》- 贺龙86.《无人生还》- 阿加莎·克里斯蒂87.《教父》- 马里奥·普佐88.《荒野生存》- 查尔斯·林德伯格89.《罪与罚》-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90.《时间简史》- 斯蒂芬·霍金91.《高山上的小邮局》- 彼得·马约尔德92.《远大前程》- 马克思·巴特尔93.《塔拉的故事》- 玛格丽特·米切尔94.《舞动人生》- 吕思清95.《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96.《新月》- 斯蒂芬妮·梅耶97.《千面英雄》- 约瑟夫·坎贝尔98.《美国种族简史》- 塔娜赫西·科茨99.《温柔的背后》- 間谷暢子100.《活着为了讲述》- 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世界公认100本好书 值得用一生去反复读的经典书籍

世界公认100本好书 值得用一生去反复读的经典书籍

世界公认100本好书值得用一生去反复读的经典书

很多人想知道现在读什幺书比较好,世界公认的100好书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
 全世界最经典的100本书BBC 发起有关“影响思维和历史的100 部虚构书籍”活动的推荐评选。

 随后获得来自全球35 个国家,不同立场的108 名着名文学人士的提名。

最终入选的书籍来自33
 种不同的语言。

以下是世界100好书书单,供参考!
 1.奥德赛
 2.汤姆叔叔的小屋
 3.弗兰肯斯坦
 4.1984
 5.这个世界土崩瓦解了
 6.一千零一夜
 7.堂吉诃德
 8.哈姆雷特
 9.百年孤独
 10.伊利亚特
 11.宠儿
 12.神曲
 13.罗密欧与朱丽叶。

《促织》与《变形记》的比较

《促织》与《变形记》的比较

《促织》重在叙事,《变形记》重在表现(人物 促织》重在叙事,《变形记》 心理)
《促织》大框架真实,而细节中则有较多的怪诞 促织》 成分;而《变形记》 成分;而《变形记》大框架荒唐,细节逼真;可 以说,《促织》尚处于叙述故事这一层次——即 以说,《促织》尚处于叙述故事这一层次——即 小说的初级层次,作者甚至于还站出来直接发表 议论,模拟史传的痕迹很明显;而《变形记》已 议论,模拟史传的痕迹很明显;而《变形记》 超越了传统小说讲故事——写人物——写典型性 超越了传统小说讲故事——写人物——写典型性 格的发展模式,进入剖析深层心理的高级阶段。
根据传记资料,卡夫卡的父亲强悍能干、固执己见又脾气暴躁,对寄予厚望 的儿子百般挑剔,母亲软弱胆小,卡夫卡是家中长子,善良、温顺、柔弱,有3 的儿子百般挑剔,母亲软弱胆小,卡夫卡是家中长子,善良、温顺、柔弱,有3个 妹妹,他自己终身未娶。这与《变形记》 妹妹,他自己终身未娶。这与《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情形极其相似。又据传记 资料,卡夫卡与父亲的思想性格上的冲突持续了几十年。在1914年的《致双亲》 资料,卡夫卡与父亲的思想性格上的冲突持续了几十年。在1914年的《致双亲》 的家信和5年后的《致父亲的信》 的家信和5年后的《致父亲的信》中,卡夫卡都明显的表达了自己对君主式的家长 制度作风的不满。写于1912年的小说《判决》 制度作风的不满。写于1912年的小说《判决》就写的是温顺善良的儿子面对百般 挑剔的父亲、软弱的母亲和冷漠的妹妹,虽对父母怀有深深的爱,终因心理压力 过大而跳河自杀。研究者认为,这篇小说实际上是作者家境和心境的反映。联系 这些背景,我们自然的联想到了《变形记》 这些背景,我们自然的联想到了《变形记》中温顺柔弱的儿子与粗暴专横的父亲: “他知道从自己新生活的第一天起,父亲就主张对他采用严厉措施的”,对于温 和型的人来说,专制粗暴最容易伤害他的心灵。另外,据传记资料,卡夫卡在 1908至1922年一直在半官方的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但他并不喜欢这份工作。 1908至1922年一直在半官方的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但他并不喜欢这份工作。 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有这样的想法:“要不是我为了二老总是那么谨小慎 变形记》 微,我早就给他写辞职书了,那时我就回到老板面前去,把肚子里的气出个痛 快。”这之间,不能视为纯属偶然吧? 很难想象一个仕途通达、左右逢源的作家会像蒲松龄那样去表现孤愤;我们 也很难想象一个生活美满、家庭幸福的作家会像卡夫卡那样去描写孤独。可以说, 两篇小说的主人公均寄寓着作者的身世与思想情感,主人公的遭际弥漫着作者的 自怜自伤。

变形记读后感15篇

变形记读后感15篇

变形记读后感15篇变形记读后感1当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满怀对家人的脉脉温情,抱着自己必须消失的信念,伴随凌晨三点的钟声与曙光在寂静中走向生命的终结,每一位用心细读的人都能从卡夫卡的文字中体会到格里高尔的悲哀、绝望和孤独。

卡夫卡的小说似乎有种神奇的魔力,无论故事情节多么奇诡和荒诞,总能使读者不知不觉地融入进去,并让我们产生强大的心灵震撼。

这种震撼来自作品人物所具有的和源自我们灵魂深处的孤独。

孤独,这是卡夫卡作品永恒不变的主题。

体现在格里高尔身上,体现在K身上,体现在卡夫卡创造的每一位人物身上。

这种孤独的根源在灵魂深处。

当我们认真分析《变形记》会发现:作品中的孤独源于自身价值受到不可抗力的否定。

与现代社会许多普通人一样,格里高尔是家庭的顶梁柱,他的父母、妹妹皆依赖其工资生活,而格里高尔很爱他的亲人,这两个条件塑造了格里高尔自身的价值判断——用自己的工作为家人谋福祉。

