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地方政府协作治理网络:动机、约束与变迁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1.1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概念界定及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地位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概念,源于对社会治理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
它强调的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互动与协作,形成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政府不再扮演唯一的社会治理主体,而是与市场和社会组织共同承担起治理责任,形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核心在于“共同”,即多方参与、共同治理。
这一概念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社会治理共同体体现了治理理念的现代化。
它摒弃了传统的单一中心治理模式,转向多元共治,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
社会治理共同体有助于提高治理效率。
通过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协作,可以更有效地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形成治理合力。
再次,社会治理共同体强调公众参与,有助于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信任度,从而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和社会的稳定性。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不仅是治理模式创新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
深入研究和理解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对于推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段落为文章的第一部分,旨在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后续讨论奠定基础,并突出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角色。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国家治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挑战。
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愈发重视从传统行政管理向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
社会治理共同体作为这一新型治理理念的具体体现,旨在通过整合政府、市场、社会、公众等多元力量,形成协同合作、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
近年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强调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性。
如何有效构建并完善社会治理共同体,探索其生成逻辑与内在运行机制,尚处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阶段。
政务服务跨域治理府际合作的现实基础、动力机制及优化路径——基于长三角S市“跨省通办”实践的调研分析
2023年12月第6期总第144期四川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OFSICHUANADMINISTRATIONINSTITUTEDecember,2023No.6(TotalNo.144)作者简介:1.殷旺来,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2.李梦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23(2023)06-062-14 政务服务跨域治理府际合作的现实基础、动力机制及优化路径———基于长三角S市“跨省通办”实践的调研分析殷旺来1 李梦艺2(1.2.苏州大学,江苏苏州 215123) 摘 要:跨域治理是应对跨域政务服务需求的有效治理理念,可以为市场要素跨地区流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行政支撑。
“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务服务价值导向,数字化技术的赋能增效,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的地方政府合作基础,为政务服务跨域治理府际合作提供了可行性。
科学且高效的府际合作动力机制是政务服务跨域治理效能实现的重要保证。
基于APT-R模型,构建起政务服务跨域治理府际合作动力机制。
通过对长三角S市“跨省通办”实践的调研分析,发现其府际合作动力机制存在运行梗阻,表现为引力有限、压力不均、推力式微和阻力难消。
这是地方行政系统内外部的利益、组织、制度、理念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优化政务服务跨域治理府际合作动力机制,需要从提升引力、平衡压力、强化推力和消减阻力入手,调适四个作用力的方向和力度,形成府际合作的动力合力,切实增强政务服务跨域治理效能,助推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
关键词:政务服务;跨域治理;府际合作;动力机制政务服务跨域治理,是指政府应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府际合作平台,通过双边协商或签订府际合作协议,跨越传统科层制下区域、领域、层级和部门的限制,实现数据融通、机政务服务跨域治理府际合作的现实基础、动力机制及优化路径———基于长三角S市“跨省通办”实践的调研分析制畅通,有效满足社会主体政务服务异地办理需求,提升政府整体服务效能,创造公共价值的过程。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见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4.11•【字号】云政发〔2022〕19号•【施行日期】2022.04.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政综合规定正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见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决策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在法治轨道上加快推进云南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改革系统集成,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协同高效,充分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有力有效服务保障全省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做好财政改革发展工作的“纲”和“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决策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各项工作要求,围绕高质量可持续财政建设,全力打造发展财政、民生财政、效能财政、安全财政,充分发挥财政在调控经济运行、支撑民生保障、引导结构调整、推动改革深化等方面的作用,为全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财力支撑和制度保障。
(二)总体目标到2025年,建立完善零基预算、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省对下投入方式、绩效评价、风险防控等系统化的财政治理体制机制。
