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概述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根据用途和制作材料的不同,地球仪可分为教学用地球仪、装饰用地球仪、礼品 用地球仪等。
如何使用地球仪
01
02
03
04
确定地理位置
通过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可以确定任意地点的地理位置 。
了解地理现象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海洋、陆 地、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现 象,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 环境和地貌特征。
01
02
03
04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极昼极夜
在地球两极地区,由于地球公转 导致极昼和极夜现象交替出现。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变化,昼夜长短也会发生变化,如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 冬至日则相反。
太阳高度角变化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随着季节的变化,太阳高度角也会发生 变化,如在夏季,太阳高度角较大,而在冬季则较小。这种变化会影响地表获得太阳辐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 和地球仪
目
CONTENCT
录
• 地球概述 • 地球仪简介 • 经纬网与地理坐标 • 地球的运动与产生的现象 • 地球的圈层结构
01
地球概述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 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 亿平方千米。
射能的多少,从而影响气温的高低。
01地球概述
纵 波
横 波
地 震 震 中 位 置 的 确 定
0 20 40 60 弧度(距离) • 地震 时间/距离曲线图 :通过P波与S波传导时间差计算震中距离
• 地震波的 性质:
• 地震波与 光波类似, 遇到不同 介质界面 发生折射 和反射。
• 目前为 止:地 球内部 层圈结 构主要 是通过 地震波 了解到 的。称 为地震 • P波 成析成 • S波 像技术。
一 太阳系 Ú » ½ µ 地Ò 火 小 木 µ 土 º 天Ó Ö Ú Ø Ç Í î æ ò 金
Ø Ç Ô î ò Ú 星 球 µ 星 行 星Ó 星 带 æ Ö Ä » Ã Ö 星 µ Î王Ö Ð
星
海 王 星
冥 王 星
太阳和太阳系
太阳系家族
太阳系:太阳/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小行星带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第一章 地球概述
第一节 地球的基本特征
一 太阳系 二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 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一 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主要特征 二 地震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三 地球的内部圈层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地球的基本特征
一 太阳系 二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 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太 阳
水 星
1. 地震
1.1 1.2 1.3 1.4 1.5 1.6 地震发生的原因 地震监测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地震波 地震带 地震预报
1.1 地震发生的原因
• 地震:地球的快速颤动称为地震。 • 地震分为:火山地震 陷落地震 构造地震 世界上的大部分地震是由于断层活动引 发的构造地震。 • 震源:地震的发源地。 •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 • 莫霍面(M面): 全球地震波速不连续面,P波由7.6km/s(玄 武岩的波速)突然增大到8.1km/s(橄榄岩的波 速),平均深度33km,被视为地壳与地幔的 分界。 • 古登堡面(G面): • 2900km深度的地震波速不连续面,P波由 13.6km/s突然降低到8km/s,S波消失,被视 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证实外核为液态。
石油地质勘探概论 第1章 地球
通常所说的地球的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所圈定的形状。
大地水准面----设想的平 均海平面作自然延伸穿 过大陆地区,构造出的 一个光滑连续的封闭曲 面。
大 洋
平均海平面
大 陆
大 洋
平均海平面
大地水准面
图1 大地水准面示意图
北极
10 0 -30 m
地球的实际形状是夸大的梨形(如 右图):南北两半球不对称,北极凸 出约10m,南极凹进约30m。地球 的外形是其内部特征的反映: 第一,地球接近于旋转椭球体, 说明地球具有一定的塑性,是地球 自转离心力作用的结果。 第二,地球的实际外形与旋转椭 球体并不完全重合,说明地球内部 物质是不均匀的。
二、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地球表面高低不平,以平均海平面为界,分为海洋和大陆两 大地理单元(其中65%的陆地分布在北半球——称陆半球;35% 分布于南半球——称水半球) 。 海洋:总面积3.61×108km2,占地表面积的70.8%,平均深度3729m,最深处是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11034m)。 大陆:总面积1.495×108km2,占地表面积29.2%;平均海拔 高度为875m,最高的是珠穆朗玛峰(喜玛拉雅山脉的主峰,海 拔 8844.43)。
2.大爆炸理论 宇宙起源于一个单独的无维度的点,即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尺度但却 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质的奇点。至少是在120~150亿年以前,宇宙及空间本身由 这个点爆炸形成。
二、太阳系的起源
