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登鹳雀楼》表格式教案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1一、课文说明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
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
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
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
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二、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二)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习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
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鹳雀楼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6个生字,初步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蕴涵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资源分析:1、教学资源分析: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是一首即景生情的诗。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次句写目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不远处折而东向,留归大海,一幅壮美的景致通过这十个字凸显了出来。
三、四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把诗篇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2、学生资源分析:这首诗很多孩子早已熟读成诵、烂熟与心,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
若要二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因为古今文字存在的差异,使学生很难通过诗文中单个的字来理解意思,所以我将诗歌的模糊美与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难点: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鹳雀楼图片、录象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课题)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字“楼“,并指导书写)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17《登鹳雀楼》教案
17、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4、能使学生理解课文中什么是景,什么是情,为何要交融,又是如何交融的。
【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书写和认读“欲”“楼”“入”“穷”“依”等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朗读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
复习“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复习“三拼音节”。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4、简要介绍诗人和鹳雀楼,让学生能初步认识诗人,更好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美好。
二、初读课文1、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投影出示古诗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古诗。
3、播放古诗诵读录音,让学生感受停顿节奏,自己用笔划出停顿。
4、范读;指名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读这首诗,熟悉内容。
三、教学生字词1、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入(进入、入门、出入)穷(穷尽、贫穷、穷苦)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4、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词和词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观察图片、想象画面,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祖国河山的壮阔。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 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1. 生词和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2. 对比分析古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古诗《登鹳雀楼》的全文、图片、生词解释等。
2. 学生准备课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楼的壮观。
(2)学生分享对鹳雀楼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登鹳雀楼》。
(2)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教师讲解生词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3. 理解意境:(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古诗中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4. 应用拓展:(1)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古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家长辅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 学生书写古诗《登鹳雀楼》的生词和词语。
3. 家长签名确认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反思:2.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七、课后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学会分析唐诗的韵律和节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鹳雀楼》。
(2)学会对比分析,将《登鹳雀楼》与其它唐诗进行对比,了解其艺术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登鹳雀楼》的诗意理解和诗句的准确背诵。
2. 学会分析唐诗的韵律和节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登鹳雀楼》的意境感受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2. 对比分析《登鹳雀楼》与其它唐诗的艺术特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对比分析《登鹳雀楼》与其它唐诗。
3. 实践法:朗读、背诵《登鹳雀楼》,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登鹳雀楼》的原文及其注释、翻译。
2. 学生准备:预习《登鹳雀楼》,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登鹳雀楼》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引发学生思考。
2. 讲解诗句(1)逐句讲解《登鹳雀楼》的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2)讲解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等。
3. 分析诗歌特点(1)引导学生关注《登鹳雀楼》的韵律和节奏,分析其艺术特点。
(2)对比分析《登鹳雀楼》与其它唐诗,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
4. 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登鹳雀楼》,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登鹳雀楼》的诗意和艺术特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准确背诵《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2. 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大致内容。
3. 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表达的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的大致内容。
2. 难点:体会到诗人表达的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诗的背景、作者和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3. 诵读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登鹳雀楼》,体会其中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鹳雀楼的历史故事,引入《登鹳雀楼》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诗的背景和作者(10 分钟)
- 介绍诗的创作背景。
- 讲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
3. 分析诗的内容(15 分钟)
- 讲解诗的结构和主题。
-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4. 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15 分钟)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5 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5 分钟)
布置诵读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有感情地朗诵《登鹳雀楼》。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大致内容,体会到诗人表达的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讲解的深度和速度,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字词含义,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壮丽景色。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难点(1)领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哲理。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著名楼阁的图片,如黄鹤楼、滕王阁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是否知道鹳雀楼,并简要介绍鹳雀楼的历史和特点。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解释生字词,如“鹳雀”“依”“尽”“欲”等。
