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访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一)
浅谈信访工作绩效评估中的几个问题
浅谈信访工作绩效评估中的几个问题第一篇:浅谈信访工作绩效评估中的几个问题浅谈信访工作绩效评估中的几个问题2009-10-29信访工作的绩效评估具有较强的专门性和一定程度的敏感性。
专门性是指许多通用评估指标运用到信访工作评估时或是显得过于笼统,很难准确反映信访工作的具体绩效情况,或是显得比较生硬,结论太一般化,参考价值不大。
敏感性则是说信访工作绩效评估方法和指标的导向作用,不仅会影响到信访工作部门的工作质量,而且也会给信访工作的对象提供某种依据或参照,对上访行为产生作用,从而对解决民生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带来影响。
所以,专门性的信访工作绩效评估办法需要慎重研究,并应该将重点放在解决一些特殊问题上面。
本文以《深圳市信访工作绩效考评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的制订过程中遇到的几个疑难问题为线索,对信访工作绩效评估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信访工作绩效评估内容上的矛盾性绩效考察无论针对结果还是过程,反映同一部分内容的指标之间一般应当比较容易统一协调,并且评价内容应该和评价对象的行为努力有直接关联性。
只有这样的评估结果才有激励和约束的意义。
比如GDP的正增长和反映这种增长质量的环境污染指标的负增长两个指标之间是可以统一协调的,它们的变化也和政府工作的行为具有直接关联性,是对行为结果的一种反映。
但是,信访工作的绩效考察在寻找类似合适指标方面就比较困难。
通常,信访量的大小及其增长率或负增长率和信访部门的工作表现没有太大关系,信访案件合理处理的速度效率也不能用简单的处理率来表达,因为不同的信访案件在处理难度上的差别不止百倍。
而许多信访案件的处理权限并不在信访工作部门手中,许多案件无论信访工作部门如何努力,在权力部门特别是领导人不予特别关注的情况下也难以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
另有一些信访案件按政策和合理性要求完全可以终结处置,但遇到少数无理缠访者时就因难以终结而很难给信访工作成效以恰当评价。
另一方面,大量按性质应当循司法或仲裁途径解决的案件,由于当事人的原因坚持要走信访道路,在解释、劝告和移交等手段均不被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只好列入涉法涉诉类信访案件。
中国信访制度 成本收益分析
中国信访制度成本收益分析「内容提要」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信访制度从制度均衡向制度非均衡的转变,指出虽然信访制度的净收益小于零,但与其它权利救济模式相比,仍具有相对优势。
因此,我国在一段时间内还不能废除信访制度,而是应当在加强信访制度的程序性和规范性的同时,确立司法救济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信访,制度,成本收益分析信访制度改革是当前的热点,在强化还是弱化信访这个问题上,社会各界争论不休。
笔者认为,任何制度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必要性,而这种必要性是基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同理,任何制度的衰亡也与成本收益的比较直接相关。
本文力图通过信访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对信访制度的改革略提建议。
一、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与制度的演化1.制度的涵义。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注:[美]诺思,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广义的制度包括宪法秩序、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与制度安排;前两者一旦形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易变动,被称为制度创新的外因。
狭义的制度仅指制度安排,即约束特定行为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它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变动,被称为制度创新的内因。
(注:冯中越:《试论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成本与收益》,《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2.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与制度均衡。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均衡是指人们对既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意状态或满足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制度。
(注:冯中越:《试论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成本与收益》,《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张曙光:《论制度均衡与制度变迁》,《经济研究》,1992 年第6期。
)任何一种制度都可以为人们提供制度服务,使人们从中取得收益;同时,任何一种制度的建立、运行、维护和变革都需要一定的成本。
因此,任何一项制度安排、制度选择和制度创新都是人们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的结果。
信访工作年度绩效评估
信访工作年度绩效评估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对公正、权益保障的要求不断提高,信访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的重要使命。
我所在的单位积极投入信访工作,通过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加强队伍建设以及提升工作效能,以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推动信访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一、加强信访制度建设在信访工作中,合理健全的制度是保障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前提。
我们在制度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我们重新修订了信访接待规程,明确了部门内各级工作人员的职责与任务,区分了不同类别信访事项的处理流程,在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误判错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们完善了信息互通机制,建立了信访数据库,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提高了信访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对信访工作的考核评估,确保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
通过这些努力,单位的信访工作在制度健全方面得到了显著改善。
二、推进信访队伍建设优秀的信访工作离不开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队伍。
我单位着力加强信访队伍建设,通过培训、选拔和激励机制等多种方式,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首先,我们注重培养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的学习,提高信息收集和调查取证的能力。
