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政策网络与区域治理_我国地方政府合作实践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政府主导下的跨域公共问题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理路探析

我国政府主导下的跨域公共问题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理路探析

商与合作 治理 的要求 ,通过 共 同理念 的确立 、主体 能力的提升 、相 关原则 和机制 的安排来 构建合作 治理体 系,克 服合作 治理 中面 临的问题 ,进 而不断增 强跨域公 共 问题治理成效 。 关键 词 :跨域公 共问题;政府主导 ;多元主体 ;合作治理 ;民主协 商
中 图分 类 号 :D 6 3 0
多元 治理 主体 的 组成 部 分 ,公 共权 威 建 立在 政 府 与私 人 部 门、

政 府主 导 下的跨 域 公共 问题 多 元主 体 合 作 治理 在 我 国
的适应 性和 迫切 性
政府治理模式的选择深受一 国政治体制、行政体制、经济 和社会发展水平等诸 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我国政府治理模式 的改进和创新同样离不开中国语境。当前 ,政府主导下 的跨域
引言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2— 7 4 0 8 ( 2 0 1 5 ) 0 3一 O O O 4—0 5
公共问题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是我国政治与行政体制改革、经济 和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迫切性。
( 一) 政 府 主导 下的跨 域公 共 问题 多元 主体 合作 治理在 我 国
其“ 封 闭性” 和“ 内向型” 已无 法适 应跨 域公共 问题“ 跨域 性” 和“ 外 向型” 的治理要 求。跨域 公共 问题 涉及 利益 主体
的 多 元 化及 治 理 的复 杂 性 ,迫 切 需 要 在 政 府 主 导 下 ,联 合 社 会 各 主 体 展 开 合 作 治 理 。 立 足 现 实 ,应 当按 照 民 主 协
社会组织和公民交流与协商、互动与合作的基础上。政府主导
下的跨 域 公 共 问 题 多元 主 体 合 作 治理 是 由政 府 主 导 、私 人 部

中国地方政府合作治理跨区域公共事务的制度设计

中国地方政府合作治理跨区域公共事务的制度设计

中国地方政府合作治理跨区域公共事务的制度设计摘要:本文以跨区域公共事务的特征为分析起点,指出跨区域公共事务应寻求各地方政府合作治理的道路。

通过对从“囚徒困境”到合作博弈的解析,分析了跨区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可能性及其所要具备的条件。

即通过制度化的设计,加强各方协商和信息交流。

具体的制度设计重点是,创建和完善动力激励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

此外,进一步深化政治、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为地方政府合作治理跨区域公共事务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地方政府;合作治理;跨区域公共事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使得各地区诸多传统的“内部”问题越来越“外部化”,各种跨区域公共问题大量出现。

政治体制的分权化改革,使地方政府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既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处理本地事务的积极性,也造成地方政府在过多关注地方利益的同时,忽视了大量的跨区域公共事务。

跨区域公共事务的特征决定了单个地方政府无法加以解决,必须寻求各地方政府合作治理的道路。

[1]一、公共事务的特性需要地方政府间合作跨区域公共事务是指超越特定行政区划,为了满足特定区域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需要,体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让他们共同受益的那类事务。

[2]比如,跨行政区划的环保问题、人口与资源问题、流域治理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地区稳定问题、流行病的防治问题、区域发展问题等。

跨区域公共事务超越了特定的行政区划,它所能满足的是特定区域,或者说几个地区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的需要。

跨区域公共事务也具有一般公共事务的特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虽然政府应承担提供公共事务的责任,但在跨区域公共事务合作中,地方政府往往首先是地方利益的代表,追求本地区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区域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在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带来这样的问题: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单个地方政府都不愿意承担责任,都会有“搭便车”的行为取向。

简论我国地方政府间的跨区域合作治理_李文星

简论我国地方政府间的跨区域合作治理_李文星

简论我国地方政府间的跨区域合作治理李文星 蒋 瑛(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4)摘要: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常常产生地方政府无法单独解决的跨区域的公共事务问题。

基于此,地方政府应基于互利共赢的理念,开展跨区域的合作治理。

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治理模式在国外已推行多年,被证明是一条成功的经验。

而我国地方政府间的跨区域合作虽广受关注,但因障碍重重而成就不显,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在制度层面有新的开拓。

关键词: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治理中图分类号:F 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5)01)0259)04收稿日期:2004-11-20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项目名称:西部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治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3CZZ009;本文受中流文教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李文星(1974-),男,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蒋瑛(1965-),女,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主要特征。

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常常产生许多地方政府无法单独解决的跨区域的公共事务问题。

基于此,地方政府应基于互利共赢的理念,开展跨区域的合作治理。

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治理模式在国外已推行多年,被证明是一条成功的经验。

而我国地方政府间的跨区域合作虽广受关注,但因障碍重重而成就不显,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在制度层面有新的开拓。

一、地方政府间跨区合作治理的内涵分析目前,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治理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和地方治理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区域开发从传统的自上而下拉动型发展向自下而上的促动型发展转换的主要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区域地方政府协作治理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区域地方政府协作治理研究