基本形成全省统筹、全域协同、全链条链接、激励与约束并重的财政治理格局,财政治理的政治能力、思维能力、专业能力、技术能力,以及运用财政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持续增强,财政收支平稳健康运行,基层“三保”更加有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高质量可持续财政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
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研究近些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
地方政府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涉及到政府改革和现代化治理的问题,还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进行深入研究。
一、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对我国政府改革的追求和理论创新的产物。
在我国的地方政府协同治理中,政府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传统管理者向服务者和协调者的转变。
这种转变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需求和政府自身的改革。
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理论主要包括政府治理能力、协同机制和政府间协作等方面的内容。
1. 政府治理能力政府治理能力是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
地方政府应具备完善的治理体系、能力和资源,以应对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
政府的治理能力涉及到公共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监督管理等多个方面。
地方政府要通过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推动各部门间的协同工作,实现优化资源的有效配置。
2. 协同机制地方政府协同治理需要建立一套协同机制,以促进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在这个机制中,地方政府需要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政策协商等方式,协同推进区域内各方面的发展。
同时,协同机制也需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建立起来,以确保协同治理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3. 政府间协作政府间协作是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政府间协作是指地方政府之间进行资源整合、政策协商、合力行动等形式的合作。
通过政府间协作,地方政府可以在开展各项工作时互相学习借鉴,推动共同发展,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实践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实践研究,涉及到政府改革和区域发展的多个方面。
以下列举几个典型案例,以说明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在实践中的作用。
1. 区域协同发展本着“一体化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我国各地积极推动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例如,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联合制定了深化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一体化发展规划",旨在通过加强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协同发展。
区域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研究
区域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研究作者:谢旭锋段瑞鹤来源:《魅力中国》2017年第27期摘要:近年来地方政府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量的区域环境问题不断涌现,而基于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治理模式难以奏效本文以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为切入点,对政府协作治理现状进行分析,以碎片化为视角,对地方政府存在价值理念异同、资源权力分配不均和政策制定执行各异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从治理理念、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等构建整体性制度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协作;区域环境治理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城市群的共同进步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地区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趋于共性化,跨行政区划界限的环境问题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区域环境污染的影响日益凸显。
京津冀地区没有哪个城市可以在其中独善其身。
加强地方政府间合作,构建有效的跨域协同治理体系,才是雾霾治理的治本之策。
二、區域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现状区域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基本源于污染处置需求,或是由于上级行政命令安排等外部力量推动,地方政府自身对于协作的内生性需求不足,偏重于被动性的末端治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外在需求为导向的运动式协作政策。
“危機—应对”构成“政府动员型环境政策”的核心特点。
在京津冀地方政府雾霾协作治理中,“危机—应对”是相关政策出台的重要动力机制。
往往是由于雾霾的久扩不散,严重影响社会生产生活,才联合出台相关应对政策。
亦或以重大活动的举办为契机,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压力实现区域联防联控,“一带一路蓝”、“阅兵蓝”就是这一行为的产物。
(二)自下而上的实践创新与自上而下的政策认可相结合。
区域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是一个地方政府先行实践与中央政府政策认可相结合的过程,地方政府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根据自身需求达成环境治理协议,而之后中央政府根据地方的实践情况出台全国性的政策意见。
(三)协作机制不断持续深化与内容不断扩展。
京津冀地方政府通过一系列合作协议的签署,政府间协作内容得以进一步拓展,例如推行通用的排放指标;初步构建了联合应急处理机制,及时沟通联络,建立应急预案,采取应急预警,确保环境安全;推进联合监测机制,行政区划交界处的监测数据沟通共享,协商处理解决。
地方政府的治理与改革
地方政府的治理与改革第一章:地方政府治理的概述地方政府治理是指政府在地方层面上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管理、调控和服务的过程。
地方政府作为基层政府,承担着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多种职责。