同时,我们注重培养工作人员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模拟训练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工作人员的处理信访事务能力。
其次,我们建立了合理的选拔机制,通过严格的考核和选拔程序,选拔出适合信访工作的人才,确保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我们建立了激励机制,通过奖惩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些举措有效地提高了单位信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三、提升信访工作效能信访工作效能的提升是信访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首先,我们注重加强统筹协调,建立了横向协作机制和纵向联动机制,实现了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减少了重复劳动。
日韩台湾地区信访制度对中国信访改革的启示
参考资料:巴蜀论文网:/博客:/u/2932658050投稿邮箱:whlunwen@日韩台湾地区信访制度对中国信访改革的启示【摘要】从信访的内涵与功能出发,立足于我国信访制度的现状,从复杂性、适应性、自主性、内聚力四个方面与日本、韩国、台湾三地的苦情、民愿委员会和陈情制度作比较,建议切实提高我国信访体系的制度化水平,以更好地保障公民人权、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赖并最终有利于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信访社会安全阀群体性事件制度化水平中国的信访制度与信访困境信访,即民众以书信、走访等形式向国家机关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并请求有关部门依法作出处理的活动。
信访脱胎于东方传统文化,具有政治参与、行政监督和权利救济三重意涵。
其优点是成本相对较低,容易被接受;受案范围广泛,适用面更宽;更容易缓和矛盾,并实施精神救济。
从理论上来说,信访制度符合美国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学者刘易斯·科塞(Lewis Coser)的社会安全阀理论。
科塞认为,发泄负面情绪的机制具有社会安全阀的功能,其排泄出去的不是多余的蒸汽,而是猛烈的敌对情绪,因此有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①尽管信访具有理论上的优越性,但现实往往与理想存在距离,我国现行信访制度运转效能亟待提高。
2004年,社科院学者于建嵘带领课题组进行了一项针对我国信访制度的专项调查,这也是目前国内针对上访人群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活动。
结果显示,公民通过上访解决问题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二。
②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表明,“从1993年至2003年这十年间,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急剧上升,由1994年的l万起增加到2003年的6万起;其规模也不断扩大,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人数由73万多人增加到307万多人”;迟至2010年,蓝皮书仍然指出,“群体性事件依然保持着多发态势,一些地方在加速发展和转型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矛盾,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引发民怨,导致非阶层性的、无直接利益的群体性冲突增多”。
信访悖论的成本—效益分析
很 多 人 固 执地 采 用 “ 信访” 这 种 制 度外 的甚 至 极 端 的方 式 。为 什 么 这 种 看 似 存 在 许 多缺 陷 且 引 发 诸 多 问 题 的信 访 在 当代 中国社 会 仍 然具 有 如 此强 大 的生命 力 ?这 一悖 论 在 理论 上 至 今 晦 暗不 明 。 对此 , 学 界 有 法律 传 统 说 ①、 政 治 博 弈说 ②以及 社 会 实证 派 ③ 三 种 不 同 的研 究 进 路 。然 而 , 无 论 这 些 观 点 对 信 访 本 身是 持 肯定 抑 或 否 定 的态 度 , 他 们 都 忽视 了一 个尤 为 重 要 的 问题 : 权 利 是 有 成本 的 , 因 为权 利 的保 护 和救 济 需 要 资 源 的耗 费 。 ¨ 】 ] 在社 会 资 源并 不 充 足 , 尤 其是 用 于权 利 救 济 的 公 共 资 源 有 限 的 情 况 下 ,
信访维 稳模式及对 策研究” ( 1 l g x 4 9 )
作 者简介 : 王 ①
荔( 1 9 7 4) , 女, 陕西西安人 , 陕西师范大 学政治经济学 院讲师 , 博士.
以学者陈柏 峰为代表 , 认 为信访救济制度有着 深厚 的社会基 础和 意识形 态基础 , 其生命 力既 源于历 史积淀 而成 的法律传 统 , 也 源
信 访 悖 论 的成 本 一 效 益 分 析
王 荔
( 陕西师 范大学 政 治经济 学院,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2 )
摘
要: 信访制度尽 管备 受诘 难 , 却在 当代 中国社会 具有强 大的生命 力 , 这一悖论 的 深层根 源 需在成 本一 效益 的
分 析视 阈 内得 以阐明。因而 , 强化信 访机 帝 】 的制度 化 、 规 范化 和 程序 化特 征 , 并将 其 功 能定位 为权 利 救 济的 补
信访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
■作者简介 : 曾坚(9 5 ) 女 , 16 一 , 贵州贵 阳人 ,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 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 卢露 (9 4 ) 女 , 18 一 , 内蒙古呼和浩特 人, 上海 财经 大学法
学 院经 济 法 专 、硕 士 研 究 生 l
基础 , 以财富最 大化 、 率最 大化 作 为制 度 合 理性 效
的评 判 标 准 , 用新 古 典 主 义的 成本一 收 益分 析 、 援
边 际分析 和 均衡 分 析 等 经 济 分 析 方 法 , 合 制 度 结
分析 学派 和公 共 选 择 学 派 中 的 一 些 理 论 , 信 访 对
的特 点 。在严 峻 的信访 治 理情势 下 , 的《 访 条例 》 20 新 信 于 05年 1 5 日通 过 , 于 同 月 并 年 5月 1日起正 式实施 。在 “ 既要有 效保 护人 民群众 的合 法权 益 , 又要建 立 良好 的信访
秩序、 确保 社会 稳定 ” 的修订 原 则 的指 导 下 , 次 信 访制 度 改 革 选择 了 “ 此 以不强 不 弱 的 规 范为 主” 的改 革震 动较小 的方 案 。“ 归根 结底 就 是要 改 变信访 的头 重脚 轻 的畸形 ,
度、 提高 制度层 级 的呼声越 来越 强烈 。 回首 五十 多年来 信访 制度 的发展 历程 , 这个 有着 浓郁 中 国本 土气 息 和深 厚 历史 文 化 渊源 的特殊 制度 曾在不 同 的历 史 时期 发挥 过 不 同性 质 的 功能 , 起 到过 不 可替 代 的 并 历 史作用 。 如今 , 一制 度 是 否 真 的走 到 了制度 变 迁 的关 口? 者试 图援 用 法 经 济 学 这 笔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信访不信法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术学位)学生姓名:王仕昕指导教师:王本存副教授专业: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门类:法学重庆大学法学院二0—二年五月重庆人学硕士学位论文On the Phenomenon of TrustingPetition not Law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Master ,sDegree of LawByWang Shixin Supervised by Ass.Prof.Wang Bencun SpecialtyrConstitutionalLaw and Administrative LawCollege of Law 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China May ,2012摘 要建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信访制度,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若屯要作用。
