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马原最后冲刺背诵材料:唯物史论

合集下载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知识点总结

2017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知识点总结马原唯物史观是2017年考研政治命题的重点,当然,命制选择题的可能性大,还有可能命制分析题。

这一部分内容考点多而杂,考研同学想突破所有的考点有难度。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中短期突破马原唯物史观的重要法宝。

下面老师对这部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给出一些学习技巧,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帮助。

一、马原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的性质和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人的本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二、马原唯物史观的学习技巧点拨1.线索法学习这里的线索法,指的是需要掌握唯物史观部分的标题结构,也就是框架结构。

有的同学可能不断地发出疑问问,线索法真的很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

线索法学习的确很重要。

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假如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唯物史观的选择题或分析题,你对这一部分的考点没有框架感的话,你得高分的几率就比较低。

原因很简单,因为阅卷是采点给分,你毫无目的的东写一句、西写一句,很显然没有层次感、条理感。

2.习题法学习我们经常说,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具体运用到马原唯物史观的学习中,不仅指的是及时复习掌握学习的考点,更重要的是不断地通过练习习题巩固考点。

我们反对漫无目的的做海量的习题,而忽视了对重要考点的掌握。

其实,我们应改变由“多而滥”向“少而精”方式的转变,这才是通过练习习题有效巩固考点的正确做法。

2017考研政治大纲解读之马原历史唯物主义

2017考研政治大纲解读之马原历史唯物主义

2017考研政治大纲解读之政治经济学8月26号考研政治大纲公布,马原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一些结构性的调整,整体知识并没有发生变化。

下面,我们对大纲中的一些知识点的变动做出陈述,并提出备考策略。

删除知识点无。

改述知识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改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改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改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改述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改述为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仅仅是表述方式发生了变化,内容并无实质变化,完全不影响复习。

新增知识点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义。

当下中国的深化改革,是由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基本矛盾,这也是我们进行改革的哲学理论依据。

总的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并没有做出调整和变化,只是一些表述的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虽然在我们的考试中所占分值并不高,在选择题和分析题中命题可能性都不高,但这并不能降低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视。

因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重要理论工具,同时也是我们党分析社会问题指导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理论工具。

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学习毛中特、近现代史纲要、思修法纪以及当代经济与政治课程的重要理论分析工具,只有深刻的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才能更好地学习其它几门课程。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调整和修正对世界的认识,实现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致性。

4.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物质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

它强调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间接地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用来改造自然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相互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1.阶级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社会存在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考研政治马原难点归纳之唯物论.doc

考研政治马原难点归纳之唯物论.doc

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四)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五)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意识(一)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三)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可能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质、量、度质是一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

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质和量的统一为度。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2.量变和质变①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考研政治冲刺杨加宁马原(打印)

考研政治冲刺杨加宁马原(打印)

考研政治冲刺主讲老师:杨加宁分析题答题套路分析大题之永远三步走:①是什么?联系原理,照抄方法该材料联系的是…原理,该原理认为…;**原理要求我们…②怎么讲?联系材料,解释说明;批驳错误观点(如果有)这个材料告诉我们…;③怎么干?提出行动,建议措施调动三个积极性:人+科技+自然条件分析题可能之科目34-38题:10×5=50分马原毛中特近现代史思修法基世经与形势政策分析题可能之形式马原(哲学)中特+马原(政经)毛概+近现代史思修法基世经+时事分析题:马原(哲学)1、矛盾对立统一规律2、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认识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对立统一定律一、是什么: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①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1)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相互吸收利己的因素;2)双方可向各自对立面转化(需一定条件)3)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制约造成量变,实现质变。

二、怎么讲?永远之第二步:①贯穿始终的“一分为二”:A+B一方面,我们在干A的时候,要注意B;另一方面,我们在干B的时候,要注意A。

②批判割裂的“形而上学”:如果我们只注重A,忽视了B,我们就会…如果我们只注重B,忽视了A,我们就会…三、怎么干:矛盾分析法⑴“两点论”: 全面、兼顾16个字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再16个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⑵“重点论”:①干工作,多选一:抓关键--抓主要矛盾②对人或事,做判断、评价:看主流--看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部分例题1分析题:马原(哲学)2008. 分析题34【材料一】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