1.灾变说 太阳系是在一次突然的巨大的剧变中产生的,太阳先于行星和卫星形成 。 2.星云说 整个太阳系包括太阳都是由同一块星云物质凝聚而成的。
2 、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是地球表面的最大洼地,约占海底面积的一半,一般水深 为4000~5000m(平均3700m)。洋盆中平坦的部分称深海平原,坡度 一般只有万分之几,最大不超过千分之一。洋盆中连绵起伏的小山丘叫 深海丘陵,多为馒头状,相对高度仅数十至数百米。
第1章 地球概述
一些能够相互独立运动的离散型板块构成的。概而言之,板块这种组合
就成为岩石圈。”
第五节 地质作用及其特点
地质作用 凡是由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物质成分、 内部结构以及外部形态发生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 作用。
按地质作用的能源来 源、作用场所的不同:
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
第五节 地质作用及其特点
以5100km:内、外地核
地核
4、软流圈与岩石圈
1)软流圈
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地震低速层,深度一般在地表以下
60km~250km。在低速层内,地震波速比上部减少5%- 10% ,表明
该处岩石强度较低,可能局部熔融。这个低速层被称为软流圈。
2)岩石圈
软流圈以上、岩石强度较大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称 为岩石圈。从板块构造角度,岩石圈定义为:地球的刚性外壳层,是由
地壳运动的速度有快有慢并且快慢也是互相交替的。
地壳运动的幅度也是有大有小、交替发生的。 (4)升降运动与水平运动的关系
内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
2)地震作用
地震是一种快 速、短暂、突发的 构造运动。是地壳
运动或构造运动的
一种特殊形式。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强 烈地震。唐山市河北矿冶学院图书馆,三层高的阅览 室,系装配式纯框架结构,西头倒毁、东头框架幸存。 (为唐山地震重点保护遗迹之一。)
火 山 作 用
4)变质作用
地球上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随着地壳的 不断演化,其所处的地质环境也在不断改变,为了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和 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它们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都将发生一系列的 改变。由地球内力作用促使岩石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 用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的因素 :温度;压力;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和液体;时间 。 变质作用的类型 : 区域变质作用类型 接触变质作用类型 交代变质作用类型 动力变质作用类型
第一章 地球概述
地球的形状——“球”还是“梨”
由于物质密度分布上的差异、弹、塑性变形及自转的影 响,地球更为准确的表面形态略似于一个“梨形”(严格地 说高度应大于宽度):
据人造卫星轨道参数分 析,地球北极比标淮的旋转 椭球体要凸出约18.9m,南极 则凹进约25.8m;北半球的中 纬度区稍稍凹进,在南半球 则稍稍凸出。据此可有两点 推论: 1)地球非严格的旋转椭球 体;2)这一不规则的形态表 明地球内部物质在分布上具 有显著不均匀性。
第一章
地球概述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 臵及其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三、地球的圈层构造
四、地球表面的特征
蓝色的美
“阿波罗”宇宙飞船
历 史 性 的 人 跨类 首 越次
登 上 月 球
——
“伽利略”探测器在木星轨道上
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探测器——“伽利略”号 2003年09月21日撞向木星,结束了长达14年的探测生涯
银 河 系
大约包括1500亿颗恒星 的庞大星系,由于恒星 分布不均匀,故银河系 呈“铁饼状”,中间厚, 边部薄,直径约10万光 年,中心约1万光年, 边缘1000光年,质量为 太阳的1.4×1011倍。整 体以500km/s的速度围 绕质量更大的中心旋转。
银河系
2.7万光年
10万光年
银 河 系 平均日距
147,100,000千米(每年1月3日左右) 152,100,000千米(每年7月4日前后) 1个天文单位(pc)
赤道半径
极半径 赤道周长 表面积 质 量 密 度 重力加速度 公转周期 公转行程 自转周期
6378.16千米
6356.755千米 40076.604千米 5.1亿平方千米 5.98×1027千克 5.52克/立方厘米 1 G(9.8米/秒) 365.2422 平均太阳日 9.4亿千米 23小时56分1.09秒(平均太阳时)
第一章 地球
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人们不禁会问“他们为什么不来拜访我们”。答案是:“我 人们不禁会问“他们为什么不来拜访我们” 答案是:
也不知道” 也不知道”。
(三)天体的运动和年龄 据天文学提供的数据,任何天体都有新生、演化和衰亡。太阳从出现 50亿年 到现在,属于壮年期,在过50亿年 “红巨星”属中年期,再经过10亿年,它 将变成“白矮星”,属于末期,再过10亿年“黑矮星”、死亡。
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大21km,地球的赤道半径是一个 椭圆形,其最长半径比最短半径大213m;北极凸18.9米; 南极凹25.8m的梨形。 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的主要数据如下: 赤道半径:6378.140km 极半径:6356.779km
地球表面积:5亿1千万km2 地球体积:1.08×1012km3
(二)地幔
1、上地幔:33km—984km,平均厚951km。成分以超基性橄榄岩类 为主。因此这一层又叫橄榄岩层。 2、下地幔:984km—2898km,平均厚1914km。成分:金属氧化物 和硫化物。因此,这一层又叫金属矿层圈。
(三)地核: 地核: 是指古登堡分界面到地心。主要成分是高磁性的铁、镍物质, 故又称铁镍核。关于地核成分目前还有争议。 地核温度达3000℃,压力300万个大气压,物质密度较大。 大气圈 外圈层 水 圈 生物圈 地球 地 内圈层 地 地 壳 幔 核