公 民通过信访活动参政议政,对国家公权力行使监督权,寻求权益保陣。
党和政府 则通过信访渠逍倾听公民意见,化解公权力与公民间的冲突,接受公众监督,以 此來保障国家和谐稳定。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引发的利益调整和社会转型,信访所 承载的期望远远超过了这一制度的功能和性质。
信访是一项司法救济程序外的救 济方式,既可能促进公民实体正义的实现,又同时引发公民对其的过度依赖,导致社会信访重庆人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不信法现象。
信访不信法现象主要表现为信访人寻找诚有权力的机构或人员,希望它们用权力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法律程序解决纠纷。
我国目前处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型期,尚存在法制不完善、司法不公和司法腐畋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公民诉诸司法机关时无法得到权益的保障,造成司法权信任缺失。
一些历史原因和基本国情也加剧了这种信任缺火,使得公民过度依赖信访途径来保隖自身权利,最终造成信访制度的功能错位,其主要功能由连接党和政府与公民间的桥梁转变为对公民权利的救济。
降低信访成本的策略研究
1.合法行使信访权利,理性选择诉求 方式。任何一位公民都享有通过信访表达 意愿和诉求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具有一定 的边界,并不能毫无限制地随心所欲地运 用。所以,公民应该通过合理合法的形式 行使信访权利,决不能扰乱公共秩序,破 坏社会的和谐稳定,更不能为了实现自身 的权益侵犯和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访民 在反映问题进行权益救济时应理性选择诉 求的方式,不能简单地、不假思索地选择 降低人格国格的方式,如裸体抗议粗暴执 法、洋信访等,也不能通过静坐、拦截交 通、跳高楼等造势方式,这势必造成警察、
所消耗的实际费用,也包括把社会资源用 于信访就等于放弃了该资源最有价值的其 他机会与发展。公民合法的信访权利若得 不到救济,延伸出的就是更深层次的社会 成本问题…。
二、降低信访成本的路径选择 2.1深化组织机构改革。降低信访政治 成本 要推动政府和信访部门的组织机构改 革,依据信访相关机构职能,从组织机构 设置、权力分配、责任追究、管理模式等 方面不断完善和创新。切实提高信访工作 管理效能,有效降低信访政治成本。 1.实行垂直管理的组织机构改革。由 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信访组织设置比较混 乱,各级党委、人大、各级政府及其职能 部门都设有相应的信访部门,造成了部门 林立、职能交叉重叠、管理效率低下,处 理信访工作存在受其他部门干扰甚至阻挠 的风险。要加快信访部门的组织机构改革, 实行从上到下的部门垂直管理。同时。要 设立巡视监督制度,灵活开展巡视监督工 作。提高信访治理水平【2】。 2.信访机构权力与责任相匹配。当前 我国一些信访部门处于责重权轻的状况, 没有被赋予相应的处置权、执行权等实际 权力,只能把访民的问题和诉求转到有关 职能部门,演变成了信息“中转站”的角色。 因此,必须改变信访部门责、权不匹配的 情况。切实提高信访部门的处置能力。 2.2创新制度和渠道。降低信访经济成本 1.建立信访代理制度。从我国访民的 实际情况来看,处于弱势地位的访民大多
首都信访运行成本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 阎保柱[1] 温家腾[2]
作者机构: [1]北京市信访办来访接待处 [2]北京隆达印刷包装集团有限公司
出版物刊名: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页码: 73-7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信访 运行成本 首都
摘要:随着首都社会信访维稳任务不断加重,信访工作的运行成本随之不断变化。
通过分析和研究信访运行中各类成本投入的详实情形和基本现状,引导群众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倡导政府职能部门积极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实现信访成本投入的理性化、社会成本净收益的最大化、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科学化。
信访半年总结加强信访工作的数据分析
信访半年总结加强信访工作的数据分析信访半年总结:加强信访工作的数据分析一、引言本文旨在总结过去半年内信访工作的表现,并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深入分析,提出改进信访工作的建议。
二、信访工作概述信访工作是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旨在解决社会矛盾与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在过去半年内,我们积极推行了一系列信访工作措施,力求提高效率和质量。
以下是对我们信访工作的数据分析和总结。
三、信访案件数量分析在过去半年内,我们共接收并处理了XXX个信访案件。
通过对这些案件的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几点规律:1. 案件来源分布不均:根据数据显示,大多数信访案件来源于城市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这提示我们需要关注城乡差距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社会不公,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信访案件的数量。
2. 问题类型多样化:信访案件所涉及的问题涉及面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劳资关系、土地征用、环境污染等。
根据问题类型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定位矛盾与问题的症结,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四、信访办理效率分析1. 平均办理周期:通过对信访案件的办理周期进行统计,我们发现平均办理周期为XX天。
虽然相较于过去的办理速度有所提升,但仍需进一步缩短办理时间,提高效率。
2. 办结率分析:我们成功办结了XXX个信访案件,办结率为XX%。
尽管这一数据显示出我们信访工作的成果,但在未来需要加强办理质量,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提高办结率。
五、信访问题解决效果分析通过对信访问题解决效果的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协商解决:大部分信访案件通过协商方式解决,协商成功率达到XX%。
这表明我们在信访工作中注重平等协商、凝聚共识的理念得到了良好应用,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协商解决的成功率。
2. 诉讼解决:少数信访案件经过诉讼程序得以解决,这需要我们在案件审理和法律援助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务。
六、改进措施与建议1. 提高信访工作的数据化管理水平,通过大数据分析,洞察社会矛盾发展趋势,及早采取预防和调控措施。
年度信访数据分析:群众诉求逐步得到解决
年度信访数据分析:群众诉求逐步得到解决2023年,政府公布了年度信访数据分析报告。
通过对各级各部门的信访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去年群众的诉求逐步得到解决,信访投诉率也有所下降。
报告显示,去年全国各级信访局共收到信访举报万件,与前一年相比,信访数量有所下降。
其中,涉及政府部门的信访占比最大,占据了举报总数的60%以上,说明政府的工作仍然需要得到改善。
