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案

合集下载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1一、课文说明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

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

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

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

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二、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二)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习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精选3篇)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精选3篇)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精选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总结、合同协议、管理制度、演讲致辞、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好词好句、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plan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management systems, speeches, insights, evidence letter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古诗登鹳雀楼教案(精选3篇)古诗登鹳雀楼教案(1)教学目标:1、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感受《登鹳雀楼》的旷远意境和雄浑气势。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3.学习王之涣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分析王之涣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诗歌朗读学生自读《登鹳雀楼》,注意节奏和韵律。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诗句解析教师逐句解析《登鹳雀楼》,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白日依山尽”:描绘夕阳西下的美景,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黄河入海流”:描绘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表现诗人的豪情壮志。

“欲穷千里目”:表达诗人想要远观世界的愿望。

“更上一层楼”:寓意诗人追求更高境界,不断进取。

4.诗歌意境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句中所表现的景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诗歌的意境。

5.写作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鹳雀楼》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

寓意深刻:通过简单的诗句,表达丰富的内涵。

对仗工整:诗句对仗工整,韵律优美。

6.诗歌背诵学生背诵《登鹳雀楼》,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7.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登鹳雀楼》的意境和写作手法。

家长协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的意境和情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诗歌的欣赏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3.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加强对诗歌韵律美的感知。

2.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2)易读错字音:入、日。

(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

(电脑屏幕显示生字)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

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

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唐诗的发展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

1.2 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哪些著名的唐诗?”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

1.3 教师引入本课的主题《登鹳雀楼》,并展示诗歌全文。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意境。

2.2 教师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解释生僻词语的含义。

2.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第三章:作者背景介绍3.1 教师介绍王之涣的生活年代和生平事迹。

3.2 教师讲解《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和动机。

第四章:诗歌主题探讨4.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4.2 学生分享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4.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诗歌中表达的壮志凌云、胸怀天下的情怀。

第五章:创意活动5.1 教师提出创意活动要求:以《登鹳雀楼》为灵感,创作一幅画作或一篇短文。

5.2 学生进行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想象力。

5.3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第六章:诗歌欣赏与背诵6.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登鹳雀楼》的音韵美,解释诗歌中的意境。

6.2 学生跟读、背诵诗歌,体会唐诗的韵味。

6.3 教师组织诗歌朗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

第七章:诗歌改写7.1 教师提出改写要求:将《登鹳雀楼》改写为一首现代诗或一篇小散文。

7.2 学生进行改写,发挥创意,保留原诗的主题和意境。

7.3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第八章:课堂讨论8.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你认为《登鹳雀楼》表达了怎样的哲理?”8.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展开课堂讨论。

8.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诗歌中的励志思想和人生哲理。

第九章:作业布置9.1 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唐诗的其他作品,下周分享心得。

9.2 学生完成作业,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

登鹳雀楼教案1

登鹳雀楼教案1

登鹳雀楼教案关于登鹳雀楼教案汇总六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就难以避开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教案篇1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育创新思维。

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纳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爱好,《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

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育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乐观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教具准备:挂图、画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2、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

(师出示板书,并解题)3、(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二、新课讲授(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学习第一行诗句1、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2、“日”:太阳。

“尽”:完了。

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3、“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学习第二行诗句1、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2、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仿照)3、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学会分析古典诗词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鹳雀楼》。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登鹳雀楼》的诗意理解。

2. 古典诗词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登鹳雀楼》原文、注释、译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登鹳雀楼》,了解诗人王之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登鹳雀楼》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朗读《登鹳雀楼》,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登鹳雀楼》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登鹳雀楼》的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其他描写鹳雀楼的诗词,让学生对比欣赏。

(2)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描写鹳雀楼的诗词。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登鹳雀楼》的诗意和鉴赏方法。

7. 作业布置:(1)背诵《登鹳雀楼》。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点掌握情况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课后作业:1. 背诵《登鹳雀楼》。

3. 预习下一首诗词,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八、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登鹳雀楼》教案案例

《登鹳雀楼》教案案例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登鹳雀楼》教案案例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一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鹳雀楼的背景知识。

(2)采用分句解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意义。

难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学会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景物描写。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鹳雀楼的了解。