(三)生物圈:即地球上一切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在大气圈 生物圈 10km的高空,地壳3km深处和深海底部,都发现有生物存在。大 量生物则集中在地表和水圈上层,包围地球形成一个封闭圈。 二、地球内圈层 (一)地壳 地壳厚度的一般规律是:大陆所在的地方较厚,海洋所在的地方 地壳厚度的一般规律 较薄,地壳平均厚度33km。 1、上层为花岗岩层,成分主要是Si、Al 2、下层为玄武岩层,成分主要是Si、Mg
第一章 地球概述 PPT
化学分凝序列模型
在此要说明一件有趣的事,形成太阳系的原始 星云物质如果再多一些的话,太阳系中就可能出 现两个“太阳”。今天人们研究木星发现,组成 它的主要物质是氢和氦,与太阳极为相似,若它 的质量再大一些体积再大一些的话,那它的收缩 所引起的内部温度增高,就会达到氢氦聚变反应 所需的温度,那样的话,地球就有两个太阳,地 球上的生命可能也将不会存在,这又一次说明了 地球行星是多么幸运。
三、地球的演化
从地球形成,到有最古老的岩石记录(约40亿 年)之前的演化,可以称之为天文演化阶段,从有 岩石记录起的演化可以称之为地质演化阶段。具体 如下:
1、初始均一化的凝聚作用
初始地球形成可以看作一种无分选的凝 聚作用(大部分为硅化合物、铁镁氧化物、以 及少量天然化学元素)。
三、地球的演化
2、收缩增温阶段
3、加热、翻转、和分异地球形成阶段
随着放射性衰变热的积累,地球内部温度持续升高 ,使其在一定深度内达到物质的熔点。其中熔融的铁 由于比重大形成大的下垂体,并向中心下沉,置换那 里的物质,逐渐形成液态地核。
同时释放出大量重力能,估计这种重力能转化的热 能可使地球温度平均上升2000度,从而引起地球大部 分熔融。这时全球性分异开始,地球由均质的转化为 分带或分层的。内部为致密铁质的内核,外部为低熔 点轻质外壳,中间为过渡物质。导致地壳和大陆形成 ,也促使地内气体逸出,最终形成大气圈和大洋。
三、地球的演化
随着大规模分异作用的进行,地内热逐渐散失 掉,分异规模和强度逐渐变弱。热的传递也由对流 占主导转变为传导作用为主,这时地球由剧烈的天 文演化阶段,进入相对缓慢的地质演化阶段。
天文演化阶段的认识是一种理性思考,而到达 地质演化阶段后,地球便逐渐开始其它地质历史的 记录,从而使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分析这些记录, 得出认识,这就是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
第一章 地球
太阳黑子也发光,只因比周围光球低1000℃左右,在 明亮光球反衬下呈暗黑色。黑子的直径可自2000~ 3000km 至1.5×107km,中间部位凹陷约500m。虽然太阳黑子的温 度是 太阳其他地方低 ,当太阳黑子愈多时,太阳的温度 则愈高 。 一般认为,太阳表面剧烈活动所激起的小黑子仅存在 数小时,大黑子群则可延续几个月。 黑子范围主要集中于日南面,北纬5°~25°之间。每 个黑子周期开始时,黑子一般出现在纬度±30°附近;黑 子数最多的高峰期,则出现在纬度约±15°处;黑子周期 结束时,赤道附近的黑子又都消失,下一个周期的黑子又 开始在纬度±30°附近出现,黑子时空分布形状很像一群 蝴蝶,故又称蝴蝶圈。
彗星以其特殊的明亮长尾和周期性地 出现在夜空而引人注意。 彗星的质量、密度很小,当远离太阳时只是 一个由水、氨、甲烷等冻结的冰块和夹杂许多固 体尘埃粒子的“脏雪球”。当接近太阳时,彗星 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分解成彗头和彗尾,状如扫帚。 彗尾部分物质极稀薄,密度只有地球大气的10~13 倍。 迄今已知的彗星约有1600多颗,每年能观测 到的彗星约10个,其中新发现的约占50%。 彗星的轨道有抛物线、双曲线和椭圆3种类型, 只有椭圆轨道的彗星才能绕太阳公转,前两种一 旦出现后就不再回到太阳系。
行星际物质 太阳系内密度分布不匀,在地球 轨道附近的平均密度为5个正离子加5个电子/立方 石在陨落地面以前要穿越稠密的大气层, 陨石在降落过程中与大气发生磨擦产生高温,使其表面发生 熔融而形成一层薄薄的熔壳。因此,新降落的陨石表面都有 一层黑色的熔壳,厚度约为1毫米。 表面气印:另外,由于陨石与大气流之间的相互作用, 陨石表面还会留下许多气印,就象手指按下的手印。 内部金属:铁陨石和石铁陨石内部是有金属铁组成,这 些铁的镍含量很高(5-10%)。球粒陨石内部也有金属颗粒, 在新鲜断裂面上能看到细小的金属颗粒。 磁性:大多数陨石含有铁,所以90%的陨石都能被磁铁 吸住。 球粒:大部分陨石是球粒陨石(占总数的90%),这些 陨石中有大量毫米大小的硅酸盐球体,称作球粒。在球粒陨 石的新鲜断裂面上能看到圆形的球粒。 比重:铁陨石的比重为8克/cm3,远远大于地球上一般岩 石的比重。球粒陨石由于含有少量金属,比重也较重。
地质学笔记
第一章地球概述第一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 地球内圈的划分依据地震波:1849年英国科学家斯托克斯(Stokes)证实地震时产生出两种弹性波,一种是纵波,也称为P波(primary wave),一种是横波,也称为S波(secondary wave)。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同一固体介质中,纵波的传播速度为横波的1.73倍。
2.地壳和地幔的界面,1909年南斯拉夫(Yugoslav)地震学家莫霍诺维奇(Mohorovici) 在萨格勒布(Zagreb)气象台研究克罗地亚(Croatia)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时发现,也被称为莫霍诺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3. 地幔和地核的界面,1913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Gutenberg)发现,也被称为古登堡不连续面。
4. 地核外核和内核的界面,1936年瑞典地震学家莱曼(Lehmann)发现内核由固态的铁镍组成,20世纪60年代以后被核爆相关研究证实。
5. 地壳厚度非常薄,大陆地区平均厚度30km,大洋地区平均厚度5km。
地幔厚度约为2900km,相当于地球半径的一半。
主要由暗色致密的超镁铁岩石组成(橄榄岩),分为上地幔(含软流圈)和下地幔。
地核的外核厚度约为2300km,由液态的铁(90%)镍(10%)混合物组成。
地核的内核厚度约为2300km,位于地球的中心,由固态的铁(90%)和镍(10%)组成。
第二节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1. 地壳的化学组成2. 地壳的结构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第二章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第一节地质作用1.基本概念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促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