但是,通过对分类分析,可以发现在政府部门中,民生类问题的信访数量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政府在民生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与此同时,公共服务方面的信访数量也相应下降,说明公共服务体系在不断完善。
另外,信访处理效率方面也有所提高。
去年各级信访局共处理了万件信访,其中,94%以上的信访得到了及时处理和回复。
特别是在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处理速度更是得到了显著提高。
信访数据分析报告还指出,去年政府在各个领域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比如,在医疗领域,政府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开展了一系列健康扶贫等政策,降低了许多患者的医疗负担,也减少了医疗领域的信访数量。
此外,在环境治理方面,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针对环境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整治行动。
通过大力整治,空气质量、水质等方面均有所提高,也降低了群众的环境问题信访数量。
总之,通过信访数据分析报告可以发现,政府在民生、公共服务和环境治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群众的诉求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
但同时也需要看到,在涉及政府部门的信访数量仍然较高,这也提醒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我们期望,政府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一如既往地重视群众的信访,加大对民生问题,公共服务问题,环境治理等问题的投入,不断提升整体的服务水平,并且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使群众的诉求得到更好的解决。
信访分析报告
信访分析报告
近年来,我国信访工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信访工作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
本报告旨在对当前信访工作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信访工作的进一步改善提供参考。
首先,我们来分析当前信访工作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的信访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信访渠道不畅,一些信访人员反映他们在信访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阻碍,信访途中的“堵点”较多。
其次是信访制度不健全,一些地方在信访工作中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导致一些信访案件得不到及时解决。
再次是信访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一些信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出现了不负责任、不尽职尽责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信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首先,要加强信访渠道建设,优化信访流程,提高信访效率。
其次,要健全信访制度,建立健全的信访工作机制,完善信访案件的受理、调查、处理和反馈机制,保障信访人员的合法权益。
再次,要加强信访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工作素质和服务意识,确保他们能够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地处理信访事务。
总之,信访工作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信访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们希望通过本报告的分析和建议,能够引起各方对信访工作的重视,促进信访工作的改善和提高,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信访年度总结数据分析
信访年度总结数据分析一、数据概述本文对公司信访工作在过去一年内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信访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工作,在公司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对信访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公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信访人数统计在过去一年内,我们收到了总共5000多起信访案件。
从整体趋势来看,信访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
其中,女性信访人数略多于男性,占比约为55%;年轻人信访人数也相对较多,占比为40%。
这些数据反映了信访群体的一些特点,为我们制定相关政策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信访问题分类根据信访案件的分类,我们将其分为劳动纠纷、环境问题、消费维权、行政执法等几个大类。
劳动纠纷在过去一年内占据了信访案件的大部分,占比达到了60%;环境问题和消费维权类案件分别占比为25%和10%。
这些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信访问题的重点和倾向性,有针对性地改善公司的运营和管理。
四、问题解决率分析对于信访案件的解决率,我们采取了及时反馈、妥善处理等一系列措施来保证问题的及时解决。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在过去一年内,我们共解决了信访案件中的80%以上,其中超过50%的案件得到了当事人的满意解决。
这些数据表明我们在信访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有部分案件存在解决困难,需要我们加大力度进行改进。
五、信访举报渠道分析针对信访人群的多样性,我们提供了多种举报渠道供信访人士选择。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近70%的信访人士选择了线上举报渠道,其次是电话举报,占比为25%;其他渠道包括来访、邮寄等,占比为5%。
这些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信访渠道建设和改进的依据,可以更好地满足信访人士的需求。
六、信访工作改进建议基于对过去一年信访工作数据的综合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建立健全信访问题分类和统计体系,加强对信访问题的监测和预警能力;2. 提高信访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相关培训和学习;3.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信访案件跨部门协同解决机制;4. 完善信访举报渠道,提供更多元化的方式供信访人士选择;5. 引入科技手段,提高信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022年度信访工作总结汇总_财务工作总结汇总
2022年度信访工作总结汇总_财务工作总结汇总一、概述2022年度是我单位信访工作开展的第一年,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单位信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
在信访工作的过程中,财务工作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良好的财务管理是保证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