联网 + ”背景 下区域地方政府协 作治理 的相关 问 题, 首先要对概念有清楚的认识 。
( 一) “ 互联 网+ ”
水平与社会 文化 的差异性 ,对 区域 的协调合作理
念的认识也有所差异。
有 些 地 方 政 府 在 制 定 政 策 时 皆 以本 地 区 的利
简单来说 , “ 互联 网 +”的含义 可以是 “ 互联 网 +各种传统行业 ” , 但实 际上 “ 互联网 +” 不 只是
建超 越本行政 区域管辖权 限的机构 ,来有效处理 跨行政 区的公共事务。二是从横 向来看 , 同级地方
调 发展 的合理性认识 的缺失 ,导致 出现诸 多公共
性 问题 。f 3 1
( 二) 区域地 方政 府 问 经济 水平 失衡 化
近年来 , 随着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 的实施 , 经 济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 取得显著成效 , 但 国家
计和统一的标准 ,导致地方政府信息技术发展 各
自为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难 以形成合力 。其 三 , 原有 的信息技术 和
展水平不 同, 则意味着不 同的利益诉求 , 意味着合 作的利益 和成本的分 配是不平衡 的。首先 , 经济发 展不平衡表现为各地 区企业处于产业链 的不 同位
置, 这虽然有利 于发挥各 自的 比较优势 , 但也容 易
的重要性 。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 移动互联网、 云计
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 , 我国 区域地方政府合作治 理也深受 “ 互联 网 + ” 时代 浪
治理模式 , 形成 区域 间更紧密的协作 , 以多方 协作 促发展 , 打造一个具有 跨时代 意义“ 互 联 网 +” 背
景下的政府协作治理 。

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实践经验

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实践经验

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实践经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

为了更好地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提供支持,并积极探索实践经验。

本文将介绍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实践经验,并探讨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政策支持1. 设定发展目标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发展目标,旨在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这些目标通常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人口流动调控等方面。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各地区的发展,从而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将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位置,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提升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水平。

这包括加强交通运输、能源供给、信息通信等方面的建设。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政府为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3. 调整产业结构为了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政府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通过引导产业的布局和转移,政府试图实现产业的均衡分布,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和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此外,政府还支持和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以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发展。

4. 推动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和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通过加大对教育和科技领域的投资,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还能够提升区域综合实力,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二、实践经验1. 区域规划和协调机制建立有效的区域规划和协调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政府应当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并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机制,确保各项政策的实施和落地。

同时,政府还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各地区根据自身优势,形成合理的发展布局。

2. 扶持政策与制度创新为了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政府应当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各地区的发展。

这包括财政和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

政府间协作与区域治理研究

政府间协作与区域治理研究

政府间协作与区域治理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政府间协作和区域治理在世界范围内变得越来越重要。

政府间协作是指不同行政区域内的政府之间为了共同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合作。

而区域治理则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通过制定政策、管理资源等方式来解决区域性问题。

这两者紧密相连,在实践中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政府间协作是为了解决各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合作形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间协作成为各政府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例如,在全球环境保护领域,各国政府通过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共同制定环境保护政策,以减少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影响。

这种形式的协作不仅有利于解决当下的问题,也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政府间协作还可以在地区层面上进行,促进地区内政府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例如,欧洲联盟的成立就是为了通过政府间协作来解决欧洲地区的问题。

各国政府在欧盟框架下共同制定政策,推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发展。

这种形式的协作有助于提升地区整体竞争力,促进共同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间协作也受到区域治理的影响。

区域治理是由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一种治理方式。

区域治理的目标是通过多方合作来解决区域性问题,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

政府在区域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责制定政策、协调各方利益等。

政府间协作可以在区域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各方力量的协同合作,提高治理效果。

政府间协作和区域治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行政区域间存在利益差异和地缘关系,政府间合作可能受到一些限制。

其次,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也是一个问题,可能会导致合作效率低下。

此外,政府间协作和区域治理还需要解决资源分配、政策制定等难题,以实现各方的共同利益。

为了推动政府间协作和区域治理的发展,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建立和完善多边机制,为政府间合作提供平台和机会。

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

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

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作者:朱延松来源:《科技与企业》2016年第07期【摘要】经济的发展会反作用于环境,因此,在新时代的新思想的引导下,我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伟大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将陆续开展节能型社会以及生态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活动,以期完成预期的节能减排指标。

但是我国固有的区域行政规划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地政府的环保工作相对独立,因此,有必要对此加强环境治理体制改革,将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机制构建起来。

【关键词】跨区域环境治理;地方政府;合作我国的经济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大环境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相对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将我国的区域环境治理体系进一步推广并完善,就成了我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环境保护之路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将各地方政府结合起来,建立跨区域污染综合治理体系,这种合作机制的建立对我国的环境保护进程而言将是非常强大的助力。

一、跨区域环境治理问题的现状1.跨区域污染频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反作用于环境,因为经济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久而久之,引发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因此,环境问题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所面临的巨大考验。

而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传递性,在一个区域所发生的环境问题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传递到别的区域。

如,水污染问题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因为水具有流动属性,当一处水源发生污染问题时,水的流动性会引发其内部的扩散效应,因为各地的流动水源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因此,水流就会将污染物扩散到其他流域,进而导致跨区域的水污染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

2.环境污染转移问题由于我国的区域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保有自身的自由度,因此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相对于其他地方政府而言是相对独立存在的,这就给各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的构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跨界生态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研究

