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3单元《燕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适 燕歌行 说课稿
燕歌行说教材1、课文出处⏹《燕歌行》出自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诗歌部分第三单元推荐作品的第一篇。
⏹高中语文诗歌散文阅读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培养对诗歌散文的理解能力。
本单元学习目的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对诗歌的情感的理解,让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作品,深刻领会作品蕴含的情感。
2、教材分析⏹选作推荐课文,是因为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而《燕歌行》更被评为其“第一大篇”,是边塞诗的代表作。
⏹《燕歌行》用雄浑悲壮的笔调写边塞征战的人和事,表达了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思考。
3、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赏析本叙事诗景情理相融的手法及对比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热情,在喜爱诗歌的同时,能够美诗美读。
⏹重点:赏析诗歌语言及手法的运用,理解诗歌情感⏹难点:把握隐藏在诗歌语言背后的深层感情说学情⏹作为90后的学生,不喜欢阅读诗歌,他们更喜欢看网络小说等大众杂志,因此,引起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喜欢读诗歌,并从诗歌中寻找到能使他们心灵的共鸣的内容是极为重要的。
让他们从浮华的社会文学沉下心来喜爱大家,读懂大家,热爱纯粹的文学。
⏹阅读诗歌过程中,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也许能够感知到诗歌语言的美感,但是要让他们去说他美在何处,这么用词用字有什么用处,诗歌的诗情在哪里,这都是一些难题,不能很好把握。
说教法、学法1、教学时数:一课时2、教材处理:⏹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带领学生走诗歌的世界。
⏹以读带赏:用读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赏析诗歌语言。
在赏析语言时,要求用准确的语言口头表达,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采用教师示范法,学生迁移模仿,提高学生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吟诵,能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研讨法(通过学生相互讨论,互相补充,有助理解诗歌情感)情境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边塞征战生活,进而激发学生领悟理解能力)讲析法点拨法4、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双向互动,联想想象相结合,粗读细读相结合5、教学手段:多媒体说教学过程因为此首边塞诗为叙事诗,诗文内容本身比较难以理解,因此,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是本着如下基本思路设计:理解内容---分析语言、形象---理解情感一.情境导入(2分钟)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燕歌行》。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的第三章《边塞诗》,具体详细内容为《燕歌行》诗歌的解析和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意境和主题。
2. 分析并欣赏《燕歌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燕歌行》的背景及主题的理解,艺术特色的鉴赏。
教学重点:诗歌的解析,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燕歌行》相关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边塞生活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燕歌行》。
2. 背景介绍:讲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 诗歌解析:a.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b.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c. 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
4. 艺术特色分析:a. 分析《燕歌行》的韵律、对仗等艺术手法。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边塞诗,分析其艺术特色,进行解题示范。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首边塞诗,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背景及主题2. 诗歌解析a. 重点词汇和句式b. 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3. 艺术特色分析a. 韵律b. 对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从韵律、对仗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拓宽知识面,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激发对诗歌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解析过程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燕歌行》的艺术特色分析,尤其是韵律和对仗。
3.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一首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重点词汇和句式解析《燕歌行》中涉及许多边塞特有的词汇和古汉语句式,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这些词汇和句式是掌握诗歌内容的基础。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3篇)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3篇)《燕歌行》优秀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2、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导入:盛歌题材丰富,其中山水诗、边塞诗占的比重较大,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边塞诗——《燕歌行》。
作者简介: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
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
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
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
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