格里高尔的所作所为皆以其为最高宗旨,即使变成甲虫也没有改变分毫。

但卡夫卡残酷地否认了他的价值,通过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使他处于一种荒诞的境地。

他无法也不可能为家人谋福祉,即使努力去尝试,家人也无法理解他的本意,他甚至成了家庭的负担。

这就造成了现实与其自身价值标准严重背离的情形。

起初,格里高尔尝试像没有变形前一样生活,他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已被否定。

他想挽回经理,因为不这么做会破坏他的工作——作为他实现自身价值的工具。

但周围人的敌对态度让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处境。

至始至终他一直心系家庭,家人的痛苦会引起他自身的痛苦,甲虫的外表下包孕着一颗炽热的人类之心。

但残酷的现实让他明白自己无法帮助他们,而造成家人艰难处境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格里高尔处于一种“无根状态”,他的灵魂在茫茫宇宙间四处飘荡,在原有价值变得无法实现后他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意义。

甚至他自身的存在也被自己所持的价值判断所否决,渐渐地他意识到死亡是他唯一的归宿。

当他变成甲虫那一刻,他的命运已经注定。

卡夫卡百年家书重读

卡夫卡百年家书重读

卡夫卡百年家书重读1919年,弗兰茨·卡夫卡写了一封给父亲的家书,这封家书被称为“百年家书”,因为在卡夫卡逝世100年之际,这封家书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家书透露出了卡夫卡与父亲关系的复杂性,也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卡夫卡这位文学大师的内心世界。

在这封家书中,卡夫卡不仅批评了父亲对他的管教方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他写道:“我的生活中,除了您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爱过我。

”这句话展现了卡夫卡对于父亲的感情复杂性。

他的父亲是一个严厉而又专制的人,而在卡夫卡看来,父亲也是一个忠实的人。

在这封家书中,卡夫卡还描绘了自己的内心沉重和孤独,他认为这些是由于父亲的严厉和苛刻造成的。

他写道:“我特别怨恨的是您对我的约束,这让我感到沉重,有时甚至窒息。

”这句话说明了卡夫卡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压力和困难。

他被视作是一个有天赋的人,但是他的父亲却对他的天赋与潜力不感兴趣,他始终对儿子的职业和个人生活提出严格的要求。

虽然卡夫卡对自己的父亲持有批评态度,他却没有放弃与父亲的联系。

在家书中,他提到自己在时间和精神上都受到了负担,但是他仍然试图与父亲保持联系,让自己更接近父亲。

他写道:“我仍然很清楚地记得您的样子、声音和习惯,从心底里感受到您。

即使您走了,我依然还是认为您是我的父亲。

”这句话显示了卡夫卡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始终存在着一种强烈的联系。

这封家书既是卡夫卡内在世界的展现,也是他对人生的回顾。

卡夫卡对自己和父亲的关系作出了自我审视,他尝试理解自己的父亲并寻找能够与他建立联系的方式。

这封家书也展示了卡夫卡对现实的探究和对爱的渴望,这些都是卡夫卡创作中的主题。

时至今日,这封家书依然具有深刻的内在意义,尤其是当我们反思家庭关系、情感沟通以及人际关系时。

这封家书以温柔的语气写就,充分展现了卡夫卡的深邃思想以及对于家庭和爱的重视。

通过重读这封家书,我们可以对卡夫卡的作品和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卡夫卡百年家书重读

卡夫卡百年家书重读

卡夫卡百年家书重读
《百年孤独》是一部集魔幻现实主义、讽刺幽默、文学史观念于一体的世界性文学名著。

这部作品耸人听闻的故事情节、夸张诡异的笔触和杂乱无章的人物关系,使得它成为一部难以捉摸的文学奇迹。

人们或许会问,为什么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竟然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如此巨大的反响?我想答案就在于此: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历史与命运的史诗,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精神上的追寻和挣扎。

作为百年家书,它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循环性和重复性的特征。

无论是从叙事结构、人物命运还是主题内涵来说,都能看出一种历史的轮回与命运的反复。

正如书中所言:“这个家族就像黄蜂一样,一旦它脱离了原始的巢穴,便不复存在。

”整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爱恨情仇似乎都在这个特殊的家族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这无疑给人们一种历史在循环、命运在轮回的感触,每一代人都在遵从着某种固有的规律,无法逃避。

在这种循环性中,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对于历史的审视和对于人类命运的深切思考。

对于历史的审视,体现在书中对于家族历史乃至整个小镇历史的叙述和呈现。

整部小说如同一本厚重的家谱,记录了家族兴衰、喜怒哀乐,以及整个小镇的沧桑变迁。

而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则体现在对于爱情、欲望、野心等人性的揭示上。

每一个人物似乎都在呈现着一种固有的命运,无法逃脱,这似乎也是整个书中所要传达的一种思想意蕴。

无论是从叙事结构、人物命运还是主题内涵来说,《百年孤独》都表现出了一种循环性和重复性的特征。

这种循环性似乎也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历史在轮回,命运在反复,整个世界似乎都在遵从着某种固有的规律,无法逃避。