2. 诗句解析(1)逐句解读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注意停顿和语气。

(2)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背诵,巩固记忆。

4. 学习生字词(1)列出诗句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开展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寻找其他古诗词进行学习。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抄写《登鹳雀楼》诗句,加强记忆。

(2)家长协助孩子理解诗句的意义,引导孩子进行思考。

2. 拓展作业:(1)让孩子在课后自主寻找其他古诗词进行学习。

(2)鼓励孩子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提高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抄写诗句的准确性以及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

3. 拓展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古诗词的情况,以及参与诗歌朗诵比赛的表现。

《登鹳雀楼》的教案

《登鹳雀楼》的教案

《登鹳雀楼》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春色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春色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 运用欣赏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之涣及其代表作《登鹳雀楼》。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中的难点。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分析、讲解。

4. 欣赏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2)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悟,分享心得体会。

5. 朗读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跟读、自主朗读,逐步达到背诵。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作业布置:(1)熟读、背诵《登鹳雀楼》。

(2)结合诗文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朗读、背诵和心得体会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挂图、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

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

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

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

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四、指导学习生字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

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楼:lóu,读边音。

“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

入:rù,独体字,两笔。

注意和“人”区别开。

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

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

更:gèng,读后鼻音。

独体结构。

有7笔。

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1.组词:人日入目2.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一、复习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

依:挨着,靠着。

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

尽:完。

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11.正确认读“鹳”“欲”2个生字,会写“依”“穷”“目”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使学生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登鹳雀楼》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1课时教具打算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说明课题1.同学们知道黄河吗?它是我国其次大河。

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闻名的高楼叫鹳雀楼。

(课件出示2)(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课件出示3)齐读课题。

2.留意读准“登”字。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个字吗(学生沟通识字方法)“登”是什么意思?(登上)探讨: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个字呢?“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3.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4.过渡语: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4)1.要求: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2.(视频播放)播放范读古诗。

(课件出示5)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

(老师点评)4.领读、齐读。

诗会读了,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哪里的景色吧!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一)理解“白日依山尽”(课件出示6)1.指名读。

问:白日指什么?(太阳)。

依(依靠,依偎的意思)2.(指“尽”)这个字读什么?jìn再读。

我们平常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尽”是什么意思?(消逝)3.太阳怎样?“依山尽”是说太阳——靠着群山渐渐落下去,最终消逝不见了。

4.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登鹳雀楼》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义和意境。

2. 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登鹳雀楼》的课件和诗词解析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鹳雀楼吗?它在哪里?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登鹳雀楼》,理解诗句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登鹳雀楼》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朗读和背诵:(1)教师示范朗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3)全班齐读,巩固记忆。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登鹳雀楼》的意义和价值。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2)写一篇关于《登鹳雀楼》的感悟文章。

(3)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1)教师展示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词,如《望庐山瀑布》、《春望》等。

(2)学生比较这些诗词与《登鹳雀楼》的异同,分析各自的特点和意境。

2. 创作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以鹳雀楼为题材,创作一幅画作或一篇短文。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交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教案案例

王之涣《登鹳雀楼》教案案例

王之涣《登鹳雀楼》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认识作者王之涣。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登鹳雀楼》诗意的理解与感悟。

3. 朗读与背诵的训练。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与理解。

2. 对《登鹳雀楼》诗意深入的理解与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生字词、图片等。

2. 准备《登鹳雀楼》的全文打印稿,每人一份。

3.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画,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王之涣及其《登鹳雀楼》的背景。

2. 朗读与认读(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3. 诗意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分析诗的意境和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

4. 朗读与背诵(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背诵,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理解。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将《登鹳雀楼》背诵给家长听,并家长签字确认。

六、教学延伸(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景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课堂实践(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将《登鹳雀楼》的意境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4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4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4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1出示生字楼依尽人欲穷2引导用生字组词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入(进入入门出入)穷(穷尽贫穷穷苦)3教学字形/article/(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欲:楼:三、课堂练习1读一读,再抄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白日依山尽,景(看)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理(想)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篇二教学内容: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