”【材料二】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忽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站在我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

考研政治马原复习 概念记忆准确掌握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原复习 概念记忆准确掌握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原复习概念记忆准确掌握知识点1. 马原学科概述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理论体系,旨在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物质世界是本体,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赋属性。

历史是社会发展的本体,思想是社会发展的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它认为,资本家的剥削源于雇佣工人无条件付出的“剩余价值”,而工人的利益则是要争夺或维护自己的“剩余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政治实践,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为目标。

1.2 具体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由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

一、唯物史观的历史发展唯物史观的历史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古代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二、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学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剩余价值学说、社会形态、产权制度,等等。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无产阶级专政、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共产主义远景等。

2. 概念记忆准确2.1 马原的基本概念马原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考研政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对于事物在哲学上的总的观点和态度。

方法论:对于研究事物的一般方法和规律,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的总称。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马克思著作之一,系统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原理和发展趋向。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合作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里程碑。

《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在对哥达纲领进行批判时所著,对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影响颇大。

2.2 马原的主要概念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指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二、生产力生产力: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的能力。

考研政治马原冲刺必背重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原冲刺必背重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原冲刺必背重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原冲刺必背重点总结,更多考研政治大纲、考研政治复习指导、考研历真题及答案等信息,请及时关注马原是考研政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为了方便各位考研er复习,下文为大整理了考研政治马原冲刺必背重点,供各位考研er参考,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1、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知识点串联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知识点串联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知识点串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考研政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唯物史观。

本文将通过六大知识点来串联考研政治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即唯物史观。

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立场和观点,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知识点二:马克思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马克思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唯一不可分割的。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和发展所决定的,而意识则是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表达。

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知识点三: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社会的进步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关系则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就产生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规律和路径。

知识点四:唯物史观的价值观和实践观唯物史观注重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逐步实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唯物史观还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倡导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知识点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坚守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信仰,并注重实践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知识点六: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中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考研政治马原答题模板完整版

考研政治马原答题模板完整版
考研政治马原答题模板完整版
1唯物论部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为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促进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繁荣。
2认识论部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于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为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促进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繁荣。
3唯物史观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为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促进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繁荣。
方法是统筹兼顾:矛盾不平衡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体制的变革。目的是发展,有助于稳定,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
2认识论认为:认识需要经过两次飞跃获得真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理性认识要付诸于实践去检验真理的正确性。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助于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发展。
矛盾即对立统一,和谐社会建设是有差异的同一,不是完全的等同。
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的过程性
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历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创造者
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联系具有普遍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考研马原知识点历史唯物主义

考研马原知识点历史唯物主义

2017考研马原知识点: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年考试题中基本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进行考查的。

总的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对范畴、五大动力、两个人”,其中的三对范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五大动力:社会基本矛盾、阶级、革命、改革、科学技术;两个人: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

选择题考查要点:概念内容的记忆以及应用的理解。

哲学学习非常注重系统的记忆和理解,注重用原理分析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还十分注重对概念含义的考查。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两大理论创造之一,就在于它打破了我们在生活中看待人类社会问题的常识,例如英雄人物的作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我们要想学好历史唯物主义,一定要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有清楚地理解。

并且在近年历史唯物主义的考试增添了一项考查内容,也就是对概念内容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考查。

而且历年真题中有些题就是直接针对概念内容出题的,例如2011年第2题直接考查社会存在的内容,2013年第18题直接考查人民群众的含义。

分析题考查要点:侧重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记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部分是较难出分析题,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更多的是用来分析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的,而我们现在考试内容提倡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小事例凸显哲学原理。

但是,这并不是不存在出分析题的可能。

如果这一部分出分析题,肯定不会像选择题那样侧重对概念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而是考查对原理的应用。

首先是三对矛盾,大家要留意它们的辩证关系模式为“A决定B,B反作用于A,A和B是辩证统一的”。

其次,五大动力内容较为单薄,大家只需留意基本矛盾、改革、科技这三个即可。

最后,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出题可能性不大,更多的会作为原理应用于我们毛中特和近代史的学习。