【一脉书香】梁长峨连接的绳索断了之后——读卡夫卡手记之六

【一脉书香】梁长峨连接的绳索断了之后——读卡夫卡手记之六

【一脉书香】梁长峨连接的绳索断了之后——读卡夫卡手记之六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连接的绳索断了之后——读卡夫卡手记之六文 | 梁长峨卡夫卡的文字,总是有一种沉重和尖锐之气在书页中弥漫,读了让人惊颤、压抑,透不过气来。

“一天早晨,格雷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这时,他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很大的甲壳虫。

”从此,格雷高尔与他的社会、他周围的环境、他的亲人之间,陡然横亘起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墙。

先前,他不得已才去当旅行公司的推销员。

“这是一个累死人的职业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是四处奔波。

这种差事比在家里坐办公室苦累得多了,另外,出差的烦恼也够叫人受的,时刻为解决乘车问题而操心,不能按时饮食,而且吃得很糟糕,与人打交道,今天和这位,明天和那位,永远也结交不到一个知心朋友。

让这一切统统见鬼去吧!”但为了替父母还债,为了全家的生活,他不得不咬紧牙关,硬着头皮,坚持下去。

他暗想:“等我积攒够了钱,偿还了父母欠的债……我一定会这么做……当然,眼下我还得起来,因为火车五点钟就要开了。

”他哪里还能赶上五点的火车呢?他睡得太沉了,以致使得他睡过了时间。

他本来是把闹钟准确无误拨到四点钟的,它肯定也响过了,可他硬是没有听到,可见他的工作让他有多么劳累了。

尽管这样,他还想快快起来,赶下一班七点钟的火车。

可他再也起不来了,连站立的可能都没有了,又怎么能行走呢?他在床上用尽气力也坐不起来,更甭说下床了。

“格雷高尔,已经六点三刻了。

你不是还想走吗?”这是母亲催促他起床的温和声音啊!看到自己一夜之间变成甲壳虫的现状,他回答母亲话时,发出“一种无法抑制的悲痛的尖叫声”。

殊不知,他的话和尖叫声已经不是人的声音,而是像动物的声音了。

也正是他同母亲的简短对话和发出的尖叫声,“引起家里其他人的注意”。

父亲用拳头叩击一扇侧门,叫道:“你怎么啦?”妹妹又在另一个侧门用悲哀的声音轻轻问道:“格雷高尔,你不舒服吗?……”他久久不开门出来,家里人都很焦急,不知出了什么事。

最新《变形记》读书心得作文500字10篇

最新《变形记》读书心得作文500字10篇

最新《变形记》读书心得作文500字10篇《变形记》读书心得作文500字(篇1)卡夫卡和格里高尔后者是《变形记》一文中蜕变为一巨型甲壳虫的主人公,旅行推销员。

而前者则是这只巨型甲虫的一手制造者,现代派文学作家,〈变形记〉的作者。

细读《变形记》,竟发现以上两位人物颇有相似之处。

同样的无归属感。

这一点在卡夫卡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记传中提到,他是犹太人,出生在布拉格,讲德语,臣服于奥匈帝国,集犹太,斯拉夫,德意志民族的成分混杂于一身。

如此复杂的身世,无疑使这位文坛巨匠陷入了重重的归属选择中。

可是事实并没有更多的回旋余地——他最终成为孤独流浪的游客。

在一封信中,他这样写道:“可是我没有祖国,因此什么也不能抛弃,而是想着如何去寻找或创造一个祖国。

”同样的情形发生在格里高尔身上。

他的身体发生了突变,失去了说话能力,也同时使他被排除在人类之外。

因此,“他扭了扭脑袋,痛苦而愤懑地把头挨在地板上磨蹭着”,他没有勇气提高嗓门让妹妹听到他的声音。

同样的陌生感。

卡夫卡曾在他的日记中写道:“现在我在自己家里,在那些最亲近的,最充满爱抚的人们中间,比应该陌生人还要陌生。

”陌生,就是当看到一盆水时,天真无邪地认为是一盆液态玻璃。

同样但却又相反的情形发生在格里高尔身上。

同样,是因为他俩都与陌生有着瓜葛,只是卡夫卡对别人陌生,而格里高尔则陌生于别人——这是相反之处。

他(格里高尔)到处碰壁,先是吓着了秘书主任,然后又遭到父亲的攻击,最后,连一向关心他的妹妹竟也开始表现得不友好。

莫大的陌生感让他的心理遭受了空前巨大的打击。

心理的创伤成为格里高尔最终死亡的重要因素。

同样的孤独感。

“实际上,孤独是我唯一的目的,是对我极大的诱惑。

”——卡夫卡语。

“因为家人忽视自己而积了一肚子火。

”——格里高尔。

很显然,卡夫卡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情绪,文如其人,莫不如是。

《变形记》读书心得作文500字(篇2)奥维德所处的时代是古罗马最强盛的时代,但也是共和国宣告终结罗马帝国开始的时代。

卡夫卡百年家书重读

卡夫卡百年家书重读

卡夫卡百年家书重读
卡夫卡百年家书重读,我们相当赞叹在这些家书中所蕴含的文学智慧和文化底蕴,为
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家书,我们需要从卡夫卡的文化背景、文学思想、写作风格等方
面进行深入解读。

卡夫卡的文化背景
卡夫卡生长于文化昌盛的中欧地带,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强烈的文化熏陶。

当时的
捷克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的国家,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卡夫卡接受了多
个国家和文化的影响。