本文将对2022年度的财务工作进行总结汇总,以期能对未来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二、收支情况2022年度,我单位信访工作的收支情况总体平稳。
经过合理的预算和严格的审批管理,我单位的收支情况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根据财务报表的数据统计,2022年度我单位的收入总额为XXX万元,支出总额为XXX万元,收支差额为XXX万元。
三、收入来源2022年度我单位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和自主经营等方面。
政府拨款占总收入的比例最大,达到XX%;社会捐赠占比约为XX%;自主经营收入占比约为XX%。
四、支出项目2022年度我单位的主要支出项目包括工作人员薪酬、办公费用、办公设备采购和运维费用等方面。
工作人员薪酬是支出的主要项目,占总支出的比例约为XX%;办公费用占比约为XX%;办公设备采购和运维费用占比约为XX%。
五、财务管理1. 预算编制与控制在2022年度,我单位制定了详细的财务预算,并建立了科学的预算编制和控制制度。
通过预算编制与控制,我单位能够合理安排资金使用,有效控制支出,确保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2. 资金使用合规性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我单位高度重视资金使用的合规性。
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规定进行资金的支取和使用,确保了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防止了财务风险的产生。
3. 财务报表及审计我单位积极建立并定期向上级财务部门报送财务报表,以保持财务透明度。
我单位也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在2022年度的财务工作中,我单位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预算执行不严格、财务管理人员技能不足等方面。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单位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强化预算执行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合规性。
信访管控预防化解服务民众——街道办事处信访工作绩效分析与总结
信访管控预防化解服务民众——街道办事处信访工作绩效分析与总结信访管控是政府重要的职责之一,街道办事处是基层政府单位,其信访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以及人民群众的信任度。
在过去的一年中,街道办事处严格执行信访工作,通过预防化解的方式为民众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本文将对道办事处信访工作的绩效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信访管控信访管控是处理和受理各类信访事项的过程,有效的信访管控可以确保信访事项得到妥善处理,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街道办事处通过建立完善的信访管理流程,实现信访工作的标准化操作。
各办事处单位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接到许多来信,来电以及上访群众,为了更好地维稳,街道办事处建立了一个完善的信访工作制度。
这个制度,从信息收集、答复和跟进,到处理情况反馈,制定规范的标准流程对信访问题进行有效的管控。
二、预防化解在信访管理中,预防化解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发现问题、预警和解决问题,避免信访事项发展成社会矛盾、意外事件以及其他重大事件。
街道办事处在信访管理中注重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抓紧整改存在问题,积极创新工作方式,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有效避免了信访问题的发生。
同时,街道办事处加强宣传力度,改变原有的单项宣传模式,引导广大居民遵守法律法规,提高社会德心。
三、服务民众服务民众是街道办事处信访工作的核心,做好服务可以有效地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信任度。
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始终将服务民众放在高悬位,不断加强对群众的了解和分析,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政务服务中心的上线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如通过网络和手机APP查询业务流程、在线预约、处理社区报修等,更好的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
结语:信访工作是街道办事处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效的信访管理既要确保政府的公信力,也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
街道办事处通过优秀的工作绩效和实践经验积累,不断总结和优化工作方法,使信访管理工作更加高效、更加人性化、更注重细节。
在未来的工作中,街道办事处将继续以服务为主线、预防化解为重点、信访管控为技术手段,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和便捷的服务。
法治中国信访制度之价值取向
作者简介:卿红,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湖南大学法律硕士,中共株洲市委党校法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法理学。
法治中国信访制度之价值取向卿 红摘 要 信访制度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和维护公民民主权利的具体形式。
面对制度设计及其运作中已存在缺陷的信访制度,必须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桎梏,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树立新的信访价值理念,扭转已经异化的信访运作机制,实现信访制度在推进法治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关键词 信访制度 法治价值 制度设计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2-052-02信访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中外历史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在了解民情、化解矛盾、解除民忧、公民监督和提供决策参考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以较大规模群体访和表达形式激烈的个体访为主要标志的信访高潮依然存在,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
法治并不排斥信访,即使我们已经走向法治,信访作为公民的权利表达机制一定有其法治价值。
一、改革开放后信访之路1982年2月中办、国办转发的5党政机关信访工作暂行条例(草案)6是第一次在法规性文件中使用/信访0。
此时的信访制度的定位己经比较明确,直接指明就是一种宪法规定的民主权利,可以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要求、建议、批评和揭发、控告、申诉,也由此衍生出信访的功能就在于权利救济和纠纷解决、政治参与和沟通机制。
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5信访条例6,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信访进行了规范,随后全国很多省市政府也陆续发布了地方性法规,这些标志着我国的信访制度的正式确立。