(2)结合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所展现的壮阔景象。
4、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登上鹳雀楼时的心情。
(2)通过分析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让学生体会诗人积极向上、追求高远的精神。
5、朗读背诵(1)让学生带着感情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最快背诵全诗。
6、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
(2)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像诗人一样不断进取,追求更高的目标。
7、课堂小结(1)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2)强调学习古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古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8、布置作业(1)默写《登鹳雀楼》。
(2)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情感。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分析《登鹳雀楼》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勤奋好学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分析《登鹳雀楼》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登鹳雀楼》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王之涣的介绍。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唐诗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
(2)提问:同学们对唐诗有什么了解?请大家分享一下。
2. 学习诗文(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登鹳雀楼》,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
(3)学生讨论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欣赏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鹳雀楼》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
(2)学生举例说明其他唐诗的艺术特色,进行对比分析。
4. 应用拓展(1)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以“登高”为主题的诗歌。
(2)学生互相交流作业,分享创作心得。
5. 总结课堂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唐诗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魅力。
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勤奋好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作业的创作水平,包括内容、形式、表达能力等方面,给予肯定和指导。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评价自己在学习中的进步和成长。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3)了解古代诗人登高远望的传统,以及鹳雀楼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2)运用图像和实地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景象;(3)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尊重;(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3)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智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和词语的理解;(2)体会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古诗《登鹳雀楼》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图像和资料;(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登鹳雀楼》,了解诗的基本内容;(2)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鹳雀楼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2)向学生介绍古诗《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登鹳雀楼》,注意停顿和语气;(2)鼓励学生背诵古诗,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3. 词语解释与意象分析:(1)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义;(2)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描绘手法。
4. 情感体验与讨论:(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意境;(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中景象和情感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抄写古诗《登鹳雀楼》,注意字迹工整;2. 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创作一幅画或写作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1学习目标: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活动准备:画有古诗内容的图画、《登鹳雀楼》课件、自制古诗挂图四。
活动过程:(一)通过图画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第一幅图(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你抬头看那天边,一轮落日,伴这群山渐渐落下去。
(3)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2、出示第二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那看那黄河奔腾、咆哮着向那大海一泻千里。
(3)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2、出示第三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景色真美啊,你还想看到那更远的美景吗?(3)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3、出示第四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你再登上一层吧,那样会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的。
( 3 )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二、观看课件,学习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1、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我们一起来念一念。
(3遍,和古诗解释)2、教师出示古诗挂图,引导幼儿指字认读。
(变换节奏念)三、用肢体动作来吟诵古诗,并感知韵律美。
1、请小朋友想一想,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那现在请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商量,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通用8篇)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登鹳雀楼优秀教案(通用8篇)登鹳雀楼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解释每个字:登,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
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楼(楼房)(高楼)依(依靠)(依然)尽(尽头)(尽力)欲(欲望)(欲念)穷(贫穷)(穷人)层(云层)(层次)瀑(瀑布)(飞瀑)布(一匹布)(瀑布)炉(火炉)(炉子)烟(烟雾)(烟气)遥(遥远)(遥望)川(山川)(四川)三、学习生字出示生字。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17、登鹳雀楼(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书写部分生字。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谈话。
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县去玩一玩。
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呀,数一数,有几层楼?今天我们就到这座楼上去玩一玩。
听导游介绍,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鹳雀楼”,读正确)[设计意图:利用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数一数,有几层楼?”为下文登高望远作好铺垫。
]看老师在黑板上写“鹳雀楼”,学生书空。
(雀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小,下面是隹字旁,表示短尾巴的鸟,楼是左右结构的字,左面是木,右上是米,右下是女)。
学生在语文书上把“雀”和“楼”各描一遍。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认读“鹳雀楼”后,教师适时进行写字指导,边板书课题,边进行写字指导,让学生进行书空,并在语文书上进行杪红。
]2.以前,鹳雀楼不是很有名气的,但在唐代有一位大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登上鹳雀楼,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取名为《登鹳雀楼》,学生读题目。
今天,我们就跟随王之涣登鹳雀楼,去看看,去玩玩。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但王之涣说,在登楼之前,要把他写的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大家打开语文书,翻到第114页,借助拼音自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诗。