他熟练掌握了德语、捷克语和意大利语,对英语、法语也有一定的
了解。

在卡夫卡的成长过程中,强烈的宗教氛围也对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父亲是犹太教徒,他也在犹太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成长。

在他笔下的作品中,犹太教和
基督教的元素也是不可或缺的。

卡夫卡的文学思想深受叔本华、尼采和斯特凡·乌尔本等人的影响。

他的作品中对人性、命运和存在的疑问始终是主题。

在卡夫卡的笔下,人类的处境总是异常复杂和矛盾的,人们的人性和道德观念总是难以掌握和理解。

他用寓言、夸张、暗示和幽默的手法,构建
出一个充满恐怖和荒诞的世界。

卡夫卡的写作风格
卡夫卡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他的语言简洁、
清新,却总能在读者内心引起深刻的共鸣。

卡夫卡的笔下,人物的精神状态总是缠绕于疑
惑和恐惧之间,这种写作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在卡夫卡的作品和家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深刻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学思想
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这些成就了他伟大的文学成就和卓越的文化贡献。

读卡夫卡小说有感

读卡夫卡小说有感

读卡夫卡小说有感第一篇:读卡夫卡小说有感读卡夫卡卡夫卡一直是我很钟爱的一个作家——写出这句话时,我突然感觉自己是那么的附庸风雅。

是啊,他的作品,我连一篇都没有真正读懂过,谈何钟爱。

卡夫卡的作品,情节是那样的支离破碎,逻辑是那样的不合常理,思路是那样的断断续续,主题是那样的曲折晦涩。

面对他的文字,我就像面对着一堵昏暗且高大的墙,知道墙后面有无尽美好的风光,而我却只能抬着头眼巴巴地看看,望洋兴叹。

然而,他的文字,给我的感觉是那么有味道。

在他那象征意义极强的文字里,我仿佛能感受到他那种喷薄的生命力和对文字艺术的狂热追求。

所以罢,我还是打算在这里写一点关于卡夫卡的东西,既是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表达对这名伟大作家的敬仰之情。

鉴于卡夫卡的长篇要表达的东西过于纷繁复杂、难以阐明,我挑三篇卡夫卡的短篇,说一说自己的读后感。

第一篇是《骑桶者》。

小说讲述了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第一人称“我”)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去,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

结果,非但没借到煤,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地区。

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但是他所虚构的场景是荒诞甚至带着几分滑稽的。

我初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不知道卡夫卡写了什么。

我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我”要用骑着木桶这样奇异的方式去借煤?为什么“我”借煤会失败?文章原文说:“怎样前去无疑会决定此行的结果,所以我骑着煤桶去。

像骑士那样,我双手抓住桶把手……”文中的“我”,自卑,惶恐,却又极力地想让自己这样乞丐式的行为变得体面些,他把自己想象成骑士,用如骑士般的姿态前去借煤。

但他只是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无论姿态是否像骑士,他的灵魂始终是蜷缩着畏缩着的。

他没有与老板娘正面交流过,他的畏惧心理使他的话与教堂的晚钟声响混合在一起,让人听不真切。

而且,他飞在空中,这样的交流方式也让他的处境更加困窘。

他借煤是注定失败的,并且,这个失败不能怪别人,只能归咎于他自己。

文章的最后,老板娘说“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还用围裙扇走了“我”。

卡夫卡书信日记选pdf

卡夫卡书信日记选pdf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卡夫卡书信日记选pdf篇一:名句名句集是哪尊神邸,哪个永恒夏日的收割人,离去时那般漫不经心,将这把金镰刀扔在了繁星闪耀的田埂。

maytherebeenoughcoloudsinyourlifetomakeabeautifulsu nset.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一刹知心的朋友,最可贵的,就在于她的短暂。

知交零落是人生常态,能够偶尔说起,而心中仍然温柔就是好朋友。

利用人性中的善良\坦诚\正义感来谋取私利的人是可耻的;人性中的善良\坦诚\正义感被他人利用的人是可悲的.美国的篷丹曾在懊恼的时候于滨海的轩窗下邂逅卢梭的一句话:“除了身体的痛苦和良心的责备外,我们的一切痛苦都是想象的。

”胸中盈盈的清水变得混浊你是罪人我亦罪人给风的预言,只给风,因为只有风会倾听.势力的毒,傲慢的香.杀人也燎人的芬芳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的人格成分分三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而自我则遵循社会原则。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前方是绝路,希望在转角!!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犯强汉者虽远必诛!ToThewoRLDYouAResomeonebuTTosomeoneYouAReThewoRLD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在掀动新的背叛,与其在崖上苦等千年,不如在恋人的肩头痛哭一晚樵夫的斧头,问树要斧柄。

树便给了它。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我指着自行车说:“这车不比你的沃尔沃差!无级变速、全景天窗、真皮座椅、而且百公里耗油零升!"诺不轻许,故我不负人;许不轻信,故人不负我."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或,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张爱玲《爱》静水流深shewalksinbeauty,likethelightofcloudlessclimesandst arryskies;----bYRonAKnightissworntovalor.hisheartknowsonlyvirtue.hisbladedefendsthehelpless.hismightupholdstheweak.hiswordsspeakonlytrue.hiswrathundoesthewicked.花看半开,酒须微醉。