地方政府治理包括政治领导、行政管理、财政管理、社会服务、法制建设和公共安全等方面,是中国政治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不断改进地方政府治理,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第二章:地方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1. 权力过于集中、监管不够到位:地方政府在一些领域的行政权力过于集中,以致滋生了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同时,监管机构的职能定位不够清晰,监管不够到位也是导致治理不规范的因素之一。
2. 缺失科学决策和专业化管理:在许多地方政府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干部对专业知识的缺乏、科学决策的忽视,以及管理方式的粗糙。
这些都导致了政策执行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下降、投资效果不佳等问题。
3. 社会参与缺乏,民主监督不足:地方政府在决策、管理和服务中,应更广泛地听取社会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然而,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治理仍然存在民主监督不足、社会参与缺乏的问题。
4. 治理部门职能分工乱、重复冗余: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分配乱、重复冗余,不仅浪费了财政资源,也导致了部门之间的协作和管理难度增加,影响了城市治理的效果。
第三章:地方政府改革的路径1. 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地方政府应更广泛地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通过科学有效的参与机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和城市治理,提高民主监督和社会共治能力,进而树立政府公信力和服务水平。
2. 加快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注重数据共享、信息交流,提高城市治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 修改行政管理制度:减少中央层面元素的指导和干预,增加地方政府自主选择的权利,逐步建立相对独立、更加规范、职能更加明确的地方政府管理和监管体系。
简论我国地方政府间的跨区域合作治理_李文星
简论我国地方政府间的跨区域合作治理李文星 蒋 瑛(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4)摘要: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常常产生地方政府无法单独解决的跨区域的公共事务问题。
基于此,地方政府应基于互利共赢的理念,开展跨区域的合作治理。
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治理模式在国外已推行多年,被证明是一条成功的经验。
而我国地方政府间的跨区域合作虽广受关注,但因障碍重重而成就不显,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在制度层面有新的开拓。
关键词: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治理中图分类号:F 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5)01)0259)04收稿日期:2004-11-20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项目名称:西部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治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3CZZ009;本文受中流文教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李文星(1974-),男,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蒋瑛(1965-),女,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主要特征。
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常常产生许多地方政府无法单独解决的跨区域的公共事务问题。
基于此,地方政府应基于互利共赢的理念,开展跨区域的合作治理。
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治理模式在国外已推行多年,被证明是一条成功的经验。
而我国地方政府间的跨区域合作虽广受关注,但因障碍重重而成就不显,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在制度层面有新的开拓。
一、地方政府间跨区合作治理的内涵分析目前,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治理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和地方治理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区域开发从传统的自上而下拉动型发展向自下而上的促动型发展转换的主要模式。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完美版)
公共管理学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其他学者对概念的理解不需要看)“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名词解释+简答)(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3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4)公共物品的划分①按特征分纯公共物品: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
)准公共物品:不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按形态分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
政策,制度③按范围地域分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地方性的公共物品:由地方政府提供,城市基础设施,地方性法规,政策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简答,非常重要)(1(2(1为目的(2(3(4要复杂和严格得多(54.“治理”与“善治”①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中国合作治理理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对于中国合作治理理论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效果的深入研究仍显不足,未 来可以进一步拓展该理论的应用领域和实践效果。
当前的研究主要关注中国合作治理理论的内涵和概念,对其与其他理论 的比较研究尚显不足,未来可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该理论。
在研究方法上,目前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未来 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实证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以更全 面地了解中国合作治理理论的实践效果和应用情况。
详细描述
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合作模式具有独特的特征。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标准来引导市场的发展方向 ,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通过竞争和创新来提高效率 和质量。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政府和市场各自发挥优势,还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效果。
