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和共同决定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8、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10、自然增长率=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类型(按发展顺序)12、原始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阶段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和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和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17、二战后,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18、我国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的特点,方向;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方向,原因。

19、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是人口迁出地的省份2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2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是主要因素23、我国古代出现三次人口南迁,主要原因与有关24、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表示,重要指标是2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的是26、“木桶效应”揭示,决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的资源27、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叫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形态的形成与相关。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1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丰富(3)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3、混合农业(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

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

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表面的学科,地理学可以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大领域。

高中地理必修二主要涉及自然地理的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地球的水资源、地球的生物资源、地球的大气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对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导致季节变化。

2. 地球的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用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点位置的工具,由经度和纬度组成。

3. 地球的地形地球的地形包括大陆和海洋,地势高低不平。

4. 大气圈和气候区划大气圈是地球围绕着的大气层,气候区划是根据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划分的地球气候带。

5. 地球的地图及投影方式地球的地图通常通过投影方式呈现在平面上,不同的投影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变形。

第二部分:地球的水资源1. 地球的水资源分布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冰川和雪层等,分布不均匀。

2.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类通过灌溉、供水和发电等方式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3. 水资源的保护由于地球水资源有限,需要采取措施保护水资源,包括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等。

第三部分:地球的生物资源1. 生物资源的分布生物资源包括动植物资源,分布受到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2. 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类通过农业、畜牧业、林业等方式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3. 生物资源的保护由于生物资源有限,需要采取措施保护生物资源,包括植树造林、禁止滥砍滥伐等。

第四部分:地球的大气环境1. 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后释放热量被大气层吸收和反射导致温度上升。

2. 大气污染工业、交通等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污染物增加,形成大气污染。

3. 大气环境保护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治理大气污染、促进清洁能源使用等保护大气环境。

以上所述便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地球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从而更好地保护地球资源,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

地壳分为陆壳和海壳,地幔则是位于地壳之下的岩石层,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坐标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自转使得地球具有昼夜交替的现象,公转则决定了季节的变化。

地理坐标是一种用于确定地球上特定位置的方法,由经度和纬度组成。

3. 地球的地形和地貌地球的地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平原等,地貌是地表形态的总称,包括山地地貌、河流地貌、冰川地貌、海洋地貌等。

4. 地图的制作与使用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影,通过等经纬线和符号图示可以表示出各种地理要素和地貌特征。

地图的使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分布规律等。

二、宇宙中的地球1. 太阳系的形成和特征太阳系是由一个恒星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八大行星以及众多的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构成。

太阳系形成于约46亿年前。

2. 地球的形成和结构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的太阳系早期,由于地球内部的不断分化和地壳的运动,使得地球具有了三层结构,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3. 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是地球的外部层,由气体组成。

它不仅能够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还能够保持地球的气候和天气的变化。

4. 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下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蓄水和流动等。

水圈的存在使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

三、人口与资源1. 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人的总和。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方面的问题。

2. 资源与资源的利用资源是指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等。

资源的利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四、经济地理1. 经济活动与地域联系经济活动是人类为生产和生活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1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2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一、人口。

1. 人口增长模式。

-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主要存在于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差。

-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农业社会和工业革命初期多为此种模式,生产力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但人们生育观念转变相对滞后。

-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多为此种模式,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人们生育观念转变等。

2. 人口迁移。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 自然因素:气候(如美国老年人向南部“阳光地带”迁移)、土壤、水源、矿产资源等。

- 经济因素:这是最主要的因素,包括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生活条件等。

例如,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发达国家迁移往往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经济发展机会。

- 社会因素:政策(如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人口向西部迁移)、战争、宗教等。

- 人口迁移的影响。

- 对迁出地:有利方面,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等;不利方面,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等。

- 对迁入地:有利方面,提供劳动力,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等;不利方面,可能带来环境压力、社会治安等问题。

3. 人口容量。

-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地区或国家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其大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

-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它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二、城市。