¹2003年4月至7月,胡锦涛总书记对做好当前信访工作、减少群众/重复来访0和/集体来访0的问题作了一系列重要批示,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0。
中央建立了/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0。
º2005年5月国务院修订后颁布的5信访条例6正式生效,修改后的5信访条例6中对于信访的形式又加以完善;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5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6;2008年5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6发布。
信访分析报告
信访分析报告概述:信访是指民众通过向政府或相关机构提出申诉、咨询、建议等方式表达诉求的行为。
信访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既可以反映民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是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本文将对信访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解决信访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1. 信访现状分析信访问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多。
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原有的体制性矛盾和社会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化,人口流动和城乡差距加大等因素也导致了信访问题的增加。
2. 信访问题的原因分析(1)制度性问题:现行信访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部门间协调不到位、信访投诉工作职能不明确等,导致信访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2)官员作风问题:一些地方官员存在不重视信访问题、不作为、不接受监督等问题,使信访诉求无法得到及时解决,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
(3)信息传递问题:信息传递不畅导致群众无法及时了解政府政策,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
3. 解决信访问题的建议(1)加强法治建设:完善信访制度,提高相关法规的透明度和操作性,使群众能够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2)提升政府效能: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使信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3)加强信息公开:通过各种途径公布政府工作进展、政策法规等信息,让群众了解政府的工作,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矛盾。
(4)加强与社会组织合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促进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有效对接,共同解决信访问题。
4. 结束语信访问题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现象,合理解决信访问题对于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至关重要。
政府、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应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法治建设、提升政府效能、加强信息公开等措施,为解决信访问题提供更好的保障。
只有建立和完善良好的信访制度,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繁荣稳定。
司法部信访工作绩效如何?总结报告出炉
司法部信访工作绩效如何?总结报告出炉2023年,司法部发布了一份关于其信访工作绩效的总结报告。
该报告涵盖了该部门在过去一年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以下是报告的主要内容:一、工作成绩1.信访受理数量明显减少在过去一年中,司法部共收到信访诉求13915件,比前一年下降了29%。
这一成绩表明,该部门在有效化解群众对司法工作的不信任感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2.信访诉求及时解决与前一年相比,司法部在解决信访诉求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过去一年中,该部门已经全面完成了所有信访事项,处理平均耗时为15个工作日。
此外,该部门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应对机构,以确保各项诉求能够得以及时解决。
3.信访诉求质量有所提高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该部门已经更加高效地处理诉求,态度和行动都更加坚决有力。
在承担各种工作以及接受各种咨询等方面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水平。
这些成绩证明,司法部的绩效以及工作水平得到了相应提高。
4.信访信息化进一步推进在过去一年中,司法部积极推进信访管理信息化,各种信息系统得到了完善。
该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能够更好地了解多样化的信访情况,并且能够更快地解决信访问题。
二、工作问题尽管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司法部在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未来应得到仔细研究和解决。
1.人员精简虽然司法部近年来已经逐步实施精简人员的政策,但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部门人员的结构。
同时,还需要根据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各级干部的培训和工作经验交流,以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水平。
2.信息化管理虽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但该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并不完全成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信息的管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的安全保密、整理、统计、分析等方面的工作。
3.管理效率虽然该部门消化了大量的信访,但其管理效率并不足以完全派别信访数量的高峰阶段。
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能力,以提高管理效率和信访受理质量。
综上所述,司法部在信访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果值得肯定。
“涉诉信访”司法成本研究
“涉诉信访”司法成本研究信访现象自古有之,在当前有愈演愈烈之势。
当前,“涉诉信访”大量存在,通过从公民运用司法武器解决问题的成本等角度分析,反映出当前司法制度安排存在一定缺陷,特别是公民的司法诉讼成本高昂,致使当事人司法收益低甚至权益根本无法得到保护,这是当事人往往最终采取不断信访、非法上访的重要原因,传统对抗式的司法程序安排和功用存在缺陷,而司法调解可以比较好地降低公民个人司法成本,促成双方特别是不平等主体之间充分协商,从而达到解决矛盾纠纷的根本目的。
信访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经历了一个长达两千多年的演变历史,到现今已成为一个关系社会稳定并引起各方高度重视的严重社会问题。