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背景: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
张守珪传》)。
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燕歌行一、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二、自学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
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
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为人落拓不拘小节,大半生过着贫穷困顿的生活,甚至“求丐自给”(《旧唐书·高适传》)。
二十岁时曾到长安求仕,没有找到出路。
开元二十年曾去东北塞外从征契丹。
天宝八年,中“有道科”,任为封丘尉。
他不愿过“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封丘作》)的县尉生活,辞官而去。
后客游河西,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中作记室参军。
历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和州刺使等职,官至散骑常侍,封渤海侯。
长期的边塞生活,使他有条件成为与岑参齐名的边塞诗人。
他的边塞诗抒发了安边卫国、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揭示了战地军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能够比较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充满爱国热情,具有独到的成就。
反映他贫困的生活、抒写他怀才不遇的诗篇,对于现实的黑暗、统治阶级的腐朽,也有揭露作用。
此外,还有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这在开元盛世的诗坛上,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诗歌,意境雄浑,格调高昂,气势奔放,语言流畅。
辛文房说他“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
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
”(《唐才子传》)很受人们的喜爱。
著有《高常侍集》。
(二)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在这期间,各民族的融合、分裂,无不给当时社会以深刻的影响。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高适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3.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这是李贺的人生理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王昌龄的报国宣言;但是理想也好,宣言也罢,却常被残酷的现实雨打风吹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高适的《燕歌行》,让我们认识那场令人扼腕的战争,让我们触摸哪些在战火硝烟中一个个我们无法直视的灵魂。
二、相关内容介绍作者原有小序说:“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
御史大夫:指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硅。
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有一个张守珪的部下从边塞回来到高适家做客。
感征戍之事:已不再为思妇征人,荒凉苦塞的旧框框所囿,而进一步将笔触伸向更广阔的边地生活,揭军旅矛盾。
和:依照别人的题材、体裁或者格律填写诗词叫“和”。
高适的这段小序,是介绍该诗的写作背景。
开元26年,张守珪有一部将叫赵刊,他假借张守珪的命令,攻打奚这一少数民族,以便邀功请赏,先是打胜了,后来又吃了败仗。
张守珪由于偏袒赵刋,因而在向朝廷汇报的时候,他隐瞒了赵失败的事情,而只报赵获胜的情况。
这件事后来泄露了。
这时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高适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高适感触颇深,就写了这首和诗。
从这篇短序来看,高适《燕歌行》中的有关描写,可能与张守珪有一定关系。
但该诗还包括了高适以前从军时对唐朝军队内部情况的一些看法。
因此,不应当把这首诗的主题具体理解为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
而应当把它看成是当时对边塞战争、对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
三、初读,感知征战之事1.齐读全文2.自由朗读,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幅画面:前八句——大军出征图第二幅画面:九到十六句写——战败被围图第三幅画面:十七到二十四局写——被围思亲图第四幅画面:二十五到二十六句写——效命死节图3.诗歌改写练习,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燕歌行》教学设计——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三单元自主赏析
治学之法2014-01《燕歌行》教学设计———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三单元自主赏析文/叶美枝【设计思路】本堂课定位为朗读课型。
本文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
高一阶段学生通过必修课本的学习,对诗歌意象、意境及诗歌情感等知识有了全方位的接触,高二阶段学习这本《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如果还是给学生教授这些知识完全是抹杀语文的乐趣并且剥夺了学生知识建构和运用的权力。
基于这样的学情,笔者充分利用教材的单元欣赏指导,带领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境及诗情,以朗读贯彻整个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快乐,养成爱读诗的良好习惯;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说,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得到读懂诗的喜悦。
【教学目标】1.学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朗读技巧。
2.在朗读《燕歌行》中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
3.体会本诗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的风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通过分析《燕歌行》,学会欣赏其他边塞诗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小组讨论—迁移拓展。
【课堂实录】一、朗读《燕歌行》,初步感知诗歌的情和境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9页,大家昨天已经预习过了,今天我们重点读第三段的内容,“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起(学生齐读)(教师其间跟读,遇到重点内容时重读,让学生提高注意力)过渡语:也就是说我们朗读诗歌要按照“节拍”来读———让学生明白学习目标。