1. 城市空间结构。

- 城市功能分区。

-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进行商业活动,建筑物高大密集,人口昼夜差别大。

- 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可分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利用1.地球的形状和尺寸2.地球的运动形式3.太阳辐射与地球的温度分布4.全球气候带及其特征5.中国的气候带及其特征6.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与特征7.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8.自然地理环境的利用与保护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发展战略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要求4.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和对策第三章中国的农业1.农业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3.中国农业的区域特点和空间格局4.单季稻作与双季稻作的特点与分布5.农业区位条件与农业生产布局6.中国农业的资源基础和条件7.农业现代化的意义和主要任务8.粮食安全与粮食问题9.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第四章中国的工业1.工业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3.中国工业的区域分布和空间格局4.主要工业部门的地域分布和特点5.工业集聚区的特点和类型6.工业布局的原因和影响因素7.工业化的意义和主要任务8.工业化的地方与全球化的关系第五章中国的交通与通信1.交通和通信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3.中国交通和通信的区域分布和空间格局5.交通运输的要素分析和影响因素7.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六章中国的人口与城市1.人口与城市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人口与城市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3.中国人口与城市的区域特点和空间分布4.人口迁移的类型和特征5.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6.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7.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8.城市规模分布和城市等级体系9.农村城镇化的内涵和任务第七章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资源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资源问题的形成和演变3.中国资源环境的区域特点和空间格局4.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地域分布与开发利用5.水资源与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的关系6.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7.生态环境的地理概念和特点8.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9.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和对策第八章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1.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的特点和分类2.中国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特征和影响3.中国海洋资源的潜力和开发利用4.中国的海洋保护与海洋环境管理5.中国的海洋开发与海洋权益保护6.中国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的维护第九章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发展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特征2.经济全球化的地理规律和影响因素3.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历程和特点4.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5.经济全球化对地区差异和发展模式的影响6.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对策这些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学生们在学习地理时应当重点掌握。

高中地理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三地理必修二必备知识点王水平编写一、人口的自然增长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其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范围的增大而减弱。

1、世界人口规模(1)“世界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经相当庞大。

(2)2008年,世界人口达到67亿。

2、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4、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人口总数的比重>7%。

2.人口问题的范围很广,除人口数量过多或者过少、人口增长过慢或者过快外,人口年龄结构失调、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等都属于比较严重的人口问题。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构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类型:(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转变:从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逐步过渡。

4、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5、分布:发达国家——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传统型增长模式特点人口增长速度原因典型代表备注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条件差极少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又称“高—高—低”型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迅速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高印度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又称“高—低—高”型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缓慢,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受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不强英国等发达国家又称“低—低—低”型强调:南非、冰岛——传统型;中国、韩国、古巴、新加坡、乌拉圭——现代型三、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3、人口迁移的类型:国际迁移、国内迁移4、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19世纪以前集团性、大批量欧洲、非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发现开发新大陆、传播工业文明,改变人种的空间分布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拉丁美洲、亚洲、非洲西欧、北美、西亚、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开发边疆,主要以政策性迁移为主。

地理必修二必考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必考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必考重要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地球的物理现象和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理必修二是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重要部分,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

下面是地理必修二必考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的结构和地震活动地球的结构是地理必修二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它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的表层结构。

而地震活动则是地球内部的一种运动形式,也是地球结构的一部分。

在地理必修二中,学生需要掌握地球的各种结构,如地球的核心、地幔和地壳等,以及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影响等。

二、岩石圈和板块构造岩石圈和板块构造是地理必修二的又一重要知识点。

岩石圈是指地球上的固态岩石层,而板块构造是指岩石圈上的地质板块相互运动的现象。

学生需要掌握地球板块构造的相关知识,如板块的分类、板块的移动方式以及板块移动的原因和后果等。

三、天气和气候天气和气候是地理必修二的又一重要知识点。

天气通常指某一时刻或某一时期内地球上某个地区的气象变化情况,而气候则是指长期的平均气候状况。

地理必修二中,学生需要了解天气和气候的相关知识,如天气现象的分类、气候区划、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等。

四、人口和城市人口和城市也是地理必修二的重要知识点。

在地理必修二中,学生需要了解人口的结构、人口的分布和迁移,以及城市的形成、城市化的过程和城市规划等相关知识。

五、资源和环境资源和环境是地理必修二又一重要知识点,学生需要了解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如石油、煤炭、水资源等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等相关问题。

总结:以上所列出的知识点都是地理必修二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并且都是必考的知识点。

学生需要细心阅读教材,并且理解掌握这些知识点,这样才能在地理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同时,学生也应该深入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加强对地球的认识和了解,以便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推荐15篇)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推荐15篇)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推荐15篇)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1)1)秦岭淮河线,南北农特点:以北为旱地,多用水浇灌;东北春小麦,作物一熟年;华北冬小麦,两年能熟三。

秦淮线以南,耕地多水田;年熟两或三,水稻为重点。

水文特征变,北河汛斯短;有冰流量小,水混位变显。

南河流量大,水位变不显;沙少汛期长,冬季无冰现。

气候分界线,五个大方面:无霜生长期,长短南北反;湿润半湿润,八百等降线;亚热暖温带,一月零度线。

植被界以南,绿色为常年;亚热阔叶林,热带雨林南。

以北温草原,落阔叶广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北边。

地表十分陆占三,亚欧非洋两美南①。

亚欧两洲本一体,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乌拉高加分两边②;亚非原本相结连,苏伊运河来割断③;亚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峡在中间;中美南北来牵线,巴拿运河又阻拦④;数大洋洲面积小,似断不断亚下边。