因此,信访也为学术界所关注,从研究成果的丰富性、研究者学术范式的多样性来说,信访已成为学术热点。
然而,虽然学术界对此的探究成果颇丰,但信访问题的研究仍有进一步深入考察的必要性。
从目前来看,大多关于信访问题的研究多从宏观理论层面出发,而解决现实问题常需要从微观视角出发,鲜有研究论证司法制度安排与信访之间的关系。
本文试图从司法成本这个微观角度对信访进行溯源分析,论证司法成本过高尤其是公民的司法诉讼成本高昂,致使当事人司法收益低甚至权益根本无法得到保护,是当事人往往最终采取不断信访、非法上访的重要原因。
一、信访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不足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信访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政府或者县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反映冤情、民意或官方(警方)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等等。
一般认为,“信访”现象及其制度安排在西周时期已经产生,《周礼》当中就有“肺石听辞”、“路鼓之制”的说法。
我国法制史的相关研究成果显示,“路鼓”后来演变为“挝登闻鼓”、“呜冤鼓”、“邀车驾”等种种形式,历朝历代更是形式各异,秦汉以后各朝允许百姓上诉的渠道都存在。
明洪武元年,“置登闻鼓于午门外,日令监察御史一人监之,凡民间词讼皆自下而上,或府、州、县省官及按察使不为伸理,及有冤抑重事不能自达者,许击登闻鼓,监察御史随即引奏,敢沮告者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信访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一)“内容提要”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信访制度从制度均衡向制度非均衡的转变,指出虽然信访制度的净收益小于零,但与其它权利救济模式相比,仍具有相对优势。
因此,我国在一段时间内还不能废除信访制度,而是应当在加强信访制度的程序性和规范性的同时,确立司法救济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信访,制度,成本收益分析信访制度改革是当前的热点,在强化还是弱化信访这个问题上,社会各界争论不休。
笔者认为,任何制度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必要性,而这种必要性是基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同理,任何制度的衰亡也与成本收益的比较直接相关。
本文力图通过信访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对信访制度的改革略提建议。
一、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与制度的演化1.制度的涵义。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注:〔美〕诺思,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广义的制度包括宪法秩序、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与制度安排;前两者一旦形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易变动,被称为制度创新的外因。
狭义的制度仅指制度安排,即约束特定行为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它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变动,被称为制度创新的内因。
(注:冯中越:《试论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成本与收益》,《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2.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与制度均衡。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均衡是指人们对既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意状态或满足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制度。
(注:冯中越:《试论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成本与收益》,《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张曙光:《论制度均衡与制度变迁》,《经济研究》,1992年第6期。
)任何一种制度都可以为人们提供制度服务,使人们从中取得收益;同时,任何一种制度的建立、运行、维护和变革都需要一定的成本。
因此,任何一项制度安排、制度选择和制度创新都是人们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的结果。
首先,人们把同一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成本和收益加以比较,选择在当时当地运行收益大于运行成本的制度,即制度净收益大于零的制度。
这是制度安排和制度选择的必要条件。
其次,人们把不同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净收益加以比较,选择其中净收益最大的那项制度。
这是制度安排和制度选择的充分条件。
一种制度安排和制度选择的净收益大于零,且在几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中净收益最大,这项制度是最优制度。
人们对这项制度感到满意和满足,这时对制度的需求就等于制度供给,人们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制度,这时的制度状态就是制度均衡。
④3.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与制度非均衡。
制度经济学认为,人们产生不满意和不满足的原因是,现行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净收益小于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即出现了一个新的盈利机会。
这时,就会产生潜在制度需求和潜在制度供给,并造成潜在制度需求大于实际制度需求,潜在制度供给大于实际制度供给。
人们为了捕捉这个新的盈利机会,就会欲意和力图改变原有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选择和建立一种新的更有效的制度。
但是,由于制度创新的动力还不够强大,制度创新的成本较高,虽然潜在制度需求能够变成实际制度需求,而潜在制度供给却不能够变成实际制度供给,因而出现了“欲意改变而又尚未改变”状态的制度非均衡。
(注:张曙光:《论制度均衡与制度变迁》,《经济研究》,1992年第6期。
)制度非均衡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外部影响和内部矛盾两方面看。
从外部影响来看,外部环境的变化、资源条件的改变、外部发展的影响和效应等,既会使原有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变得净效益非最大化,产生了制度创新的动力和需求,又会改变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进而改变制度的有效供给。
因此,外部影响会导致制度非均衡的出现。
从内部矛盾来看,制度的内在矛盾必然会通过制度决定者与制度接受者之间的矛盾外在化表现出来,在新制度建立的初始阶段,制度在内在矛盾尚未充分展开,制度的运行成本低收益大,制度决定者与制度接受者都感到满意和满足,都无意改变。
在制度运行过程中,随着制度成本收益的变化,制度决定者与制度接受者都感到不满意和不满足,只要制度决定者采取某些补充和完善措施,就能够保持现行制度的净收益最大化,也就不会发生制度非均衡。
但是,随着制度内在矛盾的不断发展,制度的运行成本不断增加,收益不断减少,改变了现行制度的成本—收益关系,制度决定者与制度接受者的不满意和不满足逐渐积累,产生了制度创新的欲望和动力,于是出现了制度净收益非最大化的制度非均衡。