2.请同学们根据这个要求,翻到53页,自己读一读高适的《燕歌行》,注意要读出什么(生答:节拍)(学生在下面自己读,参与度很高,基本都按照节拍自己开口读)过渡:好,大家已经自主朗读一遍了,现在请同学们推荐一位你们认为读得最好的同学来为大家朗读这首诗歌。
学生推荐班长。
3.学生代表朗读《燕歌行》(一位女班长,声音洪亮,节奏非常鲜明,有些地方还作了特别的声音处理,“死节从来岂顾勋”以反问的语气来读)学生鼓掌,教师评价:我们的班长朗读得不错,声音洪亮,节拍鲜明,具有音乐美;甚至第一次读这首诗就知道“死节从来岂顾勋”需要用反问语气。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燕歌行课程教学设计
《燕歌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自读课本注释和《赢在课堂》了解盛唐边塞诗派以及诗人的创作情况。
2、结合课本注释解读诗歌的内容,划分并概括诗歌的层次结构。
3、鉴赏本诗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4、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5、总结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和常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鉴赏本诗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讨论、总结归纳教学时数:1课时预习题纲:1、自读课本注释和《赢在课堂》了解盛唐边塞诗派以及诗人的创作情况。
2、结合课本注释解读诗歌的内容,划分并概括诗歌的层次结构。
教学过程预设;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入思考。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
二、检查预习:抽同学介绍作家作品,教师适当补充。
作者与背景:1.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2.高适字达夫;世称高常侍;唐代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高、岑”;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
唐代边塞诗派的产生: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
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高中语文 第3单元《燕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背诵《燕歌行》的内容。
2.能够掌握《燕歌行》中的文言文语言表达和修辞。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理解其他文言文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燕歌行》中的文言文语言表达和修辞。
2.背诵《燕歌行》的内容。
难点1.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可能存在一些困难。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入•讲解《燕歌行》的背景与作者。
•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于《燕歌行》的兴趣。
2. 学习内容•用现代汉语简单概述《燕歌行》的内容。
•学习《燕歌行》中的文言文语言表达和修辞。
•此处可以结合相关的例子,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3. 练习•让学生阅读一篇类似文言文的现代文章,并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小组或者个人练习。
第二课时1. 引入•让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探讨《燕歌行》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所传达的价值观。
2. 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阐述一些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分析《燕歌行》中的一些句子或词语,让学生进行仿写。
3. 练习•选取一篇文言文作品,让学生独立阅读和分析,并完成相关的练习。
第三课时1. 引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 学习内容•让学生分组阅读《燕歌行》的不同部分,并进行学习和讨论。
•引领学生分析不同部分的文言文语言表达和修辞。
3. 练习•让学生编写一个小短文,展示所学知识的应用,可以是仿写、模拟、“续写”等。
四、教学评估1.学生表现参与与课堂练习。
2.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完成情况。
五、课堂延伸1.让学生学习其他经典文言文作品,提升文言文素养。
2.开展文言文阅读比赛,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高中语文教案燕歌行
高中语文教案燕歌行一、教学目标1. 理解《燕歌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如意象、对比、排比等。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4.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 难点:诗中隐喻和象征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的深入挖掘。
三、教学准备- 教材:《燕歌行》全文。
- 辅助材料:唐代历史背景资料、高适生平简介、相关诗词作品。
-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黑板或白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唐代的历史地图,简要介绍唐朝的疆域和民族关系,为学生理解诗歌背景打下基础。
-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一名边疆士兵,你会有哪些感受?”引发学生的想象和兴趣。
2. 诗歌朗读(5分钟)- 教师首先朗读《燕歌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 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 内容解析(20分钟)- 逐句逐句地分析诗歌内容,讲解生词难句,确保学生对诗句的基本理解。
- 讨论诗中的主题思想,如何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态度和对士兵的同情。
4. 艺术手法分析(15分钟)- 分析《燕歌行》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排比的使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加强诗歌的表现力。
- 举例说明诗中的意象如何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主题。
5. 历史背景联系(10分钟)- 结合唐代的历史背景,讨论《燕歌行》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历史观。
- 通过对比其他时期的边塞诗,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特点。
6.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燕歌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 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意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文。