2.地质营力的来源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太阳辐射能、潮汐能、生物能、撞击能3.地质作用的分类第二节地质年代1.基本概念地层(strutum,复数stuata)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堆积物或岩石,可以包括沉积岩、火山岩以及由它们变质而成的部分变质岩。
全名词解释
9、岩浆:岩浆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组分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熔融体。
10、岩浆岩的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特征。
8、河流:大陆表面常年有定向流动水体的槽形谷地。
9、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下地的水,即地表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10、岩石孔隙度:指岩石内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11、洋流:指海洋中在较大范围内沿一定方向流动的海水。
12、冰川:大陆上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
13、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遭受破坏的作用。
20、含油气盆地:指已经发现工业性油气流的沉积盆地。
21、斜坡:指盆地的基底向边缘升起,向中心下倾的区域性大单斜。
22、地缝合线: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褶皱,构成山脉,两板块接触线出露地表时,称为地缝合线。
17、喀斯特:地下水溶蚀作用为主,加上地表水的共同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特殊地形及这一过程称喀斯特。
18、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19、成岩作用: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以后,由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
2、波痕:波痕是在流水(或风)作用下,砂质沉积物移动时所形成的沙纹或沙波。
3、圆度:系指颗粒的棱和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
4、球度:是指颗粒接近于球体的程度。
5、成分成熟度:指碎屑组分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产物的程度。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完整版)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吉余主编黎文清主审石油工业第一章、地球概述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水圈的循环作用:(1)净化空气和大自然;(2)源源不断的制造淡水供给陆地;(3)通过河流将陆地表面的松散泥沙及溶解物送入海洋。
2.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和地幔的分解面试莫霍界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是古登堡界面。
3.地球的物理性质:重力、密度、压力、地球的磁性、地球的弹性和塑性。
4.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在热层中,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升高的温度数值。
一般为0.98~5.2℃,平均为2.5℃。
5.地温深度(地热增温级):在热层中,温度每升高1℃所需加深的深度,以米表示。
6.地磁场由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三个地磁要素来表示。
7.固体潮:日月引力可以摄引地壳升降7~15cm,叫固体潮。
第二章、地质作用8.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的物质组成、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分为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9.力地质作用:由地球部能力引起的岩石圈甚至地球的物质成分、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发展的作用。
10.力地质作用11.地壳运动:由地球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称为地壳运动或者构造运动。
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系指地壳或岩石圈沿地球半径方向或者垂直于水准面的方向发生的大规模的升降运动。
升降运动可以引起海陆变迁、地势高低的改变、岩石的垂直位移以及层状岩石形成大型平缓弯曲。
水平运动是指地壳或者岩石圈沿着水准面的切线方向的运动,表现为大规模的水平位移,主要引起地壳的拉(大洋中脊的扩)、挤压(板块的消减、碰撞)、平移甚至旋转,从而使岩层发生弯曲和断裂,地形上则形成山脉和盆地。
12.岩浆作用:地壳深部的高温高压的硅酸盐熔融体称为岩浆。
当地下平衡破坏或者局部压力降低时,岩浆就会向着压力低的方向流动,侵入地壳上部或者喷出。
在这个过程中岩浆与周围的岩石相互作用,改变着围岩和自身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
第一章地球概述
天王星
天王星
• 1781年由英国音乐教师、天文学家用自制的望远镜发 现的(威廉); • 肉眼在冲日看到;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字东向 西); • 表面围绕着大气层,主要成分为氢和氦。云层物质及 其状态不清楚;表面推测可能有很厚的冰层; • 到1997年发现天王星有卫星24颗,但都很规则; • 1986年发现天王星也有光环至少有10个,主要还是石 头、尘埃颗粒和冰块组成;总宽度有7000KM。
2、太阳结构与太阳活动
化学成分 • 氢约占78.4%,氦约占19.8%,其它元 素占2% 组成 • 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 区、对流层和大气层。由于太阳外层气 体的透明度极差,人类能够直接观测到 的是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 色球和日冕3层。