(注:冯中越:《试论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成本与收益》,《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4.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与制度创新。
制度需求是由制度的社会净收益决定的,是接受制度服务的社会成员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差额;而制度供给是由制度的个别净收益决定的,是提供制度服务的制度决定者的个别成本与个别收益的差额,即制度创新的成本与收益的差额。
由于制度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与个别成本和个别收益之间存在着差异和矛盾,其社会收益与个别收益之间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和矛盾。
因此,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决定的制度创新有两种情况:一是当新制度的社会潜在净收益大于现行制度的社会净收益,个别潜在净收益小于现行制度的个别净收益时,虽然能够产生制度需求和创新动机,但缺乏制度供给和创新能力,就会形成制度实际有效供给不足,不会发生制度创新,也无法实现制度供求均衡。
二是当新制度的社会潜在净收益大于现行制度的社会净收益,个别潜在净收益也大于现行制度的个别净收益时,才会既有制度创新的需求,又有制度创新的供给;既有制度创新的动机,又有制度创新的能力,才会发生制度创新。
在这时,制度创新者才会把潜在的制度供给变成现实的制度供给,进行制度创新,实现从制度非均衡向制度均衡的转变和飞跃。
因此,制度创新与其说取决于制度需求,不如说取决于制度供给。
(注:冯中越:《试论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成本与收益》,《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二、信访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所谓信访,是人民来信来访的简称。
广义的信访是指群众通过写信或上访,向各级党政部门、人大、司法机关等单位提出要求、意见、批评、建议、愿望和申诉,以此来参政议政或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狭义的信访是指国务院1995年颁布的《信访条例》所规范的行为,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即各级行政机关)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依法应当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
”鉴于党政部门是信访人最主要的诉求对象,所以,本文研究的就是这种狭义的信访。
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我国现行的信访制度,可以发现目前信访体制改革的原因在于信访制度处于由制度均衡向制度非均衡的转折点上,制度创新呼之欲出。
1.信访制度均衡的形成。
中国的信访制度确立于1951年,当年6月7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
应星认为从确立至今,信访制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51年至1979年的大众动员型信访。
这时期的信访受政治运动影响,主要以揭发问题和要求落实政策为主。
二是1979年至1982年的拨乱反正型信访。
这一时期,信访迅速从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边缘走到了中心,信访规模史无前例,主要内容是要求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平反冤假错案。
三是1982年至今的安定团结型信访。
信访制度最主要的功能转变为化解纠纷、实现救济。
如果按照这样的划分,信访制度均衡出现在第二个阶段。
其一,当时信访制度的净收益大于零。
历次运动造成的问题是信访的主要内容,政治问题当然需要政治手段来解决,因此,信访制度很自然地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刁杰成指出,1979年至1981年3年间信访工作的特点:“来信数量之多,是建国以来之‘最’;上访人数之多,是建国以来之‘最’;投入处理上访问题的人数之多,是建国以来之‘最’;解决问题之多,是建国以来之‘最’”。
(注:刁杰成:《人民信访史略》,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其二,信访制度的净收益最大。
中国社会向来缺乏法治传统,法治的发展总是断断续续的,要么屈从于人治,要么被人治所打断,法治化进程的真正启动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因此,与当时十分薄弱的司法救济相比,信访制度无疑更加优越。
另外,从信访制度的供给和需求来分析也是如此。
信访制度的需求是毫无疑问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解决,大量的冤假错案需要平反。
从信访制度的供给来看,国家既然要实现政治路线的战略性转移(即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进行拨乱反正的工作,集中、高效地解决大批历史遗留问题,平反冤假错案。
信访作为一种非常规的化解矛盾的方式,正是在国家领导人空前重视、全党全国动员的情况下成了人民突击解决问题的利器。
(注: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2.信访制度非均衡的出现。
1982年2月第三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党政机关信访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的通过标志着信访制度真正进入了新的时期。
随着国家在1982年宣告拨乱反正任务的基本完成,信访制度重新回到国家政治机器的配件角色。
(注: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而与此同时,在确立依法治国的大方向下,其它权利救济模式尤其是司法救济模式在迅速发展。
1982年宪法开列和重申了中国公民权利的清单,为公民行使权利和实施权利救济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依此,可以大致确定公民权利救济的体系:第一,司法救济模式。
公民通过行使诉权,主要依据《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等三大诉讼法,实现权利救济;其中国家赔偿、法律援助制度等是司法救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行政救济模式。
我国现有的行政救济途径主要是行政复议、行政仲裁和信访,但是行政仲裁是行政机关解决相对人之间纠纷的方式,一般不适用于解决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的行政纠纷。
按照目前学术界的划分,行政诉讼既是司法救济,又是行政救济,笔者认为行政诉讼是公民行使诉权的一种方式,主要反映的是司法救济的主旨,因此将其视为司法救济。
试通过比较三种制度——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和信访的成本收益,论述信访制度非均衡的出现。
国家信访局局长周占顺在去年接受《半月谈》采访时坦陈:信访活动目前相对活跃,统计1993年群众来信来访总量开始回升以来,信访数量上升现象已持续11年。
据官方统计,2003年全年信访超过1000万件。
而与庞大的信访总量极不相称的是极低的解决率。
2004年5月至10月,于建嵘和他的6人课题组一起对中国的信访制度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
这一调查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规模的针对上访人群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公民通过上访解决问题的比率只有千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