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占西半边,唯有南极搞独立,冰层覆盖称高原。

①洋,大洋洲。

两美,南美洲和北美洲。

南,南极洲。

②乌拉,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

高加,高加索山脉。

③苏伊运河,苏伊士运河。

④巴拿运河,巴拿马运河。

2)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

3)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亚非南北美,南极大洋欧。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

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4)东北三省黑吉辽北部边疆内蒙古两河两山连京津两湖三江接皖沪南部琼台闽粤桂川黔云藏加重庆西北陕甘宁青新港澳特别行政区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2)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爱自然因素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但造价高,占地广,耗费金属材料多。

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2、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对自然条件适应范围广,周转快,装卸方便,但运量小,成本较高,运费较贵。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知识11、人口增长的总趋势:上升趋势;人口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

2、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3、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4、人口增长不平衡: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慢,自然增长率水平低,人口增长稳定甚至出现负增长。

(俄罗斯、德国、日本)欠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快,自然增长率水平高。

(中国、巴基斯坦、几日利亚)5、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②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中国: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到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7、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①分类: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②具备条件:Ⅰ改变常住居住地;Ⅱ改变居住地达到一定的时间;Ⅲ跨越一定的行政条件。

③影响因素:⑴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⑵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主导因素)⑶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国家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8、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⑴二战前:①原因:殖民主义扩张、资本主义发展、地理大发现、新航线开辟;②特点:⒈从旧大陆到新大陆;⒉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⑵二战后:①原因: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②特点:⒈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⒉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

9、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⑴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①原因:⒈计划经济体制;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②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③方向:⒈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⒉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地广人稀的地区。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 人口与城市
- 人口迅速增长,导致城市化进程加速。

- 城市人口的特点有聚集性、多样性、流动性和分层性。

- 城市规模可分为大城市、中城市和小城市。

2. 城镇化与工业化
- 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工业化的重要表现。

- 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城市人口比例不断提高。

- 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3. 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 城市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 城市规划要考虑城市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生态环境等方面。

- 城市发展还需要解决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4.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活
- 城市环境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需要进
行治理和保护。

- 城市生活包括居住、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需要提高城
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利用。

5. 城市经济与城市管理
- 城市经济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产业结构和就业问题。

- 城市管理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治安管理
等方面。

- 城市发展要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
1. 自然地理
- 地球及其构造:地球是一个由固体地壳、流动的岩石软流圈和外层空气组成的大型星球。

-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物环境,它们相互作用并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 自然地理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

- 气候和天气:气候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而天气则是指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气候状况。

2. 人文地理
- 人口与城市:人口密度、人口分布、城市化等。

- 交通运输: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方式,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影响。

- 经济地理:反映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 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

3. 地理信息技术
-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用于获取、存储、处理和展示地理信息的系统。

- 遥感技术:利用航空器或卫星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 全球定位系统(GPS):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准确确定地球上任意点的位置。

4. 地理学的其他知识点
- 地图读图技巧:通过图例、坐标等方式解读地图上的信息。

- 地理研究方法:如实地考察、调查、统计分析等。

以上是高中必修二地理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二)重点知识复习资料

高中地理(必修二)重点知识复习资料

高中地理(必修二)重点知识复习资料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模式特 点 时代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社会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过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

矿产资源。

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第三节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迁移原因 特 点 迁移路线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1.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政策。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全版)本文档旨在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包含最全的信息。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1.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2. 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二章: 内外力与地貌
1. 地球的内外力是地貌形成的原因之一。

2. 内力包括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外力包括风、水、冰等。

3. 地貌是地球外部形状的总和。

第三章: 陆地生态系统
1. 陆地生态系统包含的要素有植被、动物、土壤等。

2. 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会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第四章: 气候与气象
1. 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气象是指短期的天气现象。

2.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影响。

第五章: 水资源与利用
1. 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2.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六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1.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发展模式。

2.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的一些概述,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0 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第一章:地球形状与地球运动
- 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明方法
-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 地球倾斜与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的关系
第二章:地理坐标与地球时区
- 地理坐标与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 世界标准时间及地球时区的划分
第三章:地球的内部
- 地球的构造与内部圈层分布
- 陆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
- 地壳演化与板块构造理论
第四章:地球的外部
- 大气圈的组成与性质
- 气候与气象的关系
- 地表水循环与地下水资源
第五章:人口与城市
-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 人口变动与人口问题
- 城市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第六章:农业和工业
-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特点- 工业的种类与分布
- 工业化进程与环境保护
第七章:交通与通信
- 陆上、水上、空中运输方式- 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发展
- 通信技术与信息时代
第八章:地球与地图
- 地球与地图的关系
- 地图的种类与使用
-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可以通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自然增长率。