2、太阳结构与太阳活动
• 太阳是宇宙中一颗中等大小的恒星 • 其质量约为 1.989*10 33 克,约地球质量的 333000倍,直径是地球的109倍,体积约为 地球的1300000倍。
宇宙的起源
虫洞喷发
2、宇宙组成
地球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月球 其它行星系 其它恒星系 河外星系
总星系—星系团—星系群 (宇宙)
总星系组成结果示意图
2、宇宙组成
• 宇宙常见的天体有:恒星、星云、卫星、 流星、彗星、行星等。 • 各种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也不是杂乱无章 的,天体之间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相互绕 转,月球绕地球运动,地球绕太阳运动, 太阳绕银河中心运动,银河系也在本星系 群中运动等。
1)黑子(光球)
原因:温度比周围低
•活动周期:11年
黑子数目多的年份称 为太阳活动高峰年, 黑子数目少的年份 称为太阳活动低峰年
2)耀斑(色球)
现象:太阳 色球有时出 现突然增大、 增亮的斑块
2第一章地球
小 结: 重力异常、磁力异常 地温梯度 莫霍面、古登堡面 地核、地幔、地壳 陆壳、洋壳
(二)地幔
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2860km,平均密度4.5g/cm3 , 波速在984(650km)突增,分成上、下地幔。
上地幔:平均密度3.5g/cm3 ,地震波速变化大。超基性物质 。 60 ~ 400km地震波速下降,部分地段横波不过, 称软流圈。其上固体岩层组成的圈层为岩石圈。
下地幔:平均密度5.1g/cm3,超基性物质,密度更高。
据此将地球由外向内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圈层 各圈层之间堡面至地心,半径3473km,根据波速(4640km、 5155km)又分为外核、过渡层、内核。 外核:厚1742km,平均10.5g/cm3,横波不过,液态。 过渡层:厚515km,变化复杂,可具横波。 内核:厚1216km,平均密度13.0g/cm3,纵、横波均有,固态。
2.常温层(恒温层) 在外热层下界一带(在太阳热能影响的深度以下),是
一个厚度不大的层带,温度与当地的年平均温度相同,不受 季节性变化的影响,故称常温层。常温层在中纬度及内陆区 位置较深,在海滨地区及高纬度地区位置较浅。
3.内热层(增温层) 在常温层以下,热量由地球内热提供,温度随深度增大而增 加,而且很有规律,即每向下加深一定深度便增加一定温度, 不受太阳辐射热的影响。有两种方法计量这种增温的大小:
二、 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重力 1、地表重力
N
R
c
F G
地球表面的重力:指地面某处所受地心引力和该处的地
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
地面重力场的变化是随纬度增加而增加的,随高度增加而 减小的。赤道处为978.0318cm/s2;两极处为983.2177cm/s2。
优质课件:地球概述
大陆基 又称大陆隆、大陆裙,是大陆坡与大 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坡地带,由沉积物堆积而 成。坡度为5°~35°,水深为 2000~5000m 。
洋脊 — 规模浩大、绵延近70km的世
界性山系,占洋底总面积的 32.7%
第二节 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重力
地球的重力是该处所受到的地心引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 离心力的合力。
二、地球的温度
根据大陆地表以下地热的来源和分布状态,可 将地下温度分为三层。
3、1755年,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提出 “星云假说”。
1796年,法国著名数学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提出 了另一种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___________"康德-拉普拉斯学说"
4、1900年摩耳顿认为曾经有一颗恒星运动到离太 阳很近的距离,使太阳的正面和背面产生了巨大的 潮汐,从而抛出大量物质,逐渐凝聚成了许多固体 团块或质点,称为星子,进一步聚合成为行星和卫 星。
如吐鲁番盆地的鲁克沁洼地,其中艾丁湖面在海平面 以下154m。
黄土高原
东北平原
2)海底地形特征
(1)大陆边缘 大陆边缘是指大陆至大洋深水盆地之间的地带,是陆 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带(图 1-2 ) , 它包括大陆架 、大陆坡和大陆基,占海洋面积的22.4%。
大陆架 海与陆接壤的浅海平台,又称浅海陆棚,是大 陆周围坡度平缓的浅水区。
3、1755年,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提出 “星云假说”。
1796年,法国著名数学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提出 了另一种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第一章 地球概述
5、1687年7月,牛顿的传世名著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理论上说明, 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惯性离心力,因 而地球不可能是正球形,而应是椭球形。
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终于证实大地 是一个球体。
空间探测技术——地球的全貌 (一个以蓝色为主的、色彩丰富的星球)
4NH3+3O2→2N2+6H2O;CH4+2O2→CO2+2H2O
A、早期低氧大气的出现
这样,原始大气开始发展为含氧大气,但该过 程不能进行得很彻底。因为当氧气达到大气上层时,本 身也被紫外线照射分解为两个氧原子,其中的一些可与 氧气分子结合成臭氧。O2+O→O3
这个反应的进行使臭氧在大气中聚集起来,经吸收 紫外线再分解为氧气分子和氧原子,臭氧的生成和分解 在一定水平上达到平衡,使大气中永保少量臭氧的局面 ,刚好可使大多数太阳紫外线不能到达地表附近,这样 原始由水释放氧气的反应便停止。从而使大气中氧的量 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
1. 大 气 圈
精品文档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包围着地球外部的气体,总质 量约为5136万亿吨,其中99%集中在10Okm 以内,其中又有一半集中在10km范围内。