7.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背诵《燕歌行》。
- 写一篇短文,表达对《燕歌行》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 教学结束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对教学方法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整。
- 考虑是否有必要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燕歌行
语文
年级
高三
班级
时间
题目
燕歌行
教
学
目
标
1、初步熟悉高逋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基本风格,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2、初步感受盛唐边塞诗的特征。初步感受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3、理解、背诵,并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赏析。
重
点
难
点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突破了以前旧乐府同题诗作那种铺陈、渲染征人思妇缠绵相思之情的格局,而大大开拓了歌辞的内容。举凡出征的军容、军情的紧急、塞漠的荒寒、战争的酷烈、军中的苦乐不均、战士的勇武、别离的悲怆、和平的祈愿等等,俱熔为一炉。诗中骈散相间的句式和平仄互换的用韵,以及援声律入古体的写法,和卢、骆以来的歌行并无二致,但局势的动荡排阖却非前人可比。诗人的笔触并不固定在某种单纯的情思上,而是在复杂的内心波澜间跌宕回旋,在激越的抒情中又不时变换着场景,形成规格整炼而又一气斡旋,淘洗藻饰而又意象鲜明的特色。《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
适的诗风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在描写边塞的战斗生活时,他侧重于表现战斗的激烈、艰苦和对士卒的同情,在《燕歌行》中,他就将沙漠的荒凉环境,激烈的战斗气氛,士兵的复杂心态等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雄厚豪健、悲壮浑朴的艺术风格。他的一些赠别诗,如《别董大》、《别韦参军》也具有他的边塞诗豪迈动人的气概。
三、整体了解
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世称“高岑”。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燕歌行》
读音字形
燕国 yān 摐金 征戍 shù 旌旆 逶迤 wēi•碣yí 石 塞草腓 féi 玉箸 蓟北 jì 功勋
chuān g
jīng•pèi
jié
zhù xūn
古今异义
① 男儿本自重横行 (古) 恣意驰骋 (今) 贬义词,依仗暴力做坏事。
② 天子非常赐颜色 非常(古)特别 (今)程度副词,十分 颜色(古)光彩,奖赏 (今)色彩
四、礼赞士兵,提出心愿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 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 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 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 士兵死活。
总结
㈠思想内容: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 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沙场死战、 两地相思等)。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 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且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 寄予深切同情。
4、“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用了什么手法?蕴含了什么感情?
对比,将领受朝廷恩遇,肆无忌惮,冒进 贪功—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却 未能解围(愤慨)
二、身陷重围
5、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 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环境恶劣,敌人的凶悍是唐军失利 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将领过于轻 敌,只想邀功求赏却不爱惜士兵的生命。
三、士卒及其家人的痛苦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 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 与全诗描写战争是否背离?
(1)“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 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 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 “边庭飘摇那可度?”蓟北征人,回首亦 是枉然。
(2) 写士兵的苦,写两地相思实际是对 将领的谴责。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三单元 燕歌行
• 这里的“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的“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 居易《长恨歌》中的“歌”一样,只是表示 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 地战争之事和征夫思妇相思之情。
君相 不看 见白 沙刃 场血 征纷 战纷 苦, ,死 至节 今从 犹来 忆岂 李顾 将勋 军。 。
造成战士沙场征战苦的原因,也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 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 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 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思考二?
• 两层樊含哙义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记·季布传》)所以,这
“(横1行)”赞的颂由将来士,们就意一味往着无恃前勇的轻英敌雄。气概,对将领破 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
(2)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 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 疆生活、边塞风光。
代表: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内容:1、描写边塞奇丽壮阔的风光、异域风情。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情。 4、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 5、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士的同情。 常见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 鹰等。 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