古诗一共有两句四行诗句,谁来读一读第一句诗句?(个别读、齐读)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句?(个别读、齐读)(更、层正音。
)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过度:我们把《登鹳雀楼》读得这么正确、这么流利,王之涣请我们一起登楼了。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三、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内容和教学要点。
相关背景资料,用于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课前准备:教师应提前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登鹳雀楼》及其作者王之涣。
4.2 诗歌讲解: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结合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3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掌握。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强调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
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生字词,扩展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鹳雀楼的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
(2)培养学生通过诗句体会意境、感受情感的能力。
(3)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欣赏古典文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勇于攀登、开阔视野。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生字词,扩展词汇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感受古诗的美。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鹳雀楼图片、相关风景图片等。
2. 文字资料:关于鹳雀楼的介绍、古诗文翻译等。
3. 教学音频:古诗朗读音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景物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鹳雀楼的了解。
(3)教师简要介绍鹳雀楼的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注意停顿、语气、情感的把握。
(2)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和情感。
(3)学生自主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句,解释生字词。
(2)学生讨论交流,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感悟意境(1)学生闭目聆听古诗朗读音频,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3)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联想和创意,以绘画、表演等形式表现古诗意境。
5. 应用拓展(1)学生尝试创作以鹳雀楼为题材的古诗或画作。
(2)学生互相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登鹳雀楼的教案
登鹳雀楼的教案教案:登鹳雀楼一、教学目标:1.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并诵读《登鹳雀楼》。
3.学习运用汉字、词语和古代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1.了解《登鹳雀楼》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比喻与夸张手法。
2.准确诵读韵文,体会其音韵之美。
四、教学准备:1.课文资料《登鹳雀楼》。
2.相关诗句的注释和翻译。
3.音乐播放器和《登鹳雀楼》的音乐配乐。
五、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播放《登鹳雀楼》的音乐,让学生倾听音乐,感受音乐所营造的意境。
2.导入: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杜甫的背景知识和唐代的社会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3.呈现:教师将诗歌《登鹳雀楼》的原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遍,然后再全班共同阅读。
4.解读:教师解读一些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5.分析: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些修辞手法。
6.读诵: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诵读诗歌,并讲解如何正确诵读。
可以利用音乐播放器播放配乐,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7.练习: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句诗歌,用自己的方式表演出来。
可以是朗读、翻译或是绘画等形式。
8.总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登鹳雀楼》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和启示,并和全班分享。
9.拓展: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唐诗,分析其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并与《登鹳雀楼》进行比较。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登鹳雀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并能够准确诵读并运用一些汉字、词语和古代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但有些学生对诗歌的押韵和音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加强训练。
下次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相关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的音韵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指名读。
3.(出示带上拼音的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4.(将生字去拼音)指名读,分小组读、齐读。
5.(出示带拼音的古诗)指名读。
7.(古诗去拼音)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三、理解背诵。
(一)学习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
完成《习字册》以上生字的书写。
一、揭示课题
1.学生背诵古诗。
2.指名读“登”,,并说说“登”是什么意思?
3.逐个指名拼读,接着齐读“鹳、雀、楼”三个字。
(去拼音)指名连起来读,齐读
4.指名说说“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2.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
3.讨论: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练习背诵。
1.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古诗。
2.你们能把它背出来吗?自己先练习一下。(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诵、小组比赛背诵、齐背诵。
3.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要继续加油,更上一层楼!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层楼。()
师生互动说诗句或者诗意。
3.比一比再组词。
穷()人()衣()
力()入()依()
四、作业布置。
4.那谁来说说“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爬上鹳雀楼)
5.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谁能读好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古诗。
1.(出示带拼音的古诗全文)小朋友们,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四、生字教学。
依欲更
1.指名读生字。
2.学生说说各自的记字方法以及书写注意点。
3.认真观看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
完成《习字册》上生字。
“鹳雀楼”这个名字比较特殊,此设计先出示图片,再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扫除疑惑,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课题的意思。
此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读字词的兴趣,而把生字说成生字宝宝,把拼音说成生字的帽子。
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读古诗的时候,我用上多种朗读的形式,有练习读、指名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目的是让学生读熟古诗,为理解古诗打下基础。
古诗比较难理解,所以需要老师去分解难点。我在指导学第一、二句的时候,先借助图片,让学生说说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它怎样落下去呢,再引导到诗句的学习,学生学习的难度就降低了。
1.指名读第一、二句。
2.指名说说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
3.引读——白日依山尽。
4.学生看图想象,再指名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引读——黄河入海流。)
5.朗读这一句。
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议,再读。
(二)学习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学生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重点::识字写字,进行朗读训练,注意适当的停顿。
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媒体、音乐、范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帮助读通读顺课文,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பைடு நூலகம்设计意图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
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学生自由读。
3.谁来念古诗?指名读,教师正音或者评价。
4.古诗里有很多生字宝宝,你们认识它们吗?