实际上,大气圈的厚度却有几万公里以上 ,由于地球引力的吸引,大气密度以地表附近 最大,随着高度的增加迅速减小,最后过渡到 星际空间,所以,大气圈没有明显的上界。
可以得出结论,到今天地球演化还没有结束, 并且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且由于其大气圈和 水圈的存在,使地表利用太阳光能进行的各种地质 作用成为可能,地球的演化变的更加丰富多彩。
三、地球的演化
精品文档
原始地球表层
一些处于熔融状态的物质向上挤入地 壳中凝结,或涌出地面,表现为广泛分布 的火山活动 另一方面物质又在向下流动,把上面已 固结的地壳撕裂,并将其部分碎块拽向深 处,使它再次熔入地幔物质之中 与此同时,薄弱的地壳还在陨石的撞击 下,形成大量陨击坑
单元范围第一章地球概览
單元範圍:第一章地球概覽古埃及人想像的地球。
他們認為天空是由高山支撐著,而明亮的星星是從天空垂吊下來的。
加爾底亞人想像的地球。
他們認為高山中有一隧道,太陽每天從西邊進入,東邊洞口出來。
古印度人想像的地球。
他們認為地球是由一條神龜背負著,再由一條蛇把天、地連接起來。
宇宙的歷史與結構宇宙的結構圖1-1地球的風景本星系群銀河系銀河系太陽系太陽系中與太陽各行星的相對大小1. 何謂恆星?何謂行星?( ) 2. 光年是下列那一個的單位?(A)時間 (B)速度 (C)距離 (D)星球。
( ) 3. 以眼睛直接觀看星空,大約可以看到多少星星?(A)數百到數千顆 (B)數萬顆 (C)數億顆 (D)數百億顆。
太陽日珥水星金星 地球與月亮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A 、B 、C 、D 是木星四大衛星( ) 4. 由「目前可以觀測到最遠的星系約為一百多億光年」這句話,可以推知(A)宇宙正在膨脹當中(B)星系有一百多億個(C)宇宙年齡超過一百多億年(D)宇宙是有起始的。
( ) 5. 所謂的重元素是(A)原子量大於全部元素平均值者稱之(B)原子量較氦大者(C)金屬元素稱之(D)就是放射性元素。
( ) 6. (甲)地球(乙)本星系群(丙)太陽系(丁)銀河系;上述由大至小的正確排列為(A)甲丙丁乙(B)乙丁丙甲(C)乙丙丁甲(D)丁乙丙甲。
( ) 7. 太陽約形成於(A)一百多億(B)一百億(C)四十六億(D)六億年前。
( )8. 行星的誕生約在(A)太陽誕生之前(B)太陽誕生之後(C)目前無法推斷其誕生時間。
( )9. 關於行星誕生過程的敘述,何者正確?(A)形成行星的物質來自太陽系之外(B)由太陽輻射和太陽風將太陽周圍的氣體與微塵向外吹而成(C)較重的行星形成在外側(D)較輕的行星形成在內側。
( ) 10. 目前人類曾經踏上下列那一個星球?(A)水星(B)金星(C)火星(D)月球。
1-2地球的歷史※地球的演化過程地球風貌大致成型,最初生命的出現。
地球知识上-第一章
第一章地球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
它也经常被称作世界。
英语的地球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
地球已有44~46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30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以近24小时的周期自转并且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Earth”(地球)这个名字是来自古英语的“Eorthe”这个词。
当人们不知道地球是个行星时,“Earth”这个词只是表示人们在它上面行走的大地。
后来这个词不仅是表示我们脚下的大地,而且渐渐地表示整个世界本身。
至于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就无从考证了。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国际名称为“该娅”,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数是第三颗。
它有一颗天然的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是人类所居住的这个行星,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4960万公里,在行星中排第三位,它的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其大小在行星中列第五位。
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椭球体。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
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约21千米。
【小知识】远日点距离152,097,701 km(1.016 710 333 5 AU)近日点距离147,098,074 km(0.983 289 891 2 AU)轨道半长轴149,597,887.5 km(1.000 000 112 4 AU)轨道半短轴149,576,999.826 km(0.999 860 486 9 AU)轨道周长924,375,700 km(6.179 069 900 7 AU)轨道离心率0.016 710 219平均公转速度29.783 km/s(107,218 km/h)最大公转速度30.287 km/s(109,033 km/h)最小公转速度29.291 km/s(105,448 km/h)轨道倾角0(7.25°至太阳赤道)升交点赤经348.739 36°近日点辐角114.207 83°卫星1个(月球)椭圆率0.003 352 9平均半径6,372.797 km 赤道半径6,378.137 km 两极半径6,356.752 km 纵横比0.996 647 1赤道圆周长40,075.02 km子午圈圆周长40,007.86 km平均圆周长40,041.47 km表面积510,065,600 km^2陆地面积148,939,100 km^2(29.2 %)水域面积361,126,400 km^2(70.8 %)体积1.083 207 3×10^12 km^35.9742×10^24 kg平均密度5,515.3 kg/m^3赤道表面重力加速度9.780 1 m/s^2(0.997 32 g)宇宙速度11.186 km/s(39,600 km/h)恒星日0.997 258 d(23.934 h)赤道旋转速率465.11 m/s轴倾斜23.439 281°北极赤经赤纬+90°反照率0.367平均表面温度287 K(14 ℃)最大表面温度331 K(57.7 ℃)最小表面温度184 K(-89.2 ℃)表面压力101.3 kPa(海平面)氮78.084%氧20.946%氩0.934%二氧化碳0.0381%【质量】卡文迪许认为地球的质量约为5.96×10^24千克地球的赤道半径ra=6378137m≈6.378×10^6m,极半径rb=6356752m≈6.357×10^6m,扁率e=1/298.257,忽略地球非球形对称,平均半径r=6.371×10^6m。