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教学设计
《燕歌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燕歌行》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上的作品,位于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新高二阶段,虽有一定的诗歌学习经验,但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尚处模糊阶段,课外迁移不够,阅读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1.把握本诗所写战争的四个阶段2.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3.学会横向比较边塞诗.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环境五、教学流程(一课时)导入:说起诗歌,人们就会想到唐代。
唐代国力强盛,海纳百川;唐诗也因此百花齐放,流派纷呈。
其中,边塞诗派气质浪漫、一往无前,就连送别也别具一格。
比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扫送别的阴霾,带来万丈豪情。
就是这样一位大诗人,却并没有像李白、杜甫、王维等人一样,被新旧唐书收录到《文苑传》里,为什么在《文苑传》中没有高适呢?我们今天通过欣赏他的《燕歌行》,解答这个问题。
(一)初读感知,走进文本1.明确“燕歌行”体例特征:是乐府古题,始于曹丕,主要写思妇的闺怨之情。
燕在河北省北部,“歌行”是一种诗体,句数及字数不定,格律比较自由,篇幅较长。
我们学过哪些歌行体诗歌?琵琶行、长歌行、长恨歌等。
2.古人读诗,讲究“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也就是说通过诵读来体味诗歌的情感和气韵。
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朗读诗歌。
读完正音正字。
3.现在给几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自读,请结合注释,弄懂词义。
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诗歌的小序部分呢?注意到的请举手。
我们再读一下小序部分。
看它交代了些什么?它交代出写作的时间和原因。
交代了直接原因,是哪一句?——感征戍之事。
征戍事,具体到本文,也就是写了一场战役。
既然是叙事,就一般会有起因、经过、高潮、结局。
那请大家一起来给这场战役分分层次,看看每一节在写什么?。
可以自由讨论。
(二)、再读理解,把握诗意1.事(1)概括出战役发展的几个阶段请同学说一说,<出师原因是什么?>—请在原诗中找出来——“单于猎火照狼山”,敌人挑起了战争,且“校尉羽书飞瀚海”,用了一个“飞”表现战事很紧急。
《燕歌行》教案(高二选修)
《燕歌行》教案(高二选修)知识背景《燕歌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煜在北燕境内流亡期间所作,用以记述自己的遭遇,感慨人生莫测,倡导淡泊名利。
全文分为十卷,共237首诗。
《燕歌行》在唐代早期就已经广为流传,并被誉为“废帝李煜所作最具代表性的诗篇”。
其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写实精细,被誉为唐代辞章的高峰,是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作为高中选修课程的教材,了解《燕歌行》的背景和内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李煜流亡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2.通过学习《燕歌行》的诗歌结构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唐诗的喜爱和鉴赏水平;3.通过学习《燕歌行》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反思人生意义,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李煜和《燕歌行》的背景【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唐代末年的历史背景,掌握《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流传状况。
【教学内容】1.李煜的简介,唐末的政治动荡和北方民族的入侵;2.《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流传状况,名称的来由和意义等。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提问答案式教学;3.讨论小组互动式教学。
【教学资源】1.李煜的生平资料和相关历史资料;2.《燕歌行》的诗歌全文和相关研究资料。
【教学评价】1.自我评价:教师的讲授是否清晰连贯,是否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学生评价:学生掌握了哪些新的知识,是否有问题亟待解决。
第二课时:分析《燕歌行》的结构和语言特色【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燕歌行》的诗歌结构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鉴赏水平。
【教学内容】1.《燕歌行》的整体结构和各卷之间的联系;2.《燕歌行》中的具体诗歌,重点分析表现手法和意义。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小组讨论互动式教学;3.课堂演讲和互评式教学。
【教学资源】1.《燕歌行》的诗歌全文和相关研究资料;2.相关唐诗和现代诗歌。
【教学评价】1.自我评价:教师的讲授是否有趣生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学生评价:学生掌握了哪些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有疑问亟待探究。
新疆布尔津县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燕歌行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燕歌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理解【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了解边塞诗盛唐在当时十分强大,边塞诗十分流行。
因为,唐朝当时和外族交往很多,战争也不少,有时是为了拓边,开拓疆土,有时是为了抵抗外族的入侵。
这就提供了边塞诗写作的背景。
同时,过去的诗人是很少亲自去边塞的,而盛唐的诗人有不少去过边塞,在边防部队里工作,所以他们对边塞生活和士兵感情有切身的体会。
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在之前以及之后,边塞诗都没有像盛唐时这样繁荣,边塞诗是盛唐气象的产物。
2、高适见注释1高適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
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
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
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安史之乱时,他追上正在逃到四川的玄宗,直言当时潼关战败的原因,也说明他对边塞战事、当时社会政治有自己很深刻的认识。
燕歌行,是一首古乐府诗题。
主要是写征人远戍燕地与妻子互相思念的感情。
3、写作背景注释2、3张公”何许人?(张守珪)当时,张守珪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