跨界生态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研究

跨界生态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跨界生态治理因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地方政府在跨界生态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协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地方政府在跨界生态治理中的协作机制和模式的研究仍然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对地方政府在跨界生态治理中的协作进行研究,解析其现状、作用、建设与问题,探讨地方政府协作模式,以期为提升地方政府在跨界生态治理中的效率和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

本文还将分析地方政府在跨界生态治理中的重要性,提出改进地方政府协作机制的建议,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促进跨界生态治理的发展作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地方政府在跨界生态治理中的协作机制,为地方政府间合作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不同地区之间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日益显现,跨界生态治理已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

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协作机制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效果。

通过研究地方政府跨界生态治理中的作用和协作机制的建设,可以为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关系、推动跨界生态治理取得更好的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分析跨界生态治理中的问题与挑战,探讨地方政府协作模式,有助于发现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方法,促进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提高治理能力。

本研究对于推动地方政府协作机制的结构化、规范化建设,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政策建议意义。

2. 正文2.1 地方政府跨界生态治理的现状地方政府跨界生态治理的现状在当今社会中备受关注,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各地政府纷纷加大力度进行生态治理工作。

跨界生态治理是指在不同地域范围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因此需要多方合作协调,其中地方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目前,地方政府在跨界生态治理中的主要任务包括制定生态环境政策、加强跨界协调合作、推动环境监管和执法等。

地方政府跨域生态治理实践探析

地方政府跨域生态治理实践探析

注释: ①金太军 :《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国挑战与西
方经验》,《国外社会科学》2015 年第 5 期。 ②田玉 麒、 陈 果 :《 跨 域 生 态 环 境 协 同 治 理 :何
以可能与何以可为》,《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0 年第 2 期。
③司林波、裴索亚 :《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绩效问责模式及实践情境——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 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1 年第 3 期。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党政论坛 2022年11月号
43
PARTY&GOVERNMENT
FORUM
治理新论
PARTY & GOVERNMENT FORUM
跨域生态治理采取了构建长效协作机制的方式,包 括调查取证机制、线索共享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协作 修复机制等形成一个有机且完整的系统体系,体系内部 不仅依据事项需要划分职能,也结合体制规划了责权, 保证了其实践的可操作性和灵活处置空间。因此,跨域 协作治理,在体制机制层面作出尝试,改变过去环境问 题季节性、突发性、阶段性反弹,助推运动式、“环境 风暴式”的合作,向常态式协同转变。
环境问题普遍涉及对企业的监管,例如大气污染治理中 执行主体不仅仅包括生态环境和住建部门,还包括环境 检测人员和执法人员。当前多为末端治理的环境治理, 当环境污染问题出现时,其末端对策仍是各地的执法与 处罚,极易出现“双重标准”,甚至出现基层执行人员 避责、在“角落处”越界的风险,导致执行政策时出现 偏差。
2. 跨域生态治理的政策执行易出现阻滞。合作主体 由复合的动力源流驱动会造成主观上的心理压力,产生 “不合作”“不作为”等消极行为。除此之外,部分外 部原因也可造成执行阻碍。例如跨域的水资源治理,包 括水文水质和左右岸上下游排污等事项,且环环相扣、 紧密相接、相互影响;水利部门、环保部门及其派出机 构,易依赖中央或地方上级命令,产生“多头领导”问 题,尤其是在模糊治理空间内,易出现推诿或越权。一 方面是话语权、领导权的争夺 ⑤,另一方面则是某部门 缺乏管理权所致的“无龙治水”,这些问题从根本上仍 是合作授权、分权不清的问题,以至于政策执行面临双 重阻滞难题。

跨界污染治理与区域合作机制研究

跨界污染治理与区域合作机制研究

跨界污染治理与区域合作机制研究
跨界污染治理与区域合作机制研究是指在跨越不同行政区域的污染问题上,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治理和合作机制。

这通常涉及到相邻地区之间的资源共享、环境标准协调、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等方面。

以下是这项研究的一些关键方面:
1.跨界污染的特点与影响:研究跨界污染的特性,包括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等,以及它对区域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

2.区域合作机制:探讨和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如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联合监测网络、共享污染信息等,以促进跨界污染的联合治理。

3.政策法规与标准协调:研究和建议如何在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协调环境政策和法规,以及环境标准和污染排放限值,确保有效的跨界污染控制。

4.治理技术与方法:探索和推广有效的跨界污染治理技术和管理方法,包括废水处理、废气净化、生态修复等,以及如何在这些方面进行跨区域合作。

5.经济激励与补偿机制:研究和设计经济激励和补偿机制,如生态补偿、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以鼓励和补偿在跨界污染治理中做出额外努力的地区。

6.公众参与与社会监督:评估和推动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的建立,提高透明度,确保跨界污染治理的公正性和
有效性。

7.案例研究与最佳实践:分析国内外跨界污染治理的成功案例,总结经验,提出最佳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和借鉴。

8.能力建设与培训:推动跨界污染治理能力的建设,包括培训官员、技术人员和环保志愿者,提高他们处理跨界污染问题的能力。

通过跨界污染治理与区域合作机制的研究,可以促进相邻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有效地解决跨界污染问题,保护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跨域治理研究

区域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跨域治理研究

区域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跨域治理研究区域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跨域治理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地方政府在区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和跨区域合作的日益增加,地方政府面临着跨域治理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区域发展中地方政府的跨域治理,并就其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研究。