第一章 地球
第一章地球地球,这个生我们养我们的星球,在宇宙间是那么普通而有奇特。
普通,是说地球和其他的行星相比,比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奇特,是说地球是已知的星球当中唯一一个产生生命的星球。
地球,对于我们来说是那么的熟悉,所以我要带你做一次最可能实现的旅行。
那么,就让我们从认识地球开始吧!地球的物理属性首先,要认识地球,我们必须先了解它的自然环境。
当然这里不存在所谓的人文环境,因为我们本身就在地球上生活,要考虑地球的属性这个大层次上的概念,人为因素就固然谈不上了。
不过要是有一天人类的能力足以影响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活动时,这种人为的因素就可以显现出其生命力。
所以,不是考虑每件事都要机械地两方面考虑。
地球,位于太阳系内。
和其他七大行星一起组成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它们按环绕太阳轨道半径(行星轨道不是圆,而是离心率很小的椭圆。
这里的半径可以理解为椭圆的半长轴)的大小内向外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有人可能有疑问,不是九大行星吗?还应有冥王星啊!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还是在下一章讲解太阳系时回答比较合适。
以下便是关于地球的一些基本数据,希望能给你有一个大概的概念。
物理特征椭圆率0.003 352 9平均半径6,372.797 km赤道半径6,378.137 km两极半径6,356.752 km纵横比0.996 647 1赤道圆周长40,075.02 km子午圈圆周长40,007.86 km平均圆周长40,041.47 km表面积510,065,600 km^2陆地面积148,939,100 km^2(29.2 %)水域面积361,126,400 km^2(70.8 %)体积 1.083 207 3×10^12 km^3质量 5.9742×10^24 kg平均密度5,515.3 kg/m^3赤道表面重力加速度9.780 1 m/s^2(0.997 32 g)宇宙速度11.186 km/s(39,600km/h)恒星日0.997 258 d(23.934 h) 赤道旋转速率465.11 m/s轴倾斜23.439 281°北极赤经未定义赤纬+90°反照率0.367平均表面温度287 K(14 ℃)最大表面温度331 K(57.7 ℃)最小表面温度184 K(-89.2 ℃)大气表面压力101.3 kPa(海平面)氮78.084%氧20.946%氩0.934%二氧化碳0.0381%以上的数据来自百度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弥散的、大致为球形的、缓慢旋转的星云开始收缩; B、因收缩和旋转,形成一个快速旋转的扁平圆盘,物质向中心聚集; C、继续收缩,形成原始太阳,留下物质环; D、各个环的物质凝聚成行星,沿轨道绕太阳旋转。
化学分凝序列模型
太阳系起源于一团热的星云团,起初大多数物质处 于气体状态,当旋转的星云冷却时,由气体凝聚出各种 固态化合物,形成颗粒,逐渐群集在一起,结合为细小 块体和微行星。这种微行星出现聚结,较大的具有较强 的引力,会吸引所有几乎已凝聚的物体。 如果行星在离太阳近的地方生长,某些物质要凝聚 就太热了,会因太阳辐射和物质流动而呈气体远离太阳。 在太阳近的地方具有高沸点的金属和岩石可以聚集,形 成类地行星(金星、地球、水星、火星),水星最靠近 太阳,因而也是最富铁的。而低沸点的气体在太阳系的 冷的外围形成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 星),并保持原始星云的成分——大部分为氢和氦。
(3)大气圈的作用
a.对生物的生存必不可少;
b.阻挡过强的太阳辐射:臭氧可以吸收太阳紫外线,
对地表生物起保护作用; c.阻止外来星体的撞击; d.调节地表温度:CO2可以强烈吸引和散射长波辐射, 对大气和地表温度有明显的影响,被称为温室气体;
地球的大小也恰好适当,它不至于小得 失去空气,同时也不太大,太大就会有相当 厚的大气圈,使很多有害气体也大量保存。
二、地球的诞生
有关太阳系成因的假说中,几乎都认为太 阳及地球等行星应具有相同的成因。
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的星云说认 为:太阳系最初是一团灼热而旋转的星云,因冷 却而收缩,收缩造成旋转加快,并形成扁平状, 赤道部分突出,当离心力超过引力时,逐次分裂 出环状物,最后,星云中心部分凝聚成太阳,环 状物碎裂,凝聚为围绕太阳运行的地球和其它行 星。
无臭氧,气温随高 度增大而下降,至 顶界-83~-113º C。 质量占20%,水平 运动为主,含多 层臭氧层。不含 水蒸气和尘埃。
(3)原始大气及演化
现代研究表明,地球原始大气主要为水蒸汽,还有些二氧 化碳、甲烷、氨、硫化氢和氯化氢等,早期的大气是无氧的, 其证据主要有:
第一:太阳星云的主要成分为氢气,并含有甲烷之类 的分子; 第二:对木星和土星研究发现,含有大量的氢气、氦 气,并含有甲烷、氨气、水。因为木星、土星质量巨大, 有可能吸引、保持原始的大气成分。 第三:来自陨石的证据 —陨石被认为起源于火星、木 星之间的小行星带。陨石中的金属大部分为还原态,而地 球上的金属尤其是表层金属为氧化态。
化学分凝序列模型
在此要说明一件有趣的事,形成太阳系的原 始星云物质如果再多一些的话,太阳系中就可能 出现两个“太阳”。今天人们研究木星发现,组 成它的主要物质是氢和氦,与太阳极为相似,若 它的质量再大一些体积再大一些的话,那它的收 缩所引起的内部温度增高,就会达到氢氦聚变反 应所需的温度,那样的话,地球就有两个太阳, 地球上的生命可能也将不会存在,这又一次说明 了地球行星是多么幸运。
三、地球的演化
原始地球表层
一些处于熔融状态的物质向上挤入地 壳中凝结,或涌出地面,表现为广泛分布 的火山活动 另一方面物质又在向下流动,把上面 已固结的地壳撕裂,并将其部分碎块拽向 深处,使它再次熔入地幔物质之中 与此同时,薄弱的地壳还在陨石的撞 击下,形成大量陨击坑
第一章 地球概述
1. 大 气 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包围着地球外部的气体,总质 量约为5136万亿吨,其中99%集中在10Okm以 内,其中又有一半集中在10km范围内。 实际上,大气圈的厚度却有几万公里以 上,由于地球引力的吸引,大气密度以地表 附近最大,随着高度的增加迅速减小,最后 过渡到星际空间,所以,大气圈没有明显的 上界。 土壤和岩石中也含有空气,是大气圈的 地下部分,一般深约3公里。
(2)大气圈的结构
大气圈在垂向上的物理性质有显 著的差异。根据温度、成分、电荷等 性质及运动情况分为五层,即: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
散逸层
空气极稀薄,温 度升高,大气圈 与星际空间的 过渡带。
空气稀薄,质 量占0.5%,温 度再次升高.