[卡夫卡致父亲的一封信]致父亲的一封信1000字

[卡夫卡致父亲的一封信]致父亲的一封信1000字

[卡夫卡致父亲的一封信]致父亲的一封信1000字卡夫卡致父亲的一封信卡夫卡致父亲的一封信卡夫卡致父亲的一封信最亲爱的父亲:你最近曾问我,我为什么说怕你。

一如既往,我无言以对,这既是由于我怕你,也是因为要阐明我种畏惧,就得细数诸多琐事,我一下子根本说不全。

我现在试图以笔代言来回答这个问题,即便如此,所写的也仅仅是一鳞半爪,因为就在写信时,对你的畏惧及后果也阻塞着我的笔头,而且材料之浩繁已远远超出了我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对你来说,事情一向都很简单,至少你在我面前或不分场合在许多其他人面前是这样说起这事的。

在你看来,事情大致是这样的:你一辈子含辛茹苦,为了儿女们,尤其为了我,牺牲了一切,因而我一直过着“花天酒地”地生活,享有充分的自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不愁吃穿,什么也不用操心;你并没有要求回报,你知道“儿女的回报”是怎么回事,但他们至少应该有一点配合,有一点理解的表示;我却从来都躲着你,躲到我的房间里、书本里,躲到一帮疯疯癫癫的朋友那里,躲到玄而又玄的思想里;我从未对你倾吐过肺腑之言,从未陪你去过教堂,从未去弗兰岑温泉探望过你,在其他方面也从未有过家庭观念,对生意以及你的其他事漠不关心,把工厂的一摊子事扔给你,就一走了之了,我支持奥特拉固执愤愤己见,我从未为你出过一点儿力(连戏票也没替你买过),却为外人赴汤蹈火。

总结一下你对我的评价,可以看出,你虽然没有直说我品行不端或心术不正(我的最后一次结婚打算可能是例外),但你指责我冷漠、疏远、忘恩负义,你这般指责我,仿佛这都是我的错,只要我洗心革面,事情就会大有改观,而你没有丝毫过错,即使有,也是错在对我太好了。

你的这一套描述我认为只有一点是正确的,即我也认为,我俩的疏远完全不是你的错。

可这也完全不是我的错。

倘若我能使你认同这一点,那么——开启崭新的生活已不可能,因为我俩年岁已大——我们就能获得某种安宁,即便不会终止,毕竟能缓和你那无休止的指责。

奇怪的是,你对我想说的话总有种预感。

2022《变形记》读后感(通用95篇)

2022《变形记》读后感(通用95篇)
第5页 共175页
然后从门缝里钻了出去。来到客厅闻到了牛奶的味到,他就顺着 桌子爬到了放奶用的碗沿上,留意翼翼地喝着牛奶,但是还是掉 了进去,但到最后还是艰难地爬了出来。
从那以后他吃饭都要靠妹妹来喂他。他的这种样貌使妹妹感 到可怜,把他当小宠物养。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全家人都要靠他 来生活,他的工资是靠当旅行推销员得来的。但是他此刻却变成 了甲虫,没有办法给家人挣钱。家人因为失去了顶梁柱生活变得 很贫穷,家里人的情绪很糟糕,他的妹妹也没有情绪来喂养它, 还拿苹果来砸它。最后家人对他失去了感觉,把它扔了出去。它 成了一个流浪的甲虫,爬在房顶上。
他虽然形变,但他善良的心却受到家人的漠视。这一切他都 坦然面对,最后他用自己的死来消除亲人的厌烦和冷待。格里高 尔从变形到死亡,他一直很顽强对命运很坦然,没有太多的埋怨。 应该说,人性虽然受到压制,但毕竟还没有完全扭曲,格里高尔 仍然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具有正常判断能力的孤独者,只是 身体上披着一身甲壳。
2022《变形记》读后感(通用 95 篇)
《变形记》读后感 篇 1 格里高尔的拼命工作并不是只为了钱,更重要是为了让家里
人忘掉父亲事业崩溃使全家沦于绝望的灾难而承担起的责任。突 如其来的“变身”,催毁了格里高尔那被工作磨砺出的坚韧外壳, 露出了内心深处久违的温暖。那并不是什么“虫性”,而是他渴 望亲情的表现。
总之,卡布夫写的小说让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变形记》读后感 篇 3 卡夫卡在《变形记》里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年轻 的推销员格里高尔是家中惟一经济来源,每天过着繁忙、压抑的 生活;父母和妹妹都很疼爱他。结果他在一夜好梦结束之后,发 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全家都因此惶恐。并且格里高尔也因 为这一奇怪的遭遇,经历了家人从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的现 实,虽然他的母亲和妹妹都试图用剩余的一丝对他的爱来照顾他, 但是还是被他那可怕的样子所疏远,而他父亲更是对他深恶痛绝, 屡次攻击他,伤害他,并在最终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我想,也 许格里高尔的离去对他来说是一件好事,否则,生活在这个被异 化了的世界,留给他的也只会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被社会压的 喘不过气的他,在这个恐怖的社会只会承受更多的折磨。 也许你会说这个故事实在是太过荒诞,但是荒诞的背后是社 会的现实,现在,人们都被物质世界冲昏了头脑,为了追求利益,

《变形记》读后感(15篇)

《变形记》读后感(15篇)

《变形记》读后感(15篇)《变形记》读后感1在《变形记》一书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要阅读不同年代的文学作品,首先要了解作品写作的年代,故事情节产生的背景。

否则的话一来由于时空差异无法激起阅读兴趣,导致阅读无疾而终,二来无法把握作者所要借小说表达的思想。

本书的写作时间是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了解了这些背景,就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如果人变成虫,对主人公的主体属性分析,他的躯壳和灵魂分割开来了。