某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风俗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初期的传统型人口模式也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过渡型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而20世纪中期到现在的现代型人口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也呈现出类似的模式。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等。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

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三个特点。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可以通过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以及长期性来确定。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

对于迁出地来说,人口密度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也会减轻,但同时也会出现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对于迁入地来说,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导致人口密度增加和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化、区域开发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三地理必修二必备知识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其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范围的增大而减弱。

1、世界人口规模(1)“世界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经相当庞大。

(2)2008年,世界人口达到67亿。

2、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4、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人口总数的比重>7%。

2.人口问题的范围很广,除人口数量过多或者过少、人口增长过慢或者过快外,人口年龄结构失调、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等都属于比较严重的人口问题。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构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类型:(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转变:从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逐步过渡。

4、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5、分布:发达国家——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传统型增长模式特点人口增长速度原因典型代表备注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条件差极少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又称“高—高—低”型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迅速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高印度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又称“高—低—高”型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缓慢,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受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不强英国等发达国家又称“低—低—低”型强调:南非、冰岛——传统型;中国、韩国、古巴、新加坡、乌拉圭——现代型三、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3、人口迁移的类型:国际迁移、国内迁移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19世纪以前集团性、大批量欧洲、非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发现开发新大陆、传播工业文明,改变人种的空间分布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增多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5、我国人口迁移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开发边疆,主要以政策性迁移为主。

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特点表现为人口迁移规模增大,频率加快,迁移方向主要为由农村向城市,由内陆向沿海。

6、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7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3)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4)文化因素:宗教、民族、文化教育2、对影响因素的评价:(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2)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因素都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

五、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2、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最重要的指标,表示一个地区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②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二者均具有不确定性性。

3、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开放程度、消费水平。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资源和科技水平,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4、世界环境人口容量:乐观无限、悲观已过、客观百亿六、地球上适合养活好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2、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3、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4、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和联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表解如下: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概念强调点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即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大小关系某一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共同点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成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5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资源丰富程度首要因素,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第一章人口的变化考点考法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上升的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20世纪以来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亚、非、欧、拉美、北美、大洋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非、拉美、亚、大洋、北美、欧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8、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很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人口老龄化、社会负担重、劳动力不足10、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11、人口增长模式的四类型(按发展顺序)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12、原始型的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过渡型;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过渡向现代转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17、二战后,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18、我国当代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80年代中期以后,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迁移的流量增大,主要流向发生变化(流向沿海发达地区)。

19、我国古代,由于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影响,人民大批迁移。

2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人才、劳动力的流失,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利于经济;人口密度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2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变化、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因素22、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环境承载力表示,重要指标是人口数量2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的是消费水平24、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叫人口合理容量,数量比环境人口容量小25、“木桶效应”揭示,决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短缺的资源26、中间派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为 100 亿;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16 亿。

七、城市形态类型——1)组团状(重庆)、团块状(北京、成都、合肥、华盛顿)、放射状(延安)、条带状(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

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有自然条件(地形、河流等)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经济、文化、历史等)。

如:平原地区的城市形态多为团块状,山区和丘陵区的城市形态则多为组团状。

八、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市政。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同类活动的空间集聚效应形成功能区3、城市功能区的特点:(1)无明显界线(2)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4、主要城市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1)住宅区: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发展。

2)商业区:需要便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费者;分布以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为原则;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大多呈点状或条状。

3)工业区:专业化程度较高,相互之间协作性强;不断向外缘移动;分布于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公路、铁路、河流等)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特征及区位功能区形态特征区位选择及原因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商业区活动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原因:①人口稠密、市场广阔;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原因:①减轻对市区的污染;②交通便利,降低成本住宅区占地面积大,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 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原因:①环境优美;②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原因:①便于工人上下班;②收入低,文化教育程度低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用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商业用地不等同于商业区,商业用地是指商业活动占用的土地,而商业区中除了商业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即用地类型除了商业用地外,还有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等。

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定义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3、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地租因素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B.交通便捷程度(2)其他因素:A.收入——住宅区的分化B.知名度C.宗教和种族D.历史因素E.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4、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地租高低影响5、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必须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例如: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协调好相互的位置关系,以减少污染;设置必要的防护带;必要的卫星城建设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