质量占70-75%,几 乎全部的水气、尘 埃,具对流运动, 风、雪、云、雨等 复杂的天气现象, 对人类影响最显著。
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协会于1975年公布 了修订的地球参数如下: 极半经: 赤道半经: 平均半经: 6356.8km 6378.2km 6371km
扁率: 1/298 质量: 5.9×1010克; 赤道周长: 40075.7km; 表面积: 510100934km2; 重力加速度:980.62cm/s2
B、生物光合作用改造大气阶段
早期无氧大气在紫外线照射下,除产生最早的氧气之 外,还形成了复杂的有机分子,从而导致了生命现象的出 现。一些有机分子可以吸收利用可见光生成碳水化合物, 如色素、卟啉,从而使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逐渐繁盛了 起来。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因此逐渐多起来。 NH3+O2→N2+H2O; CH4+O2→CO2+H2O 当NH3 、CH4消耗完后,O2 、N2便成了空气的主要成 分,而CO2被重复应用于光合作用使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固定 下来;另外的CO2等和钙离子化合形成石灰岩石。而大气中 CO2的变得很少,仅维持在一个可提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 水平。
当地球体积和质量增至一定程度后开始收缩, 引起温度升高。 热源有两个,一是微星体的冲击转化来的热能, 另一种是压缩作用转化来的热能。大多数物理学家 认为:增积和压缩作用会造成新行星内部温度高达 摄氏1000度。 当增积和压缩作用基本结束后,地球中的放射 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成为地球内部的主要能量。
三、地球的演化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二节 行星地球的形成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不是均质体,组成地球的物质的分布具同心 圈层结构:以地球表层为界,分内圈和外圈。
一、地球的外部圈层
包围着固体地球表层的组成部分,分为: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外圈是一切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环境要素,也 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
二、地球的大小
最早测定地球的大小的是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 学派的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公元前284-192), 它测量的方法是几何学的。
原理:地球是一个球体,则太阳光线与地平线的夹角不一样, 只要测出夹角差和两地的实际距离,地球周长就可以算出来。 埃拉托色尼听说埃及阿斯旺附近的塞思在夏至阳光可直接射 入井底,表明阳光垂直于地面,他又测出夏至亚历山大城垂 直旗杆的杆长和影长,得出太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九十度 减去这个夹角,即为塞思和亚历山大的圆心角,再测得两地 的距离,即可算出地球的周长。他算得的值约为40200公里, 这与今天的观测值极为相近。
原始的无氧大气演化分为两个阶段:
A、早期低氧大气的出现
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使其不能大量到达地表附 近,但原始大气中没有臭氧层,正是太阳的紫外线产 生了地球大气中的第一份氧气,其原理:
2H2O→2H2+O2
生成的氢大多在地球演化过程中逃逸到了宇宙空 间,氧则留了下来,并氧化原始大气中的NH3和CH4。
3、加热、翻转、和分异地球形成阶段
随着放射性衰变热的积累,地球内部温度持续升 高,使其在一定深度内达到物质的熔点。其中熔融的 铁由于比重大形成大的下垂体,并向中心下沉,臵换 那里的物质,逐渐形成液态地核。 同时释放出大量重力能,估计这种重力能转化的 热能可使地球温度平均上升2000度,从而引起地球大 部分熔融。这时全球性分异开始,地球由均质的转化 为分带或分层的。内部为致密铁质的内核,外部为低 熔点轻质外壳,中间为过渡物质。导致地壳和大陆形 成,也促使地内气体逸出,最终形成大气圈和大洋。
第 一 章 地 球 概 述
第一章 地球概述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二节 行星地球的形成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天圆地方?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次提出地球是球形的人,是 公元前 6 世纪的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 他认为万物都是以完美形态存在的,对称 完美,圆对称更完美,圆球对称最完美, 从而推论大地是正球形。 这纯粹出于数学和美学的主观抽象推 理,没有科学依据。即便这样,也可认为 是一种天才的预言。
第一章 地球概述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二节 行星地球的形成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是一颗独特而又幸运的行星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但它同时又 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最为特殊之处就在于它 适于、并存在有生命现象——生物。
地球同太阳适当的距离,使其温度适中, 而生命恰恰只能在这很狭窄的温度范围内存 在。
(1)大气组成
a. 干洁空气: 包括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
碳、臭氧及其它的一些微量气体。 b. 水汽: 地表水蒸发及植物蒸腾作用的产物, 在大气中含量不稳定,并随高度增加而减少,云、 雾、雨、雪等天气现象,是水汽相变的表现。
c.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如烟尘、盐粒、尘埃
等,大气中的固体微粒对水汽的凝结、云雨的形成 起重要作用。
5、1687年7月,牛顿的传世名著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理论上说明, 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惯性离心力,因 而地球不可能是正球形,而应是椭球形。
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终于证实大地 是一个球体。
空间探测技术——地球的全貌
(一个以蓝色为主的、色彩丰富的星球)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实际形状 是夸大的梨形,北极 凸出约10m,南极凹 进约30m;赤道一带稍 微凸出;表面凹凸不 平,是一个不规则的 旋转椭球体。基本上 仍是一个圆球。
2、公元前300年,希腊哲学家亚里 士多德观察到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上 的影子呈弧形,于是它断定地球是球形 的。这可能是人类第一次通过间接观察 提出的关于地球形状的看法。
3、1519年9月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