政府与社会合作模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5
中国合作治理的未来展望
提高合作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增强合作治理的领导力
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合作治理意识和领导能力培养,提高他们在 合作治理中的决策水平和执行力度。
提升合作治理的技术水平
加大对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技术的应用,提高合作治理的精准 度和效率。
强化合作治理的实践能力
鼓励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合作治理实践,加强经验交流 和案例推广,提高合作治理的实际效果。
互利共赢
合作治理追求公共利益的均衡分配 和最大化,实现各参与主体的共赢 。
持续发展
合作治理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注重 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推动社会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
合作治理的重要性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问题 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断增强,合作治理能
推进城市群建设的措施
推进城市群建设的措施
推进城市群建设的措施有很多,以下列举几个主要的措施:
1. 打破行政边界,构建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通过政府间合作协议、联合办公机制等方式,打破行政边界,加强城市间的沟通和协调,促进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2.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群内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高速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促进城市之间的联系和流动。
3.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根据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和特点,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布局,推动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的集聚,形成不同城市间的互补和协同效应。
4. 加强人才流动和培养:鼓励人才在城市群内流动,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城市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5. 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市群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6. 强化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在城市群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加强资源管理和能源节约,推动城市群的绿色发展。
7. 深化产业合作和协同创新:鼓励城市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创新,加强产业
链的整合和提升,推动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城市治理中的政府与市民的合作与约束
城市治理中的政府与市民的合作与约束城市的治理涉及到政府与市民之间的合作与约束,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政府和市民相互协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治理中,政府需要发挥引领和落实政策的作用,而市民则应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共同推动城市的发展。
首先,政府在城市治理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政府应该树立正确的发展思想,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政府应当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市民的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有效的管理和规划。
政府还应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为市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其次,市民在城市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市民需要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关注城市发展问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他们可以通过参与社区建设、居民议事会、志愿服务等途径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提供有益的改进措施。
市民还可以通过参与社会评议、政府公开听证等方式,行使监督政府行为的权力,促使政府更加透明、公正、负责地履行职责。
在城市治理中,市民作为城市的主体和受益者,应该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城市的发展。
然而,政府与市民之间的合作与约束并非一帆风顺,双方需要相互配合,形成一种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合作关系。
政府需要做到信任市民,充分尊重和倾听市民的意见需求,充分开展民主监督和舆论参与,为市民提供参与城市治理的正当渠道。
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公众利益的平衡,关注市民的切身需求,通过开展公开透明的决策过程,使市民对政府的决策有更大的认同感。
与此同时,市民也需要理性参与,积极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市民需要通过法律法规规定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不得以非法手段干扰政府的正常工作秩序。
市民需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不进行破坏城市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综上所述,城市治理中政府与市民的合作与约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城市社区网络治理动机约束与变迁
城市社区网络治理动机约束与变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社区网络治理成为了一种新的治理模式。
城市社区网络治理是指在网络空间中,由政府、社区居民、企业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进行城市社区治理的方式。
其在提高城市社区治理效率、延伸民主参与、改善社会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社区网络治理的动机来自于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
首先,城市社区的发展需要更有效的治理模式来确保城市社区安全、绿化、交通等各个方面的顺利运行。
其次,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生活质量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更高效的管理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再者,政府开放的政策环境,促进了网络治理模式的发展。