政治学科究竟该怎样对待?无论你的基础怎样,都应该尽早开始政治的复习,做到胸中有数。

建议考生首先要掌握科学系统的复习方法,对整体复习屡清思路。

2017考研政治 马原之唯物论要点解析

2017考研政治 马原之唯物论要点解析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是应该如何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中公考研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择校择专业信息,并且提供考研辅导、考研复习资料、2017考研时间等信息,祝2017考研学子金榜题名,考入自己理想院校。

唯物论是整个马原的基础理论,也是历年来考试的重点,学好马原这门课程的关键,就是将唯物论相关内容理解吃透,以不变应万变。

从唯物论的整体结构来看,我们可以总结为“五观两原理”,即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实践观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下面跟中公考研老师一起来看一下吧!关于物质观,主要对“物质”概念进行界定,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物质范畴的界定,总结得出: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同时也体现了物质的客观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及可知性(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关于运动观,重点把握两组关系: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首先,关于运动与物质的关系主要有两点:第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第二,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其次,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可以总结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关于时空观,首先要了解时间的一维性、不可逆性和空间的三维性、可逆性;其次把握时空的特性,即客观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最后从时空和物质运动的关系出发进行阐释: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换言之,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空,也没有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

关于意识观,明晰对意识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劳动,起促进作用的是语言。

重点把握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

意识的本质可简单概括为: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三性两指导”,即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指导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给我们的方法论意义就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也是本部分可能涉及分析题的重要命题点。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知识点-社会基本矛盾-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知识点-社会基本矛盾-

2017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知识点:社会
基本矛盾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创举之一,也是考察的哲学热点,考研冲刺阶段复习,考生需要把重要知识点串联起来,纵深复习,下面是对唯物史观部分的几个重要考点做的总结,大家梳理梳理。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事实上,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只涉及三个概念: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这一根本动力系统中,生产力无疑是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着阶级的存亡,在生产力有所发展却又发展不足的阶段,生产资料关系占有不同,就必定会出现物质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

拥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占有无产者的劳动最终造成社会不公、两极分化,就会出现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的作用既体现在社会形态的质变,也体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改革与改良中。

革命就是社会形态的质变,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要实现新旧制度的转换;而改革,则是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深化改革,因为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社会主义所有制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所有制的实现方式,因此改革改的不是制度,而是要实现体制的根本性转换,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认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但是,改革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此外,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也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
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生活、思维,科学技术的影响无处不在。

然而,科学技术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只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动力。

对待科技带来的两重作用,我们需要认识到一点,科技作用的发挥都有赖于人类的运用,也正是在这一运用过程中,才出现了科技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

政治考研马原高频考点解析:唯物主义

政治考研马原高频考点解析:唯物主义

政治考研马原高频考点解析:唯物主义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

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等。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

它承认物质第一性,这是唯物主义的。

但认为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这又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

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四、庸俗唯物主义认为宇宙间一切都是物质的,精神也是物质的。

这在当时,在反对认为一切都是精神的唯心主义观点上,起过积极的作用。

不过,它认为精神这个物质是物质的人脑分泌出来的。

说人脑分泌精神就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这就把物质存在的形式庸俗化、简单化、绝对化了。

似乎物质的存在只能是实体性的,没有什么特殊的形式。

希望通过以上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分析,能够给参加考研的学生带来帮助,祝愿各位考生,在未来的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2017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中的常用原理之唯物辩证法

2017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中的常用原理之唯物辩证法

2017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中的常用原理之唯物辩证法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技巧掌握得再娴熟,没有实实在在的知识打底,想得高分也只是痴人说梦,所以,再大概地讲解了马原主观题的评分点和答题攻略以后,我们再把其中的常用原理做以概括性表述。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冲刺必背要点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冲刺必背要点

政治原理和方法论大全辨证唯物论1、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

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考研马原核心考点:历史唯物主义

考研马原核心考点:历史唯物主义

考研马原核心考点: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部分简要概括为“三对概念、五大动力、两种作用”。