二、跨域治理的定义和特点跨域治理是指利益相关方(包括不同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合作解决共同问题的过程。

跨域治理具有以下特点:多元参与、多层级决策、复杂问题、共享治理和协同效应。

地方政府在跨域治理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因为他们既是区域发展的参与者,又是协调者和管理者。

三、地方政府在跨域治理中的作用1. 信息共享与协调地方政府在跨域治理中起到了信息共享与协调的作用。

他们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和制定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传递各方的资源和需求,为区域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

同时,地方政府还可以协调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促进各方共同协作。

2. 政策协调与整合地方政府在跨域治理中还起到了政策协调与整合的作用。

他们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政策框架和行动计划,加强各方之间的政策衔接,避免冲突并促进协同发展。

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促进各方资源的整合,共同推动区域发展。

3. 项目实施与管理地方政府在跨域治理中还负责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他们可以组织各方合作,共同实施跨域项目,提高跨域治理的执行力。

同时,地方政府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成果的实现。

四、地方政府跨域治理实践中的问题1. 利益平衡与协商在跨域治理中,不同地方政府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和协商困难。

由于各地方政府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并达成一致是一个挑战。

2. 沟通与合作机制跨域治理需要各方之间的密切沟通和有效合作,但由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行动的不协调,沟通与合作机制存在不足。

3. 组织与协调能力地方政府在跨域治理中需要具备组织和协调能力,但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在这方面能力的不足,导致跨域治理的效果和效率不尽人意。

地方政府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模式研究与实证分析

地方政府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模式研究与实证分析

地方政府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模式研究与实证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的角色也日益重要。

地方政府治理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地方政府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展开研究和实证分析。

一、地方政府的作用与挑战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方式直接参与经济发展,并为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

然而,地方政府在治理中也面临许多挑战,如部门利益之间的博弈、政策执行不力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阻碍地方政府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二、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地方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税收减免、土地出让等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和人才。

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为地方政府带来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这种互利合作可以促进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协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

三、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除了与企业的合作外,地方政府还可以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社会组织可以在环境保护、扶贫救灾、文化教育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发挥各方优势,实现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

例如,在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可以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

四、地方政府的创新能力地方政府的创新能力对于协同模式的建立和实施至关重要。

地方政府需要能够适应变化的新经济模式和市场需求。

通过创新机制、政策和管理,地方政府可以提高治理效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创新和优化服务,吸引了大量的创新企业和科技人才。

这样的创新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五、案例分析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宁波市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宁波市政府积极引进外资,并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与此同时,政府与企业、高校合作建立了工程研究中心,共同推动技术创新。

地方政府还与社会组织合作,积极开展公益活动,提升民生福祉。

跨界生态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研究

跨界生态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研究

跨界生态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研究跨界生态治理是指跨越地域边界,对各种生态问题进行综合治理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跨界生态治理已成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而地方政府在跨界生态治理中的协作研究,对于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跨界生态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研究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跨界生态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研究的重要性:1. 促进资源共享:地方政府在跨界生态治理中合作研究,有助于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不同地区的政府可以共同利用各自的资源、技术和经验,加强协作研究,从而达到更好的生态治理效果。

2. 提高治理效率:地方政府之间的协作研究可以提高治理效率。

跨界生态问题通常涉及多个地区和多种因素,单一地方政府难以独立解决。

而通过协作研究,不同地区的政府可以共同研究问题,制定统一的治理方案,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3. 推动政策创新:地方政府协作研究可以推动政策创新。

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各有特点,通过协作研究可以共同研究问题,找到更适合的治理方案和政策,推动政策的创新和完善。

跨界生态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研究仍面临一些问题:1. 利益分歧:不同地区的政府在跨界生态治理中可能存在利益分歧,导致协作研究困难。

一些地方政府可能只关注自身利益,不愿意与其他地区开展合作研究,影响了生态治理的整体效果。

2. 管辖范围不清:由于跨界生态问题通常涉及多个地区,地方政府在协作研究中往往难以确定各自的责任和权力范围,造成研究的混乱和效率低下。

3. 缺乏统一标准:跨界生态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研究缺乏统一标准和指导,导致各个地方政府在研究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影响了协作研究的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1. 加强信息沟通:地方政府在跨界生态治理中应加强信息沟通,增进了解,建立合作关系。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信息交流,及时了解其他地区的工作情况和需求,促进合作研究的顺利进行。

走向共赢的格局:中国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

走向共赢的格局:中国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

走向共赢的格局:中国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
郎友兴
【期刊名称】《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7(029)002
【摘要】多年以来跨界的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已经成为中国环境治理上一个反复发作的顽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现行行政体制的"分割性".因此,地方政府间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不仅必要,而且是可能的.各级政府之间的"环境共治"是中国未来环境保护体系的一个发展主轴.而观念创新与区域认同意识的强化、中央政府的主动性与支持、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组织的建立、法制的保障与境外管辖权的试行,是本文对如何就环境治理进行跨区域合作的一些建议.这种环境治理的跨区域合作是一种"新区域合作主义".
【总页数】8页(P17-24)
【作者】郎友兴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法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35.5
【相关文献】
1.论我国地方政府的府际和谐——从竞争走向合作、共赢 [J], 李屏南;陈湘洲
2.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绩效的经济分析——来自中国196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J], 付彩芳
3.中国社区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模式探析 [J], 田家华;程帅;侯俊东
4.秉承企社共赢理念赢取美好绿色将来——记苏柯汉公司全身心投入中国环境治理 [J], 周倩
5.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J], 林琼;程莉;文传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政策网络治理视域下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