最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社区网络治理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在城市社区网络治理中,各种约束作用的变化也对治理模式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城市社区网络治理模式的发展,其约束作用发生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政府主导下的治理模式,政府在网络技术和数据资源方面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许多社区治理由政府主导,而居民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在这一阶段,城市社区网络治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缩短政府与居民之间的距离,加强信息的传递和通信管道。
第二阶段是政府和社区共同建立网络治理模式,随着居民参与程度的提升,城市社区网络治理不再是政府主导的单向传递式,政府和社区开始相互协调合作建立了共愿治理机制,由此催生出一批独立于政府的社区建设组织,居民组织入驻政府官方网站开展网上论坛、线上问卷调查等平台,在现实生活和线上社交平台间建立了联系,提高了城市治理的民主参与性。
第三个阶段是以居民为主导的自组织模式,城市社区网络治理发展到第三个阶段时,居民已经成为社区网络治理模式中的重要参与者和主导,城市社区网络治理模式开始形成以居民自组织为基础的自发性治理模式,居民更能够准确地了解社区问题、社区发展需求,进一步发挥主动作用。
在现实中,居民为组织起来青年志愿者,改善交通环境、健身活动、小区垃圾清理等基础的社区治理开展并在网上引起了热烈反响。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治理能力提升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治理能力提升研究作者:杨凤华侯依然来源:《重庆社会科学》2020年第08期摘要:随着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區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城市群正朝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这一目标稳步迈进。
长三角城市群要成为新时代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需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群协调治理模式,提升城市群协调治理水平。
当前长三角城市群在协调治理理念、协调治理动力、协调治理制度、协调治理组织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长三角城市群需要紧密结合自身协调治理实践与发展实际,广泛借鉴美、日等国城市群在法治建设、机制创新、主体协商等方面的协调治理经验,加快促进城市群协调治理的法治化、智能化、一体化和精细化,有效提升城市群协调治理能力与水平。
关键词:区域协调治理;长三角城市群;治理能力现代化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产业协同发展问题研究”(15BJL038);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长三角专项项目“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上海都市圈城市功能协调发展研究”(19CSJ008)。
[中图分类号] F299.27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0)008-0018-012[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ki.css.2020.008.002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要在完善区域治理体系、提升区域治理能力等方面更加有效,并提出要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群协调治理模式。
城市群是当前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合的基本地域单元。
城市群协调治理能力的提升,对我国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言意义重大。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的背景下,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区的长三角城市群,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国内城市群协调治理能力提升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更好地辐射带动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一个急需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
“两网”共治:合力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两网”共治:合力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作者:刘鼎申来源:《党政论坛》2022年第05期[摘要]传统的决策模式、碎片化的治理和自上而下的传统服务供给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上海市政府推进了“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这两网的建设,旨在从科学决策、协同监管和服务供给这三个方面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然而在“两网”的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前、中、后台联动不足的问题、治理标准化与需求差异化的张力以及工具理性造成技术异化的风险。
未来需要从完善平台建设、分级处理完善标准化建设和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三个方面优化“两网”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智慧政府;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城市治理现代化2021年7月27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历时三年的“一网通办”改革,并表示其已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对于上海市“一网通办”与“一网统管”这“两张网”,很有必要总结其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绩效与不足。
2019年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牢牢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这两个“牛鼻子”,坚持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
“一网通办”重在更高效、更便捷、更精准上下功夫,“高效办成一件事”;“一网统管”重在强化应用为要、管用为王,建强三级平台、五级应用,“高效处置一件事”。
这“两网”构成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体两翼”,践行“让数据增值、为城市赋能”理念,借助技术之手,直面城市治理中的难点、堵点、痛点、盲点,为城市治理转型提速增效,使城市运行一览无余、一网管全城成为现实,更好地提升上海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要建设好“两网”,不仅是技术革新问题,正如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所强调,“两网”建设更是管理模式创新、行政方式重塑、体制机制变革,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动城市治理全方位变革,推动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