(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 词语。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篇2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 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课件)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 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 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 ,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 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 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 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 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 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根据教学内容教 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 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能够熟读并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内容,认识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动作、情景模拟等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幼儿对古诗的兴趣,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熟读并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内容,认识生字词。

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古诗卡片、图片、动作示范道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问幼儿:“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楼吗?你们想不想知道这首古诗讲述了什么呢?”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幼儿朗读古诗,让幼儿熟悉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

(3)通过动作示范,让幼儿感受古诗的意境,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幼儿认读并学习生字词的意思。

4. 巩固练习:让幼儿分组进行古诗接龙游戏,巩固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

五、作业布置:1. 回家后,家长协助幼儿进行古诗的复习,确保幼儿能够熟读并理解古诗。

2. 家长鼓励幼儿尝试背诵古诗,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3. 游戏化教学: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古诗,提高学习效果。

七、教学步骤:1. 复习古诗: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幼儿复述古诗《登鹳雀楼》。

2. 讲解生字词:针对幼儿不理解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幼儿掌握。

3. 情景模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幼儿扮演诗中的角色,体验古诗的意境。

4. 游戏环节:组织古诗接龙、猜谜语等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5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5篇

过渡:是啊!想看到更远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层楼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登高 望远的道理。(板书:登高望远)
四,朗读成诵,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学们,请看书上的插图(多媒体课件放映并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满 天,滔滔的黄河水东流而去,多么壮丽的景象!) 过渡: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此时,你们想不想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 2,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先小组读,再个别打扮成小诗人表演读。) 过渡:真不错,多像一位小诗人呀!读到这里,会背这首诗吗谁来试一试。 3,学生背诵(个别背,男,女生打擂台,齐背等形式) 五,注重积累,扩展延伸 课件出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让学生读一读,回家背一背,并收集有 关王之涣的其它诗。
充分体现新理念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1—6 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 文 160 篇(段)。各年级对古诗的学习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只 要求读读背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堪称盛唐佳作的《登鹳雀楼》被北师大版一册教材编入第八单元,作为阅读 内容。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著,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山河的壮观,表达 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教学时,我根据年段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背,记忆 力强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教材,重点放在读读背背,学习生字,写字上。在理 解诗句时采用以读代讲,以画促读的教法。一改逐句,逐词讲解翻译的传统教法。 注重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让孩子们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诗的 语言美。本课设计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自由读、互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 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景象,背诵古诗。 (四)作业。 有韵味地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生字,培养兴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读准字音: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记住字形,你会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用形象记忆法记“日”, 先让学生认识“日”最早的写法“☉”;熟字记忆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 中加横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导书写: ①弄清笔顺: 白: 日: 目: 人:丿人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三、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内容和教学要点。

相关背景资料,用于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课前准备:教师应提前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登鹳雀楼》及其作者王之涣。

4.2 诗歌讲解: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结合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3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掌握。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强调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

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歌吗?(喜欢)正好,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下面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听听(播放歌曲),好听吗?想不想学?其实这首歌的歌词是由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一首诗谱成的,
题目就叫:《登鹳雀楼》。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
1、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2、整理问题:
①谁登鹳雀楼?
②鹳雀楼在哪里?什么样子?
③《登鹳雀楼》是谁写的?
④鹳雀是什么?
⑤“登”是什么的意思?
3、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4、边介绍边板画鹳雀楼所处的位置。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播放古诗朗读录音
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

(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

(3)教师抽读,适时鼓励。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

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

五、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

(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自己练习练习。

(3)同桌比赛朗读,互相评价。

(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图文对照,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

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

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

说出这
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3)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
(3)作者登上鹳雀楼后,他能看见些什么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

(4)结合评价学生发言,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更上一层楼以后会看见什么?
(5)教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开阔。

六、背诵古诗
1、学完整首诗,小朋友们能把它背下来吗?指名让两个同学背。

2、后面坐着这么多老师,他们一定也很想听听小朋友们背这首诗,我们一起背给他们听好吗?(全班齐背)
3、理解并背诵了这首诗,我们再来听听这首歌,小朋友们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播放歌曲)小朋友们可以跟着唱。

七、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登高才能望远(课文插图的简笔画)

《《登鹳雀楼》
年级:二年级
姓名:靳燕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