一、三对概念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具体表现在: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它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二、五大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之唯物史观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之唯物史观

2017考研政治马原考点之唯物史观2017年考研初试时间快到了,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考生一定不要慌张,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针对各个学科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把框架搭建起来,形成一个全局观,然后通过刷题来查漏补缺和深化记忆。

对于考研政治来说,小编为大家分享了马原唯物史观重要考点,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考研冲刺课程请咨询这里》》》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内涵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心史观内容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主要缺陷①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②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③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意义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唯心史观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

二、社会结构论1.人类社会=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含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构成地理环境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人口因素生产方式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意识含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结构主体划分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

层次划分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意识形态)+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非意识形态)辩证关系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论考前冲刺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论考前冲刺复习指导

2017考研政治马原唯物论考前冲刺复习指导忙碌的日子是相似的,复习计划各有各的不同。

转眼间离最后的考试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高效地复习,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也是成绩快速提升走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

关于马原唯物论部分,一直是老大难,它是整个马原的基础理论,也是历年来考试的重点,学好马原这门课程的关键,就是将唯物论相关内容理解吃透,以不变应万变。

从唯物论的整体结构来看,我们可以总结为五观两原理,即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实践观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在复习过程中,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中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运动和物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空的特性以及时空和物质运动的关系等,作为理解性选择题去把握。

关于意识观,明晰对意识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劳动,起促进作用的是语言,对于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特别是方法论意义,即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重点掌握,这是本部分可能涉及分析题的重要命题点。

关于实践观,对于其基本形式及地位简单了解,重点把握本质、特征和作用,尤其是作用需多加关注,涉及分析题的命题点,把握正确的实践观点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

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2017年大纲尽管做了删除,我们依然认为,这些基本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唯物论甚至整个马原有重要作用,因此对部分内容作了保留,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作为基础知识点去把握,理解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物质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根本要求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以上是关于马原唯物论考前冲刺复习的一些建议,在最后冲刺的一个月时间里,同学们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适时调节心态,把握逻辑点,学透重难点,明晰命题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去学习,这样才能在复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另外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提高复习的效率。

为广大学子整理了考研技巧和考试大纲,更有历年真题提供测试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考研政治马原最后冲刺背诵材料:政治经济学2017考研初试在即,下面特别针对出品了“2017考研政治最后冲刺背诵材料”系列文章,把众多考点按照模块与专题的形式高度浓缩总结,希望考生能够掌握这些必备考点。

由于马原部分考点较多,所以按照模块编写。

本文的主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专题一劳动价值论(一)商品经济的产生自然经济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

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历史条件:①社会分工的出现;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础)。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商品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劳动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商品价值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货币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有五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货币的出现使商品世界分为商品和货币两极,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③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3.价值规律产生的消极后果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③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1.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第一,生产性劳动应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

第二,脑力劳动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

第三,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创造价值。

第四,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专题二剩余价值论(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①劳动者是自由人;②“自由”得一无所有。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资本主义工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剩余价值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3.资本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

再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它表明,雇佣劳动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表示:m’=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4.利润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这时,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5.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四)资本积累1.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2.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的过剩人口。

3.资本积累的趋势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

资本积累不断增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灭亡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

(五)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依次执行三种不同职能: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在时间上继起。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周转。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七)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①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②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法律的实质是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③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专题三资本发展论(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1.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包括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种形式。

2.垄断的实质垄断的本质即垄断组织通过制定垄断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

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3.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在经济中的统治,主要是:①通过“参与制”(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来实现的;②在政治上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亲自担任或指派代理人担任政府要职)来实现的;③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掌握新闻科教文化等来左右和影响内政外交与社会生活。

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实体经济的资本利润率下降,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上升;制造业就业人数严重减少,金融行业就业人数逐步增加;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金融危机频繁发生。

4.垄断资本主义的扩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结果。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其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服务的手段,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5.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经济全球化的表现:①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②贸易的全球化;③金融的全球化;④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二是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三是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四是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经济调整存在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1.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指挥下的劳动只是形式上隶属于资本,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就成为实质上的隶属。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劳动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改善了劳动者的社会状况。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危机形态的变化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