区域协调发展下的城市群治理与管理
区域协调发展下的城市群治理与管理一、城市群治理与管理的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中国,城市群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焦点之一。
城市群作为一个新的地理概念,其本质是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一个大型的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的区块。
建立城市群可以实现更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市场空间,有效推动区域内经济的融合和发展。
但是,城市群要想真正实现发展,就需要在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三者共同努力下,加强城市群治理与管理。
二、城市群治理与管理的现状目前,中国城市群治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许多城市群都是由一些独立的城市无意识地相互连接形成的,之后再通过政策和机制的创新和整合,转而成为一个城市群。
其次,城市群内不同城市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普遍存在。
在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一些发达城市早已成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而一些其他城市却一直不能赶上。
最后,城市群的各个层面的治理体系和管理机制也不够完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城市群治理与管理的对策1.建立制度框架。
建立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治理体系,政府要在科学规划、制度创新、法律法规等方面制定一整套可行的制度框架。
2.加强合作机制。
提升城市群内城市的协作水平,实施宏观调控和政策协调,加强区域产业合作,逐步实现城市群内的资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
3.强化社会治理。
建立全面的社区治理体系、公共安全防范体系、创新安全生产风险防范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组织和群众自治水平,保障城市群的社会稳定。
4.培育创新发展能力。
推动城市群内的高科技产业,推进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加速集群发展,推动城市群内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和人才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4.推进绿色发展。
实现环保、资源利用效率高的城市群建设。
加强绿色控制,推进城市群内的环境共治与环境责任,构建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机制。
五、结论城市群治理与管理是提升城市群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既能有效推进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又能保障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中的政府责任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网 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
要更加注重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社会变迁对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的需求
要点一
社会问题反映
要点二
公众参与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需要关注社会问题,如贫困、 失业、环境污染等,通过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促进 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社会变迁带来了公众对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的更高 需求,需要政府更加注重公众的参与和反馈,保障公 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
03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中的法律 法规
国内外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的法律法规
国内法律法规
中国政府出台了多部与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 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提供了法律 保障。
国外法律法规
各国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美国的《数字千年版权法案》、欧盟的 《一般数据保护条例》等,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提供了国际法律框架。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的重要性
保障公民权利
网络信息内容的生态治理有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 权等基本权利,促进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维护网络信息安全
通过对网络信息内容的治理,可以有效防范和打击网络犯罪活动, 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促进知识传播与创新
良好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有利于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推动社会进 步和发展。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中的 政府责任
2023-11-10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概述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中的政府
角色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中的法律
法规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中的技术 手段
都市圈地方政府协同治理:一个文献综述
都市圈地方政府协同治理:一个文献综述崔晶【期刊名称】《重庆社会科学》【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在研究都市圈协作治理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国家干预”为主的“政府模式”、以“市场主导”为主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和以区域多方协作为主导的“新区域主义”三种理论范式.其中,以区域多方协作为主导的“新区域主义”模式主张通过谈判形成都市区不同层级政府、社会团体和私营部门间的协作机制,以此来共同解决区域公共事务,试图在以“国家干预”为主的“政府模式”和以“市场主导”为主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一模式也是目前学者们讨论最多的领域.国内学者对于地方政府关系、区域竞争与合作、大都市区或城市群治理等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我国当前都市圈地方政府来说,构建区域内各级政府、私营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协同治理模式和协作治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一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也有待深入.【总页数】7页(P11-17)【作者】崔晶【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一小时都市圈"是一个"双赢"的战略--"一小时都市圈"给我们带来什么 [J], 徐惠蓉2.大都市圈协同治理视角下长三角地方政府事权划分的顶层设计与上海的选择 [J], 唐亚林;于迎3.DPSIR框架下都市圈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效应评价模型构建及综测——来自苏锡常都市圈的经验证据 [J], 杨立; 黄涛珍4.解读都市圈协同治理——以济南都市圈为例 [J], 丁爱芳5.解读都市圈协同治理——以济南都市圈为例 [J], 丁爱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群府际环境合作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2019第7期理论界生态环境问题在中国日益凸显,跨界环境污染增加了治理难度,城市群环境合作治理成为必然趋势,但是在实践中却困难重重,甚至有些在合作之初就在讨论的议题至今仍未落实。