政策网络治理视域下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

政策网络治理视域下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摘要]本文基于政策网络治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研究,着重分析网络治理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的共通之处,强调实施网络治理是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论述,本文指出公共服务创新的关键在于有效地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力量,使多主体共同参与社会管理。

同时,本文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工作实际,介绍了延安市运用网络治理理念进行公共服务创新的积极探索与尝试,从实践角度阐释了网络治理的积极意义,尝试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政策网络治理;地方政府网络治理;公共服务政策网络是将网络理论引入公共政策领域, 分析政策过程中政策主体相互关系的一种解释途径和研究方法。

政策网络研究于20世纪50— 60年代源起于美国,经过欧洲学者的发展, 后在美国进行回流性研究, 现在正流行于整个欧美学界。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政策网络的研究重点已经转至公共治理, 就是与治理理论研究结合起来, 形成了政策网络治理流派, 成为一种公共治理的新框架和新模式。

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是当前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日益增多的新形势下各地政府工作开展重要研究方向,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关键所在。

关于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学者提出了治理的概念,认为治理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最佳选择和发展方向。

从本质上来说,治理是最终要达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价值理性的目标,而政策网络治理则强调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为多主体间的合作提供了有效运作机制和明确的制度框架。

因此,本文认为,政策网络治理理论更符合我国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对于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一、地方政府网络治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一)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

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

3本文系天津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与环境友好城市建设”(TJZZ071022)阶段性成果。

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3杨 妍 孙 涛[摘 要]如何完善我国的区域环境管理体制,是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职能转变和完善的重要议题。

跨界污染事件频频发生,反映了单一行政区污染治理方式与环境污染外部性特点之间的矛盾。

本文通过研究认为,环境污染是无法由某一地方政府独立而有效地解决的,需要建立跨地域、跨流域治理的有效机制,而地方政府合作机制是解决跨区域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跨区域环境治理;地方政府;政府间关系;合作机制[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09)01-0066-04 随着建设生态文明目标的提出,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入了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完成污染减排指标的约束性目标任务。

环境保护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环保工作任务也愈加艰巨而紧迫。

在现有区域行政划分体制下,要解决跨区域环境污染的难题,必须加强对区域环境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地方政府间合作的有效机制,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一、跨区域环境问题的现状与困境环境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运作机制复杂的系统工程。

环境本身具有公共资源属性、外部性、空间外延性,这就决定了区域环境保护的整体性。

“环境区域的范围限定在污染的外部影响所能达到的最远边界,是一个边界相对模糊的区域”[1],涉及多个行政区范围,因此跨区域是指跨越两个以上的政府层级所辖区域范围。

从行政区域角度看,环境的整体性往往被不同行政区所分割。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环境保护意识不同,容易造成地方政府在跨区域环境问题上的决策差异,各地方政府从自身经济人利益出发倾向于将政策调控范围模糊,难以界定的区域环境问题的治理成本转嫁给他方,使跨区域环境保护很难达成一致意见。

在工业化进程中跨区域环境问题屡出不穷,成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一大根源,主要表现在:(一)跨区域污染事件频频发生“我国河流污染问题严重,河水的流动把污染物扩散到其他区域甚至全域,危害甚大。

中国地方政府合作治理跨区域公共事务的制度设计

中国地方政府合作治理跨区域公共事务的制度设计

SHI 2009年第11期JINGJI 经济JIAO视角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使得各地区诸多传统的“内部”问题越来越“外部化”,各种跨区域公共问题大量出现。

政治体制的分权化改革,使地方政府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既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处理本地事务的积极性,也造成地方政府在过多关注地方利益的同时,忽视了大量的跨区域公共事务。

跨区域公共事务的特征决定了单个地方政府无法加以解决,必须寻求各地方政府合作治理的道路。

[1]一、公共事务的特性需要地方政府间合作跨区域公共事务是指超越特定行政区划,为了满足特定区域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需要,体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让他们共同受益的那类事务。

[2]比如,跨行政区划的环保问题、人口与资源问题、流域治理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地区稳定问题、流行病的防治问题、区域发展问题等。

跨区域公共事务超越了特定的行政区划,它所能满足的是特定区域,或者说几个地区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的需要。

跨区域公共事务也具有一般公共事务的特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虽然政府应承担提供公共事务的责任,但在跨区域公共事务合作中,地方政府往往首先是地方利益的代表,追求本地区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区域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在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带来这样的问题: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单个地方政府都不愿意承担责任,都会有“搭便车”的行为取向。

换言之,单个地方政府解决跨区域公共事务往往缺乏足够的动力。

将跨区域公共事务的治理希望寄托于中央政府,产生的问题是政府太大而无法解决小问题。

一方面,中央政府考虑的是牵涉全国的事务。

如果由中央政府来解决跨区域公共事务,即在全国人民之间分摊治理成本,这对那些并不受该区域公共问题所影响的人群来说是一种不公平。

而且,各种跨区域公共事务都提交到中央层面,那么无疑是在中央政府本已繁重的工作日程上再添卷宗。

另一方面,即便是中央政府认识到区域公共问题的重要性而决定来“亲自”治理,但“科层制”必然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扭曲与失真,使中央政府很难拥有真实、全面、及时的跨区域公共事务的治理信息,因而只能是一种运动式的、间歇式的治理。