主人公所受到的待遇,能很好地反应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是更重视外表美,还是注重内在美;是更注重物质追求,还是更注重精神涵养。

格里高尔变成虫以后,他的人性并没有改变,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怎样还清父亲欠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但是由于相貌和生活习性的改变,逐渐成为了家庭的负担,最终遭到了摒弃。

连亲人都变得冷酷无情,更说明,在那个年代人们的价值体系中,是忽略人性的善良与纯真的重要性,而把更多的重点放在外表、地位等物质因素上。

物质文明受到严重威胁的一战期间,人们过于追求物质,而忽略了精神文明,人性的丑恶、残酷在这一年代赤裸裸的体现。

在作者笔下,虽然只有一个人变成了虫,而一个社会的丑态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如果把人变成虫的假设按照原书的情节放在现在的背景中,我们可能没有这么深的体会,因为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大多数家庭的物质条件相对战争年代,是比较富裕的,而我们也注重精神文明的培养。

现代文学之父

现代文学之父

现代文学之父──卡夫卡评传内容简介布拉格出身的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是本世纪西方文学一颗耀眼的慧星,与爱尔兰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一起被称为“现代文学之父”。

本书以流畅的笔调,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卡夫卡何以成为世界文学巨星的历史、社会、民族、文化、家庭等诸多因素,扼要地概括了他的精神结构、思维方式、美学观点、主要艺术表面特征以及国内外反响,熔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炉,对于了解卡夫卡其人乃至西方现代文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书。

写给青少年的话(代序)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这不多的几年,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在你们这些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上。

祖国的未来与命运将同你们相连,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也将由你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谱写。

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

为了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

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

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

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

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

这套《世界文学评介丛书》集各国家、各地区、各语种文学内容于一身,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多层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学博览丛书。

共6辑85 册,依类别分为:(一)国别、地区文学史,(二)分体文学史,(三)文学运动、流派、思潮,(四)文学比较、交流,(五)作家作品(上),(六)作家作品(下),这套丛书全面、系统、多角度地评述了世界文学。

卡夫卡百年家书重读

卡夫卡百年家书重读

卡夫卡百年家书重读卡夫卡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他的小说、散文以及日记被全球读者广泛地传阅。

在他的生命中,写给家人的信几乎构成了他全部信件的三分之二。

这些小清新的文学作品被人们称之为“家信”。

在卡夫卡去世一百年的今天,重温他的家信,不仅可以了解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更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及其背后的人生经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卡夫卡的笔下,一起感受他的情感世界。

卡夫卡最常写给家人的当然是给妹妹格列塔的信,其中尤以为这封“家信”最为出名:“格列塔·海涅达利” 。

我们可以从信中看到卡夫卡对于妹妹的爱,对于现实世界的无奈,以及自己抑郁心理的困境。

他在信中对妹妹说:“『我不能见你。

我只好写给你,就像写给一个未曾给我回信的朋友一样。

』”这句话表现了卡夫卡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在给妹妹写的信里,他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失落的灵魂”,对于现实的一切,他都感到无所适从。

卡夫卡的母亲是他心中的圣母,他也写给母亲的信中表现出对母亲的崇敬、尊重和渴望。

在卡夫卡的母亲去世之后,他写下了这样一封感人至深的信:“你的形象,母亲,更加清晰卓然地立在我的生命中。

只有在你死后,我才弄懂你在我们的生活中占了多么重要的地位。

”信中的卡夫卡陶醉在母亲的爱河之中,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卡夫卡的父亲给他带来了内心世界的巨大变化。

卡夫卡常常对老父亲不满,甚至有时恨他入骨,尤其当他成为一名作家后。

他曾在《给老爸的简短记事》中写道:“我的整个人生是为了与我父亲的性格奋斗。

我从来没有爱过那个人或者尝试过去爱他。

”卡夫卡对于父亲的恨与怨,其实是他内心的抑郁和愤怒在暴露出来。

卡夫卡的情人、亲友以及知名作家们都在他的生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尽管卡夫卡常常觉得孤立无援,但他也曾在某些时候找到了真正的朋友。

他在给朋友奥斯卡的信中写下了:“现在我活在一片巨大的孤独中,但我真正的朋友都在我心中干着最重要的事情:宽慰、激励、和启示,同时也携带着一种职责感和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作欣赏》2019年第6期卡夫卡百年家书重读天津 曾艳兵摘 要: 卡夫卡致父亲的信非常独特,在西方文学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信引起了读者和学者广泛兴趣和持续论争。

卡夫卡写这封信,希望父子之后能够和平相处。

然而,卡夫卡有选择性回忆,并且以一种文学性的方式将这些材料组织起来,他期待读者能喜欢他的艺术表达,却并不期待父亲的阅读。

关键词:卡夫卡 父亲 家信 畏惧1916年11月26日,卡夫卡开始在妹妹奥特拉租用并装饰一新的小屋里写作,这里就是著名的黄金巷22号。

直到1917年4月底,卡夫卡在这里完成了《乡村医生》集内的一系列短篇小说。

同年8月12日深夜,卡夫卡因肺病咯血,次日起开始寻医问药、休假疗养,卡夫卡停止了一切文学创作。

直至1920年8月底卡夫卡重新开始文学创作,这期间已经整整过去三年了。

三年之中卡夫卡最重要的文字写作恐怕就属那封写给父亲的信了。

卡夫卡这封致父亲的信非常独特,在漫长的西方文学史上恐怕是空前绝后的,这封信引起了广大读者和学者广泛的兴趣和持续不断的论争。

1919年11月,卡夫卡在谢烈森休假的日子里给父亲写了那封著名的信。

这封信写于11月10日至12日,迄今为止恰好百年。

百年之后我们重读这封信,能够从中获得一些什么信息呢?这封私人家书又是如何变成了一封“公开信”的呢?这是一封非常奇特的家信,是一封达四万五千字(原稿100多页,印刷体达60页)的长信,但这封信最终没有送达收信人父亲的手中。