根本原因是没有有效解决地方政府个体利益与城市群共同利益之间的冲突。
中国城市群政府间环境合作治理困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城市群环境合作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关乎采取何种措施解决困境、破解难题。
其中,地方政府合作意识薄弱、环境合作组织机构不完善,城市群环境治理合作机制和合作法治尚待健全是主要原因。
一、城市群府际环境合作治理意识不强合作意识是指行动体对共同行动的一种以合作理念为内涵的心理状态。
〔1〕在城市群府际环境合作治理中,合作意识是合作开展最基础的动力,需要各参与主体认识到环境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认同城市群环境的整体性和环境共同利益,对于环境治理合作的目标、行黄亚兰城市群府际环境合作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调研项目“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治理中的政府合作研究、环境合作治理研究”(2018BZZ1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亚兰,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省行政学院)行政学教研部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城市群作为一种新型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已成为各国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关键力量,对一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跨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展现在我们面前,危机态势也日趋严重,但是城市群内没有隶属关系的地方政府合作困难重重,很多环境治理合作无法顺利进行或勉强维持也难以达到理想目标。
对城市群环境合作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关乎采取何种措施解决困境、破解难题。
本文认为,我国城市群政府间环境合作治理困境是地方政府区域合作意识淡薄、环境合作组织机构不完善、环境合作机制尚待完善以及城市群环境治理的合作法治尚待健全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关键词:城市群;环境合作治理;府际合作;原因分析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9)07-0053-06. All Rights Reserved.动、责任义务等可以达成一致的认识和承诺。
城市群内政府间合作困境研究——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分析的开题报告
城市群内政府间合作困境研究——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城市群是当前中国城市化的主题之一,由于城市群内涉及到多个城市的政府间合作,因此城市群内政府间合作问题备受关注。
但实际上,城市群内政府间合作存在许多困境,例如不同城市的政治经济环境不同、不同城市的政府职能不同、政府间协作机制缺乏,这些困境都使得城市群内政府间合作面临困境。
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布迪厄场域理论对城市群内政府间合作困境进行分析,探究政府间合作过程中不同城市政府间的合作、冲突和竞争,以期为城市群内政府间合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研究内容(一)布迪厄场域理论概述布迪厄场域理论是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一种社会关系理论,主要强调社会行为中的互动场域,特别是在不同场域中的互动以及相互作用导致的行为变化。
此理论对于探究城市群内政府间合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城市群内政府间合作及其困境分析通过布迪厄场域理论对城市群内政府间合作的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明确各个城市间的政治经济环境差异、政府职能差异、合作机制缺失等问题,帮助理解政府间合作的机制和成效。
(三)政府间合作问题的解决策略基于前期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府间合作问题的解决策略,包括政府间合作机制的建设、政府间信息共享的加强、政府间资源整合的促进等方面,希望为城市群内政府间合作提供可行的策略和思路。
四、预期成果通过对城市群内政府间合作的分析,认识城市群发展的特征,深刻理解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性,同时提出可行的政府间合作问题解决方案,为城市群内政府合作提供参考。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数据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来收集相关城市群政府间合作的数据、文献。
通过对政府间合作进行研究,验证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应用价值,并提出合理的政府间合作解决方案。
六、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对城市群内政府间合作的分析,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群管理的水平,形成合理的措施、政策,引导不同城市政府更好的合作、协调,推动城市群快速、稳定发展,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 下 , 目标 如 何实 现 , 城市 群 中地 方政 府 间 协 作 的 特征 、 趋 势 和影 响 因素 是 什 么 , 对此 , 我 们
一
、
城 市 群 发 展 与 府 际 协 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 城市公共事务的跨 区域性不断增强 , 单一行政边界下的地方政府已经 不能完全有效应对 ,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协调合作显得越发重要 。我国的区域地方政府协作呈现
[ 收稿 日期 ] 2 0 1 7— 0 2— 2 2 [ 基金 项 目] 国 家 社 会 科 学基 金 重 大 招 标 项 目“区 域 政 策 创 新 与 区 域 协 调 发 展 研 究 ” ( 1 3 &Z D 0 1 7) ; 国家 自然科 学 基 金 项 目“ 地 方 政 府 合 作 路 径 选择 与 跨 界 动 态政 策 网络 研 究 ” ( 7 1 3 0 3 0 3 2 ) ; 四川 省哲 学社会 科 学规 划 重 点 项 目“ 四 川省 区域 自主 合 作 机 制 与 战 略 实施路 径 ”
地方 治理 研究
2 0 1 7年第 2期
锁利铭. 城市群地方政府协作治理网络 : 动机 、 约束与变迁 [ J ] . 地方治理研究 , 2 0 1 7 , ( 2 ) : 1 3—
2 6.