政策网络理论应用于我国公共治理的适用性分析

政策网络理论应用于我国公共治理的适用性分析

行政论坛2010年第1期(第17卷,总第97期)XINGZHENG LUNTAN 一、政策网络对公共治理的应用价值20世纪80年代,在对国家组织的关注回归与对多元主义的重新审视中,工团主义应运而生,而政策网络被认为是最新发展成果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1]。

对政策网络最早作出定义的是彼得·卡曾斯坦(Peter ·Kazenstein ),他将政策网络定义为“把政府和社会主体连接在一起共同参与政策程序的网络”。

之后,罗兹(Rhodes )对政策网络提出补充定义,政策网络是“各个组织基于权威、资金、正当性、信息、人员、技术设备等资源依赖关系,结合成一种联盟或利益共同体”。

他提出政府不同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政策网络,这有助于政策的形成与发展[2]。

尽管政策网络理论产生于美国,但是该理论的发展主要在英国和欧洲大陆,这一理论的应用大体上可以分美国流派、英国流派和欧洲大陆流派(主要是德国和荷兰)[3]。

政策网络在美国的应用呈现出明显的微观特色,对政策网络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对网络中个体的行为上,他们认为更加开放和民主的政策网络会逐渐取代铁三角这样的封闭系统;英国学者在研究政策网络理论时采取的是中观的视角,他们将政策网络看做政府与社会利益集团、以及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调和中介;在欧洲大陆,政策网络被视作一种治理结构,政策网络被上升到与国家、市场相并列的治理手段,其研究可以说是处于宏观层面,更多地讨论政策网络对治理模式所带来的变革。

政策网络是政策活动中用以分配公共资源,满足各方利益要求的载体,也是公共政策得以实现的载体和方式。

政策网络形成于各利益主体为寻求政策问题解决途径,达成共同目标价值而进行的互动行为。

网络关系的内容包含信息、资金、权力、情感等一切可被用以吸引或约束利益主体的要素。

政策网络关系的实质是各行动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交织而成的网络。

网络的规模、边界及连接形态均取决于目标问题和目标群体。

国内外跨区域地方政策协调的实践和启示

国内外跨区域地方政策协调的实践和启示

国内外跨区域地方政策协调的实践和启示制度一体化在地方关系协调中发挥基础作用,我国东北三省的政府立法协调机制、泛珠三角城市间合作协调机制以及欧盟区域政策的运行经验对跨区域地方政策协调机制的构建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基于此,本文提出跨区域地方政策协调需要在区域立法协调、区域共同市场、区域合作机制及区域协调机构方面有所突破。

关键词:跨区域地方政策协调经验启示在地方关系合纵连横的交往实践中,不同行政区域的政策和制度之间存在相互冲突与矛盾。

制度协调成本过高,直接限制了地方间的有效合作。

公共管理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创设制度环境,使利益收入最大化、利益分配合理化。

从行为学角度分析,人的利益追求是人类行为的动因,通过制度可以协调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

跨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公共事务等公共项目的衔接与融合都需要地方间互动的机制,这种机制只有在制度环境中才能顺利运行。

制度环境提供地方间分工与合作的基本框架,所以制度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前提。

有效的制度机制既可以促进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入,又可以使区域合作得到强化和合理化。

国内外在跨区域地方政策协调方面已有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有代表意义的地方政策协调经验,以从中总结出跨区域地方政策协调的思路。

国内外跨区域地方政策协调的实践(一)东北三省模式该模式是三省政府建立的立法协作机制。

2006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签署了我国首个区域性立法协作框架—《东北三省政府立法协作框架协议》,在三省政府间开展紧密型、半紧密型、分散型三种形式的立法协作。

这一举措改变各地自己制定规章并只适用于本辖区的做法。

根据协议框架,三省内由一个省负责的立法项目,经过充分征求他省意见,基本上不做改动就能通行三省。

这种立法权限问题是政府立法工作的尝试与创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三省相同或相近的地方立法题目、内容、对策等运用于相同或相近的省情,从而减少一部法规出台所耗费的大量人力和财力。

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合作研究

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合作研究

作者: 吴光芸[1];李建华[1]
作者机构: [1]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出版物刊名: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96-9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区域公共事务;地方政府;合作
摘要: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区域公共事务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和紧迫,以往由一个地方政府进行的单边公共行政已力不从心,必须倚赖多个地方政府的联合治理,如跨行政区的环境资源保护、污染治理、突发性公共问题的处理、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地方治理等。