从信的长度来看,它更像是一部小说,或者一封律师函,而非私人信件。

或者卡夫卡在写这封信时根本就没有打算将信送到父亲的手里,但它毕竟还是一封私人信件。

是什么动机促动卡夫卡写作这样一封信呢?这肯定不是一部有意识写成的文学作品,它只是一封竭力缓和父子紧张关系的家书。

卡夫卡在他生命的这一刻仍然相信,他那野蛮的、情感发育不良的、知识不足的父亲能够或者愿意跟随他这次冒险的痛苦诡辩而进行自我探132索,并进入他们相互敌视的源泉,这才是写这封最后也没有邮寄出去的信的真正意图。

但是,一旦卡夫卡开始了那长篇大论的充满激情的控诉,这位“处在可怕的一直悬而未决的案件中”的原告就明显地不能自已,非得将自己所有的痛苦都倾泻出来不可。

不论是否准确,这便是赫尔曼·卡夫卡作为儿子眼中所看到的父亲的形象。

当然,卡夫卡与父亲积怨已深,在写信的前一阵时间里,又因为妹妹奥特拉恋爱与学习之事,加深了卡夫卡与父亲的隔阂与矛盾。

现在卡夫卡觉得有必要大规模而且不留情面地清算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了。

“奥特拉是中心议题,这位妹妹当然是和他同一个联盟的。

奥特拉是附带起诉人,这场审讯是应她的要求开庭的,她审阅了所有的卷宗。

”a在发生家庭纠纷时,卡夫卡总是站在妹妹奥特拉一边,当然,奥特拉通常也总是站在哥哥弗兰茨一边的,只不过偶尔有例外而已。

卡夫卡这封致父亲的家书是这样开头的:最亲爱的父亲:你最近曾问过我,为什么我声称在你面前我感到畏惧。

像以往一样,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这一部分正是出于我对你的畏惧,一部分则是因为要说明这种畏惧的根源牵涉非常多的细节,答案将是不完整的,因为在写下来时这种畏惧及其后果也会使我在你面前障碍重重,因为素材之大已远远超出了我的记忆和理解力。

b出于对父亲的畏惧使得卡夫卡无法向父亲解释他的畏惧,因为处在畏惧之中,所以无法解释这种畏惧,卡夫卡的父亲会相信这种说法吗?肯定不会。

然而卡夫卡相信,卡夫卡的读者也会相信的。

正如我们在极度的痛苦中不能解释这种痛苦一样,所谓“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接着,卡夫卡这样解释了他写这封信的目的:“我也相信,你对我们之间的隔阂是完全没有责任的。

但我也同样完全是没有责任的。

如果我能说服你承认这一点,那么虽然不可能会产生一种新生活,对此我们俩都已经太老太老了,但可能会出现一种和平,不会终止你的没完没了的指责,但会使之温和下来。

”c在生病的日子里,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卡夫卡似乎有与父亲和解的意愿。

他渴望和父亲一起“好好喝一杯啤酒”,“如今在这个炎热的日子里我常常回想起,有一度我们曾定期在一起喝啤酒,那是在多年以前,是父亲带我去平民游泳学校学游泳的时候”。

在信的结尾,卡夫卡写道:“我认为通过这一些矫正,情况已表达得非常接近事实了,使我们俩都能得到一些安慰,使我们的生与死都变得轻松起来。

”d卡夫卡显然已经预料到了自己的死,喜爱卡夫卡的读者不由得心生悲凉。

关于这封家书的意义和价值,著名卡夫卡研究专家叶廷芳说:“这与其说是一封家信,毋宁说是一篇政论,一篇有关社会学、伦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和文学的论文,一篇向过时了的价值观念宣战的檄文。

其观点之鲜明、文笔之犀利,为一般书信所没有。

它反映了时代转型期两代人之间精神上、思想上的隔阂之深,这也正是20世纪头20年代表现主义运动中人们普遍关心的主题。

与不少表现主义作家一样,卡夫卡在小说中强烈地表现了这一主题。

这封长信可以看作是卡夫卡用书信体写的一篇创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

无怪乎卡夫卡托母亲转交这封信而遭到拒绝后,他就再也没有采取别的途径让父亲读到它,也没有因此把它撕毁。

看来,收信人是否能读到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留下这样一篇文献,而这是符合作者的观点的。