城市群地方政府协作治理 网络 动机 、 约束与变迁
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铭
( 电子科 技大学 政治 与公共管理 学院, 四川 成都
( S C 1 6 A 0 0 4 ) 。
[ 作者简介] 锁利铭( 1 9 7 9 一) , 安徽阜 阳人 , 回族 , 博 士, 电子科技 大学政 治与公 共管理 学 院教授 , 主要从事 区域合作与 网络治理研究。
一
1 3—
地 方 治理研 究
2 0 1 7年 第 2期
出“ 多主体参与、 多层次支撑、 多领域合作以及多合作区重叠 ” … 的特点 。作为城镇化的重要 载体 , 城市群发展与府际协作之间密不可分 , 相互促进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 的地域范 围内具有相 当数量的不同性质 、 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 依托一定 的 自然环境条件 , 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 大城市作为地 区的核心 , 借助于现代化 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 网的通达性 , 以及高速发达的信息
网络 , 发展 城 市个 体之 间 的 内在联 系 , 共 同构成 一个 相 对完 整 的城 市 “ 集合 体 ” _ 2 ] ( 。
随着城镇化战略的推进 , 我国也将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要载体 与表现形式。 当前我国城市群总面积占全国的 2 5 %, 却集 中了全国 6 2 %的总人 口、 8 0 % 的经济总量 、 7 0 %的固
市群发展“ 布局不尽合理 , 内部分工协作不够 、 集群效 率不高” , 地方政府 间各 自为政 、 协作乏力 是长久以来困扰城市群发展的障碍。2 0 1 4年国家出台的《 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 ( 2 0 1 4— 2 0 2 0 ) 》 、 2 0 1 6年的“ 中央城市工作会 ” 、 国家 “ 十三五” 规划以及 《 长三 角城 市群规划》 与《 成 渝城市群规 划》 等一 系列规范性文件 , 都强调要通过强化城市群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 建立完善跨 区域
定 资 产投 资 、 7 6 % 的社 会 消费 品零 售 总额 、 8 5 % 的高等 学校 在校 学 生 、 9 2 % 的移 动 电话 用 户 、 9 8 % 的外 资 和 4 8 % 的粮 食 , 未 来还 要 发展 形 成 1 9个 不 同级 别 、 不 同规模 的城市 群 ] 。城市 群 的 发展 主要 体 现为一 体 化 、 共享式 、 集约 型 的发 展 , 能 够 在空 间 相连 的背 景下 , 实 现 经济 社会 资 源 的 高效 整合 。城市 群协 作式 治理 对 于城 市 群发 展有 着 现实 重要 性 、 紧迫 性 与必 要性 _ 5 J ( 聊 。 目前 我 国城
度性 安排 与府 际协 作 的 网络 变 迁历经城 市群 的 非协 作 时期 、 培 育协 作 时期 与 自主协 作 时期 三 个
阶段。2 0 0 6 — 2 0 1 5 年 间我 国城市群联席会数据表明, 省 内与跨省 的府 际协作差距 巨大, 其 中制
度 安排 对长 三 角双 边协 作有 着 明显 的带动 作 用 , 使 得 该城 市群 协作 从 培 育期 进 入 自主 时期 。 京 津 冀 目前 尚 处于前 协作 阶段 , 但 已向培 育期 转 变。为进 一 步 完善 城 市群府 际协 作 , 应尽 可能 地考
虑降低城市问协作可能遇到的交易成本与风险 , 根据不同的结构进行制度性统筹安排。
[ 关键 词 ] 城 市群 ; 联 席会 ; 协作 治理 ; 网络结 构 ; 地 方政 府 ; 府 际协 作 [ 中图分类 号 ] D 0 3 5 . 5 [ 文 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 2 0 9 6—1 2 4 3 ( 2 0 1 7 ) 0 2— 0 0 1 3—1 4
[ 摘
6 1 1 7 3 1 )
要] 城 市群 府 际协作 治 理 既是 城 市群 发展 的 必 然 结果 , 也 是 城 市群 发展 的 必 然要 求 ,
目前 已形 成 了双边 与 多边 网络结 构 。全体 成 员参 与 协作 的制 度 性安 排 试 图促 进 府 际协作 , 通过 地 方政府 的选择 性 收益 动机 、 交易成本 和 契 约风 险 形成 的 外在 约束 来 影 响并 改 善府 际协 作 。制
城 市发 展协 调机 制 , 并在 多元 化 主体 参 与 、 多 种 治理 模式 并存 的城 市群 治理 机制 建 设方 面取 得 突
破 。这一方面对城市群治理的科学化 、 规范化 、 高效化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 另一方面也提升 了协
作 治理 在城 市群 发 展 中的关 键作 用 , 可 以说 , 府 际协 作 已成 为 城 市群 治 理 的新 趋 势 J ( H 。在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