[结合注释1给出主旨,给出感情基调是——慷慨悲壮二、诵读1、自己读结合注释,初步了解全诗2、齐读(对朗读作强调——慷慨悲壮)3、再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哪些人?哪些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明确:对比。
思考:本诗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明确:战事发展的顺序,据此将全诗分成四节。
事:战争:出师——战败——被围——结局人:将帅唐军士卒今将军士卒敌军思妇古将军景:塞外肃杀阴惨的秋景——大漠衰草孤城落日(边塞特点和阴惨景象)三、研读:(按战争发生的顺序分节研读,在各个层节中分析思想、艺术手法)1、出师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燕歌行/高适》教学设计(贵州省省级优课)
《燕歌行》教案一、教材分析《燕歌行》是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推荐作品。
本单元的鉴赏方法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韵特点,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发挥审美想象,朗读时要注意作品整体的情感起伏变化,读出特殊作品的诗境出来。
《燕歌行》是高适的“第一大篇”,其音韵之美正如“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在学习中要在这整饬铿锵的诵读中,体会诗境的悲慨、雄浑。
二、学情分析唐朝是我国诗歌蓬勃发展时期,诗歌的种类也极为丰富。
唐朝的边塞诗歌展现了当时人们极为豪迈的壮志激情。
高适的诗歌对于同学们是高中以来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触,但此诗作为边塞诗歌中的翘楚对同学们学习和理解边塞诗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策略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
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划块赏析。
教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目标(一)诵盛唐之音,感音韵之美:通过诵读诗歌感知诗歌“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二)循战争之境,体手法之用: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知识与能力)(三)析诗歌之旨,察边塞之情: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五、学科核心素养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从远古《诗经》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到后来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再到近代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战场是每一个热血男儿的向往的地方,而今天我们来一起走进几千年的这一场战争,看看这群热血男儿在战场上遭遇了什么……(二)诵盛唐之音,感音韵之美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衬托,以虚衬实)
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用妇人日夜悲愁衬托征人饱受战争的苦痛。
3、提生读前八句,体会其中的豪迈之情。
生自评——他评——师总结要点(节奏明快,激越高亢)——再提生读——男生齐读
六、士兵们本来想卫国杀敌,建功立业,豪情满怀,斗志昂扬;但是到了前线他们的心情为何变得如此的凄凉、悲伤?
战败被困;长期戍边,生活困苦;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苦乐不均······
七、问题探讨
1、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时说:“沉痛语不堪多读。”诗中哪些是“沉痛语”?
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入帐下犹歌舞”“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等。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入帐下犹歌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突出了边塞将士苦乐不均的残酷现实,表现了边塞兵士的凄情惨状。
3、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3、“一切景语皆情语”,同学们可以想象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士兵的心情如何?
凄凉、悲伤
4、诗中还有哪些语句直接体现这种凄凉悲伤之情?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5、提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这种凄凉悲伤之情。
提生读—自评—他评—师总结要点(语速平缓、语调低沉)—再提女生读—女生读
教
学
设
计
一、检查旧知(5分钟)
二、个性化导入(1分钟)
三、作家作品及背景介绍(2分钟)(见学案)
四、整体感知(5分钟)
1、听朗读,注意划出诗中描写边塞景物的词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2、பைடு நூலகம்说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凄清、苍凉、开阔
6、这部分主要写了士兵战败被困,那么其它内容又写了哪些事情?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战役的全过程:出征——战败——被围——死斗
五、重点分析“出征”部分
1、同学们诵读“出征”部分的内容,体会比较其中蕴含的感情,说说有什么不同?
豪迈
2、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辞”字反映了汉将出征时从容的态度;“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自”体现了士兵们由衷的爱国激情,同时也反映出了唐朝尚武的社会现实。“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描绘了战士奔赴前线榆关,行进在碣石山的浩荡场面。“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突出了战场上军用紧急文书到处飞传、战火蔓延的紧张气氛。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燕歌行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生平及其诗歌特点;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重难点
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八、归纳总结
这首诗记述了边塞上一次战役的全过程,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兵士的同情,对不恤兵士的将军的讽刺和愤恨。
九、整理背诵2分钟
教学
小结
教学反思
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战败的原因在于将领的腐败无能。
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讽刺那些身受皇恩却不思报国的将领。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突出了那些只知寻欢作乐、纵情声色的将军的丑态,使诗歌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