我国地方政府在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合作已经起步,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建构与健全地方政府间的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机制,使地方政府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协调合作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0] 务, 以共识为导向的集体决策过程的正式制度安排 。
即构成了区域合作 作用而演变成为持续性相 互 依 赖 关 系 , 。 成员组成的社会网络 ( 如图 1 所示 ) 三、 跨界政策网络的形成 政策网络 1. 网络分析往 往 被 用 于 公 共 部 门 与 私 人 部 门 之 间 在 政 “ 策过程中的关系描述 。 通常 来 说 , 网络” 被用于描述因政 治、 经济或社会原因而连接 在 一 起 的 不 同 组 织 组 合 而 成 的 结构 。 网络可 以 是 紧 密 的 , 也 可 以 是 松 散 的, 但是其主要 功能是传递信息和从事 集 体 行 动 。 从 系 统 的 观 点 来 看 , 政 其目的是制 策网络是由多种关系连接 的 政 策 参 与 者 网 络 , 定公共政 策 。 这 种 方 法 强 调 利 益 相 关 者 、 结构和相互关 实际上 , 网络理论分析的是一种典型的系 系 。B u n e指出 “ g 统, 探讨直接或间接连接的 利 益 相 关 者 连 接 关 系 的 结 构 和
策领 域 内 连 接 而 成 的 网 络 , 是 不 同 参 与 者 交 流 思 想、 数据
[ 1 2] 政策网络理论强调政策制定是 和建立信任关系的渠道 。
一个复杂的大量利益相关 者 相 互 作 用 的 过 程 , 这些利益相 政策过程以合 关者构成一个彼此依赖 的 网 络 结 构 。 其 中 , 作为基础 , 而合作也需要 网 络 结 构 做 支 撑 。 网 络 中 各 利 益 相关者通过各种 直 接 的 紧 密 联 系 ( 强 关 系) 或者间接的传 弱关系 ) 连接成特 定 的 结 构 , 结构中每一个行动者 递关系 ( 的行为都将成为其他行动者的约束 。 跨界政策网络 2. 就单个区域的政策网 络 而 言 , 政策是组织间持续协调 的结果 , 这种政策的作用空 间 在 相 关 组 织 组 成 的 区 域 内 发 生作用 , 也就是政策的区 域 性 限 定 。 在 涉 及 多 个 区 域 共 同 利益 时 , 地 方 政 府 的 自 利 性 和 策 略 性 便 会 显 现 出 来, 这就 需要考虑政策网络的跨 界 特 征 。 如 前 所 述 , 区域合作治理 的重点在于提供联合公共 产 品 与 服 务 , 并克服合作成员的 政策网络 的 应 用 就 是 一 个 从 单 区 域 到 多 策略行为 。 此时 , 区域的分析构架的演进 , 大量的跨界政策网络途径被应用 在欧洲和美国的区域政策制定中 。 跨界政策网 络 在 克 服 制 度 性 集 体 行 动 中 的 交 易 成 本 困境中 表 现 出 极 大 的 优 势 , 受 到 学 者 们 的 关 注 。T h u r - m a i e r和 W o o d 指出地方政府之 间 的 地 缘 协 议 构 成 一 种 二 元关系 , 多个具有二元关系 特 征 的 地 方 政 府 就 会 在 宏 观 层 面构成包含一系列行动者 的 社 会 网 络 , 从而形成区域治理
[ 4] 届来说 , 分别增长了 8 2% 和 5 4% 。
我国区域合作深入发 展 的 同 时 , 地方政府治理形态正 区域行政向区域治理转变 在从行政区行 政 、
[ 5]
一些改革者提出功能性 区 域 和 行 政 区 域 之 间 的 匹 配 问 时,
8] , 指出具有中心权威 的 合 并 政 府 可 以 解 决 行 政 辖 区 与 题[
[ [ 1] 2] 成本 , 形成新的制度 。 F e i o c k和C a r认为地方政 府会 基
理解不能完 全 解 释 我 国 跨 区 域 地 方 政 府 合 作 的 实 践 。 那 ( 么我们需要解决 两 个 重 要 问 题 : 跨区域的政策网络如 1) 何促进地方政府主体间的区 域 合 作? ( 多个区域组成的 2) 跨区域政策网络具有什么 样 的 结 构 特 征 , 这些特征如何影 响网络行为?本文将结合 我 国 合 作 区 实 践 案 例 , 对这两个 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 研究以 行 政 区 域 为 单 位 的 地 方 政 府 如 何通过相互依赖的二元关 系 构 成 网 络 , 优化区域治理结构 从而实现共赢目标 。 二、 区域治理的形成 从“ 协 调” 到“ 合 作” 1. 区域治理的研究 经 历 了 “ 协 调” 与“ 合 作” 两个重要发 碎片化的地方治理系统不再 展阶段 。 首先 , 2 0世 纪 后 期, 能够有效应对快速现代 化 带 来 的 社 会 问 题 。T i e b o u t尝 试 从个人选择的角度解决大 都 市 或 区 域 化 难 题 , 他主张采用 一个统一的地方治理体系 , 认为这样的治理方式具有优化
引言 一 、 竞争与合 作 格 局 的 不 断 演 化 是 各 国 发 展 的 新 态 势 。 全球化打破了国家之间的 边 界 , 区域化则打破了一国内部 行政区之 间 的 壁 垒 , 区域合作是融入国际竞争的必然选 区 域 化 实 现 了 经 济 上 的 规 模 效 益, 更 择 。 大量研究表 明 , 为重要的一点则 是 区 域 合 作 制 度 在 解 决 公 共 池 塘 资 源 的 治理困境上表现出了绝对 的 优 势 , 合作收益能够克服交易
公共 政 策
: / d o i 1 0. 3 7 8 2 . i s s n . 1 0 0 6-0 8 6 3. 2 0 1 3. 0 1. 0 5 j
跨界政策网络与区域治理 : 我国地方政府合作实践分析 *
锁利铭 杨 峰 刘 俊
[ 摘 要 ] 基于 制 度 性 集 体 行 动 理 论 , 文 章 指出 区 域 合 作 治 理 的 实 质 就 是 个 体 理 性 的 地 方 政 府 为 克 服 交 易 成 本 障 碍 互相 连 接 , 构 建 相互 依 赖 的 可持续合 作 网 络 , 从 而 实 现 公共 服 务 的 供 给 。 本 文 在 政 策 网 络 理 论 模 型 的 基 础 上, 将 区 域 因素 加 入了 政 策 网 络 理 论 的 分析 框架 之 中 , 界定了跨界政策网络的形成机理与结构状态。通过 “ ” 泛珠 三 角合 作 区 的 案 例 , 指出 它 是 建立 在 信息共 享 基 础 上 的 “ 弱关系” 网络结构, 这种网络结构打破 9+2 原 有 行政 隶属 , 通过代理人的传递作用, 连 接 了不 同 的 参与者 , 从 而 保障 制 度 性 集 体 行 动 的 实 现 。 [ 关键词 ] 跨 界 政 策 网 络 ; 区 域治 理 ; 区 域合 作 [ ( ) 中图分类号 ]D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 3 5. 5 [ A [ 1 0 0 6-0 8 6 3 2 0 1 3 0 1-0 0 3 9-0 5
9] ,简称为I , 分 析 框 架[ 这一框 t i o n a l C o l l e c t i v e A c t i o n C A)
架构建了某一范围内同一 层 级 、 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或其