(出示带上拼音的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教师正音或者评价。
5.生字宝宝脱掉了头上的帽子,你还能认出它们吗?
(将生字去拼音)指名读,分小组读、齐读。
6.(出示带拼音的古诗)现在谁能大声地念给我们听?指名读,教师评价。
学生完成《习字册》。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
2.指名背诵课文。
3.全班背诵古诗。
激发学生读古诗的愿望。
二、教学生字词。
1.认读生字:楼依入欲穷目更雀
2.口头交流组词。
3.教学生字。
(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2)自学“楼”的笔顺。
4.学生临写。
三、课堂练习。
1.学生先齐读一读,再抄写。
四、生字教学。
依欲更
1.指名读生字。
2.指导书写。
(1)学生说说各自的记字方法以及书写注意点。
(2)教师指点:
依:注意左窄右宽,第六笔是竖提,不要写成竖钩。
欲:右面是“欠”,提醒学生不要写成反文。
更:第一笔横较短,中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1.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他在想什么?
2.“千里目”的“目”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就是“千里眼”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更上一层楼”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出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3.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这是因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板书设计:
17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授课日期12月6日
教学课题
17登鹳雀楼
课型
阅读
本课题课时数:2本教时为第2教时备课日期11月25日
教学目标:
1.教学“雀、楼、入、穷、目”五个生字。
2.复习巩固本课知识,完成练习。
3.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写字、背诵课文。
3.是啊,作者看到了太阳紧挨着连绵的山渐渐落下去了,这就是(老师引读):白日依山尽。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学生答后老师继续引读,这就是:黄河入海流。)
5.指导朗读,要求读出气势,老师适当进行范读: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议,再读。
(二)学习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
楼依入欲穷目更雀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更(更加更好变更)
目(目光目标目的)
3.教学生字。
(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
入和人比较。
穷和力比较。
(2)讲解“楼”的笔顺。
4.范写。
2.学生先一起说出对应的诗句,再和老师交换说诗意。
3.比一比再组词。
口头交流
四、作业布置。
学生完成《习字册》。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要继续加油,更上一层楼!”这是老师的一句评价语,目的是在实际运用中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诗句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
此设计“根据句意说出诗句或说诗意”这样举一反三的训练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思。
写生字时就已经对这些字作过比较,现在再来组词,既能起到巩固的作用,又能检验所学。
板书设计:
17登鹳雀楼
雀楼入穷目
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完成练习。
教学方法与手段:反复诵读练习背诵;运用观察比较、练习书写等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积累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
2.指名背诵课文。
3.全班背诵古诗。
4.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要继续加油,更上一层楼!
5.小结积累
小朋友,其实象这样好的古诗词呀,古诗书上有好多好多。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们平常应该多去读读、背背。我们要让我们的小脑瓜里多积累一些好的古诗词,因为这对你以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2.(出示“登”,指名读),“登”是什么意思?(爬上)
3.(媒体出示鹳雀楼的图片)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叫做鹳雀楼。
(分别出示“鹳、雀、楼”三个字,带拼音)逐个指名读,接着齐读。
(将三个字去拼音)指名连起来读,齐读。
2.指名回答:眼睛。
3.接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理解“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诗句,集体评议后齐读。
5.朗读这一句。
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议,再读。
(三)总结课文。
1.生一起念。
2.回答问题。
3.学生讨论。
(四)练习背诵。
1.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古诗。
2.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诵、小组比赛背诵、齐背诵。
教学课题
17登鹳雀楼
课型
阅读
本课题课时数:2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11月25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明白“登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更上一层楼”是用来祝愿别人学习工作取得更大进步。
3.学习书写“依、欲、更”三个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