”e叶先生也许是过于喜爱卡夫卡了,他也许有意无意拔高了这封信的价值。

它归根究底只是一封没有邮寄出去的家书,何至于是“一篇向过时了的价值观念宣战的檄文”呢?叶先生的时代责任使命感远远超过了卡夫卡,所以他看到了卡夫卡没有想到的问题。

如今,这封纯属个人隐私的信件,布罗德现已公之于世。

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说:“什么人都可以在后来读到它,除去它的收信人。

布罗德的不审慎在我看来无可原谅。

他背叛了他的朋友。

他违背他的朋友的意愿而行事,违背他的朋友意愿的方向与精神,违背他所了解的他的害羞的本质。

”f布罗133《名作欣赏》2019年第6期德的“朋友”身份在昆德拉这里被打上了引号。

布罗德则坚持认为,这封信可以看作是最奇异的书之一,“尽管语言风格简洁易懂,但它却是有关生活冲突的最难懂的文献之一”g。

叶廷芳说,这封家书“反映了时代转型期两代人之间精神上、思想上的隔阂之深,这也正是20世纪头20年代表现主义运动中人们普遍关心的主题。

与不少表现主义作家一样,卡夫卡在小说中强烈地表现了这一主题”。

这一点似乎不假。

不过,父子之间的矛盾在卡夫卡那里并不是什么文学主题,而是一个存在的事实,卡夫卡只不过以他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罢了。

卡夫卡对他的父亲可谓恨爱交织。

卡夫卡非常明显地恨他父亲,并且有一些很好的理由,所有这些理由在这封信中又被充分地发展成了一种爱的表示。

卡夫卡信中的这位父亲,首先是一位小小的暴君,残忍、粗俗、固执己见,对下属极端苛刻;其次,作为老板,他对他的雇员就像对待“动物”和“付工钱的敌人”一样,而在那些被他认为是社会的上层人面前他又阿谀奉承;作为父亲,他通常以那种夸夸其谈、叫嚣的方式对待孩子们,并暴力恐吓他们:“我要把你撕成一条烂鱼。

”他统治着整个家庭,他坚持要孩子们举止适度,而他自己在餐桌上的行为就像是一只猩猩,一个歇斯底里的疑病患者,常常以他的“心脏病发作”为手段勒令全家根据他一时的念头和愿望行事。

总之,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外表看上去像赫尔曼·卡夫卡,而行动却完全是反复无常,充满恶意的,仿佛一位真正的犹太上帝。

在理智上,卡夫卡非常欣赏他父亲的这些成就;但是在感情上这些成就却使他不寒而栗。

“你在各方面都是这样一个巨人;您怎么能期待从我们这里获得同情?更不用说什么帮助了。

”不过,在论争中这并不是一幅客观真实的画像,甚至没有一个儿子能够客观或真实地描绘出父亲的形象,尽管他也许比其他人更了解自己的父亲。

卡夫卡的这种尚不成熟的感情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驱使这位36岁的成年人倾泻和展示出他所有的痛苦,具体的创伤一直可以追溯到他4岁时所受的折磨:有一天夜里我不停地要水喝,不过不是出于渴,而可能一部分是为了惹恼你,一部分是为了寻乐。

在一些强烈的威胁不生效后,你把我从床上拽起来,抱到阳台上去,关紧了门,让我独自一人穿着衬衣在那儿站了一阵子。

……自那以后,我当然是听话了,但这事却给我造成了一种内心的伤害。

h你坐在靠背椅上统治着世界。

你的见解是正确的,其他任何见解都是发病的、偏激的、癫狂的、不正常的。

你的自信之强,使得你的思想根本不必前后一贯,也照样永远是正确的。

还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你对一件事根本就没有观点,这就导致对这件事可能产生的任何观点统统都是错误的。

……你在我心中产生了一种神秘的现象,这是所有暴君共有的现象:他们的权力不是建立在思想上,而是建立在他们的人身上。

i童年的一件小事,卡夫卡记忆了一辈子。

这点对于一般男孩子身上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卡夫卡那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正是这些创痛将他的世界分裂成三个部分:“我自己的,这个奴隶的世界,被仅仅为我制订的法律统治着,而我从来就不能完全符合这些法律的要求;然后是第二个世界,它离我的世界极其遥远,这是您控制的领域,您在这里发布命令,并对不执行命令的情况大发雷霆;最后是第三个世界,其他的所有的人都幸福自由地生活在那里,没有命令,也不需用服从。

”!0在卡夫卡看来,这个被他有效地指责成统治并毁灭了他的生活的男人,他统治着一切,但除了一样,即他的写作——这个唯一的避难所和逃避的方式。

正如卡夫卡非常清楚地知道的那样,这位战战兢兢的乡下佬孤立无望地遭受着那些有证书的知识分子的冰冷的轻蔑,他的内心其实也害怕卡夫卡。

在这封信的开头,卡夫卡引用了他父亲的话:“最近你曾问过我,为什么我一直对你感到害怕。

”赫尔曼的真正问题,即用反问的形式提出的一直没有获得回答的问题是:“当我害怕你的时候,你怎么能害怕我呢?”这恐怕就是真正卡134夫卡式的问题和卡夫卡式的回答。

卡夫卡写下这封信,他希望父子二人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和平相处。

他想去爱这个他所恨的父亲,去信仰那个他并不相信的上帝。

写这封信的目的就是试图证明,不可能的事情就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目的达到了。

卡夫卡的这封信,至少是可以与弗洛伊德的案例研究媲美的。

“精神分析方面的读物对这封信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卡夫卡并没有写下任何基本的心理分析假设,也没有在任何地方尝试通过心理学理论缩短费力的推论过程,或者甚至用简单的概念的帽子来替代它。

他站在智力能力和语言能力的高点上,这封信可以被当作自传来阅读,它属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信中满是这样的句式“是的,但是……”“它就像……一样”。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与其说卡夫卡是在对他与父亲的共同生活的历史做客观的描述,不如说他通过修辞手法强有力地控制了读者,有关这种怀疑损害了这封信的可信性。

仅仅是这封信的长度——原稿就有100多页,就令人怀疑。

这看上去不像是信件,而像是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