功能区域不匹配的问题 。 总 之 , 这一时期的研究认为区域 治理是对地方政府复杂关 系 的 管 理 , 强调地方政府及其相 互关系的协调 。2 理论界认识到合作和战略决 0 0 0 年以后 , 策的重要性 。 以 F e i o c k为代表的学者整合了集体行动的 问题与制度分 析 的 范 式 , 提出了制度性集体行动( I n s t i t u -
[ 1 1] 。 因此 , 政策 网 络 是 由 组 织 、 机构或个人在一定政 功能 ”
“ 在此基础上 , 区域合作 治 理 ” 可以看作是合作治理在 强调自治基 地方政府发展区域经济中 的 具 体 运 用 和 体 现 , 础上的区域 利 益 。 因 此 , 区 域 合 作 治 理 存 在 两 个 层 次, 一 是单 行 动 者 行 为 选 择 层 次 , 即 区 域 合 作 行 为; 二是多行动 即区 域 合 作 治 理 结 构 。 二 者 之 间 相 互 者组成的结构层次 , 相互影响 。 首先 , 在 区 域 合 作 行 为 层 次, 地方政府是 作用 , 区域合作治理的主体 , 区域 合 作 治 理 就 是 地 方 政 府 之 间 在 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或区域公共 事 务 上 采 取 “ 合作” 途 径, 进 合作对 象 选 择 、 合 作 途 径 确 定、 合作协议 行区域政策决策 、 区域治理结构 ” 则 执行及合作成果监督的过程与机制 。 而 “ 协议 、 进一步表明了地方政府所采取的与其他主体的联盟 、 伙伴 、 合同等途 径 中 各 参 与 主 体 特 征 及 相 互 之 间 的 动 态 结 具体表现为合作区域的边界 、 规模及关系等各种集 构关系 , 地方政府间形成的独立 、 双边 体行动变量在内的制度安排 , 。 或多边关系 , 这些关系构成了 “ 区域合作治理结构 ” 区域合作治 理 结 构 决 定 于 各 参 与 方 在 个 体 理 性 下 的 策略 行 动 选 择, 这 些 选 择 构 成 了 各 参 与 方 之 间 关 系 状 态, 而各方之间原有 的 关 系 又 会 成 为 潜 在 区 域 主 体 的 个 体 行 为选择的前提和约束条件 。 从“ 区 域合 作 治 理 结构 ” 到“ 社 会 网 络” 3. 区域合作治理的实质 , 就是区域治理的结构层次与多 成员参与共 同 形 成 的 集 体 行 动 之 间 的 动 态 关 系 。 这 个 区 域层次的网络结 构 会 影 响 形 成 网 络 的 各 个 地 方 政 府 成 员 所处 的 环 境 , 经 过 一 段 时 间 的 累 积, 形成新的稳定的合作 也就 是沿着 “ 结构 — 行为 — 绩效 ” 的路径动态循环发 状态 , 展过程 。
, 域合作
治理业已成为地方政府 治 理 的 主 要 手 段 之 一 。 但 是 , 多主 体参 与 、 多 层 次 支 撑、 多领域合作以及多合作区重叠的区 域合作环境 给 我 国 地 方 政 府 带 来 新 的 挑 战 。 政 策 网 络 在 国外实践中的有效性为我 们 提 供 了 方 向 , 但是目前国内对 政策的研究集中 于 政 策 制 定 中 多 主 体 参 与 的 多 元 关 系 描 述, 这种政策网络往往在 一 个 区 域 内 不 同 主 体 间 发 生 。 如 果合作是区域可持续发展 的 必 然 选 择 , 原有对政策网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